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

合集下载

数学名人故事18篇

数学名人故事18篇

数学名人故事18篇数学名人故事(一):天才由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华罗庚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最终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只念过初中。

熊庆来惊奇不已,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著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数学名人故事(二):高斯,德国著名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

小时候高斯家里很穷,且他父亲不认为学问有何用,但高斯依旧喜欢看书,话说在小时候,冬天吃完饭后他父亲就会要他上床睡觉,以节省燃油,但当他上床睡觉时,他会将芜菁的内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当成灯来使用,以继续读书,高斯有一个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时间计算出了小学教师布置的任务:对自然数从1到100的求和。

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对50对构造成和101的数列求和(1+100,2+99,3+98……),同时得到结果:5050。

这一年,高斯9岁。

数学名人故事(三):塞乐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腊第一位闻名世界的大数学家。

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卖橄榄油积累了相当财富后,塞乐斯便专心从事科学研究和旅行。

他勤奋好学,同时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创造,进取思考问题。

他的家乡离埃及不太远,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

在那里,塞乐斯认识了古埃及人在几千年间积累的丰富数学知识。

他游历埃及时,曾用一种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国王阿美西斯钦羡不已。

数学名人故事(四):数学名人小故事—苏步青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十中来了一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教师。

第一堂课杨教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肉强食,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食瓜分中国。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人生自有其沉浮,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忍受生活中属于自己的一份悲伤,只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做成功,什么叫做真正的幸福。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数学家的励志故事篇一:高斯智断瓶中线的故事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年)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理物学家。

高斯不到20岁时,在许多学科上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对于高斯接二连三的成功,邻居的几个小伙子很不服气,决心要为难他一下。

小伙子们聚到一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道难题。

他们用一根细棉线系上一块银币,然后再找来一个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垂放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的另一头也系在瓶塞上。

准备好以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瓶子,在大街上拦住高斯,用挑衅的口吻说道,“你一天到晚捧着书本,拿着放大镜东游西逛,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你那么有本事,能不碰破瓶子,不去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吗?”高斯对他们这种无聊的挑衅很生气,本不想理他们,可当他看了瓶子后,又觉得这道难题还的确有些意思,于是认真地想着解题的办法来。

繁华的大街商店林立,人流如川。

在小伙子为能难倒高斯而得意之时,大街上的围观者越来越多。

大家兴趣甚浓,都在想着法子,但无济于事,除了摇头自嘲之外,只好把期冀的目光投向高斯。

高斯呢,眉头紧皱,一声不吭。

小伙子们更得意了,他们为自己高明的难题而叫绝。

有人甚至刁难道:“怎么样,你智力有限吧,实在解不出,就把你得到的那么多荣誉证书拿到大街上当众烧掉,以后别再逞能了。

”高斯的确气恼,但他仍克制住,不受围观者嘈杂吵嚷的影响而冷静思考。

他无意地看了看明媚的阳光,又望了望那个瓶子,忽然高兴地叫道:“有办法了。

”说着从口袋里拿出一面放大镜,对着瓶子里的棉线照着,一分钟、两分钟..人们好奇地睁大了眼,随着钱币“铛”的一声掉落瓶底,大家发现棉线被烧断了。

高斯高声说道:“我是把太阳光聚焦,让这个热度很高的焦点穿过瓶子,照射在棉线上,使棉线烧断。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2篇)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2篇)

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2篇)多伟大的数学家有一些传奇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不是无意义的琐碎,也不是一些让人盲目追求的癖好。

而且一些高贵的品质和令人称艳的能力,让我们对其敬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22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家的小故事1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一片任有志之士自由飞翔的广阔天地。

数学的足迹遍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数学家的故事也像数学本身一样,神秘动人,发人深思。

下面给同学们讲一讲著名的女数学家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的故事。

著名的女数学家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1850~1891)是俄国人,她一生获得了很多“第一”:她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女性,是第一个获得科学院院士称号的女数学家,此外,她还是除了意大利外世界上第一个担任数学教授的妇女,她对数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从小就对数学怀有特殊的感情,并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她8岁的时候,全家搬到了波里宾诺田庄。

由于带去的糊墙纸不够用,父母就在她的房间里用著名的数学家奥斯特洛格拉得斯基所著的微积分讲义来裱糊墙壁。

那时,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常常独自坐在卧室的墙前,望着糊墙纸上奇妙的数字和神秘的符号出神,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后来,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在自传中写道:“我常常坐在那神秘的墙前,企图解释某些词句,找出这些书页的正确次序。

通过反复阅读,书页上那些奇怪的公式,甚至有些文字的表述,都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当时我对它们还是一窍不通。

