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风险的文献的综述

合集下载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综述审计风险研究综述【摘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后,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意见的可能性。

本文对国内外审计风险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归纳,以期为防治审计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文献综述一、审计研究的必要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审计界面临的审计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注册会计师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相应的法律责任也越来越大,现阶段防范审计风险已是摆在会计师事务所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审计风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对审计风险的含义,国内外许多学者做了积极探索,不同的人由于研究的角度不一样,结论也并非完全一致。

1.国外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国外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是从报表体现的,即财务报表没有公允的体现审计人员所认为的已经揭示的风险。

《柯勒会计词典》定义审计风险为:一是已鉴定的财务报表并未公允地反映出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未觉察到在被审计单位或审计范围中存在重要错误的可能性。

国际审计准则(2004)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人员因财务资料的误报而提供不适当意见的可能性”。

2.国内学者对审计风险定义的研究。

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我国独立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基本相同。

王广明(2001)认为:审计风险是由于不明确审计意见是否恰当而导致的承担法律责任的风险。

王素梅(2004)等对于审计风险定义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错误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二是审计人员和会计事务所因发表不当意见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他们对于审计风险的定义更倾向于第一种。

中注协(2007)认为:审计风险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杜雪燕(2009)则提出:审计主体对于审计结论与客观事实的偏离以及审计主体行为的错误产生的影响而付出代价或者承担责任的可能性称为审计风险。

综合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于审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发表不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和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承担责任的可能性。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基于现代风险导向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研究专业:会计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或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审计环境的变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法和理念应运而生。

同时,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商业银行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商业银行内部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已迫在眉睫。

实施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与国际商业银行的惯例接轨,可以加强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可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

本综述主要就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展开分析,并提出规范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对策。

(二)相关概念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内部审计,是单位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活动,通过审查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以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有效性,促进本单位及所属单位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分析为导向进行的审计,因此又被称为经营风险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按照战略管理论和系统论,将企业的整体经营风险所带来的重大错报风险作为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进行评估,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它将风险评估的范围从局部微观拓展到了整体宏观,审计理念实现了质的飞跃。

商业银行运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对商业银行进行系统地风险分析、评价其风险控制、评价被审计商业银行可以审计的各个领域的剩余风险为基础,根据评价得出的已经量化了的剩余风险的大小,选定进一步审计的范围、重点和方法并予以实施的一种审计模式。

(三)综述范围本文参考了2005-2010年间发表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当代经济》、《时代经贸》、《南方金融》、《西部金融》、《经济师》、《商场现代化》等期刊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江西财经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硕士论文,通过对文献的分析和总结,从总体上把握国内外学者对商业银行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

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涉及了许多相关主题,包括审计理论、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质量、审计报告、审计风险等。

以下是一些审计方面的文献综述相关主题以及相关文献的综述。

1. 审计理论- 审计理论的演变和发展趋势:这方面的综述可以回顾审计理论的历史发展,以及当前审计理论的主要趋势和前沿。

- 审计理论的理论框架: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不同的审计理论框架,包括信号检测理论、代理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等。

2. 审计方法- 审计程序的综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类型企业的审计程序,以及不同类型审计的程序特点,如财务报表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等。

- 数据分析方法在审计中的应用: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数据分析在审计中的应用,如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

3. 审计流程- 审计计划与风险评估:这方面的综述可以介绍审计计划的编制过程,以及风险评估的方法和工具。

- 审计证据的收集与评价: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证据的不同来源和收集方法,以及如何评价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和充分性。

4. 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审计质量的评估指标,如审计报告的标准符合程度、审计结果的重要性等指标。

- 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整理和总结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包括审计师的专业素质、审计机构的制度设计等。

5. 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这方面的综述可以总结不同国家或地区审计报告的格式和内容要求,以及国际审计准则对审计报告的要求。

- 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这方面的综述可以研究审计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对用户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审计报告的可读性。

