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合集下载

亚文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亚文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亚文化的概念及其应用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下,形成了一种独立于主流文化的次级文化群体。

亚文化通常以特定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时尚风格等作为标志,与主流文化有着一定的差异。

亚文化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学家。

那个时期,许多次级文化如嬉皮士、朋克、嘻哈等开始出现,他们对主流文化表达了一种不满,追求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偏好。

这些亚文化群体通过音乐、服饰、艺术等形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和自主性。

随后,亚文化的影响逐渐蔓延到其他领域,如电影、电视、文学等。

如今,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亚文化的应用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亚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许多亚文化通过创造独特的艺术品、音乐、电影等来吸引人们的关注和欣赏,进而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例如,朋克摇滚音乐在音乐产业中崭露头角,嘻哈文化也成为了主流音乐的一部分。

此外,亚文化还对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其次,亚文化对个体的定义和认同起到了重要作用。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接触到各种亚文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份认同。

亚文化提供了一个个人表达和归属感的平台,使得人们更加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共同体。

通过与亚文化群体的交流和互动,个体更容易融入社会,建立起社交网络。

此外,亚文化还具有社会批判和反抗的作用。

亚文化群体通常对主流社会价值观提出质疑,试图打破一些社会对个体的束缚。

例如,朋克文化强调反叛和反抗,批判社会的权威机构和规范。

这种批判性的亚文化可以促使社会审视现有的规则和价值观,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变。

另外,亚文化还对市场营销产生了重要影响。

亚文化群体通常具有明确的消费偏好和消费习惯,而这些消费习惯往往成为市场开发和推广产品的依据。

例如,嘻哈文化的兴起带动了一系列相关产品的推广,从服饰、鞋子到音乐器材。

市场营销者通过对亚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目标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和喜好。

亚文化 名词解释

亚文化 名词解释

亚文化的定义与特点1. 亚文化的概念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具有特定社会属性和文化特征的小型社会群体。

亚文化通常是由一群人共同分享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所构建的。

它们在社会中形成独立的子群体,与主流文化有明显的差异和独特性。

2. 亚文化的分类亚文化可以按照其形成的原因、内容和特征进行分类。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亚文化分类:2.1 青少年亚文化青少年亚文化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

青少年亚文化通常包括乐队追随者、街头文化、嘻哈文化、朋克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反映了青少年的反叛精神、个性追求和对主流文化的不满。

2.2 社会亚文化社会亚文化是指在某个社会群体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

社会亚文化通常包括宗教亚文化、职业亚文化、地区亚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与个体的身份认同、职业特点或地域背景密切相关。

2.3 兴趣亚文化兴趣亚文化是指在共同兴趣爱好基础上形成的文化。

兴趣亚文化通常包括游戏亚文化、动漫亚文化、音乐亚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围绕着特定的兴趣主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共同体。

2.4 文化亚文化文化亚文化是指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化。

文化亚文化通常包括少数民族亚文化、移民亚文化等。

这些文化往往由特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所塑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

3. 亚文化的特点亚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3.1 自我认同亚文化成员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他们认同亚文化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审美观念,将其作为自己身份的一部分,并以此来界定自己与其他人的差异。

3.2 反主流亚文化往往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反叛或对抗。

亚文化成员不满足于主流文化的规范和价值观,他们追求与主流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标准。

3.3 独特性亚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和表达方式。

它们通常有自己的符号、语言、服饰和行为规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格和认同。

3.4 社交共同体亚文化是一种社交共同体,成员之间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建立起联系和认同感。

亚文化

亚文化

到了20 世纪末和本世纪初,西方学术界出现了“后亚文 化研究”( post subcultures studies) 或“后亚文化理 论”(post subcultural theory) 之类的提法; “后亚文化”概念 的提出,旨在阐释亚文化人群在多变繁复的新传媒时代和日 益普泛的文化符号消费时代所产生的诸多身份困惑, 比如全 球化网络时代的虚拟社群身份、消费主义弥漫下抵抗意识 的消解等等。 在他们看来, 伯明翰学派以前看重的那些因弱势身份(如 无产阶级、青少年、有色人种、女性或同性恋等) 聚结在一 起的亚文化群体, 在身份极度混杂和变异的当下消费文化时 代, 已经失去了自身所能依附的现实社会基础,也自然失去了 开展“仪式抵抗”的“英雄精神”。相反,当下的亚文化社 群活跃于各种亦真亦幻的“俱乐部亚文化”或亚文化“场 景”(如锐舞派对[ rave party ] 、网上冲浪族等) 当中,已经 演变为碎片化、混杂性、短暂性和“无关政治”的“流动 身份” 。在这些新出现的亚文化“场景”(如全球互联网平 台) 中“游走”的流动社群以及他们诡异多变的“再现”方 式,成了“亚文化”的“能指链”,像德里达所说的“踪 迹”( trace ) 一样时隐时现, 飘忽不定。这样的“亚文化” 概念当然缺乏伯明翰学派的“抵抗”型亚文化的“英雄” 气概, 简直成了身份政治的“自恋”式表演。
贝克尔这种不无极端倾向的表述, 在一定程度上 揭示了亚文化偏差行为的社会成因, 尤其强调了 “越轨亚文化”被命名、被标签化、被刻板化定型 的社会阶层根源。这种揭示不但体现出社会学的人 文情怀———社会学家对弱势群体和越轨人群的同 情, 而且在方法论上对后来的亚文化研究(尤其涉及 到主流意识形态或传媒对某一弱势群体的舆论定型 时)产生了深刻影响。 英国学者斯坦利· 科恩(Stanley Cohen) 正是受 “标签理论”的启发,研究了英国主流传媒对两类 青年亚文化反叛群体(摩登族和摇滚乐迷) 的“妖魔 化”, 于1972 年出版了《民间恶魔与道德恐慌》 ( Folk Devils and Moral Panics) 一书,揭示了“民 间恶魔”这一标签与主流社会“道德恐慌”之间的 深层联系。

