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数不等式中的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中的简单应用(一)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方程与不等式中的简单应用(一)](https://img.taocdn.com/s3/m/a7bcab2590c69ec3d5bb7524.png)
± 2
.
x
小
结
本节讲了方程、函数、不等式中 的数形结合问题,在解题时既要由 数想形,又要以形助数。常见的 “以形助数”的方法有:
(1)借助于数轴,运用数轴的有关概念, 解决与绝对值有关的问题,解决数集的交、 并、补、运算等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2)借助于函数图象,利用函数图象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数形结合的基本 方法。
例1、设函数f(x)是函数y=1-x与函数 y = x+1 中的较 小者,则函数f(x)的最大值为 。
分析: y = x + 1即y2 = x + 1( y ? 0), 其 图象为抛物线的一部分,y=1-x表示一条直 y = x+ 1 线,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y=1-x与 图象可知f(x)的图象应为图中实线部分。故
华罗庚先生曾指出:
数缺形时少直觉, 形少数时难入微。 数形结合百般好, 隔裂分家万事非。
作业:
1.求函数 y = | log |x- 1| | 2 区间 2.已知关于x的方程 x
x
2
的单调递增
- 4| x |+ 5= m
的根的个数
有4个不相等的实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 3. 求方程
lg = sin x
为_________。
2 2 ( x , y ) | x + y = 9, 0 < y ? 3} 集合M可化为 { 分析:
表示以(0,0)为圆心,以3为半径 的圆在x轴上方的部分。 集合N则表示一组平行直线,如图, 欲使 M∩N≠φ 即,直线与半 圆有公共点,则直线向上平移与圆 相切向下平移过点(3,0) 易知 -3<b≤ 3 2
y
5 2
3 4
如图
高中数学:不等式中的数形结合
![高中数学:不等式中的数形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8d9ebee65a8102d277a22fc8.png)
高中数学:不等式中的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应用不可忽视。
下面举例说明。
1. 数形对照,相互渗透例1. 使不等式有解的实数a的取值范围()A. B.C. D.分析:表示数轴上x所对应的点到与4、3所对应的两点距离之和。
由图1可得其和最小值为1,故选D。
图1例2. 已知,欲使不等式恒成立,求实数c的取值范围。
分析:欲使恒成立,即恒成立,故。
于是问题转化为求知,当直线图2故。
2. 由数想形,直观显现例3. 解不等式。
分析:设,,由得:因为2为半径,在x轴上方的半圆,表示过原点斜率为1在第一象限的直线,如图3,由题意转化要求半圆(圆弧)应在直线的下方,可得,图3故原不等式的解集是(2,4]例4. 求使不等式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
解:,因为的图象与函数图象关于y 轴对称,的图象是一条过点(0,1)的直线由图4可得图4例5. 已知且,都有实根,求的取值范围。
解:依题意得即(*)则满足(*)的点(a,b)在图5所示的阴影区域内。
图5设,则所表示的直线系中,过点A(4,2)的直线在b轴上的截距即为满足(*)的z的最小值。
所以故3. 由数构形,抽象变形象例6. 设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当时,且,则不等式的解集是()A.B.C.D.解:设,因为当时,所以上是增函数因为分别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所以为奇函数又所以又是奇函数,所以故根据以上特点,不妨构造如图6所示的符合题意的函数F(x)的图象,由图直接观察出所求解集是图6故选D。
由上几例可知,在不等式的教学或复习中要有意识的注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
▍ ▍ ▍。
化曲为直——例说函数中“数形结合”问题
![化曲为直——例说函数中“数形结合”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99722220b4c2e3f57276398.png)
难以确定,但是直线或者这种折线的位置关 系只要抓住关键点就可以顺利确定,这就可 以将曲线的问题转化成折线的问题,让陌生 问题的讨论变成熟悉问题的解决,最终我们 理解与解决问题. 化曲为直的问题,本质上还是等价转化 的思想,也就是将动曲线转化成动直线的问 题,这样便于控制图象的位置,从而方便地 解决问题.
ExaminatIon
‘S
万方数据
化曲为直
——例说函数中“数形结合"问题
刘 炜
顾名思义,化曲为直就是将曲线变成 (看成)直线,从而方便问题的解决.事实上, 我们小学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使用“捆线法”, 将圆的周长变成直尺可测量的问题,虽然不 精确,但是这样的想法是将问题转化的重要 的思想.我们物理或者高等数学中所学习的 “微元法”,就是将曲线无限分割后可近似看 成线段,从而用极限的观点再将其整合,奠 定了微积分的理论基础.再者,直线具有“刚 性”性质,为了便于处理,我们可以采取一定 的手法使得曲线变成直线,从而便于我们处 理问题,以下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如何将动 曲线变成动直线. 1.动静分离。将动曲线变成动直线
D
/
/。
一
jf一6
6
x
于是一三∈[一2,6—2仃],从而n∈
(一。。,一生尝I u[1,+。。).
方法点评 若采用二次函数零点分布 问题处理手法,需要分类讨论较多;若采用 分离变量的方法,就需要研究复杂函数的值 域问题;我们这里采取的手法也许不是最好 的,但是可以利用图形,比较容易地从整体 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把握与处理.其关键点在 于,把本来动曲线的问题转化为定曲线的状 态,从而利用直线“耿直”的特点来描摹参数 的变化. 2.整体转换。将动曲线变成动直线
192 Lz,'zo<\z<\p2’
从数形结合角度解绝对值不等式
![从数形结合角度解绝对值不等式](https://img.taocdn.com/s3/m/c3d0daea680203d8ce2f249f.png)
从数形结合角度解绝对值不等式文︳吴远觉绝对值不等式的常见解法有定义法、平方法、零点分区法,要点在于去掉绝对值。
如果运用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或者运用绝对值函数图像,从数形结合角度来解绝对值不等式,则显得直观、简便。
下面笔者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例1(2017年全国卷Ⅲ)已知函数f(x)= |x+1|-|x-2|,求不等式f(x)≥1的解集。
解析:|x+1|-|x-2|表示x与-1的距离和x与2的距离之差,f(x)≥1表示这个差不小于1。
结合数轴可知,x需位于1或者1的右边(如图1),故不等式的解集为{x|x≥1}。
图1当然也可以通过零点分区讨论求解,还可以作出函数f(x)与y=1的图像,从图像上发现f(x)的解是{x|x≥1}。
例2(2009年辽宁卷)设函数f(x)=|x-1|+|x-a|。
(1)若a=-1,解不等式f(x)≥3;(2)如果xf(x)≥2恒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a=-1时,f(x)=|x-1|+|x+1|表示x到-1的距离和到1的距离之和。
如图2,当x位于-1和1中间时,f(x)=2<3,显然不成立,故x需位于-1左侧或者1的右侧。
由线段长可知,x∈(-∞,-1.5]∪[1.5,+∞)。
图2(2)xf(x)≥2恒成立表示f(x)的最小值大于等于2。
而f(x)最小时x位于1和a的中间,故a应该在1的左边或者右边最少相距2的位置,故a∈(-∞,-1]∪[3,+∞)。
本题常规做法需要对a与1进行比较,分三种情况讨论,显得繁琐。
数形结合让题目变得简单直观,方便快捷。
例3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D,如果存在正实数k,使对任意x∈D,都有x+k∈D,且f(x+k)>f(x)恒成立,则称函数f(x)为D上的“k型增函数”。
已知f(x)是定义在上的奇函数,且当x>0时,f(x)=|x-a|-2a,若f(x)为上的“2015型增函数”,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A.(-∞,20154) B.(20154,+∞)C.(-∞,20156) D.(20156,+∞)解析:本题的常规方法是由奇函数的性质可得f(x)的解析式:f(x)=|x-a|-2a,x>0,0,x=0,-|x-a|+2a,x<0。
解答含参不等式问题常用的几种方法
![解答含参不等式问题常用的几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8dd627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16.png)
