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1一、导入新课老人说:孤独是生了一大堆儿女,到老了却没有一个留在身边。

老师说:当我站在讲台上,精心准备的课却无法激起学生们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会觉得我成了一个孤独的表演者。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呢?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说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孤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孤独之旅》,一起来感受下主人公杜小康的孤独并且看看他是如何面对孤独的。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背景资料本文节选自《草房子》,小说以一座建在草房子里的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经历。

杜小康原本生活在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人家,富裕的生活、优异的成绩,使他一直有一种优越感。

然而,一次意外变故,家道中落,他被迫辍学,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担,跟随父亲背井离乡去放鸭。

目标导学二:梳理小说情节1、初读文本,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明确:人物:少年杜小康。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再读文本,梳理具体情节。

明确:开端: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撑船赶鸭,初到芦荡。

高潮:芦荡遇雨,经受考验。

结局:与鸭共成长。

目标导学三:评析细节,品读“孤独”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呢?请同学们用横线标记出体现“孤独”的句子,圈画出关键词语,做上批注,然后分享交流。

要求:1、按照情节的顺序,依次作答。

2、分享的`时候,先有感情的读出你找到的句子,注意句中涉及“杜小康”以及指代杜小康的“他”都读作“我”,把“杜雍和”读作“爸爸”或是“父亲”。

品读示例:(1)小木船赶着鸭子,不知行驶了多久,当我回头一看,已经不见油麻地时,我居然对父亲说:“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孤独、成长的思考,认识到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他人的孤独和困境。

(3)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的解读。

(2)运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解读。

4. 课堂讲解:(1)针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进行讲解。

(2)引导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实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孤独之旅》,总结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结合个人生活经历,运用象征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感悟。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创作的能力。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8篇)《孤独之旅》教案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熟记小说的三要素。

⑴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⑴熟记作者采用怎样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2、能力目标: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目标:⑴在困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培养顽强的品德。

⑴感受小说如诗如画的语言。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文章内容的叙述,体会小主人公是怎样一天天坚强起来的。

2、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决办法】自读讨论,抓住关键语言进行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学具】录音机。

【教学设计思路】在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三要素和文中语句来掌握整篇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扩展。

【教学步骤】一、整体感知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作品。

二、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小组内讨论,要求语言必须简洁明了。

三、明确文章的三要素人物(主人公):杜小康。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上的寂寞,压迫着他同时也锤炼着他的身心,在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环境:无边无际的芦苇地。

四、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社小康成长的过程的?并找出有关的语句来加以分析主要通过了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对事件的细小环节或对人的某一部分所作的特定的描写。

它能成功塑造人物的形象反映人物的性格。

语句:1、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

现在,占据他的心灵的全部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

未知的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心思。

地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一片茫茫的水。

分析:对前景的茫然,但似乎也包含着对未来的向往。

2、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芦苇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分析:面对眼前如“重山锁住”的芦苇地,杜小康害怕现实,害怕孤独的感觉,这也是一个少年所特有的心理。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0篇)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材分析】:在体验欣赏过程中。

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

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文中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鸭群、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教读课文。

重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环境、细节描写对人物刻画、主题表达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知识目标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环境描写的作用。

2、标题的含义。

【教学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放歌曲:《隐形的翅膀》)谈一谈对这首歌的感受生:一个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很多风风雨雨,贵在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不经历风雨曾能见彩虹。

生:历经磨难终能成功的一生才是精彩的一生。

人生旅途并非事实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尝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是在这样的锻造中丰满成熟起来的。

导入课题:正如同学们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历经困难和挫折,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们还小三四岁的孩子,也经历了一场特殊的磨练。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和主人公杜小康进行一次零距离的孤独旅行。

首先请同学们敞开知识的背包,收获旅行路上的第一笔财富。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分析】这是一篇写少年杜小康成长经历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心理和生活。

通过学习这篇小说,可以对学生进行品格方面的教育,树立他们占用困难和克服挫折的信念【教学对象分析】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学习本文,分析人物要切合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少年的视角解决,不要过分有成人化,着重点是成长过程,让学生仔细体会。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了解杜小康的成长历程及故事情节〖教学重点〗了解故事情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你感到过孤独吗?为什么会感到孤独?你的孤独与杜小康相比怎样呢?二、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三、默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看看在杜小康的成长过程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感受?2、指导学生了解故事情节。

