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血吸虫
5、日本血吸虫(附:尾蚴性皮炎)
2.童虫的致病及成虫的致病: (1) 支气管肺炎: 轻度症状:低热、咳嗽、痰带血丝。 重度症状:高热、胸痛、咳嗽、咯血、哮喘等。 由于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经过肺部,从而引起 血管炎症,毛细血管栓塞、破裂等,出现局部细胞 浸润和出血点所致。 (2) 静脉内膜炎: (3) 静脉周围炎: 如感染的虫数较少或单性感染时,则可能仅有 低热和腹部隐痛。
b. 损伤蠕虫: 嗜酸性粒细胞与虫体接触,释放过氧化物酶, 使虫体表皮剥脱、解体,从而被嗜酸性粒细胞吞噬。 c. 吞噬Ag—Ab复合物:
可避免Ⅲ型变态反应在人体内的发生。
人体对寄生虫的细胞免疫,主要由嗜酸性粒细
胞发生作用,故嗜酸性粒细胞的增高,常提示可能
有寄生虫的感染。
(5) 脾肿大: 由虫体的分泌物、代谢物、排泄物等的毒性作 用所致。 (6) 肾小球肾炎:
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基底
膜上,激活补体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补体活化后 的趋向作用,可吸引中性粒细胞集聚,吞噬抗原抗 体复合物,并释放溶酶体酶(蛋白溶解酶),引起肾 小球广泛损害所致。
3.虫卵的致病:
(1) 急性期:
常见于无免疫力的人群,初次感染或慢性病人
再次大量感染尾蚴,发病多在成虫开始产卵之后, 卵内毛蚴分泌酶及可溶性Ag物质从卵壳释出,引起 虫卵周围组织炎症,坏死,从而在肝脏和肠壁形成 大量的嗜酸性脓肿——即急性虫卵结节:以日本血
ii.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iii.肛周静脉曲张: ——急性出血(由于消化功能紊乱,患者常便 秘,粪便异常干燥所致) c.营养不良、贫血: d.儿童:侏儒症 e.妇女:闭经、不育 f.孕妇:流产、早产、死胎、诱发妊娠中毒症 g.男性:阳痿、性功能减退 h.严重消化功能紊乱:
日本血吸虫课件(共34张PPT)《动物疫病防治》
日本血吸虫
一、日本血吸虫病
分类地位:复殖目---分体科---分体属 终末寄主动物及部位:人、畜生(牛犊)、犬、猫的 肠系膜静脉及门静脉。
血吸虫
血吸虫
1、病原特征
1、病原特征
日本血吸虫(雄虫)
1.口吸盘,2.食道,3.腺群,4. 腹吸盘,5.生殖孔,6.肠管7. 睾丸,8.肠管,9.合一的肠管 雄虫:睾丸—输出管—输精 管—贮精囊—雄性生殖孔
(4 ) 六氯对二甲苯(血防846): 120~160mg/Kg,每日一次,连用3~5天。
9、预防
1.采取综合措施,人、兽同步防治,尤其是加强粪便和用 水管理,以及消灭中间宿主钉螺。
9、预防
2.消除感染源,在流行区,每年对人、兽普查并进行治疗。 3.将人、兽粪便堆积或池封发酵,或推广用粪便生产沼气 等办法,以杀灭虫卵。 4.加强犬、猫管理,限制到流行区活动。 5.管好水源,保持清洁,防止粪尿污染。
血吸虫寄生部位
5、症状
急性型:首先食欲不振,体温升高至40~41℃以上。行动缓 慢,腹泻,粪便带血、黏液和脱落的黏膜,腹泻加剧时,出 现水样便,严重贫血,消瘦,可致死亡。 慢性型:常见,多数慢性经过。病犬、猫消化不良,食欲不 振,粪便带血、黏液和脱落的黏膜,有腥臭和里急后重现象, 肝硬化、腹水。
1、病原特征
日本血吸虫(雌虫)
1.口吸盘,2.肠管,3.腹吸 盘,4.生殖孔,5~6.虫卵与 子宫,7.梅氏腺,8.输卵管, 9.卵黄管,10.卵巢,11.肠 管合并处,12卵黄腺
雌虫:卵巢—输出管—卵 模—子宫—雌性生殖孔
日本血吸虫雌雄虫体
1、病原特征
雌雄合抱体
雄虫:粗短,乳白色。雄 虫平均长9.5-22mm;扁平, 虫体向中线卷曲形成抱雌 沟 雌虫:细长,暗褐色。平 均长15-26mm呈线状,常 栖止于抱雌沟内,成雌雄 合抱状态
日本血吸虫病(东毕血吸虫)Ok
日本血吸虫病
本病是由分体科分体属的日本分体吸虫寄
生于人和牛、羊、猪、犬、啮齿类及一些野生 哺乳动物的门静脉系统的小血管内所引起,为 我国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分布于长江流 域13个省,市和自治区内,严重影响人的健
致病 症状 诊断
防治
康和畜牧业生产。北方地区主要是东毕属的各
种血吸虫,侵害羊、骆驼、马、驴和牛等。
日本血吸虫病
送 绿 一 牛 巡 坐 万 千 华毛 瘟 水 样 郎 天 地 户 村 佗泽 东神 悲 欲 遥 日 萧 薜 无 青
欢 逐 逝 波 。
问 瘟 神 事 ,
看 一 千 河 。
行 八 万 里 ,
疏 鬼 唱 歌
荔 人 遗 矢
奈 小 虫 何
山 枉 自 多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简介 病原 形态 生活史 流行 病学
局部保护措施
穿:长统胶鞋、尼龙防护裤 涂:皮避敌、防蚴笔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体吸虫(日本血吸虫):雌雄异体,呈线状,雄虫粗短,
乳白色,大小为10~22mm×0.5~0.55mm,向腹面弯曲
呈镰刀状,体壁自腹吸盘后至尾部两侧向腹面卷起,形成 抱雌沟,将雌虫抱在沟内;雌虫细而长,呈灰褐色,大小
虫 体 特 征
15~26mm×0.1~0.2mm。虫卵大小为70~100μm×50~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2、消灭钉螺
防 治 措 施
应用五氯酚钠,溴乙酰胺,茶子饼等杀螺剂或
