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 的思路与目标.
城市治理改善计划
城市治理改善计划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治理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社会不平等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我们需要制定一项城市治理改善计划。
二、全面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了实现城市治理的全面现代化,我们需要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善措施:1.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治理的重要支撑。
我们需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改善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状况。
此外,还应加强网络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和通信设施的覆盖范围,以便更好地支持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
2. 推进绿色环保理念环境污染是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我们需要大力推进绿色环保理念。
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管力度,完善排污标准和处罚机制。
同时,应鼓励居民参与环保行动,如垃圾分类和节能减排等。
3. 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体系,统筹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城市管理,建设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三、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了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举措:1. 加强政府职能转变政府在城市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们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由过去的部门管理转向综合协调。
同时,要加强政府与市民的互动,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市民的问题和诉求。
2. 推进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城市管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我们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建设智能化城市管理系统。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城市的运行情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 强化社会参与城市治理不仅是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
我们应加强社会组织的建设,鼓励市民参与社区自治和环境保护等公共事务。
同时,要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市民的公共意识和法制观念。
四、加强城市合作共建城市治理改善需要各个城市的共同努力。
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近年来,中国一直在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不仅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在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治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旨在实现更加高效、可持续和智能化的社会管理,以及提供更加便捷、公平和优质的公共服务。
本文将从城市治理、社区建设和服务、政务公开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市治理的现代化改革城市是现代化的载体,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对于推动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在城市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旨在构建智慧城市、生态城市和和谐城市。
首先,中国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城市数据的整合和智能化管理,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其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中国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快绿色交通建设、推广清洁能源等,以建设生态城市。
最后,中国还注重社会和谐发展,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并通过建设社区来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
二、社区建设与服务的现代化改革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建设与服务的现代化改革对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通过优化社区治理体系、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以及构建和谐社区等方式,推进社区建设与服务的现代化。
首先,中国加强社区自治,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管理和决策,提升社区治理的民主化水平。
其次,中国提供全方位的社区服务,如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同时,中国还通过建设社区公共空间、改善社区环境等方式,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最后,中国倡导居民自治、社区自治和政府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了适应中国国情的社区治理体系和服务模式。
三、政务公开的现代化改革政务公开是一种现代治理方式,有助于提高政府的透明度、责任感和公信力,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参与意识。
中国推行政务公开,实现政务信息公开和政府决策公开,旨在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和透明度,提升社会治理的效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治理的背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国政府始终致力于探索符合国情的城市治理模式,不断改进城市管理体制,以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政府角色的转变1. 从“城市管理者”到“城市服务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治理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政府角色的转变。
传统上,政府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管理和控制,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逐渐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和协调者,致力于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和城市生活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2. 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政府不断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政府还加大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力度,推动政府管理体制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政府对市场和社会的调控能力,为城市治理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
三、城市治理体制的创新1. 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探索城市治理的新模式,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市场主体全面参与城市治理,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各方面的良性互动,形成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城市治理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持。
2. 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我国城市治理体制改革还突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公平竞争和市场规则的健全,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升级,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城市治理中的社会参与1. 推动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治理,促进政府和市民之间的紧密互动和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市民的主体作用,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城市社会环境。
2. 强化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我国城市治理体制创新还突出了社区自治和居民参与的重要性,大力推动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建设和实践创新,提高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居民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形成。
我国近十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我国近十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国近十年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以下为相关参考内容:首先,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近十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城市迅速发展,新增了大量的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