开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跟父亲去放鸭子。

发展:离开油麻地,来一栖身之地。

高潮:孤独遇暴雨,经受考验。

结局:杜小康和鸭子共同成长。

四、谈谈学习此文后的感受第二课时〖教学目的〗阅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谈启示及收获,进行习作练习。

〖教学重点〗谈感受。

〖教学过程〗一、按每分钟500字的速度朗读课文(7分钟)看看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二、阅读重点内容,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感受,启示及收获,你在生活中过类似的事情吗三、分组合作交流四、习作练习选一题即可。

五、从杜小良的成长历程中,你想到了什么六、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七、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教学反思】本节课进行了复核训练,改变人称叙述训练,结合我所处的环境,以及我的心理活动,说说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复述故事情节,加进去我的心理活动,效果较好。

练习没有完成,在日记中完成。

《孤独之旅》教案篇二[教学目标]一、初步体会小说中环境、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孤独之旅》的优秀教案篇1【设计理念】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启发、激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努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其学习的自觉性、独立性,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愉快的课堂教学。

2、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感悟、合作交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读书,学会倾听,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机会,让学生学会表达。

【学生分析】九年级学生经过七八年级的一些小说篇目的学习,以及本单元第一篇小说的学习,对小说体裁的特点、三要素等方面的知识已初步感知,只是对本文这样大量运用环境、心理描写的作用还缺少了一些认识,同时,九年级学生对这类涉及青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感兴趣。

【教材分析】本文是九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自读课文,本单元选编的主要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本文注重环境描写的学习,要求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人生启示【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结合杜小康的成长,探究题目的深刻含义2.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奋发进取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难点】1、体会环境描写在本文中的作用;并理解题目的深刻内涵;2、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孤独之旅》的主题和情节。

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文学风格。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探索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和评价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塑造。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思考个人成长和人生经历中的孤独体验。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一篇短篇小说,描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孤独体验。

故事情节紧凑,情感丰富,寓意深刻。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文学阅读基础,但可能对象征主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较难。

学生应通过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孤独体验。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孤独之旅”的含义和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和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学生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阅读理解:学生完成阅读理解题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2 评价标准:课堂参与度: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和观点。

阅读理解: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准确回答问题。

写作能力: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孤独之旅》短篇小说原文。

5.2 辅助材料:相关文学评论和分析文章。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投影仪和白板,用于展示和分享学生的写作成果。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主人公的孤独体验与个人成长的关系。

学生分享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6.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表演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精选11篇)《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出课文的故事内容;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3、学习主人公勇于战胜磨难的可贵品质,并能内化成自己的品德。

二、教学重难点:1、小组合作,跳读重点语段,感受杜小康牧鸭过程中的心路历程。

2、赏析环境描写的语句,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并能模仿着用环境描写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心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歌曲《重头再来》,直到上课。

)问: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事都可以重来,但生命历程是不能重来的,所以当我们遇到挫折一定要勇敢的去战胜。

(出示文中插图)请同学们看这样一个处在浩浩芦荡中的孤独少年,假如你就是这个少年,你会用什么方法克服孤独的心理呢?那文中的他是如何战胜孤独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小木筏去拜访这个同龄人。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本文主人公是谁?讲述了关于主人公的什么故事?2、根据故事情节给课文拟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标题好比一篇文章的眼睛,一般读者能透过它窥视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内容等。

)(三)课文研读:走走孤独之旅,聆听孤独的心声。

1、作者给本文取题叫“孤独之旅”,那么这旅途只的是什么旅途呢?(牧鸭之旅)理情节:离家牧鸭—路途中—到达目的地—牧鸭生活—鸭子下2、在这个牧鸭途中,杜小康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呢?(四人小组合作,跳读文中描写杜小康的语段,找出体现他心理活动的语句<可对应“牧鸭之旅”的各个阶段来找>,并说说句子体现的是怎样的心理。