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在当今社会中,亚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亚文化是指由小众群体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形态,其产生和发展都是与主流文化相对的。

亚文化不同于传统文化,它往往涉及到一些特别热爱或特别痴迷的追随者。

亚文化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逐渐地被视为是一种有力的社会资源。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亚文化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一、亚文化对文化多元化起到促进作用亚文化的诞生和发展是因为人们对特殊文化的需求和追求,同时也是因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多元化和个性化。

亚文化就像是一个小小的独立国家,有着自己的文化系统和价值观。

它们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形式可能与主流文化完全不同,而这正是许多人所喜欢和追求的。

亚文化的存在就是为了提供一种多元化的文化选择。

亚文化的崛起,也可以促进文化的重新组合和创新,从而推动了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例如,流行音乐、街头艺术、小说、卡通等亚文化产品的出现,打破了旧有的文化条条框框,让人们看到了新的文化风貌和表现形式。

这种创新和多元化的文化形态,促进了文化的交融和融合,让人们愈加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形态的内涵和特点。

二、亚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和教育产生影响青少年是亚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亚文化对他们的成长和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亚文化能够帮助青少年摆脱对传统文化模式的束缚,开拓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和创造力。

同时,亚文化也可以启发青少年的社交能力,让他们愈加善于沟通和交流。

亚文化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在社会教育方面,亚文化也为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和自我认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青少年在追随自己热爱的亚文化时,也会增加对自身的认知。

亚文化强调个性的表达和追求,帮助青少年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有利于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表达。

三、亚文化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和传播起到推动作用亚文化所涵盖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社会价值观念的形成和理性转变。

网络时代的亚文化

网络时代的亚文化

网络时代的亚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亚文化也越来越成为网络时代的一部分。

亚文化通常是由某些群体或者个人所拥有的一种文化,因为其与主流文化有着较大的分歧,因此被称为亚文化。

在网络时代,亚文化也因为其普及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在网络上出现和传播的频率更加的高,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

网络时代的亚文化种类繁多,例如:动漫、游戏、漫画、音乐、二次元文化等等。

每一种亚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粉丝群体,它们通过网络互相交流、传播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并在网络中形成独特的文化生态。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二次元文化。

二次元文化是源于日本的亚文化,原本是指在动漫、游戏和漫画中出现的虚拟世界。

但是在近年来,二次元文化已经超越了动漫、游戏和漫画领域的限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二次元文化在网络时代的大力推广和支持下,形成了庞大的用户群体,通过二次元的艺术风格、语言体系、文化符号等形成的特殊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粉丝,成为了网络亚文化中的热门主流。

那么,为什么二次元文化能如此受到关注,成为网络亚文化的主流呢?首先,二次元文化的艺术气息很明显,自然流露的文化符号、奇幻的设定、极度可爱的动漫人物等等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和粉丝。

其次,二次元文化让人们看到了理想中的世界、展现了人们心灵的安宁,它的世界充满着和谐、温暖和欢乐。

与此同时,二次元文化也给年轻人带来了一些心理上的安抚,许多追求二次元文化的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困扰,而二次元文化中的人物和主题的出现,可以让他们逃避现实,找到一些心灵上的安慰。

最后,二次元文化对于年轻人和粉丝来说,也成为了一种独特的社交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和现实中的活动,他们可以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喜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构建了自己的小型亚文化区域。

不过,“二次元文化真的是一种文化吗?”这是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对此,也有人认为二次元文化不足以成为一种文化,只是一种虚假的、空洞的文化现象。

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青年亚文化视阈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传阵地, 却 无 法 深入 青 年 研 究 生 的 内心
解 为一 切 冲突 的本 源 都 是 文 化上 的 冲 突 。
青 年 亚 文 化 是 相 对 于 成 年 人 主 流 文 化 而 言 的 。作 为 一
当前 , 研 究 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 作 的指 导 性 的 文 件 是 《 教
治教 育 中 的主 导 作 用 。 要将 社会 主义 核 心价 值 体 系融 入 教 育全 过 程 .坚 持 不 懈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最 新 成 果 武 装
学 生 头 脑 。” E 3 3 意 见 中 的核 心 价值 体 系等 当然 是 社会 的 主流
价值观 , 所 以对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一 直 以强 权 的 形 式 , 以正 面传