例如,国家大力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实施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建设项目,使得很多中小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和提升。
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我国加大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建设力度,新建了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交通工具,也改善了城市公交车辆的数量和质量。
此外,还建设了大量的道路和桥梁,缓解了城市交通压力。
再次,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我国建设了大量的城市绿地,提高了城市的绿化率,并加强了城市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例如,全国范围内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很多城市建立了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有效减少了垃圾污染。
同时,还加大了城市空气污染治理力度,采取了多项措施治理大气污染问题。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城市功能的提升和优化。
许多城市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了城市的经济发展、文化艺术、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功能和服务水平。
特别是一些特色小镇的兴起,为城市功能提升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可能。
同时,城市安全也得到了有效保障。
我国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安全问题,加强了城市的防火、防震、防洪等方面的工作。
例如,通过规范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加强消防设备的安装和维护,提高了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安全性。
此外,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也有了显著的成就。
近十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加快了智慧城市的发展。
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我国实现了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效率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综上所述,我国近十年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城市规模和速度都大幅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城市功能得到了提升和优化,城市安全得到了保障,智慧城市建设也有了显著的进展。
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城市治理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治理问题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包括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方方面面。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社会治理四个方面,提出一些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有效方案。
一、城市规划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治理问题的基础。
首先,我们需要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合理确定城市的发展布局。
优先考虑街道布局的合理性,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并保障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性。
其次,应推行人性化的城市设计,注重城市景观与文化独特性的保护,提升市民的居住体验。
此外,应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维护城市的文化传统和城市形象。
二、交通管理交通拥堵是城市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
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优化公交线路和频次,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鼓励市民减少使用私人汽车。
其次,建设更多的停车场和停车楼,合理规划停车位,在城市中心区域推行差别化停车费用,引导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此外,建设智能交通监控系统,提高交通信号的智能化管理,优化交通流量控制,减少拥堵现象的发生。
三、环境保护环境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构成威胁。
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企业,鼓励发展清洁能源和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的源头。
其次,加强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推广垃圾分类投放,并提高回收利用率,减少垃圾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建设环境监测站点,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确保城市环境的良好品质。
四、社会治理构建和谐社会是城市治理的重要目标。
为解决社会治理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的宣传教育,加强对弱势群体和农村地区的关注和扶持,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
其次,建设更多的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总结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总结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当前城市治理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力量以及广大市民的积极参与,使得我国城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就。
以下是对我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情况的总结和评价。
一、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显著。
自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对城市环境整治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力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城市绿化面积逐年增长,城市道路清洁和垃圾分类处理得到了较好的解决,空气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此外,城市建筑、公共场所、商业街区等公共空间的整治改善,也为市民的居住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还存在问题和挑战。
尽管我国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城市污染治理仍需加强,雾霾、噪音和废气排放等问题仍然严峻。
另一方面,城市垃圾的分类、收集和处理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
三、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亟待推进的领域在未来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有几个领域尤为需要关注,具体如下:1.发展城市绿色交通。
城市道路交通堵塞和尾气排放是城市环境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发展绿色出行、推广新能源汽车等措施可以有效缓解交通污染。
2.推行新型垃圾处理方式。
目前,我国的垃圾处理方式仍然以填埋和焚烧为主,这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推动资源化利用和生物技术等新型垃圾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垃圾露天填埋和焚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3.倡导理性消费。
城市垃圾增量高、垃圾分类难,与市民自身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有很大关系。
提倡理性消费,减少过度包装等耗能和垃圾产生的环节,可以从源头上控制垃圾的总量,保护环境。
总之,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各类机构、广大市民一起努力。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居民环保意识,桥梁城乡环保差距,推动形成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建设更美好的城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将分析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以及成就与问题,进而在深化认识、完善制度、提高能力三个方面提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的提出和研究现状我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上是一个新概念,在实践上是一个新事物,研究和实践工作仍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有良好开端,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概念提出的过程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用“社会治理”代替“社会管理”,对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北京视察工作时和在全国人大上海代表团发表讲话时,强调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2017年,党的十九大强调,社会治理重在基层,要实现重心下移。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社会治理总体部署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成果,其中“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就是重要成果之一。