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钉螺的孳生环境。
3、搞好饲养管理
管好粪便,防止污染水源,管好牧地,应选
择在无钉螺场地放牧。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防 治 措 施
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
简介日本血吸虫病
•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 起的疾病。
• 由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主要病变为肝与
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 • 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或脓血便, 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 主,可发展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所导致 的疾病,能寄生于人的血吸虫主要有五种, 即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与湄公血吸虫。
慢性血吸虫病
在流行区占绝大多数。在急性症状消退而未经 治疗或疫区反复轻度感染而获得部分免疫力者, 病程经过半年以上,称慢性血吸虫病。临床表现 以隐匿型间质性肝炎或慢性血吸虫行结肠炎为主。 1、无症状型 轻度感染者大多为症状,仅粪 便检查中发现虫卵,或体检时发现肝大,B超检 查可呈网络样改变。 2、有症状型 主要表现为血吸虫性肉芽肿肝 病和结肠炎。两者可同时出现在一患者身上,亦 可仅以一种表现为主。最常见症状为慢性腹泻, 脓血粘液便,这些症状时轻时重,时发时愈,病 程长者可出现肠梗阻贫血,消瘦,体力下降等。
晚期血吸虫病
反复或大量感染血吸虫尾蚴后,未经及时抗病原治疗,虫卵损害肝较 重,发展成肝硬化,有门静脉高压,脾显著肿大和临床并发症。病程 多在5~15年以上。儿童长有生长发育障碍。根据患者受累脏器官病 变程度的不同,又可分为以下4型。同一患者可具有二、三个型的主 要表现。 1、巨脾型 是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主要表现,约占70%。 脾进行性肿大,下缘可达盆腔,表面光滑,质地硬,可有压痛,经常 伴有脾功能亢进征。 2、腹水型 是严重肝硬化的重要标志,约占25%。腹水可长期停留 在中等量以下,但大都进行性加剧,以致腹部极度膨胀,下肢高度浮 肿,难以进食,腹壁静脉曲张,脐疝和巨脾。每因上消化道出血,促 使肝衰竭,肝昏迷或感染败血症死亡。 3、结肠肉芽肿型 以结肠病变为突出表现。病程3~6年以上,亦可 有10年者。患者经常腹痛、腹泻、便秘或二者交替出现,有时水样便、 血便、粘液脓血便,有时出现腹胀、肠梗阻。 4、侏儒型 极少见。为幼年慢性反复感染引起体内各内分泌腺出现 不同程度的萎缩,功能减退,以垂体前叶和性腺功能不全最常见。
日本血吸虫
六种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 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市、 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 12个省 自治区,427个县 个县、 自治区,427个县、市; • 属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首,WHO确定的六大热带 属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 五大寄生虫病 WHO确定的六大热带 病之一。 病之一。 • 病人数多,1200万,目前仍有82万。 病人数多,1200万 目前仍有82万 82 • 病情严重、危害性大,经济损失大。 病情严重、危害性大,经济损失大。
成虫期:大量产卵, 成虫期:大量产卵,抗原量及抗体水平急剧上 产生大量的免疫复合物, 升,产生大量的免疫复合物,此时不能被有效地 清除而沉积在血管的基底膜上。 清除而沉积在血管的基底膜上。 主要病变——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 主要病变 即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症状:蛋白尿、水肿及肾功能减退。 症状:蛋白尿、水肿及肾功能减退。
血吸虫感染45天 血吸虫感染45天 45 的兔肝, 的兔肝,肝表面 可见灰白色结节
正常家兔肝 脏,表面光 色均。 滑、色均。
血吸虫卵肉芽肿图 血吸虫卵肉芽肿图
3. 嗜酸性脓肿与何博礼现象 嗜酸性脓肿( 嗜酸性脓肿(图): 日本血吸虫卵在宿主组织内成簇聚集, 日本血吸虫卵在宿主组织内成簇聚集,肉芽肿的 急性期易出现中心坏死、液化, 急性期易出现中心坏死、液化,该病理变化称嗜酸 性脓肿。 性脓肿。 何博礼现象( 何博礼现象(图): 虫卵周围出现许多浆细胞伴以抗原一抗体复合物 沉着且呈放射状,该病理变化称何博礼现象 沉着且呈放射状, HoeppliDhenomenon)。 (HoeppliDhenomenon)。
(二) 虫卵
