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合集下载

城市规划原理_04a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规划原理_04a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 响是作为一项条件而存在并给予考虑的,通常称 之为自然环境条件或简称为自然条件。城市自然 条件的分析,包括资料的勘查、搜集和按规划阶 段的需要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这是城市规划 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自然 条件是多方面的,如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等。 组成的自然环境要素有地质、水文、气候、地形、 植被,以及地上地下的自然资源等。
(4)地震 地震是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之一。它对城市用地选择、规划布局、具 体的建筑布置,以至于各项工程的抗震设 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
1) 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 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 2) 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一般规定,在 地震烈度 7 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 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4)降水与湿度
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 且时有暴雨。雨量的多少及降水强度对城 市排水设施有较为突出的影响。此外,山 洪的形成,江河汛期的威胁等也给城市用 地选择及防治工程带来问题。《城市规划原理》ຫໍສະໝຸດ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4、地形条件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还须考 虑下列一些情况: (1) 由于地域的差异,自然条件的相殊,有的可能是 气候条件为主,有的也许是地质条件较为突出。而且 一项环境要素,往往可能对城市产生既有利又不利的 两方面影响。对此,在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中应 着重于主导要素,研究它的作用规律与影响程度。 (2) 有些自然条件的影响,须要超越所在的局部地域, 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评价其利弊。如江河洪水侵害等 的水文情况,常受上游或下游区域的自然与人为的条 件所制约。 (3)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有的有着相互制约或抵 消的关系;有的则相互配合加剧了某种作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土地利用

• 城市形态:由结构(要素的空间布局) 、形态(城市外部的空间轮廓)和相互 关系(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组织)所 组成的一个空间系统。
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要素
• 地理环境影响。 • 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 组成要素: • 道路网: 基本骨架 • 街区: 接到围合而成的平面空间 • 节点: 城市中人流聚集点 • 城市用地: 各种性质的城市用地的空间格局 • 城市发展轴: 对外交通线,城市扩展的生长轴
• 集中Centrists? 分散Decentrists?还是折衷Compromisers? • 规划史中的长期争论 • 集中主义者:
– 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 – Ian Nairm 批判城乡一体Subtopia – J. Jacbos 城市活力
• 分散主义者:
– 莱特的广亩城市、(区域规划Geddes,Abercrombie)
折衷主义
• 抑制城市拓展、更新城市旧区、考虑市 场收益、又不完全听命于市场支配。 • 既提倡城市遏制、也赞成保护农村。 • 当前西方大部分政府的城市政策就是基 于此。
可持续城市形态应当是经济、社会、 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形态的可持续性 (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
• 紧缩城市的集聚经济性和非经济性。 • 社会容纳和排斥,Social inclusive and exclusive。(旧城更新,绅士化) • 收入差异导致空间选择的权利差别
空间组织原理
• 1. 城市设计原理
• 城市设计(规划)是一种有目的的人为地主动干预作。 城市的发展开始融入了规划师的有意识的控制。早期, 美学、伦理的价值判断。近代,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 组织理论。
• 2. 相关性原理
• 城市中多种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 某一个要素变化会引起整体要素组合的变化,从而导 致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的偏移。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

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 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1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1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2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1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2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3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4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5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6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7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8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39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0 次2007-2008《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案第41 次41。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模拟题库

第一章城市与和城市化一、名词解释1.新城市主义2.城市化3.城市化水平4.逆城市化5.再度城市化6.城乡一体化7.城乡二元结构8.可持续发展二、简答题9.城市化进程中的S形曲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0.世界、中国、发展中国家(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特点。

三、论述11.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与前景。

12.小城镇发展建设的意义。

13.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战略方向。

第二章城市规划理论与编制一、名词解释1.雅典宪章2.霍华德3.马丘比丘宪章4.北京宪章5.城市规划区6.人居环境科学7.城市规划体系8.区域规划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0.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11.城市(总体)规划纲要12.分区规划13.修建性详细规划14.控制性详细规划15.近期建设规划16.结构规划17.远景规划18.战略规划二、简答题19.马丘比丘宪章比雅典宪章在思想上的进步。

