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文化产业背景
浅谈文化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1]李秉坤,朱慧.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政策现状及政策建议
[J]. 学理论,2014(02):40-42. [2]梁智文.我国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研究[D].郑州大
学,2013.
第 188 页 2017/04 工作指导 总第265期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二、文化事业展面临的压力与挑战
我们的文化事业虽然有了很快发展,但也要认清形势,既
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压力和挑战,像文化公共服务体 系还不够健全,一些公益设施相对落后,满足不了经济社会发 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的 场所的职能作用还没有得到全面发挥,有的职责还没有履行到 位,对文化活动的引导和服务还不够等。从适应能力上看,当 今的文化范畴、内容、发展趋势和走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从 国有资本到多元资本的转变,从政府领导生产到政府购买服 务,从以服务政治斗争为主导到以服务群众生活幸福为主导转 变。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五大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生态文明),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把文化作为一项支 柱产业来对待,大力发展骨干文化企业和创意文化产业,培育 新型文化业态。这就要求我们在千方百计推进文化事业服务经 济社会发展、服务群众需要的同时,不断更新思想,转变理 念,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和 新举措。如果我们仍然固步自封,用老眼光、老观念、老办法 来对待文化事业,就无法适应发展趋势,注定被汹涌澎湃的文 化大潮所淘汰。从群众需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的加 快,群众不再满足以前那种精神上的“温饱”了,需要更高 层次的活动形式和精神给养,这就要求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 现有的文化资源,创新举措,增强文化宣传的引导力,增强 文化内容的感召力,增强文化形式的影响力,真正做好做活 文化主业。
十八大论述题目
十八大报告:1、党的十八大召开背景是什么?从召开的时机和背景看,这次代表大会是在迈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之际召开的。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过半,已进入决战阶段。
前10年,我们已经在这一历史征程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重大成就。
但要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必须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而今后5年则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的关键时期,是关键中的关键。
同时,这次大会是在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召开的。
世界格局深度调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各国利益摩擦和矛盾冲突加剧,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复杂。
我国处于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经济转轨不断加快、利益调整难度加大、社会矛盾多发频发,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更为繁重,潜在挑战和困难更加凸显。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重要关头和时代背景下召开党的十八大,准确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科学谋划我国今后5年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取得的重大成果看,党的十八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回顾和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奋斗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报告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为党和国家事业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大会通过的党章修正案,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成果,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工作部署,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文化产业的发展历程.
提出问题中小企业一直是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也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的重要力量,但今年以来,中小企业面临的困难便引起了众多关注,大部分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刚跨过小型企业门槛的部分中型企业,面临着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压力,针对此问题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以帮助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一、企业困境——三大压力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小企业已覆盖了国民经济行业中除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制品业两个行业以外的37个行业大类、255个行业中类和342个行业小类,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受外部和内部环境影响,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导致生存和发展空间受到了很大制约,归纳来说,中小型企业面临着以下三大压力:(一融资压力由于中小企业的特点是变数大、风险大;资产少、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负债能力有限;类型多、资金需求量小频率高,加大了融资的复杂性和成本代价。
(二成本压力此前流动性过多造成的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的大幅上涨。
(三管理压力中小企业成立之初,规模名气都没有,管理人才也不愿来小企业工作,往往是企业家一人身兼多职,采取粗放管理、价格竞争的经营方式,管理上的不到位造成了很多的小企业治理结构不合理,市场行为不规范。
很多企业经营方向具有短期性和极端逐利性,生产技术水平低,组织和产业结构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竞争力不强。
分析问题二、解决之路——模式创新(一引导方向、加快转型——文化产业模式发展文化产业,是中小企业转型的一个可行办法。
世界发展有一条规律,大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肩负起引领世界潮流的历史责任,主要来自文化的引领和民族文化强大的穿透力、影响力和塑造力。
而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来自中小企业。
因此,中小企业若优化培养模式与发展环境,实施文化产业与金融创新的战略方向,促进文化与资金深度对接;提升文化产业链,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文化产业,举足轻重现代企业规模出现大型化、集中化态势的同时,也呈现细分化、小型化的新趋势。
“文化强国”视角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
“文化强国”视角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摘要】本文从“文化强国”视角出发,探讨了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及相关议题。
首先介绍了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和我国目前的发展状况,然后分析了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发展机遇和挑战。
进一步探讨了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路径,强调了加快推进文化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以促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并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文章旨在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成为世界文化强国。
