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分型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
慢性胃炎的中医辩证诊治【概述】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部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上要症状特征有上腹部疼痛、院腹胀问、饱胀、烧心、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
本病十分常见,占接受胃镜检查病人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院痛”、“胃痞‘等范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病因病理】本病病位在胃,与肝、脾、胃等脏腑有关。
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有关。
可因嗜食辛辣。
长期饮酒、饮食生冷,损伤脾胃;或因忧思伤脾、忿怒伤肝,肝胃不和,均可导致本病;若进一步发展,或气郁化火,伤及胃阴,胃失润降;或脾阳虚弱,失于温煦;或病久伤络,血脉瘀滞;均可导致脾胃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1.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
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部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烧心、恶心、呕吐等。
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
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
2.胃镜检查是确诊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
在直视下根据形态可分为三型: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根据部位可分为胃窦炎、胃体胃炎。
3.实验室检查(1)胃酸测定:浅表性胃炎胃酸正常或偏低,萎缩性胃炎则明显降低,甚至缺乏。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炎含量一般正常,胃体胃炎常升高,尤其恶性贫血者上升更加明显。
(3)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者提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4)其他检查:萎缩性胃炎血清中可出现壁细胞抗体、内因子抗体或胃泌素抗体。
x线钡餐检查对慢性胃炎诊断帮助不大,但有助于鉴别诊断。
【辩证分型】1.湿热互结症状:胃脘疼痛灼热,院腹胀闷,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
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
中医对慢性胃炎的分型与辩证施治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心口痛”、“肝胃气痛”、“嘈杂”等范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对人体从摄食到食物的消化吸收、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和能量的过程已有十分精辟和独到的认识。
《金匮要略》中亦早已提出该病,并对其病机、治疗早有较为充分的论述。
自金、元朝以来更加深化和丰富了胃脘痛的辨证治疗,其中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王清任等做了很大贡献,使胃脘痛的诊治达到日趋完善的地步。
尤其是近代中医学家中均试图以分证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也感到如果能将其统一,则更利于中医对慢性胃炎的研究。
1病因病机1.1 饮食不节《虞博医传》方:“致病之由,多由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拨,复餐寒、凉、生、冷;朝觞暮饮,日积月累,自郁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杂,妨碍升降,故胃脘疼痛,吞酸嗳气,嘈杂恶心”。
进餐的过饥或过饱、过食辛辣、生冷、油腻等刺激之食物、饮食不按时等,不但影响脾胃的运化吸收,且这些因素的本身亦耗劫人体的津液阴精,损伤脾胃之气。
1.2气候变化“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
指的是受寒邪所袭能促成胃病的发作。
中医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说人生活在自然界为了顺其自然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体会做出一系列相应的变化,一旦外界不良因素过于强大,那么就可能出现人体功能随之失调的现象。
中医学把能致病的自然因素归纳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这些因素侵袭人体脾胃后均能产生脾胃运化失调的一系列症状。
临床上可以看到,胃病的发作与感冒、受寒邪侵袭有关。
据有关统计也可发现,胃病的发病率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变化,本病在冬季及秋末寒冷季节呈多发。
1.3情志因素中医认为,“脾主思”、“思则伤脾”。
中医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认识到人的精神状态与消化机能关系甚大。
如果忧思恼怒、久郁不解,则伤及于肝。
一旦肝木之气过于亢奋,那么脾胃之气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发病。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2、浅表性胃炎--可有慢性不规则的上腹隐痛、腹胀、嗳气等,尤以饮食 不当时明显,部分患者可有反酸,上消化道出血,此类患者胃镜证实糜烂性 及疣状胃炎居多。慢性胃炎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压痛。
பைடு நூலகம்
