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合集下载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介绍龙川县的宣传语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5篇《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篇1我的家乡龙川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这里有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非常值得前来游览和探索。

为了更好地宣传和推广龙川,我们推出了一系列的宣传语,旨在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龙川。

以下是我们的宣传语:1. "走进龙川,感受客家文化"。

龙川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我们可以带您领略客家建筑、客家美食、客家风情,感受客家文化的魅力。

2.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龙川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景观,如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温泉度假村等。

我们倡导绿色发展,希望您能和我们一起保护这片绿水青山。

3. "品味龙川,尝尽美食天下"。

龙川有独特的美食文化,如客家菜、擂茶、米酒等。

这里的食材新鲜、味道正宗,让您品尝到最地道的客家美食。

4. "龙川,让您的梦想起航"。

龙川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地方,我们欢迎各位有志之士前来投资创业,和我们一起共同打造美好的未来。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篇2龙川,位于广东省河源市,享有“中国花木之乡”的美誉。

其宣传语为:山水秀丽,花木飘香;客家古邑,魅力龙川。

《我的家乡龙川宣传语》篇3龙川,位于广东省河源市,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县区。

为了宣传家乡龙川,以下是一些客观完整的宣传语:1. 龙川,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邑,欢迎您来探索。

2. 龙川,绿色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好地方。

3. 龙川,传承客家文化,感受客家风情。

4. 龙川,广东省重要的交通枢纽,便捷的交通让您畅享粤港澳大湾区。

5. 龙川,产业兴旺,经济发达,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6. 龙川,教育优先,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客家·河源

客家·河源

客家·河源河源,别称槎城,广东省地级市、深圳都市圈城市,地处广东省东北部、东江中上游,拥有华南最大湖——万绿湖,设有河源国家高新区。

总面积1.5642万平方千米,下辖连平县、和平县、龙川县、东源县、紫金县5个县及源城区1个区,户籍人口372.7万人。

因东江自北向南流经河源市区,新丰江从西向东绕城而过,两江在河源市区东面交汇,使得整个河源市区三面环水,因而得名河源。

历史上,南越武王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佗城治所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城邑。

河源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冯云山的祖居地,是客家学鼻祖徐旭曾、中国革命的审计创始人阮啸仙、广东青年运动的先驱刘尔崧的故乡,是客家人开发岭南最早的地区,也是岭南文化发祥地之一,有“客家古邑、万绿河源”之称。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汉时属南海郡;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龙川县,赵佗为令;南齐(483年)始置河源县;隋唐宋属循州;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设立和平县;明隆庆三年(1569年)置永安县;明崇祯七年(1634年)始建连平州;清属惠州;清宣统三年(1911年)连平改州为县;民国三年(1914年)原惠州府永安县更名为紫金县;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1988年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6个县区。

河源是中国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开展农民运动的地区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地方之一,是全国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的地方之一,是中共东江特委和中共后东特委的所在地,是东江纵队的革命根据地,是粤赣湘边纵队的活跃地区,是广东最早的解放区,其中龙川县是广东最早解放的县份。

河源是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际绿色生态旅游名城、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中国十大特色休闲城市、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

客家文化:专题一客家渊源

• 客家方言 • 综述 • 客家方言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粤 东叫客话、客家话、广东话(正因为客家话在粤 东也叫广东话,所以四川才称土广东话);四川 叫土广东话,却鲜见‘土广东人’的说法,客家 人直接被叫做‘广东人’。闽、赣迁川的,同样 以‘广东人’自称。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 新民话。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 福建省汀州府)。通称客家话,这是自称和他称 的合一。
• •
客家的形成 目前的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明代中叶以后;清代中叶以 后。 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 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 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 主要依据是什么? ⑴客方言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 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南迁的移民保留 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并 不见得现在的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闽语诸支系,存在一部 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粤语方言, 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宋元中原语表达法;客家方言的发 音,继承了较多隋唐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因此与 闽语、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⑵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 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 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⑶共同的 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为多山密林地区,交通闭塞,交往困难,十 分有利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 客家源流 • 综述 • 客家城市——河源 • 目前关于客家渊源的看法主要有2种: (1)北方南迁汉人发展演变而来; (2)北方南 迁汉人融合南方土著发展演变而来; 在一般 人看来,客家人是移民,是北方汉人南迁移民的 一支,在漫长岁月里,筚路蓝缕,颠沛流离,历 尽艰辛,不断融合当地原住居民而形成、演变和 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

