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合集下载

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

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

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浅谈萧红小说的创作母题论文萧红,这位“30 年代的文学洛神”,用一只饱蘸人生情感的生命之笔将悲欣交集的人生浓浓地挥洒出来。

萧红的作品延续了很多原始的文学母题,本文将从萧红两部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中来探讨萧红对家园、生殖、死亡文学母题的内心书写,目的是为了探寻作家背后有关生命之感的沉重。

一、家园母题萧红出生在一个颇具封建家长制的家庭,作为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她得到的只有家庭的冷漠。

因为逃婚在离开了这个无爱的家庭后,萧红再也没有回去,一生颠沛流离,人生的最后驿站是长眠在了战火纷飞的香港浅水湾。

然而,“家”是游子永远割不断的情愫。

《生死场》是作家对自己故乡那片黑土地上的芸芸众生“生的坚强、死的挣扎”的决绝之笔;《呼兰河传》则是萧红对自己家乡呼兰县城原始记忆的复原:寒冷的北中国“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呼兰县城的人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十字街上的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东西二道街上的火磨、碾磨房、豆腐店、扎彩铺、卖豆芽的王寡妇、大泥坑……故乡的一切在她的笔下复苏。

萧红的家园感和乡愁感是复杂的,她用文字展示的不仅仅是东北那片黑土地上像蝼蚁一般碌碌无为、愚昧生存的人民,更是她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生殖母题萧红一生做过两次母亲,但是生产的艰辛和最终离她而去的两个孩子让萧红将女性的分娩定义成一种刑罚。

她的作品《生死场》中将女性生产的场景描摹地怪诞而狰狞。

“赤身的女人,她一点不能爬动”,“恐怖仿佛是僵尸”,“她的腿颤颤得可怜,患着病的马一般,倒了下来”。

未成年的金枝、二里半的婆子、李二婶子,所有的女人都在经历着相同的刑罚。

萧红替女人发出了嗥叫:“受罪的女人,身边若有洞,她将跳进去!身边若有毒药,她将吞下去,她仇视着一切,窗台要被她踢翻。

她愿意把自己的腿弄断,宛如进了蒸笼,全身将被热力所撕碎一般啊”。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萧红墓前口占中的意象没有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萧红墓前口占中的意象没有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萧红墓前口占中的意象没有摘要:本文拟从其代表作《生死场》、《呼兰河传》的文本分析入手,呈现社会下层一般民众尤其是女性群体虽生犹死的生存图景和愚昧、麻木的精神状态,即“虽生犹死,非生非死〞的生死情状。

重点关注其小说中以“死〞观照“生〞,以“生〞透视“死〞的生死意象,在剧烈而无望的期XX下,警示人们去思索“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深邃的人生要议。

关键词: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生死意象;萧红用淡远而越轨的笔致,诗意地书写着盘踞在北方大地上的普遍的穷、饿、严寒、荒蛮、蒙昧、死亡。

她选取最平常的自然景象,却能在其中生与死悲凉。

清静的表达,将人的死亡的惨状与生命的动物性存在相对比,以浓重的笔墨写出在社会传统文化下,女性无处不在的凄惨命运及生命体验,最终呼唤着人性的觉醒。

一、生死世界萧红的生死世界触及到人、文化的沉重的哲学命题,是自身苍凉触目的人生阅历的独白,是揭示“生〞的一种巨大制造。

细读文本,萧红的《生死场》抓住了“生〞与“死〞人生的起点和终点这两个主要环节,对群体性的生死进行了剖析与刻画,将社会最底层的民众“蚊子似的生活着,糊里糊涂的生殖,乱七八糟的死亡〞的生命状态和生命价值呈如今我们面前。

以《呼兰河传》为代表的作品在凄迷絮叨的呓语中挖掘出长期腐蚀一般民众灵魂的痼疾和毒瘤,揭露“无事的〞群体对生命价值的极度漠视。

《生死场》、《呼兰河传》赤裸地反映社会最广大民众的生死:坚韧不屈的民族生命力与扭曲病态的人性。

他们虽生犹死,“只有肉体的苦难,没有心灵的哀痛〞,生与死的意义不再分明。

萧红也正是刻画这群从无意义的出生即走向机械的死亡的动物式群体,将生命的形态和死亡的形式相对比,映射着在“自然的和两脚的暴君〞及沉重凝滞的社会文化下,那个时代下民族整体生命的崩溃。

二、生死意象萧红在其自然流淌的小说结构中,以内在哀痛的感情起伏脉络为主线,连接片段式的,由形形色色的意象的排列组合成的生死情境。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以《生死场》为例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以《生死场》为例

萧红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以《生死场》为例宋唯毓【摘要】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

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

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

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期刊名称】《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1页(P72-72)【关键词】生命意识;生死场【作者】宋唯毓【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萧红的故乡系列作品,东北气氛浓厚,而东北因为地势地貌的差异,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上,与其他地域都有不同。

