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省一等奖课件72341118
合集下载
2024年度《故乡》优质课一等奖ppt课件
2024/2/2
9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2024/2/2
情感表达
小说通过“我”对故乡的失望和不满,以及对儿时伙伴的怀 念和同情,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美好未来的憧 憬。
主题思想
小说通过描绘故乡的衰败和人物的悲惨命运,揭示了旧中国 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农民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 迫下的悲惨处境,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 烈愿望。
8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特点
闰土形象
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富有表现力,中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 、寡言少语的人,前后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变革对人物命运的 影响。
杨二嫂形象
年轻时的杨二嫂被称作豆腐西施,美丽动人,而中年后变得自私、尖刻、贪婪 ,通过她的变化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富人们的悲惨命运。
Chapter
2024/2/2
15
地域文化特色挖掘
2024/2/2
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01
通过展示故乡的山水、建筑、民俗等元素,深入挖掘地域文化
的独特魅力。
突出方言、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02
通过对方言、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让学生更加深入
地了解故乡的文化底蕴。
探究故乡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篇章结构
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 ”——“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 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 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 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
2024/2/2
写作特点
作者采取了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的空间顺序,以及 由少年到中年再到少年的时间顺序,将叙事、写景 、抒情三者融为一体,形成了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
2024年度《故乡》公开课一等奖ppt课件
2024/3/23
现实意义的探讨
结合当前社会现实,探讨如何借鉴《故乡》中的智慧,处理 好现代化建设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系,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引导观众关注自身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培养家 国情怀。
14
CHAPTER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创意实践
2024/3/23
15
独特艺术手法举例分析
象征手法的运用
2024/3/23
社会变迁的呈现
通过对比故乡过去与现在的变化 ,展现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革 ,引发观众对时代进步与传统文 化保护的深刻思考。
人文关怀的体现
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追求, 探讨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和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彰显人文关 怀的重要性。
13
当代价值体现及现实意义
当代价值的彰显
阐述《故乡》所蕴含的乡愁情感、社会变迁、人文关怀等主 题在当代社会中的普遍意义,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学生坦诚地分析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 应的改进措施,如加强课外阅读、提高写作能力等。
2024/3/23
25
对未来学习和生活展望
1
学习计划与目标
学生制定了明确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包括提高阅 读速度和质量、加强写作训练、拓展知识面等。
2
生活习惯与健康管理
学生意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管理对学习的 重要性,计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持适当的运 动和良好的心态。
21
跨文化交流中的《故乡》传播和影响
2024/3/23
《故乡》在国外的传播情况
自《故乡》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在国外出版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好评。它不仅为外 国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窗口,也引发了关于乡愁、家庭、社会变革等
语文说课课件一等奖优质PPT下载
02
与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内容与之前所学的知识点紧密相连,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03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表达能
力,对未来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教材的特点和重点
教材特点
本节课教材注重思想性、艺术性 和科学性的统一,以生动的语言 和丰富的实例来阐述知识点。
语文说课课件一等奖 优质PPT下载
目录
• 引言 • 教材分析 • 学情分析 • 教学目标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设计 • 教学反思与改进
01
引言
说课的目的和意义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01
通过说课,教师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效果。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02
说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互相
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树立 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 的阅读习惯。
05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01
02
03
情境教学法
通过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 ,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 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任务驱动法
以任务为引领,学生在完 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和技能。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掌 握阅读方法、理解文本内涵和培 养文学鉴赏能力。
教材的难点和疑点
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和作 者的思想感情,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疑点解析
针对教材中可能出现的疑点和争议,进行详细的解析和阐述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例如,对于某些文学作品的评 价和解读可能存在不同的观点,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辨 析。
大学语文第9讲长恨歌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课件
“尽”对“天长地久”否 定 ——“恨”之永
“此恨绵绵无绝期” ——愿之虚妄
46/59
生者相思
第四部分:思恨无期
道士觅魂
死者相思
点题结篇
天人永隔之长恨
47/59
三、思想主题
“长恨歌”即歌“长恨”,然所“恨” 者何?
