8章风味化学(1)食品化学
食品化学讲义
1.1 食品化学相关概念健康食品网/t_8?e=7HZ6jHSTaWCVs1zpoxebMbXMEeqNlU42wd8%2ByGVFchTu &p=mm_33041044_0_01 相关概念食品:经特定方式加工后供人类食用的食物。
食物:可供人类食用的物质原料统称为食物。
营养素:指那些能维持人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的物质。
目前已知的有40~50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从化学性质分为6大类,即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目前也有人提出将膳食纤维列为第七类营养素。
化学: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及其功能和变化的科学,包括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与胶体化学、分离化学、普通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2 食品化学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和食物在贮藏、加工和包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化学、物理变化和生物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学和工程学是是食品科学的四大支柱学科。
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和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三大专业基础课。
3 食品化学的分支食品成分化学:研究食品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和理化性质等。
食品分析化学:研究食品成分分析和食品分析方法的建立。
食品生物化学:研究食品的生理变化。
与普通生物化学不同食品生物化学关注的对象是死的或将要死的生物材料。
食品工艺化学:研究食品在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食品功能化学:研究食物成分对人体的作用。
食品风味化学:研究食品风味的形成、消失及食品风味成分的化学。
属性变化质地失去溶解性、失去持水性、质地变坚韧、质地柔软风味出现酸败、出现焦味、出现异味、出现美味和芳香颜色褐变(暗色)、漂白(褪色)、出现异常颜色、出现诱人色彩营养价值蛋白质、脂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降解或损失及生物利用改变安全性产生毒物、钝化毒物、产生有调节生理机能作用的物质1.5 食品化学研究的方法1/t_8?e=7HZ6jHSTbIOVv3fu%2BUR8cmwXnnJZpR6%2Bpn4F8xEF%2 B3lulA%3D%3D&p=mm_33041044_0_02/t_8?e=7HZ6jHSTbIKi3hM9R5%2FseVK2IjjEX8JPr2q3cXTsRcQ%3D &p=mm_33041044_0_03/t_8?e=7HZ6jHSTbjSlA9z75VqLWxObNhV8pzpe2V4otg3avrNe&p=m m_33041044_0_04/t_8?e=7HZ6jHSTarIhBQ3MzUTRRVI55aIHUbPmHKj9gSr1VPYp&p= mm_33041044_0_015/t_8?e=7HZ6jHSTaWCVs1zpoxebMbXMEeqNlU42wd8%2ByGVFchTu &p=mm_33041044_0_06/t_8?e=7HZ6jHSTZPkPxxXvFuV4WDKwa9v2UiCiVzKhoQUYEX8%3 D&p=mm_33041044_0_07/t_8?e=7HZ6jHSTbIWe3hXRQkMSTliLVWZ1tYSytl1ByVc1CLid&p= mm_33041044_0_0食品是多种组分构成的体系,在贮藏相加工过程巾,将发生许多复杂的变化,它将给食品化学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因难。
食品化学风味化学资料
引言概述:食品化学是研究食品中的化学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风味化学是食品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食品的味觉相关的物质。
本文将介绍食品化学领域中涉及风味化学的资料,重点探讨食品中的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
正文内容:一、香味物质1.香味物质的分类香味物质可分为天然香料和人工香料。
天然香料主要来自于植物和动物,包括花草植物的挥发油、树脂、香脂等。
人工香料是通过化学合成或改性天然香料得到的,分为单一香料和复合香料两种。
2.香味物质的提取和分离提取和分离香味物质是食品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主要方法包括蒸馏、萃取、萃取剂等。
蒸馏是将含香味物质的食材加热,通过蒸气冷凝得到香味物质。
萃取是使用溶剂从食材中提取香味物质。
3.香味物质的影响因素香味物质的和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值、氧气、酶等。
了解这些因素对香味物质的影响,可以优化食品的味道和储存条件。
二、味觉物质1.味觉的基本类型人类的味觉可分为五种基本类型:甘、酸、苦、咸和鲜。
每种味觉基本类型都对应着不同的物质,如糖对应甘味,柠檬汁对应酸味等。
