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_吐血整理!!!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复习

《宏观经济学》期末总复习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揭开了经济运行的神秘面纱,了解了国家经济的整体表现和趋势。
期末考试临近,让我们一起对这门课程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总复习。
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重要方面。
首先,我们来谈谈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等。
在复习时,要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以及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政策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通货膨胀是宏观经济学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
通货膨胀意味着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它会对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影响人们的储蓄和投资决策,甚至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我们需要了解通货膨胀的成因,如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等,以及政府如何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控制通货膨胀。
失业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
失业不仅给个人带来经济和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
要清楚不同类型的失业,如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以及它们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在降低失业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复习的要点之一。
接下来是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和总供给。
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中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则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理解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因素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经济的均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际贸易方面,要掌握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以及贸易顺差和逆差对经济的作用。
了解国际贸易政策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财政政策则通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来实现经济目标。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第一章一、与定义与区别国内生产总值: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的三种统计方法1.增值法(部门法)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的来源。
最终产品的价值()=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公式:()3. 收入法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三、其他经济指标1. :国内生产净值=-(固定资产)折旧2.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3. :个人收入=—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4: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四、的价格矫正指数名义: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

宏观经济学期末知识点总结1.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活力的主要指标,它表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可以通过净产出法、净收入法和净支出法来计算。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持续上升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通过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
通货膨胀对经济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但高通胀率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的比例。
失业率是衡量劳动市场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指示经济的景气程度。
失业率的水平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4.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总的生产能力的扩大。
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如劳动力和资本)或提高生产效率来实现。
经济增长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非常重要。
5.政府财政政策:政府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活动的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而在通胀压力过大时,政府可以减少支出或提高税收来抑制经济活动。
6.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制定和执行的,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活动。
货币政策的目标通常是保持物价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
7.国际贸易:国际贸易是指各国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买卖活动。
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和增长非常重要,并且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扩大市场。
8.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
经济周期通常包含扩张期、顶点、衰退期和底点等不同阶段。
经济周期的波动是由于市场供求关系、货币政策、技术创新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9.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进行长期融资和投资的市场。
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非常重要。
10.经济不平等:经济不平等是指不同人群之间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现象。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最强精简版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最强精简版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最强精简版~!顿时毫无压力~~~来源:杨宝通的日志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Part One未完待续哈两组概念1、宏观经济学需要构建模型来解释问题内生变量:模型中需要解释的变量外生变量:模型接受为给定的变量2、价格的伸缩性与黏性长期我们认为价格呈现伸缩性,短期价格呈黏性第一部分一、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相关概念1、定义:国内生产要素所得的总收入国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总支出2、名义GDP:按现期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实际GDP:用一组不变价格衡量的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可理解为排除价格因素)GDP平减指数=名义GDP / 实际GDP二)GDP核算1、支出法支出的组成部分用Y代表GDP国民收入核算式:Y = C + I + G + NX强调:λ炒房不属于投资,属于投机并没有为社会创造价值,只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λ I为实际投资λ I:企业固定投资&住房固定投资&存货投资投资为新资本的创造EX:1)史密斯为自己购买了一所百年历史的维多利亚式房子2)琼斯为自己建造了一所全新的现代房子解释:2)创造GDP 史密斯购买的房子只是已有住房的重新配置,史密斯购买住房属于投资,而卖主的存货投资减少,因此不增加GDP,该房子已经包括在建造当年的GDP当中,属于存货投资一项λ政府购买不等同于政府支出另外一部分为转移支付和公债利息2、收入法3、生产法:各部门增值的总和(增值:产出的价值减去投入的中间产品的价值)三)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GNP衡量国民所赚取的总收入GNP = GDP + 国外对国内的要素支付—国内对国外的要素支付NNP = GNP —折旧国民收入= NNP —间接企业税(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企业得到的价格之间的差额)个人收入= 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股息+ 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 个人利息收入(注意:个人收入中已包含利息的部分)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收入—个人税收和非税收支付(对政府的,如停车罚款)四)国民收入基本公式两部门:I = S (实际投资= 实际储蓄)三部门:C + I + G = C + S + T→I + G = S + T→I = S + (T-G).