历史内涵与现实认同: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建构

历史内涵与现实认同:河源“客家古邑”的文化建构
到“ 客家 河源 " : 地
域 文 化 建构 的 文脉 梳 理
客家 尽管是 一个 较 晚建构起 来 的族群 与文 化概 念, 但并 非无 中生有 ,确 有赣 闽粤 边地 区历史 文 化 与地 理环 境 为其 提 供 了 厚 实 的建 构 基 础 。毫 无 疑
起义军转战赣闽粤湘起义被镇压之后王阳明在畲族和客家流民较多的地区设其中就有和帄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畲民进行压迫和限制使畲族人不敢聚居于一起一些畲民隐瞒族性或依附汉族畲族与此时居住在山区的北来流民一起成为了官府的编户齐民致客家地区畲族的族性迅速走向消失汉畲民族融合最后完成客家文化形态已完全成熟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第1 5卷 第 3期
2 0 1 3年 6月
J o u na r l o f S o u t h Chi n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e c h n o l o g y
Vo I . 1 5 No . 3 J u n e 2 01 3
从 上世 纪 3 0年 代起 ,“ 客家” 不但 在学 术论 著 、
作为第 2 3 届世客会举办地 的河源 , 在“ 客家古
邑” 文化 形象 下 的地 区文 化建 构亦初 见成 效 , 然而 , 如 何更 为深入 和有 效 的文化建 构仍 然是河 源 文化界 的最大 课题 。本文 将从 文化认 同的角度对 这个 课题 进 行思 考 , 希望 对河 源客家 文化 建构有 所裨 益 。
营 中行政建制最早的地区 , 在宋 以来 的客家形成过程中直到了重要作用 , 是客家文化 的源发 区和核 心区之一 。第 2 3届世 客会前后 , 河源充分挖掘了 自身的历史 内涵 , 利用学术研究和以文化旅 游为主的文化产业 建构起 了“ 客家

客家古邑 红色龙川

客家古邑  红色龙川

客家古邑红色龙川作者:刘芳朱光进来源:《源流》2016年第08期巍巍霍山,悠悠东江。

客家古邑,红色龙川。

龙川县,始设于公元前214年,是广东省最早立县的4个古邑之一,也是至今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

龙川原县城佗城,自秦至民国的2200多年来,历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有“秦朝古邑,汉唐名城”之称。

客家人勤劳向上,热爱生活,龙川是客家人繁衍生息的乐土。

而在战争时期,为了守护家园,向往和平的客家人亦奋起抗争,积极投身到革命热潮之中,龙川也因此成了一方革命热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龙川与赣南的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是最早建立苏维埃政府并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活动的地方之一。

毛泽东、彭湃、彭德怀、林伯渠、古柏、罗屏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亲自到龙川指导革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中央红军和赣南红军多次转战龙川,一大批留守红军和革命将士牺牲在龙川,为中央苏区的创立、巩固和发展壮大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龙川涌现出一大批像黄居仁、黄克、叶卓等为了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为了保卫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领民众进行可歌可泣的斗争,创立了丰功伟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革命烈士,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2011年4月1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龙川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县,恢复了龙川县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地位。

据统计,龙川全县有老区镇18个,占全县24个镇的75%,老区行政村202个,占全县315个行政村的64.13%,老区自然村674个,革命老区的面积很大。

仰天堂革命旧址、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茶活战斗旧址、鹤市武装暴动旧址、龙川县苏维埃政府旧址……数十处重要革命事迹分布在龙川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处处的革命遗址,一座座历史丰碑,都是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载体,也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龙川县高度重视对革命旧(遗)址的保护,成立了县革命史迹保护、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龙川县加强革命史迹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革命旧(遗)址保护和修缮工作的实施意见》,先后投入了2000多万元资金对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老隆福建会馆、闽粤赣边五兴龙县苏维埃政府旧址等7处重要革命旧(遗)址进行抢救性修缮,对鹤市武装暴动、古柏革命烈士纪念碑等10余处革命史迹进行了立碑纪念和保护。