3、萎缩性胃炎--不同类型、不同部位其症状亦不相。胃体胃炎一般消化 道症状较少,有时可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可伴有 贫血,在我国发生恶性贫血者罕见。萎缩性胃炎影响胃窦时胃肠道症状较明 显,特别有胆汁反流时,常表现为持续性上中腹部疼痛,于进食后即出,可 伴有含胆汁的呕吐物和胸骨后疼痛及烧灼感,有时可有反复小量上消化道出 血,甚至出现呕血,此系胃粘膜屏障遭受破坏而发生急性胃粘膜糜烂所致。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专家告诉我们:慢性胃炎进展缓慢,常 反复发作,以中老年人患此病居多,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加的倾向。部 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多数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体征不 明显。各型胃炎其表现不尽相同。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具有以下: 1、消化不良--常常症状为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 食过程中或餐后及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儿部委不固定,轻着间歇 性隐痛或钝推、严重者为剧烈绞痛。常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 继续影响营养状况及生长发育。胃粘膜糜烂出血者伴呕血、黑便。
专家告诫广大患者:慢性胃炎病史一般比较长,所以治疗起来相对比较 困难,所需要的时间也稍微久一些,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一定要有耐心,除了 药物治疗之外,再配合饮食的调养,这样就可以早日康复了。
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
什么是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 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 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 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 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 愈。那么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好呢? 针对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肠胃专家指出:慢性胃炎有反酸者,可以用金 奥康;有胃胀者 ,可以用吗叮啉;有HP感染者,要用金奥康+阿莫西林+克拉 霉素治疗,要有针对性地用药。同时对于 慢性胃炎的饮食疗法也是十分重要 的。那么慢性胃炎该吃些什么呢? (1) 慢性胃炎的饮食治疗原则是调整胃的各项功能,养成良好的饮食 习惯和生活习惯。吃饭时 要细嚼慢咽,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饮食宜清 淡,少刺激性,晚餐勿过饱,待食物消化后再睡觉 。否则,会增加胃部不适 感。 (2) 在平时饮食中尽量做到清淡、少油腻、少脂肪过高的食物,如肥 肉、奶油、油煎食物能延 缓胃的排空,易增加腹部饱满感。应减少刺激性食 物,如辣椒、洋葱、咖喱、胡椒粉、芥末粉、浓咖 啡等均不利于胃粘膜炎症 的恢复,不应食用。
慢性胃炎中医全解读(上)
慢性胃炎中医全解读(上)慢性胃炎是一种很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人群中有很高的发病率。
大部分人在其一生中可能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体会过胃疼、胃胀等消化系统功能障碍的症状。
总体来说,慢性胃炎是一种预后良好的疾病,得了慢性胃炎并不可怕,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治疗。
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性有一部分患者在确诊为慢性胃炎后,常常忧心忡忡、焦虑不安,辗转各地到全国各大医院就医,服用多种治疗药物,症状却不能明显缓解,往往引起恶性循环。
这里面有三个影响因素要引起注意:1.消化系统疾病是与心理状态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心情不好非常容易引起慢性胃炎症状的反复,过度担心疾病反而会加重病情;2.四处奔波过度劳累加重疾病:从中医角度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四处奔波、反复检查会影响脾胃功能的发挥,对疾病症状的缓解无益;3.短期内服用多种药物对胃有害无益:短期内反复更换药物一方面不利于药物疗效的发挥,还会对胃造成不良影响,反而起不到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存在一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慢性胃炎患者应放下心理负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可以通过文娱体育活动疏导情绪,转移注意力。
规范慢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慢性胃炎虽然是一种预后比较好的疾病,但如果疾病的症状不能缓解,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果任由疾病的发展,可能会引发一些严重的预后不良的疾病。
所以,患上慢性胃炎不要太担心,但要积极面对。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规范诊断:应该到正规医院的消化科就诊,经过一些必要的检查明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疾病原因。
2.规范治疗:在消化科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药物疗效的发挥和疾病症状的缓解需要一定时间,不要频繁更换药物。
3.注重疾病调养:俗话说“胃病三分治疗,七分调养”,不良的生活方式常常是慢性胃炎起病和复发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特别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具备了一个良好的面对疾病的态度,我们就从认识慢性胃炎开始,从慢性胃炎的诊断、治疗和调养等各方面讲解慢性胃炎。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一、病种概述与诊断本诊疗方案针对的是中医优势病种——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指胃黏膜慢性炎症病变,临床表现为上腹不适、饱胀、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等范畴。
