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历史上讲规矩兴盛的典故
历史上讲规矩兴盛的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两个例子:
1.孔子讲规矩的故事: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主张“礼”的重要性,认为礼仪规范是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基石。
有一次,孔子遇到一条快要溢出的河流,他坚持排队等待渡河,而不是其他人提出合理化自己,最终他的同行者也都遵守了规矩。
2.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将领和政治家,
他非常注重纪律和规矩。
有一次,曹操为了严明纪律,割发代首,以示惩罚。
这个故事表明了曹操对规矩的重视和维护,也激励了士兵们遵守纪律。
这些典故表明,讲规矩、守纪律是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通过遵守规矩和纪律,可以维护社会秩序、促进个人道德发展,并推动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关于曹操的八个轶事典故
关于曹操的八个轶事典故曹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其子曹丕建立了魏国,鉴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关于曹操的八个轶事典故,欢迎大家阅读!谯水击蛟曹操十岁那年,有一次在龙潭中游泳,突然遇到一条凶猛的鳄鱼。
鳄鱼张牙舞爪地向曹操攻击,但曹操毫不畏惧,沉着地与鳄鱼周旋。
鳄鱼无法下口,于是逃掉了。
曹操回家后,没有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
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天真地说:“我在龙潭碰到鳄鱼都不怕,你却怕一条蛇,真是可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
行刺张让曹操曾私入中常侍张让的府邸试图行刺,张让发觉,派人追捕,他挥舞着手戟,从庭堂一路打将出来,张让的卫士无法接近他,他且战且退,退到垣墙边时,纵身一跳,逾墙而出。
望梅止渴有次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
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
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
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
”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
迎回文姬曹操在平定北方后,出于对故人蔡邕的怜惜与怀念,“痛其无嗣”,于是派遣使者用金璧将蔡文姬从匈奴赎回国中,重嫁给陈留人董祀,并让她整理蔡邕所遗书籍四百余篇,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横槊赋诗赤壁之战前夕,曹操率大军饮马长江,与孙权、刘备联军决战。
是夜明月皎洁,他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
酒酣,曹操操取槊立于船头,慷慨而歌。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里称其“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的出处是哪?曹操为什么要割发代首?本文导读:三国人物系列告一段落,本来计划是2月底结束的,没成想拖到了五一,惭愧惭愧。
接下来要写历史典故,先写三国时期,这就不关注是不是史实了,只论典故出处。
割发代首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曹操,之前用曹操压轴,还是让他承上启下吧。
这段典故的记载来自《魏书》。
曹操作为魏国最大的名将,他常年征战在外,有一次路过百姓的麦地,他下令“士兵谁要是敢弄坏人家的麦子,就依军法处死”。
依此推测,曹操大概路过的是自家的领土,要不然还保护什么麦子,就地开始割麦子当军粮好了。
百姓们一年到头也就收1次麦子,这麦子要是没了,这家人算是白忙活了。
三国时期气温还比现在低,没粮食去换钱,可能连衣服都换不来,吃不饱又穿不暖,践踏了麦子这家人大概要哭晕在厕所...所以步兵要小心翼翼地走,骑兵也要下马,一手牵着马,一手扶着麦子。
但曹操作为最高统帅,他搞特殊哇,自己这还骑着马呢,谁也没想到曹操的马还受惊了,一下就跃进麦田里...这就尴尬了,曹操这边刚下完令,就被自己的坐骑打脸了。
曹操叫来主簿问这罪该咋判呀,主簿回应“按照《春秋》的说法,不能处罚有尊贵职务的人。
”主簿也很识象,哪敢拿自家老大开刀嘛。
曹操自然也不能说话不算数,他表示“我制定的法律连自己都不遵守,还当什么统帅?不过我是一军统帅,也不能自杀,那我就自罚吧。
”随后曹操就割下了自己的头发,用来替代自己的项上人头。
这里有曹操机智的一面,也是以身作则的体现。
重要的头发顺带补充一下,后来东吴有个效仿他的,周鲂。
周鲂同学给曹休写了7封信,就是要诈降,为了把戏演得更逼真,周鲂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要削发明志。
这一手也成功骗取了曹休的信任,这位曹家的“千里驹”就这么栽在了“石亭之战”。
曹休咋就没想到曹操老前辈当年的操作呢?说回头发这事,没碰上“髡刑”,谁也不会去理个光头。
毕竟《孝经》提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当然也不是不理发。
商汤在祭祀的时候,说是用“人”实际上也是拿指甲、头发来替代的,周公还有“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表现,可见古时候人们对头发的重视。
法律典故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他善于用兵,多次击败袁绍、刘备等势力,统一北方。