(T-G)为政府储蓄S为私人储蓄即I=S’四部门:C + I + G + (X-M) = C + S + T + Kr→I + G + (X - M ) = S + T + Kr(Kr为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诸如灾害救济款等在内的转移支付,它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S ——居民私人储蓄(T-G)——政府的储蓄(M-X+Kr)——外国对本国的储蓄二、CPI与失业一)CPI衡量总体物价的方法GDP平减指数与CPI区别:1、GDP平减指数衡量生产出来的所有产品与服务的价格CPI只衡量消费者购买的产品与服务的价格2、G:只包括国内生产的产品C:包括进口品3、CPI给不同产品的价格以固定的权数—一篮子商品GDP平减指数给予变动的权数二)失业自然失业率(natural rate of unemployment )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失业分类:1、摩擦性失业:是指人们在寻找工作或转换工作过程中的失业现象主要是相互找不到彼此的信息增加职业训练计划与提高信息沟通可降低这方面的失业2、结构性失业:指市场竞争的结果或者是生产技术改变而造成的失业主要是职业匹配程度,技术的原因维持时间较久3、季节性失业4、残余性失业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需求决定生产,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建立在以需求为中心假设:1、两部门经济—居民:消费和储蓄厂商:生产和I(意愿投资,不随利率变化)2、折旧和公司未分配利润为零,故GNP、NNP、NI、PI和DPI 都相等。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各章复习大纲: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 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一、国内生产总值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GDP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你3、名义GDP与实际GDP(1)名义GDP: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4、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的计算遵循国民原则。
GNP=GDP+来自国外的要素净支付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1、生产法:又叫增值法,采用对每个生产过程新增价值加总的方法计算GDP。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获得收入计算在内的。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GD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GDP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GD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
2.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往年生产当年销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计入)3.最终产品: 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4.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或劳务。
5.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主要指标。
6.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的局限性:1.他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2.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3.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4.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者获得的福利状况。
5.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7.GDP增长率:指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8 GDP紧缩指数:是给定时期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有商品在基期与当期之间的价格变化情况。
9.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支出法计算GDP公式:GDP=C+I+G+(X-M) 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企业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性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考试重点一、 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个流量概念;GDP 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U u 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重点(个人整理)

萨伊定律核心思想:供给决定需求
1.3 流量与存量分析
流量:指一定时期测算的量值 存量:指一个时间点测算的量值
关系:流量来自于存量,流量又归于存量之间
e.g:资本是存量
2 政府的经济作用与宏观收入再分配
2.1 公共产品
概念:与私有物品相对,一个人的消费不减少其他人的消费,由政府提供,又称公共财产。
GDP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与实际GDP的比率,反映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情况。=(一组固定商品按当期价格计算值/该固定商品按基期价格计算)*100%
P.S:一般CPI上涨大于3%时,称为通货膨胀,而当上涨大于5%称为严重通货膨胀。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进出口
⑵收入法(要素报酬法)
含义
3.3 GDP的矫正(理解GDP价格矫正指数和消费品价格指数)
GDP价格矫正指数的定义
消费者物价指数CPI的概念
4 国民收入的决定
4.1消费与储蓄
消费函数的定义和表达式
掌握消费函数曲线
四个倾向(储蓄倾向和重点掌握消费倾向其的概念、取值范围和公式)
4.2 国民收入决定论
3 国民收入的统计
3.1 经济总流程(理解两、三、四部门经济循环及流程图的含义,注意论述部分)
两部门经济
假设:①只有厂商和居民户两个经济部门的经济;②所有收入花光,企业所得收入用于购买生产要素。
对总产出核算即可用上半部分(总收入)也可用下半部分(总支出)
经济均衡: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投资储蓄恒等式:从总支出角度看,总产出=C+ I;从总收入去向看,总产出=C+S.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资本的形成,所以今年购买的二手车也应该计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错3.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答案:错4.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5.政府公债利息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6.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总需求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7.政府购买性支出减少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减少。
答案:对8.政府购买增加时,资本存量就一定增加。
答案:错9.由于对外贸易的存在,四部门的平衡预算乘数一定大于三部门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错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
答案:错二、单选题1.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答案:A3.内在稳定器的功能是()。