客家文化讲义分析

客家文化讲义分析

第一章客家民系的形成一、民族与民系汉族的形成中国古代无所谓“汉族”。

春秋以前,住在中国内地的民族十分复杂。

周朝时有“莱夷、岛夷、嵎夷、淮夷、徐夷、猃狁、犬戎、荆、舒”等等无数外族,而当时中国人自称“诸夏”,可知其内部也复杂不纯。

春秋战国兼并战争促进民族混化融合。

联姻不仅在诸侯之间,诸侯与蛮夷之间也盛行——“周襄以狄女为后,晋献以骊女为姬,戎王之女遣秦,赵襄之姊适代”。

秦国统一天下——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刘邦建立国号“汉” ——始称“汉族”。

也有称“华族”北部民族、南部民族北部民族——东胡、匈奴、氐dī羌东汉以后向内地逐渐迁徙,与汉族杂居。

东胡:东北三省。

春秋为“山戎”,后称东胡,西汉分乌桓、鲜卑二族。

匈奴:内外蒙古及青海一部分,周称猃狁,春秋称狄,战国称匈奴。

氐羌:新疆、青海、西藏、甘肃一部分,春秋称西戎。

)南部民族——南蛮、缅、黎、百越南蛮:湖南、广西、贵州及广东、江西、福建一小部分。

昔日苗猺与畲民。

缅族:云南,以及四川、广西、广东一小部分。

黎族:广东、海南等地。

百越:浙江、福建,江西、广东一部分。

原为春秋时越国民族,楚国灭越后,越裔散居东南各地,与南方固有蛮族混化。

中国汉民族八大民系汉民族在长期发展中,繁衍出以北方话、客家话、吴语、闽语、闽南语、赣语、湘语、粤语为区分的八大民系。

不同民系有不同的个性,但也有汉民族的共性,具有相同的文化传承和认同感。

客家民系——汉民族南迁二、客家先民五次大迁徙汉民族南迁背景五胡乱华(五胡:匈奴、鲜卑、羯、羌、氐)西晋【八王之乱】后,胡人乘机袭扰中原,史称【五胡乱华】。

永嘉五年(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馀,并掳晋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

晋元帝率中原汉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晋室南迁,史称【衣冠南渡】链接:西晋“八王之乱”——晋武帝崩,晋惠帝(司马衷,痴呆)继位(291年)后,司马氏八大集团为争夺中央政权的史上空前内讧(291-306年,历时16年)。

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形成及古龙川是最早纯中原人定居聚落之地

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形成及古龙川是最早纯中原人定居聚落之地

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徙形成及古龙川是最早纯中原人定居聚落之地摘要:客家人的形成,在研究文化史及移民史的专家和学者当中存在很多不同学术争议,客家的源流在不同时期移民所共同形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罗香林先生在《客家研究导论》中最早提出经过五次移民大迁徙形成, 而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的说法,自五胡乱华时期以来的五次较大规模的移民运动而形成为客家的源流。

但是五期迁徙说在方法论上有较大的漏洞,五期迁徙论至今仍然是解释客家源流的权威说法,是极不准确、不科学诠释客家人的源和流。

客家先民是经过六次大迁徙形成客家民系。

客家先民第一次大迁徙为屠睢、任嚣、赵佗率领50万大军平定岭南士兵和被秦始皇发配一起平定岭南的劳役及随军的1.5万的中原女子第一次客家大迁徙而形成了首批客家人。

而古龙川因戍边原因是最早迁徙南方定居的纯中原人,古龙川是首批客家先民聚落之地。

关键词:客家文化;群居;历史什么是客家人?客家先民是中原人士,他们是如何由中原汉人演化为汉族客家民系呢?可以肯定,客家民系是中原人士在经历各时代重大事件迫使迁徙移居异地生根发展,客家先民是在迁徙运动中形成。

客家人迁徙运动背景,是中国历史上因王权变更、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北方汉民南移运动。

其中第一期是孕育期,第二、三期是形成期,第四、五期是向海内外播散期。

客家大本营:即闽西、粤东、赣南这块三省交界的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区域。

在传统学术上于客家学奠基人罗香林先生为代表,客家人在历史上曾经历五次迁移运动,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填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赞美客家人的诗句