20.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内容、作用。

三、论述21.对城镇体系规划的现状的发展趋势的见解。

22.简述我国目前法定的规划阶段、主要内容和编制、审批程序。

第三章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名词解释1.城市用地2.风玫瑰图3.热岛效应4.逆温层5.城市绿地系统6.绿地指标(三项)7.竖向规划8.工程管线综合9.结构规划二、简答题10.土地使用开发强度的考虑因素。

11.土地适用性评定的考虑因素。

自然条件是土地适用性平地的主要考虑因素。

包括:(1)地质条件:建筑用地、滑坡、崩塌、冲沟、地震、矿藏。

(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象、温度、湿度、湿度与降水。

(4)地形条件:山地、平原、丘陵。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可以分为;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城市用地建设条件评定,城市用地选择及用地条件的综合评定。

1、城市用地自然条件评定:作用:在调查分析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基础上,对用地环境条件进行综合质量评价,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组织提供科学依据、评定的内容:用地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一类是条件较优越,能适应各种城市建设要求的用地,二类是只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就能适合城市建设的用地,三类是用地不适宜建设的用地,用地评定的结果括图纸和文字说明,2、城市用地建设条件分析:包括现状建设条件,工程准备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分析,A建设现状条件是指城市现有的各项物质内容的构成条件与数量的状况,包括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城市用地布局结构是否适应发展,城市用地分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4珍藏版考研资料

城市规划原理(四)一.名词解释1.城市化和城市化水平:就是农业人口和农业用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诺瑟姆曲线:1979年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发现提出的,把城镇化的轨迹概括为拉长的S形曲线,并将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3.田园城市: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4.卫星城镇(卧城):城市除了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生产工作和文化需求需上母城去解决。

5.《雅典宪章》:1933年8月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4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城市功能分区和以人为本的思想。

6.马丘比丘宪章》国际建筑协会于1977年底在智利首都利马会议期间发表的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批评了雅典宪章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而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

7.邻里单位:由美国克拉伦斯·佩里1929年提出,指在较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组成功能齐全的居住区。

8.小区规划:9.有机疏散思想:针对大城市过分膨胀所带来的各种“弊病”,伊利尔·沙里宁在1934年发表了《城市——它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的思想。

10.全球城:全球城市(Global city),又称世界级城市,指在社会、经济、文化或政治层面直接影响全球事务的城市。

11.全球化:通常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在经济上越来越相互依存,各种发展资源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扩大,而世界贸易所涉及的商品和服务越来越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12.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3.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系统、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篇: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第一章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3.城市的特征: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1)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城市布局变化;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交通问题;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5.城镇化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3)“S”型曲线:三个阶段及其特征: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缓慢加速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的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30812.pdf

