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分析综合法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综合法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综合法从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的关系入手,逐步分析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直到求出未知数量的解题方法叫做综合法。
以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先选择两个已知数量,并通过这两个已知数量解出一个问题,然后将这个解出的问题作为一个新的已知条件,与其它已知条件配合,再解出一个问题……一直到解出应用题所求解的未知数量。
运用综合法解应用题时,应明确通过两个已知条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才能从已知逐步推到未知,使问题得到解决。
这种思考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比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应用题。
例1甲、乙两个土建工程队共同挖一条长300米的水渠,4天完成任务。
甲队每天挖40米,乙队每天挖多少米?(适于三年级程度)解:根据“甲、乙两个土建工程队共同挖一条长300米的水渠”和“4天完成任务”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甲乙两队每天共挖水渠多少米(图4-1)。
300÷4=75(米)根据“甲、乙两队每天共挖水渠75米”和“甲队每天挖40米”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乙队每天挖多少米(图4-1)。
75-40=35(米)综合算式:300÷4-40=75-40=35(米)答:乙队每天挖35米。
例2两个工人排一本39500字的书稿。
甲每小时排3500字,乙每小时排3000字,两人合排5小时后,还有多少字没有排?(适于四年级程度)解:根据甲每小时排3500字,乙每小时排3000字,可求出两人每小时排多少字(图4-2)。
3500+3000=6500(字)根据两个人每小时排6500字,两人合排5小时,可求出两人5小时已排多少字(图4-2)。
6500×5=32500(字)根据书稿是39500字,两人已排32500字,可求出还有多少字没有排(图4-2)。
39500-32500=7000(字)综合算式:39500-(3500+3000)×5=39500-6500×5=39500-32500=7000(字)答略。
小学数学技巧分享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与策略
小学数学技巧分享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与策略小学数学技巧分享——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与策略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综合算式常常是一个令学生们感到挑战的内容。
综合算式涵盖了加减乘除等多个运算符号,需要学生们在正确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合理运用运算规则进行解题。
本文将与大家分享一些小学数学综合算式解题的技巧与策略。
一、审清问题,理解题意在解决综合算式问题之前,学生们首先要审清问题,正确理解题意。
这需要学生们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所涉及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例如,题目可能要求解决一个关于购物,找零的问题,这涉及到加减运算;也有可能是一个关于画图,计数的问题,这则涉及到乘除运算。
只有充分理解题目,才能在解题中掌握正确的方向。
在理解题意的过程中,学生们还需要注意从问题中提取关键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学生们建立数学模型和方程式,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对综合算式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们可以画出流程图,列出关键信息等等,以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二、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未知数对于综合算式问题,学生们通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找到问题中的未知数。
建立数学模型有助于将问题抽象成数学形式,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解决。
例如,题目可能要求计算小明花了多少钱购买了几个苹果,其中已知苹果的单价和购买的数量,未知的则是总花费。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可以将苹果的单价表示为x,购买的数量表示为y,总花费表示为z,则可以建立方程式x*y = z。
建立数学模型后,学生们需要确定未知数,即在方程中需要求解的变量。
对于上述问题,学生们需要计算总花费,因此z是未知数。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确定未知数,学生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问题,并为后续的解题提供基础。
三、灵活运用四则运算法则综合算式中常常涉及到四则运算,学生们需要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等运算法则,并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灵活运用。
在运算过程中,学生们可以利用四则运算法则进行化简。
例如,将乘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等。
小学数学数学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数学解题技巧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解题技巧不仅能够提高解题的效率,还能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且实用的小学数学解题技巧。
一、认真审题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很多同学在解题时,往往因为没有认真审题,导致理解错误,从而做错题目。
审题时,要逐字逐句地读题,理解题目的意思,找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数量关系。
比如,在一道应用题中,要明确已知条件是什么,所求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
二、画图辅助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通过画图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加直观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可以画出线段图来表示路程、速度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几何问题中,可以画出图形来帮助我们分析角度、边长等数量关系。
三、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法是从问题出发,逐步追溯到已知条件;综合法是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在解题时,可以灵活运用这两种方法。