考点透视含参不等式问题较为复杂,常与导数、函数、方程等知识相结合.这类问题侧重于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简单基本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导数的性质等,对同学们的运算和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下面举例说明解答含参不等式问题的几种常用方法.一、判别式法判别式法主要适用于求解含参二次不等式问题.解答这类问题主要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根据二次不等式构造一元二次方程;第二步,运用二次方程的判别式,建立关于参数的新不等式;第三步,解新不等式,求得问题的答案.例1.若ax2-2ax+1≥0在R上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解:当a=0时,1≥0,不等式ax2-2ax+1≥0成立;当a≠0时,{a>0,Δ≤0,解得0<a≤1;综上所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0≤a≤1.该二次不等式的二次项和一次项中含有参数,需分a=0和a≠0两种情况进行讨论.运用判别式法求解含参一元二次不等式问题,需先根据不等式构造一元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然后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分布情况,建立关于判别式、根与系数、对称轴的不等式,从而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二、分离参数法分离参数法适用于求解变量和参数可分离的不等式问题.解题时,需先判断出参数系数的正负;然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将参数分离出来,得到一个一端含有参数、另一端含有变量的不等式;再求出含变量一边的式子的最值;最后求出参数的取值范围.例2.当x∈()1,+∞时,(e x-1-1)ln x≥a(x-1)2恒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_____.解:因为x∈()1,+∞,则x-1>0,由(e x-1-1)ln x≥a(x-1)2,可得e x-1-1x-1⋅ln xx-1≥a,即e x-1-1x-1⋅1x-1ln x≥a,则e x-1-1x-1⋅1e ln x-1ln x≥a,令f()x=e x-1x()x>0,则f′()x=()x-1e x+1x2,令g()x=()x-1e x+1,则g′()x=xe x>0,所以g()x在()0,+∞上单调递增,则g()x>g()0=0,即f′()x>0,所以f()x在()0,+∞上单调递增,则f()x>0,令h()x=ln x-x+1,则h′()x=1-xx<0,则h()x在()1,+∞上单调递减,则h()x<h()1=0,即ln x-x+1<0,则x-1>ln x,所以f()x-1>f()ln x>0,即e x-1-1x-1>eln x-1ln x>0,可得e x-1-1x-1⋅1e ln x-1ln x>1,则a≤1,解答本题,要先将不等式进行整理,使参数和变量分离;再构造出函数f()x=e x-1x()x>0,将问题转化为函数最值问题.对其求导,判断其单调性,即可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三、函数性质法若含参不等式中含有简单基本函数,则可直接将不等式进行变形,将其构造成函数,把问题转化为f(x,a)≥0、f(x,a)<0、f(x,a)≥g(x,a)、f(x,a)<g(x,a)等函数不等式问题.再根据简单基本函数的单调性,以及导数与函数单调性之间的关系,判断出函数的单调性,即可根据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的最值,顺利求出问题的答案.例3.若不等式sin x-ln()x+1+e x≥1+x+ax2-13x3恒成立,则a的取值范围为_____.解:由x>-1得,sin x-ln(x+1)+e x-x-1-ax2+13x3≥0,设f(x)=sin x-ln(x+1)+e x-x-1-ax2+13x3,则g(x)=f′(x)=cos x-1x+1+e x-1-2ax+x2,则h(x)=g′(x)=-sin x+1(x+1)2+e x-2a+2x,则z(x)=h′(x)=-cos x-2(x+1)3+e x+2,z′(x)=sin x+6(x+1)4+e x,当x>-1时,z′(x)>0,则h(x)单调递增,又当x∈(-1,0)时,z(x)<0,则h(x)单调递减,当x∈(0,+∞)时,z(x)>0,则h(x)单调递增,又h(0)=2-2a,①当2-2a≥0,即1≥a时,h(0)≥0,则当x∈(-1,+∞)孙小芳35考点透视时,h (x )≥0,此时g (x )单调递增,又g (0)=0,故当x ∈(-1,0)时,g (x )<0,则f (x )单调递减,当x ∈(0,+∞)时,g (x )>0时,f (x )单调递增,所以f (x )min =f (0),又f (0)=0,故f (x )≥0恒成立,满足题意;②当2-2a <0,即a >1时,h (0)<0,x →+∞,h (x )→+∞,故存在x 0>0,且h (x 0)=0,则当x ∈(-1,x 0)时,h (x )<0,则g (x )单调递减,当x ∈(x 0,+∞)时,h (x )>0,所以g (x )单调递增,又g (0)=0,故g (x 0)<0,x →+∞,g (x )→+∞,故存在x 1>x 0,且g (x 1)=0,所以当x ∈(-1,x 1)时,g (x )<0,则f (x )单调递减,又因为f (0)=0,所以f (x )<f (0)=0,与f (x )≥0恒成立不相符;综上所述,a ≤1.根据不等式构造函数f (x )=sin x -ln(x +1)+e x -x -1-ax 2+13x 3,通过多次求导,判断出导函数的符号,进而判断出函数的单调性,求得函数最值.求得使f (x )min ≥0成立时a 的取值范围,即可解题.四、主参换位法主参换位法,也叫反客为主法,适用于解答已知参数的范围求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不等式问题.解答这类问题一般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将原不等式转化成关于参数的不等式;第二步,以参数为自变量,构造函数式,将问题转化为函数问题;第三步,根据函数的性质、图象讨论不等式成立的情形,建立关系即可解题.例4.已知函数f ()x =ax 2+bx -6,不等式f ()x ≤0的解集为[]-3,2.若当0≤m ≤4时,不等式mf ()x +6m <x +1恒成立,求实数x 的取值范围.解:由题意知:-3,2是方程ax 2+bx -6=0的根,且a >0,∴ìíîïï-b a=-3+2,-6a=(-3)×2,解得a =1,b =1.∴f ()x =x 2+x -6,∴mf ()x +6m <x +1可变形为()x 2+x m -x -1<0,令g ()m =()x 2+x m -x -1,∴{g (0)<0,g (4)<0,即{-x -1<0,4x 2+3x -1<0,解得ìíîx >-1,-1<x <14,-1<x <14.解答本题主要采用了主参换位法.因为已知参数m 的取值范围,故把m 当成自变量,通过主参换位,将问题转化为g ()m =()x 2+x m -x -1对任意0≤m ≤4恒成立,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列出不等式组,即可解题.五、数形结合法当把不等式两边的式子看成两个函数式时,可根据其几何意义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分析两个曲线间的位置,确保不等式恒成立,即可通过数形结合,求得参数的取值范围.例5.若关于x 的不等式||||kx -4-x 2-3≤3k 2+1恒成立,则k 的取值范围是_____.解:由题意可得4-x 2≥0,得-2≤x ≤2,则||||kx -4-x 2-3≤3k 2+1可转化为:||kx -4-x 23,设直线l :kx -y -3=0,上半圆C :x 2+y 2=4()y >0,即y =4-x 2,半径为r =2,||kx -4-x 2≤3表示圆C 小于或等于3,如图,设圆心(原点O )到直线l 的距离为d ,由于圆C 上半部分上的点到直线l 的最大距离为d +r =d +2,所以d +2≤3,即d ≤1,即||0-0-3k 2+1≤1,解得k ≤-22或k ≥22,所以k 的取值范围为(]-∞,-22⋃[)22,+∞.解答本题,需挖掘代数式的几何意义,采用数形结合法,将原问题转化为使圆C 上半部分上的任意一点到直线l 的距离小于或等于3时参数的取值范围.分析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便可建立新不等式.由此可见,求解含参不等式问题的方法多样.但由于不等式与函数的关系紧密,且利用函数的单调性和图象容易建立不等关系式,因此函数思想是破解含参不等式问题的主要思想.(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36。
绝对值不等式数形结合法
![绝对值不等式数形结合法](https://img.taocdn.com/s3/m/c651aa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b4.png)
绝对值不等式数形结合法1. 引言绝对值不等式是数学中常见的一种不等式形式,其解集可以用数轴上的区间表示。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绝对值不等式,数形结合法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绝对值不等式数形结合法的基本原理、应用技巧以及实例演示,帮助读者掌握这一重要的解题方法。
2. 基本原理2.1 绝对值函数绝对值函数是指将一个实数映射到其非负的绝对值的函数,通常用符号|x|表示。
其定义如下:|x|={x,x≥0−x,x<02.2 绝对值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是指一个含有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
通常有以下两种形式:•|f(x)|<a•|f(x)|>a其中,f(x)是一个关于x的函数,a是一个正实数。
3. 应用技巧3.1 基本思路使用数形结合法解决绝对值不等式时,我们需要将问题转化为图形的几何关系,从而更直观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基本思路如下:1.将绝对值不等式转化为数轴上的几何问题。
2.根据不等式的形式,确定数轴上的区间。
3.根据区间的性质,求解不等式。
3.2 求解步骤以|x−3|<5为例,介绍绝对值不等式数形结合法的求解步骤:1.绘制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x=3这个点。
2.在x=3左边画一个长度为5的线段,表示|x−3|。
3. 确定数轴上x −3取值范围所对应的区间。
由于|x −3|<5,所以x −3必须在以x =3为中心、半径为5的开区间内。
即(−2,8)。
4. 最后得到x ∈(−2,8),即解集为开区间。
3.3 注意事项在使用绝对值不等式数形结合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对于不等号方向(大于或小于),要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判断。
2. 在确定区间时,要根据绝对值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进行分析。
3. 需要注意区间的开闭性,根据不等式的严格性确定解集的类型。
4. 实例演示4.1 例题一求解不等式|2x −1|>3。
解答步骤:1. 绘制数轴,并在数轴上标出x =12这个点。
2. 在x =12左边和右边分别画一个长度为3的线段,表示|2x −1|。
谈数形结合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
![谈数形结合法在不等式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e7c2ba2cdd36a32d7375818f.png)
表象和冉造想象 , 赋 予 其 较 为 恰 当 的 几何 意 义 , 构 造 与 原 数
学 问 题 相 关 联 的 几 何 图形 , 同 时 利 用 图 彤 之 间 的 关 系 和 形
的 有 性 质 , 去推理 、 证明相应的数学问题. 本文将通过 实例 , 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予 以 说 明 .