2.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味觉物质的感知机制是味蕾中的感受器与味觉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味觉物质分子与味蕾感受器结合后,会触发信号传递到大脑,产生相应的味觉感受。
3.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味觉物质的检测和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感官评价和仪器分析两种。
感官评价是通过人类感官进行味觉感知,如舌尖试尝法。
仪器分析是使用各种仪器设备对味觉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三、香味物质和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香味物质在食品加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能够提升食品的口感和风味。
例如,使用香草精提高面包的香气,使用咖啡因增强咖啡的苦味等。
2.味觉物质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味觉物质的应用广泛,可以在食品加工中调整食品的口味,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例如,添加甜味剂调节饮料的甜度,添加酸味剂增加果酱的酸味等。
食品化学8-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1
氨基酸及多肽类 L-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氨基酸有8种有苦味(Val、Leu、IIe、Met、Phe、 Trp、Arg、 Trp、Arg、His);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苦味,这是肽类氨基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酸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疏水肽的苦味取决于氨基酸的组成和分子量的大小: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 因体积太大, 当肽的分子量大于6000时,因体积太大,难以进入受体 6000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 的作用部位,不会产生苦味。但分子量小于6000时,则 6000 会产生苦味。 会产生苦味。
第八章 风味物质
8
风味物质
1
8.1 概述
食品风味: 食品风味: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 指食品中的风味物质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受体,使人产生的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短时间、综合性的生理感觉(味觉、嗅觉、触觉、视觉等)。 或简言之: 或简言之:指人所尝到的和嗅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 的感受。 的感受。
16
鲜味和鲜味物质: 6. 鲜味和鲜味物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呈鲜机理:不同类型的鲜味剂共存时,有协同作用。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 如味精与鲜味核苷酸(肌苷酸)按1:5比例混合,其鲜 比例混合, 味提高6 味提高6倍。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低于阈值 当鲜味物质使用量高于阈值时,表现出鲜味;
8
风味物质
5
味的消杀作用: 味的消杀作用:指一种呈味物质能抑制或减弱另一种呈味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物质味感强度的现象,又称为味的拮抗作用。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 例如:食盐水溶液中加蔗糖,咸味强度减弱甚至消失 味的变调作用: 味的变调作用:指两种呈味物质相互影响而导致其味感发 生改变的现象。 生改变的现象。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刚吃完苦的东 例如:刷牙后吃酸的东西有苦味产生, 西喝开水有甜感。 西喝开水有甜感。
食品化学
(4)将这方面的知识应用在解决食品配制、加工和贮藏中出现的
各种问题。
26
三、食品科学
3.1 内涵
食品科学的基础是基础科学知识或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
括数学原理、物理现象的概念和化学结构与反应性。
肪、灰分和氮,氮乘6.25得蛋白质含量。
22
1871年Jean Baptiste Dumas提出:仅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
肪组成的膳食不足以维持人类生命。
20世纪前半期已发现大部分基本的食用物质,并对它们的性质作 了鉴定。这些物质是维生素、矿物质、脂肪酸和一些氨基酸。 20世纪中期:日益广泛地使用化学物质帮助增长、制造和销售食 品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和有争议的事件。
21
19世纪中期英国的Arthur Hill Hassall将食品的微观分析提高至
重要地位,他和助手们绘制了一套比较详尽的显示纯净食品材