根据四诊合参,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可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
二、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慢性胃炎可分为以下几个证型:脾胃虚寒型:症状表现为胃痛喜温喜按,空腹时痛甚,得食则缓,泛吐清水,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弱。
肝胃不和型:胃痛常因情志因素诱发,嗳气、反酸,胸胁胀满,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胃阴不足型: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胃络瘀血型:胃痛较剧,痛有定处,食后痛甚,或有吐血黑便,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三、治疗方案选择根据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中药内服为主,辅以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同时结合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
四、中药处方与剂量脾胃虚寒型:选用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方剂,如黄芪建中汤、理中丸等。
肝胃不和型:选用疏肝和胃、理气止痛的方剂,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等。
胃阴不足型:选用养阴益胃、生津止痛的方剂,如益胃汤、一贯煎等。
胃络瘀血型:选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剂,如失笑散合丹参饮、桃红四物汤等。
具体药物剂量应根据患者体质、病情轻重及年龄等因素进行调整,务必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五、针灸与推拿方法针灸与推拿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根据辨证分型选用相应穴位及手法。
针灸:脾胃虚寒型可选用足三里、中脘、神阙等穴;肝胃不和型可选用期门、太冲等穴;胃阴不足型可选用三阴交、太溪等穴;胃络瘀血型可选用血海、膈俞等穴。
推拿:通过按摩腹部及背部相应穴位,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止痛消食的作用。
推拿手法应轻柔,避免损伤胃黏膜。
六、饮食与生活方式建议饮食建议: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油腻、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可根据辨证分型适当选用食疗方,如脾胃虚寒型可选用生姜、红枣等温性食物;胃阴不足型可选用山药、百合等养阴食物。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分型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及中医分型【关键词】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型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两年来,对1000例经胃镜诊断及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苔脉象进行了观察总结,并辨证分型,对临床治疗及用药提供了极大帮助。
1观察对象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系我院内窥镜室胃镜诊断病例,并经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其中男520例,占52%;女480例,占48%,年龄12~80岁。
胃黏膜轻度炎症243例,占24.3%,中度炎症516例,占51.6%,重度炎症241例,占24.1%,其中伴腺体萎缩者98例,占9.8%,轻度萎缩60例,中度萎缩28例,重度萎缩10例。
肠上皮化生156例,占15.6%,其中轻度92例,中度48例,重度16例;不典型增生者8例,占0.8%,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2例;胃镜下有糜烂者140例,占14%;有胆汁反流者115例,占11.5%。
2临床表现分析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轻重程度与胃镜所见的病变轻重程度并不一致。
在此,我们为了更加详细的观察病例,对临床所表现症状进行归纳(表1)。
表1本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结从表1可以看出,胃痛820例,占82%,胃胀843例,占84.3%,以上两症在其他诸症中病例最多,为最常见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胃痛多为虚寒所致,喜温喜按,中医病机为中焦虚寒,气机阻滞,部分胃痛连胁,属肝气犯胃或脾虚肝郁范畴;胃虽胀满,但无胀急之形,故为中焦虚寒,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当胃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再受理化或生物因素刺激,致胃肠道过度膨胀或逆蠕动,而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嗳气等胃气上逆表现。
泛酸、嘈杂可分为寒、热两种情况,其中热证多属肝胃不和、肝气犯胃所致,寒证多属中焦虚寒,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所致。
中医认为便溏是脾虚所致,而便结则多与脾胃阴虚,气机失调有关。
3舌象、脉象表现及分析见表2,表3。
表2本组患者舌象表现表3本组患者脉象表现根据表2、表3可以看出,本病舌象以淡、红为多,提示病势多数较为轻浅,而胖大舌、裂纹舌、齿痕舌为脾虚的表现,舌暗、有瘀斑则表明体内气血不和甚则气滞血瘀,苔黄为热,苔白为寒,苔腻则反映为脾虚失运,水湿难化而停聚体内。
