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半径判断
元素周期律(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金属性越强,单质还原性越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越弱)
3.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 左大下大
同主族
原 子
能层
半
占主导
径 增
大
同周期:左大 同主族:下大
原子半径增大
影响因素及结果: 1.电子的能层越多, 电子之间的排斥作用 越大,将使原子的半 径增大。 2.核电荷数越大,核 对电子的吸引作用也 就越大,将使原子的 半径减小。
注意:这两种作用是
同时存在,相互竞争
的关系。
同周期 核电荷数 占主导
知识拓展 常见简单微粒半径比较的方法和规律: 不同 原子 同周期 左大 r(Na)>r(Mg)>r(Al)>r(Si)>r(P)>r(S)>r(Cl)
同主族 下大 Cs>Rb>K>Na>Li>H
元 素
离子
电子层不同
层多径大
①r(K+)>r(Mg2+) ②r(Cl-)>r(Na+)
4.电负性的应用:
2)判断化学键的类型
通常
电负性相差很大(相差>1.7)
离子键
电负性相差不大(相差<1.7) 通常 共价键
电负性递变规律:
电负性 0.9
3.0
电负性差 2.1
离子化合物
特例:NaH、 CaS 为离子化合物;
思考: 电负性的差: 化学键类型:
AlCl3(BeCl3)
1.5 共价
电负性 2.1 3.0 电负性差 0.9
第一电离能(kJ·mol-1)
全充满,较稳定
半充满,较稳定
2s22p3 2s2
纵列序数 族序数
价电子排布式 最外层电子数
高中化学专题04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备战2021年高考化学纠错笔记(学生版)
专题04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易错点1 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概念理解错误1.现有下列9种微粒:11H 、21H 、136C 、146C 、147N 、56226Fe +、56326Fe +、1682O 、1683O 。
按要求完成以下各题:(1)11H 、21H 、31H 分别是氢元素的一种____________,它们互称为____________。
(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微粒是____________。
(3)对于X A nZ b ,按下列要求各举一例(要求:每小题分别写出符合题意的两种粒子,且从以上所给微粒中选择):①Z 、n 、b 相同而A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A 、n 、b 相同而Z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 、Z 、b 相同而n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Z 、n 、A 相同而b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因分析】若对同位素、核素、同素异形体的概念理解错误,则容易出错。
紧扣概念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试题解析】第(1)题,考查核素、同位素的区别。
第(2)题,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只有1682O 和1683O 符合要求。
第(3)题,①要求Z 、n 、b 相同而A 不同,应该是同位素原子;②要求Z 不同而A 、n 、b 相同,应该是质量数相同的不同元素的原子;③n 是微粒的电荷数,要求Z 、A 、b 相同而n 不同,应该是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的离子;④b 是原子个数,要求Z 、n 、A 相同而b 不同,应该是同素异形体。
【参考答案】(1)核素 同位素(2)1682O 和1683O(3)①11H 、21H (或136C 、146C ) ②146C 、147N③56226Fe +、56326Fe + ④1682O 、1683O1.元素、核素、同位素之间的关系2.同位素的“六同三不同”3.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 同分异构体 同系物概念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种元素的不同原子之间互为同位素同种元素组成的结构不同的单质之间互为同素异形体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化合物互为同分异构体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 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同系物对象 原子之间 单质之间一般为有机化合物之间有机化合物之间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相似,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变 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 相似实例123111H H H 、、金刚石与石墨、C 60;红磷与白磷CH 3COOH与HCOOCH 3甲烷、乙烷、丙烷;乙烯、丙烯;甲酸、乙酸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168O 2和188O 3不能互称为同位素B .红磷和白磷是同素异形体C.乙酸和软脂酸(C15H31COOH)不是同系物D.纤维二糖和麦芽糖互为同分异构体易错点2 混淆原子结构中的数量关系2.14C是一种放射性同位素,在高层大气中由宇宙射线产生的中子或核爆炸产生的中子轰击14N可使它转变为14C。
