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作用原理共5页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8421b6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2.png)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知识
1. 作用机制: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炎症介质,参与了许多生理和病理过程,如疼痛、发热和炎症反应。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发热和炎症。
2. 药理作用:除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外,阿司匹林还具有其他药理作用。
它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常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解热作用,可用于降低发热。
3. 药物代谢:阿司匹林在体内代谢迅速,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它的代谢产物包括水杨酸和水杨酸葡萄糖醛酸苷,这些代谢产物也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
4. 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
它可以增加某些药物的出血风险,如华法林和肝素。
同时,阿司匹林也可以降低某些药物的疗效,如布洛芬和萘普生。
5.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不适、消化不良、胃痛、恶心和呕吐等。
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还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尤其是胃肠道出血。
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的使用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和病情来确定合适的剂量和用药时间。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出血倾向或对阿司匹林过敏的人群,应谨慎使用。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https://img.taocdn.com/s3/m/9313dd43fe4733687e21aa1d.png)
阿司匹林的合成原理是在催化剂作用下, 以醋酐为酰化剂, 与水杨酸羟基酰化成酯。
传统的合成阿司匹林的催化剂为浓硫酸, 它存在如下缺点。
1)收率较低( 65%~ 70% ) , 腐蚀设备, 有排酸污染。
2)操作条件要求严格。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反应要严格控制其加入速度和搅拌速度, 否则会导致反应物碳化。
3) 粗产品干燥时, 由于硫酸分离不完全而导致部分产品氧化, 引起产品成色不好。
4) 产品不能加热干燥, 否则产品中残余的浓硫酸会催化乙酰水杨酸水解成水杨酸。
因而寻找一类新的催化活性高、环保型的催化剂来代替质子酸催化合成乙酰水杨酸已成为人们研究的新课题。
综合文献分析可知, 改进后的催化剂大体可分为酸性催化剂、碱性催化剂和其他类型催化剂。
1. 酸性催化剂酸性催化剂催化合成阿司匹林的机理如下: 在酸作用下, 乙酸酐中羰基碳原子的正电性增强, 使乙酸酐中酰基容易向羟基转移形成酯基, 即完成乙酰水杨酸的合成。
2. 碱性化合物为催化剂基于碱性化合物能与水杨酸反应、能破坏水杨酸分子内氢键、活化水杨酸的羟基机理, 许多碱性化合物可以作为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
常见的催化剂包括强碱、弱碱和弱酸强碱盐。
3. 维生素C 为催化剂维生素 C 是一种内酯类化合物, 分子中有一双烯醇结构, 呈酸性和还原性, 对酯化反应有一定的催化作用, 催化效率与温度有关。
陈洪等用维生素C催化了水杨酸乙酰化合成阿司匹林的反应, 在80摄氏度下, 反应10-25 min, 收率大于87% 。
用维生素C 为催化剂催化的该反应, 反应速度快, 操作简单, 催化剂无需回收, 反应条件温和, 不腐蚀仪器设备,对环境无污染。
维生素C 是一种常见的维生素类药, 价廉易得, 以其作为催化剂具有独特的优势, 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前景。
阿司匹林的合成路线现状小结阿司匹林即乙酰水杨酸。
是一种常用的退热镇痛药和抗风湿类药。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也有较好的疗效。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bd25ad9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ba.png)
阿司匹林抗板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阿司匹林作为一种常见的非处方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领域。
它具有抗炎、退热、镇痛等多种作用,但其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抗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通过干扰血小板中的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和释放,从而阻止血小板的凝聚,进而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一种酶——环氧化酶。
具体而言,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与血小板中的环氧化酶结合,使得该酶失去活性。
环氧化酶是一种参与前列腺素生成的关键酶,而前列腺素是一类具有促血小板聚集作用的物质。
因此,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阿司匹林可以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水平,从而减少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的机制不仅仅局限于抑制环氧化酶,它还可以干扰血小板中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血小板激活因子是指一类可以刺激血小板激活和凝聚的物质,如血栓素A2等。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不完全明确的机制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生成,从而减少血小板的功能性活化和凝聚。
总结起来,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主要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和干扰血小板激活因子的合成来实现。
这一原理使得阿司匹林成为了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药物,并在临床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阿司匹林的应用前景也将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优化。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和背景,然后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最后,结论部分将强调阿司匹林的重要性,并展望它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广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降低发热和减轻炎症症状。
它也被用作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一种药物。
阿司匹林的多种作用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解释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原理。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TXA2)的酶(TXA2合成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ppt课件(2024)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ppt课件(2024)](https://img.taocdn.com/s3/m/c371f6da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a.png)
2024/1/25
5
阿司匹林的剂型与规格
常见剂型
阿司匹林常见剂型包括片剂、胶 囊剂、散剂、泡腾片等。
规格与用法