慢性胃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慢性胃炎的症状表现有哪些一、慢性胃炎的症状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症状是上腹疼痛和饱胀,与溃疡病相反空腹时比较舒适,饭后不适,可能因容受舒张功能障碍,进食虽不多但觉过饱,病人常诉“胃弱”或“胃软”,常因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引起症状或使症状加重,这些症状用抗酸药及解痉药不易缓解,多数病人诉食欲不振。
此外,出血也是慢性胃炎的症状之一,尤其是合并糜烂,可以是反复小量出血,亦可为大出血,急诊胃镜检查提示,在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中,急慢性胃炎占20%~40%,出血以黑便为多见,一般持续3~4天后自动止血,数月或数年后可再发,胃炎的病理变化与症状并不一致,Zaveronik发现有消化不良症状的病人活组织检查证实有胃炎者为42%;相反护校健康女生无胃病症状活组织检查证实有慢性胃炎者为29%,本院资料有类似现象,548例有胃病症状的病人作盲目吸取活组织检查,结果有58.6%有炎症改变,41.1%未见异常,症状与活组织检查不一致的原因有两个可能性:①盲目活组织检查未能取到病变部位,目前纤维胃镜直视下作活组织检查,阳性率已达80%~90%;②症状并非来源于胃,可能由于肝胆系统疾病引起,另外无症状的“健康人”活组织检查阳性的问题,仍应诊断胃炎,因为很多疾病都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如溃疡病,肝硬化,肝癌及肺癌等,经过健康检查才被发现,因此部分胃炎病人无症状并不足为奇。
根据临床研究,Hp感染与否和临床症状的轻重无明显关系。
二、慢性胃炎的体征多数病人有黄,白色厚腻舌苔,单纯溃疡病人无舌苔或有薄白苔,是两种胃病的不同点,上腹部可有压痛,少数病人消瘦,贫血,此外无特殊体征。
三、慢性胃炎的分类1.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表现为上腹疼痛,疼痛多数无规律、腹胀、嗳气、反复出血等。
多数患者可无症状。
2.萎缩性胃炎: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
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而引起的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由于粘膜的再生改造,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
成人发病率一般在90%以上,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中医将此病归属为“胃痛”的范畴。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篇载:“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
”“心痛”是指心腹部疼痛病证之泛称,“当心而痛”实指胃脘痛。
因其痛在胃脘部,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上腹部胀满不适、嗳气吞酸等,于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症有类似之处。
临床上应重视西医检查,结合辨病与辨病,方能法不偏立,而不贻误病情。
1病因病机1.1西医认识1.1.1病因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免疫因素为主要因素。
饮酒、饮食不节、精神因素、可致胃粘膜损伤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及胆汁反流等为其诱发因素。
1.1.2病理浅表性胃炎的炎症限于胃小凹和粘膜固有膜的表层,上皮细胞变性,小凹上皮增生及固有的膜细胞浸润,引起粘膜充血、水肿、渗出。
多发于胃窦,有时有少量糜烂及出血。
部分患者在胃窦有较多的糜烂灶,或伴疣壮凸起,称慢性糜烂性或疣状胃炎。
萎缩性胃炎,炎症深入粘膜固有膜,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使粘膜层变薄,粘膜皱襞平坦,甚或消失,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部分患者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使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胃,由于该内容物有胆汁的返流,而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
慢性胃炎多合并胆结石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2中医认识引起胃痛的主要病因有感受寒邪,饮食不节,肝气郁结以及过劳、久病、治疗不当等原因导致脾胃虚弱。
1.2.1寒邪客胃外感寒邪,脘腹受凉,或过食寒凉,寒凉伤中,寒积胃中,因寒性收引,致使气机凝滞不通,胃气不和,收引作痛。
1.2.2饮食伤胃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致使胃不能腐熟水谷,脾不能转输精微,水谷不化,内生食滞,胃中气机阻滞,胃气失和故疼痛。
1.2.3肝气犯胃若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气横逆犯胃,脾胃纳运失常,气机郁滞而发胃痛。
肝郁日久,可化火生热,邪热犯胃,肝胃郁热,可致胃脘灼热而痛;火热伤阴则胃失濡养而作痛;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日久,可深入血分,致血行不畅,血脉凝滞,瘀血内停,胃络受阻,发生胃痛。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和中医治疗一、慢性胃炎的定义慢性胃炎中医病名诊断以症状诊断为主。
以胃痛为主症者,诊为“胃脘痛”;以胃脘部胀满为主症者,诊为“痞满”。
若胃痛或胃脘部胀满症状不明显者,可根据主要症状诊断为“反酸”“嘈杂”等病。
二、临床表现慢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多数慢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如上腹部不适、饱胀、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部分还可有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有无及其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组织学所见和内镜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三、中医分型及治疗1、肝胃不和证1.1、肝胃气滞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胀痛;②胁肋部胀满不适或疼痛。