比如,对于一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目,可以先从问题入手,设这个数为 x,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方程,这是分析法;也可以先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再用求出的结果除以几分之几得到这个数,这是综合法。
四、列举法当题目中的情况较为复杂或者不确定时,可以采用列举法。
将可能的情况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进行分析和筛选,从而找到答案。
比如,在解决组合问题时,可以将所有可能的组合列举出来,再找出符合条件的组合。
五、转化法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例如,在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可以通过分割、拼接等方法将其转化为规则图形的面积之和或差;在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将分数转化为份数或者比例来进行计算。
六、假设法对于一些不好直接求解的问题,可以先假设一个符合条件的值,然后根据假设进行计算和推理,看是否与已知条件相符。
如果不符,再进行调整,直到找到正确的答案。
小学数学解题窍门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解题窍门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小学生们可能会感到有些困惑。
本文将分享一些小学数学解题的窍门,帮助小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
一、了解基本算法在解题之前,小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算数运算法则,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算法,才能更好地解决综合算式。
二、理解问题在解题之前,小学生需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的意思。
可以将问题中涉及的关键词和数字标注出来,以便更清晰地理解问题的要求。
三、分析解题思路解决综合算式需要分析解题思路,确定解题的步骤和方法。
可以将问题进行分解,找出关键信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运算方法。
四、建立算式在确定解题思路后,小学生需要建立相应的算式,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将关键信息用变量表示,并建立算式。
五、运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在确定了解题思路和建立了算式后,小学生需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可以灵活运用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运算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六、检查计算结果计算完毕后,小学生需要检查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可以反复计算,确认答案是否正确。
此外,还可以将计算结果代入题目,验证答案的合理性。
举例说明:假设题目为:“小明去水果店买了5颗苹果和3颗橙子,每颗苹果4元,每颗橙子3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解题思路:1. 确定关键信息:5颗苹果,3颗橙子,每颗苹果4元,每颗橙子3元。
2. 建立算式:设苹果的数量为a,橙子的数量为b,苹果的单价为4元,橙子的单价为3元。
根据题目可以得到以下算式:5a + 3b = 总花费。
3. 运用计算方法:根据建立的算式,将已知条件代入,计算总花费。
假设小明买了2颗苹果和3颗橙子,则可以代入算式中得到:5×2 +3×3 = 10 + 9 = 19。
4. 检查结果: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推测出总花费应为19元。
因此,小明买了2颗苹果和3颗橙子一共花了19元。
小学数学:分析法和综合法
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与综合都是思维的基本方法,无论是研究和解决一般问题,还是数学问题,分析和综合都是最基本的具有逻辑性的方法。
分析与综合本是两种思想方法,但因二者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把二者结合起来阐述。
1.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
分析是把研究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方面和因素,分别加以考察,找出各自的本质属性及彼此之间的联系。
综合是把研究对象的各个部分、方面和因素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性认识的思维方法。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整合,综合是与分析相反的思维过程。
在研究数学概念和性质时,往往先把研究对象分解成几个部分、方面和要素进行考察,再进行整合从整体上认识研究对象,形成理性认识。
实际上教师和学生都在经常有意识和无意识地运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如认识等腰梯形时,可以从它的边和角等几个要素进行分析: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再从整体上概括等腰梯形的性质。
数学中的分析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结论出发,一步一步地追溯到产生这一结论的条件是已知的为止,是一种“执果索因”的分析法。
综合法一般被理解为:在证明和解决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和某些定义、定理等出发,经过一系列的运算或推理,最终证明结论或解决问题,是一种“由因导果”的综合法。
如小学数学中的问题解决,可以由问题出发逐步逆推到已知条件,这是分析法;从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求出所需答案,这是综合法。
再如分析法和综合法在中学数学作为直接证明的基本方法,应用比较普遍。
因此,分析法和综合法是数学学习中应用较为普遍的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思想方法。
2. 分析法和综合法的重要意义。
大纲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比较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能力,其中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推理能力是很重要的方面,如在解答应用题时重视分析法和综合法的运用,也就是说可以先从应用题的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中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未知的条件又需要什么条件解决,这样一步一步倒推,直到利用最原始的已知条件解决。
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综合法与分析法