A.减少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B.阻止经济衰退C.实现充分就业D.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答案:A4.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答案:D5.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萨缪尔森答案:C6.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第一章导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其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门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解决问题:资源的利用问题分析方法:总量分析。
(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IS—LM模型)2经济增长理论3经济周期理论4失业理论5通货膨胀理论6开放经济理论7宏观经济政策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1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2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3实现充分就业4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斯密: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分工理论: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
2、财政和税收理论:阐述了国家的支岀、收入和公债,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岀版,其核心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曷O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各种赋税问题。
3、经济危机。
4、货币数量论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产生背景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人危机代表人物一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产生标志一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1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产晶市场的均衡2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3提出了放弄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下面红色划线的内容是我们会计专业雷洪老师有说的重点,其他内容是其他专业老师有提到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视雷洪老师给的重点,做好全面的复习准备期末考试题型①单项选择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②判断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③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④计算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⑤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⑥论述画图题:1小题,14分,共14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增长②经济周期③失业④通货膨胀⑤开放经济⑥宏观经济政策2、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P16①促进增长: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地增长。
②稳定经济:减少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从而减少失业。
(和减少失业的目标基本一致)③减少失业④控制物价: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
⑤对外平衡:保持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3、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的标志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
5、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分歧为市场机制是否完善,政策上的分歧是是否需要政府的干预。
6、GDP消胀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有效指标。
7、GDP消胀指数=名义GDP/实际GDPX1008、自然失业率不是一个常数,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时波动的。
9、失业的类型(P7):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即有事没人能做,有人没事可做。
周期性失业: 是由于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而不是个别部门对劳动力的减少)而引起的失业。
如经济衰退时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经济繁荣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区分GDP、GNP、NNP、N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境内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GDP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规模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
需要注意的是,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以避免重复计算。
2、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通常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或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来衡量。
通货紧缩则是指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情况。
3、失业率失业率是指劳动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失业率的高低反映了经济的就业状况。
二、宏观经济模型1、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 模型)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经济社会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总量。
总供给曲线表示在不同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
ADAS 模型用于分析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和失业等问题。
2、凯恩斯交叉模型凯恩斯交叉模型强调了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等因素对均衡产出的影响,来解释经济的短期波动。
3、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该模型用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研究了汇率制度、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对经济的影响。
三、宏观经济政策1、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经济增长;紧缩性财政政策则相反,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来抑制经济过热。
2、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的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和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和消费;紧缩性货币政策则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和提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
3、政策的协调与冲突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要相互协调,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
但有时两者之间也可能存在冲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四、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的源泉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包括劳动、资本、技术进步等。
学生整理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doc

宏观经济学考试复习资料一、习题巩固(课后选择、习题巩固)二、名词解释1、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
人们有了货币也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2、货币幻觉:货币幻觉是货币政策的通货膨胀效应,它是指人们只是对货币的名义价值做岀反应,而忽视具实际购买力变化的一种心理错觉。