• • • • 平均89× 平均 ×67µm ; 椭圆形 ; 淡黄色; 淡黄色; 卵壳厚薄均匀,无盖, 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 一侧刺, 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 留物 ; • 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油滴 含一毛蚴, 状的头腺分泌物
日本血吸虫
三 致 病
Pathogensis
致病阶段有:
尾蚴
虫卵
童虫
成虫
3.1 尾蚴致病
1、尾蚴 :尾蚴性皮炎为速发型和迟发型变态反应。
病理表现:侵入宿主皮肤后数小时出现粟粒至黄 豆大小的丘疹或荨麻疹,伴有瘙痒,数小时至2~3 天内消失。
3.2 童虫致病
移行至肺时,可引起肺组织点状出血及白细 胞浸润,病灶的范围、多少与感染程度成正比, 重度感染可发生出血性肺炎——童虫性肺炎。 由童虫毒素、代谢产物或死亡后分解的蛋白 所致的变态反应。
毛 蚴
胞 蚴 (2代)
侵入 尾 皮肤
蚴
童 虫
成 虫
门脉-肠系膜V.系统 肝内门脉系统
小静脉 淋巴系统 右心 肺
左心
体循环
2.3 尾蚴钻入皮肤的过程
1. Penetration of the skin by cercariae 2. Migration and maturation of immature worms 3. Damage by eggs in tissue
虫卵在不同浓度盐水中的孵化率
盐水浓度(%)孵化率(%) 盐水浓度(%)孵化率(%)
清水 0.2 0.5 100.0 100.0 60.0 0.8 1.0 1.2 7.5 1.8 0
虫卵在1.2%以下的盐水中,活力一般不受影响,在3.5~4.3% 的盐水中24小时内死亡;在5%的盐水中迅速死亡。
3 毛蚴
4 胞蚴
左:母胞蚴
右:子胞蚴
毛蚴侵入钉螺头足部,在其附近血淋巴中48h内即成为胞蚴。胞蚴 为一袋形体,两端较钝圆而透明。体内含许多胚细胞及由胚细胞增 生而成的胚团,再逐渐形成子胞蚴。子胞蚴脱离母胞蚴后,体内胚 团陆续分裂,分批形成尾蚴。尾蚴成熟后,穿破子胞蚴的体壁,利 用头器附近的逸出腺,溶解螺体组织而逸出到水中。
2-02-日本血吸虫病
图10-12 日本分体吸虫雌、雄虫合抱 1.口吸盘 2.腹吸盘 3.抱雌沟
日 本 血 吸 虫 生 活 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特点:
1、成虫寄生部位——人和动物的门静脉和肠 系膜静脉
2、幼虫阶段——毛蚴、胞蚴和尾蚴
感染性阶段——尾蚴
3、感染途径——经皮肤感染,也可经口感染
致病作用
尾蚴 穿透皮肤时可引起皮炎。 童虫 在体内移行时,其分泌与代谢以及死亡崩解产物,可使 经过的器官(特别是肺)引起血管炎,受损的毛细血管发生栓塞, 破裂,产生局部的细胞浸润和点状出血。 成虫 引起轻微的机械损伤,如静脉内膜炎及静脉周围炎。成 虫死亡后被血流带到肝脏,可使血管栓塞,周围组织发生炎症 反应。 虫卵 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在其周围出现细胞浸 润,形成虫卵肉芽肿(虫卵结节)。这是发生慢性血吸虫病肝肠 病变的根本原因。而虫卵肉芽肿的形成则可能是在虫卵可溶性 抗原的刺激下,宿主产生相应的抗体,然后在虫卵周围形成抗 原抗体的复合物的结果。
症状
犊牛的症状较重,黄牛症状较水牛明显,小牛症状较大牛 明显。 临床上有急性和慢性之分,以慢性为常见。 黄牛或水牛犊大量感染时,常呈急性经过:首先表现食欲 不振,精神不佳,体温升高,可达40~41℃以上,行动缓慢 ,呆立不动,以后严重贫血,因衰竭而死亡。 慢性型的病畜表现有消化不良,发育缓慢,往往成为侏儒 牛。病牛食欲不振,下痢,粪便含粘液、血液,甚至块状粘 膜,有腥恶臭和里急后重现象,甚至发生脱肛,肝硬化,腹 水。母畜往往不妊或流产等现象。 少量感染时,一般症状不明显,病程多取慢性经过,特别 是成年水牛,虽诊断为阳性病牛,但在外观上并无明显表现 而成为带虫牛。
Hale Waihona Puke 预防日本分体吸虫病的预防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要人、畜同步防治。 积极查治病畜、病人及控制感染源。 加强粪便和用水管理,防止粪尿污染。
日本血吸虫
日本征结构
参与人:尤士蕾,王杨,王翔
小型个体,雄虫粗短,体表基本光滑或仅有极小的棘。睾丸7个,排为一行;雌虫较雄虫细长,前端细小,后端粗圆。有卵巢一个,长圆形。子宫颈长,其中含有50个以上的虫卵,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无盖。体呈紫色。
结构:雄虫口吸盘和腹吸盘各一个,口吸盘在前端,腹吸盘在后端,腹吸盘略后于口吸盘,突出如杯状。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侧内褶,形成抱雌沟,雄虫停留其中,呈合抱状态。雌虫口吸盘与腹吸盘等大,卵巢于输卵管中。
【1】现代寄生虫学
【2】医学寄生虫学
【1】人体寄生虫学
三.日本血吸虫流行期间状况
参与人:石岱义,严聪聪,尹诗