以上仅是一些审计方面文献综述的主题示例,具体的文献综述需要根据具体研究目的和关注点来确定。

可通过学术数据库、审计期刊和研究机构的网站等渠道搜索相关文献,以获取更详细和最新的研究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是指在进行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

审计风险研究是审计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识别和评估审计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审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审计风险研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风险的来源和分类。

审计风险可以来源于客户的内部控制、经营环境、诚信度等多个方面,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其次,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

评估审计风险需要考虑到客户的业务特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等因素,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专家判断法和统计分析法等。

再次,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为降低审计风险,审计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包括加强对客户的了解、加强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加强对重大事项的审查等。

最后,审计风险的管理和监控。

审计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审计风险研究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审计风险,可以帮助审计师更好地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研究审计风险还可以为审计机构提供科学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方法,提高审计机构的综合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

审计风险研究是审计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其内容涵盖了审计风险的来源和分类、评估方法、控制措施以及管理和监控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审计风险,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审计机构的科学管理和风险应对提供参考和支持。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参考文献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参考文献企业内部审计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旨在评估和改进企业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

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防范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参考文献,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主题。

在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中,风险管理和防范是不可或缺的步骤。

为了提高审计的效果和价值,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1. 李晓明,王伟,刘丽.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防范[J]. 会计研究,2018(2): 56-61.本文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实践的案例分析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防范策略。

2. 张明,李红.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实证研究[J]. 会计与财务管理,2017(4): 45-52.该研究通过对多家企业的实证研究,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实践效果。

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应对风险,并提供有价值的风险管理建议。

3. 林晓明,陈华.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探讨[J]. 会计与审计研究,2016(3): 32-38.本文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综述,探讨了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作用和挑战。

同时,提出了一些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和方法。

4. 王亮,刘洋.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与防范的探析[J]. 管理学刊,2015(6): 67-72.该文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和防范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综述,分析了企业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和防范方面的作用和挑战。

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审计的效果和价值。

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管理与防范是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引用以上参考文献中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综述

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综述

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研究综述目录一、文献综述 (3)二、选题意义 (4)(一)理论价值 (4)(二)实践意义 (4)三、研究方法 (4)一、文献综述本文的原始资料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利用校园网内资源如互联网如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的电子期刊、学校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及近年来的相关学位论文来进行阐述,这些文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问题都进行了的阐述: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活动,其目的在于为企业增加价值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发现、分析并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帮助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

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工作尚处在探索阶段,内部审计制度很不健全很难发挥其在企业中固有的作用。

就如何解决内部审计风险的控制问题李志鹏认为“企业应该理顺内审管理体,加强内部审计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原则,赋予内审机构一定的处罚权同时内部审计机构也要在审计前,必须制定全面、科学、合理的审计工作方案。

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进行了解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同样,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沈洁铭(2011)给出了一些很好的应对措施:“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的质量控制制度;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标准的要求”。

在改进内部审计的方法上甄晓文采取风险基础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是将审计风险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容忍的范围内。

它主要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审计对象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

”在完善审计机构建设,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方面沈洁铭认为:“从根本上说,防范审计风险关键要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而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

审计能否真正发挥为政府和公众服务的最终作用,不仅要有完善的审计行业标准来规范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支合格的、高素质的审计专业队伍。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文献综述一、国外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K.stringer在1961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

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

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

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试图对审计风险作出定义,如A?A阿伦斯等(1994)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

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

时隔两年,AICPA在其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文献综述格式模板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问题文献综述随着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也不断的发展壮大,其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事务所的内部控制问题尤为突出。

当前对事务所内部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审计风险、审计业务质量、事务所内部制衡机制等方面而对其如何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进行研究的比较少。

本文对中兴财光华会计师事务所自身所涉及的内部控制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响应的解决对策。

下面就中外学者的观点进行简要概述。

一、审计风险控制王婧斐(2011)从审计风险的角度出发对事务所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提出从审计的各个阶段进行风险防范。