《城市规划原理》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讲义030812.pdf

城市规划原理第一章 城市概论 (7)第一节 城市起源 (7)一、 城市的概念 (7)二、 城市的形成 (8)三、 科技进步与城市发展 (10)第二节 古代城市 (17)一、 外国古代的典型城市 (17)二、 中国古代典型城市 (20)第三节 近代城市 (23)第四节 现代城市 (24)一、 卧城 (24)二、 卫星城 (25)三、 集中主义 (26)四、 城市带的概念(或称城市群、大城市圈) (27)第二章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 (29)第一节 城市规划思想 (29)第二节 现代城市发展理论 (31)一、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31)二、 柯布西埃的城市(集中发展理论) (35)第三节 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37)一、 区位理论 (37)二、 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理论 (39)三、 多核心理论 (41)四、 地租和竞租理论(见图) (42)五、 邻里单位及居住小区理论 (42)六、 行为——空间理论 (44)第四节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45)一、 雅典宪章(1933年) (45)二、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 (46)三、 华沙宣言(1981年) (48)四、 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1992年) (49)第三章 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 (50)第一节 城市规划的任务及指导思想 (50)一、 城市规划的任务 (50)二、 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 (51)第二节 城市规划编制 (52)一、 城市规划编制的原则 (52)二、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53)三、 城市规划编制的阶段 (54)第三节 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修改 (62)一、 编制要求 (62)二、 审批权限 (62)三、 调整和修改 (63)第四节 城市规划的基础资料调查 (64)一、 规划应具备的基础资料 (64)第四章 城市职能、性质和规模 (66)第一节 城市职能 (66)一、 城市职能的概念 (66)二、 城市职能的分类 (67)第二节 城市性质 (68)一、 城市性质 (68)二、 城市性质的确定 (69)第三节 城市人口与城市规模 (70)一、 城市人口及其构成 (71)二、 城市人口的变化 (74)三、 城市人口规模计算 (75)第五章 城市用地及各项用地的选择 (77)第一节 城市用地概述 (77)第二节 城市用地评定与用地选择 (80)一、 城市用地与自然环境(自然条件) (80)二、 城市用地的评定 (86)第三节 城市工业用地 (87)一、 概述 (87)二、 工业用地分类 (88)三、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89)四、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局 (93)五、 旧城工业布局的调整 (95)第四节 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用地与用地布局 (96)一、 概述 (96)二、 铁路运输用地及布置 (97)三、 港口 (104)四、 航空港(机场) (108)五、 公路 (112)第五节 仓库用地 (115)一、 仓库分类 (115)二、 仓库的布置的一般要求 (115)三、 仓库用地规模 (116)第六节 居住用地 (116)一、 概述 (116)二、 居住用地组成 (117)三、 居住用地分类 (117)四、 居住用地分布形式 (118)五、 居住用地规模分级 (118)六、 居住用地的建筑密度及容积率控制 (118)七、 居住用地的选择 (119)第七节 公共设施用地分类及选择 (119)一、 分类 (119)二、 公共设施布局 (120)三、 用地指标 (121)第八节 城市绿地用地布置 (121)第六章 城市总体布局 (124)第一节 概述 (124)第二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区域背景 (125)一、 宏观和微观地理位置 (126)二、 中心、重心位置和边缘、门户位置 (126)三、 交通节点位置 (127)第三节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 (128)一、 城市发展与城市功能演化 (128)二、 城市问题与城市结构优化 (129)三、 城市功能、结构与形态的关系 (131)第四节 城市总体布局的基本原则 (132)一、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32)二、 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 (133)三、 增强区域概念,区域整体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

2 城市规划 2.1城市规划职业的起源

有组织的城市规划职业起源于19世纪末 工业革命和快速城市化带来城市问题激增,卫生、 供水、交通、住房等领域的状况极度恶化——“暗 夜城市”(霍尔)。 专业人士致力于化解城市危机: 工程师,设计大规模给排水系统;建筑师,致力于住 宅管理以保证必要的通风和日照;景观建筑师,推动 城市美化理念;规划师,致力于化解城市矛盾与危 机,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基本方针。

“ 既满足的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包含两个重要概念: 需要:尤其是贫困人民的基本需要,应放在优先位置 限制:技术状况和社会组织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 要的能力施加的限制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由来
全球环境面临威胁和挑战
大 气 污 染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由来
全球环境面临威胁和挑战

重要的环境会议
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

1992.6 巴西里约热内卢 《21世纪议程》 标志全人类开始实践可持续发展策略
1.2 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形成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学》提出人口 增长与经济增长、环境资源相协调。 工业化过程造成的环境问题。 世界各地区的相关会议。 1994年3月25日中国国务院通过了“21世纪 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 书”。<全球21世纪议程>标志着可持续发展 成为全球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
特征4:规划的目标与实现目标的手段难以区分。 Ends and means become confused. 规划目标非常一致的领域,争论主要集中手段上。 目标没有争议,但目标不可避免要分解成无数有 关规划目标的问题。 大多数规划目标没有一个单一、清楚和可接受的 目标。 特征5:规划要涉及制约土地所有者和居民的行 为 (实际上规划是社会秩序的组成部分)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第4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城市可持续发展——人人、人地、当代与未来第1节城市规划的任务1.规划【概念】: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与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属性】:第一,既定目标,即规划必定是基于既定的,特定的目标:第二,行动或决策集合或序列,即规划必定包含一系列对于实现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或行动:第三,这些决策或行动的内在逻辑在于后向传递性,即上一项决策或行动引发下一项决策或行动,最终导致既定目标的实现。