血吸虫病流行于长江流域以南的江苏,浙江,江西,安徽,福建,上海,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等省市地区。解放前血吸虫病是一种瘟疫,成千上万的人被夺去生命。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有效防治,血吸虫病基本上得到了控制,有些地方还消灭了血吸虫病,然最近几年来由于血吸虫病防治有所松懈。血吸虫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泛滥之势,《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02年披露,我国南方12个血吸虫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427个流行县(市,区)流行总人口为6453万人,全国共有血吸虫病人81万人,其中晚期病人26046人;疫情最重的湖南省血吸虫病人达二十一万人之多,环洞庭湖的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市是湖南省最大的疫区。据了解,血吸虫病疫区的扩大,全国患血吸虫病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专家估计,实际患病人数已达100万,防治形势非常严峻。专家认为,中国南方血吸虫病疫情是否向北方扩散,并在北方局部发生危害主要受两方面因素影响:
日本血吸虫
2. 寄生虫学检查 粪便涂片
3. 免疫学检查
环卵沉淀试验
单克隆抗体检测血中循环抗原微 量 法
实验室检查
4. 肝功能: ?
5. 肝影像学检查: B超
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临 床 表 现: 实验室检查:
疫水接触史
鉴 别 诊 断
急性血吸虫病: 慢性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
The Pathogenesis of Schistosomiasis
vascular wall
schistosomula
schistosomula
host Ag
schistosomula
host Ag
Host Ab
vascular wall
The Pathogenesis of Schistosomiasis
Hepatosplenomegaly, Diarrhea
Late stage of schistosomiasis
Portal hypertension Hepatosplenomegaly
Hepatosplenomegaly
Ascites(腹水)
Ascetic type Splenomegaly type Patients with chronic schistosomiasis in late stage
The Pathogenesis of Schistosomiasis
cercariae
Ab Ab
Schistosomula T-lymphocytes
cercariae
尾蚴
skin
Cercarial dermatitis Swimmer’s itch
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japonica)是由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 ponica)寄生于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
系皮肤与黏膜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病变是虫卵沉积于结肠和肝脏等组织,引起虫卵肉芽肿。
急性期表现为发热、肝肿大及压痛、腹痛、腹泻和痢疾样便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
慢性期以肝、脾肿大或慢性腹泻为主要表现。
晚期主要与肝硬化有关,临床表现有巨脾与腹水等。
我国日本血吸虫病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但大多数地区已消灭或基本消灭此病。
近年来疫情有所回升,成为四大重点防治的传染病之一,值得引起重视。
预防措施包括:1.早期治疗病人、病牛;2.管水,管粪,消灭钉螺;3.保护易感人群,如接触疫水时的必要防护和预防性用药,可使用蒿甲醚,每次6mg/kg,每半月一次,共4次,可以预防血吸虫病。
【临床表现】临床上可分为急性、慢性、晚期血吸虫病与异位损伤。
(一)急性血吸虫病多有明显的近期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发生于夏秋季,以7-9月常见,潜伏期1个月左右(23-73日)。
临床表现主要有:1.发热是急性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可表现为高热或不规则低热。
高热时以间歇热型或弛张热型多见。
重型患者也可见稽留热型。
发热时伴有畏寒,热退大汗,一般感染中毒症状相对较轻,但重症患者可有意识淡漠、重听、腹胀和相对缓脉等中毒症状。
2.消化系统症状可有腹痛、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少数患者可有脓血便和腹水。
3.肝、脾肿大90%以上的患者有肝脏肿大,压痛;半数病人脾脏轻度肿大。
4.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全身淋巴结肿大、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等。
5.呼吸系统表现大多数病人有轻微咳嗽、咳痰,重型患者可气促,咳血痰。
X线胸片可见肺纹理增多.散在点状、粟粒样浸润阴影,边缘模糊,以中下肺为多见。
(二)慢性血吸虫病多无症状,或有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表现。
大便每日2--3次,稀便,偶尔带血。
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