同样李小芹(2009)指出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缺乏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理念,并针对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全面风险管理的COSO内部框架,在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模式。

姜静文(2007)提出会计师事务所既要对存在于整个经营活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也要对总体风险进行综合管理,并确定重点是风险监测与风险应对。

王璟璇,吴瑕(2010)提出事务所首要任务是要加强风险意识,重视业务风险管理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

二、审计质量控制赵长宝(2007)提出:构建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有四个环节:一是事务所要有统一反映审计轨迹的工作底稿;二是要有一套从项目承接到出具审计报告的政策程序;三是要有多级复核的重点区域及责任追究机制;四是要有专门的监督机构和人员检查这些制度的落实。

任朝明(2011)从审计承接、计划、实施、报告四个阶段出发探讨如何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来保证事务所审计质量。

吴华勤(2008)认为事务所质量控制应从审计复核程序,职业谨慎和专业技能等方面入手,确保事务所业务质量。

李津庆(2011)指出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忽视企业文化建设,不重视人才培养、储备,严重影响了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

黄美春(2008)提出会计师自身素质不过关致使事务所内部控制失效。

梁屏认(2010)为事务所存在少数审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无视内部控制的存在胡乱操作,严重影响了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审计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审计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审计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审计学领域,文献综述是对该领域内相关学术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毕业论文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

本文将针对审计学领域内的文献进行综述,涵盖审计法规、审计流程、审计方法和审计质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审计学研究现状和前沿的视角。

一、审计法规审计法规是审计学领域的基础,对审计活动的规范和约束起着重要作用。

在我国,审计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等。

审计法规的制定不仅涉及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还关乎到社会公众对审计活动的监督和信任。

二、审计流程审计流程是指完成一次完整审计任务所需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步骤。

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流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框架和方法。

其中,美国的审计流程模型和中国的审计流程框架比较有代表性。

这些模型和框架旨在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审计效率和准确性。

三、审计方法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采用的理论和技术手段。

常见的审计方法包括实质测试法、风险导向法、数据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好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有助于审计人员在复杂和变化多样的审计环境中取得理想的审计效果。

四、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衡量一次审计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能够影响审计报告的公信力和市场信任度。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审计质量的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审计质量的提升不仅需要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道德层面入手,还需要改善整个审计工作的环境和机制。

五、审计学研究现状审计学作为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其研究领域日益拓展。

国内外学者在审计学的相关领域,如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审计日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同时,也有学者对审计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提出。

这些研究成果丰富了审计学的理论框架,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六、审计学研究前沿审计学领域的研究前沿涉及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和新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审计学研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500字》

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一)国外研究综述1、内部控制审计研究在内控审计涵义及内容方面,COSO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了以五要素为基础的内控框架。

PCAOB在2004颁布了第2号审计准则文件,首次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明确定义,指出其是对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提出意见的过程。

其后发布的第5号审计准则规定,审计师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的同时,也应对企业的内控有效性进行评价。

2、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研究Hogan, C. (2006), Doyleetal. (2007), Ashbaugh Skaifeetal. (2007)在就企业内部控制成功展开实证分析之后得到结论: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内部控制审计和执行效果之间是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内部控制审计风险将会导致企业业绩的波动。

Abraham D. Akresh(2010)对内部控制审计进行了简单的定义,即:实体具有审计师未发现的重大缺陷的风险,如果审计师认为未能发现的重大缺陷的风险没有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对内部控制发表无保留意见[3]。

Hoitash R(2012)的观点认为,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相关风险基本都基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必然导致审计的效率和进度会受到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的影响。

就此引出,一个合适的审计风险模型可以有效地帮助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

3、内控审计风险模型研究最初的风险模型在1991年由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提出,模型表达为:最终审计风险=固有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账项余额测试风险。

其后美国注册时协会对此进行了改进,改动之后的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也是最初的传统的风险模型。