阿司匹林的规格多样,常见的有 25mg、50mg、100mg、
300mg和500mg等。不同规格 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具体
用法需遵医嘱。
使用注意
阿司匹林使用时需注意剂量和用 药时间,避免过量使用或长期使 用导致不良反应。同时,某些人 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等紧急情况 ,可能需要给予更高剂量的阿 司匹林,但应遵循医生的指示 。
18
阿司匹林的用药时间与餐食关系
阿司匹林可以在餐前、餐中或餐后服用,但通常建议在餐后服用,以减 少胃部不适。
如果患者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应注意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并遵循医生的用药建议。
2024/1/25
抗炎作用机制
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与其 抑制COX-2的活性有关, 从而阻断炎症反应链。
8
阿司匹林的镇痛作用
中枢性镇痛
阿司匹林能够抑制中枢神 经系统内的COX活性,减 少PG的合成,从而发挥镇 痛作用。
2024/1/25
外周性镇痛
阿司匹林在外周组织也能 抑制COX活性,减少PG的 合成,减轻疼痛。
镇痛作用机制
过敏反应防治
立即停药,给予抗过敏治疗,严重过敏反应需 及时就医。
肝损害防治
长期使用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出现异常及时停药 并给予保肝治疗。
2024/1/25
肾损害防治
避免长期使用,定期监测肾功能,出现异常及时停 药并给予相应治疗。
血液系统反应防治
定期监测血常规,出现异常及时停药并给予相应 治疗。
阿司匹林综述
![阿司匹林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99beafe70740be1e640e9aa0.png)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阿司匹林综述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阿司匹林的合成及临床研究摘要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其化学名为2-乙酰氧基苯甲酸,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问世于1899年,已有百余年历史,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是至今为止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物。
本文对不同催化剂合成阿司匹林的工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简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分析了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并提出了我国阿司匹林发展的建议。
关键字:阿司匹林;合成;药理作用;临床应用AbstractAspirin is also known as acetyl salicylic acid, its chemical name is 2-acetoxy benzoic acid, is a kind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published in 1899, has more than 100 years of history, is one of the three classical drug in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it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clinical antipyretic, analgesic and anti-inflammatory drugs by far. The process of synthesis of aspirin with different catalysts were reviewed, the pharmacological effect of aspirin,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of aspirin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of aspirin.前言阿司匹林(Aspirin)又名乙酰水杨酸,英文名为2-acetylsalicylic acid,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物。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是啥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是啥](https://img.taocdn.com/s3/m/5abfd028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87.png)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是啥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主要用于缓解疼痛、降低发热和抗血小板聚集,常用于治疗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以及其他一系列痛苦症状。
下面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实现。
阿司匹林可被身体吸收并迅速转化为水杨酸,水杨酸可以进一步影响脑和形成血小板聚集的酶,从而产生药理学作用。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来防止血栓的形成。
当血管受到损伤或炎症时,血小板会聚集在受损区域,并释放出血小板聚集素,进而吸引更多的血小板。
这些聚集的血小板会释放出有害物质,刺激炎症反应,并导致血栓形成。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得血小板无法堆积在损伤血管处,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
阿司匹林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体内产生的物质,参与调节细胞活动和炎症反应。
在炎症或组织损伤时,环氧酶(COX)被激活并合成出前列腺素。
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COX-1和COX-2的活性来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
COX-1主要参与生理功能,如血小板聚集,而COX-2参与炎症和疼痛反应。
阿司匹林主要抑制COX-1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但也会对COX-2有一定抑制作用。
因此,阿司匹林也能缓解疼痛和降低发热。
阿司匹林的药理学作用不仅涉及血小板和前列腺素,还涉及其他多种机制。
阿司匹林具有抗炎症、镇痛和抗热性作用。
另外,阿司匹林可能还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
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中的前列腺素合成来产生其抗炎症作用。
炎症是一种免疫反应,当身体受到损伤或感染时会发生,导致红肿、疼痛和发热等症状。
阿司匹林可以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红肿和疼痛。
阿司匹林还可以通过抑制神经内酰胺合成来产生其镇痛作用。
神经内酰胺是一种体内产生的物质,参与控制疼痛感觉。
阿司匹林可以干扰神经内酰胺的产生,从而减轻疼痛感觉。
此外,阿司匹林还具有抗热性作用。
阿司匹林水解原理
![阿司匹林水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68e433e5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97.png)
阿司匹林水解原理
阿司匹林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于缓解头痛、发热和关节炎等疼痛和炎症症状。
阿司匹林的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其分子结构中包含着酯键(COOC)和酯化羟基(OH)。
在人体内,阿司匹林会被水解为水杨酸和乙酸。
水解过程是通过酯水解酶酶促进行的。
酯水解酶能够加速水解反应的速率,并将乙酰基从水杨酸的分子中剥离出来,同时释放出一分子乙酸。
水解后的水杨酸会继续进入体内,发挥药物作用。
阿司匹林水解后生成的水杨酸是一种强效的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
环氧合酶是一种产生炎症反应和引起疼痛的酶类,在阿司匹林的作用下,水杨酸可以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总之,阿司匹林的水解过程是通过酯水解酶在体内进行的。
水解后生成的水杨酸可以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从而减轻炎症反应和疼痛。