姜 结 全 在 合 的 - 思 轴 想 的 上 可 知 方 , 不 和 等 式 轴 毫 没 』 有 + 交 2 j 点 + , 5 < 数 o 形 的 — \ 二 = 二 / f — — — — 一
例 4 解 不 等 式 二 ≤。 . 。
3
利 用数 形结 合 的 相 关 思 想 证 明 不 等 式 , 意 思 就 是 根 据 数 式 的 结 构 特 征 或 者数 学 问 题 的 内 部 关 系 进 行 构 图. 通 过 唤 起
的话
… …
,
可变 为 f
.
f ( 4 j 3 ຫໍສະໝຸດ ( +2 ) / ( 3 ’ ) ≤( ) ,
~
求证 l ( ) H l ≤ I ( ) H l +y l O H l ≤“ 4 - b .
如同 1 , 设 A( “, ) , 1 3 ( , ) , 0为 原点 , 作 OH_ _ AB 于 H , 则在 u Ov坐 标 系 中 , 直 线 AB 的方 程 可 写 为 :
关键词 : 不等式 ; 数形结合 ; 证 法 与 解 法.
数 形 结 合 的 方 法 是 一 种 非 常 重 要 且 广 泛 使 用 的 解 题 途 径, 同 时 也 是非 常 重 要 的 数学 学科 思想 之 一 . 数 形 结 合 的思 想 方 法 跨 度 数 学 知 识 的 多个 分 科 , 具有一定的解题灵 活性 , 其 独 有 的方 法 特 点 奠 定 了其 在 中学 数 学 中 的重 要 地 位 . 学 牛 在 单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题方法汇总(含答案)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题方法汇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ff6fd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14.png)
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解题方法汇总(含答案)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一般设计独特,涉及到函数、不等式、方程、导数、数列等知识,渗透着函数与方程、等价转换、分类讨论、换元等思想方法,成为历年高考的一个热点.考生对于这类问题感到难以寻求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这里对这一类问题的求解策略作一些探讨.1最值法例1.已知函数在处取得极值,其中为常数.(I)试确定的值;(II)讨论函数的单调区间;(III)若对于任意,不等式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分析:不等式恒成立,可以转化为2分离参数法例2.已知函数(I)求函数的单调区间;(II)若不等式对于任意都成立(其中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求的最大值.分析:对于(II)不等式中只有指数含有,故可以将函数进行分离考虑.3 数形结合法例3.已知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分析:本题若直接求解则比较繁难,但若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与函数在上的图象,借助图形可以直观、简捷求解.4 变更主元法例4.对于满足不等式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值恒大于,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分析:若审题不清,按习惯以为主元,则求解将非常烦琐.应该注意到:函数值大于对一定取值范围的谁恒成立,则谁就是主元.5 特殊化法例5.设是常数,且().(I)证明:对于任意,.(II)假设对于任意有,求的取值范围.分析:常规思路:由已知的递推关系式求出通项公式,再根据对于任意有求出的取值范围,思路很自然,但计算量大.可以用特殊值探路,确定目标,再作相应的证明.6分段讨论法例6.已知,若当时,恒有<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例7.若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7单调性法例8.若定义在的函数满足,且时不等式成立,若不等式对于任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8判别式法例9.若不等式对于任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分析:此不等式是否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应该先进行分类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任意恒成立,可以选择判别式法.例10.关于的不等式在上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答案部分1最值法例1.已知函数在处取得极值,其中为常数.(I)试确定的值;(II)讨论函数的单调区间;(III)若对于任意,不等式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分析:不等式恒成立,可以转化为解:(I)(过程略).(II)(过程略)函数的单调减区间为,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III)由(II)可知,函数在处取得极小值,此极小值也是最小值.要使()恒成立,只需,解得或.所以的取值范围为.评注:最值法是我们这里最常用的方法.恒成立;恒成立.2分离参数法例2.已知函数(I)求函数的单调区间;(II)若不等式对于任意都成立(其中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求的最大值.分析:对于(II)不等式中只有指数含有,故可以将函数进行分离考虑.解:(I)(过程略)函数的单调增区间为,的单调减区间为(II)不等式等价于不等式,由于,知;设,则.由(I)知,,即;于是,,即在区间上为减函数.故在上的最小值为.所以的最大值为.评注: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中,常常先将所求参数从不等式中分离出来,即:使参数和主元分别位于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然后再巧妙构造函数,最后化归为最值法求解.3 数形结合法例3.已知当时,不等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分析:本题若直接求解则比较繁难,但若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与函数在上的图象,借助图形可以直观、简捷求解.解: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与函数在上的图象(如右),从图象中容易知道:当且时,函数的图象恒在函数上方,不合题意;当且时,欲使函数的图象恒在函数下方或部分点重合,就必须满足,即.故所求的的取值范围为.评注:对不等式两边巧妙构造函数,数形结合,直观形象,是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一种快捷方法.4 变更主元法例4.对于满足不等式的一切实数,函数的值恒大于,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分析:若审题不清,按习惯以为主元,则求解将非常烦琐.应该注意到:函数值大于对一定取值范围的谁恒成立,则谁就是主元.解:设,,则原问题转化为恒成立的问题.故应该有,解得或.所以实数的取值范围是.评注: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若能变更主元,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仅可以避免分类讨论,而且可以轻松解决恒成立问题.5 特殊化法例5.设是常数,且().(I)证明:对于任意,.(II)假设对于任意有,求的取值范围.分析:常规思路:由已知的递推关系式求出通项公式,再根据对于任意有求出的取值范围,思路很自然,但计算量大.可以用特殊值探路,确定目标,再作相应的证明.解:(I)递推式可以化归为,,所以数列是等比数列,可以求得对于任意,.(II)假设对于任意有,取就有解得;下面只要证明当时,就有对任意有由通项公式得当()时,当()时,,可见总有.故的取值范围是评注:特殊化思想不仅可以有效解答选择题,而且是解决恒成立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6分段讨论法例6.已知,若当时,恒有<0,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解:(i)当时,显然<0成立,此时,(ii)当时,由<0,可得<<,令则>0,∴是单调递增,可知<0,∴是单调递减,可知此时的范围是(—1,3)综合i、ii得:的范围是(—1,3).例7.若不等式对于恒成立,求的取值范围.解:(只考虑与本案有关的一种方法)解:对进行分段讨论,当时,不等式恒成立,所以,此时;当时,不等式就化为,此时的最小值为,所以;当时,不等式就化为,此时的最大值为,所以;由于对上面的三个范围要求同时满足,则所求的的范围应该是上三个的范围的交集即区间说明:这里对变量进行分段来处理,那么所求的对三段的要同时成立,所以,用求交集的结果就是所求的结果.评注:当不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函数具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时,应该用分类或分段讨论方法来处理,分类(分段)讨论可使原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变化成为确定因素,为问题解决提供新的条件;但是最后综合时要注意搞清楚各段的结果应该是并集还是别的关系.7单调性法例8.若定义在的函数满足,且时不等式成立,若不等式对于任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解:设,则,有.这样,,则,函数在为减函数.因此;而(当且仅当时取等号),又,所以的取值范围是.评注:当不等式两边为同一函数在相同区间内的两个函数值时,可以巧妙利用此函数的单调性,把函数值大小关系化归为自变量的大小关系,则问题可以迎刃而解.8判别式法例9.若不等式对于任意恒成立.则实数的取值范围是___.分析:此不等式是否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应该先进行分类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任意恒成立,可以选择判别式法.解:当时,不等式化为,显然对一切实数恒成立;当时,要使不等式一切实数恒成立,须有,解得.综上可知,所求的实数的取值范围是.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求解策略一般做法就是上面几种,这些做法是通法,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因题而异,如下例.例10.关于的不等式在上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通法解:用变量与参数分离的方法,然后对变量进行分段处理;∵,∴不等式可以化为;下面只要求在时的最小值即可,分段处理如下.当时,,,再令,,它的根为;所以在区间上有,递增,在区间上有,递减,则就有在的最大值是,这样就有,即在区间是递减.同理可以证明在区间是递增;所以,在时的最小值为,即.技巧解:由于,所以,,两个等号成立都是在时;从而有(时取等号),即.评注:技巧解远比通法解来得简单、省力、省时但需要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解决不等式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不等式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8d652c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bd.png)