”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是出色的数学家,这或许有助于形成她的数学天赋,但她的成功主要还是源于她不懈的努力。

她在学习数学时,注意力总是非常集中,能很快理解和掌握老师所讲的内容。

有一次,数学老师让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重复上次课上所讲的内容,索菲·科瓦列夫斯卡娅没有按老师讲的方法去讲,而是换成了自己的思路方法。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1)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河北临清市一带)人,生平不详,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有《张丘建算经》传世。

《张丘建算经》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共三卷93题,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

其体例为问答式,条理精密,文词古雅,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数学资料库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后世学者北周甄鸾、唐李淳风相继为该书做了注释。

特别是唐代,经太史令李淳风注释整理,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当时算学馆先生的必读书目。

《算经十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数术记贵》等十种。

《算经十书》至清代多已佚失。

乾隆初年(1736)以后,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书,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使后人得见古代数学面目。

张丘建一生从事数学研究,造诣很深。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

“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

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拉伯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

张丘建在《算经》中较早提出了“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

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每只公鸡价值5元,母鸡价值3元,3只小鸡价值1元,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可以买多少只?”“百鸡问题长期以来被作为讲解不定方程的入门例子。

据传、张丘建小时候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尤其是计算能力超群,被人誉为“神童“。

当时的数学家夏侯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意收张丘建为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传说中那样极具数学天赋,于是便找到了张丘建,当面出了道题来考他。

题目是这样的:有甲乙两个和尚为寺庙分头去化缘,半个月后他俩化到些银两回到寺庙。

此时若乙给甲10两银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余下的5倍;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问甲乙各化到多少银两?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说:“根据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可知,原来甲比乙多10+10=20两银子。

3篇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分享

3篇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分享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三【失明的数学家欧拉】
欧拉的惊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经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较大的孩子在旁边喧哗。欧拉在28岁时,不幸一支眼睛失明,过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过数学研究。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工作着,在他双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间,还口述著作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由于欧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欧拉全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学会就开始整理出版,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完,计划是72卷。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3篇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3篇

著名数学家的小故事精选11. 赫尔曼·维尔斯赫尔曼·维尔斯(Hermann Weyl,1885-1955)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曾经是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教授。

他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建立现代几何学的基础。

他还致力于解决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一些基本问题。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维尔斯成了一位游走的演说家,穿梭于世界各地的大学和学术机构,向广大学生和研究者们传授他的知识和智慧。

有一次,当他访问了大约一周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后,一位学生来到了他的面前,向他询问一个问题:“教授,您认为数学的目标是什么?”听到这个问题,维尔斯沉思了一会儿,并回答说:“数学的目标是证明我们所相信的一切是错的。

”这句话让这位学生和旁听的学生们感到很惊讶,因为他们都被告知数学的目标是推理和证明正确性。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逐渐明白了维尔斯所说的意义:数学是一种有关证明真理或假设的学科,而证明真理或假设之前,我们必须先证明一切可能的思路和观点都是错误的,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理。

2. 加布里埃尔·克鲁克曼加布里埃尔·克鲁克曼(Gabriel Crone,1648-1730)是一位著名的荷兰数学家,他被誉为“经验主义数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的主要兴趣是实用的数学应用,例如测量、工程和天文学。

他还发展了新型积分方法,被称为“克鲁克曼法”。

在他的生命中,克鲁克曼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和变革,例如荷兰的“黄金世纪”,英国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

尽管他在这些变革中保持了中立,但他的工作和成就在数学领域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说,有一次当克鲁克曼在路上行走时,他听到了两个青年在讨论数学问题。

他决定加入他们的讨论,但他不告诉他们他是谁。

两个青年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你如何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克鲁克曼冷静地思考了几分钟,然后回答说:“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

如果你想证明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你需要说明它的三条边相等。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5篇数学家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士,专注于研究数论算法、数学建模、理论物理、几何算法、代数变换技巧等。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供大家阅读参考。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一熊庆来(1893.09.11~1969.02.03),字迪之,出生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息宰村。

熊庆来热爱教育事业,为培养中国的科学人才,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熊庆来自幼养成勤奋好学的好习惯,非凡的记忆力与天才的语言接受能力,常令教育过他的中外教师惊叹不已。

他潜心于学术研究与著述,编写的《高等数学分析》等10多种大学教材是当时第一次用中文写成的数学教科书,创办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近代数学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算学研究部和国立东南大学、清华大学等3所大学的数学系,以及中国数学报。