中央政法委秘书长陈一新提出,“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宋贵伦张汉梁家祺*【摘要】近年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理论认识、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突出问题,实际成效仍然比较少。
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需要从思想、理论和学科三个方面,深化认识,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和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精细化能力。
【关键词】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深化认识完善制度*宋贵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汉,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副教授;梁家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博士生。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项目“关于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问题研究”(编号Wa2021014)的成果。
美丽中国建设的环境治理与改善
美丽中国建设的环境治理与改善近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美丽中国建设,环境治理与改善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环境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
本文将就美丽中国建设的环境治理与改善进行探讨,分析现有措施并提出建议。
一、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污染是美丽中国建设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我国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减少环境污染的影响。
首先,加强了大气污染治理。
推行清洁能源,限制排放,提高燃煤电厂和工业企业的减排技术等,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的产生。
其次,加强水污染治理。
加大水环境治理的投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治理河流和湖泊的污染,保护水资源。
再次,加强土壤污染治理。
加强工业园区和农业用地的污染治理,减少土壤污染的扩散。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取得了显著的环境治理成果。
二、生态保护和恢复为了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目标,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加速,许多生态系统已经破坏或面临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
首先,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县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
其次,推进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湿地保护等措施,恢复和改善了生态环境。
再次,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估。
建立了全国性的环境监测网络,对生态环境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
三、可持续发展美丽中国建设不能仅仅依靠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还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将生态文明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推进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
鼓励企业转型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再次,加强对环保产业的扶持。
支持绿色产业和环保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城市治理提升实施方案
城市治理提升实施方案城市治理是指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协作,通过制度和行为规范,对城市进行管理和运行。
城市治理的提升,意味着要加强城市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了实现城市治理的提升,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实施方案。
首先,要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合理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科学设计城市的道路、交通、绿地等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便利性。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管,严格控制违规建设,确保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质量。
其次,要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城市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因此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安全。
同时,要加强对城市垃圾处理和资源循环利用的管理,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另外,要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城市治理的提升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治安和秩序的维护,提高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同时,要加强对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投入和管理,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此外,要加强城市治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
随着科技的发展,城市治理也要与时俱进,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为市民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最后,要加强城市治理的法治化建设。
法治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准则,城市治理也要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和执法机制,加强对城市管理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城市管理的公平公正。
总之,城市治理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实施方案,才能够真正提升城市治理的水平,建设更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努力,为城市治理的提升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 的思路与目标.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与目标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初期,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2%。
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4.94%,与1978年相比上升了27.0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93个百分点。
如果把流动人口包括进去,这个比重还要高。
城市个数由193个增加到656个,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城镇体系。
基本建立了城市市场体系的框架。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但城市改革很快以企业改革为核心,并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领域全面展开。
经过30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成。
城市成为中国市场体系的支撑,城市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中的经济中心作用明显增强。
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国6.4%,总人口占全国28%,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62.7%。
城市社会进步明显,教育、科技、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普遍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如果以1978年为100,则2007年的指数为752.3。
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识,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而2006年人均已达27.1平方米。
比1978年增加20.4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7年的36.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从总体上看,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
2024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及下步打算范本(3篇)
2024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结及下步打算范本2024年,我国将继续加大力度进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密集、资源有限的挑战,人居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环境,我国必须加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2024年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总结及下步打算。
一、总结2024年,我国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首先,我们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绿化,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湿地保护等举措,有效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