讽谕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 讽其重色 ➢ 叙其婉曲 ➢ 咏其深情 ➢ 歌其憾恨
殷勤状: “排”、“驭”、 “奔”、“升”、“入”、 “求”。
碧落: 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 天,为碧霞满空状。这里泛 指天上。
黄泉: 人死后埋葬地穴,借 指地府。
——否定与绝望语气 37/59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24/59
第二部分:兵谏妃死
弃都避难
兵谏妃死
征途断肠
悲剧直接原因 悲欢荣辱极端对比
25/59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乃万物凋零、生机消歇 之节, 也乃生命悲季。
由春到秋--李杨爱情也。
“无光”与“薄”互文, 渲染气氛, 以衬人心。
26/59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难过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新唐书·后妃·杨贵妃 传》
5/59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弟兄, 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 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 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 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 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 ”帝不得已, 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 十八。
“此恨绵绵无绝期” ——愿之虚妄
46/59
生者相思
第四部分:思恨无期
道士觅魂
死者相思
点题结篇
天人永隔之长恨
47/59
三、思想主题
“长恨歌”即歌“长恨”,然所“恨” 者何?
讽谕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
➢ 讽其重色 ➢ 叙其婉曲 ➢ 咏其深情 ➢ 歌其憾恨
殷勤状: “排”、“驭”、 “奔”、“升”、“入”、 “求”。
碧落: 道家所称东方第一层 天,为碧霞满空状。这里泛 指天上。
黄泉: 人死后埋葬地穴,借 指地府。
——否定与绝望语气 37/59
忽闻海上有仙山, 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 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 雪肤花貌参差是。
24/59
第二部分:兵谏妃死
弃都避难
兵谏妃死
征途断肠
悲剧直接原因 悲欢荣辱极端对比
25/59
黄埃散漫风萧索, 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 旌旗无光日色薄。
秋乃万物凋零、生机消歇 之节, 也乃生命悲季。
由春到秋--李杨爱情也。
“无光”与“薄”互文, 渲染气氛, 以衬人心。
26/59
蜀江水碧蜀山青, 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难过色, 夜雨闻铃肠断声。
——《新唐书·后妃·杨贵妃 传》
5/59
初,安禄山有边功,帝宠之,诏与诸姨约为弟兄, 而禄山母事妃,来朝,必宴饯结欢。禄山反,以诛国忠为 名,且指言妃及诸姨罪。帝欲以皇太子抚军,因禅位,诸 杨大惧,哭于廷。国忠入白妃,妃衔块请死,帝意沮,乃 止。及西幸至马嵬,陈玄礼等以天下计诛国忠,已死,军 不解。帝遣力士问故,曰:“祸本尚在! ”帝不得已, 与妃诀,引而去,缢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瘗道侧,年三 十八。
2024年度-(完整版)《师说》省一等奖优秀课件
5
课件设计思路及特色
设计思路
以《师说》原文为基础,结合历 史背景、作者简介和相关注释, 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课件内容,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课件特色
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课件内 容,注重交互性和趣味性;设置 多种练习题和思考题,帮助学生 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
6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7
文章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概括
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
文章鼓励人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提倡 不耻下问、虚心求教的学习态度。
3
平等待人、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
文章倡导平等待人、尊重生命的人文关怀精神, 呼吁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14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15
相关文化背景介绍
时代背景
《师说》产生于唐代,正值科举 制度盛行,士人追求功名的时期 。韩愈作为文坛领袖,提出“文 以载道”的观念,强调文章的社
(完整版)《师说》省一 等奖优秀课件
1
目 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拓展与延伸 • 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 学生活动设计与实施 •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2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3
《师说》简介及历史地位
《师说》是唐朝韩愈所写的一篇著名论文,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
该文阐述了韩愈对于教育的看法和对于师道的理解,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的著名论断。
和不足,提供改进建议和指导。同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和自评,
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成长。
26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建议
27
本次教学成功之处总结
教学目标明确
本次教学紧扣《师说》主题 ,围绕“师道尊严”和“尊 师重教”的核心思想展开, 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语文说课课件一等奖
。
交互设计
设计多种交互环节,如 提问、测试、讨论等,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件使用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互动氛围
通过多种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氛围。
提高教学质量课件内容与课程紧密相关,能够有效传递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3
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具备良好的语言表
达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 学方案和课件。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秩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 课堂氛围。
2023-12-22
语文说课课件一等奖
汇报人:可编辑
目 录
• 课程背景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师素养 • 教学评价 • 说课课件制作
01
课程背景
课程定位
01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旨在培 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 学素养。
02
本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注重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课堂管理