青 年 亚 文 化 及特 性
越 来 越 多 的证 据 和 事 实 表 明 .文 化 在 未 来 全 球 发 展 和 人 类 事务 中扮 演 中心 角 色 . 它 不 仅 对 个 人 和 机构 、 而 且 对 社 团、 地 区、 国家 和 国际 的发 展 都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因 此 可 以理
(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 摘 5 5 0 0 0 1 )
要] 青 年 亚 文化 作 为 一 种 普 遍 而 又独 特 的文 化 现 象 , 是人 类社 会 文 化 结 构 中 必 然 不 可
或 缺 的组 成 部 分 。 而相 对 于主 流文 化 , 青年亚文化则具有非主流、 青春性 、 多 变 性 和挑 战 性 等特
文化或“ 次” 文化 特 征 。” [ 2 ] 因 而其 具 有 边 缘 性 、 颠覆性 、 批 判 性、 草根性 、 游戏 性 、 自发 性 、 狂欢 性 等 特 性 。它 对 成 年 人 社 会 秩 序 往 往采 取 一 种 颠 覆 的 态度 。

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

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化现象,它与主流文化在价值观、行为方式、审美标准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亚文化可能源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年龄段、兴趣爱好或者其中一种共同体验,可以是音乐、电影、时尚、艺术、科技、游戏等领域的亚文化。

尽管亚文化往往被主流文化忽视或者被认为是边缘化的存在,但它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另一种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亚文化在社会中扮演着创新的角色。

亚文化通常脱离了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例如,朋克文化在上世纪70年代诞生,以反叛、反主流的形象和音乐风格受到了年轻人的追捧,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和道德价值观,对整个音乐界和时尚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亚文化对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亚文化可以提供一种归属感和身份认同,让个体在一个大家庭般的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同时也为个体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亚文化的参与者可以通过与组织活动、参与讨论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价值观,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例如,滑板文化作为一种年轻人的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运动形式,还是一种自由、敢于冒险的态度,通过滑板运动可以表达对自由、平等和创造力的追求。

此外,亚文化还能够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社会的正向互动。

亚文化往往形成了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人们感到彼此之间的共鸣和理解。

参与亚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互相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建立起特殊的群体关系和社交网络。

例如,科幻文化爱好者可以在各种科幻相关的活动和论坛上交流意见、分享心得,建立起友谊和合作关系。

然而,亚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

一方面,亚文化可能导致群体之间的隔离和冲突。

由于亚文化的特殊性和对主流文化的异见,亚文化的参与者有可能被边缘化或者遭受歧视。

另一方面,亚文化也有可能成为一种消极的力量,鼓励违法行为和道德败坏。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一、本文概述“亚文化”是一个在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等领域广泛使用的概念,它指的是在主文化或主导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次级文化。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亚文化”概念的形成史,探讨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揭示亚文化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的发展变迁。

文章将梳理亚文化概念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并重点分析亚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的表现和特点。

通过对亚文化概念的形成史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亚文化在社会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为当今多元文化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亚文化的起源亚文化(subculture)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社会学研究中。

当时,社会学家们开始注意到,在大规模、同质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小的、相对独立的群体,这些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行为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互动频繁,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有的文化,与主流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现象被学者们称为“亚文化”。

亚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多种社会现象。

一方面,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人口急剧增长,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开始多元化。

在这种背景下,一些边缘群体开始形成,如工人阶级、青少年、少数民族等,他们有着与主流社会不同的经历和感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亚文化。

另一方面,随着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各种文化信息和观念开始迅速传播。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特定的文化符号、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被某些群体所接受并放大,形成了独特的亚文化。

例如,在音乐领域,摇滚、朋克、嘻哈等音乐风格的出现和传播,就形成了相应的亚文化群体。

亚文化的形成还受到全球化、移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得亚文化的形成更加多样和复杂。

而移民则带来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传统,为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

亚文化的起源是多元化的,它既是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特定群体自我认同和表达的结果。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亚文化的历史形式与功能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亚文化的历史形式与功能

《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亚文化的历史形式与功能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出现的特定社会群体内部形成的一种文化风格。

它的出现源于对主流文化的不满和追求个性化的需求。

亚文化在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形式与功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亚文化的历史形式首先体现在它们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

亚文化往往由一些特定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发起,并融入到社会生活中。

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兴起了嬉皮文化,他们拒绝主流社会的商业和物质追求,追求自由、和平和个体幸福。

通过音乐、服装、艺术等形式,他们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这种亚文化形式为后来的次文化运动如嘻哈文化、朋克文化等铺平了道路。

历史上的亚文化形态不断变化,但它们的共同点是通过特定领域的创新和,推动了整个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其次,亚文化的功能也是非常重要的。

亚文化的出现满足了人们在一些社会领域中追求个性化和差异化的需求。

亚文化为那些不愿意遵循主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人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

例如,在流行音乐领域,亚文化通过发展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符号,为年轻人提供了个性化表达自我的途径。

亚文化还扮演着传播和保护特定群体文化的角色。

通过亚文化的形成,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可以传达给更广泛的人群,从而保护和传承群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另外,亚文化也对主流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亚文化往往通过对主流文化的颠覆和挑战,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和变革。