解决不等式问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握数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和性质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应用能力。
下面是对解决不等式问题中举例说明几种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一、类比思想问题1:解方程: + =1问题2:类比方程的解法,尝试着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1,并归纳解题步骤?思路:根据学生非常熟悉的解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来完成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但最后一步一定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来确定解集。
类比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概念、公式、性质及解题中无处不在,通过类比可以探索出很多新的知识、方法,寻求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思路,探索数学规律。
二、数形结合思想例x克x克1.图中表示的不等式的解集是()-2 -1 0 1 2 3A、x>2B、x≥2C、x<2D、x≤2例2.如图,天平向左倾斜,当天平中x取()时,天平会向右倾斜。
8A、x>4B、x≥4C、x<4D、x≤4例3.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例4.已知点p(3-m,m-1)在第二象限,则m的取值范围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数轴是学习、研究实数的重要工具,借助数轴可以把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转化为点和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不等式组求解集时通过建立数轴的数形结合思想,可以更直观的看出两个解集的公共部分,深刻理解不等式公共解的概念,可以迅速解决相关问题。
三、分类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是在解决问题出现不确定性时的有效方法。
利用不等式组解决方案类问题,都需要我们正确地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进行解决再结合数形思想形象直观。
分类讨论及数形结合思想不仅可以使我们有效地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有形象直观简化解决能力。
例5.某校初三年级春游,现有36座和42座两种客车供选择租用,若只租用36座客车若干辆,则正好坐满;若只租用42座客车,则能少租一辆,且有一辆车没有坐满,但超过30人;已知36座客车每辆租金400元,42座客车每辆租金440元.(1)该校初三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春游?(2)请你帮该校设计一种最省钱的租车方案.解(1)设租36座的车辆.据题意得:解得:由题意应取8则春游人数为:36 8=288(人).(2) 方案①:租36座车8辆的费用:8 400=3200元,方案②:租42座车7辆的费用:元方案③:因为,租42座车6辆和36座车1辆的总费用:6×440+1×400=3040元。
高中数学: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不等式的问题
![高中数学: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不等式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da0f91e3a32d7375a5178006.png)
高中数学: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解决不等式的问题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而又最基本的对象。
正如华罗庚先生所说的:“数形结合千般好”,其特征主要体现是将代数问题几何化,即通过图形反映相关的代数关系,从而直观地解决有关的代数问题。
一. 解含参不等式在解决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时,由于涉及到参数,往往需要讨论,导致演算过程繁琐冗长。
如果题设与几何图形有联系,那么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问题将会简练地得到解决。
例1. 已知,解关于x的不等式。
解:如图1所示,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和的图象。
图1解和交点的坐标,即在时,由,得。
由图1知,当时,曲线的上方。
所以原不等式的解集为:例2. 已知,解关于x的不等式。
解:如图2所示,在同一坐标系中,作曲线及直线:。
联立和,解得。
图2由图2知,曲线C在直线上方部分的点的横坐标范围,即为原不等式的解集:。
二. 确定参数的范围在确定不等式参数的范围时,几何图形更能使问题直观而易于理解。
例3. 求实数a的范围,使当时,不等式恒成立。
解:原不等式变形得:令如图3所示,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曲线C:和直线。
由于直线恒经过定点,由图3可知,要使在时恒成立,直线应在原点下方,即斜率a应该大于。
所以a的取值范围是。
图3例4. 已知关于x的不等式的解集为,求实数a、b的值。
解:将原不等式同解变形为如图4所示,在同一坐标系中作出曲线和直线。
图4根据题意,求出直线和曲线C的交点,将坐标代入的方程得:解之得:三. 证明不等式把要证明的不等式赋予一定的几何意义,将使复杂的证明问题获得明快解决。
例5. 已知:。
求证:。
分析:表示原点到点的距离,利用这种几何意义,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证明:如图5所示,设,则(1)当时,在△AOB中由得(2)当时,由得综合(1)、(2)得图5▍ ▍ ▍。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思考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思想应用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b89e5c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92.png)
·199·初中阶段是学生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相比于小学阶段来说,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要更难一些,知识点也更为复杂。
针对于这一阶段的学习知识的掌握存在很高的难度,抽象化的内容和知识比较多。
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非常适合于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
在初中阶段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较难和比较抽象化的教学内容,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由此可见,探讨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方法和措施的重要意义。
一、数形结合的概念所谓的树形结合主要指的是将抽象的数字与具体的几何图形相结合,将抽象化的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和具体,主要有以“数”化“形”、以“形”變“数”和“数”“形”结合三种类型。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一)化抽象为具体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抽象化的学科,也正是因为其自身具备抽象化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具备很高的难度。
如今,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将抽象的数学学习与图形相结合,达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地,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准确的了解所要学习的内容。
同时也能够应用一系列更为简单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进而降低了数学的学习难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让学生掌握正确分析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环境下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以及固化的教学方式,这种数形结合的新型的教学方式的应用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新课标理念下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形结合思想的方法和措施(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若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应用数形结合思想,首先应该做的就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受中国大环境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都会存在教学思想过于陈旧的问题。
浅谈方程、函数、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浅谈方程、函数、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4801c3d2af90242a895e59a.png)
浅谈方程、函数、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作者:谢文芳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4年第24期在初中阶段,方程、函数、不等式都是比较重要的知识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重要地位。
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理解和认识,在这里笔者谈一点粗浅看法。