判断原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判断原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什么是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是指原子核和最外层电子之间的平均距离。
它体现了原子的大小,也是确定化学特性的重要因素。
对原子半径的判断有以下几种方法:
1、费米-沃尔夫力场模型
2、拉普拉斯力场模型
3、Stern_Gerlach实验
Stern-Gerlach实验是一项关于量子性质的实验,是1920年由德国物理学家O. Stern和W. Gerlach建立的一项实验。
它是用电磁场把原子进行离子化,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测量离子的位置,可以从结果中推知原子电子半径的大小,如氢原子电子半径为5.43×10-11m。
4、X射线结构分析
X射线结构分析是用X射线衍射仪来测量原子结构的方法。
通过对X 射线拱的衍射分析可以计算出原子半径。
例如,氢原子电子半径为
5.43×10-11m。
5、电化学探针实验。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及规律
D项中Na、K、Rb、Cs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半径依次增大,故D项错误; 而B项中因S2-、Cl-比Na+、Al3+多一个电子层,故S2-、Cl-半 径比Na+、Al3+大,而S2-、Cl-和Na+、Al3+也分别适用“序小 径大”的原则,则S2->Cl->Na+>Al3+,故B项正确。 答案 B
)
A.Na+<Mg2+<Al3+<O2-
B.S2->Cl->Na+>Al3+
C.Na<Mg<Al<S
D.Cs<Rb<K<Na
解析 A项中四种离子核外电子数相同,随着核电荷数增多,离
子半径依次减小,即Al3+<Mg2+<Na+<O2-,故A项错误;
C项中Na、Mg、Al、S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故C项错误;
3.离子半径 (1)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2)同主族带相同电荷的离子,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 (3)所带电荷、电子层数均不同的离子可选一种离子参照比较, 例如:比较r(K+)与r(Mg2+)可选r(Na+)为参照,可知:r(K+)> r(Na+)>r(Mg2+)。
典例3 下列微粒半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数小于 Y 元素的原子序数,即 Y>X ;而 Z 和 Y 两元素的原子核外 电子层数相同,Z元素的原子半径小于 Y元素的原子半径,所以,
Z元素的原子序数大于Y元素的原子序数。
答案 D
理解感悟
根据微粒半是高考中的常考题型,熟练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可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在应用该方法时,要特别注意题中给出的条件,找出 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比较,要注意不要因忽视某些条件而出现错
元素周期表中的电负性与原子半径
Part One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Part Two
元素周期表中的电 负性
电负性的定义
电负性是衡量 元素原子吸引 电子能力的物
理量
电负性越大, 元素原子吸引 电子能力越强
电负性与原子 半径成反比, 原子半径越小,
电负性越大
电负性是元素 化学性质的重 要指标,影响 元素的氧化还 原反应和化学
键类型
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电子构型对电负 性和原子半径的 影响:电子构型 决定了原子的电 负性和原子半径, 电子构型越稳定, 电负性越强,原 子半径越小。
电子密度的影响
电子密度与电负性:电子密度 越大,电负性越强
电子密度与原子半径:电子密 度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电子密度与化学性质:电子密 度影响元素的化学性质,如氧 化还原反应、酸碱性等
电子密度与物理性质:电子密 度影响元素的物理性质,如熔 点、沸点、导电性等
电子亲和力的影响
电子亲和力是衡量元素电负性的重要参数 电子亲和力与原子半径的关系:电子亲和力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电子亲和力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电子亲和力随着元素周期表的变化而变化 电子亲和力与化学反应的关系:电子亲和力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方向
Part Four
电负性与原子半径 的影响因素
核电荷数的影响
核电荷数增加,电负性降低 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 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 核电荷数增加,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增强
电子构型的影响
电子构型:原子 中电子的排布和 能级
电负性:原子吸 引电子的能力
原子半径:原子 的大小和电子云 的分布
电负性的应用
预测化学反应:电负性可以预测化学反应的性质和产物
解释化学键:电负性可以解释化学键的性质和强度
化学比例模型比较半径大小
化学比例模型比较半径大小
化学用语-易错集锦
1、很多同学会混淆比例模型、球棍模型。
2、比例模型注意原子的大小
比例模型在书写的时候还需要判断不同原子的半径或者直径的大小,比如CO2的比例模型为“两个小球夹大球”,并不是“两个大球夹小球”。
但是也要注意碳原子和氧原子的原子半径相差较小。
3、怎么判断比例模型原子的大小?