专家认为教师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注重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03
教学成果
专家认为教师的教学成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
素养。
06
说课课件制作
课件设计理念
创新性
课件设计应具有创新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 们的学习兴趣。
交互设计
设计多种交互环节,如 提问、测试、讨论等,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件使用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生动有趣的课件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课堂互动氛围
通过多种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课堂互动氛围。
提高教学质量课件内容与课程紧密相关,能够有效传递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03
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具备良好的语言表
达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
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教 学方案和课件。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
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秩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 课堂氛围。
2023-12-22
语文说课课件一等奖
汇报人:可编辑
目 录
• 课程背景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师素养 • 教学评价 • 说课课件制作
01
课程背景
课程定位
01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旨在培 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 学素养。
02
本课程定位为培养学生阅读、写 作、口语交际等综合能力,注重 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课堂管理
专家认为教师能够有效地管理课堂,注重课堂纪律和学生的学习状态。
03
教学成果
专家认为教师的教学成果显著,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
素养。
06
说课课件制作
课件设计理念
创新性
课件设计应具有创新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 们的学习兴趣。
大学语文-教学8省公开课金奖全国赛课一等奖微课获奖PPT课件
3/24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出色代表之一。他如椽大笔,是推进元杂剧脱 离宋金杂剧“母体”走向成熟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旗帜。 对元代社会腐败与黑暗,他广泛反应,深刻揭露;对受迫害者痛苦经历, 他寄予莫大同情,酣畅抒写;对弱小者抗击罪恶、见义勇为意识和行动, 他给予热情颂扬。他创作“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 本色” 。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址,如在昨
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24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 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 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 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 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 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学术界还有争议。
4/24
第二节 散曲 从音愿意义上说,散曲是元代流行歌曲;从文学意义
来说,它是一个含有独特格调抒情诗。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普通用单支曲子写成;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 杂剧中套曲相近。
散曲语言格调,与词有着显著不一样。词也有写得通 俗,但其总体格调是精雅;散曲也有写得精雅,但其总 体格调是通俗。其特点:
1/24
第一节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 演出艺术形式而成一个完整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 本、词曲、讲唱文学基础上创造了成熟文学剧本。
元杂剧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演出艺术发展结果,同 时也是时代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过程,同时是北方 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 和阶级压迫艰辛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文艺 形式加以表现;而组成戏曲艺术各种原因到这时已经过 长久酝酿而融为一体。这么,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 诸宫调基础上,因为现实要求、群众兴趣,大大扩大了 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一页。
关汉卿是元代剧坛最出色代表之一。他如椽大笔,是推进元杂剧脱 离宋金杂剧“母体”走向成熟杠杆,是标志戏剧创作走上艺术高峰旗帜。 对元代社会腐败与黑暗,他广泛反应,深刻揭露;对受迫害者痛苦经历, 他寄予莫大同情,酣畅抒写;对弱小者抗击罪恶、见义勇为意识和行动, 他给予热情颂扬。他创作“一空依傍,自铸伟词”,“曲尽人情,字字 本色” 。
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址,如在昨
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2/24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 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 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 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 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 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学术界还有争议。
4/24
第二节 散曲 从音愿意义上说,散曲是元代流行歌曲;从文学意义
来说,它是一个含有独特格调抒情诗。 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普通用单支曲子写成; 套数又称“散套”,是用同宫调两支以上曲子写成,和 杂剧中套曲相近。
散曲语言格调,与词有着显著不一样。词也有写得通 俗,但其总体格调是精雅;散曲也有写得精雅,但其总 体格调是通俗。其特点:
1/24
第一节 元杂剧
元杂剧是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直接影响之下,融合各种 演出艺术形式而成一个完整戏剧形式。并在唐宋以来话 本、词曲、讲唱文学基础上创造了成熟文学剧本。
元杂剧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演出艺术发展结果,同 时也是时代产物。金灭北宋、元灭金过程,同时是北方 人民反抗女真贵族、蒙古贵族过程。人民反抗民族压迫 和阶级压迫艰辛斗争,要求有战斗性和群众性较强文艺 形式加以表现;而组成戏曲艺术各种原因到这时已经过 长久酝酿而融为一体。这么,元杂剧就在金院本和说唱 诸宫调基础上,因为现实要求、群众兴趣,大大扩大了 题材和内容,展开了我国戏曲史上辉煌灿烂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风骚二则:
招 魂 屈 原
《楚辞》是续《诗经》之后,对中国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一 部诗歌总集,是战国至秦汉时期南方楚文化孕育出的诗歌杰作。 屈原则是这种诗歌体裁的开创者和最杰出的作家。由于楚辞和汉 赋之间的渊源关系,所以屈原的作品又有“屈赋”之称。 《招魂》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组成,以宏美的屋宇、 奢华的服饰、艳丽的姬妾、精致的饮食以及繁盛的舞乐,招徕楚 怀王的亡魂。诗歌反映了屈原强烈的忠君爱国情绪,具有宏阔的 题旨、庞大的结构、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表现力。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风骚二则:
招 魂 屈 原
乃下招曰: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舍君之乐 处,而离彼不祥些!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托些。长人千仞,惟 魂是索些。十日代出,流金铄石些。彼皆习之,魂往必释些。归 来兮!不可以托些。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止些。雕题黑齿,得 人肉以祀,以其骨为醢些。蝮蛇蓁蓁,封狐千里些。雄虺九首, 往来儵忽,吞人以益其心些。归来兮!不可以久淫些。魂兮归来! 西方之害,流沙千里些。旋入雷渊,爢散而不可止些。幸而得脱, 其外旷宇些。赤螘若象,玄蜂若壶些。五谷不生,藂菅是食些。 其土烂人,求水无所得些。彷徉无所倚,广大无所极些。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诸子六章:
《老子》三章
道可道(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 有物混成(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风骚二则:
招 魂 屈 原
上:君主,指楚怀王。
长离殃:长遭祸患,指怀王不察己德,不听劝谏,遭受祸殃。
上帝其命难从:指执掌占梦之法的天官,所以让巫阳来卜招魂魄。 何为四方些:为什么离开躯体远去四方呢?些,句末语气词。 长人千仞:东方有长人之国,国人高千仞。仞,七尺。 流金铄石:金石皆被熔化,极言其热。
七 月《诗经· 豳风》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章节目录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风骚二则:
七 月《诗经· 豳风》
流火:大火星偏西下行。火,星宿名,也叫“大火”,就是心宿。周 代夏历六月黄昏时分,心宿出现在正南方最高点。
授衣:把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之日:指周历一月,就是夏历十一月。下文“二之日”、“三之 日”、“四之日”分别指夏历十二月、夏历一月(正月)、夏历二 月。 同我妇子,馌(yè )彼南亩:我的妻子、小孩一起送饭到田里。馌, 送饭。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诸子六章:
《论语》三章
《论语》是一部儒家经典著作,今本《论语》共二十篇,比 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始终如一地 贯穿了这一思想,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特征。 《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非常广泛,诸如如何做人、如 何学习、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如何务政、如何治国安邦等等社会 人生问题都有论述,孔子高尚的道德境界和深厚的诗、礼、乐修 养,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的构建和道德行为的养成产生过重大 影响。今天,我们学习研究《论语》,要做到“古为今用”,汲 取孔子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运用于我们自身的思想建设和道德建 设。
大学语文
北京出版集团公司 北 京 出 版 社
大学语文
第一部分
阅读欣赏
章节目录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第三单元 爱国豪情 第五单元 情感世界 第七单元 山水田园 第九单元 理想信念 第二单元 风土人情 第四单元 历史漫步 第六单元 艺术天地 第八单元 自然科学 第十单元 生命感悟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风骚二则:
遵彼微行:顺着那小道行走。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风骚二则:
《诗经》是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 学一个光辉的起点。《诗经》中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它从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间风俗等多方面表现了西周至春 秋中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 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早期诗歌,开辟 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诗经》作为国学经典,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贡献给人 类文明的瑰宝。《七月》依次叙述了当时民众一年中修理农具、下田 劳作、采桑养蚕、织染制衣、集体狩猎、修缮门户、筑场收获、服役 酿酒、岁终祭祀等繁重忙碌的农事生活,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长篇叙事 诗。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诸子六章:
《论语》三章
輗(ní ):古代用牛拉的车叫大车,车辕前面有一道横木,就是驾牲 口的地方。横木两端要固定在车辕上,起关联作用的木销子(榫 子)叫輗。 軏(yuè ):古代用马拉的小车。把横木两端固定在车辕上,起关联 作用的木销子(榫头)叫軏。 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改为“去之”。自古即如此,不必强改。 克己复礼:克,克服、战胜。己,自己的私欲。复,回复、返回。
大成若缺(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 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诸子六章:
《老子》三章
徼(jià o): 廖: 强为之名: 人:此与下句“人居其一”的“人”原均作“王” 弊: 冲:空虚。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诸子六章:
《老子》三章
老子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较早地提出了天地万 物的起源与存在的哲学命题,试图总结世界的本原和万物运行的 规律。“道”是“无”,是一切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 产生。“道”永远存在,运行不息。由此,正可以说“‘道’是中国古 典哲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影”。 《老子》的语言句式连环而多变,文气流畅而富有诗意,抽 象的哲理和思辨的命题通过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是中国古代哲 学的最精彩的表达形式之一。
第一单元 国学经典
诸子六章:
《论语》三章
为政第二(第二十二章)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 行之哉?” 里仁第四(第五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 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 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颜渊第十二(第一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 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