曹操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改革,为后来的曹魏政权奠定了基础。
然而,曹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曹操割发代首”。
二、典故话说曹操在北方平定战乱后,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对各地进行巡视。
有一次,曹操来到许昌城外的一处工地,看到一位老农正在辛勤劳作。
曹操看到老农头上的白发,心生感慨,便问:“老农,你为何如此辛苦?”老农回答说:“大人,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家中有老母、妻子和儿女,他们都需要我养活。
为了生活,我只能在这里劳作。
”曹操听后,深感同情,便说:“老农,你辛苦了,我来帮你一把。
”于是,曹操拿起锄头,和老农一起劳作。
在劳作的过程中,曹操突然发现了一株野草,这株野草长得非常茂盛,曹操好奇地问老农:“这株野草为何如此旺盛?”老农回答说:“大人,这株野草名叫‘割发草’,只要割掉它的叶子,它就会重新长出,永不枯萎。
”曹操听后,心中一动,他想到自己曾经下令处决一名士兵,这名士兵在临刑前,向曹操求情,希望能用自己的头颅来代替犯人的死刑。
曹操为了安抚士兵,便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士兵的死刑。
曹操认为,这株“割发草”就像自己的头发一样,割掉后可以重新生长,所以便用“割发代首”来比喻自己的宽容和仁慈。
三、案例分析1. 曹操割发代首体现了仁政思想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体现了他的仁政思想。
在当时,曹操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权力,但他并没有滥用权力,而是尽量做到仁慈宽厚。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善于用权,还要有仁爱之心。
2. 曹操割发代首彰显了法治精神虽然曹操割发代首是出于仁慈,但他仍然坚持法治原则。
在故事中,曹操虽然用头发代替了士兵的死刑,但他并没有改变法律的严肃性。
这表明曹操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既注重仁政,又坚持法治。
3. 曹操割发代首反映了古代法律文化的特点古代法律文化注重道德教化,强调法律与道德的相结合。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也是曹操一生中的一段传奇经历。
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192年,当时曹操在徐州任职刺史,面临袁术的进攻。
袁术曾经向曹操索要人头,曹操却以自己的发代替,成功化解了危机。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一生戎马功名,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
而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更是他英勇果敢、舍己为人的典范。
故事的背景是,当时曹操在徐州任职刺史,袁术占据下邳,意图进攻徐州。
曹操派遣使者前去劝降,但袁术却要求曹操献上人头以示忠诚。
曹操深知袁术的凶残,也知道这是一个险恶的局面。
但他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割发代首。
曹操将自己的头发割下,代替人头送到了袁术那里。
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曹操的大无畏精神,更表现了他对徐州百姓的责任和担当。
他用自己的头发换取了徐州百姓的安宁,也展现了一个领袖应有的胸怀和气度。
这个故事传之后世,成为后人敬仰的典范。
曹操割发代首的举动,展现了他作为一名领袖的胸怀和担当,也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之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有担当和责任感,应该为民请命,舍己为人,而不是置身事外,只顾个人利益。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也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它告诉我们,一个领袖应该有大无畏的气魄,有担当和责任感。
这个故事不仅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也是后人学习的楷模。
总之,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它展现了曹操作为一名领袖的胸怀和气度,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领袖应该有担当和责任感,应该为民请命,舍己为人,而不是置身事外,只顾个人利益。
割发代首的解释
割发代首的解释
"割发代首"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寓意着以轻微的损失来避免严重的后果,体现了一种明智的决策和顾全大局的智慧。
这个成语的背后有一个深远的历史故事,为我们解读这个成语的含义提供了丰富的内涵。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率领部队攻打张绣。
在一次战斗中,曹操的战马受惊,使他陷入敌阵。
危急时刻,曹操的一名将领夏侯惇,为了拯救曹操,果断地割下自己的头发,以假扮曹操的身份,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最终使曹操得以脱险。
夏侯惇的这种明智举动,使得他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同时也保证了曹操的安全。
这就是"割发代首"的来源。
"割发代首"这个成语的核心思想是明智地选择损失,以换取更大的利益。
这种观念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尤为重要,因为战场上士兵的生命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当面临生死关头时,能够理智地做出割舍,既体现了个人的英勇品质,也展现了全局观念。