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根据这一规律,CH4的比例模型中,C原子半径大,H原子半径小,CCl4的比例模型中,C原子半径小,而Cl原子半径大。
4、结构式书写注意原子连接顺序、分子的空间构型
(1)HClO的结构式,正确的应该为H—O—Cl。
(2)在书写H2O的结构式的时候,需要注意水分子是一个角型分子,不是一个直线型分子。
(3)在书写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式时需要注意链节的表示方法。
比如聚丙烯的链节中有一个甲基支链。
5、结构简式书写
书写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的时候注意不要丢掉碳碳双键、三键等官能团。
(教学指导) 时 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Word版含解析
第3节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第1课时原子半径及其变化规律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发展目标体系构建1.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等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2.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3.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价值。
1.影响因素2.变化规律规律原因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除稀有气体元素外)增加的电子产生的电子间的排斥作用小于核电荷增加导致的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原子半径逐渐增大电子层数的影响大于核电荷增加的影响同周期过渡元素(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但变化幅度不大增加的电子都排布在(n-1)d轨道上,不同元素原子的外层电子(n s)受到原子核吸引作用及内层电子排斥作用的总体效果差别不大利用原子半径和价电子数,可以定性解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原子得失电子能力所呈现的递变规律。
(1)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大―→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增强―→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弱,获得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除稀有气体元素外)。
(2)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 价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减弱―→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强,获得电子的能力越来越弱。
(3)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递变的综合结果是:位于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分界线周围元素的原子获得或失去电子的能力都不强。
二、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变化规律1.电离能(1)概念:气态基态原子或气态基态离子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2)符号:I ,单位:kJ·mol -1。
2.电离能的分类M(g)――――――→第一电离能(I 1)失去1个e -M +(g)――――――→第二电离能(I 2)失去1个e -M 2+(g)――――――→第三电离能(I 3)失去1个e -M 3+(g)…且I 1<I 2<I 3。
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判断方法的分类及讨论
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判断方法的分类及讨论
碳游离基是指碳原子上附有一个或多个游离的电子对,可以参与化学反应的原子或分子。
碳游离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碳游离基在化学反应中稳定性的相对大小。
判断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将这些方法分类进行讨论。
1.基本稳定性原则
基本稳定性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原子间的键的数量成正比。
这个原则是基于碳原子极有可能会转移电子对来维持八电子规则的基础上推出的。
根据这个原则,单键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最低,四键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最高。
2.氧化还原性原则
氧化还原性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在化学反应中是否易于氧化或还原成正比。
根据这个原则,易于氧化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低,易于还原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高。
3.原子半径原则
原子半径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原子的半径成反比。
这个原则是基于碳原子原子半径较小,
因此能够更紧密地键合其他原子的基础上推出的。
根据这个原则,原子半径小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高,原子半径大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低。
4.电贡献原则
电贡献原则是指碳游离基的稳定性与其电贡献的大小成正比。
电贡献是指碳游离基的原子或分子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所贡献的电子的数量。
根据这个原则,电贡献大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高,电贡献小的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较低。
以上就是判断碳游离基相对稳定性的常用方法。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因此在使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另外,这些方法也不是绝对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所偏差。
钠离子半径和钠原子半径_概述说明以及概述
钠离子半径和钠原子半径概述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钠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元素,其在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钠离子和钠原子的半径是描述钠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
钠离子半径指的是在形成了正电荷的钠离子后,离子与周围环境之间距离的大小。