【关键词】文化服务贸易、文化强国、发展现状、背景、政策支持、机遇、挑战、发展路径、推进、提升、软实力、实现目标。
1. 引言1.1 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文化服务贸易是指通过跨境交易以及国际合作方式传播、推广和交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这包括文化创意产品的输出、文化娱乐表演的交流、文化旅游的推广、文化教育的合作等多种形式。
文化服务贸易是文化产业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文化服务贸易的概念涵盖了广泛的文化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影视、音乐、文学、艺术、设计等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产品。
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线下形式,而是向线上、跨境的方向发展。
这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跨国流通提供了更广阔的机遇与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服务贸易正在成为国家间交流合作的新动力,也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提供了新平台。
1.2 我国文化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文化服务贸易也逐渐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目前,我国文化服务贸易规模稳步增长,文化产品和服务输出能力不断提升,成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文化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文化服务贸易逐年增长,2019年文化服务贸易出口额超过300亿美元,进口额超过100亿美元,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9)
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2019)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19.06.26•【文号】•【施行日期】2019.06.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正文国务院关于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我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工作,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文化产业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主要着力点,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李克强总理也多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文化产业发展相关议题,作出指示批示。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进行汇报。
一、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举措和成效文化产业同公益性文化事业相对应,是指以文化为核心内容而进行的创作、生产、传播、展示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涵盖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化等领域,涉及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电影局)、中央网信办、文化和旅游部、广电总局等职能部门。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在内容上有交叉,在工作上有融合,但不完全重叠,目前在统计上也是分开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影响力明显扩大,我国文化产业迎来了加快发展的黄金期。
宣传文化部门会同发展改革、财政、商务、金融、科技、自然资源等部门抢抓机遇,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规模稳步增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市场主体持续发展壮大,文化产品和服务更加优质丰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日趋活跃,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均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在促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巩固和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 摘要】近年来,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 了长足进 步 ,
但 在 全 球 化 背 景 下仍 存 在 许 多问题 与挑 战 。本 文 首 先 分析 了 中 国 文化 创 意产 业 的发 展 现 状 及 存 在 问题 ,接 着从 效 率 与公 平 、 政 治 经 济 学 角度 分 析 了 问题 的 深 层 次 原 因 , 最 后 在 此 基 础 上 提
从事创意产业的人才只有 1 0 万左右 ,预计 未来创意产业 人才 缺 口将达到 5 0 0 0 万。 而 日本创意 ( 创造 ) 学校 已达 5 0 0 0余所 , 创 意人才达到 5 0 0 0 万, 美 国创意人才也有 3 9 0 0万。 发达 国家文化 创意 中心城市人才更为密集 , 如纽约创意产业人 才 占就业 人 口 总数的 1 2 %, 伦敦 为 1 4 %, 东京 为 1 5 %。二是相关制度法规不完 善 。法律不完善导致软件 、 音乐盗版现象严重 , 设计行业纠纷不 断; 全国层面缺乏统一 的统计指标体系 , 只有北京 、 上海 、 杭州 、
突破点。
一
南京 等城市制定了地方性的创意产业行业分类标准 , 导致行业
发展水平难以测度 。三是地 区发展差异大。根据中国创意产业 研究 中心发布的 2 0 1 1 年《 中国创意产业 发展报告》 , 创意城市呈 现梯级 分布 , 可明显划分 为四个集团 , 相较于 快速发展 的第一 集团 , 第四集团的产业基础则相对薄弱 。 四是融 资困难。 融资难 问题 虽然得到部分解决 , 但仍然是制约我 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 大 因素 。
二、 中 国 文化 创 意 产 业发 展 现 状 及 存在 的 问题
1 、 发 展 现 状
经济学的“ 双重” 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 双重” 。一方面 从效 率入手 , 站在积累社 会财富 的角度 , 探究 资本 、 劳动 、 管理 、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CONTEMPORARYECONOMICS【摘要】近年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仍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接着从效率与公平、政治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现状政策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为13479亿元,比2010年增长21.96%,高于同期现价GDP年均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2.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稳步提高。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突破点。
一、文化创意产业概述1998年,英国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组(CITF,2000)首次给创意产业一个明确定义,他们指出,创意产业是源自个人创意、技能和才华的活动,通过知识产权的声称和取用,这些活动可以创造财富和就业的潜力。
我国的一些学者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探索和界定。
李向民和王晨(2006)认为,文化产业是将“纯精神产品”向“准精神产品”转化的产业,创意产业是将“准精神产品”向“泛精神产品”转化的产业。
邓晓辉(2006)提出,文化创意产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资源为基础,通过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来生产、复制和传播以文化内容为核心的商品与服务的营利组织的集合体。
综合各方观点,文化创意产业涵盖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软件开发、电视电影、动漫创作、视觉艺术、工艺制造、音乐以及表演艺术等十三项产业。
二、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发展现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聚焦点和各国间的经济博弈点。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许多成就,展现出了全方位的发展态势和惊人的创新能力。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看看:一、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空前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总产值逐年递增,规模不断扩大。