- 1 -。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https://img.taocdn.com/s3/m/c571c449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4dad749.png)
简述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理
阿司匹林,也被称为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常用药物。
它具有退热、镇痛和抗炎的效果,常用于缓解头痛、关节疼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退热作用:阿司匹林能够通过影响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
内PGE2的合成,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在发热过程中,PGE2能够促进体温升高,而阿司匹林通过抑制PGE2的合成,能够帮助降低体温。
2.镇痛作用:阿司匹林通过抑制COX酶的活性,降低体内前列腺素的
合成,从而抑制疼痛传导。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够促进疼痛传导的物质,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能够减轻疼痛感受。
3.抗炎作用:阿司匹林能够干扰花生二烯酸(PGA2)的合成,从而降低
炎症部位的前列腺素PGE2的生成,减轻炎症反应。
PGE2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等作用,阿司匹林的抗炎作用能够减轻这些症状。
阿司匹林的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来实现的。
COX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关键酶类,在炎症过程中,白细胞释放的花生二烯酸通过COX酶转化为前列腺素,在感染或损伤情况下,前列腺素会促进炎症反应的进行。
而阿司匹林抑制COX酶的活性,干扰了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达到抗炎、镇痛和退热的效果。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NSAID),通过干预体内花生二烯酸代谢途径,抑制COX酶的活性,实现了其退热、镇痛和抗炎的药理作用。
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要注意用药剂量和频率,避免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合理应用阿司匹林的原理
![合理应用阿司匹林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3007c7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6.png)
合理应用阿司匹林的原理1. 概述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常见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其主要成分是乙酰水杨酸。
合理应用阿司匹林可以发挥其正常的药理作用,同时避免可能的副作用。
2.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具有抗炎、退热、镇痛等作用,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式发挥药理效应:•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酶的活性,降低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抗炎的作用。
•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产生的TXA2(血栓烷A2),从而减少血小板的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降低热原性物质:阿司匹林能够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调节中枢,降低体温。
3. 合理应用阿司匹林的原则合理应用阿司匹林应遵循以下原则:•适应症准确:阿司匹林适用于退热、抗炎镇痛等情况,应根据具体病情和病因判断是否使用,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剂量控制:阿司匹林的剂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调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用药剂量。
•避免过度使用:长期大量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因此应严格控制用药频率和时长。
•个体差异:不同人对阿司匹林的敏感性和耐受性有所差异,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合理应用。
4. 使用阿司匹林需注意的事项在使用阿司匹林期间,需要注意以下事项:•禁忌症:阿司匹林对乙酰水杨酸过敏、正在使用抗凝药物、有活动性溃疡病或出血倾向的患者禁用。
•副作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过敏反应等副作用,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药物相互作用: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如抗凝药物、某些抗生素等,使用时需遵循医生的指导。
•特殊人群: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和老年人在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谨慎,应遵循医生的建议。
5. 阿司匹林的注意事项除了合理应用阿司匹林外,还有一些其他注意事项:•储存条件:阿司匹林应保存在凉爽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超过有效期不可使用:阿司匹林的有效期一般为三年,超过有效期的药物不可使用。
•药物包装完好:使用阿司匹林前需检查药物包装是否完好,有破损或过期的包装不可使用。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https://img.taocdn.com/s3/m/97f0a5dcd15abe23482f4d71.png)
摘要:阿司匹林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通过酰化反应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可用于治感冒、发热、压痛、头痛、关节痛、风湿,还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用于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肺梗塞脑血栓形成等疾病。
本实验以浓硫酸为介质,通过水杨酸和乙酸酐发生乙酰化反应生成乙酰水杨酸,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和荧光光度分析法对合成的产品分别进行鉴定和含量测定。
关键词:阿司匹林红外光谱酰化反应荧光光度法Abstract:Aspirin was born in March 6th, 1899,which has a long history for the use of antipyretic analgesics . Early in 1853, Charles Frederic Gerard ( Gerhardt ) has synthesized acetylsalicylic acid with salicylic acid and acetic anhydride.However,it hasn’t caused people’s attention ; I n 1898,a chemist Fehoffman in German did this experience again.what’s more, this time he has applied it in the treatment of his father’s rheumatoid arthritis.To his surprise,the treatment has a great success; Then in 1899,this intresting compound known as aspirin ( Aspirin )was introduced to clinical by Dreiser. So far, aspirin has been used for hundreds of years,and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three big classical drug in the chemical history.Aspirin can be used to treat cold, fever, tenderness, headache, joint pain, rheumatism, and inhibit platelet aggregation, it also has great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gina pectoris pulmonary infarction cerebral thrombosis and other diseases. We has carried out the experience with the salicylic acid and acetic anhydride acetylation,also the reaction occurrence of acetylsalicylic acid was in the medium of concentrated sulfuric acid.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analysis method were also choosed as the best way identify and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the synthetic products. Keywords: Aspirin IR Acylation Fluorometry UK absorption㈠前言1.1阿司匹林的历史简介阿司匹林的正式名称为乙酰水杨酸,人类开始使用这药物的年代,可以上溯到石器时代,那时,居住在洞穴中的我们的远祖,每当身上有什么地方作痛或关节炎发作或体温上升时,便用柳树枝,冬青的浆果来止痛和退热。