而钠原子半径则表示完整的、未形成化学键或失去电荷的原子所具有的直径。
本文旨在对钠离子半径和钠原子半径进行概述,并介绍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将对钠离子及其特性进行讨论,然后对钠原子及其特性进行探讨,进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与影响因素。
随后将详细阐述测量钠离子半径和钠原子半径使用的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法、离心振荡法以及其他测量方法。
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关于钠离子和钠原子大小及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展示相关实验技术和结果解析。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钠元素,并为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基础知识。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展开: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提出该话题的背景和意义,并概述文章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在第二部分对钠离子半径和钠原子半径进行概述,包括其特性、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紧接着,在第三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测量钠离子半径的方法,包括X射线衍射法、离心振荡法以及其他测量方法。
然后,在第四部分,我们将探讨测量钠原子半径的实验技术,并解析结果与进行讨论。
最后,我们将总结全文并给出一些相关的思考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目的在于深入了解和描述钠离子半径和钠原子半径这两个重要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此外,我们还旨在介绍相关测量方法、实验技术以及结果解析与讨论。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钠元素以及其离子和原子大小有更清晰的认识,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于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
2. 钠离子半径和钠原子半径概述2.1 钠离子及其特性钠离子是指在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形成的带正电荷的物质。
钠离子具有正电荷,通常以Na+表示,它通过失去一个外层电子而获得稳定性。
相比于中性的钠原子,钠离子的电荷量增加了一个单位。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练习题【知识框架】【基础回顾】一、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1)横行: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至右排成横行。
(2)纵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行。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七个横行,七个周期)(2)族(18个纵行,16个族)3.元素周期表的分区(★选修)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为5个区,分别为s区、d区、ds、p区、f区,各区分别包括ⅠA、Ⅱ族元素、ⅢB~Ⅷ族元素、ⅠB、ⅡB族元素、ⅢA~ⅦA族和0族元素、镧系和锕系元素,其中s区(H除外)d 区、ds区和f区的元素都为金属。
二、元素周期律1、概念元素的性质随核电荷数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
2、实质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是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
3、对角线规则在元素周期表中,某些主族元素与右下方的主族元素的某些性质相似,如Li和Mg,Be和Al。
4、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5、电离能(★选修)(1)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意义: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可以衡量元素的原子失去一个电子的难易程度。
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小,原子越易失去一个电子,该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反之,第一电离能数值越大,原子越难失去一个电子。
(3)变化规律:①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增大的趋势,但某些地方出现曲折变化,如Be>B,N>O, Mg>Al,P>S。
②同一族从上到下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变小。
6.电负性(★选修)(1)键合电子:原子中用于形成化学键的电子。
(2)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
(3)意义:电负性越大的原子,对键合电子的吸引力越大,非金属性越强。
故电负性的大小可用来衡量元素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大小。
高中化学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全套讲义 第二章 第一节 第2课时 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
第2课时键参数——键能、键长与键角[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了解共价键键参数的含义,能用键能、键长、键角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2.通过认识共价键的键参数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探析微观结构对宏观性质的影响。
一、键能1.概念气态分子中1_mol化学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
它通常是298.15 K、100 kPa条件下的标准值,单位是kJ·mol-1。
2.应用(1)判断共价键的稳定性原子间形成共价键时,原子轨道重叠程度越大,释放能量越多,所形成的共价键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2)判断分子的稳定性一般来说,结构相似的分子,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
(3)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ΔH=反应物总键能-生成物总键能(1)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牢固,由该键形成的分子越稳定()(2)N—H键能是很多分子中的N—H键能的平均值()(3)O—H键能是指在298.15 K、100 kPa下,1 mol气态分子中1 mol O—H键解离成气态原子所吸收的能量()(4)C==C键能等于C—C键能的2倍()答案(1)√(2)√(3)√(4)×1.根据价键理论分析氮气分子中的成键情况,并解释N2通常很稳定的原因。