其次,我们加强了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推行了“分干湿、减量、无害化”的垃圾处理方式,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
此外,我们加大了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人口聚集地的人居环境依然相对滞后,城市的基础设施设施薄弱,道路交通拥堵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等仍然严重,给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
二、下步打算1. 加大城市建设力度:继续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包括道路、桥梁、水利设施等的建设,提高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
同时,注重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提高城市的空间利用效率。
2. 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加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让市民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建立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提高垃圾分类的覆盖率。
同时,加快建设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垃圾处理的效率和环保水平。
3. 强化环境监管:进一步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
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惩处违法排污行为,确保环境质量。
4.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加大对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力。
通过开展环保主题活动、举办环保知识讲座等,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
5. 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环保科技创新。
我国近十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
我国近十年在城市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我国近十年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
城市交通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十年来,我国在地铁、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例如,我国的地铁线路总里程从2011年的约1700公里增加到2020年的超过7000公里,成为全球最大的地铁网络。
高速公路里程也大幅增长,为城市间的联系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方式。
其次,城市绿化和环境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带来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等,我国近年来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工程,许多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得到了显著提升。
同时,我国也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了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再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也取得了突破。
为了打造宜居城市,我国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
许多城市通过制定详细的总体规划,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了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功能。
同时,我国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和融入,许多城市在建筑设计上融入了传统元素,提升了城市的文化氛围。
最后,城市智能化建设成为近年来的重要亮点。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国在城市建设中大力推行智慧城市建设。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例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应用,可以实现实时交通监控和路况预测,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
总之,近十年来,我国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相信我国的城市建设会继续取得更多的成就。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建议稿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建议稿摘要:一、引言1.城市治理的重要性2.当前城市治理的挑战二、城市治理水平的提升策略1.创新城市治理理念2.加强城市治理法制建设3.优化城市治理体制4.提升城市治理技术5.加强城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三、具体措施1.深化城市治理改革2.加强城市治理精细化管理3.强化城市治理创新能力4.保障城市治理民生福祉5.推进城市治理协同发展四、总结1.提高城市治理水平的意义2.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正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治理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前,我国城市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公共服务不足等。
为了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我们提出以下建议:一、创新城市治理理念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注民生需求,提高市民满意度。
2.倡导绿色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加强城市治理法制建设1.完善城市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城市治理有法可依。
2.强化法治意识,提高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三、优化城市治理体制1.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城市治理权责统一。
2.加强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提高城市治理效率。
四、提升城市治理技术1.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水平。
2.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治理设施水平。
五、加强城市治理人才队伍建设1.提高城市治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加强专业培训。
2.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充实城市治理人才库。
具体措施如下:一、深化城市治理改革1.推进城市治理体系现代化,构建精细化管理模式。
2.创新城市治理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治理。
二、加强城市治理精细化管理1.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项目,提高城市治理效能。
2.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城市治理目标实现。
三、强化城市治理创新能力1.搭建城市治理创新平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2.开展城市治理创新试点,总结经验推广。
四、保障城市治理民生福祉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提高 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措施
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措施
1. 建立科学的城市治理体系: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的决策机制,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公正的监督机制。
2. 加强城市规划: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基础。
需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因素,制定出符合城市实际的发展规划。
3. 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城市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4. 提升公众参与度:鼓励公众参与城市治理,通过社区自治、公众咨询、公众投票等方式,让公众在城市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5. 建立健全城市安全保障体系:包括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的保障体系,确保城市的稳定和安全。
6. 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城市治理中,要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推动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7. 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方面,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8.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城市治理经验和模式,加强与其他城市的合作,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
2024年人防办依法治市工作自查总结
2024年人防办依法治市工作自查总结自2024年起,人防办依法治市工作持续推进,以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为目标,通过自查,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提高依法治市的水平和效果。
以下是对2024年人防办依法治市工作自查总结。
一、主要工作进展1.法律法规的规范制定和宣传普及在2024年,人防办积极参与制定和修订与依法治市相关的法律法规,并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普及,提高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2.依法治市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人防办建立了依法治市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推动相关部门合力推进依法治市工作。