之后,IAASB将模型进一步改进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以应对新的经济形势下的审计风险。

但在各国监管机构逐渐开始重视内部控制审计并对其提出明确要求之后,审计人员发现在实务中但这一风险模型不直接适用于内部控制审计。

国内外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国内外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国内外内部审计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国内外的内部审计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未来内部审计的研究作了一些展望。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质量,文献综述一、引言内部审计是企业的一种内部经济监督和管理活动。

美国内审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在全球推行内部审计制度,尤其是2002年美国一系列财务丑闻发生后,内审的作用更加突出,并被提升到公司治理的高度。

而在我国内部审计仍处于起步阶段,一般只有大型企业才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审作用不显著。

二、内部审计理论综述(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国外学者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审计的设立因素。

goodwin 和 kent(2004)运用代理框架和澳大利亚2000年的数据,通过对设有内部审计和没有内部审计公司的对比发现,内部审计的存在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公司规模、资产结构、独立董事比例、审计委员会正相关。

carcelloeral (2005)基于对美国 217 家中等规模上市公司内部审计主管的调查,研究影响内部审计预算的因素。

结果显示内部审计的预算和公司风险、支付监督成本的财务能力以及内部审计外包情况有关,具体表现在内部审计预算额与公司规模、长期负债比例、行业特征等显著正相关,而与内部审计外包比例显著负相关。

2.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因素。

adams(2004)认为代理理论有助于解释内部审计外包问题,在决策时应考虑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并预测在复杂的经营环境下组织更可能在企业内部设立内部审计机构,而不是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

widener 和 selto(2006)及 rolandetal(2007)运用 williamson 关于交易成本的四个分析维度,通过建立实证模型来描述并解释内部审计外包的程度,结果显示:资产专用性越低、内部审计活动频率越低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越强,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能性越大。

careyetal(2009)研究了澳大利亚公司内部审计外包的影响因素,实证发现:成本节约越多、外部审计人员的技术能力越强,则内部审计越容易外包。

审计文献综述

审计文献综述

审计文献综述一、什么是审计文献综述呢?审计文献综述呀,就是把很多关于审计方面的文献资料都汇总起来,然后进行分析和整理。

就像是把好多不同口味的糖果放在一起,然后分类挑出哪些是水果味的,哪些是牛奶味的一样。

审计这个事儿呢,涉及到好多不同的方面,所以关于它的文献也是五花八门的。

这些文献可能是不同的专家写的,也可能是不同的研究机构搞出来的,它们从各个角度对审计进行研究。

比如说有的文献会讲企业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有的会讲政府审计怎么开展,还有的会说审计风险怎么去防范。

二、审计文献综述里都有啥内容呢?1. 理论基础审计有一些基本的理论,像受托责任理论。

这个理论就是说,因为公司的管理者受托管理公司,所以需要审计来监督他们有没有好好干活。

这就好比你把自己的宠物交给朋友照顾,你肯定要时不时去看看朋友有没有照顾好它。

还有信息不对称理论。

在企业里,管理者知道的信息比股东要多,这就可能导致管理者做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股东不利的事情。

审计呢,就是要把这些信息给透明化,让股东能知道企业的真实情况。

2. 审计的类型内部审计。

这是企业自己内部设立的审计部门干的事儿。

他们要审查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运营效率等。

比如说一个大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可能会检查各个部门有没有乱花钱,有没有按照公司规定的流程办事。

外部审计。

外部审计一般是由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做的。

他们会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看看这些报表是不是真实、准确。

就像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做一个全面体检,然后告诉大家这个企业的财务是不是健康。

