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茶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乾隆皇帝酷好饮茶,又擅作诗,每年正 月初二至初十便选择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 宴,由乾隆亲自主持,其主要内容:一是 由皇帝命题定韵,由出席者(一般为十八 人)赋诗联句(每人四句);二是饮茶; 三是诗品优胜者,可以得到御茶及珍物的 赏赐。清宫的这种品茗与诗会相结合的茶 宴活动,其规模虽然较小,但在乾隆年间 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除少数年份之处, 几乎每逢新正都是要举行的,称为重华宫 茶宴联句,传为清宫韵事。
鼎盛时期——明清时期 散茶兴起,茶文化走向民间
• 明清时期是我国茶业从兴盛走向鼎盛的时 期,栽培面积、生产量曾一度达到了有史 以来的最高水平,茶叶生产技术和传统茶 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散茶成为生产 和消费的主要茶类,茶叶产品开始出口销 往世界各地,茶叶外贸机构得到发展等。
明朝时期:茶业全面发展,散茶取代饼茶。
• 道教追求长生不老,需要炼“内丹”, 而茶能使人兴奋,保持头脑清醒,身体 舒畅的作用,有助于修行,所以茶成了 道家修行的必备饮品。南朝道教思想家、 医学家陶弘景是个爱茶、懂茶的人,他 在《杂录》中记载:“苦荼轻身换骨, 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 山君都是传说中的神仙。
南朝 陶弘景画像
• 《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 寺庙便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惠远 用自己栽培、采制的茶招待诗人陶渊明, 论事谈经吟诗,终日不倦。
东晋 陶渊明画像
兴盛时期——唐宋时期
• 茶业日益繁荣,饮茶风气遍及全国
• 历史上的唐、宋、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 时期,也是我国茶业的兴盛时期。
• 栽茶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生产贸易中心转 移到长江下游的浙江、福建一带;饮茶风气 在全国普及;有关茶书著作相继问世。
•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陆羽将他所 写的《茶经》修订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茶 叶专著。
中华茶史
魏荫名茶培训资料
• 茶的发现和利用,是中华民族为世界 所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茶,“性精 清,味浩洁”,“参百品而不混,越 众饮而独高”,几千年来,“人人服 之,永永不厌”。
• 茶,不仅能给人以物质生活上的享受, 而且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以其神 奇的功效和魅力备受世人喜爱,成为 “不可一日以无”的珍品,被誉为健 康饮料之王。
萌芽时期—— 秦以前:生产和利用局限于巴蜀
• 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地球上有茶树 植物,已有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了”。
•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陆羽《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 神农”。炎帝神农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 祖之一,据考证,神农时代属于我国历史 上的原始社会时期,距今至少有5000年 以上。
•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宋代茶业发展很快,茶叶 产区比唐朝时增加了2~3倍。就全国而言,到了 南宋时期。产茶地区已由唐代的43个州扩展为67 个州242个县。
• 宋朝建立起北苑贡焙后,建安一带茶叶采制,精益 求精,贡品名目繁多,标新立异。北苑龙焙专门生 产只供皇宫饮用的龙凤茶。这是一种饼茶,在宋代 又称团茶、片茶,因在模具上刻有龙凤图案,压制 成形后的饼茶上有龙凤图案,故称龙凤茶。
• 一老臣曰:国不可一日无君 • 乾隆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 清代茶业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前清和晚清 两个时期。前清茶叶市场遍布全国,茶叶外 贸发展很快,其中较有名的有“外贸十三 行”,茶叶分别从海路和陆路销往欧美、中
东、俄罗斯等地。
• 随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及时局的动荡, 中国逐渐失去了国际茶业经济的中心地位。 这种衰落的局面,一直持续到1949年新中国
• 相传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在蒙山顶 山的上清峰种了七株茶树。据说这几 株茶树是受到仙人的指点而栽种的, 喝了此茶树的茶叶泡的茶水能治百病, 因而被人尊称为“仙茶”。从此蒙顶 茶日益兴盛,享誉天下,为古今之名 品。
• 西汉时,茶业已由巴蜀传到湖北、湖南。
• 到三国时,茶业又进一步从荆楚传播到了
长江下游的今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据 各地地方志等史料记载,东汉时已有“阳 羡买茶”和汉王到茗岭“课童艺茶”之说, 阳羡、茗岭都是今江苏宜兴的地名,在古 代以产茶而闻名。浙江天台山上至今还保 留着东汉名士、道教创始人之一的葛玄种 茶之所——葛玄仙圃。
称心!