2.城市规划2。

1城市规划职业的起源城市规划泛指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有意识地管理与干预城市土地开发过程的活动.城市规划学科从其诞生之曰起就致力于化解城市矛盾与危机,为创造更为美好的生活提供解决方案。

进入20世纪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问题矛盾层出不穷,城市规划学科始终以增进公共利益为基本方针。

2.2 城市规划的任务【一般】: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计划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透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頑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创造和修复人居环境,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达到城乡经济,文化和社会协调、稳定地永续、和谐发展。

第2节城市规划的目标与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目标【本质层面】: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消除或抑制发展的消极影响,并增进积极影响.【专家认知】:利维(J。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内容概述:第一章城市规划的概念与方法- 城市规划的定义和目的-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规划的基本方法- 城市规划的组织机构与程序第二章城市发展与规划- 城市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第三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 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与形成机制- 城市空间布局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功能布局的规划与调整第四章城市用地与土地利用规划- 城市用地规划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用地规划的基本原则- 城市用地规划的分类与方法-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与步骤第五章城市生活与社区规划- 城市生活空间的需求与特点- 城市社区的定义和功能- 城市社区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城市社区规划的实施与管理第六章城市交通与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的发展与特点- 城市交通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交通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交通规划的控制与管理第七章城市环境与环境规划- 城市环境的问题与挑战- 城市环境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环境规划的评价与监测第八章城市景观与景观规划- 城市景观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景观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景观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景观规划的保护与管理第九章城市保护与保护规划- 城市保护的意义与目标- 城市保护规划的原则与步骤- 城市保护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监测第十章城市更新与更新规划- 城市更新的概念与动因- 城市更新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城市更新规划的内容与方法- 城市更新规划的实施与评价第十一章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特点-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路径-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监测- 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展望附录:国内外城市规划实例分析参考文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
交通与道路系统还需要考虑公 共交通、慢行交通和停车设施 的规划,以满足不同出行方式 的需求。
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
01
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是 城市居民生活和经济发 展的重要保障。
02
03
04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充分考 虑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需 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公共设施包括教育、医疗、 文化、体育等设施,需要合 理布局以满足居民的需求。
对初步方案进行深化设计,运用技术经济分析、环境影响评估 等方法,对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和优化。
汇总规划方案,形成规划文本、图件及附件,报请审批机关批 准。
城市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规划宣传与公众参与
通过媒体、公示等方式宣传规划,鼓励公众 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规划调整与修改
根据实际情况,对规划进行适时调整与修改, 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绿地与景观还需要考虑城市的空间结构和建筑高度等因 素,以实现城市的立体绿化和生态化发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01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关系到城市的 未来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02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规划方案。
03
环境保护需要考虑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 以实现城市的绿色发展。
针对某一特定领域或问题 进行的规划,如交通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等。
02
城市规划的要素
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它 涉及到城市的发展方向、功能布局、 交通组织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确定各类用地的规 模、布局和用地性质,并制定相应的 控制指标和措施,以保证城市的有序 发展。
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考虑土地的自然条 件、经济状况、社会需求和环境承载 力等因素,以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 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3同济大学

城市规划原理3同济大学
以工业区、大型工业区的方式组织。
2、工业用地布局的合理性 (1)工业用地与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上、下风向;上、下游 (2)工业用地是否符合该类工业部门发展的条
件 如:供水、供电、交通、地形、地质、排水、防
灾…… (3)职工上下班的便捷程度与交通可达性
二、对外交通运输的布局
以城市为基点与城市外部进行联系的各类交通运 输之总称。
第二节 城市性质的确定
一、城市性质的含义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 “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 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 主要职能。”
城市性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二、城市职能及其类型
1、城市职能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
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 城市非农业人口; 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 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2、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 (1)劳动平衡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 (2)职工带眷系数法(《城市规划原理》P183-4); (3)综合平衡法(递推法)(《城市规划原理》P184); (4)一元回归法; (5)城市化水平法; …… 3、对预测结果的检核与综合
(2)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 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民服务的职能。 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 (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 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
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 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
3、城市职能的分类 (1)各级行政中心城市 一般具有行政、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功能。 可按行政机构等级划分为:首都城市;省会城市;
(2)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指对城市发展具有全局性或关键性意义