萧红在作品中,充分的展现了东北的环境特征。

萧红在小说的时间顺序上,采用了四季时间的过渡,在《生死场》中,萧红用和四季对应的农事风俗等,推进了时间的进度。

在第一节里,出现了麦场,小说的开始从农事开始,这是一个封闭的小城在遭受外来资本之前的生活方式,农民以种植为生。

“黄色的,近黄色的麦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

远看麦地使人悲伤。

”“种麦的人家,麦草堆得高涨起来了!”麦子应该是这个小城人们换取生存材料的粮食,这是多年来人们一直延续的生活方式。

卖场的麦子从长苗到成熟,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轮回,人们年年都需要重新种植收割,自然与人类的生存相互融合在一起。

在随后描写的菜圃,是与麦场大致处在同一个时节的,“菜圃上寂寞的大红的西红柿,红着了。

小姑娘们摘取着柿子,大红大红的柿子。

”“小姑娘”重点强调了,在菜圃是女性的生产空间,菜圃和麦场构成了传统家庭的经济来源,“八月里人们忙着扒土豆;也有的砍着白菜,装好车子进城去卖。

”这个时候,季节已经到了秋季。

而第四节荒山时候,“冬天。

女人们像松树籽那样容易结聚,在王婆家里满炕坐满女人。

”农事暂时休整,但是人们依然聚在一起,闲谈各自的生活,以求缓解生活的简单无趣。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作者:杨帆来源:《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第05期摘要:萧红是一位充满童真童趣的女作家,然而寂寞,漂泊,充斥着她的一生。

正是她自身的不幸命运,使她笔下的人与事也点染了一层悲剧之美。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自始至终用一双敏锐的慧眼关注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和艰辛,她的作品构成了一个个无比深冷而又残酷的悲剧。

文章以研究萧红小说的悲剧内涵为中心,从萧红小说悲剧意识的根源,悲剧风格的体现,悲剧意义与价值这三方面来论述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蕴。

她用凄美而绚丽的彩笔勾勒出一幅幅东北儿女的日常生活图景,其笔下的悲剧人生有肉体的疼痛更有精神的愚昧。

她以悲凉的叙述格调贯穿于作品中,淋漓尽致的展现出她对生命存在价值的思考。

因而她的作品总是散发出一种单纯而深刻的苍凉之美。

关键词:萧红悲剧意蕴人物叙述文化中图分类号: I20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7)05-0062-05“悲剧最早发源于古希腊,由酒神‘狄奥尼索斯’所唱的颂歌发展而来。

”[1]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悲剧是生命中所承受的苦难或死亡,是让人所恐怖的事物。

”[2]由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悲剧的阐释可以看出:在悲剧作品中,主人公大都遭受苦难与挫折,有着悲惨的命运,并借此揭露黑暗而残酷的社会。

独特的视角,悲惨的人物,伤感的基调,素净的语言,诗化的结构,弥漫着淡淡的忧愁,浸透着浓郁的悲剧气氛,萧红的小说是时代激流里一曲曲真切凄婉的歌谣。

一、悲剧意识的根源早期的童年经验让萧红看到的世界是冰冷无爱的,成年后,萧红唯一的爱人萧军也抛弃了她,她的人生是无依无靠的,于是就孤孤单单的想离开,留下来的却是为数不多却异常有价值的记录苍凉世界、悲凉人生的作品。

(一)童年经验萧红不幸的童年经验是形成她悲剧意识的主要原因。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在关于人格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人类早期的童年经验与经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的一生。

对于文学作家来说,童年的记忆和经历往往成为他们以后写作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论萧红笔下的生死意象——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生死 意象 ,在 作者 热烈 而绝望 的期冀 下,警示人 们去 思考 “ 活着 究竟为 了什 么 这 一深邃 的人 生要议 。 人
关 键词 :萧红 《 生死 场》 《 呼兰河传 》 生死 意象
萧红 用 淡远 而越 轨 的 笔致 ,诗 意 地 书 内在 悲 哀 的感 情 起 伏脉 络 为 主 线 .连 接 片 概 括 出 一个 时 代 的社 会 普通 下 层 人 的死 亡 写着 盘 踞 在北 方 大 地 上的 普 遍 的 穷、饿 、 的 自然 景象 ,却能 在 其 中生 与 死 悲 凉。平 段 式 的 ,由形 形 色色 的意 象 的排 列 组合 成 景 状 。在 普 遍 的 贫 穷、传 染 病 、 战争 的摧 寒 冷 、荒 蛮 、蒙 昧 、死 亡 。她 选 取 最 平 常 的 生死 情 境 。这 些意 象 可 以 是一 组 物 像、

( 一)乱坟岗意象
萧红 小 说 中 的乱 坟 岗是 穷人 掩 埋 死人
年年 的闷死 了人的蓬 勃进取 的精神 状态 。
萧红 在 这一 方 面 继承 了鲁 迅 式 的批 判 命状态和 生命 价值呈 现在我 们面前 。以 呼 的 地方 ,是 一 个 “ 永年 悲 惨 的 地 带 ,几 兰 河传 》为 代 表 的作 品在 凄迷 絮 叨 的 呓语 乎凝聚 了社会 群体所 有 “ 生”的痛楚 和 “ ” 国 民性 的 写作 手 法 ,从 呼 兰河 人 麻 木 、无 死 中挖 掘 出长 久 腐 蚀 普通 民众 灵 魂 的痼 疾 和 的 凄惨 。 “ 场 是 死 的城 廓 .没 有 花 香 . 坟 极 度漠视 。
生 死世 界
主题的 烘托作 用。
的最 终 方 向 是 内 向 的” , 《 生死 场 》 呼
“ 所 有 文学 性 的言 语 结构 中 .意 义 大泥坑 来表示 。 在

