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研究
中国古代的体制与行政管理

中国古代的体制与行政管理中国古代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体制与行政管理在各个朝代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数千年的演化中,中国古代体制与行政管理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且高效的机制。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体制和行政管理,并对其影响和特点进行分析。
一、封建体制的奠基中国古代的体制起源于封建制度。
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存在着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力制衡。
封建体制下的行政管理由君主通过封官许愿的方式,将土地授予贵族统治者。
贵族在自己的领地内行使行政权力,负责管理土地上的人民和事务。
这种分权的行政体制为中国古代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奠定了基础。
二、官制的建立与运作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离不开官制的建立与运作。
官制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核心,它包括了官员的选拔、任命和管理等方面。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以文化程度为基准,通过科举考试等方式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选拔出的官员分为九品官员制度,不同等级的官员在行政管理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官员的管理由监察机构负责,对官员进行监督和惩罚,保证行政管理的公正和透明。
三、县级行政管理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县级行政管理是体制与行政管理的基层单位。
县级行政管理依托于地方政府,负责处理本地区的事务。
县级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地方性和个性化。
由于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具有高度的地方自治特点,县级行政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和需求。
这种个性化的管理方式使得县级行政管理更加贴近民生,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
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体制与行政管理中,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中央政府在行政管理中拥有终审权和最高权威,但也需要依赖地方政府来贯彻执行政策。
中央政府通过派驻官员到地方来监督和指导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
双方通过协作和配合,实现了政府的有效运转和行政管理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体制与行政管理是一个复杂而完善的系统。
封建体制的奠基、官制的建立与运作、县级行政管理的特点以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都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核心要素。
两汉的中央行政体制

两汉的中央行政体制
古代中国的领导体制可以追溯到秦朝,它的集权的行政体系一直
延续了2500多年的历史。
行政体系是古代中国领导实现它的政治控制
并管理国家统一性的主要机制。
它是一种由皇帝统治、通过明文法律
来管理国家的体制,被认为是老百姓生活在保持社会秩序和一致性的
精英国家。
两汉时期,行政体系由皇帝领导,领导机构是王宫,皇帝在它担
任总统,领导大臣助理,专门部门和其他机构负责管理国家各类事务。
行政法律制度由总督以及议会的共同订立,这些议会由六名大臣和其
他官员组成,大臣们都会参与议会的工作,在大臣之间有明确的角色
分工,以表决总官的决策。
国家的内部行政管理也是以的监督和贯彻
方式实施的,官员对全国各地的行政服务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秩序
和廉洁。
在行政法律下,每个行政单位都有自己的行政序言,定义其要做
什么,不能做什么,以保障公共安全与利益。
此外,机构也会颁布一
些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细则、原则,更好地管理国家。
在这一体系中,领导提供大类指导,地方领导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定时审核,
保证的贯彻执行。
本质上,行政体系的目的是统治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性。
在
古代,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历史上政治演变的重要方面,各个朝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均有相应的特点,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这些变化不仅反映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演进,也揭示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主要阶段: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集权不断加强阶段、封建体制逐渐瓦解阶段等。
在封建制度初步确立阶段,中国的政治组织主要围绕诸侯国展开,政权分散,权力分散,政权相对较弱。
封建制度的确立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从部落联盟向封建国家的过渡。
这一阶段的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主要以封建君主体制为主,政治机构庞杂,权力分散,相关部门主要利用分封制度来维护集权。
随着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逐渐走向集中化,政治组织也逐渐开始向相关部门集中。
在秦朝时期,秦始皇推行统一政权,废除了分封制度,建立了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
这一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强化,政治机构得以集中,国家实现真正的统一。
秦始皇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两统一,建立起了严密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政治经济的繁荣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强,政治机构更加完善,权力更加集中。
唐代是中国封建制度达到鼎盛的时期,相关部门的权力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唐代的行政管理体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时期。
宋代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又一个重要时期。
在宋代,中国政治制度出现了一定的变革,主要表现为集权得以巩固,相关部门实力增强。
宋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相对比较规范化,政治机构更加完善,管理体制更加科学化。
宋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为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