他一直治学严谨,数学论文常常修改三五遍以上。

在任教授期间,他总是非常认真地批改学生的作业。

作业中的错误他用红毛笔仔细地逐本圈阅,改正。

好的作业,则用大笔书写一个“善”字,表示满意。

他经常废寝忘食,不顾病痛地工作。

据熊庆来的夫人回忆,在东南大学第一年,过度疲劳使他吐血,而且又犯痔疮,熊庆来竟顽强地伏在床上坚持编写教义。

熊庆来在“函数理论”领域造诣很深。

1932年他代表中国第一次出席了瑞士苏黎世国际数学家大会。

1934年,他的论文《关于无穷级整函数与亚纯函数》发表,并以此获得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此学位的中国人。

在这篇论文中,熊庆来所定义的“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无穷数”,被载入了世界数学史册,奠定了他在国际数学界的地位。

我国数学家的小故事二杨辉,中国南宋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在我国古代数学史和数学教育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杨辉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其著名的数学书共五种二十一卷,这些著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数学宝库,为数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杨辉还画了一张表示二项式展开后的系数构成的三角图形,称做“开方做法本源”,现在简称为“杨辉三角”。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从古⾄今,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有关于他们的故事⼤家知道多少呢?下⾯是⼩编整理的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起来看看吧。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1 苏步青1902年9⽉出⽣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个⼭村⾥。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母省吃俭⽤,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学就懂。

可是,后来的⼀堂数学课影响了他⼀⽣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中来了⼀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师。

第⼀堂课杨⽼师没有讲数学,⽽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强⾷,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作⽤。

这堂课的最后⼀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堂课使他终⾝难忘。

杨⽼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了新的。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困境,⽽是要拯救中国⼴⼤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找出路,⽽是为中华民族求新⽣。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中(即当时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本⼏何练习薄,⽤⽑笔书写,⼯⼯整整。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留学,并以第⼀名的成绩考取东京⾼等⼯业学校,在那⾥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在微分⼏何⽅⾯取得令⼈瞩⽬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学位。

数学学习的启迪之光名人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学习的启迪之光名人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学习的启迪之光名人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学习的启迪之光——名人数学家的故事数学作为一门科学,拥有着悠久而光辉的历史。

无数杰出的数学家通过他们的智慧和努力,为人类揭示了数学的奥秘,开辟了数学的新领域。

他们的故事不仅鼓舞着无数学子,也向我们展示了数学学习的无尽魅力。

一、欧几里得——几何学之父欧几里得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数学家,被誉为几何学之父。

他的代表作《几何原本》对几何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欧几里得通过系统的公理化方法,建立了几何学的基本理论体系,为后世的数学家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二、阿基米德——数学的巨星阿基米德是古希腊的一位伟大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他是数学分析和测量学的杰出代表。

阿基米德的许多突破性成果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和科学领域。

他的代表作《浮体测量》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了浮力和浮体测量的难题。

阿基米德的故事告诉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逻辑思维是数学学习的关键。

三、高斯——数学天才高斯被公认为是近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被誉为数学天才。

高斯在数论、代数、几何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他的代表作《数论研究》深入研究了质数的性质,提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

高斯的例子告诉我们,数学需要深入思考和创造力,只有不断探索和推进,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四、牛顿与莱布尼茨——微积分的奠基人牛顿和莱布尼茨是近代微积分理论的奠基人,他们几乎同时发现了微积分的基本原理。

他们的成就不仅对数学本身具有重大意义,也对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影响。

牛顿和莱布尼茨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五、费马——数学之谜费马是17世纪的一位法国数学家,他的名字常与费马大定理联系在一起。

费马大定理被誉为数学史上的“未解之谜”,一度困扰着无数数学家。

直到多年后,英国数学家安德鲁·怀尔斯才给出了完整的证明。

费马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不怕困难和挑战是很重要的品质,只有勇于面对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华罗庚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呢?今天,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篇一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培养了、陈景润、陆启铿、杨乐、等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为了培养年轻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篇二从文明之火第一次燃起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一直伴随着人类。

芝加哥科技博物馆列出了古今88位大数学家,华是其中之一。

初露锋芒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关于数学家的故事12篇

关于数学家的故事12篇

关于数学家的故事12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案资料、说课稿、教育笔记、教师寄语、家园共育、儿童歌谣、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lecture notes, educational notes, teacher messages, home education, children's songs, work summary, work plan, activity plan,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关于数学家的故事12篇数学家故事。

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精选13篇)

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精选13篇)

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精选13篇)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精选13篇)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精选13篇),希望有所帮助!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1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

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和他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

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

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凭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

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谨慎的性格。

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和舅舅。

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

弗利德里希富有,为人热情而又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

他发现的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

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了一位天才"。

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

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

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

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

当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数学家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励志小故事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完整版)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