小学数学解应用题的综合法与分析法[知识要点]1.一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与两不计算的加减应用题之间的关系。
⑴将两道有联系的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合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复合应用题;⑵将一道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分解成两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⑶将一道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改变其中的某个条件(已知条件或问题),使其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2.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两步计算的加减应用题。
[范例解析]某些有联系的两道简单应用题,可以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例1⑴学校买来红纸382张,绿纸295张,一共买回多少张纸?⑵学校买回红纸和绿纸677张,做花用去488张,还剩多少张?分析第一题要求“一共买回多少张纸?”就是求382张红纸和295张绿纸的和。
算式是:382+295 = 677(张)第二题要求“还剩多少张?”就得从红、绿纸的总数中减去“用去了488张”。
算式是:677-488 = 189(张)可以看出,第一题中所求的问题,正好是第二题中的一个条件,于是一变,把这两个有的简单应用题变成一个两步计算的应用题⑶学校买回红纸382张,绿纸295张,做花用去488张,还剩多少张?分析要求“还剩多少张?”必须先求出“一共买回多少张纸?”这个中间隐含的问题,而这个中间隐含的问题可以根据“买来红纸382张”和“绿纸295张”这两个条件来求。
求出了一共买来多少张纸,又已知“做花用去了488张”就可以求“还剩多少张纸?”算式是:382+295-488= 677-488= 189(张)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也可以分解成两个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
例2一条公路长1280米,工程队上午修了370米,下午修了392米,还剩多少米没有修?分析根据“上午修了370米”和“下午修了392米”,可以求修了多少米,又已知“一条公路长1280米”,就可以求“还剩多少米没有修?”算式是:1280-(370+392)= 1280-762= 518(张)上题一变,把这个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分解成了两个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掌握综合算式的关键步骤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掌握综合算式的关键步骤数学是小学阶段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而解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之一。
掌握解题技巧和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综合算式作为数学题目中常见的形式之一,解题过程需要结合多个知识点和技巧,并且需要依次进行一系列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解题中掌握综合算式的关键步骤。
第一步:理解题意理解题意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当遇到一道综合算式题目时,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需要计算出什么结果。
仔细阅读问题描述,将问题中的关键信息提取出来,确保自己对题目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理解。
在理解题意的同时,需要识别出与综合算式相关的具体数据和关键词,这些信息将在后续步骤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步:列出已知条件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将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列出来,用符号或者文字的形式进行表示。
这些已知条件包括数值、量度、关系等。
列出已知条件的过程中,要仔细思考并确保没有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将为我们解题提供线索和限制条件。
第三步:确定未知数在理解题意和列出已知条件之后,需要确定未知数。
未知数是我们需要计算求解的目标,也是我们在综合算式中要表示的变量。
通过仔细分析题目和已知条件,找出与未知数相关的信息,以及未知数在综合算式中的位置和关系。
确定未知数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之一,要确保选择的未知数与题目要求一致。
第四步:构建数学模型在确定未知数之后,根据题目要求和已知条件,构建数学模型是解题的重要步骤。
数学模型是将题目所描述的情景、关系和条件转化为符合数学表达和运算规则的形式。
在构建数学模型时,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将题目中的语境转化为数学语言,建立方程式或者不等式等数学表达式。
第五步:解方程求解经过前面的步骤,我们已经将题目转化为数学模型。
接下来,根据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运用代数运算的规则和性质,解方程求解未知数的值。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解方程的方法和技巧,如移项、合并同类项、消去变量等。
小学数学常用的解题思路+详细分析+例子说明
小学数学常用的11种解题思路+详细分析+例子说明一、直接思路"直接思路〞是解题中的常规思路。
它一般是通过分析、综合、归纳等方法,直接找到解题的途径。
【顺向综合思路】从条件出发,根据数量关系先选择两个数量,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然后把所求出的数量作为新的条件,与其他的条件搭配,再提出可以解决的问题;这样逐步推导,直到求出所要求的解为止。
这就是顺向综合思路,运用这种思路解题的方法叫"综合法〞。
例1 兄弟俩骑车出外郊游,弟弟先出发,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弟弟出发5分钟后,哥哥带一条狗出发,以每分钟250米的速度追赶弟弟,而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向弟弟追去,追上弟弟后,立即返回,见到哥哥后又立即向弟弟追去,直到哥哥追上弟弟,这时狗跑了多少千米?分析〔按顺向综合思路探索〕:〔1〕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出发5分钟的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弟弟走了多少米,也就是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
〔2〕根据弟弟速度为每分钟200米,哥哥速度为每分钟250米,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每分钟能追上弟弟多少米。
〔3〕通过计算后可以知道哥哥追赶弟弟的距离为1000米,每分钟可追上的距离为50米,根据这两个条件,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哥哥赶上弟弟所需的时间。