阿司匹林抗炎的作用原理
![阿司匹林抗炎的作用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256d1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6.png)
阿司匹林抗炎的作用原理
1. 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生成
阿司匹林可以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这一关键酶参与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促进炎症反应的重要介质之一。
抑制其生成,可以减轻炎症反应。
2. 抑制血小板聚集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而抑制血栓素A2的形成。
血栓素A2促进血小板聚集。
因此,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
3. 降低白细胞迁移
阿司匹林可抑制白细胞向炎症部位的趋化。
这是通过影响炎性细胞因子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来实现。
4. 稳定溶酶体,抑制炎性介质释放
阿司匹林可稳定嗜中性白细胞溶酶体,减少炎性介质组胺的释放。
组胺是促进血管扩张和渗透的炎症介质。
5. 减少炎性细胞因子产生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降低巨噬细胞产生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等的水平。
6. 其他作用
阿司匹林可能还具有抗氧化作用,以及影响糖皮质激素反应性等其他抗炎机制。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通过多靶点途径发挥抗炎作用,是强效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也有可能引起胃肠道出血等副作用,需权衡利弊。
《阿司匹林的制备》课件
![《阿司匹林的制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0c4f843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df.png)
制备步骤
1
步骤一
将水杨酸与乙酸酐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入反应瓶中,加热
步骤二
2
至反应温度。
加入催化剂,促使反应进行。
3
步骤三
进行水解,将反应产物纯化。
实验材料和设备
材料
水杨酸、乙酸酐、催化剂
设备
反应瓶、加热器、纯化设备
反应过程及机理
反应过程中,水杨酸与乙酸酐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酰化反应,生成阿司匹林。该反应是一个酸性催化的酯化反 应。
《阿司匹林的制备》PPT 课件
阿司匹林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本课件将介绍阿司匹林的制备原理、步骤、 实验材料和设备、反应过程及机理、实验结果分析、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以及结论及展望。
阿司匹林的制备原理
阿司匹林的制备原理基于水解酸性酰化反应,通过将水杨酸与乙酸酐反应,得到具有镇痛和退热作用的阿司匹 林。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实验结果可得到阿司匹林的产率、纯度以及其他物理化学性质。根据实 验结果确定制备工艺的优化方向。
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镇痛、退热、抗血栓等。进一步研究可以探索 其新的应用领域,如抗癌、抗炎等。
结论及展望
阿司匹林的制备是一种有效且经济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改进制备工艺以 提高产率和纯度。
阿司匹林的药物理机制有哪些
![阿司匹林的药物理机制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2c53c8b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2.png)
阿司匹林的药物理机制有哪些毕竟是药三分毒,所以很多⼈在服⽤阿司匹林的时候,虽然说能够帮助预防⼼梗和脑梗的发作,但是也有⼈担⼼长期服⽤阿司匹林的话,会不会导致⾎管变脆,从⽽影响到⾃⾝的健康呢?所以对此也有⼀些⼈提出,是不是可以在⽇常⽣活中吃吃停停,更有利于保护⾎管,也有利于减轻药物对⾝体的伤害呢?下⾯就具体来分析⼀下吧。
阿司匹林的药物理机制有哪些?1、解热镇痛阿司匹林药物具有镇痛性作⽤,能够帮助在⼀定程度上缓解发热以及短暂性镇痛的效果。
2、抗⾎⼩板阿司匹林具有抗⾎⼩板凝集的功效,能够抑制⾎管中⾎⼩板的凝集减轻,对于⾎管的刺激有助于⾎管的通畅。
所以说像阿司匹林也主要是起到保护⾎管的效果,有利于预防⼼⾎管疾病的问题产⽣,那么在⽣活中对于⼀些长期服⽤阿司匹林的⼈群来说,⼀天⼀⽚的话,⾝体到底是否能够受得了呢?⼀天⼀⽚阿司匹林,⾝体受得了吗?其实针对⼼⾎管疾病患者以及三⾼疾病患者来说,阿司匹林已经成了⼀种不可避免的药物,部分⽼⼈为了避免突发性⾎管破裂以及脑出⾎的问题产⽣,在医⽣的建议下,也是通过服⽤阿司匹林等药物来抑制⾎⼩板的凝结。
⽽每天⼀粒阿司匹林,在⼀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抑制⾎⼩板的凝集,85%的概率预防⾎管堵塞等问题的产⽣有助于预防⼼⾎管疾病的问题发作。
但是药三分毒,长期服⽤阿司匹林对⾝体也会带来⼀定的副作⽤,这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也是要在医⽣的叮嘱下按时服⽤,合理调整⾃⾝的剂量,才能够避免⼀些⿇烦的产⽣。
阿司匹林吃久了,⾎管会变“脆”?对于⼀些⼼⾎管疾病患者来说,在平时服⽤阿司匹林的时候,也是⽐较担⼼会不会导致⾎管变脆,其实之所以⾎管会出现变碎的情况,根本原因还是⾎管本⾝的疾病。
通常引起脑出⾎,是因为⾼⾎压或者是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在两者的共同作⽤下就会导致⾎管出现变脆的情况,也会导致⾎管弹性降低,诱发⼼⾎管疾病以及脑梗的危险。
像阿司匹林直接就⽤于⾎⼩板的环氧酶上,减少了⾎栓素的形成,抑制⾎栓的问题产⽣。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c3077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1e.png)
阿司匹林及其药理阿司匹林,又称乙酰水杨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非处方药。
它作为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能够减轻疼痛,退烧和扼制发炎反应。
本文将详细介绍阿司匹林及其药理,以便更好地了解该药物。
一、阿司匹林的历史阿司匹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期。
在那时,人们就用各种方法从树皮中提取营养成分。
草药师们的研究逐渐取得突破,他们发现,从柳树的树皮中获得的一种物质,能够缓解疼痛。
于是,阿司匹林的前身——水杨酸被发现了。
然而,该物质极易刺激人体内部脏器的黏膜,导致副作用太大。
直到1897年,德国制药厂的一个研究药剂师费利克斯·霍夫曼,将乙酰水杨酸与硫酸结合,发明了阿司匹林,并随即取代了水杨酸,成为了一种常用的药品。
二、阿司匹林的药理学阿司匹林的药理学要分成四个部分:药代动力,对疼痛的作用,抗血小板聚集,以及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
(一)药代动力学阿司匹林是一种口服制剂,进入人体后迅速被吸收。
该药物在发挥作用前要经过化学转换,这个过程就称为代谢。
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乙酰基水杨酸,是一种可溶性、生物有效性很高的物质,可以更好地为人体提供帮助。
大约90%的阿司匹林的代谢产物会在肝脏内再次被转变,形成一种叫做天门冬氨酸的代谢物。