3、资木边际效率(MEC):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木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P4104、货币小性:货币在经济活动小只充当交易媒介,而不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任何影响。
5、奥肯定律:奥肯定律的内容是,失业率没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3个百分点。
P5086、自动稳定器:亦成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P4627、直接税、间接税:直接税是指之间向个人或金业开征的税,包括对所得、劳动报酬和利润的征税。
直接税与间接税和对应:间接税是对商品和服务征收的,从而致使间接地以公众为征税对象。
间接税包括销售税,还有对财产、酒类、进口品和汽汕等所征的税。
(百度)8、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屮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P4739、GDP折算指数:是名义的GDP和实际的GDP的比率。
P37610、棘轮效应:也称制轮效应,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具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丁•向下调整。
(即上去容易下去难)P38911、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_吐血整理!!!

吐血整理第一章一、GDP与GNP定义与区别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GNP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GDP=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 GNP+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GDP+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GDP的三种统计方法1.增值法(部门法)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的来源。
最终产品的价值(GDP)=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X-M公式:GDP=C+I+G+(X-M)3. 收入法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GDP=C+S+T三、其他经济指标1. NDP:国内生产净值=GDP-(固定资产)折旧2. NI: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GDP-(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3. PI:个人收入= NI —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最新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一、GDP 与GNP 定义与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GNP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 GDP =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 GNP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GDP 的三种统计方法 1.增值法(部门法)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 ,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 的来源。
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X-M 公式:GDP=C+I+G+(X-M ) 3. 收入法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GDP=C+S+T 三、其他经济指标1. NDP :国内生产净值=GDP -(固定资产)折旧2. NI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GDP -(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3. PI :个人收入= NI — 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和指标二、需求与供给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宏观经济平衡和市场均衡的关系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调节机制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测算方法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3.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4.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和调控方法四、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和类型3.失业的定义和测算方法4.失业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五、国际贸易与汇率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贸易的利益和限制因素3.汇率的概念和变动原因4.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六、货币与金融1.货币的职能和货币供求的决定因素2.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机制与政策3.银行与央行的职能与作用4.股票、债券市场与金融创新七、政府与经济1.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3.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八、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2.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经济组织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实践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理解和记忆重点概念和理论,例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和调控手段等。
2.研究并理解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经济情况和事件,例如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等。
4.细化学习内容,建立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制作总结表格来整理复习材料。
5.进行真题练习和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成果,找到巩固和提高的重点。
通过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未来的经济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血整理第一章 一、GDP 与GNP 定义与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GDP :按照国土原则,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厂商和个人在国内或本国领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外国的本国居民。
国民生产总值GNP:按照国民原则,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本国居民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不包括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GNP 的一部分可以来自国外。
⏹ GDP =该国国民在国内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所创造的最终产品的总价值。
⏹ GNP +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 +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二、GDP 的三种统计方法 1.增值法(部门法)基本原则:依据提供产品与劳务的各部门产值来计算GDP ,从生产角度它反映了GDP 的来源。
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最终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值。
具体做法:(1)核算的范围:提供物质产品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提供劳务产品的第三产业。
(2)核算的标的:各部门增加值,即总产值扣除中间产品价值后的余额。
2. 支出法基本原则:从最终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支出加总,计算该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从最终产品的购买者角度:消费者C;厂商I;政府G;进出口部门X-M 公式:GDP=C+I+G+(X-M ) 3. 收入法基本原则:从生产要素投入市场的角度加以统计。
任何产品和服务出售后获得的收入,并定会通过厂商分配到各种生产要素中去。