第一,函数、方程和不等式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三部分内部之间有着很密切的联系,知识点体系主要采用以函数为主线,将函数图像、性质和方乘及不等式的相关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数形结合思想的又一体现,它交给我们从另一个方位来思考方程(组)与不等式的问题,让人耳目一新,让我们领略了数学思维的多元性,进一步体验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方程和不等式的时候加入与函数的联系,在学习中让学生比较好的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的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初中阶段数学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而新课程标准中把这个联系提到了十分明朗、鲜明的程度。
因此,应该重视这部分的教学。
第二,在教学中,这部分内容应该抓好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是各个内容之间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二个要点是各个内容之间相关性质之间的联系。
例如,方程与函数之间相对应问题?实际上,想对应的问题就是求函数的零点,即函数图像与横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在不等式中,方程的根又是如何体现的?方程的根就是不等式解集中的特殊值。
反之,函数的零点从方程的角度看,就是方程的根,从不等式的角度看,就是解集中的特殊的解。
不等式的解集从函数的角度看,就是图像在横轴的上方或下方,从方程的角度看,就是先解方程,求出方程的根,以两根为端点写出不等式的解集。
这三个不同内容之间,一些概念是相通的,但是名称又不完全一样。
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1.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及一次函数的关系一次函数及其图像与一元一次方程及一元一次不等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函数y=ax+b(a≠0,a,b为常数)中,函数的值等于0时自变量x的值就是一元一次方程ax+b=0(a≠0)的解,所对应的坐标(1 ,0)是直线y=ax+b与x轴的交点坐标,反过来也成立;•直线y=ax+b 在x轴的上方,也就是函数的值大于零,x的值是不等式ax+b>0(a≠0)的解;在x轴的下方也就是函数的值小于零,x的值是不等式ax+b<0(a≠0)的解。
破解含参不等式问题的几个“妙招”
![破解含参不等式问题的几个“妙招”](https://img.taocdn.com/s3/m/c02732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cd.png)
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且难度一般较大,通常会综合考查方程、函数、导数、不等式等知识点的应用.解答这类问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寻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下面介绍几个破解含参不等式问题的“妙招”,以帮助大家提升解题的效率.一、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法是解答数学问题的常用方法.通过数与形之间的相互转化,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转化为函数图象的交点、位置关系问题,即可通过研究图形,破解不等式恒成立问题.在研究图形时,要特别关注临界的情形,如有1个交点、有2个交点、相切等情形.例1.若当x ∈(1,2)时,不等式(x -1)2<log a x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解:设f 1(x )=(x -1)2,f 2(x )=log a x ,在同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要使不等式(x -1)2<log a x 在x ∈(1,2)上恒成立,需使f 2(x )=log a x 的图象始终在f 1(x )=(x -1)2的上方,即使a >1,由图可知,在x ∈(1,2)上,f 1(x )∈()0,4,且f 1(x )=(x -1)2的最高点为(2,4),当x =2时,由f 2(x )=log a x =4得a =2,所以a 的取值范围为(1,2].不等式两边的式子都是简单基本函数,于是分别画出两个函数的图象,将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转化为f 2(x )=log a x 的图象始终在f 1(x )=(x -1)2的上方的位置关系问题.结合图形来分析f 2(x )=log a x 的图象始终在f 1(x )=(x -1)2的上方的临界情形:两个图象的最高点在同一个位置,即可解题.二、分离参数对于含有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问题,通常需将参数与变量分离,可先将不等式化为一边有参数、另一边无参数的形式;再根据已知条件,讨论不含有参数的式子的取值范围,进而确定参数的取值范围.例2.已知函数f ()x =ax -4x -x 2,当x ∈(0,4]时,f ()x <0恒成立,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解:由f ()x =ax -4x -x 2<0可得a<,因为函数g ()x在x ∈(0,4]上为减函数,所以在x ∈(0,4]上,函数g ()x>g ()4=0,故a <0,即实数a 的取值范围为(-∞,0).解答本题,要先将实数a 与变量x 分离开;再根据g ()x 的单调性求得当x ∈(0,4]时g ()x 的值域,进而求出实数a 的取值范围.在分离参数时,要注意判断参数的正负值是否会对不等式的符号产生影响.三、分类讨论由于参数的取值往往不确定,所以在解答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时,我们通常需要对参数或某些变量进行分类讨论.确定分类讨论的标准和对象是用分类讨论法解题的关键.例3.设f ()x =x 2-2mx +2,当x ∈[-1,+∞)时,f ()x =x 2-2mx +2≥0恒成立,求参数m 的取值范围.解:设F ()x =x 2-2mx +2-m ,则问题就转化为当x ∈[-1,+∞)时,F ()x =x 2-2mx +2-m ≥0恒成立.①当△=4()m -1()m -2<0,即-2<m <1时,F ()x =x 2-2mx +2-m >0恒成立;②当△=4()m -1()m -2≥0时,ìíîïïïï△≥0,F ()-1≥0,--2m 2≤-1,即ìíîïïïï4()m -1()m +2≥0,m +3≥0,--2m 2≤-1,解得-3≤m ≤-2.综上所述,参数m 的取值范围为[-3,1).该不等式为二次式,且二次项的系数大于0,但方程的判别式对函数F ()x 和m 的取值有影响.于是采用分类讨论法,分△≥0和△<0两种情况讨论F ()x ≥0时m 的取值.虽然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难度较大,但是我们只要掌握了解答此类问题的几个“妙招”,就能在解题时做到游刃有余.(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盐城实验中学)O47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八种解法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
![八种解法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92a59cf31b765ce050814f4.png)
八种解法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1最值法例1.已知函数)0(ln )(44>-+=x c bx x ax x f 在1=x 处取得极值c --3,其中c b a ,,为常数.(I )试确定b a ,的值;(II )讨论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III )若对于任意0>x ,不等式22)(c x f -≥恒成立,求c 的取值范围.分析:不等式22)(c x f -≥恒成立,可以转化为2min 2)(c x f -≥解:(I )(过程略)3,12-==b a .(II )(过程略)函数)(x f 的单调减区间为)1,0(,函数)(x f 的单调增区间为),1(+∞. (III )由(II )可知,函数)(x f 在1=x 处取得极小值c f --=3)1(,此极小值也是最小值.要使22)(c x f -≥(0>x )恒成立,只需223c c -≥--,解得23≥c 或1-≤c . 所以c 的取值范围为),23[]1,(+∞⋃--∞.评注:最值法是我们这里最常用的方法.a x f ≥)(恒成立a x f ≥⇔)(min ;a x f ≤)(恒成立a x f ≤⇔)(max .2分离参数法例2.已知函数x x x x f +-+=1)1(ln )(22(I )求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II )若不等式e n a n ≤++)11(对于任意*∈N n 都成立(其中e 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求a 的最大值.分析:对于(II )不等式e na n ≤++)11(中只有指数含有a ,故可以将函数进行分离考虑. 解:(I )(过程略)函数)(x f 的单调增区间为)0,1(-,)(x f 的单调减区间为),0(+∞(II )不等式e n a n ≤++)11(等价于不等式1)11ln()(≤++n a n ,由于111>+n ,知1)11ln()(≤++na n n n a -+≤⇔)11ln(1;设x x x g 1)1ln(1)(-+= ]1,0(∈x ,则221)1(ln )1(1)(x x x x g +++-=')1(ln )1()1(ln )1(2222x x x x x x ++-++=. 由(I )知,01)1(ln 22≤+-+x x x ,即0)1(ln )1(22≤-++x x x ;于是,0)(<'x g ]1,0(∈x ,即)(x g 在区间]1,0(上为减函数.故)(x g 在]1,0(上的最小值为12ln 1)1(-=g . 所以a 的最大值为12ln 1-. 评注:不等式恒成立问题中,常常先将所求参数从不等式中分离出来,即:使参数和主元分别位于不等式的左右两边,然后再巧妙构造函数,最后化归为最值法求解.3 数形结合法例3.已知当]2,1(∈x 时,不等式x x a log )1(2≤-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2)1()(-=x x f x x g a log )(=在]2,1(∈x 观、简捷求解.解: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作出函数2)1()(-=x x f 与函数x x g a log )(=在(∈x 图象(如右),从图象中容易知道:当0<a )(x g 上方,不合题意;当1>a 且]2,1(∈x 或部分点重合,就必须满足12log ≥a ,即21≤<a .故所求的a 的取值范围为]2,1(.评注:对不等式两边巧妙构造函数,数形结合,直观形象,是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一种快捷方法. 