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
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其感知中国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此种情况,笔者从载体设计、施教手段等方面就如何在中学文言文中渗透传统文化进行了初步探讨。关键词:传统文化文言文初中
一、发挥知识传授的载体性功用,融传统文化教育于文本研习之中
文言文阅读作为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活动,而其中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最主要的方面。教师必须创设情景,促使学生顺利有效地与文本对话。但是,文言文所用的语言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区别,给学生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也是造成现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讲解学生识记,学生与文本缺乏对话,师生一致把文言文区别对待,带着有色眼镜看文言文,老师费劲、学生头痛的原因。其实,文言文的字词句法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距离,但文言毕竟是现代汉语的“前身",文言文也是我们民族创造的文学经典,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成一种文学经典来读,大可不必对它望而生畏。这样,文言文阅读就成为真正的“阅读”,而不是文言字词的识记。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目标要求。文言文阅读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系统的学习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初中教材中文言篇目的分布特点,可采取纵向三步法。第一步较侧重文言字词、句法的学习,目的是让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法特点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第二步侧重提高阅读能力;第三步侧重传统文化感受体会。
……(此部分省略)。
再次,加强对就文章的阅读,如《卖炭翁》、《狼》等文章。与教材相近的文章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读本和其他课外读物进行大量的阅读训练,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最后,侧重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变化,也可以发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尤其是古诗词、文言文阅读和散文阅读中经常涉及到。这就要求在学习基础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可能是条条框框死记硬背,只能通过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感悟,通过文言文阅读应重在欣赏、品评,于欣赏、品评的过程中理解
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
二、发挥经典诵读的认知引导效用,融传统文化教育于篇章品味之中
文言文因其语言特点,在教学中就必须考虑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如何体现文言文的价值,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文言文,在快乐中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学习传统文化。 (一)诵读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
语文是民族性极强的学科,尤其文言文更是我们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包含有汉语言独有的直觉性、形象性,蕴含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鉴中国古代教育中的诵读体悟法来感悟文本,理解文本。诵读是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传统方式,是古人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不断探索出来的符合汉语特点,民族思维特点和表达方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仍具有积极意义。……(此部分省略)。
诵读久了,语感自然形成,文言文的阅读也就不再艰涩难懂了。诵读不仅是记忆,同时也有理解、感悟。因为明诵读外在表现为朗读、吟读、背诵,内在地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感知、理解、分析、体悟、意会、品味等种种心理活动共同作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机智性探索的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诵读法,配以适当的音乐背景将学生引入文本当中,学生自然受情感感染进入文本,探究文本的内涵。尤其是情感强的文章,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等文章,都可采用诵读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和领悟文本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二)通过“反思——建构”法,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进行自我建构。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构建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直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反思和建构,一方面调动个体的潜能,个性,创造力和审美水平,对事物意义形成构建;……(此部分省略)。学生在反思中使主体精神与潜隐在语言符号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人生观等发生交流,形成对客观传统的民族心态、心灵,精神的同化,使主体精神兴奋、愉悦,从而理解传统,理解他人世界,并建构自身存在意义,进而达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目的。例如学习《愚公移山》,作者主要记叙了愚公用靠一己之力搬掉王屋、太行二山的故事,抒写了愚公的坚忍不拔的性格特征,文章通过愚公智叟的激辩,将“人定胜天”的豪迈表露的淋漓尽致,学生在忘情的阅读中,建构自己的审美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情感体验能力和鉴别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
亲身体验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并在这种体验反思中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建构。当然,针对不同的篇目还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发现,不断使文言文教学更贴近学生,更具有文化意味。
三、发挥动态良性反馈的助推性作用,融传统文化教育于教学评价之中
依据《课标》要求,结合文言文教学实际,笔者认为文言文阅读评价的实施应兼顾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既考察学生对文言字词、句法的理解,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又考察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外,知识是有联系性的,文言文阅读评价并不一定局限在文言文中。因而,可联系古诗,现代散文,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学到的传统文化具有了现实意义,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学中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学生的情感世界。以《岳阳楼记》为例,这篇文章文质兼美,既是视觉审美的大餐,又是情感体验的佳作。它体现中国文学对美的追求,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这一特点在古诗中有更为集中的体现。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古代,诗歌占据中国人生活的空间,这种对含蓄美的追求一直延伸到现代生活中、现代的创作中。……(此部分省略)。
总之,文言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既是教改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非常有现实意义。笔者在文言文教学中尝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变得浓厚,文言文阅读能力明显上升。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乐于去探索文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由此可见,在文言文教学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喜欢文言文,乐于接受传统文化,对于他们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精神世界的建构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查正贤.论语讲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27.
[2]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J].教育参考,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