城市规划原理计划出版社pdf

城市规划原理计划出版社pdf

城市规划原理计划出版社pdf篇一:城市规划原理概述(整合)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城市化的含义;熟悉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学习的内容1、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城市的形成(2)城市的定义2、城市的发展(1)古代城市的发展(2)近代城市的发展(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的发展3、城市化(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3)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4)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三、学习的建议1、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本章学习的建议着重学习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中国和欧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会和政治体制背景;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渊源;掌握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熟悉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掌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了解当代城市规划所面临的形势。

二、学习的内容1、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2)西方古代城市的规划思想2、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与发展(1)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2)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3)现代城市的发展理论(4)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3、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1)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2)知识经济与城市的科技创新环境(3)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4)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的空间结构变化三、学习的建议1、本章学习重点与难点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现代城市发展理论;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

2、本章学习的建议着重领会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的主要内容、现代城市发展理论;串读现代城市规划的四部重要文献,从中把握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脉络。

四、参考书目1、同济大学编:《中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2、沈玉麟编:《外国城市建设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3、同济大学编:《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XX。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增长率=一年内(迁入人口数-迁出 人口数)/ 年初总人口数。
100+ 95 90 85 80
男女
75 70 65 60 55 50
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25,000
在总体规划阶段的两种主要形式: 部门(单位)调查和居民调查 ③ 访谈和座谈
运用于两种情况: 历史状况描述,无文字记载的内容; 解决某些问题和对未来发展的设想与愿望。 ④ 文献查阅 ⑤ 类比
4.3.2 区域环境的调查研究 1.城市化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统计标准: 城市化水平(=城镇非农业人口 / 总人口)
包括:市域城镇体系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1. 总体规划的任务、期限与内容 (1)总体规划的任务
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 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 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2)总体规划的期限 一般为20年。 同时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 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期限一般为五年(《城市
中山
1000~3500
低中山
1000~3500
低山
500~1000
相对高度(m) >1000 >1000 >1000
500~1000 200~500 200~500
名称 高丘陵 低丘陵 高原 高平原 低平原
绝对高度(m) 200~500 >200~500 >1500 200~1500 <200
相对高度(m) >200 50~200 <200 20~50 <20
城市规划
总体 详细
发展战略
规划纲要
总体规划
建设控制引导
详细规划
分区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
4.2.1 城市规划纲要 1. 任务
城市规划纲要的任务为: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 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2. 内容 (1)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 (2)拟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3)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定市域的城镇布局。 (4)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和发展方向。 3. 成果
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中规定为3-5年)。 (3)总体规划的内容
2. 总体规划的制定程序 (1)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 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 (2)总体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 ① 基础资料收集; ② 城市规划纲要; ③ 方案阶段; ④ 方案论证与评审; ⑤ 方案审批; ⑥ 公布。 (3)总体规划审批程序 ① 城市规划纲要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 ② 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
4.3.1 调查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 调查的内容 ① 城市活动:社会、经济、政治活动…… ② 城市土地使用状况(已用和可用) ③ 各类社会的、市政的基础设施 ④ 市民生活方式和使用者的意见与要求 ⑤ 城市财政原则、政府体制结构
2. 调查的方法
① 现场踏勘 是城市规划调查的最基本手段。
② 发表格调查 抽样调查的最重要方法
3. 城镇体系分析的层次性 经济区域——市(县)域——城市 规划区
城镇体系 城镇网络