4 变更主元法例4.对于满足不等式11≤≤-a 的一切实数a ,函数)24()4(2a x a x y -+-+=的值恒大于0,则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___.分析:若审题不清,按习惯以x 为主元,则求解将非常烦琐.应该注意到:函数值大于0对一定取值范围的谁恒成立,则谁就是主元.解:设)44()2()(2+-+-=x x a x a f ,]1,1[+-∈a ,则原问题转化为0)(>a f 恒成立的问题. 故应该有⎩⎨⎧>>-0)1(0)1(f f ,解得1<x 或3>x . 所以实数x 的取值范围是),3()1,(+∞⋃-∞.评注: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若能变更主元,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仅可以避免分类讨论,而且可以轻松解决恒成立问题.5 特殊化法例5.设0a 是常数,且1123---=n n n a a (*∈N n ).(I )证明:对于任意1≥n ,012)1(]2)1(3[51a a n n n n n n ⋅-+⋅-+=-. (II )假设对于任意1≥n 有1->n n a a ,求0a 的取值范围.分析:常规思路:由已知的递推关系式求出通项公式,再根据对于任意1≥n 有1->n n a a 求出0a 的取值范围,思路很自然,但计算量大.可以用特殊值探路,确定目标,再作相应的证明.解:(I )递推式可以化归为31)3(32311+-=--n n nn a a ,]51)3[(3251311--=---n n n n a a ,所以数列}513{-n n a 是等比数列,可以求得对于任意1≥n ,012)1(]2)1(3[51a a n n n n n n ⋅-+⋅-+=-. (II )假设对于任意1≥n 有1->n n a a ,取2,1=n 就有⎩⎨⎧>=->-=-0603101201a a a a a a 解得3100<<a ; 下面只要证明当3100<<a 时,就有对任意*∈N n 有01>--n n a a 由通项公式得011111215)1(2)1(332)(5a a a n n n n n n n ⋅⋅⋅-+⋅-⋅+⋅=------当12-=k n (*∈N k )时,02523322152332)(511101111=⋅-⋅+⋅>⋅⋅-⋅+⋅=--------n n n n n n n n a a a当k n 2=(*∈N k )时,023*********)(51101111=⋅-⋅>⋅⋅+⋅-⋅=-------n n n n n n n a a a ,可见总有1->n n a a . 故0a 的取值范围是)31,0(评注:特殊化思想不仅可以有效解答选择题,而且是解决恒成立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6分段讨论法例6.已知2)(--=a x x x f ,若当[]0,1x ∈时,恒有()f x <0,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解:(i )当0x =时,显然()f x <0成立,此时,a R ∈(ii )当(]0,1x ∈时,由()f x <0,可得2x x -<a <2+x x , 令 (](]22(),(0,1);()(0,1)g x x x h x x x x x=-∈=+∈ 则221)(xx g +='>0,∴()g x 是单调递增,可知[]max ()(1)1g x g ==- 221)(xx h -='<0,∴()h x 是单调递减,可知[]min ()(1)3h x h == 此时a 的范围是(—1,3)综合i 、ii 得:a 的范围是(—1,3) .例7.若不等式032>+-ax x 对于]21,21[-∈x 恒成立,求a 的取值范围. 解:(只考虑与本案有关的一种方法)解:对x 进行分段讨论,当0=x 时,不等式恒成立,所以,此时R a ∈; 当]21,0(∈x 时,不等式就化为x x a 3+<,此时x x 3+的最小值为213,所以213<a ; 当)0,21[-∈x 时,不等式就化为x x a 3+>,此时x x 3+的最大值为213-,所以213->a ; 由于对上面x 的三个范围要求同时满足,则所求的a 的范围应该是上三个a 的范围的交集即区间)213,213(- 说明:这里对变量x 进行分段来处理,那么所求的a 对三段的x 要同时成立,所以,用求交集的结果就是所求的结果.评注:当不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函数具有某些不确定的因素时,应该用分类或分段讨论方法来处理,分类(分段)讨论可使原问题中的不确定因素变化成为确定因素,为问题解决提供新的条件;但是最后综合时要注意搞清楚各段的结果应该是并集还是别的关系.7单调性法例8.若定义在),0(+∞的函数)(x f 满足)()()(xy f y f x f =+,且1>x 时不等式0)(<x f 成立,若不等式)()()(22a f xy f y x f +≤+对于任意),0(,+∞∈y 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解:设210x x <<,则112>x x ,有0)(12<x x f .这样,0)()()()()()()()(121112111212<=-+=-⋅=-x x f x f x f x x f x f x x x f x f x f ,则)()(12x f x f <,函数)(x f 在),0(+∞为减函数. 因此)()()(22a f xy f y x f +≤+⇔)()(22xy a f y x f ≤+⇔xy a y x ≥+22xy y x a 22+≤⇔;而2222=≥+xy xyxy y x (当且仅当y x =时取等号),又0>a ,所以a 的取值范围是]2,0(.评注:当不等式两边为同一函数在相同区间内的两个函数值时,可以巧妙利用此函数的单调性,把函数值大小关系化归为自变量的大小关系,则问题可以迎刃而解.8判别式法例9.若不等式012>++ax ax 对于任意R x ∈恒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 分析:此不等式是否为一元二次不等式,应该先进行分类讨论;一元二次不等式任意R x ∈恒成立,可以选择判别式法.解:当0=a 时,不等式化为01>,显然对一切实数恒成立; 当0≠a 时,要使不等式012>++ax ax 一切实数恒成立,须有⎩⎨⎧<-=∆>0402a a a ,解得40<<a .综上可知,所求的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4,0[.不等式恒成立问题求解策略一般做法就是上面几种,这些做法是通法,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要因题而异,如下例.例10.关于x 的不等式ax xx x ≥-++232525在]12,1[∈x 上恒成立,求 实数a 的取值范围.通法解:用变量与参数分离的方法,然后对变量进行分段处理;∵]12,1[∈x ,∴不等式可以化为a x x x x ≥-++5252;下面只要求x x xx x f 525)(2-++=在]12,1[∈x 时的最小值即可,分段处理如下.当]5,1[∈x 时,x x x x f 256)(2++-=,223225622562)(x x x x x x f -+-=-+-=',再令2562)(231-+-=x x x f ,0126)(21=+-='x x x f ,它的根为2,0;所以在区间)2,1[上有0)(1>'x f ,)(x f 递增,在区间]5,2(上有0)(1<'x f ,)(x f 递减,则就有2562)(231-+-=x x x f 在]5,1[∈x 的最大值是017)2(1<-=f ,这样就有0)(<'x f ,即)(x f 在区间]5,1[是递减.同理可以证明)(x f 在区间]12,5[是递增;所以,x x xx x f 525)(2-++=在]12,1[∈x 时的最小值为10)5(=f ,即10≤a . 技巧解:由于]12,1[∈x ,所以,25225≥+xx ,052≥-x x 两个等号成立都是在5=x 时;从而有10525)(2≥-++=x x x x x f (5=x 时取等号),即10≤a . 评注:技巧解远比通法解来得简单、省力、省时但需要扎实的数学基本功.。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b3170ef7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7.png)
22教育版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初中数学解题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 数形结合思想主要是利用了数的结构特征,绘制出同其相对应的数学图形,同时通过对图形特点及规律的运用,使数学问题得到解决,或是将图形转化为代数,无需进行推理,便将要解答的问题转变为数量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合理结合数形结合思想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观察来理解数学的概念和知识,为学生解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关键词: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 应用一、数形结合的本质和内涵:数形结合思想就是通过对数与形间关系的运用,对数学习题中的知识点及问题进行研究,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的一种方法.分析及研究数与形间的关系,学生会清晰地看到数与形之间在一定的状况之下是能实现转换的.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等量关联,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并解决相关问题.在初中数学中,数指的是方程、函数、指数等,形指的是函数图形与几何图形.学生若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运用,就能使问题的解答更加容易,从而提升学生解题的能力。
二、数与形之间的转化:中学数学研究的对象可分为数和形两大部分,数与形是有联系的,这个联系称之为数形结合,或形数结合.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又可分为两种情形: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某种关系,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而第二种情形是“以形助数”.“以数解形”就是有些图形太过于简单,直接观察却看不出什么规律来,这时就需要给图形赋值,如边长、角度等。
三、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一)数形结合思想在数与式问题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的教学思想可以把有理数和数轴紧密联系起来.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相对应的唯一的点,如果想要对比两个有理数的大小,就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在数轴上两个有理数的位置关系来得出结果.同时,依据数轴上原点与点的位a 、b .(图略)【分析】 由上a ,b 的位置可以得到a <b.∴a =−,ab b a −=−【解】 ()a b a +−除此以外,数形结合思想还运用于一些图形类的规律题中,比如下面这个题目.【例2】 如下图是小明用火柴搭的1条、2条、3条“金鱼”……,则搭n 条“金鱼”需要火柴______根。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篇——数形结合
