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刺激 2、换能作用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 能量变化最敏感。
1. 感受器的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
γ、 X、紫外线
380~760nm 红外线、无线电波
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波形
3. 感受器的编码作用(coding):
Ⅰ 刺激 性 质 的编码 Ⅱ 刺激 属 性 的编码 Ⅲ 刺激 强 度 的编码
换能过程中: 刺激信息 → 动作电位特定序列中
适应现象
入
入
鲍
芝
鱼
兰
之
之
肆
室
久
久
而
而
不
不
闻
闻
其
其
臭
香
4. 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adaptation):
快适应感受器: 嗅觉、触觉 重新接受新对刺刺激激→的不变断化探灵索敏新;事物 适于传递快速变化的信息
慢适应感受器:窦-弓压力感受器、痛觉、肌梭 进行持续检仅测刺激→开随始时不调久整冲机动体频功率能微降 之后较长时间维持于此水平
? 光刺激 → 眼 → 视觉
人眼可分辨: 500级亮度,200种颜色、20级饱和度
200万种颜色梯度
《小鬼当家3》片断
《狮子王》片断
刺激性专质用的线编路码:
声音刺激 耳 听觉通路 听皮层 视觉刺激 眼 视觉通路 视皮层
刺激属性的编码:
以声音刺激为例: 500Hz的声波: 1000Hz的声波: 2000Hz的声波: 3000Hz的声波:
不同频率的声波引起的听觉
生理学08感觉器官重点
感觉器官一、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1.适宜刺激:不同感受器对不同的特定形式的刺激最为敏感,感受阈值最低,将这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耳的适宜刺激是16~20000Hz的疏密波。
2.换能作用:将各种形式的刺激转为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
感受器电位不是动作电位,而是去极化或超极化局部电位。
例如,视杆细胞的迟发感受器电位是超极化电位。
3.编码作用:感受类型的识别,是由特定的感受器和大脑皮层共同完成的。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4.适应现象:指当一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其感觉神经产生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的现象。
适应现象不是疲劳。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
二、眼的功能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作用分别由折光系统和感光系统完成。
折光系统包括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晶状体的曲度可进行调节。
主要的折射发生在角膜。
感光系统包括视网膜和视神经。
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是真正的感光细胞。
三、眼的调节看近物时眼睛的调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晶状体曲率增加:视区皮层→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驰→晶状体弹性回缩→晶状体前后变凸。
当物距大于6m时,反射入眼的光线近似平行光线,正好成像在视网膜,无需进行调节;当物距小于6m时,需要调节折光系统的曲度。
视调节过程是眼内特定肌肉的运动过程,应该由“动眼”神经兴奋所致,而引起肌肉收缩的递质多为乙酰胆碱,因此,晶状体变化是动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维作用的结果。
2.瞳孔缩小:副交感神经纤维兴奋→瞳孔环形肌收缩→瞳孔缩小→减少进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这种视近物时引起的瞳孔缩小的反射称为瞳孔近反射,属于视调节反射。
而瞳孔对光反射是光线强弱变化引起的反射性瞳孔变化。
3.双眼向鼻侧聚合:使视近物时两眼的物像仍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置上。
生理学之感官系统
内耳 (耳蜗) 为感音功能 听阈与听域
中耳
1. 鼓膜: 鼓膜:卵圆窗=59.4∶3.2mm2=18.6∶1
2.听骨链:锤骨柄(长臂):砧骨突(短臂)=1.3
总的增压效应:18.6×1.3=24.2倍
3.咽鼓管
潜水、飞机降落时→鼓室内压<外界→鼓膜内陷→耳鸣、听力 ↓、疼痛甚至鼓膜破裂。此时可进行吞咽动作,促使咽鼓管开 放,使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取得平衡而缓解上述症状。
眼调节异常:老视:晶状体弹性↓→近点移远
眼的折光异常
正视眼 非正视眼
近视:眼前后径过长,折光力过强,远点、近点都近移 成像在视网膜前,用凹透镜纠正
远视:与上相反,远点消失、近点远移 散光:角膜、晶状体表面不呈正球面
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线,用柱面镜纠正
瞳孔对光反射或互感性对光反射
效应: 强光→双瞳孔缩小;弱光→双瞳孔扩大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编码作用: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转移到AP的 序列之中。
(1)对刺激的质(性质)的编码:不同性质的感觉引起, 是由某一专用线路将冲动传到脑的特定部位所形成的。
(2)对刺激的量(强度)的编码
A.单一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不同
B.参与信息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不同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视锥细胞 视网膜黄斑部 呈单线式,分辨力强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种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强光 低(强光→兴奋) 强(分辨微细结构) 明视觉 + 色觉 强
视杆细胞 视网膜周边部 呈聚合式,分辨力弱 只有视紫红质1种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 弱光 高(弱光→兴奋) 弱(分辨粗大轮廓) 暗视觉 + 黑白觉 弱
感觉器官
Na 内流(Na 通道开放)(暗电流) Na 外运(Na 泵主动转运)