(完整版)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史,很有好处.学生通过感人、有趣的数学家的历史事例,以及一些数学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了解数学的发生和发展。

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欧姆与欧姆定律】乔治·西蒙·欧姆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

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

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

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

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

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

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

他将实验结果于1826年发表。

1827年欧姆又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3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3篇

数学家的小故事简短第一篇:费马的最后定理费马(Pierre de Fermat)是一位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他是现代数论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最著名的成就之一就是费马最后定理,这个定理曾经困扰数学界长达数百年。

费马最后定理的内容是:对于任意大于2的正整数n,方程x^n + y^n = z^n没有正整数解。

这个定理被数学家们称为“天才之间的谜题”,因为它的证明一直没有被发现。

弗拉代(Andrew Wiles)是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通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找到了这个定理的证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证明费马最后定理的人。

在费马时代,数学界的证明方法还比较简单,但是费马想要证明这个定理却非常困难。

他曾在一份日记中写下:“我确信我已经找到了这个证明,但是这份纸不够大,无法容纳证明过程”。

到了19世纪,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学家们都试图证明这个定理,但是他们一直未能成功。

弗拉代的成功证明费马最后定理让数学史再一次发生了重大历史事件,这证明了科学家们的探索和坚持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突破无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篇:图灵的机器艾伦·图灵(Alan Turing)是20世纪最杰出的数学家之一。

他最出名的成就之一是发明了图灵机,这是一个通用的计算机模型,被认为是现代计算机的直接祖先。

20世纪40年代,图灵主持了英国政府的一个项目,目标是破解纳粹德国的加密电报。

他和他的团队破译了德国的Enigma密码机,这使得英国能够监视德国的行动并成功打击了许多不利于盟军的计划。

除了密码学,图灵还涉及了人工智能的发展,他描述了一个思考机器的想法,并提出一个问题:“一个机器是否能像一个人一样思考。

” 这个问题一直被人们讨论,也激发了对人工智能的深入研究。

在他的短暂的生命中,图灵对数学、密码和计算机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纯数学领域,包括在技术和社会上对我们的现代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外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200字

外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200字

外国数学家的励志故事200字1、数学家的故事——欧拉欧拉是数学史上着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学、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好几个数学的分支领域中都取得了出色的成就。

不过,这个大数学家在孩提时代却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

事情是因为星星而引起的。

当时,小欧拉在一个教会学校里读书。

有一次,他向老师提问,天上有多少颗星星。

老师是个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究竟有多少颗星,圣经上也没有回答过。

其实,天上的星星数不清,是无限的。

我们的肉眼可见的星星也有几千颗。

这个老师不懂装懂,回答欧拉说:"天有有多少颗星星,这无关紧要,只要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上去的就够了。

"欧拉感到很奇怪:"天那么大,那么高,地上没有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镶嵌到一在幕上的呢?上帝亲自把它们一颗一颗地放在天幕,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呢?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呢?他向老师提出了心中的疑问,老师又一次被问住了,涨红了脸,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老师的心中顿时升起一股怒气,这不仅是因为一个才上学的孩子向老师问出了这样的问题,使老师下不了台,更主要的是,老师把上帝看得高于一切。

小欧拉居然责怪上帝为什么没有记住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对万能的上帝提出了怀疑。

在老师的心目中,这可是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年代,对上帝是绝对不能怀疑的,人们只能做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

小欧拉没有与教会、与上帝"保持一致",老师就让他离开学校回家。

但是,在小欧拉心中,上帝神圣的光环消失了。

他想,上帝是个窝囊废,他怎么连天上的星星也记不住?他又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出问题都成了罪。

他又想,上帝也许是个别人编造出来的家伙,根本就不存在。

回家后无事,他就帮助爸爸放羊,成了一个牧童。

他一面放羊,一面读书。

他读的书中,有不少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渐渐增多了,达到了100只。

原来的羊圈有点小了,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_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_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_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想必有很多小伙伴都会时不时地找一些数学名人励志故事来看,那么数学名人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名人励志故事篇1:陈景润陈景润一个家喻户晓的数学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创立了著名的“陈氏定理”,所以有许多人亲切地称他为“数学王子”。

但有谁会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个故事。

1937年,勤奋的陈景润考上了福州英华书院,此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留英博士沈元教授回福建奔丧,不想因战事被滞留家乡。

几所大学得知消息,都想邀请沈教授前进去讲学,他谢绝了邀请。

由于他是英华的校友,为了报达母校,他来到了这所中学为同学们讲授数学课。

一天,沈元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大家讲了一故事:“200年前有个法国人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6=3+3,8=5+3,10=5+5,12=5+7,28= 5+23,100=11+89。