浅论萧红生命意识变化: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

浅论萧红生命意识变化: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

浅论萧红生命意识变化: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作者:张玲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7期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萧红这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伟大的女性作家进行分析,分析的依据是《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在对这两部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采用的是女性的思维,在女性的视角下进行分析,从而在《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作品的研究中,探析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或者是生命意识的改变与转变。

关键词:萧红生命意识《生死场》《呼兰河传》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艺术家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姿态和态度。

正像鲁迅先生对于国家民性的观察和鞭挞,冰心先生关于母爱、童真、自然的称赞类似,萧红作为一位有着自己独特个性的作家,必然是存在这某个贯穿性的包括萧红特别的经历和发现的事物。

萧红的作品之一的《生死场》被认为是萧红来表现爱国情怀和民族之间抗争的小说,而另一部作品《呼兰河传》是以回忆作者童年故乡和童年生活为主题的抒情散文小说,然而笔者认为,这两本作品的背后更为深刻的意义和主题却被小红隐藏起来,被读者所忽略,在不断的阅读萧红作品,进入到萧红的作品世界之后,笔者终于对于之前觉得深刻的主题和意义渐渐有所发现和感悟,这种发现和感悟就是萧红自身特殊的对待生命的态度和感想以及生命的意识都是从萧红作品语言身后表达出来,从而为读者打开了萧红新的世界观和态度。

一.呈现生命的最真实的样子萧红作品的《生死场》中,作者用较为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东北人民的生活朴实的状态。

在三十年代的时候东北那时候生活水平较为低下,在极端的贫困穷苦的状态下,人民对能够活下来变成了唯一的愿景。

“在乡村,人和动物两者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萧红在这句描写中,巧妙的以动物作为隐喻,间接的描写了在那个时代的人生活的不易,生命的重要性自己不了解,同时别人也处处体现了对生命的不尊重,从一个人生到死都没有注重到生命的重要性。

马克思也曾经说过“人是最直接的自然的存在物”,并且是有生命的的存在事物。

读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

读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

读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最初想到要读萧红的作品,是因为几年之前,就有研究者拿萧红(1911-1942)和樋口一叶(1872-1896)进行对比研究。

因为自己是抱着“找相同”的心思翻开这本精选集的,在浏览过大致内容之后,最初真正细读的篇幅不过三十来页。

一开始读便觉得没劲,这可不是什么好的开头,但是最近紧接着前一阵读书的惯性,终于把《呼兰河传》和《生死场》都读完了,而得出的结论则是:实在是没看出来萧红和樋口一叶哪里像,毕竟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生平和作品也不怎么“同”。

但是,细读起来,萧红的作品可以说是很东北了。

而萧红作为战争环境下诞生的作家,从女性视角进行的创作,作品中冷静睿智的语气倒是与《安妮日记》有些像。

萧红这个名字,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的萧红,9岁时生母病逝。

继母并不疼爱幼年时的萧红,家中只有祖父对她关爱有加。

读书期间的萧红就展现出来非凡的创造力——不仅擅长创作诗歌、散文,对于绘画也颇有天赋。

19岁时,萧红抗拒父母之命,拒绝退学嫁给临乡一个男人,于是从呼兰出逃。

可是离家出走的萧红在哈尔滨流浪,发现自己无法生存,于是不得不投靠当初的未婚夫,二人同居,萧红怀孕,但是后来遭遇的确实背弃。

萧红离家之后就一直居住在旅馆里,孩子生下后,由于无力抚养,只能送人。

而正是在这一阶段,萧红为了避免自己产后被卖到妓院,于是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写信求助,并结识萧军。

此后,萧红便开始了颠沛流离的一生,她与萧军辗转中国众多城市,也到过日本东京,直到31岁由于肺结核病逝于香港,都没能居有定所。

但是,即使生活不安定,萧红对自由的渴望与先进的精神是不能磨灭的。

而正是这种对爱与自由的追求,结合文学上的才华,加之文学界诸多名人如鲁迅对她的推崇,成就了萧红。

书中萧红小相,1936年摄于东京。

《呼兰河传》是部小说。

我一定要把这个概念在最开始就强调出来的原因是,若不是查阅了不同人写的文章,还真让人有些拿不准,这到底是自传,还是什么非虚构题材。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5文学文化常识(解析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05文学文化常识(解析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专题练习——文学文化常识解析版1.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散文集《生死场》《牛车上》。

B.《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主要对鲁迅先生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记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和敬爱之情。

C.鲁迅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D.萧红与鲁迅先生是师生关系,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便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发表的。

【答案】A【解析】A.《生死场》《牛车上》为小说。

故选A。

2.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的作者臧克家,被誉为“农民诗人”。

1932 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首《老马》成名。

B.闻一多,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集《红烛》《烙印》《死水》,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

C.闻一多因目睹了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愤然而起,积极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后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D.“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出自《有的人》,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

【答案】.B【解析】B.《烙印》是臧克家的诗集。

故选B。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A.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代表作品有《稽古录》《谏水记闻》等。