亚文化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常常成为社会变革的先锋,引领主流社会的潮流。

例如,朋克文化在上世纪70年代末兴起,通过音乐、服装和艺术表达对主流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对当时受到压迫和忽视的年轻人群起到了鼓舞和激励的作用。

亚文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特定领域,它可以影响到社会的价值观、审美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总的来说,亚文化的历史形式与功能对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亚文化丰富了社会的多样性,为个体提供了表达自我的自由空间,也为社会变革和创新提供了推动力。

游戏文化研究:玩家社群和亚文化

游戏文化研究:玩家社群和亚文化

游戏文化研究:玩家社群和亚文化游戏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形式,它不仅仅是一种玩乐方式,更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

在游戏中,玩家们可以通过参与游戏,与其他玩家互动,形成了独特的玩家社群和亚文化。

本文将探讨游戏文化中玩家社群和亚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对游戏发展的影响。

一、玩家社群的形成在现代社会中,游戏成为了人们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玩家们以游戏为媒介进行互动和交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玩家社群。

这些社群往往由对特定游戏感兴趣的玩家组成,他们通过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聚集在一起,分享游戏经验、交流游戏心得。

玩家社群的形成不仅促进了玩家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还为游戏开发者提供了宝贵的用户反馈和建议。

二、玩家社群的特点玩家社群在游戏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共同的兴趣:玩家们通过对游戏的共同喜爱和热情,形成了紧密的社群关系。

他们热衷于讨论游戏的各个方面,包括游戏剧情、游戏机制、游戏技巧等,从而不断深化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 多样性和包容性:玩家社群由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玩家组成,这使得社群具有多样性和包容性。

不同的玩家可以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

3. 自组织和自治性:玩家社群通常是自发形成的,没有绝对的组织和管理机构。

玩家们通过共同的目标和规则进行自组织,并在社群中形成一种自治性。

这种自组织和自治性使得玩家社群在游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玩家亚文化的崛起除了玩家社群外,游戏文化还孕育了众多的玩家亚文化。

玩家亚文化是指在特定游戏或游戏类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现象。

不同的游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玩法,吸引了不同类型的玩家形成亚文化。

例如,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中的玩家亚文化,玩家们通过扮演虚拟角色在游戏中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

玩家亚文化的形成离不开游戏本身的设计和氛围。

游戏开发者在游戏中注入了丰富的元素和特色,吸引了一批具有相似爱好和兴趣的玩家。

论亚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论亚文化的特点与影响

论亚文化的特点与影响正文:第一章亚文化的定义亚文化(Subculture)是指在主流文化范畴以外,由一部分人在某些共同的价值观念、认同感、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的小众文化现象。

亚文化不同于主流文化,它们经常被认为是对主流文化的反抗或挑战。

亚文化可以是音乐、时尚、艺术、运动等等,现在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第二章亚文化的特点2.1 独立性亚文化往往脱离于主流文化,独立存在。

亚文化无意与主流文化对抗,但它们寻求自我表达和认同。

这种独立性在亚文化的文化情感和意识形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2 多样性亚文化体现了多样性,若干人和组织在创造中共享主题,并形成自己的文化价值。

每个亚文化都有自己的魅力和吸引力,因此人们会不断地尝试融入亚文化中,并表达与之相关的感受、态度和表现方式。

2.3 反主流亚文化往往被认为是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文化形式。

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挑战或反抗是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体现的。

这种反主流的权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行使的,只有一部分人懂得如何与主流文化不同,如何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

第三章亚文化的影响3.1 独立思考和自我创造亚文化鼓励独立思考和创造。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亚文化都有艺术、音乐、文化等领域的追求,这些追求使得亚文化在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上更具优势。

独立思考和自我创造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重要,非常有利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潜力。

3.2 价值观塑造亚文化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但亚文化对于主流价值观是有很大的影响力的。

亚文化的形成是因为人们对主流文化价值的不满和对自己的认同的追求。

这种追求自身价值的过程塑造了亚文化的价值观。

3.3 社会消费和文化挖掘亚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文化消费和文化价值。

当亚文化开始吸引人们的注意,人们自然而然地会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加入这个亚文化,这样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消费。

另一方面,亚文化的意义也在于文化挖掘和对文化价值的重新评价,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重构。