天门冬氨酸可以被轻松地排除体外,并且本身并不会引起任何副作用。
(二)抗疼痛作用阿司匹林的一大功能是减轻疼痛。
它能够抑制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因此在发烧和头痛等不适的情况下,可以缓解痛苦并控制发病。
阿司匹林还可缓解关节炎等关节疾病的疼痛,多用于手腕,膝盖和髋关节疼痛等。
此外,它对于小型肌肉损伤和牙痛也有一定缓解作用。
(三)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另一种机制是抑制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是血液中含量最多的型成元素,它负责止血和减少糜烂。
在血管打破、出血的情形下,血小板会迅速聚集到伤口和破裂点,释放一系列促进贝塞尔细胞合成的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引起血小板进一步聚集,从而形成血栓。
不过,阿司匹林的另一项作用是减少生成前列腺素,而这种物质正是血小板聚集的关键。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及应用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及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5e9c750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e.png)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及应用1. 阿司匹林的作用原理阿司匹林是一种非处方药,被广泛用于缓解疼痛、退烧和消炎。
它的作用原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脑内前列腺素合成酶,从而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促使炎症反应、疼痛和发热的物质,阿司匹林的作用可以减少这些不适症状。
阿司匹林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除了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还可抑制白细胞黏附和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抗炎和抗血栓作用。
2. 阿司匹林的应用阿司匹林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缓解疼痛和退烧阿司匹林作为一种非处方药,常被用于缓解轻度到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等。
同时,阿司匹林还可以降低体温,因此也常被用于退烧。
2.2 抗炎作用阿司匹林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等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2.3 预防心血管疾病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因此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有一定的应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2.4 预防癌症一些研究表明,长期使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的发病风险,如结直肠癌、胃癌等。
但是,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发展中,仍然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一观点。
2.5 其他应用阿司匹林还被用于其他一些医学领域,如治疗巴氏综合征、缺血性中风等。
不过,在这些领域的应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 注意事项阿司匹林是一种药物,使用时需注意以下事项:•阿司匹林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如溃疡、出血等,长期使用高剂量时风险增加。
因此,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避免超量使用。
•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使用阿司匹林时需谨慎。
尤其是对于儿童,阿司匹林与病毒感染有关联,可能引发雷氏综合征,因此应避免使用。
•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阿司匹林前需要告知医生你正在服用的其他药物,以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
阿司匹林消炎作用的原理
![阿司匹林消炎作用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56bd5c0e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0.png)
阿司匹林消炎作用的原理
阿司匹林的消炎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机制实现:
1. 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一种酶称为环氧化酶(COX),特别是COX-1和COX-2,来降低前列腺素的生成。
前列腺素是一类在炎症反应中产生的化学物质,能够引起局部疼痛、血管扩张和发热等症状。
阿司匹林的抑制作用帮助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减轻炎症导致的疼痛和不适。
2. 减少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COX-1酶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从而减少血液凝块的形成。
这对于减轻血液循环中的炎症反应和减少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3. 降低体温:阿司匹林可以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来降低体温,前列腺素在体温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抑制它的合成,阿司匹林能够减少体温的升高。
总的来说,阿司匹林通过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发挥其消炎作用。
阿司匹林的发明原理
![阿司匹林的发明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3ca10f8b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2.png)
阿司匹林的发明原理1.引言阿司匹林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药物,用于治疗疼痛和发热等多种症状。
它的发明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这个故事与一位年轻的德国化学家有关。
本文将探讨阿司匹林的发明原理和其对医学科技的重大贡献。
2.萎缩的柳树在19世纪末期,人们广泛使用一种名为柳树皮的草药来治疗疼痛和发热。
不幸的是,很多人使用这种草药会引发严重的胃肠道问题。
这引起了一位年轻的德国化学家叫做费利克斯·霍夫曼的兴趣。
他开始探索是否可以从柳树皮中提取有效成分,以便制造一种更安全的药物。
3.阿司匹林的发现霍夫曼随后从柳树皮中分离出一种叫做水杨酸的药物成分。
但是,他很快发现了水杨酸的一些问题。
首先,水杨酸非常刺激性,容易引起严重的胃肠道问题;其次,水杨酸无法被吸收,因此需要大量的药物来产生有效的治疗效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霍夫曼开始进行化学改良水杨酸。
他发现,通过将水杨酸中的一些化学基团与乙酸无机盐结合,可以产生一种更稳定且易于吸收的新药物,这就是阿司匹林。
4.阿司匹林的制备方法阿司匹林的制备方法非常简单。
首先,需要将水杨酸与乙酸无机盐混合,并加入一些强酸,如硫酸。
这将催化反应以产生阿司匹林,并剩余的酸和水杨酸以乙酸酯的形式挥发掉。
这种方法简单而有效,并且对于大规模工业制造阿司匹林非常适用。
霍夫曼随后将领域的专利权贩卖给了拜耳药厂,在全球范围内生产和销售阿司匹林。
5.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来实现的。
这是一种使脂肪分解产生的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的酶。
阿司匹林特别能够抑制COX-2酶,这种酶在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阿司匹林还可以影响血小板聚集,从而抑制血栓形成。
6.阿司匹林的医学用途阿司匹林几乎可以用于治疗任何一种疼痛和发热症状,例如:-头痛和偏头痛-牙痛和胃痛-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血栓性疾病和心血管健康问题阿司匹林还可以用于抗血栓治疗,减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风险。
阿司匹林作用原理是什么?