)(分析时朗读相关语句:个别学生念、老师泛读、学生一起朗读。

)3、小结:从分析中,我们看杜小康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原来幼稚、软弱,后来坚强、勇敢、有责任心。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分析作者的表达手法和情感。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主题。

(2)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在孤独之旅中的心灵成长,认识人生的曲折与挫折。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课文《孤独之旅》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心理描写。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有价值的观点和疑问。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5. 实践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孤独之旅的理解。

(2)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推荐相关阅读作品,拓展学生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环节:评价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分享和表达能力,以及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思考。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孤独之旅》2. 作者简介: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3. 相关评论:收集关于《孤独之旅》的评论和解读,供学生参考。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下是作者美丽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小说的能力。

2、学习景物描写与人物心理刻画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用《独坐敬亭山》和《月下独酌》导入。

二、了解学情:1、展示预习问题。

把教师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2、让学生自由地谈预习感受——你较大的感受是什么?(设计意图: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创设开放的学习空间。

)三、整体把握从小说三要素入手。

1、情节:(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按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给文章的三部分加小标题。

(3)找出杜小康情绪发展变化的关键词。

(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4)围绕“孤独”一词,提炼归纳,完成板书。

孤独之旅遭遇(面对)(战胜)2、人物形象:杜小康是的少年。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依据体裁特点整体把握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概括、提炼能力。

)3、环境。

本文景物描写非常出色,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并分析其作用。

(让学生深入文本。

)四、研读赏析。

(一)你还欣赏文中哪些段落、句子或词语,读一读,说说理由。

(二)感受人物方法:1、从直接刻画人物方法上感受形象。

2、从情节发展脉络上感受形象。

3、从典型细节上感受形象。

4、从间接描写上感受形象。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多向思维的良好习惯。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孤独之旅》,使学生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生、人性的深入思考,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理解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作品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一些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讨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发现、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采用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4.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作品的人生哲理。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孤独之旅》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的相关资料3. 投影仪、课件等教学设备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课件展示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记录下自己觉得困惑的地方。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解决自主学习中的困惑。

4. 对比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将作品内容与作者的生长背景、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理解作品主题。

八、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自己在自主学习中的心得体会,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6篇)篇一:《孤独之旅》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体会标题含义,把握课文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坚定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习重点理解小说内容,理清故事情节,品味小说精美传神的语言。

学习难点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把握小说主题。

学法指导诵读法: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体验法:在研读中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教学过程有人在阳光下成长,有人在风雨中成长;有人在无忧无虑中成长,也有人在痛苦中煎熬成长……成长有成长的快乐,成长有成长的烦恼。

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

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放鸭。

今天,让我们走进他的世界,感受他的成长历程。

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曹文轩,当代作家。

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74年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著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草房子》。

2、背景介绍:这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长篇小说。

本文节选部分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时的悲怆。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嬉闹(x238;)掺杂(ch226;n)撩逗(liáo)眺望(tiào)凹地(226;o)胆怯(qiè)戳破(chu244;)撅断(jǖē)2、理解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撩逗:挑逗、招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文中指暴风雨来势猛烈,超乎平常。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三、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概括文章故事内容。

杜小康和父亲一起去放鸭子,经受磨难,逐渐变得成熟、坚强的故事。

孤独之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孤独之旅对个人的影响;2. 掌握应对孤独情绪和状态的方法;3.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应变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孤独之旅的概念和特点;2. 孤独对身心健康的影响;3. 孤独情绪的表达和应对方法;4. 学会享受孤独,并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曾经有过一段独自旅行的经历吗?你觉得这段旅行对你有什么影响?”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探讨。

2. 学习(30分钟)a. 孤独之旅的概念和特点(10分钟)- 孤独之旅是指一个人独自旅行的过程,感受到孤独、寂寞的情绪和状态。

- 孤独之旅可以是心灵上的寻找和探索,也可以是身心上的放松和疗愈。

b. 孤独对身心健康的影响(10分钟)- 孤独对个人的影响因人而异,但长期的孤独可能导致孤独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 孤独也有积极的一面,可以促使个人反思和成长,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 孤独情绪的表达和应对方法(10分钟)- 孤独情绪可以通过写日记、画画、听音乐等方式进行表达和释放。