料和掺杂食品材料的微观形象示意图。 1860年在德国的Weede建立了第一个由政府资助的农业试验站。 W. Hanneberg和F. Stohman发展了一种用来常规测定食品中主要 成分的重要方法。将样品分为几个部分,测定其中的水、粗脂
多糖的合成; 糖酵解; 脂类水解 脂类氧化
蛋白质变性;
蛋白质交联; 蛋白质水解;
35
非酶促褐变; 酶促褐变; 天然色素的降解;
36
37
4.2 改变食品品质的一些反应及产生的效果
38
食品可能发生的二次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39
40
食品中物质的变化可能对食品属性产生的影响
《食品化学》试题及详解
《食品化学》试题及详解2023一选择题1、缺乏硫胺素可导致人体消灭〔B 〕。
A.骨质疏松B.脚气病C.口舌炎症D.坏血病2、经过糊化的α-淀粉酶在室温或低于室温下放置后,会变得不透亮甚至分散而沉淀,这种现象称为:〔A〕A.老化B.结晶C.氧化D.改性3、高于冰点时,影响水分活度Aw 的最主要因素是〔C 〕。
A.食品的重量B.颜色C.食品组成D.温度4、低聚糖是指水解产生多少个单糖分子的化合物?BA.5-10B.2-10C.10-15D.10-205、属于碱性食品的是:〔C 〕。
A.猪肉B.牛肉C.大豆D.鸡蛋6、高甲氧基果胶的酯化度大于:〔B 〕A 40%B 50%C 55%D 60%7、以下哪一种食品作为原料时,加工品最不简洁发生淀粉老化现象〔D 〕A 支链淀粉83%的大米淀粉B 支链淀粉76%的小麦淀粉C 支链淀粉40%的高直链玉米淀粉D 支链淀粉100%的糯米淀粉8、蛋白质在高温条件下产生有毒物质,其中最重要的是〔C 〕A 杂环胺B 苯并苾C 亚硝酸盐D 脱氢丙氨酸9、牛含量最高的蛋白质是〔D 〕A.脂肪球蛋白B.β-乳球蛋白C.α-乳清蛋白D.酪蛋白10、用于缓解含油脂食品氧化的抗氧化剂,通常属于哪一种化学物质〔D 〕A 醌类B 羧酸类C 脂类D 酚类11、食品中的水大体可分为除〔B〕外的三种形式A 束缚水B 蒸馏水C 毛细管水D 截留水12、以下维生素中不属于脂溶性维生素的是〔A 〕A 叶酸B VAC VED VD13、以下不属于风味增加剂的是〔D )A 2′—核糖核苷酸B L —谷氨酸钠C 5′—核苷酸D 5′—肌苷—磷酸14、含有亚麻油酸类化合物的食用油脂是-----〔B 〕A 玉米油B 红花油C 大豆油D 花生油15、从豆副产品中提取 ---- 可作为自然食品乳化剂〔A〕A 大豆卵磷脂B 大豆糖脂C 大豆硫脂D 大豆磷脂16、邻近水是指:〔A 〕A.非水组分亲水团四周的第一层B.自由水的一种C.结合最结实的、构成非水物质的水分D.没有被非水物质化学结合的水17、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它是由--------聚合而成的〔B 〕A 甲基B 亚基C 羰基D 巯基18、维生素B6 在生物体内可以充当----酶的辅酶〔C 〕A 作为羧化反响B 作为脱氢酶C 转氨、脱羧作用D 转一碳基团酶系19、高于冰点时,打算食品水分活度的最主要因素是-------〔B 〕A 温度B 食品的组成C 食品的PHD 食品的形态20、使维生素C 具有良好的抗氧化功能的功能性基团是--------〔B 〕A 羰基B 羟基C 烯二醇构造D 醛基21、晶型的油脂中具有良好塑性和起酥性〔D 〕A γ型B α型C β型D β′型22、属于水解酶类的酶是------〔A 〕A 蛋白酶B 脂氧合酶C 水化酶D 乙醛脱氧酶23、虾蓝素、柑橘黄素是属于-------的色素〔D 〕A 叶绿素B 类黄酮C 儿茶素D 叶黄素24、豆腐的形成原理是利用了大豆蛋白的---作用〔 A 〕A 胶凝B 黏度C 乳化D 织构化12 、蛋白质的双缩脲反响是涉及分子构造中---反响〔D 〕A 氨基的反响B 羧基的反响C 氨基与羧基D 肽键25、组成蛋白质的根本单位是----〔 A 〕A L-α-氨基酸B D-α-氨基酸C L-β-氨基酸D L.D-α-氨基酸26、植物油中常见的自然抗氧化剂有〔AB 〕A 生育酚B 芝麻酚C 棉酚D 谷维素27、---是最不稳定的维生素〔A 〕A 抗坏血酸B 视黄醇C 维生素KD 生育酚28、下面哪一种措施不能使蛋白质产生胶凝作用〔A 〕A 冷冻B 热处理C 适度酶解D 添加钙离子29、组成壳多糖的单糖单位是( B )A N—乙酰—氨基半乳糖胺B N—乙酰—氨基葡萄糖C α—D—甘露糖胺D β—D—胞壁酸30、能提高蛋白质乳化效果的因素是〔C 〕A 小分子外表活性剂B 增大蛋白质溶解度C 等电点PHD 高盐溶液31、改性淀粉转变的是它们的 ------ 〔BDA 生物活性B 构造与化学性质C 〕组成 D 物理性质与构造32、可作为自然乳化剂的是------〔A 〕A 磷脂类B 甘油三脂C 脂溶性维生素D 脂33、玉米油和花生油属于什么酯?〔D 〕A.亚麻酸B.月桂酸C.植物奶油D.油酸-亚油酸34、食品中的----对食品的风味有着重要的作用〔D 〕。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食品化学与分析》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食品化学与分析总学时:讲课学时74 课程英文名称:Food Chemistry and