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延续及其当代启示contents•引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目录•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结论与展望CATALOGUE 引言论述主题引入目的意义论述目的和意义采用历史文献研究、比较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结合政治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对中央集权体制进行综合性研究。
论述范围和方法方法范围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部落联盟到国家形成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并行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县制的全国推行官僚制度与选拔机制秦始皇的统一六国秦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隋唐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发展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延续强化皇权,削弱地方权力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优秀人才宋元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巩固僵化保守,难以适应时代变革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逐渐僵化,官僚体系保守,难以适应时代的变革。
这使得中国在近代以来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西方列强侵略,中央集权体制遭受冲击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中央集权体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系列的战争和不平等条约使得中央政府的权威严重受损,地方势力逐渐崛起。
明清时期中央集权体制的衰落与变革中央集权体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长期存在原因自然经济条件01地理环境因素02文化传统影响03CATALOGUE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当代启示以人民为中心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民众需求,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依法治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强调法治,对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建立有重要启示,即国家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确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精简高效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机构庞大,当代国家治理体系应注重机构精简、提高行政效率,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统一思想古代中央集权体制注重社会稳定,对当代的启示是,国家治理应时刻关注社会稳定,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
稳定压倒一切选拔优秀人才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对当代国家治理的启示1 2 3防范权力滥用避免僵化保守预防官僚主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应避免的问题与风险CATALOGUE 结论与展望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价值与意义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与挑战治理体系现代化多元化挑战全球化背景未来研究方向与目标深化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创新治理策略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古代的体制

中国古代的体制中国古代的体制是一个丰富而复杂的话题。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经历了各种王朝和政治制度的更迭,形成了独特而高度发达的社会体制。
本文将从政治、行政、经济、教育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来探讨古代中国的体制。
一、政治体制在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主要以君主专制为核心,由君主及其官僚集团统治。
战国时期的中国开始出现了分封制和列侯制度,君主通过控制封地来确保统治。
到了秦朝,统一大中华的秦始皇采用了郡县制度,以郡为行政区划单位,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力。
随后的汉朝进一步发展了官僚制度,设置了百官和五经博士来辅助朝政。
后来的唐朝和宋朝也推行了类似的制度,将官僚集团组织起来并且严格管理,以确保治理的稳定性和效率。
二、行政体制在行政方面,古代中国采用了严密的行政体系。
国家被划分为多个省、郡、县等行政区划单位。
各级行政单位设立官员来负责事务处理和领导。
这些官员在政府中有不同的职位和权力,比如丞相、尚书、刺史等等。
另外,行政体制还包括审判和监察的机构。
在古代中国,设立了各级法院和监察机构,以确保司法公正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
三、经济体制古代中国的经济体制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经济的基础。
封建制度下的土地归官府所有,农民需向地主或官府交纳田租。
此外,中国古代还存在丝绸、瓷器、茶叶等重要产业,这些产业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财富。
在经济体制方面,古代中国通过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来调控经济。
例如,设立行商、市场和货币来促进商品流通和交易。
同时,古代中国还发展了许多行业组织和协会,以促进技术发展和经济合作。
四、教育体制古代中国的教育体制注重儒家思想的传承和普及。
学术研究在汉朝时期逐渐兴起,形成了独特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官员和才子。
这一制度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直到清朝末年被废止。
另外,儒家学校也是古代中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设立的国子监和地方的私塾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儒家经典和礼仪的机会。
这些教育机构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培养政治和文化精英的作用。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太史寮掌管册命、制禄、图籍、祭礼、占卜、 礼制、时令、天文、历法等。太史寮的长官是太 史,既是文职官吏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吏的首领。
除卿事寮和太史寮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 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见于西周金文的有宰、膳 夫、寺人、小臣、小子、小夫、守宫、御正、世 妇、东宫等。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兴起
(一)秦代的三公九卿制