每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数之和。

因为这个结论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是一个猜想。

大数学欧拉说过:虽然我不能证明它,但是我确信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它像一个美丽的光环,在我们不远的前方闪耀着眩目的光辉。

……”陈景润瞪着眼睛,听得入神。

从此,陈景润对这个奇妙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课余时间他最爱到图书馆,不仅读了中学辅导书,这些大学的数理化课程教材他也如饥似渴地阅读。

因此获得了“书呆子”的雅号。

兴趣是第一老师。

正是这样的数学故事,引发了陈景润的兴趣,引发了他的勤奋,从而引发了一位伟大的数学家。

“老师,我没有胡闹”数学名人励志故事篇2:数学家的墓志铭一些数学家生前献身于数学,死后在他们的墓碑上,刻着代表着他们生平业绩的标志。

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死于进攻西西里岛的罗马敌兵之手(死前他还在主:“不要弄坏我的圆”。

)后,人们为纪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内切于圆柱的图形,以纪念他发现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均为其外切圆柱体积和表面积的三分之二。

德国数学家高斯在他研究发现了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法后,便放弃原来立志学文的打算而献身于数学,以至在数学上作出许多重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三篇】
了解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以及数学史,很有好处.学生通过感人、有趣的数学家的历史事例,以及一些数学的重大事件,有助于了解数学的发生和发展。

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分享的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大全,欢迎阅读与借鉴。

【欧姆与欧姆定律】
乔治·西蒙·欧姆生于德国埃尔兰根城,父亲是锁匠。

父亲自学了数学和物理方面的知识,并教给少年时期的欧姆,唤起了欧姆对科学的兴趣。

16岁时他进入埃尔兰根大学研究数学、物理与哲学,由于经济困难,中途缀学,到1813年才完成博士学业。

欧姆是一个很有天才和科学抱负的人,他长期担任中学教师,由于缺少资料和仪器,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不少困难,但他在孤独与困难的环境中始终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研究,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

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
证了电流的稳定性。

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

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

他将实验结果于1826年发表。

1827年欧姆又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

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

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

人们为纪念他,将测量电阻的物理量单位以欧姆的姓氏命名。

【数学家陈景润】
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
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

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

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

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
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

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

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在美国这样物质比较发达的国度,陈景润依旧保持着在国内时的节俭作风。

他每个月从研究所可获得2000美金的报酬,可以说是比较丰厚的了。

每天中午,他从不去研究所的餐厅就餐,那里比较讲究,他完全可以享受一下的,但他都是吃自己带去的干粮和水果。

他是如此的节俭,以至于在美国生活五个月,除去房租、水电花去1800美元外,伙食费等仅花了700美元。

等他回时,共节余了7500美元。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人一样,从国外买回些高档家电。

但他把这笔钱全部上交给国家。

他是怎么想的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的国家还不富裕,我不能只想着自己享乐。


陈景润就是这样一个非常谦虚、正直的人,尽管他已功成名就,然而他没有骄傲自满,他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翻过了一个小山包,真正的高峰还没有有攀上去,还要继续努力。


【失明的数学家欧拉】
欧拉的惊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

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经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较大的孩子在旁边喧哗。

欧拉在28岁时,不幸一支眼睛失明,过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

在他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过数学研究。

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工作着,在他双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间,还口述著作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

由于欧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欧拉全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学会就开始整理出版,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完,计划是72卷。

欧拉在他的886种著作中,属于他生前发表的有530本书和论文,其中不少是教科书。

他的著作文笔流畅、浅显、通俗易懂,读后引人入胜十分令读者敬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编写的平面三角课本,采用的记号如sinx,cosx,……等等直到现今还在用。

欧拉1720年秋天入巴塞尔大学,由于异常勤奋和聪慧,受到约翰·伯努利的尝识,给以特别的指导。

欧拉同约翰的两个儿子尼古拉·伯努力和丹尼尔·伯努利也结成了亲密的朋友。

欧拉19岁写了一篇关于船桅的论文,获得巴黎科学院的奖金,从此开始了创作生涯。

以后陆续得奖多次。

1725年丹尼尔兄弟赴俄国,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荐欧拉,于是欧拉于1727年5月17日到了彼得堡,1733年丹尼尔回巴塞尔,欧拉接替他任彼得堡科学院数学教授,时年仅26岁。

1735年,欧拉解决一个天文学的难题(计算慧星轨道)。

这个问题几个数学家,几个月的努力才得以解决,欧拉却以自已发明的方法,三日而成。

但过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不幸右眼失明,这时才28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