提示两个氮原子各自用三个p轨道分别形成一个σ键和两个π键。
N2分子中存在N≡N,键能大,破坏它需要消耗较高的能量,因而N2通常很稳定。
2.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增强,从键能的角度如何理解这一化学事实。
(利用课本表2-1的相应数据分析)提示从表2-1的数据可知,N—H、O—H与H—F的键能依次增大,意味着形成这些键时放出的能量依次增大,化学键越来越稳定。
所以N2、O2、F2与H2的反应能力依次增强。
3.某些化学键的键能(kJ·mol-1)如下表所示。
(1)1 mol H2在2 mol Cl2中燃烧,放出热量________ kJ。
(2)在一定条件下,1 mol H2与足量的Cl2、Br2、I2分别反应,放出热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
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七条规律
1、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逐渐减小(0族元素除外)
2、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逐渐增大。
Al <Mg <Na <F <O <N 3+ 2+ + 如:Fe3+<Fe2+<Fe;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
2-
3-
7、核电荷数不同,电子层结构也 不同的阴、阳离子半径的相对大 小,可借助元素周期表中的某中 元素作参照进行判断。
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七条规律
1、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递增 逐渐减小(0族元素除外)
2、同主族元素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 递增逐渐增大。
3、同周期元素阳离子半径或阴离子 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如第三周期中离子 Na+>Mg2+>Al3+;P3->S2->Cl-
如Li+、K+、Se2-、Ca2+离子半径大小为:
3、同周期元素阳离子半径或阴离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逐渐减小。
+
+
如Li+、K+、Se2-、Ca2+离子半径大小为:
P3->S2->Cl-
如:Fe3+<Fe2+<Fe;
Ⅶ A主族中 F-<Cl-<Br-<I-
Al3+<Mg2+<Na+<F-<O2-<N3-
F-<Cl-<Br-<I-
6、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原子序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
Al3+<Mg2+<Na+<F-<O2-<N3-
原子半径结论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
16 S
17 Cl
18
Ar
冷 单质和水 水 (或酸)反 剧 应情况 烈
非金属单质 与氢气反应
热水 较快 盐酸 盐酸 较快 剧烈
高温 磷蒸气 加热 光照 与H 2 能 或点 反应 燃
最高价氧化 NaOH Mg(OH)2 Al(OH)3 H2SiO3 H3PO4 H2SO4 HClO4 物对应水化 强碱 中强碱 两性氢 弱酸 中强酸 强酸 最强酸 氧化物 物的酸碱性 金属性和非 金属性递变
注意:以上几点是相互联系的,不能孤立的理解,必须同 最低、最多、两不超 时满足各项要求。
回顾练习
有 V 、 W 、 X 、 Y 、 Z 五种元素,它们的核电荷数 依次增大,且均小于 20 ,其中 X、 Z是金属元素, V 和Z元素原子的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W和Y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且W元素原子L层电子数 是K层电子数的3倍,X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Y 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由此可推知(填元 素符号): V是____,W是____,X是_____, Y是____,Z是_____
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 属 性 逐 渐 增 强
H
Li Na K Rb Cs Be Mg Ca Sr Ba B Al Ga In Tl C Si Ge Sn Pb N P As Sb Bi O S Se Te Po F Cl Br I At
非 金 属 性 增 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
小结
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生成的 难易和氢化物的稳定性
酸性减弱,碱性增强
生成由易到难,稳定 性由强到弱
生成由难到易,稳定 性由弱到强
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
得、失电子能力的难易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刁铺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泰州市刁铺中学高一化学联考试卷含解析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60分。
)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碱性锌锰干电池都是二次电池B.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对环境污染小的新型电池C.化学电池的反应基础是氧化还原反应D.铅蓄电池放电的时候负极是Pb正极是PbO2参考答案:A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分析:A.碱性锌锰干电池为一次电池;B.燃料电池的产物多为CO2、H2O等,不污染环境;C.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有电子的转移,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D.铅蓄电池放电的时候,Pb被氧化,为原电池的负极.解答:解:A.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为二次电池,碱性锌锰干电池为一次电池,故A错误;B.燃料电池有氢氧燃料电池、甲烷燃料电池、乙醇燃料电池等,产物多为CO2、H2O等,不污染环境,故B正确;C.化学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有电子的转移,实质为氧化还原反应,故C 正确;D.铅蓄电池放电的时候,Pb被氧化,为原电池的负极,PbO2被还原,为原电池的正极,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常见原电池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题目难度不大,学习中注意常见原电池的组成以及工作原理,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2. 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A. 合金B. 半导体材料C. 催化剂D. 农药参考答案:【答案】B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的元素往往既难失去电子,也难得到电子,所以常用作半导体材料,A和C在过渡元素中寻找,D在非金属元素中寻找,所以答案选B。