Analysis先修课程:基础化学、生物化学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一、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水、碳水化合物、脂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常见的分析方法,它们在食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化学反应,如:麦拉德反应、脂肪氧化反应等,以及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影响;掌握食品中常见风味物质在食品加工、贮藏中的变化;了解风味物质的分析方法,以及本学科前沿的某些研究热点问题,使学生既能掌握最基本的教学内容,又能扩大知识面,并能联系实际建立起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今后从事食品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大纲及学时分配第1章绪论(2学时)重点:着重掌握食品化学与分析的研究内容以及该课程在食品科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难点:食品化学与分析的研究方法、食品化学的最新进展和动态1.1食品化学与分析的研究内容(掌握)1.2食品化学发展史(了解)1.3食品化学与分析的研究方法(理解)1.4食品化学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了解)第2章水(8学时)重点:着重掌握水和冰的结构及在食品体系中的行为对食品的质地、风味、稳定性和易腐败性的影响,水份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以及等温线的意义,食品中水分含量及水分活度的测定。
难点:分子淌度与食品稳定性,笼状水合物2.1 概述(0.5学时)(了解)2.2 水的结构与性质(0.5学时)(掌握)2.2.1水的结构2.2.2水的性质2.3 冰的结构与性质(0.5学时)(掌握)2.3.1冰的结构2.3.2冰的性质2.4 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2学时)(掌握)2.4.1食品中水的存在状态2.4.2等温线2.4.3水与溶质间的相互作用2.5 水份活度与食品稳定性(2学时)(掌握)2.5.1水份活度的定义2.5.2水份活度与温度2.5.3水份活度与食品稳定性2.5.4冰与食品稳定性2.6 分子淌度与食品稳定性(1学时)(了解)2.7 食品中水分含量及水分活度的测定(1.5学时)(掌握)2.7.1食品中水分含量的测定2.7.2食品水分活度的测定第3章糖类(13学时)重点:着重掌握食品在贮藏加工条件下糖类化合物的麦拉德褐变反应及其对食品营养,感官性状和安全性的影响;淀粉的糊化和老化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功能性低聚糖和食品胶简介;食品中总糖、还原糖、淀粉、果胶含量的测定。
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二、甜味与甜味物质(Sweet taste and sweet substance) 甜度及其影响因素 2、影响因素 温度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 结晶颗粒大小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 不同糖之间的增甜效应 5%葡萄糖+10%蔗糖=15%蔗糖。 其它呈味物的影响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五、涩味与涩味物质(Astringent tast and astringent substance) 呈味机理 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缔合而产生沉淀 或聚集体而引起的。 难溶解的蛋白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food
三、苦味与苦味物质(Bitterness and bitterness substance) 苦味物质 3、柑橘中的苦味物(糖苷) 主要苦味物质:柚皮苷、新橙皮苷 脱苦的方法:酶制剂酶解糖苷,树脂吸附,β-环糊精包埋等。
第二节 呈味物质
五、辣味与辣味物质(Piquancy and piquancy substance) 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严格讲 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 水基团。
第二节 呈味物质
Taste chemistry of food
五、辣味与辣味物质(Piquancy and piquancy substance) 呈味机理 1. 热辣味(hotness) 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常温下不刺鼻(挥发性不大),高温 下能刺激咽喉粘膜。 如:红辣椒中的辣椒素,胡椒中的胡椒碱。 2. 辛辣味(pungency) 冲鼻的刺激性辣味,对味觉和嗅觉器官有双重刺激,常温下具 有挥发性。 如:姜、葱、蒜等。
第八章 食品风味
第八章食品风味一、概述风味:这个概念是在1986年Hall.R.L提出的,是指摄入口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触觉和温觉等所产生的感觉印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
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化学感觉、物理感觉和心理感觉。
二、味觉1、味觉的概念与分类味觉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日本:酸、甜、苦、辣、咸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正常味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他们是食物直接刺激味蕾产生的。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2、味觉的生理基础A味觉产生的过程呈味物质刺激口腔内的味觉感受体,然后通过一个收集和传递信息的神经感觉系统传导到大脑的味觉中枢,最后通过大脑的综合神经中枢系统的分析,从而产生味觉。