4.3.3 历史环境的调查研究 1. 研究城市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动力 2. 研究城市历史特色与风貌 3. 城市特色的保护与改造
4.3.4 自然环境的调查研究
1. 自然地理因素 ① 地理位置 ② 地理环境 ③ 地形地貌
➢ 人类空间行为
大、中城市在完成总体规划后,根据需要对城市进行分区,并编制分区规划 。它是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 施的配置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
2. 内容 (1)土地使用性质、人口分布、建筑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 (2)各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用地范围; (3)主、次干道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高程,支路走向、宽度及主要 交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绿地系统、水系以及其它各项设施或用地的保护范围及空间形态要求; (5)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和主要设施的位置和范围。 3. 成果
3.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总平面布置图; (3)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4)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5)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6)竖向规划设计; (7)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4.3 城市规划的调查与研究
=城镇居住人口/总人口 预测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① 递推法:参照以往城镇人口发展情况推算; ② 参照国内外同类型城市人口增长速度推算; ③ 按国民生产总值发展速度推算; ④ 按商品粮增长的可供量估算; ⑤ 按农村人口转化的数量和可能推算; ⑥ 按城市建设投资推算等。
2. 城镇体系与网络 我国城镇体系的划分 依规模划分: ➢ 大城市 (城市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 人口50万以上); ➢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3. 成果要求 (1)规划文本 (2)主要图纸
现状部分: 1)市(县)域城镇分布现状图 2)城市现状图 3)新建城市或新发展用地的工程地质评价图
规划部分: 1)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2)城市总体规划图 3)郊区规划图 4)近期建设规划图 5)各专项规划图
4.2.3分区规划 1. 概念
全市人口
13341896人
市区人口
8214436人
中心城人口
7396793人
上海市人口地域分布(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
➢ 人口的社会变动 部门构成—人口就业的产业结构 人口的劳动构成 (基本人口、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 人口的文化构成 ;人口的民族构成
1982-1990年上海市人口就业产业结构变化
表: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项目 工业 居住建筑 城市主要道路 次要道路
坡度 0.5%~2% 0.3%~10% 0.3%~6% 0.3%~8%
项目 铁路战场 对外主要公路%~3% 0.5%~1% 可大可小
2.自然气象因素 ① 风象 ➢ 风向。风向频率:一定时期内,各个风 向所发生的次数。 ➢ 风速。 ➢ 风玫瑰。包括风向玫瑰和风速玫瑰。 ➢ 污染系数 ➢ 静风 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 ② 温度 ③ 降水 ④ 太阳辐射
1982年
1990年 变动情况
第一产业 25.68%
12.43% -13.25%
第二产业 51.05%
58.02%
6.97%
第三产业 23.27%
29.55%
6.28%
2. 社会结构 ➢ 人群 人群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家庭是最典型的 首属群体。
➢ 社会结构的组织 社会上:社会阶层 地域上:社区 个体——家庭——邻里——社区 人类的空间行为与对空间的认知有关。 路径——边缘——区——地标——节点
风玫瑰
4.3.5 社会环境的调查研究
1.人口 ➢ 人口的自然变动 ➢ 人口年龄结构 ➢ 人口性别结构 ➢ 人口年龄中位数
指从零岁起依次将各年龄人口数累积,当累 积数达到总人口数的一半时的年龄。
➢ 人口自然变动
一年内的(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 年初总人口数
➢ 人口的迁移变动 ➢ 人口地域分布 ➢ 机械增长
4.1.3 工作特点 1. 综合性 2. 法制和政策性 3 .地方性 4. 长期和经常性 5. 实践性
具有广泛性 国家政策、法规,自身的法制性 地方个性特点 社会的发展、因素的变化 反映实践中的问题
4.2 各层次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城市规划编制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阶段。相对应层面上分城市发 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
地形分类 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④ 地质 ⑤ 水文和水文地质 ⑥ 建设用地适用性评定 用地适用性评定将用地分为三类用地 一类用地:适合建设用地; 二类用地:需采取一定工程措施; 三类用地:不适宜修建用地。
表:我国地形的分类
名称
绝对高度(m)
极高山
>500
高山
3500~5000
高中山
1000~3500
4.1 城市规划的原则、基本内容与工作特点
4.1.1 原则 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的和谐 3.社会集团之间的和谐 强调公平、民族、宗教、社会地位等
4.1.2 基本内容 1.收集资料,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措施 2.确定发展战略 3.城市功能空间布局 4.城镇体系规划 5.新旧城区开发建设的步骤和方法 6.市政工程设施规划 7.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与要求 8.近期建设 9.规划实施的措施与步骤
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图纸。 专题报告:对重大问题的研究 如人口规模预测专题、城市用地分析专题等 城市规划大纲审定:由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汇同上一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 行评审。
4.2.2 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 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文字文件与图纸
4.2.4 详细规划 1. 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 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2.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 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地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 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 (4)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和建筑管理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