赞美客家人的诗句

以下是一些赞美客家人的诗句:
1. 客家古邑,源远流长。

中原儿女,南迁拓荒。

2. 客风汉韵,文明发祥。

越王古井,道尽沧桑。

3. 佗城敬祖,香绕祠堂。

林寨角楼,画栋雕梁。

4. 苏家围屋,耕读两忙。

花朝戏美,山歌迤飏。

5. 木偶献艺,舞龙祈康。

八喜临门,娘酒飘香。

6. 花灯添彩,家训延昌。

望郎回归,故事恸肠。

7. 百花仙子,传说流芳。

钟灵沃土,辈出贤良。

8. 击鼓高亢,凤翥龙骧。

苏轼兄弟,浓情诗行。

9. 名相吴潜,宝塔追伤。

天祥抗元,气震山岗。

10. 阳明心学,九连施张。

翰林昌明,经略大唐。

11. 岭南文化,成之力倡。

五省称誉,李焘骏昂。

12. 颜氏官箴,正气铿锵。

逸仙粤祖,中坝耕桑。

13. 缵先戍疆,大漠胡杨。

东江三杰,举旗担当。

14. 万名壮士,捐躯沙场。

和平英团,淞沪救亡。

15. 营救文魁,老隆飞缰。

东方日晓,神州红妆。

16. 同圆梦想,慨当以慷。

文豪萧殷,才情众仰。

17. 航天其彬,建功国防。

邬氏保良,武大领桨。

18. 岭南画苑,绿野争芒。

两库移民,大爱舍乡。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古邑,人文龙川——客家文化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

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

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

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一)独特的客家话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

”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

”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

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千年古县“河源龙川”

千年古县“河源龙川”

千年古县“河源龙川”千年古县“河源龙川”龙川令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龙川建县历史悠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2009年12月,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海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

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

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老隆镇。

2011年4月,被中央党史研究室确认为“中央苏区县”。

据龙川旧志载:龙川“居郡上游,当江赣之冲,为汀潮之障,则固三省咽喉,四周门户”为“水陆之要道”。

旧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刘砻时,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素有岭南古城。

《龙川别志》是苏辙晚年隐居循州龙川时所写的笔记,主要记录所闻前贤及时贤的轶事。

苏辙是北宋时期官员、文学家、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 。

《龙川别志》书中的这些笔记反映了苏辙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主张,是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龙川是现在的广东河源市龙川县。

北宋-苏辙(公元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龙川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

秦置龙川县。

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

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

”县名由此。

据记载,在新石器时代,龙川境内佗城坑子里、上印牛背岭,紫市坪岭头、九龙岗,丰稔牛角塘,登云鲤鱼山,龙母坪背岗等地已有人类从事渔、猎、耕、织等活动。

客家古邑佗城

客家古邑佗城
文化的独特魅力
主要景点有
旅游资源
越王井
这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传是南越王赵佗饮用过的古
井,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甘露寺
位于佗城镇塔西村,始建于唐高宗仪凤元年 (676年),是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龙嶂风景区
位于佗城镇北部山区,是一个集自然景观和 人文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正相塔
位于佗城镇塔西村,始建于唐代,是广东省 级文物保护单位
佗城镇的购物场所多样,从传统市场到现代购物中心都有。以下是几家推荐的购物地点
佗城镇中心市场:这是一个大型的综合市场,提供各种食品、日用品和工艺品等。这 里是购买当地特产和纪念品的好地方
佗城购物中心: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购物中心,拥有各种国际和 国内品牌的店铺
客家文化街:这是一条专门销售客家文化相关商品的街道,可以购买到各种客家文化 特色的商品
在文化传承方面,佗城镇将继续挖掘和弘扬客家文化传统,保 护和修缮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 荣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佗城镇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
未来展望
6 PART
旅游资源
佗城镇作为历史文化名城,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千 年古城的韵味,体验客家
5 PART
未来展望
未来,佗城镇将继续秉承"客家古邑"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传统,坚持绿色发展、 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理念,努力打造现代化、国际 化、生态化的新型城镇
在经济发展方面,佗城镇将继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 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
在社会事业方面,佗城镇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教育、医 疗、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人物记广东河源篇