同时,注重加强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协作与配合,形成了治理合力。
3.加强执法监督和问责机制人防办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加强对各级执法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违法违规行为,人防办实施了严肃的问责制度,加强了执法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
4.改善依法治市环境人防办积极改善依法治市环境,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通过加强市容市貌管理、环境保护和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使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1.法律法规宣传不到位虽然人防办积极开展了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工作,但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大、渠道不够多样化等问题,导致部分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对依法治市的认识仍不深入。
2.执法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紧密虽然人防办加强了与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协作与配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信息沟通不及时、部门职责不清等问题,导致治理效果不够理想。
3.执法监督机制有待完善人防办在执法监督和问责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对一些问题地方的执法不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对一些违法行为问责不够严格,仍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
4.依法治市环境有待改善虽然人防办加大了城市环境整治力度,但在一些城市治理薄弱环节,如交通拥堵、无证经营等问题上,仍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加强治理力度和工作力度。
三、下一步改进工作的思路和措施1.加强法律法规宣传继续加大法律法规宣传的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向公众和企事业单位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各界对依法治市的认识和理解。
新时代城市治理目标
新时代城市治理目标
新时代城市治理目标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治理所要达到的目标。
新时代城市治理目标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全民参与、全过程治理,以“城市宜居、城市安全、城市和谐、城市繁荣”为主要目标。
具体来说,新时代城市治理目标包括以下方面:
1. 城市宜居:打造城市宜居的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城市居民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健康。
2. 城市安全:加强城市安全管理,提高城市的安全防范能力,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3. 城市和谐:促进城市居民之间的和谐相处,营造和谐社会氛围,增强城市居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动城市和谐发展。
4. 城市繁荣: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城市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形象,吸引更多企业和人才来到城市,推动城市全面发展。
新时代城市治理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城市管理和服务,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和水平;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发展,为城市的经济繁荣做出贡献;社会组织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城市公共事务,为城市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广大市民应该自觉遵守城市管理规定,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和建设,共同营造美好城市的生活环境。
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环境改善
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城市环境改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中国不断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城市环境质量。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阐述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举措。
一、城市规划现代化城市治理的第一步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城市规划的科学化、综合化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相关政策鼓励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优化布局,避免过度开发和片面追求经济指标。
其次,注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推动城市功能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最后,加强城市与城乡、城市之间的协调规划,避免城市扩张过度,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二、环境保护城市环境改善的核心在于加强环境保护。
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建立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机制和监测体系。
首先,加大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排污许可制度,对违法排污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大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减少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最后,积极推广生态建设和绿色出行理念,鼓励城市绿化、垃圾分类、生态修复等。
三、公共服务现代化城市治理还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品质。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提高了服务的普及性、均等性和便利性。
首先,在教育领域,中国积极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
其次,在医疗领域,加大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力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让更多人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最后,在文化领域,加强文化事业的发展,建设更多的文化设施和公共场所,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娱乐服务。
总结: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在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致力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城市治理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持续加大投入和改革力度,解决城市面临的各种问题,为人民创造更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发展75年的成就与经验目录一、城市规划与建设 (2)1.1 规划理念的演变 (3)1.2 城市空间布局的优化 (4)1.3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5)二、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 (7)2.1 经济增长的历程与特点 (8)2.2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优化 (10)2.3 创新能力的提升与产业升级 (11)三、城市社会事业的发展 (12)3.1 教育事业的进步与普及 (13)3.2 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14)3.3 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16)四、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17)4.1 绿色城市建设的推进 (19)4.2 环境污染治理的成效与努力 (20)4.3 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践 (21)五、城市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23)5.1 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24)5.2 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6)5.3 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与优化 (27)六、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29)6.1 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 (30)6.2 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的拓展 (31)6.3 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与推广 (32)七、城市发展的经验总结与展望 (33)7.1 成功经验的提炼与归纳 (35)7.2 面临挑战的分析与应对 (37)7.3 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与展望 (38)一、城市规划与建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发展历经75年的风雨洗礼,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经验。