3. 下列关于CH4和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两者互为同系物B. 与所有烷烃互为同分异构体C. 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相同D. 通常情况下前者是气体,后者是液体参考答案:A分析】的分子式为C4H10,CH4和均属于烷烃,通式为C n H2n+2,互为同系物,化学性质相似,物理性质不同。
粒子半径大小的方法
判断粒子半径大小的方法一、同种元素粒子半径大小比较1、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粒子,核外电子数越多,粒子半径越大: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半径,阴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半径2、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离子,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二、不同种元素粒子半径的比较1、同一周期元素,电子层数相同,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最高价阳离子的半径、最低价阴离子半径均逐渐减小(仅限主族元素)。
同一周期各元素,阴离子半径一定大于阳离子半径。
2、同主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同价态的离子半径大小也如此。
3、电子层结构相同(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
4、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电子数都不相同的粒子,一般可以通过一种参照粒子进行比较。
三、隐含性质规律1、原子半径隐含性质规律在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越大,失电子能力越强,还原性越强,金属性越强;半径越小得电子能力越强,氧化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
因此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由强渐弱,非金属性由弱渐强;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渐强,非金属性渐弱。
2、离子半径隐含性质规律(1)对于金属阳离子,离子半径越大,与oh-结合能力越弱,则碱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弱,则氧化性越弱。
对于非金属阴离子,离子半径越大,与h+结合能力越弱,则酸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则还原性越强。
(2)对于阴阳离子构成的离子化合物,阳(阴)离子相同时,阴(阳)离子半径越大,其离子键越弱,熔、沸点就越低。
要比较微粒半径的大小,可以根据元素间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来判断,它们判断的口诀为:同层核大半径小,同族核大半径大.但是,这个口诀只能针对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对于其它微粒的比较,我们只要按照以下顺序操作即可(注意:需在可以比较的情况下).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可以这样理解,电子在原子核外按层排布,类似于洋葱,皮(层)多,洋葱(原子)的半径自然就大.②如果电子层数相同,则比较核电荷数,核电荷多,则半径小.(解释: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越多,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越大,原子核自然将电子的距离拉的更近!)③如果电子层数还是相同时,则比较电子数,电子数多,半径大(形象记忆:多"吃"了一个电子,则长胖了!解释:电子和电子之间存在一个排斥作用力,电子越多,相互之间的排斥越强烈,自然要占据更大的空间)钠离子<氧离子<铝离子在中学化学中,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是常见题型,相关规律总结较多,各类教辅资料都有详细介绍,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资料总结地较繁杂冗长(少则6、7条,多则10余条),甚至还有个别错误(如“电子层数多半径较大”等),学生普遍反映规律多且乱,不实用,运用较困难.笔者结合高中化学考查实际,总结出三条规律可以轻松破解这一难题.一、三条规律1.原子半径大小比较:结合原子所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判断,位于周期表左方、下方的原子半径大,位于周期表右方、上方的原子半径小,即“左下大,右上小”.需要强调的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是H,位于周期表左上方是特例.如r(Na)>r(Mg)>r(AI)>r(C)>r(N)>r(0)>r(F). 2.离子半径大小比较: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多半径大,如r(K十)>r(Na+)>r(U十),r(Cl一)>(Na十);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小半径大,如r(O2一)>r(F一)>r(Na)>r(Mg).3.同种元素原子、离子间半径大小比较:电子数多半径大.如:r(Na)>r(Na+),r(F一)>r(F),r(Fe)>r(Fe2十)......(本钠原子和氯原子都有三层电子,它们的等效模型是:钠的原子核的有1个正电荷,外围有1个电子围绕它旋转,而氯的原子核有7个正电荷,外围有7个电子围绕它旋转,钠的1个电子之受到1个正电荷的吸引力,而氯的每个电子受到7个正电荷的吸引力,所受到的吸引力比钠的电子大得多,所以氯原子的半径要小,钠原子的半径大 而钠离子的外层只有两层电子,且带正电,平均每个电子受到多余一个正电荷的吸引,氯离子的外层有三层电子,且带负电,平均每个电子受到不到一个正电荷的吸引,因此钠离子的半径小于氯离子的半径1、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如:Cl->Na+O2-> K+2、相同结构的离子, 原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如: N3->O2->F->Na+>Mg2+>Al3+3. 同一主族离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大.如: K+>Na+>Li+I->Br->Cl-一般来说,同周期主族元素,半径从左到右依次减少Na>Mg>Al>....>P>S>Cl同族元素,从上到下,半径增加H<Li<Na<K<Rb<Cs<Fr离子半径:离子中电子结构相同的,价态越高半径越小同样是2-8-8结构的离子:S2- > Cl- > K+ > Ca2+同族的离子,从上到下,半径增加H+<Li+<Na+<...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依据——“三看规则”一看电子层数:在电子层数不同时,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二看核电荷数:在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大;三看电子数:在电子层数和核电荷数都相同时,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何判断离子半径
●离子半径大小的判断方法:(1)同一元素的微粒,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如钠原子>钠离子,氯原子<氯离子,亚铁离子>铁离子;(2)同一周期内元素的微粒,阴离子半径大于阳离子半径。