次症:①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②嗳气频作。
舌脉:①舌淡红,苔薄白;②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
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
药物:柴胡、陈皮、枳壳、芍药、香附、川芎、甘草。
加减:胃脘疼痛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嗳气明显者,可加沉香、旋覆花。
1.2、肝胃郁热证:主症:①胃脘灼痛;②两胁胀闷或疼痛。
次症:①心烦易怒;②反酸;③口干;④口苦;⑤大便干燥。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②脉弦或弦数。
治法:清肝和胃。
主方:化肝煎(《景岳全书》)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药物:青皮、陈皮、白芍、牡丹皮、栀子、泽泻、浙贝母、黄连、吴茱萸。
加减:反酸明显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胸闷胁胀者,可加柴胡、郁金。
2、脾胃湿热证主症:①脘腹痞满或疼痛;②身体困重;③大便黏滞或溏滞。
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苦;③口臭;④精神困倦。
舌脉:①舌质红,苔黄腻;②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化湿。
主方: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
药物: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黄连、大枣、甘草。
加减:腹胀者可加厚朴、槟榔;嗳食酸腐者可加莱菔子、神曲、山楂。
3、脾胃虚弱证3.1、脾胃气虚证: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加重;③疲倦乏力。
次症:①纳呆;②四肢不温;③大便溏薄。
中医内科慢性胃炎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慢性胃炎本病属于中医学“胃院痛”、“呕吐”、“痞满”等范围。
多为饮食不节、嗜食酒辣生冷、精神刺激所引起;或续发于急性胃炎、溃疡病等之后。
因肝气犯胃,或脾胃虚弱(胃气虚寒或胃阴不足),胃气不能和降所致。
【诊断】1大多数病人,尤其轻症与浅表性胃炎可无明显症状。
一般临床多见上腹部胀闷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食后加重,胃口欠佳,常有暧气、恶心、呕吐。
2 .上腹部可有压痛,范围较广,且不固定。
3 .肥厚性胃炎,胃酸增多,有吐酸烧灼感,也可发生胃出血。
4 .萎缩性胃炎,胃酸减少,有饱胀、暧气、口苦或腹泻,后期可见营养不良、消瘦、贫血、舌炎,伴肠上皮化生者有变为胃癌之可能。
5 .可作纤维胃镜检查及胃液分析,以协助诊断。
【治疗】一、辨证论治辨证当分虚实。
实证肝气犯胃的,治以理气和胃;虚证脾胃虚弱的,治予补脾温中或滋阴养胃。
1气郁胃部胀满,疼痛,暧气,恶心或呕吐,嘈杂,吐酸,口苦,食欲不好,抑郁恼怒时胀痛明显,舌苔薄白或黄,脉细弦。
治法:理气和胃。
方药举例:苏梗IOg,法半夏10g,厚朴5g,茯苓10g,白蔻仁(后下)3g,枳壳IOgo加减:吐酸明显,去川朴;加姜黄连3g或炒黄苓5g,淡吴萸15g,煨乌贼骨15g。
2.虚寒上腹隐痛,胸闷恶心,呕吐清水,喜暖畏寒,头昏,疲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或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补脾温中。
方药举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炒白术、茯苓各IOg,陈皮6g,广木香5g,砂仁(后下)3g0加减:夹湿,呕吐腹胀,大便清,苔白腻,去白术、党参;加苍术IOg,厚朴5g,姜半夏10g。
胃寒重,怕冷喜暖,吐清水,加制附片5g,干姜3g。
气滞,胸闷暧气,加苏梗10g,佛手片5g。
3.阴伤胃部灼热,隐痛,嘈杂,恶心,有饥饿感,但不能多食,食后饱胀,面色无华,消瘦,心烦,口干,或有腹泻,舌质光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胃。
方药举例:一贯煎加减。
北沙参12g,麦冬12g,川石斛10g,玉竹15g,白芍10g,川楝子10g,炙甘草5g.加减:恶心呕吐,加陈皮6g,竹茹10g。
小儿慢性胃炎的诊断和中西医治疗
小儿慢性胃炎的诊断和中西医治疗慢性胃炎是儿童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可伴有恶心呕吐、食纳欠佳、暖气泛酸等症状,当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腹痛”范畴。
临床研究表明小儿慢性胃炎在反复发作性腹痛中占有较大比例[1],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特别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性胃炎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视。
目前,关于小儿胃炎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本文从中西医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作一概述。
1 病因及发病机制小儿胃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是很明确,可能与社会心理因素、饮食因素、hp感染因素及家族遗传等综合因素相关[2]。
不良的饮食习惯,粗糙食物及过热、过冷、过酸的刺激性食物,均可引动胃黏膜损伤。
社会心理因素逐渐被临床重视,如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紧张劳累、忧郁等,导致皮质兴奋与抑制过程平衡失调,胃壁血管痉挛收缩,腺体分泌异常而发生慢性胃炎。
同时毒物性因素、口咽部慢性感染病灶,长期慢性刺激均可导致胃黏膜炎性;非甾体类抗炎可使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减少,屏障作用降低,致使胃黏膜损害。