政府审计。

政府审计就是政府的审计机关对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进行审计。

比如说政府要看看某个国有企业有没有把国家拨的钱用在该用的地方,有没有贪污浪费的情况。

3. 审计的发展历程早期的审计主要是对财务账目的简单核对,就是看看账做对了没有。

那时候的审计方法比较简单,就是一笔一笔地对数字。

后来呢,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业务越来越复杂,审计就开始注重风险评估了。

审计师们会先看看企业可能存在哪些风险,然后重点检查这些有风险的地方。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400字》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风险防范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1国外文献综述Appelbaum,Deniz Kogan,Alexander Vasarhelyi, Miklos A通过分析论证了外部审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强调了审计分析以及大数据技术应用的重要意义,并且对目前关于审计分析程序和审计证据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审查。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报告量化以及计量的要求,进而指出有必要在现代审计工作中应用大数据技术[1]。

Brown LXiburd通过研究强调,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形成的一种新事物,但是很多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由于自身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在实际开展审计工作中,并不知道什么是大数据,更何谈如何进行应用大数据技术,所以导致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做出职业判断会受到一定影响,也使得审计风险因此而提升。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强调在审计实践中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方式进行取证,并且获取的信息主要是结构化的数据和信息[2]。

Min Cao分析指出,大数据本身是将很多不同的数据模型融为一体而形成的现代化的处理方式。

相较于传统模式来说,大数据的分析和管理,以及存储和获取能力更强,并且可以更加快速的完成计算,信息价值的密度处于较低水平。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财务审软件管理系统获取相关的电子数据,然而事实上,这些数据并不是所有的大数据而只是大数据的一部分。

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对大数据的审计特征进行了归纳,首先是具有非常广泛的来源渠道以及极为庞大的数据链,其次是不同数据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强调不能只是对结果进行认定[3]。

Danie LXLXe R·LXombardi等通过研究指出,由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审计行业,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也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当前审计行业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可以将其称之为审计技术时代,今后审计行业会向着技术性的方向继续发展,认为审计机构有必要在内部建立健全相应的管控机制,从而实现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也能够使审计的职业风险得到有效降低。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

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作者:方松照来源:《商业会计》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模型文献综述一、国外审计风险研究文献综述(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K.stringer在1961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

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

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

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试图对审计风险作出定义,如A·A阿伦斯等(1994)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师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非抽样风险)。

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

时隔两年,AICPA在其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文献综述模版

文献综述模版

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献综述二战后,世界经济进入了发展黄金期,资本高度集中,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化,同时也带动着东方经济的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猛发张,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深入,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企业已成为当前中国最为活跃的经济,对中国的经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市场经济风险越来越大,从多方面冲击着我国的企业,这就对内部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的企业要想做强做大,就必须加强内部管理,只有对内部管理、内部审计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内部审计的健康发展。

内部审计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产物,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自身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监控以及现代企业治理中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晚,发展较为缓慢,虽然近些年发展迅速,但与社会中介审计和政府审计相比,内部审计及不论是在机构设置,还是人员数量和质量上,以及在业务范围大小伤都明显落后,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因此研究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员素质与内部审计肖京正指出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应该端正态度,丰富知识结构,不断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成焕玲也指出提高内部审计人员上岗资格的获取条件,同时注意改善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结构,最后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曲学佳指出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水平,促进审计技术提高。

拥有健全有效内部审计机制的企业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要求严格,应具备一定专业素质,熟悉财务会计、财务审计、会计法、税法、计算机等,还要有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实践经验,这样的人员才能胜任内部审计岗位工作。

二、审计范围与内部审计肖京正指出内部审计侧重点应由经营审计转向战略审计。

对组织战略——那些关系到组织未来的关键的长远计划,优先全安排,投资和决策等进行审计,提升自身价值,参与到管理活动中来。

成焕玲指出要实现内部审计工作上的突破,将当前内部审计的内容从针对财务、会计事项真实性审计拓展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及管理组织结构的合理性、管理机构的有效性、经营管理的效益性等各个领域。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900字》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目前侧重于两方面。

一方面是对审计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是利用西方国家对于内部审计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我国各大企业,从而为企业探索适合其健康发展的内部审计路径。

在内部审计路径的探索上,刘永威、张阳等人主要基于风险管理视角,建议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与内部控制活动相融合,进而实现企业的审计工作目标。