谢谢大家!
•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食经》记载: “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东汉名医华佗则在其《华佗食 论》中首次记载了茶的药理功 能为“苦荼久食,益意思”。
东汉 华佗像
• 至东晋后,佛学盛行,玄、佛趋于合 流。而玄学从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 义发展成糅合了儒、道、佛三者的思 想体系。中国茶道的精髓,融合了儒、 道、佛三者的思想。可见玄学对奠定 中国茶道思想体系方面有着不可忽略 的作用。
• 诗人元稹所作的《一字至七字诗·茶》,形似宝 塔,内容概括了茶的品质、功效,还有饮茶的 意境,烹茶、赏茶的过程。全诗构思巧妙,叙 述自成逻辑,是茶诗中的精品:
•ຫໍສະໝຸດ Baidu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宋元时期:茶业中心转移至福建, 斗茶成风
成立为止。
方兴未艾——中国茶业再现辉煌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高度重视茶叶生 产,茶叶经济有了飞速发展。目前, 我国的茶园种植面积占世界第一位, 产量占世界占第一位,出口量占世界 第三位。
• 安溪产茶,始于唐末,兴于明清, 盛于当代,素以“种良、艺精、质 优、品高”而驰名中外。尤以发明 创制乌龙茶,发现培育世界名茶铁 观音,而在中国茶叶史上留下光辉、 厚重的一页——尤猛军
明代散茶的盛行,饮茶风尚也发生了划时代 意义的变革。斗茶之风消失了,将茶叶研末 而饮变成了用沸水冲泡的瀹饮法。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云:“壶供真茶, 正在新泉活火,旋瀹旋啜,以尽色声香味之 韵。”
清朝时期:茶业由繁荣走向衰落
• 清代,由于国内饮茶需求的迅速扩大和对外贸易的开 展,茶树种植区域又有新的发展,并在全国范围内形 成以茶类为中心的6个栽培区域:以安徽省的祁门、旌 德,江西的武宁、修水和景德镇浮梁为主的红茶生产 中心;以江西省婺源、德兴,浙江省的杭州、绍兴, 江苏省的苏州虎丘和太湖洞庭湖为中心的绿茶生产中 心;以福建省的安溪、建瓯、崇安(今武夷山市)等 为主的乌龙茶生产中心;以湖北省的蒲圻、咸宁和湖 南省的临湘、岳阳等为主的砖茶生产中心;以四川省 的雅安、天全、名山、荣经、灌县、大邑、什邡、安 县、平武、汶川等为主的边茶生产中心;以广东省罗 定、泗纶等为主的珠兰花茶生产中心。
• 唐代卢仝 《七碗茶歌》 •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 由于茶叶生产的发达和茶叶贸易的兴盛 为唐朝政府开辟了财政来源,开始征收 茶税。
• 税茶作为一种独立而固定的制度,是从 贞元九年正月开始的,“茶之有税,自 此始也”。
• 4世纪末5世纪初,佛教由中国传入高句骊,
随着天台宗、华严宗的往来,饮茶之风很快
传入朝鲜半岛。据《东国通鉴》载,在唐时,
“新罗兴德王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
赐予茶籽,始种于全罗道之智异山。”而日
本僧人最澄、空海等来华,而鉴真大师东渡,
都把饮茶之风和种茶技术传入日本,日本的
茶文化由此而发展。可见佛教对中国饮茶事
秦统一中国以前,巴蜀一直是我国茶叶生 产、消费和技术中心,自秦灭巴蜀之后, 黄河流域才受到影响,饮茶之风才开始 流行,所以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 写到:“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 事。”
清 顾炎武像
发展时期——
两汉南北朝时,茶业向东转移,到达 长江中下游地区
•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 称赞的就是产于四川名山县和雅 安之间的蒙山所产的蒙顶茶。传 说蒙顶茶起源于2000年前的汉 代。
• 为了评比茶叶的优劣和点茶技艺的 高低,斗茶于晚唐开始,宋代盛行。
• “斗茶”又称“茗战” • 那时,茶不仅是“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而且还步 入“琴棋书画诗酒茶”之列。