日本血吸虫病的诊断提示及治疗措施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japonica)是由日本血吸虫寄生于人的门静脉系统所致的疾病。
传染源为病人和含虫宿主,钉螺为必需的唯一中间宿主,疫水感染,主要病变位于结肠与肝脏。
临床以发热、痢疾样症状、肝脾大和肝硬化为特征。
【诊断提示】1.流行病学病前有流行区居住及疫水接触史。
2.临床表现潜伏期30〜60d,平均40d,病程可分4期。
(1)侵袭期:与疫水接触后数小时至2〜3d内,尾蝌侵入皮肤处出现粟粒大的红色丘疹,奇痒,3〜5d自行消退,称尾蝌性皮炎。
皮炎出现后1周,常有咳嗽及咯血丝痰或有低热、尊麻疹。
(2)急性期:多见于初次或重新感染者,可有腹膜刺激征,腹部柔韧感,似结核性腹膜炎。
有畏寒、发热、午后自行退热并有夜间盗汗,重者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每日3〜5次,肝右叶肿大并压痛,脾亦可肿大。
重症患者可出现精神差、意识淡漠、相对缓脉,易误诊为伤寒。
发热时间2周至数月,亦可有肾损害。
(3)慢性期:发病半年以上,亦可无急性病史。
乏力、纳差、轻度腹泻或黏液脓血便,腹泻可长期反复发作,大便中可找到虫卵。
下腹部可扪及包块,肝脾明显肿大,贫血消瘦,劳动力减退及内分泌功能障碍。
(4)晚期:感染后数年,或10〜20年,可有巨脾、脾功能亢进、门静脉高压、腹水、肝脏缩小、消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
部分患者身材矮小,但智力正常。
(5)部分病例因血吸虫侵袭脑、肺而致异位血吸虫病。
3.实验室检查急性期白细胞总数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晚期全血细胞减少。
粪便沉淀孵化试验,急性期阳性率较高,慢性和晚期阳性率降低。
直肠黏膜活检可见虫卵。
【防治措施】1.病原治疗通常用叱喳酮。
(1)急性血吸虫病:成人总剂量为120mg∕kg,儿童140mg∕kg,6d分次服完,其中50%必须在前两天服完。
一般病例可采用每次IOmg∕kg,3次∕d,连续4d。
(2)慢性血吸虫病:成人剂量60mg∕kg,2d疗法,分2〜3次口服。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日本血吸虫,又称旋毛虫,是一种寄生在人体肝脏和胆囊中的寄生虫,是引起
血吸虫病的病原体。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常见于东亚、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而日本血吸虫则主要分布在日本和中国的一些地区。
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十分复杂。
它的生命周期包括两个宿主,螺类和人类。
首先,成熟的日本血吸虫会在人体内产卵,这些卵会通过人类的排泄物排入水中。
在水中,这些卵会孵化成幼虫,然后感染一种叫做田螺的软体动物。
在田螺体内,幼虫会经历数个发育阶段,最终成熟并产生大量的毛蚴。
这些毛蚴会游动到水面上,等待着另一个宿主的到来。
当人类接触被感染的水源时,毛蚴会穿过人体的皮肤,进入人体内部。
在人体内,毛蚴会通过血液循环系统到达肝脏和胆囊,最终发育成成虫。
成虫会寄生在肝脏和胆囊内,吸取人体内的营养,同时产生大量的卵子,完成了整个生命周期。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的寄生虫病,患者会出现发热、乏力、腹泻、黄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预防血吸虫病至关重要。
在日本和中国等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开展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包括加强对水源的管理、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卫生设施建设等措施,以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
总之,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虽然复杂,但通过加强预防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
减少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保障人民健康。
希望在全球范围内,能够共同努力,消灭血吸虫病,让人类免受这一寄生虫病的困扰。
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日本血吸虫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一、为什么叫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国内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国外分布在日本。
目前仅流行于中国南部12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因在日本发现此虫,故得名。
一、为什么叫日本血吸虫病?日本血吸虫病,国内分布于南方各省区;国外分布在日本。
目前仅流行于中国南部12省,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因在日本发现此虫,故得名。