不同的味觉产生有不同的味觉感受体,味觉感受体与呈味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也不相同。
B味蕾口腔内感受味觉的主要是味蕾,其次是自由神经末梢,婴儿有10000个味蕾,成人几千个,味蕾数量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对成为物质的敏感性也降低。
味蕾大部分分布在舌头表面的乳状突起中,尤其是舌黏膜皱褶处的乳状突起中做密集。
味蕾一般有40-150个味觉细胞构成,大约10-14天更换依次,味觉细胞表面有许多味觉感受分子,不同物质能与不同的味觉感受分子结合而呈现不同的味道。
一般人的舌尖和边缘对咸味比较敏感,舌的前部对甜味比较敏感,舌靠腮的两侧对酸味比较敏感,而舌根对苦、辣味比较敏感。
人的味觉从呈味物质刺激到感受到滋味仅需1.5-4.0s,比视觉13-45s,听觉1.27-21.5s,触觉2.4-8.9s都快。
3 味的阈值在四种基本味觉中,人对咸味的感觉最快,对苦味的感觉最慢,但就人对味觉的敏感性来讲,苦味比其他味觉都敏感,更容易被觉察。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 肉类的气味
v 熟肉香气的生成途径主要是加热分解。因 加热温度不同,香气成分有所不同。肉香 形成的前体物有氨基酸、多肽、核酸、糖 类、脂质、维生素等。肉香中的主要化合 物有内酯类,呋喃衍生物,吡嗪衍生物及 含硫化合物等。
v 3. 乳及乳制品的气味
v 新鲜乳香气的主体成分是二甲基硫醚,含 量稍高就会产生异味。此外, 还有低级 脂肪酸、醛、酮等。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10.2 风味物质的分类及特征
v 一、甜味和甜味剂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糖及其衍生物、非糖物质 v (1)山梨糖醇 v (2)甘草 v (3)甜叶菊苷 v (4)氨基酸和二肽衍生物 v (5)糖精:其钠盐、铵盐更甜 v (6)甜蜜素
形成香气成分。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4. 加热分解 v 麦拉德反应、焦糖化反应、Strecker降
解反应可产生风味物质。油脂,含硫 化合物等的热分解也能生成各种特有 的香气。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二、植物性食品的香味成分 v 1.水果的香气成分 v 主要是以亚油酸和亚麻酸为前体物经生
物合成途径产生的(有酶催化)。 v 水果中的香气成分主要为C6~C9的醛类和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三、风味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v 1、相互作用类型 v (1)、味的对比 v (2)、味的相乘 v (3)、味的拮抗 v (4)、味的变调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2、典型的呈味物质相互影响的效果 v (1)咸味和酸味 v (2)咸味和苦味 v (3)咸味和鲜味 v (4)咸味和甜味 v (5)甜味剂和甜味剂 v (6)甜味和酸味 v (7)其他:甜味和苦味;甜味和鲜味;酸味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物质
v 3、簟类的香味气成分 v 蘑菇主香成分有:肉桂酸甲酯,1-辛烯-3-醇,
食品化学复习资料
绪论1:食品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中的化学变化与食品质量相关性的科学。
2:食品质量属性(特征指标):色、香、味、质构、营养、安全。
第一章:水一:名词解释1:AW:指食品中水分存在的状态,即水分与食品结合程度(游离程度)。
AW=f/fo (f,fo 分别为食品中水的逸度、相同条件下纯水的逸度。
)2:相对平衡湿度(ERH): 不会导致湿气交换的周围大气中的相对湿度。
3:过冷现象:由于无晶核存在,液体水温度降到冰点以下仍不析出固体。
4:异相成核:指高分子被吸附在固体杂质表面或溶体中存在的未破坏的晶种表面而形成晶核的过程(在过冷溶液中加入晶核,在这些晶核的周围逐渐形成长大的结晶,这种现象称为异相成核。
)5:吸湿等温线(MSI):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用来联系食品的含水量(用每单位干物质的含水量表示)与其水活度的图6:解吸等温线: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分子在两相界面上进行的吸附过程达到平衡时它们在两相中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7:单层值(BET):单分子层水,量为BET,一般食品(尤为干燥食品)的水分百分含量接近BET时,有最大稳定性,确定某种食品的BET对保藏很重要。
8:滞后环:是退汞曲线和重新注入汞曲线所形成的圈闭线。
它反映了孔隙介质的润湿及结构特性。
9:滞后现象:MSI的制作有两种方法,即采用回吸或解吸的方法绘制的MSI,同一食品按这两种方法制作的MSI图形并不一致,不互相重叠,这种现象称为滞后现象。
二:简述题1:食品中水划分的依据、类型和特点。
答:以水和食品中非水成分的作用情况来划分,分为游离水(滞化水、毛细管水和自由流动水)和结合水【化合水和吸附水(单层水+多层水)】。
结合水:流动性差,在-40℃不会结冰,不能作为溶剂。
游离水:流动性强,在-40℃可结冰,能作为溶剂。
2:冰与水结构的区别答:水:由两个氢原子的s的轨道与一个氧原子的两个sp3杂化轨道形成两个σ共价键。
冰:由水分子构成的非常“疏松”的大而长的刚性结构,相比液态水则是一种短而有序的结构。
风味化学