在现代社会,"割发代首"的内涵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学会权衡利弊,勇于承担一定的损失,以达到整体最优的目标。
这种智慧不仅体现在个人生活中,也同样适用于国家政策、企业经营等领域。
总之,"割发代首"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懂得适时割舍,以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这种智慧不仅来源于历史,更是我们现代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需要具备的一种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通过了解这个成语的故事和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智慧,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和诚信有关的名人故事20
和诚信有关的名人故事20摘要:一、引言1.阐述诚信的重要性2.介绍和诚信有关的名人故事20二、正文:一、引言在我们的生活中,诚信至关重要。
它是一个人的品质体现,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和诚信有关的名人故事20,以期从中汲取智慧,提升我们的道德素养。
二、正文1.曹操割发代首:三国时期的曹操,在一次战斗中,为了遵守承诺,竟然割发代首,以示对部下的惩罚,体现了他讲信义的一面。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东晋诗人陶渊明,因不愿屈服于权贵,辞官归隐,以耕种为生,表现了他坚守诚信、清高的品质。
3.孟子母教子:孟子母亲教育他要守信用,孟子终成一代儒家宗师,强调诚信的重要性。
4.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以诚信为本,忠诚为国家,竭尽全力,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5.司马光砸缸救人:北宋名臣司马光,在危急关头,用诚信感动他人,成功救出落入缸中的同伴。
6.岳飞精忠报国:南宋名将岳飞,一生忠诚国家,英勇抗击金兵,以身殉国。
7.鲁迅弃医从文:近代文学家鲁迅,为了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放弃医学,投身文学创作,用笔杆子揭示社会真相。
8.张海迪身残志坚:当代作家张海迪,身患重病,仍坚持写作,传播正能量,展现诚信品质。
9.焦裕禄为人民服务:新中国优秀党员焦裕禄,致力于为人民服务,带领群众治理兰考风沙,树立了诚信为民的典范。
10.孔繁森支教边疆:当代优秀党员孔繁森,为了让边疆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毅然前往支教,用诚信感动他人。
11.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伟大的雷锋精神,就是诚信、无私、奉献的体现。
12.王进喜为大庆油田拼搏:新中国石油工人王进喜,以诚信为本,为国家石油事业拼搏,成为民族脊梁。
13.陈平分肉公平公正:西汉名臣陈平,在分肉的时候力求公平公正,树立诚信榜样。
14.鲍叔牙荐管仲:春秋时期,鲍叔牙为了国家利益,推荐好友管仲为相,展现了诚信友谊。
15.魏晋时期杨震四知:杨震四次拒绝贿赂,坚守诚信,成为后世楷模。
论据(典型示例)
正例:三国时,曹操率军作战,在行军途中自己的马踏坏了农田里的庄稼。
按照军纪当斩,曹操不掩饰自己的过错,当众割发代首,晓谕三军,受到将士尊敬。
----------------------------------张广厚小时因算术没考好,升不了初中,华罗庚读初中时,数学考试曾经不及格,可他们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
----------------------------------达尔文小时候的学习成绩远不如他的妹妹,他在老师和父亲的心目中,是一个十分平庸的孩子,甚至还在一般智慧的水准之下。
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野外观察活动和室内研究,最终成为举世闻名的生物学家。
----------------------------------扁鹊是我国2400年前的大医学家,他没有进过学校,青年时期,为了糊口,在一家客馆里当杂役。
后来他结识了一位民间良医,就拜良医为师,决心将来当个名医,于是他刻苦学习,反复钻研,经过10多年的勤奋攻读,实践,他不仅掌握了老师积累的全部知识,而且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因此,他成为战国时驰名各国的良医。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为了揭开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他每天坚持到大英博物馆读书,查阅资料,长时间的大量读书,致使他常做的地方水泥面上磨下了两行沟壕。
----------------------------------恩格斯只上过中学,但由于长期勤奋学习,他在19岁的时候,就能用几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能阅读几种文字。
这对于他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郭沫若从1929年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当时他觉得仅仅依靠已有的文献资料远远不够,于是开始下功夫研究古文字学,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他阅读和研究了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掌握了古文字后,他还觉得不满足,又研究了考古学。
关于道歉的名人例子