日本血吸虫病是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家畜以牛、羊感染为主,其次猪、犬、马、骡、驴、猫等也能感染。
二、病发症状牛感染日本血吸虫后,可呈现急性和慢性型。
急性型:体温升到40°C以上,呈不规则的间歇热。
食欲减退,精神迟钝。
急性感染20天后发生腹泻,转下痢,粪便夹杂有血液和粘稠团块。
贫血、消瘦、无力,严重可引起死亡。
慢性型:吃草不正常,时好时差,精神较差,有的病牛腹泻,粪便带血,日渐消瘦,贫血,母牛不孕或流产,犊牛生长发育缓慢。
还有些牛症状不明显,而成为带虫牛。
绵羊、山羊、猪和马症状较轻,多为慢性或带虫畜。
三、防治方法1、严格管理人畜粪便,不使新鲜粪便落入有水的地方,畜粪进行堆积发酵,不使用新鲜粪便做肥料。
搞好饮水卫生,严禁家畜与疫水接触。
选择没有钉螺的地方放牧。
消灭钉螺,可采用土埋、围垦及药物灭螺。
灭螺药物有氯硝柳氨、茶子饼、石灰等。
2、治疗病畜可用下列药物:①吡喹酮(8440),牛每千克体重30毫克,一次口服,用药量黄牛以300千克、水牛以400千克体重为限。
山羊每千克体重20毫克,一次口服。
②硝硫氰胺(7505),牛、羊均为每千克体重60毫克,一次口服,剂量黄牛以300千克、水牛以400千克体重为限,山羊按实际体重给药。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内。
雌虫于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产卵。
部分卵随血液进入肝,其余沉积于肠壁血管内。
卵内卵细胞发育成毛蚴,肠壁坏死后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进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
在钉螺体内,毛蚴经母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
尾蚴逸出钉螺,经皮肤钻入宿主体内,并转化为童虫。
童虫随血液移行,经右心、肺、左心入体循环,经肠系膜进入门静脉,童虫发育后雄雌合抱,移行至肠系膜静脉寄居、交配、产卵。
溶组织内阿米巴:随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粪便排出的4核包囊污染食物或饮水,井口感染新宿主。
进入体内的包囊随肠内容物至回肠末端。
虫体脱囊成为4核的滋养体,并分裂成4个单核的滋养体,又迅速分裂为8个滋养体。
至横结肠后形成圆形的前包囊。
又重提分泌成囊物质包绕重提,形成包囊。
包囊经二次分裂成四核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日本血吸虫:成虫主要寄生于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脉系统内。
雌虫于肠粘膜下层的小静脉末梢产卵。
部分卵随血液进入肝,其余沉积于肠壁血管内。
卵内卵细胞发育成毛蚴,肠壁坏死后进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在适宜的条件下卵内毛蚴孵出,进入中间宿主钉螺体内。
在钉螺体内,毛蚴经母胞蚴,子胞蚴,发育为尾蚴。
尾蚴逸出钉螺,经皮肤钻入宿主体内,并转化为童虫。
童虫随血液移行,经右心、肺、左心入体循环,经肠系膜进入门静脉,童虫发育后雄雌合抱,移行至肠系膜静脉寄居、交配、产卵。
溶组织内阿米巴:随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者粪便排出的4核包囊污染食物或饮水,井口感染新宿主。
进入体内的包囊随肠内容物至回肠末端。
虫体脱囊成为4核的滋养体,并分裂成4个单核的滋养体,又迅速分裂为8个滋养体。
至横结肠后形成圆形的前包囊。
又重提分泌成囊物质包绕重提,形成包囊。
包囊经二次分裂成四核包囊,随粪便排出体外。
肉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
肉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与防治措施肉牛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在日本肉牛养殖中较为常见。
这种病病原体为日本血吸虫,通过肉牛从感染的水源中摄入感染,寄生在肝脏和胆管中。
以下是对肉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防治措施的详细介绍。
流行病学:肉牛日本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日本以及一些亚洲和非洲地区。
这种疾病主要通过寄生虫感染的蚴虫卵子进入环境中的水中,牛只在饮水或吃水生草时摄入卵子,使寄生虫进入牛体内完成生活史。
临床症状:肉牛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疾病。
初次感染病牛一般无明显症状,但长期潜伏后病牛可能在一定刺激下出现明显的病症。
常见的症状包括:1. 减食和消瘦:感染牛一般食欲下降,导致体重减轻。
这是由于肝脏和胆管的寄生虫引发了肝脏的炎症和损害,影响了牛的消化功能。
2. 腹泻:感染牛的粪便常常呈水样,并伴有黏液和大量气泡。
这是由于寄生虫感染引起肠道炎症和损害,导致粪便的积聚和水分吸收功能的减退。
3. 水肿:感染牛可能出现腹部和臀部水肿的症状,这是由于肝脏和胆管寄生虫引起的肝功能障碍,导致肝性腹水的产生。