- 每个人应根据自己的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应对方法,例如参加社交活动、进行运动等。

3. 讨论(25分钟)a.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自己在孤独之旅中的感受和应对方法。

b. 学生代表向全班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c. 教师对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和引导,在讨论中加深对孤独之旅的理解。

4.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并强调孤独之旅的积极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讨论和分享的参与度;2. 学生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应对方法的准确度;3. 学生对孤独之旅的积极意义的认识程度。

五、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短期的孤独之旅实践,鼓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加深对孤独的理解和应对能力的培养;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作活动,就孤独之旅对人生的积极影响展开深入思考和探讨;3. 向学生介绍一些著名作家、艺术家的孤独之旅经历,让学生从他们身上找到灵感和启示。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成长的思考和感悟,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态。

(3)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关心他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孤独之旅》的基本内容,把握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孤独之旅》的作者和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字障碍。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散文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生结合个人感受,谈谈对课文的喜爱之处。

5. 写作练习:(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反思,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孤独之旅》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散文评论写作指导。

4. 课堂讨论记录表。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3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3篇

《孤独之旅》教案设计优秀3篇《孤独之旅》公开课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学习重点品味“孤独”,体验“成长”的感受。

预习导学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轩()嬉闹()凹地()雍()掺杂()胆怯()撅()给予()觅食()撩逗()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眺望:厚实:嬉闹:撩逗:驱除:茫然:乖巧: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3.作者简介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

1974年进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思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速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的情节,明确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二)深层探究1.环境描写的作用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2.人物赏析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成长的孤独及超越自我的品质。

(1)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2)根据故事情节,你能概括杜小康成长的心路历程吗?(3)你认为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小说题目是“孤独之旅”,对杜小康这样的孩子来说,“孤独”的含义是什么?文中最能体现“孤独”的语句是什么?(5)文中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也花了相当的笔墨来写他父亲和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三)语言品析细读全文,体会精美传神的语言。

请找出并点评你认为文中形象生动、富含深意的语句。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篇二教学目的1、体验成长的感受。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3篇)

孤独之旅教案 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3篇)

孤独之旅教案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作者编辑燕子给大伙儿分享的孤独之旅教案(优秀13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教案篇一《孤独之旅》教学设计重庆市朝阳中学王成文陈伏兰指导思想:一、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运用快速测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体会课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本文课堂教学两课时。

一课时:组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积累词汇,感知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朗读品味精要文段,欣赏作品,质疑探究,合作释疑,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入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

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

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

让我们把眼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一段经历吧。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

(2)抓住要点概括杜小康的放鸭经历。

(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教师小结:(1)评价学生概述的得与失。

(2)归结概述课文的要求:抓住要点,突出重点;语言简洁,叙述清楚。

3.再读课文(默读),列出故事情节提纲,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

要求学生:(1)速读之后列出情节提纲;(2)合作交流、修改提纲,教师巡视指导;(3)筛选较为成功的提纲在全班交流,将选出的提纲打在屏幕上供全班同学观摹、评价、修改;(4)分辨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以屏幕上修改后的情节提纲为线索,在课文中找出根据进行探讨)。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孤独之旅》是作家余华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的经历,探讨了孤独、成长和人性的主题。

1.2 学生分享: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对于“孤独”的理解和经历。

1.3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师讲解:教师对《孤独之旅》的故事情节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过程。

2.2 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在故事中的心理变化和成长。

2.3 教学目标:通过分析文本,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第三章:角色分析3.1 教师讲解:教师对小说中的主要角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角色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3.2 学生扮演:学生分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情景再现,体验角色的情感。

3.3 教学目标: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如孤独、成长和人性的意义。

4.2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于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4.3 教学目标:通过主题探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

第五章:创作练习5.1 教师布置任务:教师布置一项创作任务,要求学生以主人公的视角写一篇心得体会。

5.2 学生创作:学生进行创作,表达自己对孤独之旅的理解和感悟。

5.3 教学目标: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六章:课堂互动游戏6.1 游戏设计:设计一个与《孤独之旅》主题相关的互动游戏,如心灵成长之旅、角色扮演等。