关于道歉的名人例子1、廉颇负荆请罪:老将廉颇和宰相蔺相如不和,廉颇处处欺凌,蔺相如则一再忍让,后来廉颇得知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亲自赤身裸体,背着荆条来到蔺相如家请罪,蔺相如原谅了廉颇,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2、曹操割发代首: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地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曹操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于是他拿起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3、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蔺相如手下的人可看不顺眼了。
他们说,蔺相如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对他们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他们说∶“当然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
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的利益,真不应该。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蔺相如见廉颇来负荆请罪,连忙热情地出来迎接。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4、东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
董宣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杀人,匿于主家。
后公主出行,用他为骖乘。
董宣候之于途,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诉于帝,帝大怒,召宣欲棰杀之。
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即以头击柱,帝令小黄门止之,使叩头谢主。
宣不从。
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因敕强项令出。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
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在我国古代,守信是一种高尚的品质,许多故事中都体现了这一点。
以下是一些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那份执着与诚信。
一、季布一诺千金季布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游侠,他为人正直,守信重诺。
当时的人们赞誉他为“一诺千金”。
季布曾因事被仇家陷害,流亡在外。
在此期间,他依然坚守诚信,帮助了许多人。
后来,汉高祖刘邦听闻季布的诚信事迹,特地赦免了他的罪行,并任命他为郎中。
季布的诚信品质传为佳话,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二、宋弘守诺赔马宋弘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臣,他诚信守诺,品德高尚。
一次,宋弘的马误入官田,吃了庄稼。
他得知后,立即赔偿了损失。
当时的人们对他的诚信行为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传到了汉光武帝耳中,光武帝对宋弘的诚信十分赞赏,于是提拔他为太中大夫。
三、曹操割发代首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在一次战争中,曹操的部队行军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下令士兵不得践踏麦子。
然而,曹操的马受惊,冲进了麦田。
曹操为了守信,毅然割下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之罪。
这个故事体现了曹操的诚信品质,也成为了守信的典范。
四、诸葛亮七擒孟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他智慧过人,诚信待人。
在平定南蛮叛乱时,诸葛亮为了感化叛军首领孟获,七次将其擒获,又七次放走。
诸葛亮守信的行为感动了孟获,使他最终归顺蜀汉,结束了叛乱。
这个故事传颂了诸葛亮的诚信和智慧,成为了古代守信的佳话。
五、唐太宗守信免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守信重诺,治国有方。
一次,他答应了一位大臣免其死罪。
后来,这位大臣犯了死罪,唐太宗为了守信,免除他的死罪,改为流放。
这个故事展现了唐太宗的诚信品质,也使得他得到了臣子的忠诚和百姓的拥护。
总结:古代有关守信的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宝贵的品质,是为人处世的基石。
只有守信,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六年级读书笔记 《曹操割发代首》读后感
六年级读书笔记《曹操割发代首》读后
感
最近读了《曹操割发代首》这个故事,我的心里全是赞叹之情,感到很佩服,通过一件小事,使我对曹操另眼相看。
我以前认为曹操是个奸雄,没想到他也能做出让人佩服的事情来。
事情是这样的:
曹操看到中原一带,田地荒芜,下令让士兵协助老百姓种田。
很快,收获了大批粮食。
这也为他统一全国打下了物质基础。
可是,有士兵不爱护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下令:全军将士,一绿不准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知道曹操一向说到做到,心里十分害怕,路过时都小心翼翼的通过。