![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篇——数形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49962a0fc8d376eeafaa3190.png)
解题思想之数形结合一、注解:数形结合思想指将数量与图形结合起来,对题目中的给定的题设和结论既进行代数方面的分析,又从几何含义方面进行分析,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也可以使图形的性质通过数量之间的计算与分析,达到更加完整、严密和准确。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时要善于由形思数,由数思形,数形结合,通过数量与图形的转化,把数的问题利用图形直观的表示出来,力图找到解题思路。
数形结合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通常与平面直角坐标系,数轴及其他数学概念同时使用。
二、实例运用:1.在实数中的运用【例1】如图,在所给数轴上表示出实数—3,—1,2-的点,并把这组数从小到大用“<”连接。
【例2】已知a<0,b<0,且a<b,则()A —b>—aB —b>aC —a >bD b>a2.在不等式中的运用【例3】不等式组2030xx-⎧⎨-≥⎩的正整数解的个数为()A 1个B 2个C 3个D 4个【例4】关于x的不等式组521xx a-≥-⎧⎨-⎩无解,则a的取值范围是。
3.在方程(组)中的运用【例5】利用图像法解方程组24212x yx y-=⎧⎨+=⎩4.在函数中的运用【例6】某水电站的蓄水池有2个进水口和1个出水口,每个进水口进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出水口出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已知某天0点到6点进行机组试运行,试机时至少打开一个水口,且该水池的蓄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丙所示。
给出三个判断:(1)0点到3点,只进水不出水;(2)3点到4点,不进水只出水;(3)4点到6点,不进水不出水。
则以上判断正确的是()A (1)B (2)C (2)(3)D (1)(2)(3)【例7】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象如图所示,则在(1)a<0,(2)b>0(3)c<0(4)b2-4ac>0中,正确的判断是()A (1)(2)(3)(4)B (4)C(1)(2)(3)D(1)(4)5.在统计与概率中的运用【例8】近年来,某市旅游业蓬勃发展,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下面两图分别反映了该市2001—2004年旅客总人数和旅游业总收入的情况。
数形结合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
![数形结合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9545c55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c.png)
数形结合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不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用于描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进行不等式证明时,数形结合方法是一种常用的技巧。
数形结合是指将代数方法与几何图形相结合,通过对几何图形的分析和推理,得到不等式的证明。
数形结合方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图形的面积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几何图形的面积是一个可以直观表示数量大小的概念。
在不等式证明中,可以利用图形的面积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来推导不等式的成立。
例如,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来推导不等式的大小关系,或者通过拆分图形的面积来推导不等式的性质。
2.图形的周长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几何图形的周长是指图形边界上的线段的长度之和,它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不等式证明中,可以通过图形的周长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来推导不等式的成立。
例如,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大小来推导不等式的大小关系,或者通过拆分图形的周长来推导不等式的性质。
3.图形的长度、宽度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几何图形的长度、宽度是指图形边界上的线段的长度,它们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不等式证明中,可以通过图形的长度、宽度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来推导不等式的成立。
例如,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长度、宽度大小来推导不等式的大小关系,或者通过拆分图形的长度、宽度来推导不等式的性质。
4.图形的角度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几何图形的角度是指两条交叉线之间的夹角,它也可以用来表示一些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在不等式证明中,可以通过图形的角度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来推导不等式的成立。
例如,通过比较两个图形的角度大小来推导不等式的大小关系,或者通过拆分图形的角度来推导不等式的性质。
5.图形的对称性与不等式之间的关系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是指图形经过一些中心点或中心轴旋转、平移或反射后仍与原来的图形完全相同,它们在不等式证明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利用图形的对称性,可以推导出不等式的对称性质,从而进一步证明不等式的成立。
浅谈初中函数教学中的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浅谈初中函数教学中的 “数形结合”思想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05231c8f12d2af90342e676.png)
(追问)T: ⑸你能从解析式出发给出证明吗?
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借助几何画板课件,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理解了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变化规律,发现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点的,自然的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增减性的性质及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并且通过结合符号语言和解析式全方位诠释增减性的意义。学生不但理解而且记忆,而且途径全面,更好的感受到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整体一致性。
浅谈初中函数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函数,感觉难度大,不容易理解。那么怎样进行函数教学,学生会学的轻松一点呢?我在函数的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特点,结合自己的一点教学经验,谈谈函数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一、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是初中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而数形结合就是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化来解决数学问题。它包含以形助数和以数解形两个方面,利用它可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它兼有数的严谨与形的直观之长。
(2)切莫急于呈现画函数图象的简单画法。首先,在探索具体函数形状时,不能取得点太少,否则学生无法发现点分布的规律,从而猜想出图象的形状;其次,教师过早强调图象的简单画法,追求方法的“最优化”,缩短了学生知识探索的经历过程。所以,在教新知识时,教师要允许学生从最简单甚至最笨拙的方法做起,渐渐过渡到最佳方法的掌握,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
(1)让学生经历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首先,对于函数图象的意义,只有学生在亲身经历了列表、描点、连线等绘制函数图象的具体过程,才能知道函数图象的由来,才能了解图象上点的横、纵坐标与自变量值、函数值的对应关系,为学生利用函数图象数形结合研究函数性质打好基础。其次,对于具体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的认识,学生通过亲身画图,自己发现函数图象的形状、变化趋势,感悟不同函数图象之间的关系,为发现函数图象间的规律,探索函数的性质做好准备。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在函数问题
![高考数学:数形结合在函数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a5fcbcd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e3.png)
例 2 已知函数f(x)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当x<0时,f(x)=2 -|x+2|.若对任意的x∈[-1,2],f(x+a)>f(x)恒成立,则 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D ) A.(0,2) B.(-∞,-6)∪(0,2) C.(-2,0) D.(-2,0)∪(6,+∞)
【解析】f(x)是定义在 R 上的奇函数,当 x<0 时,f(x)=2-|x+2|.根据奇函数的图像关于 原点对称,作出 f(x)的图像,如图所示.
g′(x)=(2a-1)e2x-2aex+1=(ex-1)·[(2a-1)ex-1],
①若 a>12,令 g′(x)=0,得极值点 x1=0,x2=ln 2a1-1.当 x2>x1=0,即12<a<1 时,在(x2, +∞)上有 g′(x)>0,此时 g(x)在区间(x2,+∞)上单调递增,并且在该区间上有 g(x)∈(g(x2), +∞),不合题意;
n-m
的最大值为3+2
10 .