在内部审计路径的探索的另一方面,张博宇、沈琦敏等人基于价值链理论视角,通过对如今大数据环境下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进行分析,主张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融入内部审计工作,为企业实现保值增值的内部审计工作目标。

2003年,王光远提出内部审计由消极防弊阶段转向积极兴利阶段,最后发展到价值增值阶段,并对三个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对环境保护审计、企业治理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审计外包、战略审计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把内部审计推到了价值增值的新阶段。

张伟(2004)研究指出,企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股东和相关利益者的利益最大化,作为实现有效企业治理手段的内部审计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提高企业价值的活动。

由内部审计师对各代理人的活动进行监督评价并进行有效反馈,促使他们有效地履行受托责任是实现这种价值创造的基本方式。

孙伟龙(2006)对内部审计产生的动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一是迫于巨大的成本压力,其二是管理者受托责任关系扩大的结果,并认为受托责任扩大是其产生的根本动因。

同时指出内部审计的内涵是目标的价值导向、职能的确认和咨询导向、业务的多产品服务导向、模式的风险管理导向及参与式的审计策略。

夏怡(2007)指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并非一种新的审计形式,而是内部审计的一种理念。

所谓增值型内部审计就是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审计的主要目的,它是内部审计从重查错防弊到加强管理、创造效益的一个转变。

贾云洁(2009)根据内审特征的不同将其价值增值分为显性增值和隐性增值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风险文献综述24110418 刘慧摘要: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但近年来随着审计诉讼案件的增加,审计风险日趋增大,审计风险已成为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机构及广大审计人员必须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问题。

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的重要内容,加强审计风险的研究,对于保证和提高审计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审计工作起步较晚,随着审计工作的发展,审计风险成为我国审计实务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了完善我国的审计理论,提高审计质量,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系统地回顾了审计风险研究的文献,并按审计风险研究的不同层面和视角进行了评述,最后在归纳对比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审计风险研究的相关建议。

一.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

进入21世纪发生了轰动全球的安然事件,位居世界前五位之一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在财务审计中未能尽其职责;安然公司的会计舞弊;美国南方保健会计造假丑闻败露;为其连续多年签发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将自己置于风口浪尖上;普华永道对黄山旅游股份公司的重大造假;被财政部查出并勒令普华永道整改;德勤对科龙的会计造假案等等。

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等都提醒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刻不容缓。

二.审计风险含义,类别及特征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存有重大错报和漏报的财务报表,审计后却认为该重大错报和漏报并不存在,从而发表与事实不符的审计意见的风险。

由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可知,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察觉)风险三个类别构成。

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潜在性,控制性三个特征。

三.国外审计风险研究(一)关于审计风险涵义的研究K.stringer 在1961 年指出,“精确度和可靠度”与“注册会计师可能出具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之间存在着联系。

这可能是有据可查的关于审计风险研究的开端。

1973 年,美国会计协会(AAA )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告”,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

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 )第47 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国际审计准则(2004 )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关于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20 世纪70 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 罗伯兹(1978 )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

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 )于1981 年发布第39 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

时隔两年,AICPA 在其发布的第47 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这个模型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将审计风险分解为三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并以乘积的形式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陈毓圭2004 )。

由于这个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成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标志。

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新的审计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缺陷,强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三)关于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在风险评估方面,Waller (1993 )实地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

Kida 等(1993 )对环境风险因素对审计决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Messier 等(2000 )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

Low (2004 )研究了行业专长对审计风险评估与审计计划决策的影响。

在控制风险方面,Simunic 等(1990 )认为由一家事务所用组合审计方法审计某一行业的所有公司,可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

Hogan 等(1999 )得出的结论是在1976年到1993 年期间,同一行业的大部分公司主要由三家或更少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审计公司这样更能对特定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四.国内审计风险研究一)有关审计风险内涵的研究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试图给审计风险一个定义,基本上形成了三种观点。