城市规划与建设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以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开始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探索。
从最初的注重工业布局,到后来的功能分区,再到现今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城市规划理念随着时代变迁不断革新。
这些理念的更新体现了国家对城市发展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趋势的准确预判。
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石。
在过去的75年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论文综述中国城市发展与治理的现状、问题与展望1、概述中国城市化已经快速增长了28年。
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以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快速推进。
在此过程中,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治理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包括: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8%,提高到目前的43.9%,城镇人口从1978年的不到2亿人上升到2006年的5.77亿人;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中,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先进的城市治理理念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城市管理领域;以3S 技术为代表的城市信息化等新的城市管理模式正在得到大力推广等等。
但是,正是城市化长期快速大规模的发展,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不断积累,产生了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2、主要问题(1)中国城市化面临的制度障碍中国当前还没有构建一个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制度框架,其中最为直接、最严重的制度障碍是:1、户籍制度:进入城市就业的异地农村居民不能公平地得到城市户口,而拥有城市户口是享受城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条件。
户籍制度的门槛将大量农民拦在城市之外。
2、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力度非常低,执行范围也非常小,绝大部分城市的农民工仍然难以在事实上加入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基本生活保障。
3、土地制度:(1)没有建立起城乡之间土地资源的良性互动;(2)城市政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一级土地市场和土地储备制度;(3)集体土地转化为国有土地过程中,一个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形成;(4)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长期没有得到有效培育和发展。
4、公共住宅:城市的公共住宅将农民工排除在外,导致进入城市的农民长期居无定所。
5、教育与培训:(1)农民工的子女在许多城市的基础教育保障制度不够健全;(2)大量的农民工在企业中享受不到职业培训,其技能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6、城市设置工作长期停滞。
由于原有的城市设置标准不合理,新的标准没有颁布,导致中国在1998~2005年长达7年的时间没有增加一个新的城市,已有的大城市不断膨胀,中小城市严重短缺,科学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体系格局难以形成。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与目标
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房屋拆迁已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活动,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通过对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的研究,并进一步阐述了对城市房屋拆迁补偿问题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房屋拆迁;拆迁补偿;制度;对策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是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核心内容,是确保城市房屋拆迁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关系到城市规划、建设,城市经济发展的大事,还是关系到政府威信、信用,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头等要事。
近年来,因城市房屋拆迁、居民安置而产生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并日益恶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定义城市房屋拆迁是指拆迁人根据建设规划要求和政府所批准的用地文件,在取得拆迁许可证的情况下,依法拆除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房屋和附属物,并对该范围内的单位和居民(被拆迁人)给予补偿安置的一系列活动。
二、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主要方式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核心问题是补偿的范围和标准。
房屋拆迁补偿范围包括房屋所有权、附属物所有权和收益权。
按照《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目前,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有作价补偿和房屋产权调换的方式。
1.作价补偿方式指拆迁人以支付货币的形式,赔偿被拆迁人因拆除房屋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补偿方式。
2.产权调换方式指拆迁人用异地或者原地重建的房屋与被拆迁人的房屋按一定标准进行交换的一种补偿方式。
拆迁人对被拆除房屋面积较多,无力支付补偿房屋与被拆除房屋差价的,通常采用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的办法,按照被拆除房屋的建筑面积数量,对被拆迁房屋部分面积以产权调换的方式给予补偿,其余面积按照作价补偿折合货币支付给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
三、拆迁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制度已确立并在逐步完善,但与公用征收补偿制度健全和完善的国家想比,我国目前的房屋拆迁补偿立法还存在明显的缺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城市治理的成就及改进的思路与目标中国城市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城市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突出表现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改革初期,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17.92%。
到2007年底,全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44.94%,与1978年相比上升了27.02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93个百分点。
如果把流动人口包括进去,这个比重还要高。
城市个数由193个增加到656个,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城镇体系。
基本建立了城市市场体系的框架。
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但城市改革很快以企业改革为核心,并从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领域全面展开。
经过30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局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已基本建成。
城市成为中国市场体系的支撑,城市经济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
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城市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在区域中的经济中心作用明显增强。
2006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土地面积仅占全国6.4%,总人口占全国28%,但地区生产总值占到全国的62.7%。
城市社会进步明显,教育、科技、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迅速。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市政公用事业和公共交通、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得到普遍提高。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城镇居民的经济收入大幅度增加,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785.8元,如果以1978年为100,则2007年的指数为752.3。
住房是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识,197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只有6.7平方米,而2006年人均已达27.1平方米。
比1978年增加20.4平方米,居民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7年的36.3%,消费结构不断升级。
从总体上看,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
在改革开放前的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实行行政主导的“大一统”式城市管理体制。
改革以来,我们对城市管理体制和城市治理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1980年实行的财政“分灶吃饭”是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城市政府的职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从单一体制下中央政府计划和政策的具体执行者转变到双重经济职能,既要承担中央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政策的职能,又要承担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职能。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各种承包制的推行使城市政府的权限扩大,城市企业的利益与政府的利益融为一体。