秦代中央的官员虽然不少,但最主要的则是 史书上所说的“三公九卿”。三公即丞相、太尉、 御史大夫。三公是直接协助皇帝处理全国事务的 高级官员。
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以左丞相为尊, 职责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武官,协 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主要掌管承转皇 帝诏令,监察文武百官,处理重大案件。
六部:尚书一人、侍郎一人、郎四人
如吏部:吏部尚书、吏部侍郎、选部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一)隋代的三省六部制
三台(御史台、谒者台、司隶台)、十一寺(太常、 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 府、国子、将作等)
卿一人、少卿一人、丞。 如太常寺:太常卿、太常少卿、太常丞
或称三台、五监(都水监、国子、将作等)、九寺 (太常、光禄、宗正、卫尉、太仆、大理、鸿胪、 司农、太府)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四、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二)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和地方行政组织均沿袭隋制 并有所发展。在中央,仍以中书(隋内史 省改名),门下、尚书三省为中枢政务机 关。中书省掌决策,长官是中书令,次官 是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检,长官是侍中, 次官是黄门侍郎。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第三讲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
进入战国时代,新兴的士人空前活跃,这些 文化素养较高的知识分子没有任何人身依附关系, 行动自由,思想开放,成为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 的对象。他们凭借知识和才干,指点江山,激扬 文字,或为理想而奔走四方,或为生计而周游列 国,都是入仕干政的最佳选择,从而形成一支庞 大的充满活力的官僚后备军,使各国君主有选择 官僚的充分余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从秦朝以来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都是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指最高统治者(皇帝)独自掌握权力,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中央集权指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是就中央与地方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
除此之外,明朝还遍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这些都是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表现。
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河北衡水中学 张丽琴
{学科加油站}
·积累站·
书省、门下省的印章才是合法的;
唐制对皇权的某些制约因素,如封驳制度;
臣权力地位提升,会对皇权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另外,官僚体系下的谏官制度对皇权的制约作用也不可忽视。
修史的传统:中国古代史官会记载皇帝言行,原则上皇帝是不能过问的,这对于想青史留名的皇帝来说有很大的约束力。
4.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并不意味着封建制度有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时期,皇帝通过设置厂卫特务机构、文字狱、密折制等非正常的手段进行国家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时期,国家正常的内在调节机制在逐渐失灵,封建制度的生命力也在逐渐减弱,随之走向衰落。
5.不能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落后于西方(雅典)的民主制度
任何一个国家的制度建设都与本国国情密切相关,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封建社会的前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多方面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不能与西方古代的民主制度简单对比。
思考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

中国古代中央制度
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中央政权的组织和管理制度。
在不同的朝代中,中央制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古代中央制度的特点:
1.君主专制制度:大多数中国古代朝代采用了君主专制制度,即由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集中政治、军事和经济权力于一身。
2.官僚体制:古代中国建立了严密的官僚体制,由官员负责各个行政区域的管理。
官员的选拔通常通过科举考试进行,强调考试成绩和学术能力。
3.封建制度:在一些朝代,中国采用了封建制度,国家被分成若干封建等级,地方贵族和豪门拥有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经济特权。
4.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尽管有强大的中央集权,但中国古代的中央制度也通常允许一定程度的地方分权。
地方行政官员负责地方事务,但仍需向中央政权汇报。
5.律令制度:在一些朝代,中国实行了严格的律令制度,即法律和政令用于规范社会行为和管理国家事务。
6.朝贡体系:中国古代中央政权通过与周边国家建立朝贡体系来维护政治稳定,与周边国家保持外交和经济联系。
7.世袭制度:在一些朝代,权力职位可以通过世袭传承,一些贵族家族能够长期维持政治影响力。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中央制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朝代中会有很大的变化,这些特点只是整体的概括。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变革,中央制度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调整。
1/ 1。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中国古代的中央行政体制在漫长的历史时间里进行了多次的演变和变革。
作为中国这个庞大国家的管理机构和决策中心,中央行政机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王朝,它的中央行政机构称为“三公九卿”,其中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九卿为“司徒、司空、司马、光祿勳、大鴻臚、少府、主爵、士燮、太宰”。
这个机构体系主要由贵族和官僚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朝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更加集中的行政体制,中央行政机构改为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大司马、少府等”五个职位,并设立了尚书省管理吏部、度支、礼仪、工、农、兵等六部,同时还设置了中央掌管政治机关和地方行政的“郡县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这使得中央行政职能得以更加强化和机构化。
汉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采用了更加完善的体制。