1. 审计风险是审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

这种观点最为狭义。

陈正林(2006 )详细地区分了审计风险与审计师风险,认为前者是审计过程中不确定性因素引起的技术性风险,后者则是由于审计结论与事实的背离而导致审计师受损。

2. 审计风险是审计结论不恰当的可能性。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其在2006 年的准则中将审计风险描述为:“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3. 审计风险是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

这种观点通常被称作广义的审计风险观,持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如谢志华(1990 )、吴联生(1995 )、刘力云(1999 )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组织损失的可能性。

(二)有关审计风险模型的研究2004 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我国的一些专家学者对新的审计准则陆续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劣之处。

如陈毓圭(2004 )介绍了当时国际审计风险准则的最新进展,并提出我国独立审计风险新准则的制定思路及其对注册会计师的影响。

谢荣、吴建友(2004 )指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一种新的审计基本方法,并介绍了国际审计准则和英美等国审计准则所作的大量相应修订。

张龙平等(2005 )重点论述新审计风险模型的重大实质性变化,以及在实务中如何正确理解与运用该模型的问题。

郭莉(2006 )则介绍了我国现行审计风险准则修订的情况。

一些专家学者通过对审计风险模型的分析,指出其不足之处,并试图对审计风险模型进行修订。

如张仁寿(2003 )认为,现行审计风险模型的三个风险因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关系,并对模型进行了修改,即: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 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吕博(2005 )将随机扰动因素引入审计风险模型,构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即:审计风险= 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随机扰动项。

(三)有关审计风险评估与控制的研究胡继荣和张麒(2000 )对审计风险的评估进行综合性分析,他们描述了一个审计风险评价的总体过程。

张广才(2004 )提出在审计风险评估机制中加入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因素,构建一种基于公司治理的审计风险评估机制。

余玉苗(2004 )指出事务所应从充分调查客户的行业背景和状况、优化审计人员的结构、培育行业审计专才、积极利用专家意见四个方面来提高审计师行业专长与控制审计风险。

秦荣生(2005 )认为,审计风险主要由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并提出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彻底解决信息不对称、从源头上降低审计风险、保持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加强审计计划工作等五项措施。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分析,可见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方式仍以规范为主,且内容以对国外理论成果完成既定的管理目标,还可以间接促使被审计的对象能够有效地履行受托责任,保证内部各项工作协调有序的进行,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在央行内部审计工作持续转型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开展内部审计质量管的介绍居多,或者是完全照搬国外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国内相关的问题。

此外,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界定还莫衷一是,存在着所谓的狭义审计风险概念和广义审计风险概念。

正因为如此,才有很多学者对审计风险模型该包含哪些因素存在着争议。

因此,或许以后的研究可以关注以下几点:一是在研究范式上, 更多的采用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等方式。

二是注重在中国特色的背景下,结合社会环境进行研究。

如我国审计职业界这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以及相关的特色。

三是厘清审计风险的内涵,并对与审计风险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如审计范围界定等。

参考文献:1. 白华 . 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 ] . 经济学家,2012 ,(3 ) .2. 王会金 . 基于动态模糊评价的审计风险综合评价模型及其应用[J ] . 会计研究,2011 ,(9 )[1] 乔春华.审计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 昊中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原因与防范措施研究.南京财经大学报.2006(2).[3] 肖双平.浅议国家审计风险及其规避与防范[J].巴中审计,2006(09).[4] 赵利琴.浅议审计风险的防范[J].陕西中医学院审计处.2006(12).[ 1] Bridel, Jacqui M. 2005. A change in plans. ( CA.Magazine , Nov2005, Vol. 138 Issue 9, p49- 50, 2p; ( AN18752596). )[ 2] MILLER GOVERNM ENT AL 2004 AICPA IssuesNew Audit Risk Alert for Governments ( GAAP Volume 04,Issue 01 January 15, 2004.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