有一次,曹操带兵外出打仗,那时正好是小麦成熟的季节,看到这一切,他心里很高兴,正在曹操想事情的事情的时候,突然,他的马收到了惊吓,开始狂奔起来,踩倒了一大片麦子,他二话没说,让执法官给自己治罪。
最后经过众将苦苦哀求,曹操没有给自己治死罪,却用头发代替首级,他拔出宝剑,割了一把头发。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到很佩服,曹操乃汉朝丞相,他向全军下令,自己犯了错误说到做到,敢作敢为,在他的眼里
没有地位高低之分,一视同仁,这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吗?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把自己的行为当作是一种表率,而且严格要求自己,当然,地位高的人更应该起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
正是这样,很多谋士、武将、士兵都来投靠曹操,很快就聚集了百万军马,谋士、武将不下一两千人,他率领百万军马远征南北,先后平定了众多诸侯:河北袁绍、淮南袁术、荆襄刘表、山东黄巾……最终,统一了中国北方,同时,也为他成就了一片基业。
中国哲理故事选讲:曹操割发代首
中国哲理故事选讲《曹操:割发代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割发代首的故事。
2.过程目标: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图片资料和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学习,合作交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三国演义的典故,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树立正确的“三观”。
【教学重点、难点】懂得规则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事例品鉴]:《三国演义》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建戦三年(198年)夏,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
此时麦子已熟,民因兵至逃避在外,不敢刈麦。
曹操下令:“吾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
方今麦熟之时,不得已而起兵,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军法甚严,尔民勿得惊疑。
"”士卒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不敢践踏。
曹操骑马正行时,从麦地里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马因受惊蹿进麦地,踩倒一片麦子。
曹操立即叫来执法官,执法官说:“丞相岂可议罪?”曹操坚持要按律执行:“吾自制法,吾自犯之,何以服众?”边说边拿起佩剑往脖子上抹,众人急忙拦住。
谋士郭嘉为其开脱道:“《春秋》上言:法不加于尊。
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曹操沉吟良久:“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
”于是用剑割下-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发以代。
于是“三军悚然,无不懔遵军令”。
师:曹操为何选择割发代首?生:师:在现代,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
但是在古代,却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割掉头发被认为是有违孝道的。
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严于律己,能够割发代首,实属难能可贵。
正所谓“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割发代首”的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重要性。
曹操此举不仅严明了军队的规则,更是树立了其在军队的威信,可谓是一举两得。
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华夏文明对规则的崇尚一这种规则曾经使我们尊重知识,崇尚德行,使我们的文明屹立在世界文明之巅。
割发代首的成语故事
割发代首的成语故事
割发代首是一个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故事,其主要内容为:
东汉末年,曹操在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于是骑马的士卒都下马扶麦而过,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
他很严肃地让执法官员为自己定罪,执法官员对照《春秋》后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
曹操则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能取信于军?即使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处罚。
于是他拿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
这个故事强调了曹操作为领导者能够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精神,也表达了其维护军纪,取信于军的决心。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
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英勇的事迹,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割发代首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北伐,攻打匈奴。