静息电位
光 照
光照
感受器电位
部分Na 通道关闭,Na 外运Na 内流
超极化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的大小随光照的强度改变
动作电位
神经冲动
传向视觉中枢
视紫红质
1个光量子
变视紫红质Ⅱ
激活G蛋白(Gt,传递蛋白) 激活磷酸二酯酶(效应器酶) cGMP分解,cGMP↓ 外段视盘膜Na+通道关闭,Na+内流↓ 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终足神经递质释放
视觉代表区:
1 、位置:枕叶距状裂 的上下缘(17区)。 2、投射特点: ①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 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 射到同侧枕叶。 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 射到距状裂的上 ( 下 ) 缘 ; 黄 斑区(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 的后(前)部。
七、与视觉有关的其他现象
(一)暗适应与明适应: 1.暗适应 从明亮处进入黑暗处时,最初什么都看不见,经过一定
到耳蜗的,耳蜗的感音装置又是如何把声
波的机械能转换成神经冲动的。
一、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1、听阈 对每一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 个刚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强度,称为听阈 。 2、最大可听阈 当声音强度增加到一定 限度时,不但引起听觉,同时引起鼓膜的 疼痛,这个限度称为最大可听阈 。
3、听域 不同声波频率的听阈 连线与 不同声波频率的最大可听阈连线所包含的 面积称为听域 。
在感受器细胞出现一过渡性的局部电变化。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把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 时,不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而且 将刺激所包含的信息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 的某种特有的序列传入中枢,称为感受器 的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以恒定强度的刺激连续作用于感受器 时,虽然刺激持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的脉冲 逐渐下降,主观感觉可减弱或消失。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感受器2、感觉器官3、适宜刺激4、感受器电位5、感受器的适应现象6、近视7、远视8、暗适应9、气传导10、微音器电位11、前庭自主神经反应12、视力二、填空题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对一种感受器来说,最为敏感的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________。
3、眼具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两项功能。
4、眼的折光组织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角膜,能使眼的折光度发生改变的是晶状体。
5、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反应有晶状体凸度增加、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
6、眼注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_______,晶状体的折光力_______。
7、眼的屈光能力异常有近视、远视、散光。
8、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可引起近视。
9、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前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10、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能重新分布。
被消耗了的视黄醛则由维生素A补充。
11、视网膜中具有分辨颜色能力的感光换能系统是视锥系统。
12、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13、在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视野不同,其中白色的视野最大,绿色的视野最小。
14、声波由外耳向内耳传入包括气传导与骨传导两条途径,其中以气传导为主,因为它有增压效应。
15、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__________。
16、鼓膜和听骨链构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的传导途径。
声波经此途径传入内耳时,其振动幅度减小,振动强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增压效应。
17、咽鼓管具有平衡咽鼓管内压压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对维持正常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18、根据行波学说原理,基底膜底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基底膜顶部主要感受低频声波。
第四章感觉器
(四)眼的折光异常
散光(astigmatism)
第四章 感觉器
二、前庭蜗器(耳)
❖ 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第四章 感觉器
二、前庭蜗器(耳—外耳)
耳郭
外耳 外耳道
鼓膜
第四章 感觉器
二、前庭蜗器(耳—中耳)
鼓室 中耳 咽鼓管
乳突窦和乳突小房
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的连结:
作用: 可以使双眼看近物时,物像成像于视网 膜 的相称点上,产生单一视觉和防复视的产生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 非正视眼
近视 远视 散光
眼的折光异常和调节能力异常
近视
远视
散光
老视