〔4〕狗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不断奔跑,看起来很复杂,仔细想一想,狗跑的时间与谁用的时间是一样的?狗跑的时间与哥哥追上弟弟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
〔5〕狗以每分钟300米的速度,在哥哥与弟弟之间来回奔跑,直到哥哥追上弟弟为止,和哥哥追上弟弟所需的时间,可以求什么?可以求出这时狗总共跑了多少距离?这个分析思路可以用下列图〔图2.1〕表示。
例2 下面图形〔图2.2〕中有多少条线段?分析〔仍可用综合思路考虑〕:我们知道,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如果我们把上面任意相邻两点间的线段叫做根本线段,则就可以这样来计数。
〔1〕左端点是A的线段有哪些?有AB AC AD AE AF AG共6条。
小学数学技巧分享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
小学数学技巧分享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对学生的数学能力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小学数学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技巧。
1. 思维逻辑清晰解决综合算式问题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思维逻辑能力。
学生应该养成按步骤思考问题、合理组织思维的习惯,不要急于求解。
可以通过画图、列算式等方式将问题可视化,然后逐步推理,找到解题思路。
2. 分析问题在解决综合算式问题时,要先认真分析问题。
学生应该理解问题的意义和要求,辨别出关键信息,确定问题的解题步骤。
同时,对于问题中的条件和要求,要注意准确理解并用数学符号进行表示。
3. 抽象模型建立建立抽象模型是解决综合算式问题的关键步骤。
学生需要根据问题的要求,确定数学模型。
可以在纸上绘制出具体的图形,标注出已知条件,然后使用代数符号表示未知量,建立方程式或不等式组。
这样做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数学关系,更容易求解。
4. 运算符合运用在解决综合算式问题时,要善于使用运算符号。
例如,对于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式,学生可以通过变形、配方法等运算符合进行处理,将复杂的表达式简化为易于求解的形式。
同时,要注意运算的正确性和步骤的清晰性,避免出现错误。
5. 反向验证答案学生在解答综合算式问题后,应该进行反向验证,确保所得结果符合问题的要求。
可以将解得的数字代入原问题中进行验证,看是否满足条件。
这种验证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找到错误并加深对解题过程的理解。
6. 多练多思考综合算式问题解题技巧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学生应该多做类似的题目,不断总结解题经验,探索解题方法。
同时,在解题的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自己的解题思维能力。
7. 学会查找资料对于一些复杂的综合算式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来寻找解题思路。
可以参考相关数学教材、习题册、网上课程等资源,找到类似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小学数学综合法答题技巧
小学数学综合法答题技巧
欢迎阅读小学数学综合法答题技巧,用综合法解数学题时,通常把各个题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经过对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一层层分析,逐步推导到题目要求。
综合法
把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各个方面或各个要素联结起来,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推导和一种思维方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数学题时,通常把各个题知看作是部分(或要素),经过对各部分(或要素)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一层层分析,逐步推导到题目要求,所以,综合法的解题模式是执因导果,也叫顺推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已知条件较少,数量关系比较简单的数学题。
例:
两个质数,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它们的和即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
写出适合上面条件的各组数。
思路:
11的倍数同时小于50的偶数有22和44。
两个数都是质数,而和是偶数,显然这两个质数中没有2。
和是22的两个质数有:3和19,5和17。
它们的差都是小于30的合数吗?
和是44的两个质数有:3和41,7和37,13和31。
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吗?
这就是综合法的思路。
应用题分析法和综合法【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小学数学应用题】
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小学数学应用题浅谈运用“综合法和分析法”解小学数学应用题综合法和分析法为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思路是人们长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善于运用这两种方法对分析问题非常有益,分析法与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 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一步一步地探索下去,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即推理方向是结论→已知.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即已知→结论.分析法的特点是从问题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条件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从“结论”探求“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综合法的特点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已知”推出“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已知的必要条件.两种方法各其优缺点分析法是执果索因,利于思考,方向明确,思路自然,有希望成功;综合法由因导果,往往枝节横生,不容易达到所要证明的结论.也就是说,分析法利于思考,综合法宜于表达.例1某农场有两个果园共30亩,第一个果园收苹果3500箱,第二个果园收苹果2800箱,每箱苹果重100千克。
平均每亩收苹果多少千克?用“分析法”分析要求每亩产量,必须知道总产量和总亩数(30亩);要求出总产量,必须知道每箱的重量(100千克)和总箱数;要求总箱数,必须知道第一个果园收的箱数(3500箱)和第二个果园收的箱数(2800箱),这些都是已知条件。