在前往战场的路上,曹操得知敌军已经袭击了他的后方,抢掠了他的家眷。
曹操非常愤怒,但由于战争即将开始,他不能立即回去解决后方的问题。
于是,曹操决定先行割发代首,以示对家眷的忠诚和愤怒。
曹操在军队的面前,拔剑割下了自己的头发,然后高呼,“我割发代首,以表
对家眷的忠诚。
如有敢犯我后方者,誓将其家灭门!”这一举动震惊了在场的所有人,也让敌军闻风丧胆。
曹操的军队士气大振,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充分展现了曹操的忠诚、果断和勇敢。
他的一念之举,不仅震慑了敌人,也让自己的军队更加团结,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这个故事也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被誉为“忠义之举”。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曹操的个人英雄气概,更体现了他对家族的
忠诚和责任感。
这个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信念,表现出忠诚和勇敢。
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之一。
总的来说,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它不仅展现了曹操
的个人英雄气概,也体现了他对家族的忠诚和责任感。
这个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激励着人们在逆境中坚守信念,表现出忠诚和勇敢。
这种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后人,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体现之一。
曹操割发代首的历史故事
曹操割发代首的历史故事曹操割发代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段有名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曹操是魏国的开国皇帝,他为了平定南方的局势,下令征战南方的孙权。
而他的军队几次败退,一度陷入了非常被动的境地,曹操为了振奋士气,采取了一个特殊的战术,他命令自己的部将们割发代首。
曹操割发代首这个故事,其实是始于公元222年。
当时曹操的军队侵略南方,而南方的江东军队由孙权率领,士气高昂。
曹操的军队一连连败退,士气非常低落。
曹操意识到要振奋士气的话,必须要采取一些极端的措施。
于是,曹操下令自己的部将割发代首。
这个命令在当时是非常极端的,因为发丝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发丝代表了一个人的尊严和地位,被割发是非常丢脸的事情。
但是,曹操的部将们还是相信曹操的军队可以战胜对手。
他们都照着曹操的命令去做了,自己将头发割去,用以代替首级,用大布囊装载,晒到城壕外面,示威吓敌。
曹操割发代首这个战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一方面,曹操的军队得到了士气的提升,他们认为领袖如此自信,胜利必然属于自己。
而南方军队看到这种场面,也倍感害怕,认为曹操的军队非常凶狠,无法战胜。
于是,在南方军队心中,对曹操的军队深深的敬畏感已经形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曹操割发代首的事件是非常有名的,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勇猛的一次作战。
这个战术非常成功,因此也影响了中国的历史。
许多人由此认为,汉族在中原和南方交流过程中,取得了最大的胜利,也因此扩展了领土,并建立了一个更加庞大的国家。
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曹操割发代首这个事件不应该被当做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因为这个事件实质上是损害了人类的尊严,通过损害人的形象和身份来达到战争目的。
尤其是现代社会,这种极端的做法已经不受欢迎,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残酷和野蛮的行为。
因此,许多人反对将曹操割发代首这个事件当做是正面的例子。
综合来看,不管怎样,曹操割发代首这个事件对中国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这个事件告诉我们,人的尊严和形象是非常重要的,不能被轻易损害。
三国演义中曹操执法严格的例子
三国演义中曹操执法严格的例子
《三国演义》中曹操执法严格的例子有:
- 割发代首:曹操下令严禁踩踏损毁麦田,犯者处死,但他的马却受惊踩踏了一小片麦田。
军中执法的官员不敢治曹操的罪,于是曹操抽出宝剑想要抹脖子,被将领们拦住了。
随后,曹操割断自己的头发代替斩首,并传令三军。
- 斩杀曹洪:曹洪违令,九日丢失了潼关,曹操大怒,下令要将曹洪斩了,不顾曹洪曾救过自己的命。
后来,多亏众将求情,曹操才赦免了曹洪。
- 处死杨修:夏侯惇听信杨修的话,擅自作出退兵的举动,惹怒了曹操,曹操杀了杨修,还要杀夏侯惇。
后来,也是众将求情,曹操才赦免了夏侯惇。
古代关于奖罚的典故
古代关于奖罚的典故1.曹操割发代首“哎呀,这田里的麦子真是长势喜人啊!”曹操骑马经过一片麦田时感叹道。
旁边的小兵们也都点头附和,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突然,一只小鸟从麦田中飞出,吓得曹操的马一惊,踩坏了好几株麦苗。
“糟了,这可是违反军令啊!”小兵们纷纷议论起来。
曹操立刻拔出剑,割下自己的一缕头发,说:“我身为统帅,应当以身作则,既然违反了军令,就用头发代替首级吧。
”大家看到这一幕,都深受感动,更加尊敬这位严于律己的领袖。
2.岳飞背刺“精忠报国”“妈,你为什么要在我背上刺字?”岳飞不解地问母亲。
姚氏轻轻抚摸着儿子的背,眼中满是慈爱:“孩子,你要记住,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都要忠诚报效国家。