分考点讲解
与不等式有关的问题
利用函数f(x)和g(x)图像的上下位置关系,可直观地得到不等 式f(x)>g(x)或f(x)<g(x)的解集.
当f(x)的图像在g(x)的图像的上方时,自变量x的范围是不等式 f(x)>g(x)的解集;当f(x)的图像在g(x)的图像的下方时,自变量x 的范围是不等式f(x)<g(x)的解集.
C.[1,+∞)
D.e12,1e
【解析】由 f(x)=xln2, (xx≤ +01, ),x>0,得 f(x)-1=xln2- (1x+,1x≤ )0-,1,x>0.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函数 y=f(x)-1 与 y=a(x+1)的大致图像,如图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函数不等式中的数形结合
【知识要点】
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解决集合问题:在集合运算中常常借助于数轴、Venn 图来处理集合的交、并、补等运算,从而使问题得以简化,使运算快捷明了. 解决函数问题:借助于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与数量特征紧密结合,体现了数形结合的特征与方法.
解决方程与不等式的问题:处理方程问题时,把方程的根的问题看作两个函数图象的交点问题;处理不等式时,从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出发,联系相关函数,着重分析其几何意义,从图形上找出解题的思路.
【问题研究】
1. 已知函数d cx bx ax x f +++=23)(的图象如图所示, 则b 的取值范围是(
)A
(A ))0,(-∞∈b (B ))1,0(∈b (C ))2,1(∈b
(D )),2(+∞∈b
2.在直角坐标系中,函数2
23
a
x a y += )0(为常数>a 所表示的曲线叫箕舌线,则箕舌线可能是下列图形中的( )A
3.设()⎩⎨
⎧<≥=1
,
1,
2x x x x x f ,()x g 是二次函数,若()[]x g f 的值域是[)+∞,0,则()x g 的
值域是( )C
A.(][)+∞-∞-,11,
B.(][)+∞-∞-,01,
C.[)+∞,0
D. [)+∞,1 分析:本题为复合函数,()x g 相当于()f x 中的x 的值, 结合函数的图象,可以求得()x g 的值域. 解:作出函数()f x 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知 当(]
[),10,x ∈-∞-+∞时,函数()f x 的值域
为[)+∞,0,而()[]x g f 为复合函数,()x g 相当于()f x 中的x 的值,所以()x g 的值域是
[)+∞,0
4.已知集合{}{}|13,|3().A x x B x a x a a R =-<<=<<∈
(1)若B A ⊆,求a 的范围; (2)若A B ⊆,求a 的范围.
分析:先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 的范围,要使B A ⊆,由包含于的关系可知集合B 应该覆盖集合A ,从而有:⎩
⎨
⎧≥-≤331
a a ,这时a 的值不可能存在(图2①)
要使A B ⊆,当a >0时集合A 应该覆盖集合B,应有成立1
330a a a ≥-⎧⎪
≤⎨⎪>⎩
,01a <≤即.
当0≤a 时,φ=B ,显然A B ⊆成立.故A B ⊆时的取值范围为:1a ≤(图2 ②)
图2 5.已知0>c ,设P :函数x c y =在R 上单调递减,Q
:不等式12>++c x x 的解集为
R ,如果P 与Q 有且仅有一个正确,试求
c 的范围. 解:不等式12>++c x x 的几何意义为:在数轴上求一点
)(x P ,使P 到)2(),0(c B A -的距离之和的最小值大于1,而P 到AB 二点的最短距离为12>=c AB ,即2
1
>c 而P :函数x c y =在R 上单调递减,即10<<c
∴由题意可得:12
1
0≥≤
<c c 或
6. 函数2244)(2
2
+-+-=a a ax x x f 在]2,0[∈x 上的最小值为3,求实数a 的值. 解:22)2
(4)(2
+--
=a a x x f ,⎪⎩
⎪
⎨⎧>+-≤≤+-<+-=)4(1810)40(22)0(22)(22min a a a a a a a a x f , 由函数的最小值为3可得21-=a ,或105+=a .
7.已知⎩⎨⎧>≤-=1||11
||,1)(2x x x x f ,
.
(1)画出)(x f 的图象;(2)求)(x f 的定义域和值域;(3)求)1(2
+a f 的值.
解:(1)图略;
(2)定义域为R ,值域为}1{]0,1[ -;
(3)0≠a 时,1)1(2=+a f ;0=a 时,0)1(2
=+a f .
3a
3a
3a 3a
8.设方程112
+=-k x ,试讨论k 取不同范围的值时其不同解的个数的情况.
分析:我们可把这个问题转化为确定函数12
1-=x y 与12+=k y 图像(图6)交点个数的情况,因函数12+=k y 表示平行于x 轴的所有直线,从图像可以直观看出 : ①当1-<k 时, 1y 与2y 没有交点,这时原方程无解; ②当1-=k 时, 1y 与2y 有两个交点,原方程有两个不同的解;
③当01<<-k 时, 1y 与2y 有四个不同交点,原方程不同解的个数有四个; ④当0=k 时, 1y 与2y 有三个交点,原方程不同解的个数有三个; ⑤当0>k 时1y 与2y 有两个交点,原方程不同解的个数有三个.
图6
9.(1)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43x x m -+=有4个不相等的实根,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设2
143y x x =-+,1y 为偶函数,
2y m =,由图可知13m -<<
(2)已知关于x 的方程2
|43|x x px -+=,有 4个不同的实根, 求实数p 的取值范围. (1)直线y= px 与y= -(x 2
- 4x+ 3) , x ∈[ 1, 3 ]相切时原方程有3个根.
(2) y= px 与 x 轴重合时, 原方程有两个解, 故满足条件的直线y= px 应介于这
两者之间, 由:⎩
⎨⎧=+--=px y x x y )
34(2 得
x 2
+ (p - 4)x+ 3= 0, 再由△=0 得, p = 4±23 , 当p= 4+ 23时,
x= - 3∉ [1, 3 ]舍去, 所以实数p 的取值范围是 0< p< 4- 23 .
【巩固练习】
1.设函数⎩⎨⎧>≤++=0 20
)(2x x c bx x x f ,若2)2(),0()4(-=-=-f f f 则关于x 的方程
x x f =)(的解的个数为 3
2.函数y =-1
x +1
的图象是( )B
3.为了得到函数3
2
1x y -=-的图象,只需把函数2x y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 )A
A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
B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长度
C .向右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D .向左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长度
4.关于x 的方程2
3
2
x x k -
=在(-1,1)内恰有一个实根,求k 的取值范围. 解:问题可转化为抛物线2
32
y x x =-与直线y =k 的交点个数问题,作出这两个函数的图
像,则可得915
1622
k k =-≤<或-
5.已知k N k ,∈为常数,方程04)4(22=++-k x a k x 在区间]12,12(+-k k 上有两个不等
的实根,求a 的范围.
解:将原方程化为ax k x =-2)2(,作函数2)2(k x y -=])12,12((+-∈k k x 与ax y =的图象,由图象可知,]1
21
,0(+∈k a .
6.不等式2
231()x x a a a R -+-<-+∈在实数集R 上有解,求a 的取值范围.
解:当3≥x 时,不等式为)6(2
11522
2
+-<
⇒+-<-a a x a a x ,这时不等式有解应有
0)1(3)6(2
12
>-⇔>+-a a a a ,得01<>a a 或; 当32<≤x 时,不等式为0)1(1322
>-⇔+-<-+-a a a a x x ,得01<>a a 或; 当2<x 时,不等式为)4(2
1
13222
a a x a a x x -+>
⇔+-<-+-,这时不等式有
解应有
0)1(2)4(2
1
2>-⇔<-+a a a a ,得01<>a a 或. 综上所述得a 的取值范围为:01<>a a 或.
反思:本例也可如下解得,由于1)3()2(32≥---≥-+-x x x x ,所以
0)1(112>-⇔>+-a a a a ,解得01<>a a 或.解绝对值不等式,按绝对值的意义去
掉绝对值的符号是常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