人物记广东河源篇

人物记广东河源篇在广东河源客家文化公园里,有32座名人名贤雕像,包括我市现辖各县区历史上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较大成就、产生了较大影响的本土俊杰,一些虽非广东河源籍但在广东河源为官从政、游历传学或戍边屯兵等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人物。

司马迁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世。

”广东河源地处粤东北,历史上涌现了不少可传于世的人物,并不一定都是“人臣”,也可能是普通读书人或普通民众,但他们都有着可堪传世的事迹与精神。

在辛亥革命时期,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广东河源大地上涌现的仁人志士、无畏战士,也是堪为作传者,其战斗经历亦堪记录。

2020年,本报推出“广东河源人物志”系列报道,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赵佗是龙川、广东河源、广州乃至岭南历史上一个最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的历史人物。

他在任龙川县令、南越王期间,使古龙川越人从原始社会末期跨过奴隶社会直接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封建社会,极大地推动了古龙川大地及岭南地区的文明进程。

从中原来到岭南的赵佗,使原本“蛮荒蒙昧”的岭南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开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获得了飞跃式发展。

赵佗细心呵护了早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萌动绽放的岭南文化的嫩芽,并大量施予了中原文化中有益的养分,为兼具中原文化与海洋文化之美的岭南文化的形成、发展打下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①寻找赵佗2018年4月上旬,一彪人马扛着铲子、锄头等沿用数千年的劳动工具,和一些新近出现的高科技器材,蜿蜒地朝着东源双江牛颈筋岭进发。

他们顺着曲折回转的山路上岭,约摸30分钟后,到达了传说已久的“赵佗故城”遗址。

他们是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员,会同广东河源市博物馆、广东省核工业地质局二九二大队的工作人员,他们要对“赵佗故城”遗址进行考古勘探与测绘。

这座“赵佗故城”,坐落在逶迤几十公里的牛峙山的其中一个山岭上,海拔436米,位置颇为险要,南北两边多是悬崖峭壁,若非猿猴,无法攀登。

千年古邑人文龙川

千年古邑人文龙川

千年古邑人文龙川——2009年,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正式发函给龙川县政府,经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评审,该县申报“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已获认定!至此,广东今年又新增了一个“千年古县”,河源龙川成为我省继增城、四会、东莞之后被国家民政部门认定的第四个“千年古县”。

龙川———千年古县,东江明珠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北界江西寻乌、定南,东连五华、兴宁,南接东源,西临和平。

总人口93.74万,有港澳台同胞32.7万人。

“千年古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始置龙川县,至今有2224年历史,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

今为全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荣获“千年古县”称号。

置县之初,疆域辽阔,包括现在的龙川、五华、兴宁、河源、和平、连平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紫金、寻乌(属江西省)等县的部分地方。

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以后,龙川县曾多次析置新县。

旧县治龙川城(今佗城)是最早的龙川故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素有“岭南古城”之称,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被定为省级历史文化城。

1949年6月始,县城迁至老隆镇。

资源丰富:县境内有金属和非金属矿20余种,且储量大,其中有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黑色花岗岩(世界五大名石之一)储藏量达100多万立方米,黎咀梅子坑天然矿泉水(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年流量达27万吨。

全县生态良好,有林地面积10.6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71.3%,活立木蓄积量达210万立方米。

水资源充足,县内河流主要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资源22万千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全省第二大水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

胜地众多:县南部重镇佗城是广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美誉,现有“越王井”、“越王庙”、学宫等省市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附近还有塔西合溪温泉、涧洞三叠泉瀑布及七峰山旅游度假村、知青村等景观。

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

河源客家文化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上游,东靠梅州,南接惠州,西连韶关,北邻江西赣州,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地级市。

全市总人口为340多万,是中国为数不多的纯客家地区。

1、河源客家文化历史悠久河源原为古龙川属地。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

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

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

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

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

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

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河源客家文化绚丽多彩河源的客家人有着其他地区客家人共同的族群优点和文化特征,但也有独特的民俗和文化。