网络亚文化 非主流来袭

网络亚文化 非主流来袭

P MM、 傻很 天真 、 黄很 暴力 、 L 很 很 打酱油 、 卧撑 、 俯
囿……这些 刚刚出现 就大 规模流行 的网络词语 , 让我 们对过
往 发生的大事件 的记忆异常形 象深刻。 现在 的年轻人不再 满 足于简简单单上上课念念书 , 谈场 恋爱, 打打游 戏 , 他们会用 缩 的方 式呈现在大众 面前, 当个体在 网络中找到心灵共鸣之
主要的立场是虚无 主义。
的东西 。 这样一来 ,“ 恶搞”的倡导 者就 将 自己放在 了危险的 位 置上 , 网络 亚文化 中积极的文化创建 活动都 被一个 “ 恶” 字掩盖 。
显 而易见, 恶搞 的亚文化表征是 由诸 多后现代手法汇集
时间是文化最好 的催 化剂。昨天的特色可以变 成今天的 主流 , 今天 的另类可能成 为明天的主 流 。 网络亚文化也 不例 外。 新新人 类总 是站在亚 文化的潮头 引领 着网络时 尚, 同 如 巴黎时装 周的模 特引领着 世界服 装的流行趋势一样 。
而成的 , 而制造 出强烈 的反讽 效果 。 从 也许恶 搞者的初衷 只
网络亚文化有别于主 流 , 它代表 着网络一代 独特 的审美 是 表达一种 个体 的 “ 解读 ” 为 , 行 而他们采 取 的策略却 是标
观 和价值观。 上一代眼 中, 在 现在更多的是快餐文化 , 没有历 准 的后现代 “ 构 ” 一 将作 品的能指 和所指撕 裂 , 而瓦 解 一 从 史 的沉重包袱 , 轻松 , 随意 , 生活化 , 多少带一点喜剧 夸张 的 出当下年 轻人 的一种真实状 态 。 你不 得不承认 , 网络亚文化
命 的深处 所能及 的远处 。 ” 虽然如此呼唤责任 原则, 存在 某种理想 主义甚 至乌托邦
思网络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 随后 , 这个词就 以燎原之势, 取代各个竞争者, 为对一系列网络亚文化现象 的概 括。 成 与其他概括方 式, 比如戏仿、 解构 、 拼贴不同的是, 搞 恶

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

动漫文化不可小觑的青少年亚文化

我们以日本著名动漫《死亡笔记》为例。这部作品中的主角夜神月,以正义为 名,行邪恶之事,利用死亡笔记制裁犯罪分子。虽然这部动漫作品在表现手法 上极具创意,但其中传递的价值观却值得商榷。不少青少年深受其影响,甚至 在现实生活中尝试模仿夜神月的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既然动漫亚文化与青少年犯罪之间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防范呢?首先,家长 和老师应该引导青少年正确看待动漫作品。我们应该明白,动漫作品只是娱乐, 不能让它们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对于青少年在动漫亚文化中的追星现象,我们 也应该引导他们理性看待,避免盲目崇拜。其次,动漫创作者也应该承担起社 会责任,避免在作品中过多渲染暴力、色情等元素,以免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 响。
基本内容
日本动漫,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对全球的青少年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从青少年亚文化的角度探讨日本动漫的魅力和影响 力,以及它如何塑造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
一、日本动漫的青少年亚文化影 响力
日本动漫以其富有创意的故事情节、精致的角色设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吸引了 全球的青少年。在青少年亚文化中,日本动漫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和身份 认同的标志。通过观看和讨论动漫作品,青少年们能够找到共享的兴趣和情感, 形成独特的亚文化群体。
总之,动漫亚文化作为一种独特而又充满活力的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当代年 轻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通过多种表现形式传承和弘扬了各种文化元素,不 仅丰富了年轻人的文化生活,还促进了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增强了个体认同感 和归属感,培养了创新思维与审美能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们 相信动漫亚文化将会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为年轻一代带 来更多的欢乐与成长。
二、日本动漫的价值观与青少年 亚文化
日本动漫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对青少年亚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许多动漫作品强 调友谊、勇气、牺牲和追求梦想等积极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青少年的成长过 程密切相关。动漫中的主人公们常常通过克服困难和挑战,展示出坚韧不拔的 精神和无私的善良品质,这些正面形象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了 积极的影响。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

青年亚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嬗变——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作者:别君华来源:《传媒》 2016年第21期文/别君华1978年以后,伴随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加强,社会文化开始出现分化趋势,青年亚文化在新的社会土壤中蓬勃发展。

以“朦胧诗”和“星星画展”为代表的文化活动推动了我国亚文化的发展,而1986年崔健的《一无所有》使得摇滚乐成为呼唤亚文化、冲破主流文化束缚的旗帜,召唤着新时代青年的愤怒、叛逆和希冀的力量。

亚文化的发展引起了学界关注,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多建立在“异文化/主导文化”的模式上,这些研究多从宏观层面出发,主要探讨“代沟”“越轨”“摇滚乐”和“校园亚文化”等主题,鲜有从微观层面对不同亚文化组织结构、内部互动等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多落脚于“双刃剑”式的正面、负面的双侧总结上,欠缺文化层面的探讨和批判。

随着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成果被译介到中国,“抵抗”“风格”“仪式”“收编”等一套关键词成为国内亚文化研究的主导话语,虽然丰富了国内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但上述关键词不分语境的反复出现无不面临套用之嫌。

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大潮涌动作用下的青年亚文化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亚文化理论中对于“场景”“新部落”“娱乐”“身份”的研究显然更具时代价值。

就中国而言,在1994年接入互联网以来,经历了Web1.0、Web2.0甚至Web3.0不同技术阶段的发展,亚文化呈现出更为多元的文化样态,社会总体文化也随之变迁。