就感染因素而言,hp感染是胃炎发生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hp 感染引起的原发性胃炎在儿科占40%~96%,并证明hp相关性胃炎患者hp的胃内分布与炎性反应一致;hp感染主要经“口-口”或“粪-口”及“胃-口”途径传播,社会经济因素对hp感染有一定的影响。
2 诊断2.1临床表现儿童胃肠反应尤其腹痛症状多不明显,部分患儿可无任何症状。
反复发作上腹部不适、不规律的上腹部或脐周为主的腹痛常常是小儿胃炎的要表现之一,可有腹胀、恶心、呕吐、反酸暧气,食欲减退,晨起口气臭秽、口苦、神疲倦怠、消瘦、大便秘结或腹泻等症状。
2.2胃镜检查镜下改变以黏膜斑、充血、水肿、微小结节形成、糜烂、花斑、出血斑点为主;以上前5项中符合一项即可诊断;后二项应结合病理诊断。
此外,如发现幽门口收缩不良、反应增多、胆汁反流,常提示胃炎存在,应注意观察。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辨治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地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医疗人员表示,经常外出就餐或者过多的食用外卖都会对人们的身体产生相应的影响,诱发相应的疾病发生。
浅表性胃炎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消化系统常见的疾病。
此疾病就是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造成。
此疾病的患病率会随着患者的年龄增长而有所提高,此疾病的主要发病诱因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患有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患者数量占总患病人数的52.2%左右,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主要以缓解和根治幽门螺杆菌为主,清除病因后,此疾病方可治愈。
慢性浅表性胃炎会导致患者出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消瘦、乏力等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一)什么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其诱因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又被称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的一种疾病,其主要是由于胃黏膜在相应的致病因素影响下,导致胃黏膜出现红斑或者出血点的现象,同时可伴有糜烂以及胆汁反流的情况发生。
据临床研究分析,诱发此疾病的主要诱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在临床中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因,其次就是胃部反流的现象,反流时胆汁等大量的消化液涌入胃中,对于胃黏膜造成相应的损害。
再者不良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习惯都易导致此疾病的发生。
同时,对于长期需要服用非甾体类药物的人群,药物也会对其胃黏膜造成相应的影响,易患此病。
最后,患者不良的情绪也会诱发此疾病,当人们长期处于焦虑或者抑郁的情绪下,会导致内分泌功能失调,促使胃黏膜供血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对胃部起到保护作用,继而诱发疾病的发生。
(二)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方式慢性浅表性胃炎在临床中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当患者摄入辛辣刺激或者生冷的食物后,疼痛感会有加重的表现。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腹部胀气的现象,多是由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所导致食物在胃中潴留,消化不良而引起的。
慢性胃炎中医分型证治
吴茱 萸辛 以散郁 , 郁散则火 随之得泄 , 如此辛 开苦降 。陈 皮 、 茯 干, 滞从 中内生 , 郁滞是慢性 胃炎 的病 理特征。其致病之 因 , 由 苓、 半夏 、 枳实 、 竹茹理气健脾 , 和 胃降逆。元胡 、 川楝子 理气止 饮食劳倦 , 七情所伤 。叶 天士 云 “ 肝为 起病 之 源 , 胃为 传病 之 痛。瓦楞子制酸止痛 , 火易 伤阴 , 投药 忌用香 燥 , 故选 香橼 、 佛 所。 ” 慢性 胃炎的基本病 机可归 纳为肝郁 、 脾虚 、 胃实 。气 不舒 手之品 , 解郁止痛而不伤 阴 , 白芍 、 甘草缓 急止痛 。全方 具有舒 则郁 , 寒盛则凝 , 热盛则 壅而失 降 , 阳气 虚则滞 而不 运 , 阴虚则 肝清 胃热之功 , 用于胆 汁返流性 胃炎疗效更佳 。 涩而不行 , 积滞则淤积不通 。治疗 慢性 胃炎 当以“ 通” 为法 , 大 4 气 滞 血 瘀
灼痛 , 嘈杂泛 酸 、 口干 、 口苦、 心烦 易怒 、 纳少、 大 便 干结 、 舌 质 红、 苔黄腻、 脉弦数 。治 则 : 疏肝 、 泄热、 和 胃止 痛。方 药 : 黄连 温胆 汤加减 。黄连 1 0 g , 半夏 1 0 g , 陈皮 1 0 g , 枳实 1 0 g , 竹茹 1 0 g , 茯苓 1 5 g , 元胡 1 5 g , 川楝子 1 0 g , 瓦楞子 1 0 g , 香橼 1 0 g , 佛手 1 0 g , 白芍 2 0 g , 吴茱 萸 6 g , 甘草 1 0 g 。方析 : 方 中黄连苦寒 清火 , 稍佐
2 肝 胃 不 和
病因病机 : 胃脘痛 日久不愈 , 气血瘀滞 , 脉络 壅而不通 。主 症: 胃脘部疼痛 , 痛有 定处而 拒按 , 食后痛甚 或痛 有针 刺感 , 舌 质紫暗 , 脉细涩。治则 : 理气 化瘀 止痛。方 药 : 金 铃 子散 加味 。 元胡 1 5 g , 川楝子 1 2 g , 香附 1 5 g , 陈皮 1 0 g , 枳壳 1 5 g , 郁金 1 0 g , 丹 参3 0 g , 当归 1 5 g , 赤芍 1 5 g , 甘草 1 0 g 。方析 : 元 胡、 川 楝 子理气 止痛化瘀滞 , 香附 、 郁金 、 陈皮 、 枳壳理气宽 中下气 , 丹参 、 当归 、 赤芍化瘀 生新 , 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具有理气 化瘀 止痛之功。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 慢性胃炎分为几类