据统计,2019年全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73万亿元,相比2012年增长了75.96%。
其中,电影产业连续六年保持了逾20%的增长速度,院线数量和放映场次均居世界第一。
二、线上线下联动推进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线上文化市场逐渐崛起。
传统文化行业和互联网文化行业也加速融合。
在线上市场层面,自媒体、网络小说和游戏等新兴业态兴起。
同时,线下展览、演出和艺术品交易等传统行业也日益发展,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新模式。
三、优秀文化传承保护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的文化遗产、民间文化资源丰富,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近年来,我国已有31个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最多的国家之一。
全国各级政府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设立了非遗传承基地和非遗馆等。
四、文化产业创新力持续增强我国文化产业推动了汉字文化创意产业、数字文化,艺术电影等多个创意经济领域,推动了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
2018年1月1日,我国进一步加强著作权保护,全国法院进一步加大对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了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意产品的合法权益。
五、文化产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国际上逐渐崭露头角。
我国出版、电影、动漫等领域均有出色的表现,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例如,2018年我国电影产业在全球市场上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中国电影迅速走向国际舞台。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出,我国文化产业积极参与各国文化交流,为促进“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文化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文化产业成为了经济新兴增长点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还为就业和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带来了积极作用。
同时,文化产业的增长模式也带来了多样化的业态形态,促进了消费升级和供给侧改革方向的变革。
十八大对文化的要求的深刻解读
十八大报告文化建设内容解读(2013-02-24 12:05:33)转载▼(2013年1月9日,国家质检总局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讲座第一部分,有增删)十八大报告第六部分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题,对文化建设任务做了言简意赅的论述。
提出四项任务: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这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一)中央文件中“文化”的外延和内涵中央文件中对“文化”外延和内涵的界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共召开了七次党代会,从十二大到十八大在这七次党代会中,对文化外延的界定有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四种不同的概括和论述。
两分法。
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是改革开放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会,这次党代会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两部分。
三分法。
在十五大报告中(1997),开始提三大建设。
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大部分。
精神文明建设是相对于物质文明建设而言,文化建设是相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而言。
四分法。
十七大提出的是四大建设,有加上了一个社会建设。
五分法。
十八大提出五大建设,又加了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在变化。
早期所提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
文化建设包括教育、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还包括医疗、卫生等。
思想建设,就是思想、道德、信念、理想等无形的领域。
十六大提三大建设时,文化还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的。
十七大讲四大建设时,开始把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拿出去了,是放在社会管理里面讲的,十八大也是如此。
十八大报告所讲的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文学艺术、报刊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博物馆、图书馆,互联网、移动媒体等领域。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化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机遇与路径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Pudong2023年11月第17卷第6期Nov. 2023V ol. 17, No. 6125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G124A 1674-0955(2023)06-0125-08一、引 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1]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这已成为一项时代使命。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表现,文化产业是文化走向工业化生产、进行市场化分配与开展大众化传播的形态,是文化商品化的最高发展形式。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将文化产业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将文化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就是指我国文化产业要深刻参与到以国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进程之中。
这是一种内生型的发展模式,要求注重文化产业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结合,使文化产业具有更加持久的发展动力。
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将有力推动我国社会、文化与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改革开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与文化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多重逻辑关联。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与实践路径。
前者包括健全市场、优化分配、提升社会效益、文旅融合与理顺关系等五个方面,而后者包括以坚持人民性为基础路径、以追求共同富裕为目标路径、以促进国内国际协调为支撑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格局;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品收稿日期:2023-09-08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文化和旅游融合视野下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研究”(项目编号:21ZD04)的阶段性成果。
十八大以来 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
十八大以来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文化发展,提出了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我国自十八大以来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
一、文化自信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理念,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在文化自信方面,我国加强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国家树立了文化自信的形象。