食品中的滋味虽然多种多样,但最基本的味觉有甜味、苦味、咸味、酸味和鲜味五种,其中前四 种被称为原味,这些味觉均是味觉细胞所能够感觉到的味觉。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品滋味的评 价却远不止这些,通常在形容食品的滋味时还包括有辣味、涩味、清凉味、金属味、碱味等,但是这 些所谓的滋味不是化合物同味觉细胞作用的结果,例如辣味的产生实际上是化合物刺激口腔中的神经 而产生的感觉,涩味是口腔粘膜的蛋白质被一些化合物凝固而产生的感觉。
天然甜味剂的甜度与其化学结构、立体结构有关。一般来讲,糖的甜度与结构有以下的关系: <1> 葡萄糖的α-异构体比β-异构体更甜,而乳糖则正好相反; <2> 多元醇具有甜味,如甘油、木糖醇及山梨糖醇等化合物均具有甜味;不过,若多元醇的羟基 间存在一个-CH2-基,则该化合物的甜味丧失; <3> 在空间结构上,多羟基化合物中相邻的两个羟基在空间的位置必须是位于差向位置,而位于 反错位置或重叠位置则无甜味;
低导致细胞膜的脱极化,由此激活了电位依赖钙通道,Ca2+流入细胞,在突触释放出神经传递物质(去 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因此在神经细胞产生了作用电位,从而产生相应的传导,最后在中枢 神经形成相应的感觉。
图 8.4 味觉产生的生理学机制
至于刺激物浓度与神经响应之间的关系也被很好的研究和确定,二者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关系。当 刺激物浓度增加时,所产生的神经响应增加,但是神经响应的增加幅度随着刺激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最后当刺激物浓度达到一定水平时,神经响应不再增加。在数学关系上,刺激物浓度与神经响应之间 有如下的关系:
通过电生理反应实验和其它实验,现在已经证实四种原味对味感受体产生不同的刺激,四种原味 被感受的程度和反应时间差别很大,用电生理法测得的反应时间约为 0.02 s~0.06 s,其中咸味的反应时 间最短,甜味和酸味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苦味反应时间最长。
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食品化学》教学大纲前言食品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食品化学是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结构、理化性质、营养和安全性质以及它们在生产、加工贮藏和运销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这些变化对食品品质和安全性影响的一门基础应用科学。
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学科。
为学生今后学习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科技工作,开发、研制新型食品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食品化学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食品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通过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使学生掌握有关食品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反应和基本实验技术,食品化学不仅是食品课程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它也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可直接解决许多食品中的实际问题。
为完成本大纲的任务,在讲授食品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该注重课程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以及与其它课程的有机衔接,同时采用以多媒体讲授为主、自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必修课。
食品化学课程学时数为80学时,其中理论授课62学时,实验18学时,5.0学分。
教学方法主要是课堂讲授,并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方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食品化学的概念、发展简史和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以及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熟悉食品食品化学的一般研究方法。
3、掌握食品中主要的化学变化以及对食品品质和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教学内容】1、食品化学的概念与发展简史。
2、食品化学研究的内容和范畴。
3、食品中主要化学变化概述。
4、食品化学的研究方法。
5、食品化学在食品工业技术发展中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多媒体。
第二章水【目的要求】1、了解水在食品中的重要作用、水和冰的结构和性质、冷冻对食品保藏性的双重影响。
2、掌握水在食品中的存在状态,水的活度和水分等温吸湿线的概念及意义、水分活度与食品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食品化学-食品风味