汉武帝时期设立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和百官等机构,其中“内朝”是汉朝皇帝的私人机构,同时还设立了少府、御史台、度支尚书等机构,从此中央行政机构贯彻了以尚书为主的“三省制”体制,并将天文、历法、书法、绘画等学术类机构纳入到中央行政的体系中。
唐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的体制得到了更加精细的设计,经过两次改革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唐朝行政机构体系的核心。
唐朝还在省(道)县制和府县制上做了很多尝试,设立了道、州、县、军制等行政机构,稳定了中央行政机构,对中国的中央行政管理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到了宋朝时期,中央行政机构再次经过改革,采用的是以中书省为中心的“三司六部制”,行政管理更加细致、严密。
元朝时期,成立了中书省、尚书省、都察院、三法司、政事堂、大理寺、宗室府等机构,完善了中央行政机构体系,有序地组织了各个地域的行政管理。
总之,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在不断的演变和变革中不断地加强自己的行政组织和职权范围,越来越完善。
这种中央化的政治体制,也促进了中国的统一和大一统文化的形成。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改革│中国古代史研究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改革│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国古代史上,从夏商到秦汉,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
在这长时间里,中国的政治制度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了很大的演变。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改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与改革。
一、夏朝的集权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政治制度主要是以中央集权制度为主。
在夏朝的政治制度中,王权是最高的权力机构,对国家各项事务进行统一管理。
在夏朝的时期,贵族阶层的利益也得到了相应的保障。
夏朝陶唐氏统治时期有“农功、铸币、城郭、市井”等事宜归于太师家,代表了贵族阶层的利益。
这些权力的分配保证了贵族阶层的利益,也保证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实施和维护。
二、商朝的集权制度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过渡时期。
商朝在政治制度上仍然延续了夏朝的集权制度。
在商朝时期,王权仍然是最高的权力机构,对国家各项事务进行统一管理。
同时,商朝也意识到了区域性的问题,开始增加地方的行政管理机构。
商朝建立了省、府、县三级行政机构,省级行政机构负责一整个州,府级行政机构负责一个地方区域,县级行政机构负责一个城镇或者一个村庄。
这些地方行政机构为商朝的官僚集团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促进了商朝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三、周朝的集权制度周朝是中国古代的第三个朝代,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高峰时期。
在周朝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
周朝利用封建势力进行政治管理,通过分封制度来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稳定。
周朝的封建制度,将整个国家划分为诸侯国和周天子所控制的地区。
周天子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拥有最高地位,并且颁布政令,动员诸侯国。
同时周朝也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制,这个官制在周朝的整个历史中得以延用,并且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秦汉的集权制度秦汉两朝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而且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秦汉两朝的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更加巩固和完善。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变化的认识与论述

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变化的认识与论述一、引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对于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古代尧舜禹时期的传统君主制到中世纪的封建王朝,再到近现代的改革开放,中国的行政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发展。
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变化的全面评估和论述,探讨其深度和广度,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认识。
二、尧舜禹时期的传统君主制中国古代的行政制度起源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传统君主制。
在这个时期,天子(尧、舜、禹)是国家和社会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
他们负责治理国家、制定法律和政策,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拥有最高指挥权。
尧舜禹时期的行政制度以君主为中心,君臣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忠诚和服从的。
尧舜禹时期的行政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石,对后来的行政制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与秦始皇的统一国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秦始皇通过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将各个封建诸侯国纳入自己的统治体系之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行政的中央化。
在秦汉时期,行政机构逐步完善,国家事务的管理和决策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改革举措进一步加强了中央行政机构的权力,并推动了国家行政制度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秦汉时期的行政制度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唐宋时期的官僚制度在唐宋时期,中国的行政制度出现了官僚制的特征,这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演变的一个重要阶段。
唐代建立了完备的官僚制度,在国家行政管理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官僚制度明确了官员的职责和权力,规定了官员的选拔和晋升制度。
唐代的官僚制度为宋代的行政制度奠定了基础,并在宋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宋代的官僚制度在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明清时期的封建王朝制度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行政制度的另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封建王朝制度的全盛时期。