B.由司马光主持編纂的《资治通鉴》是一部断代体史书,记载了16朝1362年的历史。

C.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

建安十三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

D.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被称为“前四史”。

【答案】B【解析】B.“断代体”错误,《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

故选B。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课文内容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邓稼先,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萧红作品的精神归乡模式——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论萧红作品的精神归乡模式——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

论萧红作品的精神归乡模式——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例摘要:回望中国文学的创作历程,有着“归乡”情结书写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鲁迅的《故乡》开启了“归乡模式”的先河,东北女作家萧红在文学史的长河中用31岁的短暂生命惊起了一池波澜,她长期漂泊异地,落脚无根,用沉重的生活痛感体悟世事艰难,她的作品中包含了大量关于东北故地的鲜活记忆,在文字走笔间实现了她身为异乡人的精神归乡之旅,本文结合《生死场》、《呼兰河传》两部作品进行深入解析,力图走进作者萧红的灵魂深处,追探生命微光。

关键词:萧红、东北、异乡人、回乡模式故乡,一直以来都是哺育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源头,中外很多作家都会不约而同的将“故乡书写”融入个人的创作之中,东北著名女作家萧红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二十世纪初期最前卫而最有成就的东北农民生活代言人”[1],她少时离家,一生流亡,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她一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对家乡的守望成了文本深处不变的母题。

《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她的两部代表性作品,分别创作于1934年和1940年,同为书写故乡的力作,风格却迥然有别:《生死场》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不忍直视,让人几度哽咽无言的生的压抑感与痛感并存的阅读体验;《呼兰河传》中,萧红则一改沉郁笔调,以一种夹杂着淡淡伤感的心态在呼兰河县的小镇上徐徐回望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街一店,笔到之处,满是深情。

两部小说的情节刻画描写中既有对故乡落后的风情民俗的直言批判,也宣泄着作者内心强烈希求“归家”的精神渴望。

在对故乡风物的回味、勾勒、描摹中完成了萧红在文本创作意义上的精神情感归乡之旅。

一、探究文史上的“归乡模式”“有限的结构规律,可以衍生出无限的外部形态”。

[2]在文学史上,关于归乡的文学书写作品非常多,在长期以来不断对历史进行回望、反思的过程中,一种极富中国特色的叙述模式应运而成,即“归乡模式”。

如果从归乡方式上对这种叙述模式进行细分,则又可细分为“身体归乡”和“精神归乡”两种。

萧红作品与女性群体的人格失落——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萧红作品与女性群体的人格失落——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萧红作品与女性群体的人格失落——以《生死场》和《呼兰
河传》为例
龚润枝
【期刊名称】《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37)002
【摘要】萧红一直在苦难的生存环境中坚持着对女性自我人格的呼唤,她文本中的女性自出生便被置于艰难的成长氛围中.不仅女性的生命权利被漠视,而且女性的个体命运也被父权掌控;爱情将意识混沌的少女唤醒,但女性指望凭借爱情来争取自由人格的愿望终以幻灭收尾;而在受控的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我人格越来越难以体现,唯有一直在苦难中争取完整人格的王婆是萧红笔下女性群像的一个特例,萧红也在这个人物身上寄托了对整体沉寂中的女性的期望.
【总页数】5页(P30-33,47)
【作者】龚润枝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6
【相关文献】
1.萧红小说的女体符号与乡土叙述--《呼兰河传》和《生死场》的性别论述 [J], 林幸谦
2."荒凉"的人生意蕴--论《生死场》、《呼兰河传》兼及萧红的其他作品 [J], 黄
绍君
3.乡土女性生存的书写--对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的一种解读 [J], 王帅
4.深深儿时忆淡淡悲美情——从《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看童年经验对萧红小说的影响 [J], 刘丹
5.萧红作品与女性群体的人格失落——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J], 龚润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  汉语言文学专业

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摘要萧红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匹黑马,也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封建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其短暂的一生充满了无数曲折与坎坷,但同时赋予了她对生命细腻而敏锐的感知,给予了她文学创作的灵感与源泉。

在她出生成长的生命之源呼兰县,见证了东北农村生活的麻木、腐朽与闭塞,这样的生命状态刺激着萧红的内心,产生了对于生死的强烈思考,获得了关于生命意识书写的独特感悟。

萧红的创作与同时期作家相比有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她通过自身的生命体验不断感知生命的存在状态,了解生命存在的形式,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她重视生命个体的主观体验与生命意识的展示。

本文以此为线索,拟从《呼兰河传》与《生死场》的文本呈现中,探寻萧红的生命意识及其表现方式,同时结合萧红所处的社会生活背景探寻其生命意识产生的原因,并通过分析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以及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来剖析作家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萧红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的思考。