一 般 原 理
风味定义:是指摄入口内的食物使人的感 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痛觉及触觉等 在大脑中留下的综合印象。 风味包括3个要素: 味道,即食物对舌喉的味蕾产生的刺激, 味觉包括咸、酸、辣、苦。 嗅觉,食品中各种微量挥发成分对鼻腔的 神经细胞产生的兴奋作用。 涩、辛、辣、热和清凉等感觉。
甜味剂的相对甜度及与温度的关系
苦 味
基本模型与甜味相像,但受体空间取向不 同,有些受体只接受甜味物质,有些只接 受苦味。其次,苦味似乎只需要一个极性 基团,而甜味则需两个。
苦味物质主要有:生物碱、糖苷、氨基酸、 多肽、盐。
咸味与酸味
咸味感受模式为水和阴离子-阳离子复合物与AH /B型受体的相互作用。纯正的咸味,随离子直径 增加,盐类苦味增加,MgCl2为0.85nm很苦。 酸味物质的H+为定味剂,负离子为助味剂。H+在味 蕾受体的磷脂头部相互发生交换反应,从而引发酸 感。在相同pH时,有机酸的酸味大于无机酸。这是 由于有机酸的负离子在磷脂上有较强的吸附力,减 少了磷脂表面对阈值的斥力。有机酸负离子的碳链 增加,亲脂性增加,酸味增加。但碳链过长,由于 H+浓度过小,酸味反而减小。亲水性基团,如羟基、 羧基增加,酸味减弱。
味
觉
人体舌部的味蕾有2000-9000个,婴儿超过 10000个。随年龄增长味蕾减少,味觉衰退。 味蕾由数十个味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味 觉细胞末端有纤毛从味孔伸出舌面,味觉 细胞连接神经末梢。呈味物质刺激味觉细 胞产生兴奋,由味觉神经传入中枢神经, 进入大脑皮层,产生味觉。 人对味道的感觉只需1.5ms,比视觉(1315ms)、听觉( 1-22ms)、触觉( 2-9ms) 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甜叶菊二萜烯类的糖苷,甜度为蔗糖的 300倍。是无热量甜味剂。稳定,安全性好, 无苦味,无发泡性,溶解性好。
4. 非糖甜味剂: (1)甜蜜素: 甜度为蔗糖的40~50倍,易溶于水,对 光、热、空气稳定,安全性好。 (2) 甜味素(阿斯巴甜,二肽衍生物):
二.酸味剂:
1.食醋: 主要的酸味成分是醋酸,含量在3~5%,此外,还 含有乳酸、氨基酸、琥珀酸、醇类、酯类、糖份等。 食醋在烹饪中作用:
增香及去除不良气味
刺激食欲,利于消化
减少Vc的损失,促进原料中Ca, Fe, P 等无机物的 溶 解
防止果蔬的酶促褐变 具有抑菌作用
2. 乳酸: 存在于酸泡菜、酸奶中。乳酸可以抑制杂菌的生 长。 3. 柠檬酸:
广泛存在于果蔬中,酸味柔和优雅,爽口。在食 品工业中用于清凉饮料、水果罐头、果酱及配制酒 中,还可作为抗氧化剂的增效剂使用。
氯化钠和氯化锂是典型咸味的代表。以NaCl(离子的 直径为 0.556nm) 的咸味最纯正。当盐的原子量增大, 有苦味增大的倾向。 呈咸味与阴、阳离子均有关系,阳离子产生咸味,阴 离子抑制咸味。
加热会产生苦味,浓度过大(> 0.5%)也会苦味。
SO2
H2 O
SO2
NNa
CO (苦味) CO
N- + Na+
(强甜味)
H2O
SO2NH2 COOH (苦味)
一
概述
呈酸机理:
酸味(Sour taste)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的 味感。 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酸味的强度与酸的强度并不呈正相关性。
2. 时间: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慢溶解的 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
3. 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1)味感的增强
两种不同味感的物质加在一起,有时会使某味 味感增强的效果。
(2)味感的抑制 两种不同味感的物质加在一起,有时会使某味 味感减弱的效果。
4.物质的化学结构与味感的关系:
0.5 0.5~0.7 0.6 0.7 0.8 1 1.1~1.5 相对甜度 0.27
甜味剂 甘草酸苷 天冬氨酰苯丙氨酸甲酯 糖精 新橙皮苷二氢查耳酮
相对甜度
50
100~200
500~700
1000~1500
2.影响因素: (1)结构: A. 聚合度: 聚合度大则甜度降低; B. 异构体:葡萄糖:> , 果糖:> ; C. 环结构: -D-吡喃果糖> -D- 呋喃果糖; D. 糖苷键: 麦芽糖( -1,4苷键)有甜味,龙胆二 糖(-1,6苷键)苦味。
由L -天冬酰氨和L -苯丙氨酸组成,是营养性非 甜味剂,安全性好,甜度为蔗糖的100~200倍; 但热稳定性不好。 (3)二氢查耳酮衍生物:
甜度极高,后味无苦味,毒性很小,热稳定性 差。新橙 皮糖苷OH糖O-OH
OCH3
HO
O
(4)糖精(Saccharin):
属合成甜味剂 ,后味有苦味。
在主食及婴儿食品中不允许使用。糖精长时间
涩味产生的机制: 涩味通常是由于单宁或多酚与唾液中的蛋白质 缔合而产生沉淀或聚集体而引起的。 难溶解的蛋白质(例如某些干奶粉中存在的蛋白 质)与唾液的蛋白质和粘多糖结合也产生涩味。 涩味常常与苦味混淆,这是因为许多酚或单宁 都可以引起涩味和苦味感觉。 典型的原料是未成熟的柿子、香蕉。
二.涩味成分:
一 呈甜机理
夏伦贝格尔(Shallenberger) --- 关于风味单位的AH-B理论
甜味物质的结构为AH- B。 A代表电负性原子,如O\N\F B也是带电负性原子,也是O\N. 要求B离AH 2.5-4 Å 这样甜味化合物上的 AH- B单位和味觉感受器上 的AH- B单位相作用(氢键作用),产生甜味感。
酸感与酸根阴离子种类、 PH 、可滴定度及其他 物质的存在(特别是糖)。
在同一PH下,酸味的强度顺序:醋酸>甲酸> 乳 酸>草酸>盐酸
在pH相同时,HAc比HCl有更强的酸味感。有机酸 有令人愉快的副味;而无机酸具有苦、涩副味。有机 酸在口腔中能持续地产生H+ 使酸味维持长久。