”岳飞点点头,心中充满了责任感。
多年后,在战场上,岳飞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无比。
每当他感到疲惫或动摇时,总会想起母亲的话,背上的四个字仿佛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士兵们看到岳飞如此坚定,也都士气大振,共同抵御外敌。
3.孔融让梨“哥哥,这个大梨给你吃吧!”孔融把最大的梨递给哥哥。
哥哥惊讶地看着弟弟,问道:“为什么给我?你不是最喜欢吃梨吗?”孔融笑着说:“我是弟弟,应该让哥哥先吃。
”旁边的家人听了,都夸赞孔融懂事。
从此以后,孔融成了家中的榜样,兄弟姐妹们都学会了互相谦让。
有一次,孔融的朋友来家里玩,也学着孔融的样子,把好吃的东西让给其他小朋友。
大家都觉得这样相处特别温馨。
4.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丞相,我真的错了,请您再给我一次机会吧!”马谡跪在地上,恳求诸葛亮原谅。
诸葛亮眼中含泪,但语气坚决:“你失守街亭,导致全军陷入困境,这是不可饶恕的错误。
”说完,他挥手示意卫兵将马谡带下去。
围观的将领们都被诸葛亮的铁面无私所震撼。
事后,诸葛亮痛心疾首,写了一封长长的信给马谡的家人,表达了自己的无奈与悲伤。
将士们看到这一幕,都更加敬佩诸葛亮的公正无私。
5.韩信胯下之辱“喂,你这个瘦弱的小子,敢不敢从我的胯下钻过去?”一群恶霸围住韩信,挑衅地说。
关于做事说了就做的事例
关于做事说了就做的事例人无信不立,家无信不睦,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
说到做到,言出必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曹操割发代首”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国时期,曹操发兵宛城时规定:“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为此,骑马的士卒都下马,仔细扶麦而过。
可是,曹操的马却因受惊而践踏了麦田,他很严肃地让执法的官员为自己定罪。
执法官对照《春秋》上的道理,认为不能处罚担任尊贵职务的人。
曹操则认为,“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一定处罚。
”他当即拿剑割发,传示三军:“丞相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
”至此,曹操手下“众军皆惊”。
言行一致,则一言九鼎;言行相悖,则一文不值。
古人尚且知道何谓诚信,何谓言出必行,但现今社会却知之甚少,抑或不以为然,正当人们纷纷哀嚎社会道德缺失的情况下,啤酒哥的故事却给我们当头一棒。
XXXX年,为了帮助河南开封的四胞胎,一位名叫XXX的打工仔倡议,成立一个12人的爱心联盟,每人每年捐款XXX元,连续捐款18年。
倡议引起了强烈反响,共有20人加盟。
大家约定:每年的四胞胎生日以前,联盟成员自行将XXX元捐款汇入“爱心账户”。
XXXX 年,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XXX的啤酒卖不出去,钱也收不回来,区区XXXX元难住了他,不能按时兑现自己的爱心承诺。
5个月之后,当终于有钱捐助时,他走进银行,汇出的不仅是XXX元“本金”,还有XXX元“利息”和“罚金”。
一个打工仔的XXX元“罚金”感动了一个又一个人。
区区XXX元,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数字。
但是,对于XXX来说,XX元捍卫的是一个人“说话算数”的诚信原则,捍卫的是中华民族“一诺干金”的诚信古训。
它已经超越了数字本身。
可以说,它价值连城,它是无价之宝。
XXX是个小人物,但是正是这个小人物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份大感动,他让我们不再怀疑社会的冷漠道德的缺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割发代首的故事
曹操是三国时期人。
他虽然野心很大,但却在自己统领的军队中留下了诚信的美名。
一次,麦熟时节,曹操率领大军去打仗。
沿途的老百姓因为害怕士兵,都躲到村外,没有一个敢回家收割小麦的。
曹操得知后,立即派人挨家挨户告诉老百姓和各处看守边境的官吏;他是奉皇上旨意出兵讨伐逆贼为民除害的。
现在正是麦熟的时候,士兵如有践踏麦田的,立即斩首示众,请父老乡亲们不要害怕。
老百姓开始不相信,都躲在暗处观察曹操军队的行动。
曹操的官兵在经过麦田时,都下马用手扶着麦秆,小心地蹬过麦田,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相互传递着走过麦地,没一个敢践踏麦子的。
老百姓看见了,没有不称颂的。
有的望着官军的背影,还跪在地上拜谢呢。
曹操骑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里飞起一只鸟儿,惊吓了他的马。
他的马一下子蹿入田地,踏坏了一片麦田
曹操立即叫来随行的官员,要求治自己践踏麦田的罪行。
官员说:“怎么能给丞相治罪呢?”
曹操说:“我亲口说的话都不遵守,还会有谁心甘情愿地遵守呢?一个不守信用的人,怎么能统领成千上万的士兵呢?”随即抽出腰间的佩剑要自刎,众人连忙拦住。
这时,大臣郭嘉走上前说;“古书《春秋》上说,法不加于尊。
丞相统领大军,重任在身,怎么能自杀呢?”
曹操沉思了好久说:“既然古书《春秋》上有‘法不加于尊',的说法,我又肩负着天子交给我的重要任务,那就暂且免去一死吧。
但是,我不能说话不算话。
我犯了错误也应该受罚。
”
于是,他就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说:“那么,我就割掉头发代替我的头吧。
”
曹操又派人传令三军:丞相践踏麦田,本该斩首示众,因为肩负重任,所以割掉头发替罪。
现在的人觉得剪头发是件很正常的事,可是,古代人认为:头发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随便割掉不仅大逆不道,而且还是不孝的表现。
曹操作为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能够割发代首,严于律己,实属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