关键词:生命意识;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On the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Take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s anexampleAbstract: Xiao Hong is a famous modern Chinese female writer, a dark hors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one of the four talented wom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Under the feudal turbulent times, her short life was full of countless twists and turn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gave her a delicate and keen perception of life, and gave her the inspiration and source of literary creation. In Hulan County, the source of life where she was born and grown, she witnessed the numbness, decay and obstruction of rural life in the Northeast. Such a state of life stimulated Xiao Hong's heart, produced a strong thinking about life and death, and gained a unique writing about life consciousness. Sentiment. Xiao Hong’s creation is unique from the writers of the same period, that is, she constantly perceives the existence of life through her own life experience, understands the form of life existence, and explores the meaning of life existence. She values the subjective experience and life of individual life. A display of consciousness. Taking this as a clue,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explore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its expression methods from the textual presentations of "Hulan River Biography" and "Life and Death Field", and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reasons for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Xiao Hong's social life , And analyze the author’s creative concept by analyzing the writing of life and the writing form of life consciousness in Xiao Hong’s works, so as to better understand Xiao Hong’s life consciousness and her thinking about life.Key words: Life Consciousness; Xiao Hong; "Hulan River Biography"; "Life and Death Field"目录引言一、生命意识与中国新文学小说创作的源流(一)西方现代生命哲学的起源(二)中国新文学小说发展过程中生命意识的觉醒二、萧红作品中对生命的书写(一)原始的生命动力(二)生命的悲剧意识(三)孱弱的女性地位三、生命意识的书写形式(一)情绪体验式的创作(二)意象化的叙事手法四、萧红生命意识形成的原因(一)充满抗争的时代背景(二)饱含激昂的地域文化(三)遭受曲折的生命体验五、结语参考文献致谢论萧红作品中的生命意识——以《呼兰河传》《生死场》为例引言被誉为“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曾经在文艺界掀起过巨大的波澜,众多学者也曾多方面的去调查并且研究萧红创作的灵感源泉,通过回溯其经历过的历史背景以及时代环境等方面。

女性主义于现当代文学——萧红presetation

女性主义于现当代文学——萧红presetation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
过了没有几天,那家就打起团圆媳妇来了,打得特别厉 害,那叫声无管多远都可以听得见的。
这全院子都是没有小孩子的人家,从没有听到过谁家在 哭叫。
邻居左右因此又都议论起来,说早就该打的,哪有那样 的团圆媳妇一点也不害羞,坐到那儿坐得笔直,走起路来, 走得风快。
她的婆婆在井边上饮马,和周三奶奶说: “给她一个下马威。你听着吧,我回去我还得打她呢, 这小团圆媳妇才厉害呢!没见过,你拧她大腿,她咬你;再 不然,她就说她回家。” 从此以后,我家的院子里,天天有哭声,哭声很大,一 边哭,一边叫。
• 一个注意点
萧红
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

——鲁迅
性别文风=性别视角
“被缺席”
但凡男人写女人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 因为男人既是法官又是当事人。
——拉巴尔
萧红
❀《小城三月》 ❀《呼兰河传》 ❀《生死场》
• 翠姨的形象及性格 • 外在评判的相异干涉下,女性自我定位的迷失 • 为感觉而感觉的幻想之爱
和失衡,《小城三月》中的翠姨
男权压制表现在婆媳之间——律他性
监狱头子: 被父权制所同化或者说奴化,成为父权制的维护 者。
《呼兰河传》中的小团圆媳妇
院子里的人,看过老胡家的团圆媳妇之后,没有什么 不满意的地方。不过都说太大方了,不像个团圆媳妇了。 周三奶奶说:“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隔院的杨老太太 说:“那才不怕羞呢!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 周三奶奶又说:“哟哟!我可没见过,别说还是一个团圆 媳妇,就说一进门就姓了人家的姓,也得头两天看看人家 的脸色。哟哟!那么大的姑娘。她今年十几岁啦?”“听 说十四岁么!”“十四岁会长得那么高,一定是瞒岁数。”
• 不用说,买嫁妆她是不痛快的,但那几天,她总算一生中最开心 的时候。

萧红的简介

萧红的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nǎi,乃的异体字)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5年首次以萧红为笔名,出版了小说《生死场》。

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小说《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鲁迅为之作序,给予热情鼓励。

抗日战争爆发后,投入抗日救亡运动。

后应李公仆之邀到山西临汾,在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去香港。

萧红带有左翼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还有一部长篇小说《马伯乐》,但质量不高。

她更有成就的长篇是写于香港的回忆性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以及一系列回忆故乡的中短篇小说如《牛车上》、《小城三月》。

其中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被香港“亚洲文坛”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第九位。

萧红和萧军发表的《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田娣等笔名。

被萧红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她出生在黑龙江呼兰县一个封建地主的家庭,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应该说直接影响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的是萧军的出现,并走进了她的生活。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中篇小说:《麦场》(现名为《生死场》),《马伯乐》,《小城三月》,《牛车上》等。

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王阿嫂的死》,《后花园、祖父和我》,《萧红代表作》等。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

论萧红笔下的女性意识摘要:《生死场》是萧红的一部传世的经典名篇,在《生死场》中萧红以悲惨的女性遭遇和潜意识下觉醒的女性意识对当时社会的无限批判,对社会中男权意识高涨的情况下,女性所遭受的虐待与折磨的控诉,对孤独无助的女性群体的同情。

她们生存在一个没有温暖的社会中,通过他们的悲惨遭遇为我们指出这是一个充满宿命意味的生死场,女性在这里没有选择权,并指出造成这样悲剧的是当时的社会和女性自身的弊端。