6.2 学生参与:学生积极参与游戏,增强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6.3 教学目标: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力。

第七章:小组讨论7.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小说中的重要情节和主题。

7.2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7.3 教学目标: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1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2、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同学们,歌词意蕴丰富。

的确,人生旅途,并非时时一帆风顺,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与泪水,其实生命也就是在这样的锻造中成熟丰满的。

如果说这是成长需要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孤独”也应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题目。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体验少年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所经历的一段孤独生活。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链接作者简介:曹文轩,19XX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

19XX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

后留校任教。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著有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面对微妙》《曹文轩文学论集》《患维论——对文学的哲学解释》等。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

《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孤独之旅》公开课教案(精选3篇)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

(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

然而,这不可能”“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

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2、学生质疑。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公开课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公开课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杜小康这一人物的成长历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默读、精读、圈点批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深入文本,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孤独,感悟成长,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坚强意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长的意义,珍惜成长中的经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梳理故事情节,分析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2)赏析环境描写,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作用。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孤独”的内涵,体会杜小康在孤独中的成长。

(2)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感悟成长的真谛。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体会人物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有时也会经历孤独。

那么,孤独对于我们的成长意味着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曹文轩的《孤独之旅》,去探寻一个少年的成长之旅。

(二)检查预习1、请学生朗读文中的生字词,教师正音。

2、简要介绍作者曹文轩及其作品。

(三)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明确: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

在孤独中,他逐渐成长,最终变得坚强。

2、按照出发——途中——到达芦苇荡——安顿之后——暴风雨之夜——鸭子下蛋的顺序,梳理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精读文本1、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说说这些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例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通过对芦苇荡的描写,烘托出杜小康内心的孤独和恐惧。

2、分析杜小康的人物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
知识与能力:
1.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
2.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学习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学习杜小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
理解主要内容和环境描写作用。

学习难点:
体验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成长经历,感悟“孤独之旅”的含义。

导学过程:
一、以“昨天的杜小康”话题导入
这节课老师要带着大家进入一个60年代初的男孩的世界。

这个男孩,他曾经可是一个人物。

他的年龄和大家差不多,是个班长,而且还是班上成绩最好的一个学生。

除此之外,他家还是当地最有钱的人家,当别的同学穿着单衣哆嗦着进入冬天时,他却拥有一年四季穿不完的衣服;别的孩子即使到了六年级也只能用草绳当裤带时,他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拥有了一条油汪汪的皮带;当别人几乎还没有见过自行车是啥样子的时候,他已经骑上了专属于他自己的自行车。

这个男孩,、是谁呢?他就是杜小康。

是昨天油麻地少年中那个呼风唤雨的杜小康。

不过,今天我们要去认识的杜小康好像不是这样的了。

杜小康无奈地跟随父亲去放鸭,为什么?是因为他父亲借了很多钱去油麻地进货,结果这些货物在回油麻地的河里全都翻掉了,于是就血本无归,他们家就一落千丈了。

刚才,我们也说了,昨天的杜小康可以说是油麻地最具有优越感的孩子。

而现在呢?他已不再“小康”了,也不再是班长,此刻,他成了什么?放鸭娃。

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

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

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

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

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

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

那时,就在芦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

这就是杜小康父亲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于是,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最后,也只能是带着对“明年春天”的等待,带着对这个蓝幽幽的大“鸭蛋”的期盼,无奈地“离家”去放鸭了。

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趟“放鸭之旅”。

二、语言积累。

(1)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2)积累下列词语: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②失意的样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

②机灵。

驱除:赶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况、声誉等下降得很厉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概括文章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阅读课文后,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

(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

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

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

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

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

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

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3)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

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

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

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提示:出发时:P69 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时:P72 害怕,胆怯
安顿之后: P73 感到孤独
时间久了: P74 不再忽然地恐慌
那天雨后天晴: P76 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
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四、研读课文,结合自己的体验谈感受。

(各抒己见,畅谈自己的感受)
1.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你有过孤独的时候吗?请讲述你孤独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请你就杜小康父亲的教子方式,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