![阿司匹林作用原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4b73e00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2.png)
阿司匹林作用原理是什么?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细胞中的花生四烯酸以磷脂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膜中。
多种刺激因素可激活磷脂酶A,使花生四烯酸从膜磷脂中释放出来。
游离的花生四烯酸在(COX)的作用下转变成前列腺素G2(PGG2)和前列腺素H2(PGH2)。
在体内有两种同工酶:COX-1与COX-2,两者都作用于花生四烯酸产生相同的代谢产物PGG2和PGH2。
COX-1是结构酶,正常生理情况下即存在,主要介导生理性前列腺素类物质形成。
COX-2是诱导酶,在炎性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大量生成,主要存在于炎症部位,促使炎性前列腺素类物质的合成,可引起炎症反应、发热和疼痛。
血小板内有血栓素A2(TXA2)合成酶,可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TXA2,有强烈的促血小板聚集作用。
血管内皮细胞含有前列环素(PGI2)合成酶,能将COX的代谢产物PGH2转变为PGI2,它是至今发现的活性最强的内源性血小板抑制剂,能抑制ADP、胶原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释放。
血小板产生TXA2的与内皮细胞产生PGI2的之间的动态平衡是机体调控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阿司匹林可使COX丝氨酸位点乙酰化从而阻断催化位点与底物的结合,导致COX永久失活,血小板生成TXA2受到抑制。
血小板没有细胞核不能重新合成酶,血小板的COX一旦失活就不能重新生成,因此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是永久性的,直到血小板重新生成。
血小板的寿命约7~10天,每天约有10%的血小板重新生成,每天1次的阿司匹林足以维持对血小板TXA2生成的抑制。
内皮细胞是有核细胞,失去活性的可在数小时内重新合成。
总体来说阿司匹林可充分抑制血小板具有促栓活性的TXA2的合成,而对内皮细胞具有抗栓活性的PGI2影响不大。
因此小剂量的阿司匹林发挥的是抗栓作用。
药物作用本品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且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病因。
本品尚可减少炎症部位具有痛觉增敏作用的物质—前列腺素的生成,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对锐痛或一过性刺痛无效。
阿司匹林水解原理
![阿司匹林水解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14df1231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c.png)
阿司匹林水解原理阿司匹林(Aspirin)是一种常见的药物,常被用来减轻疼痛、退烧和抗炎。
阿司匹林的化学名称为乙酰水杨酸(Acetylsalicylic Acid),其分子式为C9H8O4。
在人体中,阿司匹林被水解为乙酰化酚(Acetaminophenol)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
这一水解过程是阿司匹林起药效的基础。
阿司匹林的化学结构包含一个乙酰基(Acetyl Group)和一个水杨酸基(Salicylic Acid Group)。
乙酰基可以酰化其中一个酚羟基(Phenolic Hydroxyl Group),从而产生了一个乙酰化酚基团。
当阿司匹林进入胃酸中时,乙酰基可以被水解掉,并释放出CO2和乙酸(Acetic Acid)。
乙酸可以被身体处理,而乙酰化酚则可进一步水解为水杨酸。
水解的过程需要酸性条件,胃酸可以提供这样的酸性环境。
另外,人体内的水解酶也可以将阿司匹林分解为其它物质。
这个过程在肝脏中特别活跃,主要是通过肝脏细胞内的酯化酶(Esterase)完成的。
水解后的水杨酸可以进入人体细胞内,从而影响细胞内的酶系统和代谢途径。
水杨酸可以抑制花生四烯酸环氧化酶(Cyclooxygenase,COX)的活性,从而减少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及其代谢产物的合成,同时促进环氧合酶(Prostaglandin H Synthase,PGHS)的结构性改变,进一步抑制PGHS的催化活性,最终起到止痛抗炎的作用。
此外,水杨酸对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也有影响,从而影响了细胞的功能与代谢。
它能抑制突变体蛋白激酶(mutant Kinase)的活性、抑制MAPK(中心细胞激活因子蛋白激酶)、NF-κB(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
这样,水杨酸能够抑制炎症和疼痛反应,减轻炎症和疼痛等相关症状。
总之,阿司匹林通过水解产生水杨酸的方式,抑制了花生四烯酸代谢和痛炎反应,从而起到了减轻疼痛、缓解发热和抑制炎症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司匹林作用原理您有过头痛的经历吗?也许有过,几乎所有人都会偶尔出现头痛。
您也许还曾服用过某种药物来缓解头痛。
这种药物很可能是阿司匹林的同类药物。