有机酸根A-结构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则亲脂性减弱, 酸味减弱;若增加疏水性基团,有利于A-在脂膜上的 吸附,酸味增强。 人唾液的pH在6.7~6.9之间,大多数食物的pH在 5~6.5之间.当pH< 5时就会产生酸感,当pH< 3时,由 于酸感过强而产生拒食心理。
第五节苦味及苦味物质
呈苦机理:
苦味与甜味分子都是由类似分子激发的,大多 数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物质同样的AH/B模型及疏 水基团。受体部位的AH/B单元取向决定了分子的 甜味和苦味。 沙氏理论认为苦味来自呈味分子的疏水基, AH与B的距离近,可形成分子内氢键,使整个分 子的疏水性增强,而这种疏水性是与脂膜中多烯 磷酸酯组成的苦味受体相结合的必要条件。
除多酚化合物外,明矾、醛类也具有涩味,醛也能 使蛋白质凝固。
第八节
影响味觉的因素
温度对味觉的影响
1. 温度:在10~40℃之间较敏感,在30℃时最敏感。
呈味物 味觉 常温 奎宁 柠檬酸 食 蔗 盐 糖 苦 酸 咸 甜 0.0001 0.0025 0.05 0.1 阈值(%) 0℃ 0.0003 0.003 0.25 0.4
O-C2H5 O NH-C-NH2 甜味 (乙氧基苯脲) O-C2H5 S NH-C-NH2 苦味 无味 O-C2H5 NH-C-NH2 O
一般说来,化学上的“酸”呈酸味,化学上的“糖” 呈甜味,化学上的“盐”呈咸味,生物碱及重金属盐则 呈苦味。
第一节 概述 第三节 苦味及苦味物质
第二节 甜味及甜味物质 第四节 咸味物质
第五节 酸味及酸味物质
第七节 鲜味及鲜味物质
第六节 辣味及辣味物质
第八节 涩味及涩味物质
风味(flavour):是指人以口腔为主的感觉器官对 食品产生的综合感觉(味觉,嗅觉,视觉及触 觉)。 风味物质一般具有下列特点: (1)成分多,含量甚微; (2) 大多是非营养物质; (3) 味感性能与分子结构有特异性关系; (4) 多为对热不稳定的物质。
啤酒花与麦芽汁共煮中,–酸有40~60%异 构化生成异–酸,–酸和异–酸是啤酒中的最 重要的苦味物质,控制其生成及防止其转化,在 啤酒加工中有重要意义。在核黄素存在时,异– 酸经光氧化分解,产生老化风味。
律草酮(–酸)
异律草酮(-酸)
3 柑橘中的苦味物(糖苷):
柚皮苷、新橙皮苷是柑橘类果实中的主要苦味 物质,糖苷水解后苦味消失。故可利用酶制剂分解 糖苷,使橙汁脱苦。脱苦的方法还有树脂吸附,环糊精包埋、酶解等。
(2)温度: 果糖随温度升高,甜度降低。(异构化) (3)结晶颗粒大小: 小颗粒易溶解,味感甜。 (4)不同糖之间的增甜效应: 5%葡萄糖< 5%蔗糖 但5%葡萄糖+10%蔗糖=15%蔗糖。 (5)其它呈味物的影响
三. 甜味剂:
1. 糖类: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等
2. 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
脯氨 酸
丝氨酸
苏氨酸
40
440
丙氨 酸
蛋氨 酸
730
1300
苯丙氨 酸
酪氨 酸
2650
2870
组氨酸
天冬氨 酸 谷氨酸
500
540 550
赖氨 酸
缬氨 酸 亮氨 酸
1500
1690 2420
异亮氨 酸
色氨 酸
2970
3000
5. 盐类:
盐类的苦味与盐类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离子直径总 和有关。
离子直径小于6.5Å的盐显示纯咸味(LiCl=4.98Å, NaCl=5.56Å,KCl=6.28Å),因此有些人对KCl感到 稍有苦味。 随着离子直径的增大(CsCl=6.96Å,CsI=7.74Å), 盐的苦味逐渐增强,因此氯化镁(8.60Å)是相当苦的 盐。
一. 辣味的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不在舌头的味蕾上,而是舌根部的 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觉。有人认为辣味物质的结 构中具有起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味作用的疏水 基团。
1. 热辣味(hotness) 在口腔中产生灼烧的感觉,常温下不刺鼻(挥发性不 大),在高温下也能刺激咽喉粘膜。 如:红辣椒。其呈辣成分主要有辣椒素,二氢辣椒 素。胡椒中的胡椒碱。
柚皮苷生成无苦味衍生物的酶水解部位结构
4. 氨基酸及多肽类:
蛋白质水解物和干酪有明显非需宜的苦味,这是肽类氨基酸 侧链的总疏水性所引起的。 肽类的苦味可以通过计算疏水值来预测。根据Q=∑△g/n
可计算出蛋白质的平均疏水值,式中△g表示每种氨基酸侧链 的疏水贡献,n是氨基酸残基数,各个氨基酸的△g值按溶解度 数据测定得到。 Q值大于1400的肽可能有苦味,低于1300的无苦味。
味感:是人体味觉器官(舌头)对呈味物质的 反 映 味感产生的原因:舌头上的味蕾对呈味物质的 刺 激引起的 反映 味感包括:酸、甜、苦、咸、鲜、涩、碱、凉、 辣、金属味等10种。其中酸、甜、苦、咸为食 品的4种基本味。
味觉生理学(味感区域):
苦 酸 咸 甜 酸 咸 舌面
呈味物质的特点:多为不挥发物,能溶于水,阈 值比呈气味物高得多。 阈值:味觉器官能感觉某物质滋味的最低浓度.
2. 辛辣味(pungency):
是一种冲鼻的刺激性辣味,是对味觉和嗅觉器官 的双重刺激,在常温下具有挥发性。
如:姜、葱、蒜等。其辛辣成分有姜酮、姜脑; 葱蒜中的辛辣成分是硫醚类化合物。
二. 辣味物质:
辣味料的辣味强度排序:
辣椒、胡椒、花椒、姜、葱、蒜、芥末
热辣 辛辣
一.涩味(Astringent tast):
肽的分子量也会影响产生苦味的能力,只有那些分子量低于 6000的肽类才可能有苦味,而分子量大于这个数值的肽由于 几何体积大,显然不能接近感受器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