所以,从媒介技术的角度来研究我国转型期青年亚文化问题不仅是理论建构的需要,也是对新时期社会现实发展的回应,更是立足于全球视野的时代需求。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由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教授和陈霖教授合著的《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一书,为国内青年亚文化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路径。

比较亚文化的文案

比较亚文化的文案

比较亚文化的文案
嘿,咱今天就来好好唠唠亚文化!你知道吗,亚文化就像是一个超
级大宝藏,里面藏着各种各样稀奇古怪又超级有趣的玩意儿。

比如说二次元文化,那可真是让好多人痴迷啊!就像你走进了一个
奇幻的世界,里面有各种超能力的角色,还有美轮美奂的场景。

你难
道不想也跟着去冒险一番吗?就好比进入了的世界,和路飞他们一起
去寻找宝藏,那得多刺激啊!
还有嘻哈文化,那强烈的节奏,超酷的说唱,简直能点燃你的激情!每次听到那些厉害的 Rapper 唱出犀利的歌词,我都感觉自己的血液在
沸腾。

这就像是一场火热的派对,所有人都在尽情释放,难道你不想
加入其中,跟着节奏摇摆起来吗?
再说说电竞文化,哇塞,那可是高手云集的地方!玩家们在虚拟世
界里拼杀,追求胜利和荣耀。

这不就跟古代的侠客比武一样吗?大家
都为了成为最强者而努力。

你想想,在游戏里大杀四方,带领团队走
向胜利,那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啊!
这些亚文化,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它们让我们看到
了生活的不同面,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它们不是主流,
但却有着不可忽视的力量。

它们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我
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

所以啊,不要小瞧亚文化,它们可是能给我们的生活增添无数色彩的呢!我们应该去拥抱它们,去感受它们的魅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亚文化的影响演讲稿

亚文化的影响演讲稿

亚文化的影响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亚文化的影响”。

亚文化,是指在主流文化之外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次文化群体。

这些亚文化群体可能是因为对主流文化的不满而形成,也可能是因为特定的兴趣爱好而聚集在一起。

无论是嘻哈文化、游戏文化、动漫文化,还是街头文化,它们都在悄然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首先,亚文化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这些亚文化中,人们能够找到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

比如,对于一些青少年来说,嘻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和时尚,更是一种态度和生活方式。

在这种亚文化中,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从而塑造出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

其次,亚文化对于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它们能够通过自己的传播和影响力,改变着社会的风向和价值观。

比如,动漫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这种文化现象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对于社会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最后,亚文化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亚文化所带来的独特审美和创意,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经济现象。

比如,街头文化所衍生出的潮流服饰、音乐等,已经成为了当今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总之,亚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和经济现象。

它们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对亚文化持开放的态度,去理解和尊重它们的存在,从而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

谢谢大家!。

与自己的对话:占卜亚文化与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与自己的对话:占卜亚文化与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与自己的对话:占卜亚文化与当代青年的精神世界
邢婷婷
【期刊名称】《当代青年研究》
【年(卷),期】2024()3
【摘要】占卜亚文化在当代青年中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文章是基于占卜亚文化与当代青年精神世界长时段跟踪调查整理形成的田野笔记。

在“过程—情境”的历时观察方法指导下,通过四个较为完整的个案记述,呈现出人对占卜亚文化理解与应对的四种态度。

文章的主旨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人在占卜亚文化中寻求的并非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一种理解自身处境、自身与外界关系的尝试;第二,人对命运的理解不是单向度的进程,它会随着人自身状况的变化,以及人与外界关系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第三,占卜及其后果均是社会事实,都会对人思考和应对自身与命运的关系产生影响。

【总页数】12页(P113-124)
【作者】邢婷婷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2.6
【相关文献】
1.论青年亚文化对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2.论青年亚文化对当代青年身心发展的影响
3.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读《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新
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研究》4.占卜术与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自然节律时间与社会时间之间的张力5.询唤与出圈的对话青年主流文化亚文化流变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什么是亚文化

什么是亚文化

什么是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

亚文化有各种分类方法,罗伯逊将亚文化分为人种的亚文化、年龄的亚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等。

如年龄亚文化可分为青年文化、老年文化;生态学的亚文化可分为城市文化、郊区文化和乡村文化等。

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文化:无法忽视的另一种力量陈霖、马中红来源:南方周末2011-01-26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的文化。

曾记否,贾君鹏一帖发布后,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一拨人共同发力,将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炒出来,最终呈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这就是“无聊的力量”,它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现象。

亚文化的多变性和流动性,明确昭示了一元文化存在的不合理性。

文化话语权的争夺始终存在,青年群体试图通过亚文化的实践去获得自己的文化园地,获得相应的文化资本和文化话语权,而主流文化为了巩固和强化自己的文化疆域,必然对其他文化怀疑、排挤。

陈霖笔名林舟,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新闻传播系主任。

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新闻传播与大众文化的研究。

出版《文学空间的裂变与转型》等专著,近年发表《微视频的青年亚文化论析》、《黑客亚文化的媒介镜像》、《青年亚文化的跨文化解读》、《没有立场的立场》等论文与评论三十余万字。