(1)别具一格的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皆以宗族、家族为单位建筑的住宅群,屋形多为围龙屋、四角楼、四合院和吊脚楼等客家屋式。

其中河源地区的围龙屋是以半月形为主体,四角楼是以炮楼式为主体,四合院是以天井采光为主体,吊脚楼是以走马楼为主体。

除吊脚楼属山寨人居住,有着明显的山民建筑特征外,四角楼、四合院建筑内部设计都与半月形围龙屋有着大同小异之处。

(2)美味独特的客家饮食。

河源的烹调技术和菜色制作别具一格,如扬名海外的“客家酿豆腐”、“东江盐焗鸡”、“客家酿猪红”、“客家菜卷”等,都是河源客家人所创造。

千年古邑话龙川

千年古邑话龙川

千年古邑话龙川古生态家园龙川县始设于公元前214年,为秦时36个县之一,距今已有2228年历史。

龙川是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既是广东最早立县的四个古邑之一,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全国至今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有“千年古县”之美誉。

古龙川辖地甚广,有2万多平方公里,县域包括现在的龙川、紫金、源城、东源、和平、连平、兴宁、五华等县境,以及新丰、陆丰及今属江西省寻乌县等部分地方。

佗城自秦至民国期间一直为县、州治所,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之称,是古代粤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见证了2000多年来龙川人文历史的嬗变。

龙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客家文化的开基之地和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龙川活动。

秦始皇平定岭南后,在南海郡下设番禺、四会、博罗、龙川四县。

赵佗为龙川首任县令,在佗城筑治所。

佗城建城比广州还早14天,是岭南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城邑。

赵佗在龙川担任县令期间,推行“和辑百越”、“汉越杂处”的民族政策,促进中原移民与本地越族人民融合,推广中原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

随着中原人的南迁,龙川成为客家先民最早的集散地和聚居地之一,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并由此发轫了璀璨的岭南文化。

源远流长的历史孕育了客家人独特的品格和人文精神,在岭南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无可替代。

在这块蕴含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土地上,繁衍了生生不息的客家子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客家文化,孕育了代代相传的客家精神。

中原文化的传入促进了龙川经济文化的发展,佗城自秦至民国期间一直为县、州治所,是古代粤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古龙川经济文化的繁荣至今仍有众多的实物佐证,如正相塔、学宫及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佗城等。

可以说,龙川的历史,是一部汉民族与百越民族交汇的历史,是一部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历史,更是一部孕育新文化、培育新文明的历史。

龙川人杰地灵,历代文风昌盛,英才辈出。

据史料记载,自隋唐科举以来,龙川高中进士、举人分别有29人和75人。

客家古邑河源市介绍

客家古邑河源市介绍

14
春沐源小镇
春沐源小镇是一个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开发的特 色小镇,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春沐源大道 西100米。小镇占地540亩,分为两期建设,集 生态旅游主题乐园、文化体验、健康养生、现
代休闲健康农业体验、科普科研为一体。
15
野趣沟
面临碧波万倾的万绿湖,三面山势层峦叠嶂, 巍峨峻秀,古藤巨树遮天盖日,飞瀑流泉百 重千层;以树奇、石怪、沟幽、水秀之独特 的原始山水自然风光,展现其以野性之乐释 放人生欢情,以野性之迷解读生态文化,以 野性之美展示自然魅力
上莞新轮追龙
TRAVEL ON THE ROAD
9
PART
TWO
到处走走停停
10
到处走走停停
中国恐龙之乡——河源
河源是真正的“中国恐龙之乡”,是世界罕见的集 恐龙蛋、恐龙骨骼和恐龙脚印化石“三位一体”的 埋藏地。 河源恐龙博物馆的馆藏恐龙蛋化石一共有18000多枚, 数量居世界之最,2004年还荣获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天 28
上 瑶 池 水

28
间 万 绿 湖
万绿湖湖水碧绿清澈,水质达到国家I类标准,可以直接饮用,是香港、深圳、 东莞的饮用水源地之一,也是农夫山泉的水源地。
29
农夫山泉生产基地(河源)
这个生产基地在2005年7月28日开始破土动 工,2006年正式投产,在短短的200来天里,就 建立了这座宏伟的农夫山泉广东万绿湖生产
30
萝卜粄
萝卜丝和腊肉、香菇、虾米、葱等配料 做成馅,包进糯米团里,根据自己的口 味与其他材料一起做成各种形状,不仅 可以蒸,还可以水煮和煎。一口萝卜粄,
一口汤,好吃到让人无法言语。
31
河 源
感谢您的观看