您还可能曾经服用过阿司匹林或其同类药物来治疗其他疾病,如发炎(关节或身体其他部位出现肿胀)或发烧。
但您是否知道,为了治疗这些疾病以及许多其他疾病,每年人们要服用约800亿片的阿司匹林?例如,有数百万人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在很多情况下,医生会对您说“服上两片阿司匹林,明早给我打电话!”本文中,卢克•霍夫曼博士将对阿司匹林进行详细介绍。
您将了解到阿司匹林的众多好处以及某些副作用!您还会明白为什么拜耳公司称阿司匹林为“创造奇迹的特效药”。
阿司匹林是水杨酸盐(见下面的化学性质和结构)类化学物质的成员。
几个世纪以来,凡是对医学感兴趣的人都听说过此类化学物质。
早在公元前五世纪,西方医学奠基人之一、最著名的医学专家希波克拉底,曾在医书中记载了一种从柳树皮中提取的苦涩粉末,这种粉末具有缓解疼痛和退烧的功效。
18世纪,科学家Reverend Edmund Stone 记载了用柳树皮和柳木成功治愈疟疾(症状为发烧并伴有疼痛)的病例。
在对柳树皮进行化学物质探测的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柳树皮含有一种名为水杨苷的物质,该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味道苦涩,(2)可治疗发烧和疼痛。
人 体摄取这种化学物质后,可将其转化为另外一种化学物质,即水杨酸。
1829年,一位名叫勒鲁的药剂师指出,水杨苷是柳木中含有的一种活性成分。
多年来,人们利用大剂量水杨酸(最初由意大利化学家Piria 用水杨苷为原料 制成)及化学性质与其近似的物质来治疗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和肿胀,以及流感等疾病引起的发烧。
水杨酸这些化学物质的副作用在于它们会严重扰乱患者的消化机能。
事实上,有些人曾因为大量服用此类化学物质来控制疼痛和肿胀而导致消化道出血。
德国人霍夫曼就是其中之一。
他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但他的消化系统却无法承受水杨酸的刺激。
这引起了他的儿子——德国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的注意。
费利克斯在一家名叫Friedrich Bayer的公司(拜尔公司)工作,他一心想找到一种对他父亲的胃粘膜不会产生刺激作用的化学物质。
他认为水杨酸之所以刺激胃粘膜的原因在于它是酸性物质,于是他在一连串的化学反应中加入这种化合物,并通过一种乙酰基将其某个酸性部分覆盖,最终将其转化成乙酰水杨酸(ASA)。
他发现ASA 不仅能退烧、止痛和消除肿胀,而且对于胃部的刺激较小,效果甚至强于水杨酸。
乙酰水杨酸遗憾的是,霍夫曼却未能等到成名的那一天。
他于1897年完成了最初的研究。
由于此药物刚刚问世,谨慎保守的老板们没有对其引起足够的关注,他们认为对这种药物所做的试验还不足以证明它的功效。
直到1899年,拜耳公司一位名叫Dreser的高级药剂师兼科学家对这种新型药物的效用进行了演示,甚至还给它起了一个新名字:阿司匹林。
人们认为该名称源自于一种与玫瑰具有亲缘关系的植物,此类植物能制成水杨酸(除柳木以外,其他一些植物也可以用于制作水杨酸)。
于是,拜耳公司接受了这种经过试验检验的药物,并开始对其进行广泛宣传和推广。
在随后的数百年里,这种药物几经沉浮,并至少衍生了两类新药物,同时医学领域还发表了大量有关它的研究论文。
仅在过去的五年内就发表了数千份这样的论文。
最重要的一篇有关阿司匹林研究的论文发表于20 世纪70年代早期,英国科学家约翰·文及其同事在文中向人们展示了阿司匹林作用原理(请参阅以下各节)。
为此,他们荣获了1982年的诺贝尔医学奖,约翰本人还被授予英国爵士头衔。
迄今为止,任何人都无法完全弄清疼痛的作用原理。
事实上,尽管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与疼痛有关的知识,但随着对疼痛了解的不断深入,问题也随之增多。
下面将简要介绍一下疼痛的作用原理。
疼痛实际是大脑的感受。
例如,假设您用锤子砸自己的手指(切勿轻易尝试),手指被砸的部位具有神经末梢,它们是关节和皮肤中的微型“探测器”,可感受到热、振动以及与外界事物(如握在手中的鼠标)的轻微接触所产生的各种感觉,当然也可感受到锤子的重击。
每种不同的感觉都有不同的感受器与之对应。
手指的受损组织还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使神经末梢能够感觉到更强烈的撞击,就好像调大音响的音量以便让您听得更清楚一样。
这些化学物质中包括一种名为前列腺素的物质,受损组织中正常工作的细胞可通过一种名为环氧化酶-2(COX-2)的酶生成这种化学物质。
由于前列腺素的存在,感受撞击的神经末梢将发出一种很强的信号,该信号依次通过手部和手臂的神经到达颈部,然后进入大脑,大脑随即便可确定该信号意味着疼痛。
尽管前列腺素似乎仅对一部分信号(即疼痛)起了作用,但这部分信号却具有重要意义。
前列腺素不仅能感受到受损手指的疼痛,还能导致手指肿胀(称为“发炎”),使手指组织浸在血液中含有的某种液体中,这种液体有保护和治疗的作用。
请注意,以上过程仅仅是一个简化的疼痛作用过程,实际上此过程中还会涉及到很多其他化学物质,而不仅仅是前列腺素。
上述过程完全可以使您意识到自己的手指已经受伤。
疼痛的作用如下:提醒您手指已经受伤,需要悉心处理,并在手指痊愈前不要使用它。
有时候,受伤并非是锤子所致,而是由其他原因而引起。
例如,有时头痛可能是头部或颈部肌肉因受到挤压而收缩或大脑内的血管痉挛所致。
很多人都患有关节炎,即指节或膝盖等关节肿胀疼痛,这些问题不仅使人感觉不适,还可能会造成关节永久损伤。
很多女性在经期感到腹部无端疼痛,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痛经。
这些过程中也有前列腺素的参与。
阿司匹林可通过抑制细胞生成前列腺素来缓解疼痛。