原因 眼球前后径过长 眼球前后径过短 角膜不呈 晶状体
折光力过强
折光力过弱
正球面 弹性减弱
成像 远物成像于视 成像于视网膜后方 光线不能全部
第四章 感觉器
一、视器(眼—副器 )
(二)结膜 是一层薄而透明的粘膜,分为:
睑结膜、球结膜(在巩膜的前部)
第四章 感觉器
一、视器(眼—副器 )
(三)泪器 泪腺:位于眼眶的外上方 泪道:包括泪点、上、下泪小
管、泪囊、鼻泪管。 (四)眼球外肌
共有7条,和眼球的运动及眨眼 有关。
视觉器官的功能
一.概述 二.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三.眼的感光功能 四.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五.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
鼓膜脐→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
第四章 感觉器
二、前庭蜗器(耳—内耳)
前庭 骨迷路 (骨性隧道) 骨半规管
耳蜗 椭圆囊和球囊—感受直线变速运动 膜迷路 (膜性囊管) 膜半规管--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 蜗管—螺旋器,感受声波刺激
感觉器官的功能-医学生理学-讲义-09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人体主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躯体感觉(包括皮肤感觉与深部感觉)和内脏感觉等。
第一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一般生理一、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受细胞连同它们的附属结构,构成各种复杂的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有眼、耳、前庭、嗅上皮、味蕾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觉器官。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各种感受器只对一定性质的刺激高度敏感,这种特性称为特异敏感性。
每种感受器都有一定的适宜刺激。
适宜刺激必须具有一定的刺激强度才能引起感觉。
引起某种感觉所需要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感觉阈。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和感受器电位各种感受器把作用于它们各种形式的刺激的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过程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受刺激时,在感受器细胞或感觉神经末梢引起相应的电位变化,前者称为感受器电位,后者称为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
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具有局部兴奋的特征。
当它引发传入神经纤维产生动作电位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功能的完成。
(三)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也转移到了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这就是感受器的编码功能。
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
(四)感受器的适应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继续存在,但由其所诱发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逐渐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
第二节视觉器官人脑所获得的关于周围环境的信息中,大约95%以上来自视觉。
引起视觉的外周感觉器官是眼,它由含有感光细胞的视网膜和作为附属结构的折光系统等部分组成。
人眼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370-740nm的电磁波。
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ppt课件
异构酶
(暗处,耗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
白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2.视杆细胞的感受器电位
无光照 cGMP含量高 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 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
暗电流 突触末梢兴奋性递质
光照
视紫红质分解变构
+
激活盘膜上的转导蛋白(G蛋白)
+
磷酸二酯酶
意义 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 量过强而受到损害,也不会因光线过弱而影 响视觉。
过程
强光
视网膜感光细胞
视神经
中脑的顶盖前区
动眼神经缩瞳核(双侧)
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
瞳孔括约肌收缩 瞳孔缩小
3.双眼会聚
当双眼注视一 个由远移近的物体 时,两眼视轴向鼻 侧会聚的现象。
是由于两眼球 内直肌反射性收缩 所致。
意义:两眼同时看一近物时,物像仍可落在两眼视网 膜的对称点上,避免复视。
(四)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正视眼: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 同的物体。
非正视眼: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 形态异常,使平行光线不能聚焦于 安静未调节的视网膜上。 包括:近视眼、远视眼和散光眼。
1.近视(myopia)
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轴性近视)或折光系 统的折光能力过强(屈光性近视)→远处物体发出 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前方,因而在视网膜上 形成模糊的图像。
2.色盲与色弱: ①色盲
指一种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 辨能力的色觉障碍。