客家古邑-龙川

客家古邑-龙川

六、龙川城镇
• 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 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 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 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 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 岗)。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 • 旧县城:佗城镇 • 新县城:老隆镇
佗城
1、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 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 2、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 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 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皆为 龙川政治、文化、经济之中心。佗城历史悠久,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 和古建筑。 3、1949年5月龙川解放,县治迁老隆,佗城这座历史古城在“文化 大革命”中复遭浩劫,面目全非,除街道基本保持完整外,许多古建 筑被毁,至1985年尚存越王井、越王庙、正相塔、孔庙等古建筑。
传统建筑
龙川建于70年代的客家民房 龙川最有特色的建筑是围龙屋和四角楼,这 两种建筑都大量散布在乡村间,是1949年之 前富贵人家和大户人家的屋宇。龙川典型的 围龙屋是由中间上、中、下殿堂及左右对称 半圆型分布围屋组成,前面为半圆型鱼塘与 围龙屋形成一个圆形,通常是由一个家族住 在里面。而四角楼的特点是房屋四角建有高 层四方炮楼,楼四角均有枪眼,该楼的防卫 性能极好。
千年古邑 人文,东江和韩江上游, 今属河源市管辖。龙川有 着2220多年的建县历史, 是广东历史最悠久的四个 古县之一。南越国开国君 主赵佗是龙川县的首任县 令。以赵佗命名的龙川古 县城“佗城”至今遗留有 赵佗军队使用过的“越王 井”等遗迹。

龙川导游词

龙川导游词

龙川概况龙川县佗城景区导游词各位来宾(团友):大家好,欢迎光临佗城景区!我是景区讲解员XXX,今天就由我为大家讲解,希望大家满意喜欢。

【佗城景区】佗城景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千年古县”——龙川县佗城镇。

佗城,原称龙川城,是“世界客家古邑、岭南文化名城”,是秦朝岭南四大古邑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古城。

龙川建制于秦朝,是岭南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一个县,至今已有2224年历史,是“百粤首邑”,南越王赵佗的“兴王之地”,素有“秦朝古镇、汉唐名城”的美誉。

1991年佗城被批准为广东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它更是与“南越国遗迹”捆绑在一起,共同进入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审项目。

佗城虽历千年沧桑,至今仍保存有秦时的越王井、南越王赵佗故居,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学宫、考棚等100多处文物古迹。

考棚是广东省唯一遗存的古代科举考试设施,学宫与考棚并存至今的景象在全国范围内相当罕见,只有广东佗城和河北定州两处。

而仅4万多人的佗城镇,就有179个姓,其中2000多人的佗城村就有140个姓,历史记载的古祠堂有89间,现仍存48间,被誉为“中华古祠堂博物馆”,这有力地证明了古龙川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的结合地。

荟萃于佗城的龙川客家山歌、杂技、木偶戏等非物质文化遗存,堪称岭南历史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佗城的古门、古街、古道、古树、古民居、古祠堂、古码头……犹如一部打开的史书,向您诉说着龙川的千年古风和历史故事。

和佗城的历史对话,将带给您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

【牌坊】各位来宾,现在我们来到了佗城牌坊。

牌坊又称牌楼,在周朝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是一种有柱子的门形构筑物,设于要道口,作为街巷区域分界的标志。

牌坊是许多古城的独特景观,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

佗城牌坊的形制模仿汉朝的设计,总重量27吨,用整石构件组合而成,在布局上采用的是四柱三开间“冲天式”结构,高低错落有致。

“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即牌坊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一支,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分支族群,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2000多年来,客家人从中原向外迁徙,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和海外各地。

历经2000多年的发展,客家人不仅没有走向没落,而且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其核心就是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

其中,广东省的龙川县建县已2224的历史,见证客家文化的源远流长。

一、客家文化的形成
客家文化溯源于秦朝。

“赵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

”2000多年前,秦始皇派赵佗平定、治理岭南,赵佗所带去的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是北方人向岭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