明朝和清朝都以皇帝为最高统治者,实行封建王朝制度。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的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在中国古代,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管理思想已经比较完善。
行政机构起源于古代的封建制度,随着社会的演变和探索,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
一、古代行政机构的演变古代行政机构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封建时期和中央集权时期。
1.封建时期在封建时期,封建皇帝分封诸侯,各地方的行政机构由诸侯结构,具有很大的自治权。
诸侯国的行政机构由国君、大夫和官僚组成,其中国君有权任免官吏。
2.中央集权时期中央集权时期是古代行政机构的发展高峰期。
随着秦国的统一,行政机构逐渐向中央集权转变。
秦始皇设立了郡县制,由中央政府派遣郡守、县令进行管理,这种制度在汉朝仍然沿用。
汉武帝时期又设立了三公九卿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二、古代行政机构的管理思想1.以德治国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以德治国”。
古人认为,德行高尚的君王,能够以仁爱之心,倾听百姓之声,管理国家;而恶劣的君王,则只能掌握权力,推行暴政。
2.分权制衡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还存在“分权制衡”的思想。
这一理念认为,权力应该分散,避免权力过于集中,造成暴政和腐败。
诸侯国的设立,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理念。
3.人事制度在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中,人事制度也非常重要。
在官员的任免过程中,要以德才兼备为主要标准。
此外,还要求官员具备忠诚、勤政、清廉的品质,避免官员贪污、贪官污吏等问题。
总结中国古代的行政管理体制由封建制度到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
管理思想也经历从“以德治国”到“分权制衡”和人事制度的演变。
但是,古代行政机构的大量弊端,例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腐败等等,仍然存在。
中国古代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对现代的行政管理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要避免官僚腐败、权力滥用等问题,依然需要借鉴古人提出的管理思想。
中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

中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的演变研究性课题报告范文秦朝最早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可以追溯到秦朝了。
当时秦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的混乱局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可以稳定国家的政权,促进社会的安定。
在政治方面:秦王自称“始皇帝”拥有一切大权并且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便于经济发展和国家统一。
思想文化方面:统一了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施行愚民政策。
这些制度对整个社会影响深远!皇帝制度,郡县制度等都成为了以后封建王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相关资料】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继承了商鞅变法的成果并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它既包括皇帝对中央百官的控制,又包括对地方及各级官吏及百姓的控制,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这对战国前的分封制来说是一大进步;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汉西汉时期,汉高祖首先铲除异性王(韩信,彭越等),封同姓王形成诸侯。
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势力日益强大并威胁到中央政府,于是,刘彻颁布了“推恩令”来消弱诸侯的力量并且推崇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来巩固中央集权。
儒家思想代替道家成为了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相关资料】西汉巩固西汉建立后,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了王国问题的出现,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为解决王国问题,景帝在削藩的基础上,平定七国之乱,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武帝时,又颁布了推恩令及其他举措,解除了王国的威胁。
武帝又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
- 2 -唐宋元到了唐宋元时期,唐太宗继续完善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下设工,兵,刑,吏,户,礼,六部。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分析

高考考纲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实,认识君主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 发展的影响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高考体验】
• 1、(2012·全国课标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 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 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 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 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 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 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考情分析
1.从内容上看,本单元考查的核心内容是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同时关注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如 宗法制、分封制
2.从题型上看,近几年高考对本单元的考查多 以选择题为主,且主要是材料型选择题。
3.从命题趋势看,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仍 将是今后高考的重点之一。同时值得关注一些 创新性内容,如选官和用官制度;地方行政制 度的沿革
御三公专丞九制卿太皇权中朝不尚断三省加中六强部门,到二府三 明清中书一达到废设高丞内峰相阁。设军机处
史 大
相尉
书 书下 司
省
省 省省
夫
(外 三朝
公
九
六 部
卿
)
拓展二:
• 材料一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 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 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 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 式。结合史实,分别举两例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 。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考察。
以下是从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的政治制度、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宋朝的政治制度、元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在夏朝,政治制度主要是以王位世袭制为基础,由部落联盟首领转变为世袭君主。
在这种制度下,王位传承以血脉为纽带,后继者必须是上一代王室成员。
同时,夏朝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国家官僚体系,设置了各种官职以辅佐王权。
商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沿袭夏朝,但有所改进。
商王位的传承方式也以血脉为纽带,但同时允许非王族成员通过功绩和才能获得官职。
此外,商朝还加强了中央集权,使王权更加集中。
周朝的政治制度在夏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周朝实行分封制,将领土分封给诸侯,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礼制,规范了社会等级和行为准则。
周朝的官僚体系也更加完善,设置了各种官职来管理国家事务。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转折点。
在这个时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各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士人阶层的兴起时期,他们成为各国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僚体系逐渐完善,开始出现文武分途的现象。
各国之间也开始出现互相兼并的趋势,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三、秦朝的政治制度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秦朝的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特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一制度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和权力,国家事务由皇帝一人决策。
同时,秦朝还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标准化度量衡,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和管理能力。
四、汉朝的政治制度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但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改进。
汉朝实行了察举制和征辟制等人才选拔制度,打破了世袭官僚体制的限制。
同时,汉朝还加强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设置了州、郡、县等地方行政机构来管理地方事务。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朝代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变化趋势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三公。
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隋唐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北宋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有皇帝总揽大权。
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分析

A、政治上:修驰道。修长城、开边移民 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同轨,
C、思想上:统一文字;推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②意义:
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 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巩固——西汉:
君主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况:
专制主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 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含义: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 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 央的政令。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一种
国家结构形式,地方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 制于中央、二者不能完全分开)
宋朝官制改革(原则:重文轻武,分化事权)
中央 :宰相权 力一分为三
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 枢密院 ——分割军权(文官为主)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文臣任知州 ,防武人干政
地方 :
设通判监督知州,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设立转运使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死刑犯须报中央核准 ,司法人员由中央委 派文官担任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加强——北宋: 北宋基本国策:“重文轻武”
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
以求长治久安。
内容:A、不用开国功臣,而用科举制度提拔文人担任官职
B、中央政府重要官员以及地方要员大都由文人担 任、组成文官政府
C、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的制度
影响:
①防止武将专权,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官员的文化 素质高
2、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全国各地区的统一管辖,加强中央 与地方、中原与边疆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1.背景:通过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2.建立(1)皇帝制的创立:帝国的最高统治着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是丞相、御使大夫和太尉,其下设诸卿。
丞相是百官之长,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3)地方制度(郡县制):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3.秦巩固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①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②建造驰道与直道,以保证政令的畅通。
③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的侵扰。
④开边移民,以充实边地实力。