关键词:女性意识萧红生死场男权主义斗争一、饱受压迫与折磨的时代女性在《生死场》中,“打鱼村最美丽也最温和的女人月英”患了瘫病以后,她由原来的美丽形象变得“白眼珠完全变绿,整齐的一排前齿也完全变绿,她的头发烧焦似的,紧贴住头皮。

她像一头患病的猫儿,孤独而无望”她的骨架炕上做成一个直角,这完全用线条组成的人形,只有头阔大些,头在身子上仿佛是一个灯笼挂在杆头,当王婆为她擦身时,竟掉下一些蠕动的小蛆虫。

月英的悲惨遭遇,让人不寒而粟。

可是,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月英的丈夫冷酷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心寒。

他起初也还是尽点责任,但见她快死了,竟有砖依住她,于是,排泄物淹浸了那座小小的骨盘,发出难忍的气味。

女性在男权主义的社会下只是他们繁衍的工具,是发泄他们性欲的场所,他们不会关系她们是否愿意。

在男性眼中,女人只能是丈夫的工具和奴隶,男人在女人们身上榨取着青春的容颜、性欲的满足和廉价的劳动力,却从未把他们当做自己一辈人的爱人去对待。

爱情已经在他们的世界中缺失,女性只是作为一个性别符号,没有真正的尊严和价值,必然会在无爱的痛苦中受着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

生育是女性在劫难逃的生死场。

在对五姑姑的姐姐生产过程中,女性的悲惨遭遇更是无比鲜明。

产妇已经不能坐稳,在卷起了席子的草上爬行;而接生婆说会“压柴”,就把柴草卷起让产妇在扬起的土炕上爬行。

产妇在生产中,由黄昏到天亮,被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产妇不但没有得到家人的照顾,家人反而已经开始预备葬衣。

关于萧红文学创作的研究述评——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关于萧红文学创作的研究述评——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关于萧红文学创作的研究述评——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王丹丹 伊犁师范学院 摘要: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孕育了中国女性主义文学生长发展的历史条件,萧红因其女性作家的身份又在早期的创作中具有社会启蒙的革命倾向,从而将其作品奉为民族精神的艺术经典。

但长久以来,对萧红文学社会使命的探讨却掩盖了本该注重的艺术追求。

关键词:女性主义;文本价值;文学创作上个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启蒙浪潮涌入中国,90年代得到长足发展。

女性作家在八九十年代的大量出现,并且其作品数量和艺术质量达到的水准,是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

①在“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时代诉求下,对女作家萧红的特别推崇和极度赞美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时髦话题。

在经典作家被边缘化的同时,萧红因其生命历程的独特性以及作品中“女性主义”标签的社会接受度的扩大跻身于文坛巨匠的队伍中。

对其作品的认可和追捧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一、人权主义与文学价值萧红是活跃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作家。

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在韩立群编著的《现代女性的精神历程》中,把女性文学划分为女性主义的理性启蒙时代,女性主义的艰难实践时代,女性主义的痛苦反思时代,以冰心,丁玲和张爱玲为代表。

②谈到丁玲时代的作家萧红,评述最多的是“男性法权”、“女性主义”、“挣扎在爱情生死场”等内容。

在大多数现当代文学史专著中几乎没有为萧红单独立章的。

上个世纪40年代的《生死场》因抗战主题在战火中的上海文坛走红,新时代下,又因女性文学的浪潮,萧红的作品再度热议。

在历史使命的横鉴下,《生死场》成为了一部为女性鸣不平的小说,《呼兰河传》似为《生死场》的续篇,思想更成熟,有一种女性觉醒的大彻悟。

对萧红作品中女性主义的强劲解读,成为了萧红洞察乡土生活和乡土历史本质的起点。

以女性主义理论阐释萧红的作品,自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笔者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与读者达成的一种默契,它顺应时代的发展,文学作品在承担着社会功能的前提下,人权主义与文本价值就没有了等同性。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6)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资料(16)

⼆、反映知识分⼦⽣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作品。

1.《沉沦》:短篇⼩说《沉沦》是创造社会成员郁达夫发表于⼆⼗年代的作品,当时⽂坛上有⼀批创造社成员和接近创造社的作家发展了⼀种“⽩叙⼩说”(也叫“⾝边⼩说”)。

其中⼀种是主要抒写作家⾃⼰的⽣活经历和思想感情,⼜有虚构的情节,代表作就是《沉沦》。

这些作品把“表现⾃我”作为艺术构思的中⼼,展现⾝边的⽣活,袒露⾃⼰的灵魂,抒发内⼼的感情,通过“表现⾃我”来透视整个⼈⽣、社会或⼀个时代。

《沉沦》以⾚**的真率描写,刻画了⼆个留⽇学⽣在⾃⼰的⽣活环境⾥寻求纯真友谊和爱情⽽不可得,以及⾝处异域⽽直接感受到的民族歧视,因此产⽣的孤独、寂寞、忧郁、**的⼼理状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主⼈公——⼀个“弱国⼦民”的⾃卑感,屈辱感和由此⽽来的希望祖国快快富强起来的迫切愿望。