用“综合法”分析已知第一个果园收的箱数(3500箱)和第二个果园收的箱数(2800箱),可求出两个果园共收的总箱数3500+2800=6300箱;已知每箱的重量(100千克)和总箱数(6300箱),可求出总产量6300×100=63000千克;已知总产量(63000千克)和总亩数(30亩),可求出亩产量63000÷30=2100千克。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掌握综合算式的关键解题步骤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掌握综合算式的关键解题步骤在小学数学学习中,综合算式是一种常见的解题形式。
掌握综合算式的解题步骤是培养孩子解题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小学数学解题的技巧,以及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
一、理解题目首先,解题的第一步是仔细阅读理解题目。
理解题目的要求是解题成功的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帮助我们理解题目:1. 读题目的中文描述,确保自己理解题目中的所有关键信息。
2. 找出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明确题目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3. 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判断需要使用什么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解答。
二、列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量在理解题目后,我们需要将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列出来,明确问题所求的是什么。
这一步是为了帮助我们建立数学模型,从而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如果题目是求两个数的和等于一个给定的数,我们可以将两个数分别表示为x和y,给定的数表示为z。
这样,我们就可以列出以下方程:x + y = z。
三、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量,选择适当的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方法包括使用基本的算术运算、图形的分类和计数、运用逻辑推理等。
例如,对于一个加法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将两个数相加来求解。
对于一个几何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特征和性质来得到答案。
四、进行计算和验证在使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后,我们需要进行计算和验证。
计算是为了确定所得答案的准确性,验证是为了确保所得答案符合题目的要求。
在计算过程中,应注意保持计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可以使用计算器等工具来辅助计算,但要确保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没有错误。
在验证过程中,可以通过代入数值、逻辑推理等方法来验证所得答案的正确性。
如果所得答案与题目要求相符,那么解题就成功了。
五、总结和归纳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和归纳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这些方法和技巧是解决类似问题的基础,通过总结和归纳,可以更好地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步骤。
例如,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我们可以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所求。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分析法
v1.0 可编辑可修改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分析法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的解题方法叫分析法。
用分析法解应用题时,如果解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或其中的一个条件)是未知的,就要分别求解找出这两个(或一个)条件,一直到所需要的条件都是已知的为止。
分析法适于解答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的应用题。
例1玩具厂计划每天生产2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6天,共生产1260件。
问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这道题是求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
要求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图5-1):①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②计划每天生产多少件。
计划每天生产200件是已知条件。
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题中没有直接告诉,需要求出来。
要求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图5-1):①一共生产了多少件;②已经生产了多少天。
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①一共生产了1260件;②已经生产了6天。
分析到这里,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此题分步列式计算就是:(1)实际每天生产多少件1260÷6=210(件)(2)平均每天超过计划多少件210-200=10(件)综合算式:1260÷6-200=210-200v1.0 可编辑可修改=10(件)例2四月上旬,甲车间制造了257个机器零件,乙车间制造的机器零件是甲车间的2倍。
四月上旬两个车间共制造多少个机器零件(适于三年级程度)解:要求两个车间共制造多少个机器零件,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图5-2):①甲车间制造多少个零件;②乙车间制造多少个零件。
已知甲车间制造257个零件,乙车间制造多少个零件未知。
下面需要把“乙车间制造多少个零件”作为一个问题,并找出解答这个问题所需要的两个条件。
这两个条件(图5-2)是:①甲车间制造多少个零件;②乙车间制造的零件是甲车间的几倍。
这两个条件都是已知的:①甲车间制造257个,乙车间制造的零件数是甲车间的2倍。
(完整版)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分析综合法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分析综合法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应用题时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解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由于单纯用综合法或分析法时,思维会出现障碍,所以要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
我们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解应用题的方法叫做分析-综合法。
*例1运输队要把600吨化肥运到外地,计划每天运22吨。
运了15天以后,剩下的化肥要在10天内运完。