②色弱 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
三、与视觉有关的若干生理现象
(一)视敏度(visual acuity)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暗适应和明适应
1.暗适应: ⑴概念:指从明处→暗处,最初
看不清→逐渐恢复暗视觉的过程 (约25~30min)。 ⑵机制:是视紫红质的含量在 暗处恢复的过程。
2.明适应: ⑴概念 : 从暗处→明处,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
感)→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约1min)。 ⑵机制:是视紫红质分解的过程。 ∵视紫红质在暗处大量蓄积+对光的敏感度 强,∴到明亮处被迅速大量分解,产生和传入大量视 觉冲动,从而出现耀眼的光感。
2.简化眼 :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
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 在角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 点在节点后15mm处。
简化眼中的AnB和anb是对顶相似三角形。如果物距 和物体大小为已知,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
3.视敏度(视力): 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
视杆细胞 感受器电位 (超极化型) 电紧张方式扩布 终 足 电-化学-电 双极细胞 (去或超极化型) 电-化学-电 神经节细胞 (动作电位)
(四)视锥系统的换能颜色视觉
⑴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视锥细胞有分别含有感红光色素、 感绿光色素、感蓝光色素三种。 三种视锥色素的区别是视蛋白的分子 结构稍有不同,这种微小差异决定了对特定波 长光线的敏感程度。 视锥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目前认为 与视杆细胞类似。 视锥细胞的功能特点是分辨力强,并 具有辨别颜色的能力。
光
视黄醛异构酶
(暗处,需能)
全反型视黄醛+视蛋白 醇脱氢酶
全反型视黄醇(VitA) 11-顺视黄醇→
视黄醛还原酶 11-顺视黄醇(VitA)
异构酶
注:①贮存在色素细胞中的全反型视黄醇→
生理学试题及标准答案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感受器2、感觉器官3、适宜刺激4、感受器电位5、感受器的适应现象6、近视7、远视8、暗适应9、气传导10、微音器电位11、前庭自主神经反应12、视力二、填空题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对一种感受器来说,最为敏感的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________。
3、眼具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两项功能。
4、眼的折光组织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角膜,能使眼的折光度发生改变的是晶状体。
5、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反应有晶状体凸度增加、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
6、眼注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_______,晶状体的折光力_______。
7、眼的屈光能力异常有近视、远视、散光。
8、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可引起近视。
9、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前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10、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能重新分布。
被消耗了的视黄醛则由维生素A补充。
11、视网膜中具有分辨颜色能力的感光换能系统是视锥系统。
12、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13、在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视野不同,其中白色的视野最大,绿色的视野最小。
14、声波由外耳向内耳传入包括气传导与骨传导两条途径,其中以气传导为主,因为它有增压效应。
15、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__________。
16、鼓膜和听骨链构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的传导途径。
声波经此途径传入内耳时,其振动幅度减小,振动强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增压效应。
17、咽鼓管具有平衡咽鼓管内压压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对维持正常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18、根据行波学说原理,基底膜底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基底膜顶部主要感受低频声波。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九章感觉器官
第九章感觉器官一、名词解释1、感受器2、感觉器官3、适宜刺激4、感受器电位5、感受器的适应现象6、近视7、远视8、暗适应9、气传导10、微音器电位11、前庭自主神经反应12、视力二、填空题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作用、适应现象。
2、对一种感受器来说,最为敏感的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称为该感受器的________。
3、眼具有折光成像和感光换能两项功能。
4、眼的折光组织有: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其中折光能力最强的是角膜,能使眼的折光度发生改变的是晶状体。
5、视近物时眼的调节反应有晶状体凸度增加、瞳孔缩小、两眼球会聚。
6、眼注视近物时,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放松、晶状体_______,晶状体的折光力_______。
7、眼的屈光能力异常有近视、远视、散光。