从“听命”到“博弈”。
经济职能的双重化,使城市政府作为区域微观经济主体的代言人成为同中央政府的博弈的主体。
从运作企业到干预市场。
为追求城市经济发展,提高财力,城市政府把所属企业发展作为了财力的重要来源,为此利用行政力量干预市场运作,包括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
从经济职能到社会职能的扩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城市政府面临着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城市问题,公共品的提供、企业转型后卸下的负担,城市空间的扩展和结构的改变需要由政府科学地规划设计,城市政府还需要承担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
城市治理存在的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如何科学有效地治理城市成为一个挑战性的现实命题。
城市政府承担了十分广泛的治理职责,涵括了城市经济、城市规划、文化教育、社会福利、市政服务、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社会治安等诸多治理职能。
在这些职能中,过去主要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相对忽略了公共服务和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在城市供水、燃气、地铁、公共交通等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方面,在就业机会的创造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方面,在社会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供应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城市安全的规划和建设、社区建设、应急处理、扶持弱势群体、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离老百姓的需求还有差距,其管理和运行效率都需要进一步改善。
造成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既有政策的原因,也有国情特点的原因,但根本的问题还在于体制方面存在弊端,有些是属于深层次的体制问题。
从认识上来说,对城市发展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到位、不全面。
由于缺乏对现代社会中城市综合功能的全面把握,多年来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普遍存在重扩大规模轻有效管理和资源保护,重外延拓展轻内涵提高,重城市建设轻产业拉动,重工业发展轻第三产业,重城区自身轻区域协调,重改善形象轻完善功能等问题。
特别是许多地方热衷于把城镇的公共设施投入用于行政办公中心等形象工程,重视政绩效应和视觉效果,而未能将公共财政投入改进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特别是将承担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排除在外。
从体制上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首先是在城市规划体制方面不完善,规划科学性不强,执行的刚性不足。
规划编制科学性和前瞻性不足,缺少空间布局和产业支撑的统筹考虑,影响了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规划的权威性和强制性不强,体制不健全,配套法规不完善,执行力较差,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
修编和调整程序不规范,修改规划的成本过低,致使随意改变规划和违规建设在一些地方还较严重。
其次,偏重以经济增长指标为核心的干部考核体系,使得城市政府注重城市发展的速度,忽视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忽视城市有效治理和公共服务覆盖面的扩大。
此外,城市管理资源整合不够,条块分割严重,信息共享不足,社会协同机制不够健全,社会各方面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社会的自我组织能力亟待加强。
未来城市治理的思路与目标联合国人居中心的报告明确指出: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只是资金,不只是技术,而是健全的城市管理。
城市管理是为了达到城市发展目标而应采取的整合各种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随着“治理”(governance) 这种新的管理公共事务的思想在最近十年得到广泛认同,城市管理概念也越来越转向城市治理。
其内涵包括从只有政府的一个制度实施者转变为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公民、私营部门、媒体、国际组织在内的多个制度实施者。
扩大公民社会对公共事务的参与,使他们在法律和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发言权和责任,并监督政府的管理。
治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起基于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
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今天,全方位的新型的城市治理理念尤为重要。
为此,未来的城市治理需要实现三个转变。
在城市治理的对象方面,我们需要从单纯的管理城市经济增长和空间规模扩张转变为管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追求城市福利最大化;在城市治理的主体方面,从政府一元化的行政化管理转变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社会治理;在城市治理的目标和绩效方面,从以物为本的绩效目标转化为以人为本的绩效目标。
推进新时期城市治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厘清城市政府的主体职能,其主要包括:第一,提供经济发展的制度结构,制定符合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法律和制度框架,特别是提供有效的产权保护,破除地方保护和地方壁垒,维护市场竞争,建立公正、安全、平等的市场制度环境;第二,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第三,公共资源、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第四,配合上级政府的分配职能,调节本地区的收入分配。
城市可以在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实现调节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第五,协调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安定。
从这一要求出发,我国行使城市政府职能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行根本转变。
从职能行使的范围来说,要由过去以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以宏观调控为主;从职能行使的方式来说,要由过去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以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协同互补;从职能行使的性质来说,要由过去强调“控制”为主,转变为权责对等的双边约束,强调政府要为社会提供服务。
根据目前城市发展所处的阶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城市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相制约的权力运作机制,构建新的政府工作运行体系,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将行政部门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政策研究和强化城市政府的服务、指导、协调、监督职能上。
同时,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城市区域内的社会资源。
在治理方式上合理授权与分权,使市场运作机制深入到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由此,我们可以勾勒出未来城市治理的一个总体目标,即建设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城市治理体制,建设一个服务型、法制型、责任型的政府。
在改革过程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依法治市、公正公平、和谐有序、务实高效的基本原则。
相关建议1.坚持科学发展观, 完善城市治理和管理模式。
树立建管并重的观念,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城市综合运行效益。
努力创建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布局紧凑、社会和谐的城市持续发展新格局,促进城市发展模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积极促进产业发展和集聚,增加就业岗位,不单纯通过扩大城市建设规模推进城镇化。
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和其他资源,加强城市生态建设和污染综合治理。
提升城市功能,积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集聚、辐射和示范效应,带动区域发展。
2.以公共服务为导向,转变城市政府职能。
着力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政府应把提供“低水平、广覆盖、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
城市政府的公共决策应首先服务于社会需求,重点是改善城镇管辖区内与居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安全饮水、污染排放及治理、垃圾处理、居住区道路建设和清洁卫生、义务教育、贫困救助、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应急管理等作为政府服务的重要项目。
重视进城务工的农民公共服务需求,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要在编制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公共政策、建设公用设施等方面,统筹考虑在城市长期就业、生活和居住的农民工对公共服务的需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3.在社会职能的履行方面,充分运用市场机制。
通过“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将部分职能配置给中介组织,减轻政府的负担,降低运作成本,同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产品。
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调动城市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城市,更好地解决城市建设和治理中政府“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在经营城市“垄断公共品”时,重点不是如何分割打破垄断,而是如何改革自然垄断行业和公共企业的治理体制,比如实行特许经营和委托经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