马中红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广告研究所所长,《中国广告》杂志特聘学术顾问。

主要从事媒介文化研究,广告传播研究。

出版《被广告的女性》等专著。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发表《西方后亚文化研究的理论走向》、《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研究》、《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等多篇学术论文。

一个时期以来,从凤姐、小月月到恶搞“我爸是李刚”,这些与主流文化差异大的亚文化现象隔三差五地出现,犹如风暴来袭,在网络新媒介上卷起一片尘埃。

有的很快风平浪静,有的持续发酵。

如何看待这些亚文化现象?它们的出现和存在是否有意义?对社会总体文化意味着什么?它们会有怎么的发展趋势?1 我们谈论青年亚文化现象时,应以什么样的基本态度?陈霖(简称“陈”):我们现在谈论亚文化时,好像还是脱离不了英国伯明翰学派(CCCS)有关青年亚文化的那几个经典关键词,比如抵抗、仪式、风格等等,但今天的亚文化与CCCS时期的亚文化已经有些不同了。

马中红(简称“马”):CCCS认为最重要的亚文化特征,我觉得依然被今天的亚文化传承着,比如“抵抗”的特性,只不过,抵抗的对象和抵抗的方式已经改变了。

再比如“风格”,今天网络世界盛行的亚文化有没有“风格”化的东西?我觉得有,但是,这种“风格”呈现的状态和表征的意义有了不同。

语言文字就是一个典型的方面。

不同的亚文化类型有它们自己的语言风格,有一些专门的用词,比如同人文、火星文等等,以此同其他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相区别,确立自己的亚文化身份。

所以,我觉得CCCS有关亚文化的理论依然可以用来考察今天中国的亚文化,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去理解这些理论内涵。

陈: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站在什么样的角度来看待亚文化。

亚文化的话语和亚文化现象本身是不是一回事?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当年的CCCS文化研究属于批判学派的一脉,又综合了符号学、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理论,他们的出发点或者说根本目的之一,是批判当时的资本主义制度。

亚文化是他们物色到的一个阵地,一个重要构成。

那么今天呢,我们谈论新媒介与亚文化,应持有怎样的立场?马:就立场而言,当年的CCCS对青年亚文化持有非常同情、支持、理解的态度,这也应是我们谈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基本态度。

与此同时,借助青年亚文化的研究视域,我们考量的是现行制度下的意识形态权力、阶层分化矛盾、商业逻辑的无孔不入,媒介建构的力量,消费的意义和反意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并对此展开批判性的文化解读。

显然,这是从媒介文化研究的视角去看待亚文化现象的。

陈:对亚文化的研究或可揭示我们当下的文化困境。

我觉着,一方面,可以重视亚文化具有活力和创造性的文化实践,发掘其意义,丰富我们社会的文化形态;另一方面,亚文化作为次文化,依附于主流文化而存在。

亚文化通常是些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文化形态,它的兴盛,也昭示着一种总体文化的分崩离析。

当主流文化不再能控制其他文化类型,当主流文化对异文化怀有宽容和开放的姿态,或者是当主流文化本身千疮百孔时,亚文化特别容易出现井喷,在侧面将主流文化需要遮掩的东西,被压抑的种种生存状态,撕破并呈现了。

马:的确如此!另外,我们关注亚文化的立场和角度,还可以和媒介结合起来。

我们生活在媒介化的社会中,也就是说,我们离不开媒介,媒介彻底地形塑了我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就亚文化而言,一方面,亚文化离不开媒介这个传播载体;另外一方面,媒介也在塑造、再现、建构,甚至是刺激和催生亚文化的诞生。

这与CCCS时期情形有所不同,那时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更多体现在单纯的再现层面上,并且有意地将亚文化污名化,视亚文化为引发社会“道德恐慌”的诱因。

而新媒介语境下的媒介与亚文化的关系显然要复杂多了,媒介力量不容忽视,从媒介技术和媒介文化的立场看待今天的亚文化,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立场和视角。

2 他们不因政治主张、经济条件、种族、性别的相同,只是出于共同的兴趣与爱好?陈:我们提到青年亚文化现象,你直接想到的是哪些东西?比如“族群”和“部落”等概念……马:我也经常会这样自问。

比如,眼下如火如荼的微博是不是亚文化?微博上“我爸是李刚”的造句活动以及“我爸是李刚”的视频歌曲恶搞等,是不是亚文化?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类别,微博是新媒体技术催生的一种媒介产品,一种社会化的沟通工具,它与博客、人人网性质相似,是被作为工具使用的。

但是恶搞呢?它其实是一种文化类型,它借助于媒介产品将自己呈现和传播。

陈:我觉得至少有两种简便的方式可以帮助界定亚文化:一是以一些典型事件为代表的文化现象,比如《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这个网上流传的影像作品本身,及其所引起的反响和余波,这是亚文化现象。

当我们用“恶搞”来统称许许多多相类似的网络事件时,“恶搞亚文化”就能确定起来。

当然,在“恶搞亚文化”的称谓下,需要更具体地去分析恶搞的对象和形态。

还有,从抽象的意义方面来考察某些事件或现象所包含的品质,比如微博,它是一种技术产品,是互联网使用的一种媒介产品,不能笼统地称微博是亚文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微博上的亚文化”,微博内容也有极其主流的一面。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某些官员或者官方机构开微博,他们是站在主流文化的立场上来说话,但借助的是微博这种有别于,甚至有违于、对立于主流文化的方式。