8、眼球前后径过长或折光系统折光能力过强,可引起近视。
9、人的视网膜上有两种感光细胞,即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前者主要分布在视网膜的中央部,后者分布在视网膜的周边部。
10、视杆细胞所含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在光照时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在暗处又能重新分布。
被消耗了的视黄醛则由维生素A补充。
11、视网膜中具有分辨颜色能力的感光换能系统是视锥系统。
12、对全部颜色或某些颜色缺乏分辨能力的色觉障碍称为色盲。
13、在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视野不同,其中白色的视野最大,绿色的视野最小。
14、声波由外耳向内耳传入包括气传导与骨传导两条途径,其中以气传导为主,因为它有增压效应。
15、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传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__________。
16、鼓膜和听骨链构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耳蜗的最有效的传导途径。
声波经此途径传入内耳时,其振动幅度减小,振动强度增大,这种效应称为增压效应。
17、咽鼓管具有平衡咽鼓管内压压与外界大气压的作用,对维持正常听力具有重要意义。
18、根据行波学说原理,基底膜底部主要感受高频声波,基底膜顶部主要感受低频声波。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感受器是对一定刺激源作出反应的器官,是连接感觉机能和行为
反应的桥梁。
普遍来说,感受器具有以下的一般生理特性:一是可塑性。
正常的感受器会随着放入的刺激源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增强或减弱反应,这种现象就是可塑性。
二是自适应性。
感受器受到不断反复刺激时具有自适应性,会减
轻反应程度而不断改变,这种现象称为自适应反应。
三是受限性。
感受器具有受限性,即只能有限度地反应,受到超
过它反应程度的刺激,它也只会反应有限程度。
四是神经兴奋选择性。
普遍来说,感受器只能感知特定的刺激源
而对于其他的刺激源不敏感,这种只能对特定刺激感受,对其他刺激
障碍的性质,就叫做选择性。
五是活动范围有限。
所谓活动范围有限,就是指传感器只能受到
刺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刺激,超出范围内的刺激会发生不敏感或损害。
六是适应性出众。
适应性的出众指的是同一感受器对不同的刺激源在不同的浓度均能产生不同的反应,而且反应强度随着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很大的适应性。
总结: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是可塑性,自适应性,受限性,神经兴奋选择性,活动范围有限,以及适应性出众,这些特性都使得感受器发挥出了很大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及时准确的信息。
感受器
感受器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一、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二、分类(一)外感受器:距离、接触(二)内感受器:平衡、本体、内脏,还可分为本体感受器和内脏感受器。
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与特异敏感性感受器的换能作用:神经末梢感受器来说,发生器电位=感受器电位。
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分为快适应感受器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前者以皮肤接触感受器为代表,后者以肌羧、颈动脉窦和关节囊感受器为代表。
眼的视觉功能: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
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及其依据,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作用,视锥细胞和色觉的关系。
视力(或视敏度)、暗适应和视野。
一、眼的调节视近物(6m以内)时,如果眼不作调节,近物发出的散射光线,经折射后必定成像于视网膜之后,视网膜上形成的是模糊不清的物像。
但是,正常眼能看清一定近距离的物体。
这是因为视近物时,由于眼的折光系统能随着物体的移近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使物像仍能清晰地聚焦在视网膜上。
眼睛发生这种能看清近物的适应性变化,称为眼的调节。
包括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瞳孔的调节双眼球会聚晶状体折光能力的调节当眼看远物时,睫状肌处于松弛状态,这时悬韧带保持一定的紧张度,晶状体受悬韧带的牵引,其形状相对扁平。
当看近物时,可反射性引起睫状肌收缩,导致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因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和向后凸出,尤其前凸明显。
近点: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
随着年龄的增长,晶状体的弹性逐渐减弱,叫老视。
瞳孔的调节瞳孔近反射或称瞳孔调节反射:当视近物时,在晶体调节的同时还伴随瞳孔缩小。
这种反应可减少入眼的光线量和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使视网膜形成的物像更清晰。
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可随光线的强弱而改变,弱光下瞳孔散大,强光下瞳孔缩小。
意义:调节进入眼内的光量,使视网膜不致因光量过强而受到损害。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的刺激 适宜刺激(adequate stimulus):感受器
最敏感,最易接受的刺激
比如:
视网膜感光细胞:一定波长的光波 听觉感受器:一定频率的声波
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概念: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刺激能量
转变成感受神经未梢上的神经冲动,这种作 用称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