还记得前面提到的COX-2酶么?它是一种由人体内的细胞产生的蛋白质,用于提取在身体各组织内浮游的化学物质,然后将其转化成前列腺素。
很多完好的组织中均含有COX-2,而受损组织中产生的这种物质更多。
阿司匹林可粘住COX-2,使之失去功能;这就好像将自行车锁住一样。
自行车因上锁无法运行,同样COX-2因被阿司匹林粘住而失去功效。
因此,仅服用阿司匹林并不能治愈疼痛的根源,如头部肌肉紧绷、腹部绞痛或被锤的手指。
但它可以减弱通过神经传递到大脑中的信号。
一个有关阿司匹林和其他药物的常见问题是,“阿司匹林如何到达疼痛的部位呢?”其实,它根本不能到达该部位!服用阿司匹林后,它将在胃或消化道的后半段(即小肠)被溶解和吸收。
随后,它将进入血液中,从而遍布全身。
尽管它遍布了身体的各个部位,但却仅对生成前列腺素的部位(包括受伤部位)起作用。
您可能会问,“既然阿司匹林的功效如此强大,为何要一直服用呢?”这是因为,与所有化学物质一样,人体会消耗它们。
消耗过程中,人体的肝脏、胃以及其他器官会将阿司匹林转换为水杨酸。
随后,该物质将受到肝脏的作用而慢慢发生变化,肝脏会将其他化学物质粘在水杨酸上,以便肾脏将其过滤出血液,并输送到尿液。
整个过程持续四到六个小时,随后您需要再服用一片阿司匹林以保持效果。
阿司匹林遍布人体血液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即人体有时候还需要前列腺素。
例如,胃就需要前列腺素;研究表明,一种名叫COX-1的酶可生成前列腺素,从而保护胃粘膜并使其增厚。
而阿司匹林却抑制了COX-1的功效(它抑制了大部分前列腺素的正常生成)。
服用阿司匹林后,人体的胃粘膜就会变薄,从而会受到内部消化液的刺激。
这可能就是阿司匹林及其同类药物会导致胃部不适的最主要原因(正如霍尔曼所认为的,这不仅是因为其呈酸性)。
COX-2也会对一些功能正常的组织(如大脑和肾脏)起作用,一剂阿司匹林通常不会对这些组织产生较大影响。
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前列腺素也会对正常的组织(如血液)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阿司匹林对前列腺素的抑制作用除了可以减轻疼痛、消除炎症以及对胃部产生刺激以外,还会产生其他影响。
例如,某些类型的前列腺素可使血液中的微粒(称作血小板)相互粘结,形成一个血块。
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阿司匹林会降低血块生成的速度。
尽管这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对于鼻子流血就很不利,因为这种情况下需要形成血块),但血块有时也会对身体不利。
例如,血块会导致向跳动的心脏输送氧气和能量的血管产生阻塞,从而引起心脏病发作。
为此,很多成年人都服用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脏病,同时它对那些已经患有心脏病的患者也有一定的疗效。
霍夫曼(和拜耳公司)当年肯定没有预料到这个效果。
早在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时代,人们就意识到阿司匹林及其同类物具有退烧的功效。
这可能是对大脑某个部位(即人们熟知的下丘脑)作用的结果,该部位可以控制温度以及其他身体机能。
如今,研究人员一直不断进行研究,试图找出阿司匹林的其他用途。
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治疗眼部白内障、某些癌症、牙龈疾病以及孕期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同所有药物一样,阿司匹林也并非完美无缺。
它会给人体带来一些副作用,这是您和您的医生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中的某些副作用已在上文介绍过;例如,如果您用锤子将手指锤破并流血,那么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有助于缓解疼痛和肿胀,但伤口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凝结并停止流血。
此外,阿司匹林还会给胃带来严重不适,当患者为了治疗关节炎而大量服用阿司匹林时,这种副作用尤其明显。
研究表明,患有流感、水痘或其他病毒性疾病的儿童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患上一种致命的疾病,即急性脑病综合征,因此发烧儿童通常不宜服用此药物。
阿司匹林还会改变肾脏产生尿液的方式,可引起某些人呼吸困难(这种情况很少见),过量服用会非常危险。
为了避开这些副作用,化学家们发现了其他一些功效与阿司匹林相似的物质,这些物质对于阿司匹林而言具有扬长避短的作用。
例如,布洛芬以及萘普生(商品名分别为美林和甲氧萘丙酸)也有止痛、缓解肿胀及降热的功效,但是它们似乎对血小板的副作用要小。
这些药物由于能缓解肿胀,但又不属于甾族类药物(它们是最有效的消炎药物),因此被称为非甾族抗炎药(NSAID)。
此外,还有一类与阿司匹林功效类似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或扑热息痛),它们也有降烧止痛的功效,但对肿胀部位或胃部的刺激性要小于NSAID。
费利克斯•霍夫曼曾肯定阿司匹林对治疗关节炎有很好的疗效。
但由于当时只顾忙着向谨慎守旧的老板证明这方面的药效,他又怎么能想到这种药物在今天竟然有救命的奇效,并且药效如此之多呢?因此,当您下次拿出锤子时,请想起霍夫曼,并准备一、两片阿司匹林。
一方面对他致以应有的敬意,另一方面也不妨做好砸到手指的万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