二、文化产业我国在十八大以后,更加重视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提出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三、文化软实力我国自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整体布局,通过加强文化交流、推广文化产品、提升国家形象等方式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四、文化扶贫在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文化扶贫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推进,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开展文化教育、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旅游等方式来促进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使更多的贫困地区居民受益于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国际文化交流我国自十八大以来更加注重与各国的文化交流,积极参与国际文化活动,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
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关系,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国家形象。
六、文化创新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我国提出了文化创新的理念,强调文化创新是文化强国的重要支撑。
在文化创新方面,我国加大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文化创新,鼓励人们积极创造、创新,为文化强国战略注入了新的活力。
七、文化教育我国自十八大以来更加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加大了对文化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推进文化教育改革,加强文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升文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从而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为文化强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总结来看,自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文化强国战略的理解和实施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不懈努力,文化强国的目标正在逐步向前推进。
浅析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职能与
P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1]在此政策背景下,促使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在我国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其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展,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节节攀升,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该如何转变职能、发挥作用,积极建设有为政府的同时,又能充分利用有效市场对资源要素的再分配,让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高度融合、优势互补,更好的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高质量的发展,已成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中亟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什么需要政府积极作为1.文化产业的特殊属性需要政府作为人们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之和就是文化,它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样态。
文化产业则是以文化为核心内容,创造、生产、传播、展示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活动。
它是先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层次时,文化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即对文化本身的生产和消费。
所以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
[2]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种按照行业标准生产和配置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式,它利用相关文化资源,最终以商品形式进入市场,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核心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其发展需要遵循市场的客观规律,具有追求生产与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市场属性。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又承载着价值导向、社会整合、敦风化俗、促进和谐等特殊功能,是坚守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这一属性也决定了它与一般产业有着明显不同。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
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
《中国国情国力》2020年第03期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郑婉君摘要:随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政府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和居民消费的持续升级,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但是,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应当在正确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可行的应对措施,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应对措施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以来,文化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具体表现为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文化消费模式更加便捷、文化产业门类发展势头良好、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持续高涨等。
这表明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
现状1.营收持续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全国5.6万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62187亿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了7.6%。
从行业类别看,文化及相关产业9个行业中,除了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行业外,其他8个行业营业收入实现增长。
其中,增速超过10%的行业有文化投资运营、新闻信息服务和创意设计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投资运营行业发展异军突起,增速由2018年的-0.2%转变为2019年的12.3%。
从产业类型看,文化服务业增速最快,比2018年同期增长12.4%;传统的文化制造业增速较缓,营收增长率为4.2%。
从区域看,东部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最高,占全国比重为75.6%;东北地区收入最低,占全国比重为1%;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以占比14.2%、9.2%位列第二和第三名。
其中,东北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出现负增长。
总体来看,我国文化产业营收处于平稳较快增长阶段。
2.带动就业效果明显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具有覆盖范围广、灵活性强和融合度高等特征,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据国家统计局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的从业人数已经达到2789.3万人,与2013年底相比,就业总量增长了30.8%。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文化09/2022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在部署“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强调“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全面发展是我们党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之义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载体,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方式。