作品中主要⼈物是“他”(⼀个留⽇学⽣)该⼩说是⼀篇⾃传体⼩说,同时也是⼀篇⼼理⼩说。

2.《伤逝》:作者鲁迅,短篇⼩说,⼆⼗年代“五四”时期作品。

创作背景:“五四”时期,在“民主、⾃由”思想的冲击下,青年⼈开始冲破旧的婚恋观念,追求恋爱⾃由、婚姻⾃主。

鲁迅通过此⽂意在告诉青年⼈婚姻⾃主、恋爱⾃由并不是⼀个单纯的问题,如果社会环境不发⽣变化,个性解放只能是⼀句空话⽽已。

⽂中主要⼈物:⼦君、涓⽣。

3.《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创造社主要成员之⼀。

代表作有⼩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

⼩说发表于⼆⼗年代“五四”时期,属短篇⼩说。

创造背景:“五四”⾼潮过去之后,青年知识分⼦找不到救国救民的光明⼤道,便患上了⼀种“时代”病:迷悯、彷徨,同时他们在不肯与社会同流合污的情况下,就会遭受社会的挤压和迫害⽽⽆⼒反抗。

作品主要⼈物:“我”、⼥⼯陈⼆妹。

4.《潘先⽣在难中》:作者叶圣陶,⼜名叶绍钧,⽂学研究会主要成员之⼀,代表作有短篇⼩说《潘先⽣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长篇⼩说《倪焕之》等。

浅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浅论萧红小说的悲剧意识--以《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
在 萧 红 笔 下 女人 们 的 生殖 与 动 物 的 生 殖 完 全 无 异 , 生 殖 是 罪恶 的刑 罚 。萧 红 生命 中两 次 生育 时 孩 子 的父 亲 都 是 缺 席 的状 态 ,她 本 人 忍受 的生 育痛 苦 是 常人 难 以想 象 的,孤 寂 、饥 饿 、 疼痛 ,也 正 是这 种 切 身 的痛 苦 让 她 更 越 轨 地表 现 出女 性 生 育 的痛 苦 。对 于 这种 痛 苦 《 生 死 场 》 中表 现 的 淋漓 尽 致 “ 房 屋 草 堆 后 ,狗 在 那 里 生产 , 打 勾 四 肢在 颤 动 ,全 身 抖 索着 , 经过 一 个 长 时 间小 狗 生 出来 ” 。 黄 昏的时候 ,五 姑姑 的姐 姐也 要生产 “ 光 着身 子 的女人 ,和 一 条鱼 似 的 ,她爬 在那 里 ” 。 】 生产 伴 随而 来 的 是 极端 的痛 苦 与血 淋 淋 的惨 象 ,和 动 物 一样 只是 机械 的 生殖工 具 ,生殖 带给她 们 的痛苦使 她们 极度 恐惧 。 ( 二 )爱情 的缺 席 女 性 生产 过 程 中 不仅 要 忍 受 身体 的疼 痛 折 磨, 更要 忍 受 男性 的无 情 责 罚, 金枝 出嫁 还 不 到 四个 月 ,便 感到 男 人 的 炎凉 ,她 大 着 肚子 到 河 边 洗衣 服 , 天不 亮 便 起床 做 饭 , 中午 又烧 饭 , 晚上 又 烧 饭 , 由于 临近 生 产 而 身体 笨 重 的金 枝 必 须承 受 成 业 的咒 骂 。他 们 的 生活 中是 没有 爱 情 的,甚 至 连 贫 苦 中相 濡 以沫 的些 许 情 意 也 没有 , 女 人 是家 中不 可或 缺 的元 素 ,但 这种 必 要 性 并不 能 引 起 男 人对 她 们 的 尊重 甚 至 连 同情 都 没 有 ,女 人和 家 中的 任意 个 物 件 一样 是 处 于 奴 隶地 位 的 ,女 人 的所 有 一 切 都 随 他 们处 置 。 ( 三 ) 同类 相残 萧 红笔 下 女 性 的悲 剧 不 仅来 自于 男 性还 有 女 性 同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萧红的长篇小说——以《生死场》与《呼兰河传》为代表
作家,萧红用自己的创作投入了当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写下了二部有力
度的长篇小说《生死场》(1935年),《呼兰河传》(1941年),这二部小说共同表现的思想倾向之一是:杭日救亡,反帝侵略。

同时,她还从封建主义的压迫中深入地思索中华民族软弱受侮、落后挨打的自身原因,‘从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沉重
苦难中揭露封建主义统治的罪恶、她认为“现在或是过去,作家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4).她的后期作品着重挖掘了
中华民族长期积弱的内部原因,因而显现更加深沉的特征.萧红小说创作的这种反帝和反封两种主题交织的特征,使她的作
品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更具独特的魅力。

萧红在艺术上也有常新的追求。

她认为“在艺术上是没有
什么高峰的,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

’,她的这二部长篇就充分显示她在艺术上不断创新的不懈追求。

本文拟从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小说主题的双重开掘和社会价值、
小说独特的美学追求等三个方面探讨萧红
长篇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一章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的题材变化
第一节萧红创作道路简述
萧红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跋涉期一发展期一成熟期。

一九三二年底,萧红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创作了第一个短篇
小说《王阿嫂的死》,由此正式开始了她的文学生涯。