如氧离子>锂离子;(3)同类离子与原子半径比较相同。
如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氟离子<氯离子<溴离子;(4)具有相同电子层结构的离子(单核),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
如氧离子>氟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硫离子>氯离子>钾离子>钙离子;(5)同一元素高价阳离子半径小于低价阳离子半径,又小于金属的原子半径。
如铜离子<亚铜离子<铜原子负二价硫>硫原子>四价硫>六价硫。
(6)阳离子比较大小首先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离子半径大,如果电子层数相等,核电荷数大离子半径小,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大。
(7)阴离子首先也是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多离子半径大,对于电子层数相等,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
总结八个字:核大径小,层多径大。
●元素周期表的作用:1、在周期表中,元素是以元素的原子序排列,最小的排行最先。
表中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一列称为一个族。
原子半径由左到右依次减小,上到下依次增大。
2、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编号,得到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跟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如下关系: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3、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每一个横行叫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作一个族(VIII族包含三个纵列)。
这7个周期又可分成短周期(1、2、3)、长周期(4、5、6、7)。
共有16个族,从左到右每个纵列算一族(VIII族除外)。
例如:氢属于I A族元素,而氦属于0族元素。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不仅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也显示了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和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被称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原子半径的规律
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电子层数的影响: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通常越大。
这是因为电子层数的增加意味着电子分布的空间范围更广,从而导致原子半径增大。
2. 原子序数的影响:在同一周期内(除第一周期外),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
这是因为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核电荷数也增加,核对电子的吸引力增强,使得电子更靠近原子核,从而原子半径减小。
3. 族的影响: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六周期的副族元素间可能存在异常,因为它们的f轨道或d轨道电子的增加可能导致原子半径的变化不规律。
4. 离子状态的影响:对于同一元素的不同离子状态,原子半径的大小通常是阴离子大于原子大于阳离子。
这是因为阴离子比原子多一个或多个电子层,而阳离子则失去了一些电子层,导致它们的半径相应地增大或减小。
综上所述,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主要受到电子层数、原子序数以及族的影响。
这些规律对于理解和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原子半径直接影响了元素的键合能力和反应特性。
au的原子半径
au的原子半径近些年,金属元素的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突出的是研究金属元素原子半径。
原子半径是指核心被电子簇包围着这个原子的球面半径。
原子半径是学习元素性质和行为的重要指标,可以用于分析元素的化合物的形成及化学反应的进行。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黄金元素(Au)的原子半径。
黄金是由79个原子组成的元素,位于金属元素周期表第十五组,原子序数为79,化学式为Au。
它是一种常见的稀有金属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冶金、化学等领域。
黄金元素的原子半径约为0.14nm,它的几何半径比晶体半径稍大,其能量较高,比金属态高约1.99ev。
它的Coordination数为12,其原子构型为Face-centered Cubic(fcc)。
关于黄金元素的原子半径的研究表明,它的表面被极强的金属亲和力抱住,确保金属的几何构型在稳定的情况下不发生变化,并保证了原子半径不会出现太大的变化。
因此,它在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时它的原子半径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此外,原子半径也是表示物质性质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
由于黄金元素的原子半径比较小,所以黄金原子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引力比较强,维持结构的稳定性,促使其有较高的金属性质,也有助于提高它的电阻率。
同时,黄金的原子半径还影响着它的化学性质。
由于它的原子半径较小,使得它的可作为物质物理性质的容积较小。
因此,黄金的化学催化活性也较弱,只能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化学反应。
总之,黄金元素的原子半径是判断它的物理性质及行为的重要指标,它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它以及它在金属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角色。
通过对黄金元素原子半径的研究,对更多的金属元素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帮助。
常见晶胞边长和原子半径关系
常见晶胞边长和原子半径关系
晶胞边长和原子半径是相关联的,晶体结构中晶胞边长决定了晶体中单元格的大小,也决
定了晶体中原子的密度。
晶胞边长的大小与原子半径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大小之间的比值大约为原子半径的1/3左右。
此外,晶胞边长的大小也受晶体本身的结构特性所影响。
原子半径,也称为原子直径,是指原子核以外电离层边缘到原子核边缘之间的距离。
当两
个原子有相同的电荷量时,原子半径就是电离层由内而外的半径。
原子半径以纳米作为单位,一般来说,短束粒子(如质子)比氢核大10倍。
晶胞边长是晶体单元拆分成原子的尺寸,它也是晶体结构的尺寸单位。
晶体的晶胞边长一
般是原子半径的1/3左右,由于原子间的尺寸都是一致的,原子成键时间,晶胞边长也是一致的。
因此,晶胞边长与原子半径有一定的相关性,以此来判断晶体结构中原子的密度。