⑤焚书坑儒,以统一思想舆论。
4.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对秦朝的影响:有利于有效控制大一统的新局面。
对后世的影响: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汉至元)1、“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在继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即“郡国并行制”。
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内(中)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大体消除了汉初郡国并行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2、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朝,唐朝时完善。
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但皇权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科举取士主要依据考试成绩,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
人才选拔和官吏任命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门阀势力受到有效抑制,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宋朝——文官体制:鉴于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禁军将领篡夺皇位的历史教训,宋太祖在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革。
如:内重外轻、更戍法、重文轻武。
4、元朝——行省制:元朝为了在空前辽阔的疆域中实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是指古代中国的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安排。
古
代中国的中央行政制度主要由君主、官员和各级机构组成,主要通过
制定法律法规、决策政策来管理国家。
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核心是君主集权,君主拥有最高的权力和地位。
君主通常由世袭或选举产生,担负着统一国家、颁布法令、任免
官员和处理重要事务的职责。
君主的权力是绝对的,他们决定国家的
政策、法律和行政措施。
官员是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员是由君主任命
或考试选拔产生的,他们分为不同等级和职责,包括封建皇帝、宰相、大臣、州县官等。
官员负责处理各级政务,贯彻君主的决策和政策。
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机构设置是有层级和分工的。
中央政府设有
多个部门和机构,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每个部门
负责特定的行政事务。
此外,中央政府还设有特殊的机构,如内阁、
机宜等,用于辅助君主决策和管理国家。
除了层级和分工的机构外,古代中央行政制度还采取了重要的制
度和措施来保持政府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例如,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
规来管理国家事务,建立了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实行了分封制度来
分配地方权力等。
总的来说,古代中央行政制度是一套完整的政治体制和行政机构
安排,通过君主、官员和各级机构的合作协调来管理国家事务。
这套
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并对后来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的研究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出现,公共管理事务逐渐变得繁杂,管理机构不断的根据国家的发展,建立了行政组织的管理机构和体系与行政组织的运行机制。
根据行政组织体制的不同,中国古代中央行政体制有不同的形式和阶段,是中国古代行政体制逐渐成熟和完备的历程关键词:中央集权皇权相权通过对从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与调整大致呈现:围绕皇权与相权的制约和行使而形成的机制;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之间具有明显的世袭、继承性;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是促使行政管理体制发生变化的内在原因。
一、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随着标志中国统一的封建国家——秦国建立,秦王朝根据历代王朝中央行政体制,继承和发展了“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就是君主之下有若干最核心官员参与国家大政的决策,作为中央领导出纳王命、主持国家政治、军事、和监察事务,组成权利中枢机构,统领分掌全国各部政务的众卿。
在秦朝的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职务就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无统兵权,太尉的职责是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但无调兵权、御史大夫的职责是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
九卿分别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
到了汉代中央机构设置基本上都是沿袭了秦制,由于社会的发展,西汉时期中央行政事务部门不但机构名称有所改变,三公变革中,丞相府机构的到较大发展,丞相府属官众多作为中央最高决策机构,御史大夫地位得到较大提高不但可以劾奏不法大臣,而且奉命审理有罪官吏,虽位居副丞相的位置辅助丞相统领大局,但是御史大夫职责主要还是执法纠察,太尉则变成汉朝的最高武职和皇帝的最高军事顾问,九卿制度变革在汉代则是机构组织更加健全、分工进一步调整和细致。
职能进一步完善,到了东汉时期虽然中央机构名称再一次改变,内部结构的调整,九卿归属三公管辖,尚书台成为主要中枢决策机构,分管六曹分支行政机构,虚化三公九卿的机构设置,使得分支机构大量裁减,官吏编制压缩,职能作用转变,政治地位和权势下降三公九卿制机构各府是秦代国家中央中枢决策机构,设置分掌政治、军事、监察大权,三个机构互不统属,有明显的监督作用,但是最终决策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上,体现了中国封建制度皇帝专权集权统治的特色。
九卿机构中只有廷尉、治粟内史、典客跟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有密切关系,其余都是皇帝私人或皇室服务机构,负责皇帝私人事务的内廷机构与掌理国家行政事务的外廷机构还没分出来,也是封建皇朝早期机构设置的特色。
但是三公九卿制作为在基于秦代10多年的发展,在经过汉代发展健全,为以后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机构不断完善成熟、发展打下基础。
并为后世历代所沿袭。
是中国古代社会官僚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对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组织形式的概括。
三公九卿制两级机构组成以君权为核心的金字塔式中央行政体制,但是权利在君权与相权中的动态平衡,并一直在为强化皇权的核心运作。
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三省指得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在于分散丞相的权利,把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又将尚书省分为六部。