不久,中原地区发生了阵胜、吴广的起义,赵佗所统属的那批来自中原地区的秦朝将士戌卒及官吏和他们的家属,只好无奈地滞留在岭南地区安居生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批人及其子孙后代便名符其实地成为做客他乡之人。

秦朝之后,又由于历史上多次较大的战乱、饥荒、灾害及一些王朝官吏腐败迫害民众的原因,中原地区又有不少人辗转南迁,并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1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由秦朝开始从中原大批南迁,也把中原地区的文化带进了南方地区,并与南方地区的土著文明交融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

二、客家文化的特征
(一)独特的客家话
没有“客家话”,就不会有“客家文化”!能使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客家人产生共鸣的,便是“客家话”。

美国耶鲁大学韩廷敦教授在其《种族的品性》中说:“客家人原出北方,他们的方言,实在是一种官话,像中州河南的话。

”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

”以此为证,客家话确系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

客家话与广东的另外两种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相比,是最接近普通话的。

用客家话来念书面文字时,北方人也能基本听懂。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母语,也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据考证,客家话中有不少唐宋时期的书面用语,并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古汉语音韵,今天的客家话又与标准的普通话有很多相近之处。

因此,客家话可以说是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

在异地,客家话是客家人身份的标志,是客家人联系的重要纽带。

(二)客家文化的精神
客家人具有刻苦勤俭、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的精神。

历史上,南移的客家人每到一地,要在异地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聚族而居,集中力量,并要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决心和智慧,才能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或是自然环境抗争,做到和睦亲邻。

所以,客家人养成了刻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和开拓进取精神。

南越大地贫瘠,山高林密。

客家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必须读书入仕,或是经商致富,这也许是客家人以前在不利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

所以,客家人很重教崇文,非常重视教育。

客家人讲究落叶归根,移民在离开祖居地之后会表现出对原有文化、故土、人情的眷恋。

所以,客家文化中具有十分强烈的寻根意识与乡土意识,具有浓厚
的爱国爱乡热枕和精神。

(三)很特别的人文景观
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其漂泊流离的经历及到达定居地以后所面临的种种困境,迫使客家人既要学会保护自己,又要懂得团结当地土著人。

当年客家人从中原来到南越不毛之地,所以,客家民居是很特别的一道人文景观。

其中,客家围龙屋便是我国著名的民居建筑。

据传,当初由北往南迁移来的客家人,为避当地人的骚扰,出于防御的需要,建起了围龙式围屋,在外横屋前后建碉楼,碉楼往往高出堂屋一层,故又称之为“四角楼”或“四碉楼”,并且朝外不开窗,只有一个大门,晚上紧闭,遇到攻击,几百户人家一起自卫。

此外,还有土楼、走马楼、五凤楼、四点金、多杠楼等都体现了中原宫殿式、府第式、四合院式等建筑风格,反映了客家人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变迁,风格独特,是中国民宅建筑瑰宝,堪称世界建筑一绝。

客家人爱歌亦能歌,客家山歌继承了《诗经》十五国风的风格,又受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脱胎于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这个母体,体现了客家人的艺术成就。

“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

”客家人以歌解乏、抒情、言志,这也是中华民族一道很独特的人文景观。

(四)特色饮食文化
客家人的在颠沛流离的迁徙生活和艰苦创业中,把中原的饮食习惯与当地的饮食制作和烹饪方式相融合,形成了自己优秀独特的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菜的口感偏重“肥、咸、熟”,而这又与客家人以往的经历、生活水平和习惯有关。

首先,因为以往客家人耕山住山,劳动强度大而荤食少。

其次,客家人因长期粮食不足,多数人家长年累月顿顿稀饭,而且水多米少,菜咸既适合送粥,又增加体内盐份;第三,山区草木多,客家人觉得火候烹得越到食物越香。

继承和发扬客家文化,于国于民于家都有利
为弘扬客家文化,发扬客家精神,增进海内外客家人的团结,促进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不少客属有识之士一直积极探索和实践这种目的和要求的载体,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

其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

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客家地区对外交往的频繁,客家文化已经走出了山门,走向了世界,这是客家人的骄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