晶胞边长和原子半径之间的关系是晶体结构中极其重要的,它是用来识别晶体的基本特征
之一。
当晶胞边长增加时,晶体中的原子数也随之增加,晶胞密度也会随之增加。
相反,
当晶胞边长减小时,原子数也会减小,密度也会随着减小。
不同的晶胞结构具有不同的边长,这取决于其自身特性以及原子半径。
因此,原子半径和晶胞边长之间的关系是晶体结构研究的重要基础,可以有效判断晶体中
原子之间的密度以及晶体的特性。
这种关联不仅作用于晶体通常条件下的晶体,而且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状态的晶体,比如高压,低温,特殊电场的晶体。
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方法
金属性强弱是指金属元素的化学性质,它可以通过金属元素的电离能和原子半径来判断。
一般来说,金属元素的电离能越高,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电离能是指原子中电子脱离原子核的能量,电离能越高,原子就越容易被电离,表现为金属性越强。
另一个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标准是原子半径,原子半径越小,金属性越强,反之越弱。
因为原子半径越小,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就越强,质子和中子也就更加紧密,从而表现出金属性强的特点。
此外,金属性强弱也可以通过金属元素的离子半径和共价半径来判断。
离子半径指的是金属原子形成离子时的半径大小,通常离子半径越小,金属性越强;共价半径指的是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时的半径大小,通常共价半径越大,金属性越弱。
以上是判断金属性强弱的方法,可以通过金属元素的电离能、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和共价半径来判断金属性强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判断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
原子半径或离于半径的大小,与其电子层数、核电荷数及核外电子数有关。
在中学化学里主要比较主族元素和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离子半径的大小,尽量其中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也有一些例外情况,因此只能说是大致的规律。
1.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
同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除外)。
如第3周期中各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Na>Mg>Al>Si>P>S>Cl。
1.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
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如碱金属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Li<Na<K<Rb<Cs;卤族元素的原子半径大小为:F<Cl<Br<I。
1.3同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与它形成的相应离子半径的大小比
较
同种元素的原子与它形成的相应离子半径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情况:
①阳离子半径小于相应的原子半径。
如Na+离子半径小于Na原子半径,Mg2+离子半径小于Mg原子半径。
这是因为阳离子比相应的原子少了一个电子层。
②阴离子半径远大于相应的原子半径。
如Cl-离子半径远大于Cl原子半径,S2-离子半径远大于S原子半径。
这是因为阴离子与相应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但阴离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已达稳定结构,比相应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要多。
1.4相同元素的原子显示不同价态(共价)时,价态越高其原子半径越小
如H
2SO
4
分子中S原子的半径小于H
2
SO
3
分子中S原子的半径。
1.5同主族元素形成的离子半径比较
从上到下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增多,离子半径逐渐增大。
如碱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半径大小为:Li <Na <K <Rb <Cs ;卤族元素形成的阴离子半径大小为:F-<Cl-<Br-<I-
1.6同周期元素形成的离子,比较其半径大小时应分成两段分别进行
①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阳离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阳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如第3周期中阳离子半径的大小为:Na+>Mg2+>Al3+
②同周期元素形成的阴离子,从左到右随核电荷数的递增,阴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如第3周期中阴离子半径的大小为:S2->Cl-
必须注意到,同一周期中的阳离子半径均小于同周期的阴离子半径
1.7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的半径比较
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不管是阳离子还是阴离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大,其离子半径逐渐减小。
如第2周期中的阴离子与第3周期中的阳离子,其核外电子排布相同,这些离子半径的大小为:O2-> F-> Na+> Mg2+> Al3+
1.8同一元素的不同价态离子的半径比较
同一元素形成的带不同电荷的阳离子,所带电荷数多的离子半径小。
如Fe3 离子半径小于Fe2 离子半径。
1.9常见短周期元素的离子中,以H 离子半径为最小
其它常见离子半径的大小,可归纳成下表:
表中所列Ne、Ar是为了比较时便于划分周期,它们左边的离子是与它们同周期元素的离子,它们的右边的离子是它们下一周期元素的离子。
同一横行中的离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下边一横行比上边一横行多一个电子层。
Ne、Ar 原子半径特殊,不在比较之列。
表中所列F-与K+离子的半径大小差不多。
N3-、
P3-只存在于干态,如Mg
3N
2
、Ca
3
P
2
在水里立即与水反应,由离子态转化为共价
态:
Mg
3N
2
+ 6H
2
O====3Mg(OH)
2
+ 2NH
3
↑
Ca
3P
2
+ 6H
2
O====3Ca(OH)
2
+ 2PH
3
↑
O2-也不能存在于水溶液里,它与水反应生成OH-,由此可知Na
2O、K
2
O、BaO、
CaO与水完全反应生成碱溶液。
2.0离子团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零价记心间。
2.1常见原子团化合价口决:
负一硝酸氢氧根,负二硫酸碳酸根,还有负三磷酸根,正一价的是铵根
2.2记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以按照下面的口诀来记:
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
2.3周期表口诀
周期表分行列,7行18列,
三短(1,2,3)三长(4,5,6)一不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