在魏晋南北朝400年间,选官大多是“九品中正制”,中正官品评人物标准单凭门第出身,使得寒门无法进入官场,而在这个动荡分裂的时期,政权交替,皇权衰落,一些豪强家族迅速发展,世代为官世袭垄断各种特权,影响并制约皇帝重大军政最后决策,与此同时,皇帝为了提高官僚组织行政效率,为了与世家大族势力抗衡,依赖重用秘书性质的尚书、中书、侍中等出身寒门官员,分割世族大族的相权,使得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慢慢变成真正宰相机构。
三国曹操自任丞相,移原隶少府的尚书吏部曹、选部曹等尚书诸曹为丞相属官,将汉武帝建立的内朝转为外朝官署,这是尚书省建立的开端。
按:东汉时虽有尚书台、已经成为处理政务的主要机关,但毕竟是隶属于内廷的官署,不能说是国家的正式政务机关。
曹丕以尚书诸曹权力过大,遂以曹操设立的专门处理机密文书的秘书省为基础另设中书省,掌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
置中书监、令各一人,以中书监为长官。
南北朝时侍中、散骑常侍的权力逐渐扩大。
北朝则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治机构的重心。
晋代,正式有门下省的建制。
隋朝建立后,在汉魏旧制上杂采南北朝时期各朝机构设置的体制,设立了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的中央官僚体系。
隋设尚书、门下、内史、三省,主持中央政权的就是尚书、门下、内史三省。
三省互相牵制,共同向皇帝负责。
其中,决策者为内史省,长官称内史令;审议者是门下省,长官称纳言;处理日常政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置尚书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下设吏、礼、兵、度支(后改称民部)、都官(后改称刑部)、工六部属尚书省所辖。
隋朝,三省长官均为相职。
唐代实行三省分权,以中书、门下、尚书三省相互制约牵制,一强化皇权,但是唐朝中前期出现了弊端,相互牵制造成了办事拖拉,相互扯皮,政令难行。
建立不久的三省制就向二省、一省转变。
出现了中唐时期门下省代替尚书省成为真正的中枢决策机构,在晚唐时期宦官专政还出现了中枢决策机构及军事管理机构的枢密院,唐末五代还出现了专门管理国家财赋的中央机构三司。
这种变化的动因在于皇权对于相权的控制、以及提高行政效率。
首先、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预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
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在于分散了丞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把相权“一分为三”,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互相牵制和监督,提高诀策正确性和行政效率;同时,又将尚书省权分六部,即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加强了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了相权;中国官职的重大改革,历代基本沿袭。
三、宋代的二府三司制和元代的一省制二府三司制”是五代十国和北宋时期的中央行政管理体制。
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造成的“内重外轻”的局面,宋朝统治者把加强中央集权制视为立国之本,“在政治与行政上采取了周密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在中枢机构建制方面,以“二府三司制”取代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二府”即政事堂和枢密院,分掌文武,同为宰相之任。
政事堂,袭唐制,全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简称中书。
枢密院简称枢府,为国家最高军政机关,其首长为枢密使,多为文官充任,其职能是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命,以佐邦治”。
“三司”为五代和宋代的最高财政机关。
唐末,为筹财用,以户部、度支、盐铁三司主国家财用出纳,三司之名始出。
宋立,因其制,以三司总国计,号计省,设三司使一人,有“计相”之称,其职能是“掌邦国财用大计,总盐铁、度支、户部之事,以经天下财赋而均其出入焉”。
“二府三司制”将行政权与军权分离,互不统辖,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是一个重大的调整措施,籍以分割相权,这种方法固然使权力掌握于皇帝一人手中,但也造成了宋代官员冗员过多,行政开支始终高居不下的局面。
一省六部制是存在于金、元和明初的中央行政体制。
由于元朝疆域辽阔,远超前代,国事繁多,而三省制的症结在于决策程序繁多,各部门互相推诿,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因而不利于统治。
若实行一省制,将事权集中,则能提高行政效率,从而达到避免行政失败的目的。
沿袭金旧制,实行一省制。
即废除唐宋以来的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并立制,只设一个中书省,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挂名担任,是皇权延伸的象征。
“一省”代替“三省”标志着唐宋以来的分权制的终结,也标志着集权政治的高度强化,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机构的操作意识,加强了权力的集中。
由于元代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而以六部为其下属机构有利于朝廷分管各种政务,在当时形成“一省六部制”。
元朝的宣政院作为历史最早掌管佛教事务统领吐蕃的中央机构,总之,这些变化是适应元朝长期统治的不稳固局面的,也对地方布施政令和高度集权制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
宋代的二府三司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唐朝的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在中央层面,有效分化相权,在地方层面分割地方势力,高度集权于中央,造成中央机构臃肿,地方办事效率低下。
元代的一省制有效的提高了中央办事效率,达到控制政权的目的,维持了这个依靠强大军事暴力建立起来的国家。
四、明清的内阁制与军机处内阁制是明清两代的中央集权体制。
明朝统治者鉴于“权臣乱政”和中书省丞相权力过大而危及皇权的教训,改革旧制,废除丞相制度,以内阁制代替沿用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由皇帝直接统帅六部。
通过提高六部的地位,皇帝可以更有效地指挥各部的工作,同时,又便于把全部权力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进一步加强皇权。
总之,内阁只是明朝中央最高的辅政机构,其职能是顾问、参谋、决策等,而六部才是明朝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分任朝政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其职能是执行、管理、协调各项政务。
清朝前期中央政权的行政机构在形式上承袭了明朝的机构体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仍是主要的行政管理机构。
清王朝于雍正年间新设置了一个中枢机构———军机处,逐步取代满贵族议政的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使之成为一个徒有虚衔,却又不得干预机务的经办例行公事的机关。
随着许多机密大事、军国要务都由军机处办理,内阁宰辅已是名存实亡。
军机处则成为清朝皇帝维护君主专制体制的得力工具,,这些改变有利于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和皇权强化的需要。
同时,“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的行政、军事、财政、司法诸权均集中于皇帝一身。
参考文献:《中国行政制度史》蔡放波 2009李琪. 中国古代行政中枢的沿革与中央集权制的关系研究[J] .史学理论研究,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