防治措施:肉牛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治主要集中在饲养管理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1. 饲养管理措施:- 饮用清洁的水源:为了减少感染,应该提供清洁的饮水,定期检查和清理水池。
- 避免水生草饲料:由于寄生虫主要通过污染的水源传播,应避免使用水生草饲料。
- 定期检查和控制蚴虫数量:蚴虫是肉牛感染肠道寄生虫的媒介,应定期检查牧场和环境中的蚴虫数量,采取措施控制其繁殖和传播。
2. 药物治疗:- 抗寄生虫药物治疗:可以使用特定的抗寄生虫药物进行治疗,如铜酸铁、氧化氢等。
这些药物可以杀死体内的寄生虫,从而减轻病牛的症状,并防止疾病传播。
- 疫苗预防:疫苗是预防肉牛日本血吸虫病的有效方式之一。
接种血吸虫疫苗可以提高牛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肉牛日本血吸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感染寄生虫的水源传播。
7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日本血吸虫)
寄生于人体的重要虫种有6种: 日本血吸虫 :流行于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曼氏血吸虫 埃及血吸虫 湄公血吸虫 间插血吸虫 马来血吸虫
一、形态 —成虫
圆柱形,具口、腹吸盘,♀♂异体 圆柱形,具口、腹吸盘,♀♂异体 ♂:较粗短,16mm,乳白色 较粗短,16mm, 腹吸盘后两侧体壁向腹面卷曲成抱雌沟 ♀:较细长,20mm,暗褐色 较细长,20mm, 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 常处于雄虫的抱雌沟内,呈合抱状态
↓ ↑ 小淋巴管 ↑ 血管 肠系膜下静脉 ↓ ↑ 右心 肝门静脉 ↓ ↑ 肺———————→左心 →
生活史
1、成虫寄生部位:肝门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系统 成虫寄生部位: 2、终宿主:人 终宿主: 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钉螺 3、感染阶段:尾蚴 感染阶段: 4、感染方式:⑴人与疫水接触 感染方式: ⑵人喝入含尾蚴的生水 保虫宿主: 保虫盖,卵壳薄, 椭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卵壳薄,卵壳 一侧有一小棘, 一侧有一小棘,壳表面常附有宿主坏死组织 残留物,卵内含一毛蚴。 残留物,卵内含一毛蚴。
尾蚴尾部分叉
二、生活史
————钉螺 钉螺———— 钉螺 ———人———— 人
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童虫→ 成虫→虫卵→毛蚴→两代胞蚴→尾蚴→童虫→成虫
直接涂片法: 直接涂片法:粘液脓血便 沉淀集卵法
2、检幼虫:毛蚴孵化法 检幼虫: 3、直肠镜组织活检 4、免疫学诊断
五、流行
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 流行于长江流域及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 12个省 流行因素: 流行因素: 粪中血吸虫卵污染水源 水中有钉螺存在 人与疫水接触
六、防治
普查普治 治疗药物: 治疗药物:吡喹酮 消灭钉螺 加强粪管 个人防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
中间宿主体内, 进行无性繁殖
湖北钉螺
外界
母
水体 毛蚴
胞 蚴
子
胞
外界
蚴 尾蚴 水体
1个
虫卵
虫卵随大 便排出
上万条
尾蚴经皮肤感染 童虫
成虫
(1)
在肠系膜静脉 末梢寄生、交 配、产卵。
人、牛、狗、 猪、羊、兔、 鼠等哺乳动 物
终宿主体内发育, 进行有性生殖
到达在肝 内门静脉发育 成来自(2)在门脉系 统寄生
(一)成虫寄生与产卵去向
产卵: 虫体在门V末梢处交配产卵。产300~3000个卵/日/雌。
虫卵去向:大多数沉积于肠、肝组织内,
少部分被排出体外。
虫卵发育与寿命:
初 产 11d
成 熟
11d
死 亡
卵
卵
卵
大鼠模型检查结果: 肠壁 69.1% 肝脏 22.5% 自粪排出 7.7%
可见成虫在血管内运动
成虫从血管内取出(录相)
毛蚴
1条
母胞蚴
1
子胞蚴
50个 左右
尾蚴
可达10万条
胚细胞团
(六) 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
尾蚴 在淡水中, 活动在静的或缓 流的水表面. 其寿命大约1-3d。
尾蚴从钉螺体 内逸出的条件
水 质:清水、去氯 自来水或井水(pH 6.6-7.8)
温 度:27oC±
光照:有一定光线
(七)尾蚴对终宿主(人、畜)的感染过程
(二)病原体离开终宿主(人、畜)过程
离体阶段: 虫卵 途径: 肛门 方式: 随粪便排出
离体机制:成熟虫卵内毛蚴分泌物渗出卵壳, 引起周围组织炎症、 坏死, 在宿主血管内压、肠蠕动和腹内压共同作用下, 虫卵随溃破组织落入肠腔,继而随粪便排出。
(三)毛蚴的孵化
成熟虫卵只能在外界而且也必须在水中孵出毛蚴 才能延续其生活史。 孵化条件:
肝肠门 脉系统
三、致病
致病虫体阶段: 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及其免疫 复
合物 主要因素: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诱