A、延髓 B、脑桥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皮层
眼的感光细胞存在于 A、角膜 B、房水 C、晶状体 D、玻璃体 E、视网膜
颜色视野范围最大的是
A、白色 B、蓝色 C、绿色 D、红色 E、黄色
声波振动由鼓膜经听骨链传向 前庭窗时
A、振幅减小,压强增大
B、振幅不变,压强增大
眼球的基本结构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 感光系统:视网膜
眼 的 结 构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一)与眼的屈光成像的光学原理
B
A
F1
A’ C F2
B’
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
(二)眼的折光系统与成像
1.折光系统: 眼内折光系统的折射率和曲率半径
空气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折射率 1.000 1.336 1.336 1.437 1.336
为4:1:0时,产生红色感觉 为2:8:1时,产生绿色感觉
色觉与色觉障碍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
辨别颜色是视锥细胞的功能
色觉障碍
色盲 由于缺乏相应的视锥
细胞,不能辨别颜色。 多由遗传所致。
色弱 辨别颜色的能力降低。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在光刺激作用下,由视杆和视锥细胞 产生的电信号,在视网膜内经过复杂的 神经元网络的传递,最后由神经节细胞 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中枢。
《生理学》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1)讲课稿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1、视力(视敏度 )
眼分辨物体上两点之间最小距离的能力。
视力通常以辨别两点最小视角作为衡量标准。
2、视野
单眼固定地 注视正前方一 点不动,该眼 所能看到的 范围。
范围:上眼框和
鼻粱遮挡的缘故,
单眼视野的下方>
上方;颞侧>鼻侧。
三种视锥细胞在视
绿
网膜中的分布不匀,
红
色视野的白色>黄
为4:1:0时,产生红色感觉 为2:8:1时,产生绿色感觉
色觉与色觉障碍
色觉的三原色学说
辨别颜色是视锥细胞的功能
色觉障碍
色盲 由于缺乏相应的视锥
细胞,不能辨别颜色。 多由遗传所致。
色弱 辨别颜色的能力降低。
视网膜的信息处理
在光刺激作用下,由视杆和视锥细胞 产生的电信号,在视网膜内经过复杂的 神经元网络的传递,最后由神经节细胞 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向中枢。
眼的折光能力异常(屈光不正)
(1)近视:用凹透镜纠正 轴性近视:眼球前后径过长 屈光性近视:折光能力过强
近视
(2)远视:用凸透镜纠正 轴性远视:眼球前后径过短
屈光性远视:折光能力太弱 (3)散光:用柱面镜纠正
产生原因:角膜表面不同方位的曲率 半径不等 (4)老视:用凸透镜纠正
产生原因:晶状体弹性减退(弱)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
暗 视紫红质
视黄醛
光
异构酶
视蛋白 + 11-顺视黄醛
全反型视黄醛+ 视蛋白
酶 11-顺维生素A
酶 全反型维生素 A
2.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 *光线视锥细胞外段视锥色素感
受器电位(超极化)神经节细胞AP *视觉的三原色学说: 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三种视锥色素,
医学基础知识: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
医学基础知识: 生理学重点知识问答总结-感觉器官的功能我们通过知识问答的形式总结生理学重点知识, 今天我们先学习生理学之感觉器官的功能, 具体内容如下:1.简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解答: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有:①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②换能作用, 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最后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③编码功能, 感受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 不仅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 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动作电位的序列中;④适应现象, 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 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逐渐下降。
2.试述视近物时(6m以内), 眼的调节过程。
解答:①晶状体变凸:视近物时, 由于物体发出的光线呈辐射状, 通过折光系统后, 成像于视网膜之后, 物像模糊, 反射性引起睫状体环形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 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向前方和后方凸出, 折光能力增大, 使近物的辐散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②瞳孔缩小:视近物时, 反射性引起瞳孔缩小, 以减少入眼的光线量以及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 使视网膜成像更为清晰;③双眼会聚:视近物时, 反射性引起两眼内直肌收缩, 两眼球内收及视轴向鼻侧集拢, 可使物体成像于两侧视网膜的对称点上, 避免复视。
3.中耳具有增压减幅效应, 这一过程是如何实现的?解答:中耳增压减幅效应主要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由于鼓膜面积和卵圆窗膜的面积的差别造成的。
鼓膜实际振动面积约55mm2, 而卵圆窗膜的面积只有3.2mm2, 二者之比是17.2:1。
如果听骨链传递时总压力不变, 则作用于卵圆窗膜上的压强将增大17.2倍;②由于听骨链杠杆原理造成的。
听骨链杠杆长臂和短臂之比约为1.3:1, 于是短臂一侧的压力将增大为原来的1.3倍。
这样, 整个中耳传递过程的增压效应为17.2 1.3=22.4倍。
感觉器官的功能
二、外耳和中耳 (一)外耳
1.耳廓:
①利于集音; ②判断声源:依据声波到 达两耳的强弱和时间差判断 声源。 2.外耳道: ①传音的通路; ②增加声强:与4倍于外耳 道长的声波长(正常语言交流 的波长)发生共振,从而增加 声强。
(二)中耳的功能
组成:鼓膜、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鼓室和咽鼓管 主要功能:传递声波,平衡中耳内气压
(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
项目 结分 布 构 联系方式 特 征 感光色素
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
视网膜黄斑部 (中央凹为主) 视锥-双极-节细胞
(呈单线式) 有红、绿、蓝色素
视网膜周边部 (向外周递减) 视杆-双极-节细胞 (呈聚合式) 只有视紫红质
适宜刺激
功 光敏感度 能 分辨力 作 用 专司视觉
概念: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可 记录到一种和声波振动频率与幅度一致的交流性质的电 位变化,称耳蜗微音器电位。
特点:无真正的阈值,潜伏期极短,没有不应期,对缺 氧和深麻醉相对不敏感。
生理意义:是引起听神经上爆发动作电位的过渡性电位。
(三)听神经动作电位
第四节 前 庭 器 官
一、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
感觉器官的功能
第一节 概 述
一、感受器、感觉器官
感受器: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专门 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 感觉器官:指感受器和与之相连的非神经性 附属结构所构成的感受装置。
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概念:指感受器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 意义:对内外环境中有意义的变化进行灵敏和精确的分析。
瞳孔调节反射:视近物时,可反射性地引起双侧瞳孔缩小,即瞳孔 近反射。调节入眼光线量。 (2)瞳孔对光反射:瞳孔大小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反射。 调节入眼光线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官适宜刺激
各种感受器的一个共同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这就是说,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阈值)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
这一刺激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在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机械震动是蜗毛细胞的适应刺激等。
正因为如此,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化,总是先作用于和它们相对应的那种感受器。
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结构和功能的感受器以及相应的
附属结构的结果,使得它们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入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
分析。
不同动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因此在进化中有可能形成一些异于人体的特殊感
受装置,这在广大的动物界屡见不鲜,早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注意。
研究这些可能是极低等
动物的特殊感受装置,不仅对理解感受器活动的一般规律有帮助,而且有很大的仿生学意义。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各种感受器在功能上的另一个共同特点,是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刺激形式,转变成为相应的传入神经末稍或感受细胞的电反应,前者称为发生器电位(generator potential),在后者称为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
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出现,实际上是传入纤维的膜或感受细胞的膜进行了跨膜信号传递或转换过程的结果。
和体内一般细胞一样,所有感受器细胞对外来不同刺激信号的跨膜转换,也主要是通过两种基本方式进行的,如声波振动的感受与蜗毛顶部膜中与听毛受力有关的机械细胞对外来中与听毛受力有关的机械门控通道的开放和关闭有关,这使毛细胞出现与声波振动相一致的感受器电位(即微音器电位);视杆和视锥细胞则是由于它们的外段结构中视盘膜上存在有受体蛋白(如视紫红质),它们在吸收光子后,再通过特殊的G-蛋白和作为效应器酶的磷酸二酯酶的作用,引起光感受器细胞外段胞浆中cGMP
的分解,最后使外段膜出现感受器电位。
在其他一些研究过的感受器,也看到了类似的两种信号转换机制。
由此可见,所有感受性神经末稍和感受器细胞出现电位变化,就是通过跨膜信号转换,把不同能量形式的外界刺激都转换成跨膜电位化的结果。
如前,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同终板电位和突触后电位一样,是一种过渡性慢电位,它们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而其幅度与外界刺激
强度成比例;它不能作远距离传播而可能在局部实现时间性总和和空间性总和。
正因为如此,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向,就反映了外界刺激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说,外界刺激信号所携带的信息,也在换能过程中转移到了这种过渡性电变化的可变动的参数之中。
发生器电位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并不意味
着感受器功能作用的完成,只有当这些过渡性电变化最终触发分布在该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
上产生“全或无”式的可作远距离传导的动作
电位序列时,才标志着这一感受器或感觉器官作用的完成;但主观感受的产生、对外界刺激信号
的精细分析以及最后引起整个机体出现应答性反应和信息贮存等过程,则是传入神经纤维所输的神经信号到达各级脑中枢以后的反应。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感受器在把外界刺激转换成神经动作电位时,不仅仅是发生了能量形式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把刺激所包涵的环境变化的信息,也转移到了新的电信号系统即动作电位的序列之中,即编码作用。