在“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被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的背景下,提供开放度高、可及性强、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产品,能够以微小的“文化单元”形式,充分发挥聚民心、兴文化的功能,引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有助于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是激活人民文化热情、增强精神力量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
发展文化产业是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持续稳定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石。
文化软实力对内表现为深厚的文化自信,是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凝聚力;对外则表现为跨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展示大国形象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迭代、人才创新等多因素影响下,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GDP )的比重不断提高,新业态发展动能显著增强,文化产业韧性在疫情下得到彰显,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精品力作不断涌现。
未来着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挖掘、汲取、描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价值,创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化产品,不仅有利于对内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凝聚归属感和认同感,也有利于对外在交流融汇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
新时期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意义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在200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走出去的战略,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则肇始于2002年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全国文化厅局长座谈会上所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融入国际社会,进一步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宣传当代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大力传播当代中国文化,以打入国际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为主,充分利用市经济手段和现代传播方式,树立当代中国的崭新形象,把我国建设成为立足亚太、面向全球的国际文化中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逐步完善走出去战略,直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文化走出去战略进行了明确界定: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初步改变我国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较大的被动局面,形成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
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有: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
随后,文化部出台的《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在未来五至十年内,推动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其中之一就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
十八大报告中,针对文化领域着重提出的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在文化领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这个口号鲜明、响亮的提出,为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做了最好的诠释和铺垫。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基本内涵中国文化的内涵很宽泛,既包括语言、书法、绘画等具体的符号或形式,也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无形而抽象的内容,甚至中国人际关系的相处模式和生产方式等,也都构成了中国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国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一、引言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使得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而且还为社会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产品、满足了民众需求、弘扬国家文化。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才加入其中,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
本文将对国家文化产业政策进行深入研究。
二、我国文化产业政策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兴起,相应的政策也正在落实。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提出了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十九大更是指出了“既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又要防范审美疲劳、精神污染”,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探索“文化+科技”、“文化+金融”、“文化+旅游”、“文化+体育”等多种业态,加快构建面向全球的文化体系。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制定的原则是要遵循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原则。
强调要坚持市场化原则,实现产业化发展;采取多种形式的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大支持力度,提升文化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
同时,政府也支持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鼓励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发展,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
三、文化产业政策的成效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效果逐渐显现。
首先,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成为了国家的经济增长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 4.5万亿元,占GDP的4.46%,其中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已达到34.5%。
其次,文化产业对于整体国家形象的宣传和提升作用愈加凸显。
文化产业为国家带来了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国家文化更加多元化和充实,进一步拓展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在文化交流、文化输出等领域,我国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也逐渐走向世界,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后,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也日益凸显。