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慢性胃炎分为几类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遭受反复损害后,由于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本病十分常见,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高。
一、慢性胃炎有哪些症状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包括上腹饱胀不适,多在餐后加重,无规律性的上中腹部疼痛,并有嗳气、反酸、恶心及呕吐等。
部分患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慢性胃炎往往缺乏特异性症状,甚至在静止期无任何症状表现,因此,患者发现胃部不适时要及早到医院检查,防止慢性胃炎的进一步恶化。
二、慢性胃炎分为几类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结合可能病因,慢性胃炎可分成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三大类。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的慢性胃炎。
根据炎症分布的部位,可再分为胃窦胃炎、胃体胃炎和全胃炎。
幽门]螺杆菌感染首先发生胃窦胃炎,然后逐渐向胃近端扩展为全胃炎。
全胃炎发展与否及发展快慢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地区差异。
自身免疫引|起的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胃体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再分为多灶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大类。
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的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以胃窦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展而来。
自身免疫性胃炎的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多由自身免疫引起的胃体胃炎发展而来。
萎缩性胃炎曾被消化病专家认为是胃癌的“癌前期病变”,尤需警惕。
肥厚性胃炎临床上较少见。
三、慢性胃炎如何防治首先要保持心情偷快,避免精神刺激;其次要求生活起居有规律,忌酒和辛辣刺激食物,不暴饮暴食;多吃易消化吸收的、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
新版中医单病种—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定义】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多伴上腹部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
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西医分为浅表性(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两大类。
后者包括自身免疫性胃炎笊型胃炎、胃萎缩)和多灶萎缩性胃炎(B型胃炎、胃窦萎缩)。
属中医学的“胃脘痛” “痞满”等范畴。
【诊断标准】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诊断主要依赖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活检。
一、症状约半数患者有上腹部不适、饱胀、隐痛、烧灼痛,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加重,亦常见食欲不振、暧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部分患者无临床症状。
有胃黏膜糜烂者可出现少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少数患者可伴有乏力及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
萎缩性胃炎伴恶性贫血者常有全身衰弱、疲惫,一般消化道症状较少。
二〃体征大多无明显体征,有时可有上腹部轻度压痛或按之不适感。
少数患者伴有舌炎、消瘦和贫血。
三、理化检查1.胃液分析正常胃液的pH为1.31. 8如刺激后,最大分泌时的pH>6.0则可诊断为真正胃酸缺乏。
A型患者无酸或低酸,提示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B型患者大多正常或为正常值低限,但一般不会反酸。
2.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胃窦部黏膜的G细胞分泌胃泌素,A型胃炎患者G细胞数量不减少,因而血清胃泌素显著增高;B型胃炎患者胃窦黏膜萎缩,直接影响G细胞分泌胃泌素功能,血清胃泌素低于正常。
3.幽门螺杆菌(Hp)测定及其抗体测定伴有活动性胃炎时,此检查常呈阳性。
4.内因子可减少到46U/L。
5.伴恶性贫血者贫血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象提示有核细胞增生,以红细胞系增生为特征,红细胞呈巨幼型改变。
6.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慢性胃炎中,胃体菱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显著升高,胃蛋白酶原1或胃蛋白酶原I/I比值降低;胃窦萎缩者血清胃泌素G17水平降低,胃蛋白酶原1或胃蛋白酶原I/I比值正常;全胃萎缩者则两者均降低。
慢性胃炎中医症候评分表
胀痛),程度多不
或刺痛),1
程度能忍受,
能忍受,每次持
小时内可自
持续1-3小时
续>3小时,需服
行缓解或进
可缓解。
药后才能自缓解
食后缓解,
遇凉则发,
得温则解。
3胸胁疼痛
无
每天偶有胸
每天经常胸胁
每天明显感胸胁
(胀满、刺
胁胀满或疼
胀满或疼痛,
胀满或疼痛,每
痛或隐痛)
痛,1小时内
持续1-3小时
易醒,每晚睡眠
醒,每晚睡
睡眠4-5小
<4小时。
眠5-6小时。
时。
总分
舌象
脉象
胃镜或C14尿素酶试验:
记录者记录时间
较前减少1/3
较前减少1/2以
保持原进食
左右。
上。
量。
6食后腹胀
无
每天食后腹
经常食后腹
明显时候腹胀,
胀轻微,1小
胀,持续1-3
持续>3小时不缓
时内可缓
小时,部分影
解,服药后才能
解,不影响
响生活。
缓解。
生活
7早饱
无
偶有早饱,
经常
持续早饱,明显
不影响食欲
早
影响食量。
和食量.
