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XX年新教材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6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及作业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年新教材西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6古诗两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及作业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绘的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课时1课时。
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唐代诗人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擅长绘画,
精通音乐和书法,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合称“王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是他十七岁离家远在长安时写的。
鼓励学生朗诵平时积累的王维的诗。
多媒体出示王维的诗,学生朗诵。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诵读课文,探究初成。
多媒体出示古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学生自由诵读,读准字音。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
借助注释和自己学习古诗的经验试着理解诗中的词语和诗句。
教师简介时代背景:王维十四岁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去谋取功名。
在分别时,他的兄弟们含着泪送了他一程又一程,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王维这么小的年纪,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远离了亲人,不知要经历多少磨难,多少坎坷!时间过得可真快呀,小小年纪的王维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已经整整四年了。
一晃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大街上人流如潮,男女老少个个脸上都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有的在给自己的孩子买新衣裳,有的……人们是多么开心哪!望着那热热闹闹的场面,想到自己的亲人,便挥笔写下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解课题。
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九月九日重阳节的资料,谁来用一至两句话介绍介绍?
东是指的什么地方?
你知道“忆”是什么意思吗?
“兄弟”指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
鼓励学生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再深情地读一遍课题。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学习古诗句
指名朗读,学生评议,教师指导。
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独、异乡、异客。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①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②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③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指导朗读,读出诗人做客他乡的孤独、寂寞。
谈话过渡:作者在异乡求功名,那么到了节日的时候,诗人的内心是怎样的呢?
学习古诗第二句
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泥融、鸳鸯。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①每:每当。
②逢:遇到。
③倍:格外;加倍、更加。
④亲:家乡的亲人。
⑤佳节:美好的节日。
这里指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
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感情朗读,读出世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谈话过渡:诗人看到长安菊花开,他会想到家乡菊花盛开的样子;看到长安的亲人团聚,会想到自己的家人团聚;看到长安的人们重阳登高,他又会想到自己的亲人重阳登高,现在让我们来学习第三和第四句。
学习古诗第二句
名读、齐读、教师范读。
学生自读,再集体交流。
多媒体突出显示重点词:泥融、鸳鸯。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教师点拨。
多媒体出示:①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②登高:登上高处。
古时候有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他们认为登高可以避灾。
③遍插:都插上了。
④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
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消灾。
⑤少一人:指诗人王维。
鼓励学生根据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小结: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师大声范读,学生小声跟读,指名再读。
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古诗的韵律:古诗文有一个特点,具有韵律美,我们可以通过停顿和重读把它表现出来。
启发学生分析停顿。
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教师再指读——师生齐读——学生自由读
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练习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朗读、背诵: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在这首诗中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
多媒体出示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古诗,学生朗诵积累。
除夜作〔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
霜鬓明朝又一年。
归家〔唐〕杜牧
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
乡思[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课堂作业新设计】
读句子,写古诗。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把节日和相应的传统饮食连接起来。
端午节水饺
重阳节月饼
元宵节粽子
中秋节元宵
春节菊花酒
理解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
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_______的思念之情。
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课堂作业新设计】参考答案
读句子,写古诗。
我独自一个人居住在他乡,每到过节的时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乡的亲人。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把节日和相应的传统饮食连接起来。
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
中秋节春节
理解古诗,完成练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写的一首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本诗中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游子思乡之情,曾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以叙述的口气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编成故
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
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课后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
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
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千古传诵的名句。
学习这首
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这同时也是个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学习步骤来学习,培养学习古诗的能力。
我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简单介绍作者,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王维的诗句。
教师多媒体展示王维的诗,学生朗诵积累。
在交流和朗诵中学生对王维以及王维的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师谈话导入课题,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第二步:情感朗读,读中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不管是领会诗的涵义,还是体味其美的意境,都离不开朗读。
朗读能激发想象,强化积累,培养语感,所以,朗读必须贯穿于古诗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每一次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第三步: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体会情感是古诗教学的灵魂。
在学习“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教师要积极
创设情境,从情感的体验出发,首先在读中感悟、品味。
然后引导学生练习自己的实际进行感悟朗读,尤其是留守儿童和自己的父母一年减不了几次面,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最想念疼爱他们的爸爸妈妈,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来感受诗人的情怀,学生们对诗的意境就有了独特的感受,我觉得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是激发学生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第四步:总结方法,揭示中心。
古诗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教学中要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理解句子含义”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训练点,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借助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通过反复的诵读和创设情境等方法让学生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两句诗上虽然花了较多的时间,但对这两句诗的真挚情感,学生体会的还不够。
今后改进的方案:在今后教学古诗时,课前引导学生查
阅有关的资料,借助资料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
如果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途径,教师课前给学生讲一些背景资料和与古诗有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很大的帮助的。
同课异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重难点分析: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
感受诗情。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交流古诗: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漂泊他乡的人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时,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
心中对家乡、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同学们一定读过不少这样的古诗吧!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积累的表达思乡怀亲情感的古诗。
多媒体出示表达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学生阅读积累。
多媒体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师范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
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
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理解题目。
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
“忆”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在这首诗中“山东”指哪里?
“兄弟”指谁?
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地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借助多媒体检查生字的认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三、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谈话引导:十五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这首诗时王维只有十七岁,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又恰逢重阳佳节,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十七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学生交流汇报,鼓励学生用“独”字组词
你是从哪几个字词中体会到王维的孤独的?
鼓励学生借助注释说说“异乡”“为异客”的意思。
小组学生互相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谈话过渡: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即使是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是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即使是博得功名利禄,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
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种思亲之情就更加强烈,诗人是怎样倾诉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逢”是什么意思?
“佳节”是什么意思?“佳节”仅仅是指重阳节吗?
“倍”是什么意思?
小组学生互相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互相交流,试着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诗。
问题导学:诗人王维的家乡在重阳节有什么风俗?诗人王维面对今天的重阳节,想到了什么?
王维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家中的亲人在干什么?齐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茱萸:我们知道,重阳节有这样的习俗,这一天大家都会爬山登高,把茱萸插在头上。
出示茱萸介绍图片。
长安离王维的家乡这么远,王维怎么会知道亲人们都登上了高处,头上插上了茱萸呢?
“少一人”究竟少了谁?
小组学生互相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四、指导节奏,感情朗读。
师生交流这首诗的节奏和重读,教师小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小组学生互读,小组代表朗读,全班齐读。
自由朗读,试着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