• 元代茶业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其过渡性。 元代茶叶产区已遍及秦淮以南广阔的区 域。此时饼茶逐渐衰落,以制造散茶、 末茶为主,就连贡茶也是散茶、团茶并 重,设御茶园至武夷山九曲溪的四曲溪 畔,制龙凤团茶上贡;而常湖等地茶园 则是“采摘茶芽,以贡内府”。茶叶生 产以蒸青工艺制作。
• 唐时随着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也由以前的粗放式饮 法,逐渐趋于强调煮茶技艺和品饮方法。
• 煮茶需用风炉和釜作浇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 再加鲜活山泉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 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盐调味,并除 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 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 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夹在沸水 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 “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 那一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 就算烧好了。同时,饮茶还主张趁热连饮,因为茶一旦 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也是有重要贡献的。
鉴 真


最澄大师


• 随着饮茶之风的普及,“茶为食物,无异米 盐”(《旧唐书·李珏传》),茶叶消费量大 增,促进了茶叶生产的飞跃发展。
•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也说“商人重利轻离 别,前夜浮梁买茶去”。诗人王建亦有“水 门向晚茶商闹,桥市通宵酒客行”的诗句, 都反映了唐代茶商活跃、贸易兴盛的景象。
• 它的出现,不仅是对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叶 的知识与生产实践丰富经验的总结,更重要的 是它使得“天下益知饮茶矣”,极大地推动了 饮茶风习的普及。封演曰:“楚人陆鸿渐为茶 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 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 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 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 之……
• 唐朝饮茶盛行的另一个原因是佛教的盛 行。佛门僧人坐禅,须持“过午不食” 之斋戒,但许饮茶以助修行。佛教《百 丈清规》中不但将寺院的栽茶、制茶纳 入农禅内容,而且将僧侣饮茶定为寺院 茶礼。根据寺院茶礼规定不但佛降诞日 要有奉茶仪之举,而且在圣节、佛成道 日、涅磐日、达摩忌日、比丘示寂日等, 也都有规定的茶仪。
• 铁观音这么好?它的创制者是谁呢?
• 魏荫——铁观音茶始祖
• 魏荫名茶——为魏荫第九代传人魏 月德先生创办,并获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产。
• 魏荫名茶——集传统、传承、 传人于一体,其创制出了最好、 最正宗的铁观音。
• 品观音 到魏荫! • 魏荫铁观音,越喝越舒心! • 一品魏荫铁观音,吉祥平安事
•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 解之” 。
• 神农“尝百草”就是采集各种植物作 为本氏族的食物,经常尝到有毒的植 物,发生中毒现象,最后发现茶叶有 解毒的功效,于是就成为人们日常防 治疾病的饮料。
• 古代文献中关于“茶”的最早记述,可追 溯到《诗经》中的“荼”字。
• 《蜀志》还记载什邡县“山出好茶”; 南安(今四川乐山市)、武阳(今四川彭 山县)“皆出名茶”,可知该地已有茶叶 栽培之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