发宿主免疫应答及其免疫病理损伤 次要因素:移行、寄生机械性损伤 ☆ 血吸虫病实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
(一)尾蚴的损害——尾蚴性皮炎
发生部位: 入侵部位(产生红斑、丘疹、荨麻疹、水肿、瘙 痒症状)
合抱。
(二) 虫卵
• 平均89×67µm ; • 椭圆形 ; • 淡黄色; • 卵壳厚薄均匀,无盖,壳一侧有
一侧刺,表面常附有宿主组织残 留物 ;
• 含一毛蚴,毛蚴与壳间常有油滴 状的头腺分泌物
(三) 毛蚴
• 呈梨形,左右对称,平均大小为 99×35µm,周身被有纤毛,是其活 动器官。
• 体内前部中央有一个顶腺,两个侧 腺,均开口于顶突
4.免疫复合物所致损害——循环抗原
循环抗原:虫卵内毛蚴分泌物、童虫和 成虫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排泄物以及 虫体表皮更新脱落的质膜。
可溶性虫卵抗原(SEA) 来源: 卵内毛蚴分泌物 出现时间: 在感染后第7周
病理机制:
抗体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被单核细 胞或巨噬细胞吞噬、清除)。
感染早期:抗原及人体产生的抗体水平低,
(二)童虫的损害
患者可有潮热、背痛、咳嗽、血痰、食欲减退 甚至腹泻、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等(机械性损害)。 以肺部病变较为明显。
(三)成虫的损害
1.机械行损伤:
成虫口、腹吸盘的交替吸附可引起静脉 内膜炎。
2.变态反应
代谢产物,分泌、排泄物和更新脱落的表膜, 在宿主体内可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免疫复合 物型(Ⅲ型)变态反应。
滋生在杂草丛 生、潮湿土表 处(沟、河、 湖水线边及以 上草地),春 季产卵。
软体肝 胰区 纵肋
壳口 唇嵴
二、生活史
• 1.尾蚴经皮肤感染人或动物(多种家畜和 野生动物),感染方式:接触疫水。
• 2.成虫寄生于人或动物的门脉-肠系膜静 脉系统;保虫宿主以水牛最常见。
• 3.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 4.中间宿主:湖北钉螺。 • 5.虫卵是主要致病虫期。 • 6.成虫寿命:平均4. 5年
日本血吸虫
• 血吸虫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12个省、市、 自治区,427个县、市;
• 属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首,WHO确定的六大热带 病之一。
• 病人数多,1200万,目前仍有82万。 • 病情严重、危害性大,经济损失大。
一、形 态
(一) 成虫
• 似线虫,雌雄异体。 • 口、腹吸盘在虫体前
端。
(四) 胞蚴
(五) 尾蚴cercaria
• 由体部及尾部组成,尾部又分尾干和尾叉。尾叉 不及尾干的一半 ,是日本血吸虫的特征之一。
• 五对钻腺,分泌碱性蛋白和酶。
(六)童虫
感 染 宿 主 后 第
5d
童 虫
(七)钉 螺
水陆两栖,雌
雄异体。圆锥 塔型,10mm 长,6~8个螺 层。有光壳和 肋壳之分。
清水(低无机盐) pH 6.8-7.8 (pH7.5); 温度 5-35oC(250C); 光线 向光性
向上、 向光, 呈直线 运动的 特点。
在孵化瓶上层水体中的活毛蚴录相
(四)毛蚴感染中间宿主(钉螺)过程
活钉螺软体伸出录相
机制:钉螺释 放毛蚴松对毛 蚴有吸引。
(五)毛蚴在钉螺体内发育、繁殖的过程
子宫 睾丸
口吸盘 腹吸盘 卵巢
肠支
1、雄 虫
雄虫乳白色,长12-20mm; 虫体扁平,前端有口、腹吸盘; 腹吸盘背侧7个睾丸呈串珠状
排列;
虫体向两侧延展,并略向腹 面卷曲,形成抱雌沟,外观
呈圆筒状。
2 、雌虫
• 雌虫前细后粗,长20 -25cm。 • 由于肠管充满消化或半消化
的血液,故雌虫呈黑褐色, • 常居留于抱雌沟内,与雄虫
阶段:尾蚴 途径:皮肤/粘膜 方式:皮肤接 触疫水(含 尾蚴水体) 机制: 吸盘粘附宿主皮肤; 腺体分泌酶促作用; 体部伸缩运动; 尾部的摆动。
(八)童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发育为成虫的过程
移行途经: 童虫
入血管/ 淋巴管
右 肺左
心
心
大循环
肠系膜 动脉
穿过毛 细血管
肠系膜V末梢 定居、寄生、 产卵
肝内门V 发育至雌 雄合抱
日本裂体吸虫
Schistosoma japonicum Katsurada,1904
P195
简介
• 血吸虫(blood fluke)也称裂体吸虫。 • 寄生于人体的主要有六种,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 • 血吸虫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
六种血吸虫
• 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 • 曼氏血吸虫(S.mansoni) • 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 • 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 • 湄公血吸虫(S.mekongi) • 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