从那时起到翌年底,构成了萧红创作的初期阶段—《跋涉》时期。


间的创作可以1933年10月出版的她与萧军的短篇小说合集《跋涉》中她所作的五篇作品(《王阿嫂的死》、《广告副手》、《小黑
狗》、《看风筝》、《夜风》)为代表。

这些作品,显示了萧红最初的创作特色。

她忠实于表达自己的生活遭遇与感受,她关注劳
动人民的命运,着力表现他们的苦难不幸与觉醒反抗。

在艺术形式上,她不追求曲折动人的戏剧性情节,而以抒情的笔触和
对日常生活的动人的描绘,吸引读者。

经过初期的“跋涉”之后,萧红的创作步入第二个时期一
一《生死场》、《商市街》时期;时间大致为1934年至1936年上半年。

这是她创作的发展阶段。

萧红写《生死场》时才不过
一年多的创作历史,又是首次写这样长的作品,她有丰富的生活感受和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但是放在东北沦陷前后这样的一
个广阔的历史背景来描写,她又感到自己缺乏艺术概括的力量。

她是个醉心\n,在作品中都如实地展示整个黑暗的社会,几千年的习惯势力,不幸者们自身的愚昧和麻木给主人们带来的沉重的
灾难他们都对正面和正面的主人公环抱爱心,对丑恶现实愤激的批判,折射出作家变革现实的审美理想。

无论是鲁镇、末庄,还是呼兰河边的村镇都是浸透了劳动者的血、泪、汗的生死场,都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

鲁迅的《故
乡》、《祝福》、《阿Q正传》、从不同角度提示了封建礼教与被迫害者的顽强的生命力,萧红的《生死场》与《呼兰河传》,虽达
不到鲁迅上述作品的深度,却也有其独到之处。

最突出的一点,是萧红对农村妇女的苦难的深切的感受,
在她的笔下,有艰苦艰辛却又-}L -I"'- aj王婆;有在如花年龄却惨遭厄运的金枝和月英;有天真稚气,茁壮健美却被活活的吞噬
的小团圆媳妇…’.…她们不分日夜地辗转于田间、菜园,即使在一盆如洗的茅屋里,也少不了族权与夫权的威压!萧红为这
些痛苦无告的生灵,呼出了沉埋在她们心底的不平。

《呼兰河传》里,那个年仅十三岁,有着微黑皮肤和甜美
笑颜的农家少女,就因为在},,j人着来“不像个小团圆媳妇’、,被
婆婆及爹爹好心的“关怀”,她过门不到两个月,就成了城外野地上的屈死鬼。

令人深思的是,那些办了蠢事的人,却认为不
‘过是“该怎么力、就怎么办”而已。

在呼兰河边那个偏僻、闭塞的小镇上,跳大神、唱秧歌的
“盛举”,使人们显得迷信、愚昧。

在几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人们也只有在欣赏,咀嚼别人的痛苦中,才能得到些许刺激和
安慰。

当小团圆媳妇被热水烫得受不住时,没人帮她;当她一旦昏死过去时,人丛中又发出一片啼嘘.读了这些章节,总不
免使人联想、到劝祥林嫂捐门槛的柳妈,拿祥林嫂额上的伤疤寻开心的鲁镇上的人。

\n萧红前后期小说创作选材的变化
纵观萧红前后期的小说创作,在选择题材上有很大的变化。

萧红初期创作既是对时代要求的一种响应,同时也与她的文学渊源有关。

她中学时就爱读鲁迅、茅盾等文学作家的作品,
鲁迅对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茅盾对社会生活的广阔的反映,都对萧红初期创作的选材有明显的影响。

萧红初期创作不但表现了她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同时也表明了她的胆量,因为在日伪统治下涉及社会问题先进文艺活动
会遭来杀身之祸。

我们在敬佩之余,也有些惋惜。

由于萧红是在时代潮流和朋友的影响下做出的选择,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
题材与根据这种题材的主体之间的矛盾。

萧红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她对这些题材本身是不熟悉的。

这就使她的这部分作品出
现了明显的“编故事”的倾向,艺术上比较幼稚粗糙。

比如情节巧合过多,有的作品过于散漫等。

客观地来说,《跋涉》时期
只是萧红文学创作上的习步时期。

她所着力表现的社会题材并不成功,而那些抒写生活小事,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和散文比
较清新、自然。

在创作的发展阶段,萧红重点表现的题材之一是农村生活
题材,这方面突出代表作是她的成名作《生死场》。

这部小说在当时之所以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轰动效应,主要原因在于它表现
了为时代所迫切需要的抗日题材,当时的许多论者也从这个角度来肯定它的艺术成就。

今天,我们审视这部作品,可以毫不
夸张地说,《生死场》如果描写的只是这方面的题材,那我们可以断定,尽管它在抗日救亡的形势下可以轰动一时,但必然也
会随着抗日的结束而迅速销声匿迹。

《生死场》持久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前半部分“极具真实感”。

在《生死场》的前十章中,作者向人们展示的是一幅农村日常生活的图画,描述的是一个个有关农民的平凡故事,麦场、
菜圃、茅舍、荒山。

就在这样的舞台上,随着季节的变化上演着一幕幕频繁的悲喜剧:二里半的羊丢了,老王婆服毒,小金
//****************************************************************************// 本文档为3A学习网宣传资料,如需全套资料,请上网站---3A学习网---选择,打开百度首页,输入“3A学习网”字样即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