文化产品的不断涌现,使得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
自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一些重要的成就包括:
1.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十八大以来,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
根据统计数据,2019年文化产业
增加值达到6.18万亿元,约占GDP的4.47%。
2. 文化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随着文化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影响深远的文化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各地积极推进文化创意园区建设,大力推动影视、音乐、出版等产业的发展。
3. 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持续加强,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支付宝、快手等一批企业在文化娱乐产品开发、场景体验和社交电商等方面积极探索。
4. 文化产业国际交流合作逐步加强:中国正在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对外交流合作。
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向海外推广了一批文化项目,例如2018年举办的“中国文化中心云南周”活动等。
总之,十八大以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就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可,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新时代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摘要】2008年,在政策驱动、资金导向、技术革新、需求升级等多重因素带动下,文化产业对经济开展的驱动力更为明显,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开展的新形势,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消费升级、文化科技融合、文化业态转型持续深入。
与此同时,文化开展不平衡不充沛、文化人才结构性失衡、文化金融成熟度较低、文化资源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科技含量有待提升等问题仍是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开展的主要问题。
2008年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重要增长点,在政策红利推动下,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的跨界合作将更加深入,文化产业的商业模式将愈加成熟,中华文化国际化也将迎来新的机遇。
【关键词】文化产业;政策;转型升级;跨界融合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带着人们步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被正式写入党章,与制度、道路、理论、体制并列,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文化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认知程度与重视程度迈上新台阶。
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始终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2008年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80亿元,其中,根据对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5.4万家企业调查的数据,2008年前三季度,上述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761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名义增长未扣除价格因素〕,增速提高4.4个百分点,依然保持较快增长[1]。
我国文化产业的开展正逐渐从数量增长向质量增长转变,文化产业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增势强劲,产业开展集聚化、数字化、融合化、特色化趋势显著。
一、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开展整体概述2008年是我国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关键一年。
在政策驱动、资金导向、技术革新、需求升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文化产业对经济开展的牵引力、驱动力更为明显,文化产业正以其日渐丰盛的产业形态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位置。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及实施途径-精品文档
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背景、内涵及实施途径2011年10 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并对这一新时代国家战略理念的提出背景、基本内涵及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政策法规、中央部署、具体贯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推进。
一、当代中国“文化强国”战略提出的时代背景当代中国“文化强国”理念的提出,既是国外主要发达国家“文化立国”战略实施过程及其成效的促进,也是中国国内社会道德、环境生态及经济产业等领域现实问题的需求,更是中国“大国崛起”的呼唤。
美国“文化立国”战略是其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的自然延伸。
美国人通过对大众传媒的国家扶助与控制而使其成为世界传媒业的巨头,成为全世界许多报纸和广播电视机构的主要资讯来源,并凭借其经济、科技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影、音像制品、出版业等文化产业,通过承载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的全球消费,不但维护其文化霸权,而且是其政治、经济霸权的一部分。
1995 年,日本出台了“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战略”,明确提出了日本国21 世纪的“文化立国”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出重新评估日本的传统文化,鼓吹日本文化的优越性,提升日本国民的民族文化自信。
二是提出大力发展日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国内消费,提升国内民众的道德、审美和生活方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三是借助强大的文化产品输出,宣扬以日本为主导的东亚文明圈,努力实现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
[1]P45-49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是在日本经济于20世纪80 年代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期,为解决经济至上主义而导致的生态危机、传统道德沦丧、文化生活贫乏等国内社会问题以及国际政治大国诉求而提出的。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实施三十年来,文化产业超过了传统的汽车和电器等传统工业而成为日本经济的重要支柱,其中动漫画、游戏业约占国际市场的1/3 比例,日本文化俨然成为东方文明的代表,为日本走向政治大国奠定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发展历程
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而逐渐兴起的新兴产业。
发端于2003年的文化体制改革,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扫清了认识障碍和体制障碍;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文化产业发展确立了目标。
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中更是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从局部到全局,在人类产业发展史上都属罕见。
我国文化产业尽管刚刚起步,但受到的关注程度非常高,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500亿元的省份有5个,分别是广东、山东、江苏、北京和浙江,文化产业增加值之和为4012亿元,占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2.58%。
在制定“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时,各级地方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将近一半省份明确了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预计到2015年末,文化部所管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