这样每天要比原计划多运多少吨?(适于五年级程度)解:解此题要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思考。
先用综合法思考。
根据“原计划每天运22吨”和“运了15天”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已经运出的吨数(图6-1)。
根据要“运600吨”和已经运出的吨数,可以求出剩下化肥的吨数(图6-1)。
接下去要用哪两个数量求出什么数量呢?不好思考了。
所以用综合法分析到这儿,接着要用分析法思考了。
要求“每天比原计划多运多少吨”,必须知道“后来每天运多少吨”和“原计划每天运多少吨”。
“原计划每天运22吨”是已知条件,“后来每天运多少吨”不知道,这是此题的中间问题(图6-2)。
要知道“后来每天运多少吨”,必须知道“剩下多少吨”和“要在多少天内运完”。
这两个条件中,第二个条件是已知的,“要在10天内运完”,“剩下多少吨”是未知的中间问题。
我们在前面用综合法分析这道题时,已经得到求剩下吨数的方法了。
所以本题分析到这里就可以解答了。
此题分步列式解答时,要从图6-1的上面往下看,接着从图6-2的下面往上看。
(1)已经运多少吨?22×15=330(吨)(2)剩下多少吨?600-330=270(吨)(3)后来每天运多少吨?270÷10=27吨)(4)每天比原计划多运多少吨?27-22=5(吨)综合算式:(600-22×15)÷10-22=(600-330)÷10-22=270÷10-22=27-22=5(吨)答略。
*例2某鞋厂原计划30天做皮鞋13500双,实际上每天比原计划多做50双。
小学数学综合题解析与答题技巧
小学数学综合题解析与答题技巧小学数学综合题是学生在数学考试中常遇到的一种题型,它不仅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本文将介绍数学综合题的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应对数学考试。
一、解析方法1. 阅读题目在解答综合题之前,首先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特别是一些涉及文字描述的综合题,要经过仔细推敲才能理解问题所在。
2. 分析问题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要分析问题的关键词。
关键词常常给出了问题的解法线索,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3. 设计解题策略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所给的条件,设计一种解题策略。
可以运用逆向思维,反向推理,或者利用模型和图形进行分析。
4. 运算计算根据所设计的解题策略,进行运算计算。
这个过程需要准确无误,要仔细检查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防止因计算错误导致答案错误。
5. 检查答案在计算完成后,要仔细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的要求。
同时,还要检查计算过程中是否有计算错误,确保答案的准确性。
二、答题技巧1. 注意读题顺序在解答综合题时,要从整体上把握题目的意思。
有些题目的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多个子问题的解答才能得到最终答案,因此需要按照题目的要求,逐步解决每个子问题。
2. 提取关键信息在阅读题目时,要有意识地提取关键信息,将其整理出来。
关键信息 often 提供了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对于解决问题非常有帮助。
3. 注意单位换算在综合题中,有些问题涉及到单位换算。
要注意将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应用到解题过程中,确保计算结果与题目要求相符。
4. 善于利用图表在解答综合题时,如果题目中给出了图表或者图形,可以结合图表或者图形进行分析。
图表 often 呈现了问题的变化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5. 反复读题为了避免做题时的粗心错误,可以多次阅读题目,确保自己理解的准确性。
有时,问题的关键点可能隐藏在题目的细节中,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才能发现。
总结:综合题在小学数学考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通过合理的解析方法和答题技巧的运用,可以更好地解答这类题目。
六年级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
六年级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分析法:分析法是从题中所求问题出发,逐步找出要解决的问题所必须的已知条件的思考方法。
综合法:综合法就是从题目中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算出要解决的问题的思考方法。
分析、综合法:一方面必须深入细致考量未知条件,另一方面还要特别注意题目中要化解的问题就是什么,这样思维才存有明晰的方向性和目的性。
分解法:把一道复杂的应用题拆成几道基本的应用题,从中找到解题的线索。
图解法:图解法就是用画图或线段把题目听到条件和问题明晰地则表示出,然后“按图索骥”找寻答疑应用题的方法。
假设法:假设法就是解题时,对题目中的某些现象或关系做出适当的假设,然后,用事实与假设之间的矛盾中找到正确的解题方法。
分数的应用题1、一缸水,用去1/2和5桶,还剩30%,这缸水有多少桶?2、一根钢管长10米,第一次切掉它的7/10,第二次又切掉余下的1/3,还剩下多少米?3、修筑一条公路,完成了全长的2/3后,离中点16.5千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千米?4、师徒两人再分搞一批零件,徒弟搞了总数的2/7,比师傅太少搞21个,这批零件存有多少个?5、仓库里有一批化肥,第一次取出总数的2/5,第二次取出总数的1/3少12袋,这时仓库里还剩24袋,两次共取出多少袋?6、甲乙两地距离千米,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地对出,货车每小时行72千米,比客车慢 2/7,两车经过多少小时碰面?7、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3/5,一条裤子多少元?8、圈养组是黑兔60只,白兔比黑兔多1/5,白兔存有多少只?9、学校要挖一条长80米的下水道,第一天挖了全长的1/4,第二天挖了全长的1/2,两天共挖了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比的应用题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 2:1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短、阔、低的比是3∶2 ∶1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多少?3、一个长方体棱长总和为 96 厘米,高为4厘米,长与宽的比是3 ∶2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某校出席电脑兴趣小组的存有42人,其中男、女生人数的比是4 ∶3,男生存有多少人?5、有两筐水果,甲筐水果重32千克,从乙筐取出20%后,甲乙两筐水果的重量比是4:3,原来两筐水果共有多少千克?6、搞一个克豆沙包,须要面粉红豆和糖的比是3:2:1,面粉红豆和糖各须要多少克?7、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9,第二天看了24页,两天看了的页数与剩下页数的比是1:4,这本书共有多少页?8、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2:3:4,这三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1、一根圆柱形的木料长2米,截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24平方厘米,原来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2、一个圆锥形麦堆的底面周长12.56 米,低1.2 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轻千克。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方法归纳把握