编码(encoding)一词,本是工程通讯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信号系统(如莫尔斯电码)如何把一定的信息内容(如电文内容)包涵在少量特定信号的排列组合之中。
因此,感受器将外界刺激转变成神经动作电位的序列时,同时也实现了编码作用;中枢就是根据这些电信号序列才获得对外在世界的认识的。
问题是外界刺激的质和量以及其他属性,是如何编码在特有的电信号序列中的?这一问题十分复杂,目前还远远没有弄清楚,下面先从最简单的方面加以叙述。
首先考虑外界刺激的“质”,如听觉或视觉等刺激在性质上的不同是如何编码的。
众所周知,不论来自何种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上的传
入冲动,都是一些在波形和产生原理上基本相同的动作电位;例如,由视神经、听神经或皮肤感觉神经的单一纤维上记录到的动作电位,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因此,不同性质的外界刺激不可能是通过某些特异的动作电位波形或强度特性来编码的。
实验和临床经验都表明,不同种类的感觉的引起,不但决定于刺激的性质和被刺激的感受器,也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大脑皮层的终端部位。
例如,用电刺激作用于病人视神经,使它人为地产生传向枕叶皮层的传入冲动,或者直接刺激枕叶皮层使之产生兴奋,这时都会引起光亮的感觉,而且主观上感到这些感觉是发生在视野的某一部位;同样,临床上遇到肿瘤或炎症等病变刺激听神经时,会产生耳鸣的症状,这是由于病变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到了皮层听觉中枢所致;而某些痛觉传导路或相应中枢的刺激性病变,也会引起身体一定部位的疼痛。
这些都说明,感觉的性质决定于传入冲动所到达的高级中枢的部位,而不是由于动作电位的波形或序列特性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不同性质的感觉的引起,首先是由传输某些电信号所使用的通路来决定的,即由某一专用路线(labeled line)传到
特定终端部位的电信号,通常就引起某种性质的主观感觉。
事实上,即使是同一性质的刺激范围内,它们的一些次级属性(如视觉刺激中不同波长的光线和听觉刺激中不同频率的振动等)也都有特殊分化了的感受器和专用传入途径。
在自然状态下,由于感受器细胞在进化过程中的高度分化,使得某一感受细胞变得对某种性质的刺激或其属性十分敏感,而由此产生的传入信号又只能循特定的途径到达特定的皮层结构,引起特定性质的感觉。
因此,一般无需怀疑,某种主观感觉是否是由一些非适宜刺激引起的“非真实”的感觉,只是在病理情况下有例外。
在同一感受系统或感觉类型的范围内,外界刺激的量或强度是怎样编码的呢?既然动作电位是“全或无”式的,因而刺激的强度不可能通过动作电位的幅度大小或波形改变来编码。
根据在多数感受器实验中得到的实验资料,刺激的强度是通过单一神经纤维上冲动的频率高低和参加这一信息传输的神经张纤维的数目的多少来编码的。
图9-1表示在人手皮肤的触压感受器所进行的实验,说明在感受器的触压重量和相应的传入纤维的动作电位发放频率之间,存在着某种
对应关系。
重量过轻时,神经纤维全无反应,到达感受阈值时开始有冲动产生;以后随着触压重量的增大,传入纤维上的冲动频率也越来越高。
不仅如此,在触压刺激继续加大的情况下,同一刺激有可能引起较大面积的皮肤变形,使一个以上的感受器和传入纤维向中枢发放冲动。
这样,刺激的强度既可通过每一条传入纤维上冲动频率的高低来反映,还可通过参与电信号传输的神经纤维的数目的多少来反映。
当然,任何一个天然刺激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属性都是极其复杂的(例如一个彩色电影画面所包涵的信息内容),因此,感受器的编码过程也是极其复杂的。
还应该知道的是,感觉过程的编码过程并不只是感受器部位进行一次,事实上信息每通过一次神经元间的突触传递,都要进行一次重新编码,这使它有可能接受来自其他信息源的影响,使信息得到不断的处理,这当然属于中枢神经元网络的功能。
图9-1 不同重量的触压刺激是在单一传入纤维
上引起的冲动频率的改变
至于刺激的物理强度如何转变成为传入神经纤维上频率不同的冲动,目前认为是由于强的刺激能引起幅度较大而持续时间较长的发生器电位,而后者引起神经末稍较高频率的冲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时,经常看到的情况是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传入神经纤维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adaptation)。
适应是所有感受器的一个功能特点,但它出现的快慢在不同感受器有很大的差别,通常可把它们区分为快适应和慢适应感受器两类。
快适应感受器以皮肤触觉感受器为代表,当他们受刺激时只顾刺激开始后的短时间内有传入冲动发放,以后刺激仍然在作用,但传入冲动频率可以逐渐降低到零;慢适应感受器以肌梭、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为代表,它们在刺激持续作用时,一般只是在刺激开始以后不久出现一次冲动频率的某些下降,但以手可以较长时间维持在这一水平,直至刺激撤除为止。
感受器适应的快慢各有其生理意义,如触觉的作用一般在于探索新异的物体或障碍物,它的快适应有利于感
受器及中枢再接受新事物的刺激;慢适应感受器则有利于机体对某些功能状态如姿势、血压等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有利于对它们可能出现的波动进行随时的调整。
适应并非疲劳,因为对某一刺激产生适应之后,如增加此刺激的强度,又可以引起传入冲动的增加。
感受器产生适应的机制比较复杂,有的发生在刺激引起发生器电位这一阶段;有的发生在发生器电位诱发神经动作电位这一阶段。
有不少感受器,适应发生的快慢一感受末稍所具有的附属结构有关。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作为触压感受器的皮肤(如肠系膜)环层小体,其环层结构的存在与它适应有快速出现有关:实验中如果细心剥除环层结构后,直接轻压裸露的神经末稍仍可引起传入冲动发放,而且在这种情况下感受末稍变得不易适应,与剥除环层结构前表现的快适应明显不同。
这个现象的解释是,当压力直接作用于环层结构表面时,压力要经过此结构才能传递到感受末稍表面,但因为环层结构具有一定的弹性,它受压后的弹性变形和回弹有可能使末稍表面实际受到的压力减轻或消失,使刺激的实际作用减弱以至全不起作用。
在人体的主观感受方面,也常常体验到类似“入芝兰室,久而不闻其香”之类的感觉适应现象。
感觉适应的产生机制可能更为复杂,其中只部分地与感受器的适应有关,因为适应的产竹敢与传导途径中的突触传递和感觉中枢的某些功能改变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