饱,
稍影
响食
欲和
食
量。
8多食易饥
结
解,不费时3
解,稍微费时,
费时,>7天1次。
天1次。
4-6天次。
25里急后
无
每日偶有里
每日经常里急
每日持续有里急
重
急后重,不
后重,轻度影
后重,严重影响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九法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九法1导滞消食法暴饮暴食伤及胃腑,影响脾胃功能,证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食后甚或恶食,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2益气健脾法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或脾虚重、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
若脾阳虚,则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等,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
临床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治疗。
3和胃舒肝法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克伐脾土,甚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证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每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
若有化热趋向,则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临床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疗,化热生火者可选化肝煎、丹栀逍遥散;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有热者选栀子、丹皮、浙贝母等。
研究证明,舒肝和胃法具有兴奋胃肠,增加蠕动,促进分泌的功能。
4养阴益胃法胃喜润恶燥,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灼伤胃之阴津,证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常见于慢性胃炎。
常用方有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常合芍药甘草汤。
从临床观察,萎缩性胃炎出现红舌或光净舌的几率高于其他病种,养阴益胃法对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以及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均有明显消除作用。
应注意养胃阴寓于通降中。
5化湿清热法饮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内湿停滞,一方面易招外湿侵袭,可兼有表证;一方面气机阻滞,日久化热,湿热相搏而为病,证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紧,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慢性胃炎临床表现中医辨证分型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近两年来,对1000例经胃镜诊断及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苔脉象进行了观察总结,并辨证分型,对临床治疗及用药提供了极大帮助。
1观察对象 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系我院内窥镜室胃镜诊断病例,并经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其中男520例,占52%;女480例,占48%,年龄12~80岁。
胃黏膜轻度炎症243例,占24.3%,中度炎症516例,占51.6%,重度炎症241例,占24.1%,其中伴腺体萎缩者98例,占9.8%,轻度萎缩60例,中度萎缩28例,重度萎缩10例。
肠上皮化生156例,占15.6%,其中轻度92例,中度48例,重度16例;不典型增生者8例,占0.8%,轻度4例,中度3例,重度2例;胃镜下有糜烂者140例,占14%;有胆汁反流者115例,占11.5%。
2临床表现分析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症状轻重程度与胃镜所见的病变轻重程度并不一致。
在此,我们为了更加详细的观察病例,对临床所表现症状进行归纳(表1)。
表1本组患者临床症状总结从表1可以看出,胃痛820例,占82%,胃胀843例,占84.3%,以上两症在其他诸症中病例最多,为最常见症状。
通过观察,患者胃痛多为虚寒所致,喜温喜按,中医病机为中焦虚寒,气机阻滞,部分胃痛连胁,属肝气犯胃或脾虚肝郁范畴;胃虽胀满,但无胀急之形,故为中焦虚寒,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致;当胃黏膜在炎症刺激下再受理化或生物因素刺激,致胃肠道过度膨胀或逆蠕动,而引起患者恶心、呕吐、嗳气等胃气上逆表现。
泛酸、嘈杂可分为寒、热两种情况,其中热证多属肝胃不和、肝气犯胃所致,寒证多属中焦虚寒,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所致。
中医认为便溏是脾虚所致,而便结则多与脾胃阴虚,气机失调有关。
3舌象、脉象表现及分析见表2,表3。
表2本组患者舌象表现表3本组患者脉象表现根据表2、表3可以看出,本病舌象以淡、红为多,提示病势多数较为轻浅,而胖大舌、裂纹舌、齿痕舌为脾虚的表现,舌暗、有瘀斑则表明体内气血不和甚则气滞血瘀,苔黄为热,苔白为寒,苔腻则反映为脾虚失运,水湿难化而停聚体内。
病例中以细、沉、缓脉多见,故本病以虚脉为多。
4中医辨证分型及讨论通过对1000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舌象、脉象分析,我们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虚湿阻、脾胃阴虚、气滞血瘀、肝脾不和四型。
脾虚湿阻者,胃胀、纳差、呕恶、便溏症状多见,舌质多淡红,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腻,脉滑或细滑;脾胃阴虚者,嘈杂、口干、烦热、便结症状多见,舌质多红或暗红,舌苔黄或少苔、无苔,脉细、沉、缓。
气滞血瘀者,胃痛症状突出,舌体多瘀斑,脉细。
肝胃不和者,泛酸、胁胀、嗳气、灼热症状多见,舌质红,苔黄或白,脉弦、弦滑。
综上所述,慢性胃炎涉及中医脾、胃、肝三脏,但我们认为脾虚是基本病理生理,因脾气虚弱,肝气作用太强,疏泄太过,则木旺克土,导致临床肝胃不和症状;脾虚则湿不化,阻碍气机,则导致脾虚湿阻症状;同时脾气虚弱,气机不畅,易致气滞血瘀症状。
故而通过我们对慢性胃炎的观察和分析,为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了切实的理论依据,可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