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方法归纳把握小学数学是一门很有趣的课程,可以启迪孩子的心智,可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数学解题技巧方法把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数学解题技巧一、理解问题要深刻读题是理解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要反复读题,加深理解。
但常常有这样的同学,读完题后还未完全理解题意便忙于解题,于是就出现理解不出来或解错题的情况,欲速则不达。
二、不要盲目列方程用方程解题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用字母代替未知数,在考虑数量关系时,未知数与已知数始终处于平等地位,可以直接参加列式和计算,便于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直接地反映出来,从形式上看,它比列算术式要简便。
如此说来,是不是在解题时我们就应一味地去追求列方程呢?实际并非如此。
这些题进一步说明列方程解题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通过以上几道例题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很多数学题用算术方法求解要比用代数方法求解简便得多,而且用算术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很好地锻炼同学们的思维,使自己的'头脑越来越灵活,有利于智力的开发。
所以,在小学阶段,应尽可能使用算术方法去思考问题,而不要盲目追求列方程。
三、分析错误原因对错误的解答,要能够认真分析错误原因。
搞清楚是理解题意有误还是计算错误,是考虑问题不全面还是解题思路有问题。
认真反思,吸取教训,你离成功就不远了。
(一)“篡改试题”就是把题目改了再做,当然你不是故意这样的。
同学们在考试时常受一些曾经似乎做过的题的影响,这个见过,那个见过,就顺着记忆做下去了,实际上由于其中一个条件或关键词的改变或数据的改变,编排顺序的改变等已使题目变得与原题大不相同了,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认真,再认真,条件是什么?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数据又是什么?与问题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需要思索一番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强调同学们画图、列条件、标数据、写等量关系等,把题目中提供的信息,通过自己的大脑再在草稿纸上表现出来,这样不易遗漏。
当然这些都存在一个时间和效率问题,在考试时是不容你花大量的时间琢磨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把题意掌握清楚,争取不受原来那些题的干扰。
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解析应对综合题的技巧
数学五年级下册期末测解析应对综合题的技巧数学作为一门抽象而又实用的学科,对于学生来说常常是一大挑战。
在五年级下册的期末测验中,综合题往往是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分享一些解析综合题的技巧,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理清思路面对综合题,学生首先需要理清思路,分析题目的要求和给出的信息。
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帮助整理思路: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目中所给的问句或问题是什么。
2. 分析题目要求:根据问题要求确定解题的方向和方法。
3. 确认给出信息:审视题目给出的信息,找到与问题解决相关的数据和条件。
4. 制定解题计划:根据题目要求和给出的信息,构思解题步骤和思路。
二、分析解题方法当学生理清思路后,根据题目要求和解题思路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
以下是常见的数学解题方法及其应用场景:1. 假设与验证法:适用于问题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多次尝试和验证的情况。
2. 反推法:通过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结果回推到起始条件,找到解答。
3. 分类讨论法:将问题分为几个情况,分别求解后再进行综合分析。
4. 套用公式法:对于与公式相关的问题,可以直接套用相应的公式进行计算。
5. 图形分析法:利用图形的性质和特征进行推理和计算。
三、注意解题细节在解答综合题时,学生需要注重细节和计算的准确性,确保答案的正确。
1. 注意单位转换:在问题中出现不同的单位,需要进行相应的转换,避免计算错误。
2. 小数和分数的化简:对于计算中的小数和分数,尽量将其化简为简单的形式,避免答案繁琐。
3. 反复核对计算:在进行计算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反复检查计算,避免粗心导致的错误。
4. 使用合适的计算工具: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适当使用计算器等工具,提高计算准确性和效率。
四、加强综合题训练为了提高应对综合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进行充分的练习和训练。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加强综合题的应对能力:1. 多做题目:通过做大量的综合题,提升对综合考题的熟悉度和解题速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之分析综合法
综合法和分析法是解应用题时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
在解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时,由于单纯用综合法或分析法时,思维会出现障碍,所以要把综合法和分析法结合起来使用。
我们把分析法和综合法结合起来解应用题的方法叫做分析-综合法。
*例1运输队要把600吨化肥运到外地,计划每天运22吨。
运了15天以后,剩下的化肥要在10天内运完。
这样每天要比原计划多运多少吨?(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解此题要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思考。
先用综合法思考。
根据“原计划每天运22吨”和“运了15天”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已经运出的吨数(图6-1)。
根据要“运600吨”和已经运出的吨数,可以求出剩下化肥的吨数(图6-1)。
接下去要用哪两个数量求出什么数量呢?不好思考了。
所以用综合法分析到这儿,接着要用分析法思考了。
要求“每天比原计划多运多少吨”,必须知道“后来每天运多少吨”和“原计划每天运多少吨”。
“原计划每天运22吨”是已知条件,“后来每天运多少吨”不知道,这是此题的中间问题(图6-2)。