也就是说,微博传播的形式本身对传统大众媒介的传播范式,是一种很大的变异和对抗,它的私信功能,@功能,议题发起,评论、转发,都为亚文化提供了更多形式上的可能。

马:微博、博客、论坛、网络社区确实为亚文化的诞生和传播提供了水土丰美的牧场,创造了亚文化产生的技术背景和条件,并提供技术支持,但其本身并不是亚文化,或只能说是亚文化的载体。

因此,我觉得不能依靠事件来判断那是不是亚文化现象。

比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孤立地看这件事,它算不上是一个亚文化,它只是一个网络事件。

但网络上的围观,跟帖,以及后来对这一句式的大量仿制和挪用,就构成了一种亚文化力量。

也就是说,这个事件将网络上分散的、隐藏的一个群体在短时间内召唤和集结起来了。

这个特点表明,亚文化是有群体构成的,独木不成林,亚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而是一个群体或者一个部落的文化。

记得贾君鹏一帖发布后,潜伏在网络世界中的这一拨人,他们共同发力,将本身并没有多少价值的帖子炒出来,最终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无法忽视的力量,这就是“无聊的力量”,它变成了一种亚文化的现象。

我感觉在网络虚拟空间里,亚文化其实是可以分层加以讨论和考察的,其中,有些亚文化非常接近大众文化,有些却是真正的小众文化。

陈:举例来说吧!马:像粉丝文化、情色文化、审丑文化,我觉得跟大众文化比较近,像网络上出现的芙蓉姐姐、凤姐、小月月等,她们在网上开博、开微博、建粉丝圈和专门的论坛,大众媒体也对此关注和报道,商业力量也紧追不舍,甚至成为这些事件的幕后推手。

这一些,与大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非常相似,但是,这些现象所呈现出来的文化意义是有别于主流文化、成人文化和流行文化的。

陈:像网络上的同性恋是不是就属于另外一种亚文化?马:是的。

这种亚文化类型基于“部落”的概念,也就是,这些人聚结成一个群体,不是因为政治主张、经济条件、种族、性别等相同,而只是出于某种共同的兴趣爱好。

这样的群体在相对封闭的媒介语境下从事不太为外人所了解的文化实践活动,比如说像同人文、养娃族、COSPLAY、同性恋,还有一些非主流的音乐部落,这些亚文化群体或部落,相对封闭,它们通过制定标准,不断优化部落成员,也通过设置权限,以及风格化的语言等方式阻断“游客”深度进入,处于自我认同、自娱自乐的小众状态中。

陈: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大众文化包括流行文化,与商业文化有天然的关联,出于对利益追逐,第一类亚文化特别容易被利用,它们很容易吸引商家的注意,然后通过刻意的包装,迅速融入到大众文化之中。

像Lady Gaga,一个造型雷人的明星,最初绝对是以一种叛逆的、惊世骇俗的、与主流社会相对抗的方式出现的,但是很快,媒体关注,商业介入,她就成为了今日的全球流行文化,成了“雷人”的代名词。

因此,当我们对亚文化做出这样的区分时,从积极的乐观的层面上看,亚文化为大众文化、商业文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新鲜原料,从消极的意义上来讲,商业文化、流行文化、大众文化在不断地歼灭亚文化的存在。

亚文化通常是临时性的、过渡性的、流动的,当我们在说Lady Gaga是一种亚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她最初的文化实践中那些未经商业文化和大众文化侵蚀的意义,而一旦我们关注她的当下时,她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化,可以这样说呢?马:亚文化演变为大众文化,主要来自外力推动,比如商业逻辑、主流文化和媒体机构等。

通常认为,亚文化遭遇到这些外力时就被消解,被收编,甚至被毁灭了,但是,在新媒介语境下,是不是存在另一种可能?仍然就Lady Gaga 来说,确实已经从最初的亚文化趋近于流行文化了,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她那夸张怪异——蝴蝶结头、肉色连身裤、太空造型眼镜等亚文化风格化的东西,她穿蝙蝠透视装登台演出,让男孩在下体签字的行为方式,以及她的音乐风格和歌词都极富亚文化色彩。

她的歌曲鼓吹性爱,引诱少女偷尝禁果,她的一曲“Born This Way”将成为同性恋者新的圣歌,故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说,Lady Gaga的发型、服饰、妆容都可以成为流行之物,为大众模仿,而其亚文化实践所蕴含的文化意义非但没有被消解,相反,它恰恰依附在流行和大众的翅膀上广为传播,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彰显亚文化那种扼杀不了的充沛活力呢?陈:Lady Gaga是个很好的个案,她以她那种格格不入、遗世独立、愤世嫉俗或者叛逆,被流行文化追捧,被大众文化追捧,被商业文化利用。

从这个意义去理解,我们看待亚文化时不能再固守CCCS理论的观点,即亚文化是远离和拒绝商业化的,一旦两者有所关联了,亚文化就不再是亚文化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