公式:GDP=C+S+T 三、其他经济指标1. NDP :国内生产净值=GDP -(固定资产)折旧2. NI :国民收入=工资+利润+利息+租金+非公司企业收入=GDP -(固定资产)折旧-间接税3. PI :个人收入= NI — 转移支出+转移收入转移支出: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收入: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
4.DI :个人可支配收入= PI -个人所得税=个人消费+个人储蓄+消费者所付利息 四、GDP 的价格矫正指数名义GDP :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 DPG DP实际名义价格矫正指数GDP也称GDP 折算指数,或GDP 平减指数。
第二章一、消费与储蓄(一)凯恩斯的消费理论(绝对收入理论) 1. 消费、储蓄和收入三者之间的关系 2. 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平均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 平均储蓄倾向: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
3.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
⏹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占可支配收入增量的比例。
4. 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 ⑴消费曲线⑵储蓄曲线⑶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的对应关系⏹ 互为补数两者之和=可支配收入,即Y d =C+S 。
⏹ 两者只要有一个确定,另一个也确定。
-add cY a C Y f +==)(C 消费函数为引致消费边际消费倾向必要的基本生活消费自发性消费d bY c a MPC : :YdA a)(d Y f =S C Y d +=:储蓄消费;可支配收入;S :C :d Y d CY APC =平均消费倾向dY SAPS =平均储蓄倾向dY CMPC ∆∆=边际消费倾向dY SMPS ∆∆=边际储蓄倾向1Y S C Y S Y C MPS MPC =∆∆+∆=∆∆+∆∆=+d d d 借款消费,当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函数a S Y b bY a S Y f d dd -==+== 0MPS :-)(S5. 长期消费曲线和短期消费曲线现实数据与凯恩斯消费理论的两点区别:⏹ 1.APC 角度:短期APC 递减,长期APC 不变。
⏹ 2.MPC 角度:短期MPC<长期MPC 。
(二)其他消费函数理论 1. 相对收入消费假定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 杜森贝利 理论观点:消费不仅取决于现期的绝对收入,更主要取决于人们过去的消费习惯及周围群体的消费水平。
☐ “棘轮效应”:消费者的现期消费支出不因收入减少而减少,但会因收入增加而增加。
☐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2. 永久收入假定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 米尔顿.弗里德曼理论观点:现期消费支出是根据他的永久收入决定。
⏹ 永久收入:消费者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
即根据一段时期可以测得收入为依据来加权平均一个较长期的收入。
3. 生命周期假定提出者:美国经济学家 弗朗科.莫迪利安 理论观点:人们不是根据现期的绝对收入进行消费的,而是根据他的一生可以获得的收入和财富来计划他的生活消费支出,以达到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消费最佳配置。
二、两个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个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方法 总支出分析法(45°线模型)CYdAd Y d Y Y ,Y S C I C =====+==+==两个部门分析时总供给求计划的(意愿的)总需均衡产出总收入总供给总支出总需求SD S D Y Y Y Y dcY a C +=:短期消费函数dcY =L C :长期消费曲线称“消费之谜”储蓄与投资分析法(二)总支出分析法45°线模型⏹ 1)因假设投资I 是一个常数,即为自发的计划投资。
⏹ 2)均衡产出为:⏹ 3)所以,知道了消费函数和投资,就可以求得均衡的国民收入。
例如:C=1000+0.8Yd,自发计划投资为600。
则均衡产出为 Yd =(1000+600)/(1-0.8)=8000 此时,C =Yd-I =8000-600=7400S =Yd-C =8000-7400=600与投资相等四、乘数理论 (一)乘数的定义乘数:国民收入增量与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总需求(变量)增量的比率或倍数。
回答总需求增加与国民收入增加量之间的关系。
(二)乘数的计算 二部门的相关乘数 0d0.8Y 1000C +=I)600(8000Y E 非意愿性存货>012Y SS Y Y =SY (总供给总产出)=MPS 1MPC -11I Y K I ==∆∆=自发性投资的乘数越小,乘数越大。
越大,则乘数越大。
在其他条件不变,际消费倾向。
乘数的大小,取决于边MPS MPC )10(<<⨯+==+=c Y c a C Y I C Y d d cI a Y -+=1Y Y Y Y Y Y Y d s d d d =+===⨯+=+=c -1I a :c a C I C 联立求解得6008.01000Y D ++=d Y第三章一、货币的需求1. 根据货币的流动性,货币划分为:狭义的货币 广义的货币2. 货币需求的三个动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投机动机3. 货币需求函数 M d = L 1(Y ) + L 2(i ) = kY – hi所以,名义货币需求函数 M d =(kY-hi)P4.流动性陷阱(凯恩斯陷阱)流动性陷阱:当利率极低时,手中无论增加多少 货币,都不会去购买有价证券,而是要留在手里。
当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没有带来利率下降,而仅仅表现为闲置持币余额的增加。
扩张的货币政策无效。
二、货币的供给货币供给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1. 银行的起源与现代银行体系P2742. 银行存款准备金制度与银行存款的创造 货币供给是由商业银行创造 (1)存款准备金制度为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性,避免挤兑现象,各国政府规定商业银行必须将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率作为准备金交给中央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 (2)银行存款的创造● 银行货币创造是由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公众、银行、官方私人借款者还有,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的制定者。
3. 货币的供给曲线 )()(1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银行货币纸币硬币现金++=M 定期再购买合同票据各金融机构发行的大额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2312M M M M P m M d ⨯==名义货币量价格指数名义货币需求量实际货币需求量i 货币需求曲线 mdi Ms R r 存款准备金准备金率=r R M K S M1=∆∆=货币乘数i ●货币供给由国家货币政策控制, ●是外生变量,与利率无关。
垂直。
4. 货币需求与供给均衡的形成5. 货币需求或货币供给的变动与均衡利率三、货币政策的工具1.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抛售政府债券的方法,用以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
争议最小,使用最多的一种工具。
出售政府债券:紧缩货币政策 购进政府债券:放松货币政策 2. 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即再贴现率) 贴现率:商业银行从私人手中将未到期票据买进时,按该票据到期值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息预先扣除,这个百分比便是贴现率。
再贴现率<贴现率,保证商业银行仍可获利息提高再贴现率:紧缩货币政策 降低再贴现率:放松货币政策 3. 改变法定准备金率 效果最大,最快,最直接的一种工具法定准备金率,直接影响货币乘数: 提高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减小:紧缩货币政策 降低法定准备金率,货币乘数加大:放松货币政策货币需求与供给的均衡 L(m) im1 mE m2 ●均衡点:货币供给曲线与货币需求曲线的交点,即E 点。
●利率是使用货币资金的价格货币需求的变动所导致的货币均衡ii0货币供给的变动 L(m)im0 rK M 1货币乘数第四章一、货币市场的均衡1. 产出的变动对均衡利率的影响:LM 曲线LM曲线:表示的是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条件下的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所形成的一条曲线(1)LM 曲线推导图(2)货币市场的失衡及调整2. LM曲线的函数表达式L2L2 YL1L1i iY 投机需求L2(-i)交易需求m1=L1(y)=ky货币供给ms=L1+L2货币市场均衡ms=L1+L2●偏离LM曲线的任何点位都表示L≠m,货币市场没有实现均衡。
●凡是位于LM曲线右边,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凡是位于LM曲线左边,都是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非均衡组合。
1)实际货币需求:2)实际货币供给:3)LM曲线表达式为,0,)(>>-=hkhikYPMD为外生的既定变量)及PMmPMPMS()(==PMhikYPMPMSD=-⇒=)()(mhYhki1-=1)古典区域:垂直状的LM曲线h→0 时,斜率为无穷大货币需求与利率无关,仅是产出的增函数2)凯恩斯主义区域:水平状的LM曲线4. LM 曲线的移动 (1)水平移动○利率没有变化,总产出增加,LM 曲线向右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