要知道“后来每天运多少吨”,必须知道“剩下多少吨”和“要在多少天内运完”。
这两个条件中,第二个条件是已知的,“要在10天内运完”,“剩下多少吨”是未知的中间问题。
我们在前面用综合法分析这道题时,已经得到求剩下吨数的方法了。
所以本题分析到这里就可以解答了。
此题分步列式解答时,要从图6-1的上面往下看,接着从图6-2的下面往上看。
(1)已经运多少吨?
22×15=330(吨)
(2)剩下多少吨?
600-330=270(吨)
(3)后来每天运多少吨?
270÷10=27吨)
(4)每天比原计划多运多少吨?
27-22=5(吨)
综合算式:
(600-22×15)÷10-22
=(600-330)÷10-22
=270÷10-22
=27-22
=5(吨)
答略。
*例2某鞋厂原计划30天做皮鞋13500双,实际上每天比原计划多做50双。
问这个鞋厂提前几天完成原计划的任务?(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解答此题一般要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思考。
先用分析法思考。
要算出提前几天完成计划,必须知道“原计划天数”和“实际做鞋数”(图6-3)。
“原计划天数”是30
天,已经知道;“实际做鞋天数”不知道,是中间问题。
要知道“实际做鞋天数”必须知道“皮鞋总数”和“实际每天做的皮鞋数”(图6-3)。
到此可以往下思考,要算出实际每天做的皮鞋数,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但有的人觉得这样思考时不顺当,思路会“卡壳”,这时就要换用综合法进行思考。
由“原计划30天做皮鞋13500双”,可求出“原计划每天做的皮鞋数”(图
6-4)。
由“原计划每天做的皮鞋数”和“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做50双”,可用加法算出“实际每天做的皮鞋数”(图6-4)。
分析到此,这道题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此题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计算时,得从图6-4的上面往下面推想,然后从图6-3的后面(下面)往前推想。
(1)看图6-4的思路图。
通过把原计划做的13500双除以计划做的30天,可以得到原计划每天做多少双皮鞋。
13500÷30=450(双)
(2)在计划每天做的450双皮鞋上,加上实际每天多做的50双,得到实际每天做的皮鞋数。
450+50=500(双)
(3)接着看图6-3的思路图。
从思路图的下面往上推想,皮鞋总数除以实际每天做的皮鞋数500双,得到实际制做的天数。
13500÷500=27(天)
(4)接着往上看,从原计划做的30天,减去实际做的天数27天,就得到提前完成计划的天数。
30-27=3(天)
把上面分步计算的算式综合为一个算式是:
30-13500÷(13500÷30+50)
=30-13500÷500
=30-27
=3(天)
答略。
*例3甲、乙两队同时开凿一条2160米长的隧道,甲队从一端起,每天开凿20米,乙队从另一端起,每天比甲队多开凿5米。
两队在离中点多远的地方会合?(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看图6-5。
要求两队在离中点多远的地方会合,需要知道隧道的中点及会合点离一端的距离(分析法)。
每天20米每天比甲队多5米
隧道全长2160米,中点到一端的距离可以通过2160÷2求得(综合法)。
要求出会合点(在甲队的一侧)距离甲队开凿点的距离,实际就是求甲队开凿的米数。
要求甲队开凿的米数,就要知道甲队(或乙队)每天开凿的米数(已知)和开凿的天数(分析法)。
甲队每天开凿20米已知,开凿的天数不知道。
要求出开凿的天数,需要知道隧道的全长(已知)和两队每天共开凿多少米(分析法)。
已知甲队每天开凿20米,乙队每天比甲队多开凿5米,这样可以求出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从而求出甲、乙两队一天共开凿多少米(综合法)。
分析到此,这道题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此题用分步列式的方法计算时,还得从上面分析过程的后面往前推理。
(1)乙队每天开凿多少米?
20+5=25(米)
(2)甲乙两队一天共开凿多少米?
20+25=45(米)
(3)甲乙两队共同开凿这个隧道用多少天?
2160÷45=48(天)
(4)甲队开凿了多少米?(会合点与甲队开凿点的距离)
20×48=960(米)
(5)甲队到中点的距离是多少米?
2160÷2=1080(米)
(6)会合点与中点间的距离是多少米?
1080-960=120(米)
综合算式:
2160÷2-20×[2160÷(20+20+5)]
=1080-20×48
=1080-960
=120(米)
答略。
*例4某中队三个小队的少先队员采集树种。
第一小队8名队员共采集11.6千克,第二小队6名队员比第一小队少采集2.8千克,第三小队10名
克?(适于五年级程度)
解:如果先用综合法分析,虽然已知数量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不容易选择出与所求数量有直接联系的数量关系。
而用分析法分析,能立即找到与所求数量有直接联系的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所需要的数量后,再用综合法分析。
要求出三个小队平均每名队员采集多少千克,必需知道“三个小队共采集树种多少千克”和“全体队员的人数”(图6-6)。
要求“三个小队共采集多少千克”,必须知道一、二、三这三个小队各采集多少千克;要求“全体队员人数”必须知道各小队的人数(图6-6)。
三个小队的人数都已经知道,第一小队采集11.6千克也已知,只是第二、三小队各采集多少还不知道。
往下可用综合法得出二、三小队各采集多少千克(图6-6)。
由“第一小队共采集11.6千克”和“第二小队比第一小队少采集2.8千克”,可求出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由“第二小队采集的重量”和“第
往下可由三个小队各采集多少千克之和,求出三个小队共采集多少千克;也可以由各小队的人数之和求出“全体队员的人数”。
到此本题就可以解出来了。
本题分步列式解答的方法是:
(1)第二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11.6-2.8=8.8(千克)
(2)第三小队采集多少千克?
(3)三个小队共采集多少千克?
11.6+8.8+13.2=33.6(千克)
(4)三个小队有多少队员?
8+6+10=24(人)
(5)平均每人采集多少千克?
33.6÷24=1.4(千克)
综合算式:
=33.6÷24
=1.4(千克)
答略。
*例5甲、乙两城之间的路程是210千米,慢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由甲城开往乙城,行车15分钟后,快车由乙城开往甲城,经过2小时两车相遇。
这时快车开到甲城还需要多少小时?(适于六年级程度)
解:运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此题的思路是:
先用分析法来思考。
要求出“快车开到甲城还需要多少小时”,必须知道两个条件(图6-7):①相遇地点到甲城的距离;②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这两个条件题目中都没给出,应把它们分别作为中间问题。
接着思考,要求相遇地点到甲城的路程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要求快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如果思路不“卡壳”,就一直思考下去,直到解答出所求问题。
如果思路“卡壳”了,就改用综合法思考。
另画一个思路图(图6-8)。
图6-8中慢车已行的路程,就是快车从相遇点到甲城的路程。
这段路程是:
快车已行的路程是:
210-90=120(千米)
快车每小时所行的路程是:
120÷2=60(千米)
到此,我们可以把慢车走过的路程除以快车的速度,得到快车开到甲城还需要的时间是:
90÷60=1.5(小时)
综合算式:
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