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821388bceb19e8b8f6ba67.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第一课1、分封制①概念: 封邦建国②目的:巩固西周统治.③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④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服役⑤影响:扩大疆域,巩固统治,后期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2、宗法制①概念:按照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方式。
②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③作用: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第二课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③皇位世袭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3、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巩固国家的统一③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三课1、汉朝:中央:内外朝制度,地方:郡国并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刺史监察郡国2、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3、宋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
增设参知政事(行政)、枢密使(军权)、三司使(财权)分割相权。
4、元朝:中央: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最高军事机关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
第四课1、明朝内阁:①明太祖废丞相后,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③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內侍机构。
④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标志封建社会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①时间:雍正年间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③职权:跪奏笔录④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
历史必修一背诵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背诵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07e155d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5.png)
历史必修一背诵知识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
-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 内容: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 宗法制。
- 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 内容: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封地成为卿大夫。
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封地里又是大宗。
卿大夫与士的关系,依此类推。
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二者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秩序。
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 皇帝制度。
- 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
- 三公九卿制。
- 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三公九卿制下,三公相互配合、相互牵制,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 郡县制。
- 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ecb78b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6c.png)
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在高中历史的学习中,必修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的历史事件。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1)夏朝: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开始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取代了“公天下”。
(2)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内服(王畿地区)直接控制,对外服(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它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
三省六部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3)宋朝:在中央,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在地方,派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16e9ef00c22590102029da4.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专制制度: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大权,都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全国各种军政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有密切的关系,不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皇帝代表了政权,中央集权就是以皇帝为中心,皇帝可以在中央高度地垄断一切权利。
包括秦汉在内,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国家形式就是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紧密联系,皇帝个人既体现了专制主义,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贯彻。
形成原因和条件:原因:A、经济上: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B、政治上:随着经济力量的增长,新兴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以维护其政治和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c、思想上:战国时法家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制的思想,为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理论基础;D、实践上:战国时商鞅变法,初步确立了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其中地方上建立县制的规定,强化了国君在政治上对国家统一的权力。
这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条件:A、春秋战国的混乱局面和周王室的软弱无力是历史的教训,也是这种制度产生的客观历史背景;B、秦的统一和强盛。
演变历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秦朝:正式建立;西汉:空前加强;东汉:进一步加强;隋唐:进一步完善;北宋:强化;元朝:新发展;明清:达到顶峰;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产生。
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特点、功能和作用:特点:皇权至高无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绝对听命于皇帝;功能:压迫、剥削和镇压人民的功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抵御外辱的功能;组织修建大型工程和治理严重水患等功能。
作用:A、进步性: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有效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和我国古代文明的持久不衰;保证了中外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明清时期还为抵御外敌入侵提供了保证。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5a330354b73f242336c5ffe.png)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1. 了解先秦时期政权的更迭(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先秦是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
(1)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
(2) 商朝(约前17世纪前11世纪)。
(3) 西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镐京”。
公元前771年,少数民族攻破了镐京,西周灭亡。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4) 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附近),史称“东周”。
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封建社会确立时期。
2. 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1) 分封制①原因: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②内容:周武王将广大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在领地里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权利。
③特点: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纽带,形成森严的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④影响:扩大疆域,稳固统治。
后来诸侯争霸,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2) 宗法制①原因和目的:为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②定义: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③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
④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以血缘为依据),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嫡长子继承)。
(注意: 中国人的团聚、族谱、祠堂、辈分、正统等文化现象都与此有关)3. 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 神权与王权结合。
(2)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3)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不能称为中央集权)。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 了解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223f2a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8.png)
高一必修一历史必考知识点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2、宗法制,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1、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
2、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
3、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三、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1、颁布秦律、统一法令2、统一货币、度量衡3、统一文字4、修建驰道、灵渠5、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措施:1、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3、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五、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1、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2、内阁的创立。
七、希腊的政治制度: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1、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2、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八、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
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九、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革命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3、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十、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十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十二、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
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
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466fa7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2.png)
历史高中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 夏朝: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了氏族社会的特点。
2.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
3. 西周:- 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 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 权利与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 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 宗法制:-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皇帝制度: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2.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九卿分管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3. 地方制度: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 汉朝:- 中央: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削弱相权。
- 地方: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
2. 隋唐:-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 选官制度: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
3. 宋朝:- 中央: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 地方: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4.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 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
-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
2. 清朝:- 康熙帝设南书房,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8b23019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f.png)
高一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其政治制度也非常独特。
本文将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知识点总结,以帮助高一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演变过程。
一、封建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封建制为主。
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授予诸侯王侯爵位的方式来维系统治秩序。
诸侯藩国作为君主的下属,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向君主效忠并支付赋税。
二、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种制度下,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他们通过设立官僚机构来管理国家事务,并派遣官员到各地进行管治。
这种制度的代表是秦朝的郡县制和汉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儒家思想与政治体制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儒家思想强调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亲密关系和和谐共处,主张君主要以身作则,以仁德治理国家。
这种思想在封建社会中推崇,并与中央集权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体制。
四、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特有的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推行。
按照科举制度,士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来晋升官职。
这种制度对于士人阶级的晋升具有重要意义,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官员的公正和能力。
五、地方官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还包括地方官制,即设立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地方事务。
根据历史时期的不同,地方官的名称和职权也有所差异,但基本上都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
六、丞相制度与宰相制度丞相制度和宰相制度都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与君主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位。
丞相是负责辅助君主处理政务的高级官员,而宰相则是负责处理国家重大决策的首席官员。
丞相制度在秦朝开始,宰相制度则在汉朝时期成为主流,并延续到明清时期。
七、军事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也与军事制度密切相关。
在封建制度下,各地的武装力量由地方官员控制,并向中央政府纳贡。
另外,高士争相为各地提供安全保障,形成了以地方势力为基础的地方军事制度。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8d0b481eb90d6c85ec3ac64c.png)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高一历史组2012/9/24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都城在镐京。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二)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拱卫周王室。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2、分封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分封制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口)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征收赋税、建立军队等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6、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周天子权威逐渐衰微。
(三)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2、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5、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阻止内部战争,维护了统治集团的稳定;②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继承权争夺问题;③巩固了分封制,巩固了奴隶主统治,强化了王权;④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背诵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二、三单元知识点背诵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ba967ade45c3b3566ec8bab.png)
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7、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混合物 (2)议会权力至上 (3)君主统而不治 二、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1、邦联制的弊端:地方权力过大,中央权力太小。不利于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必背知识点
一、 西周时期(奴隶社会时期) 1、分封制 目的: 对象: 诸侯权利 诸侯义务: 作用: 特点:分封同姓为主;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2、宗法制 目的: 含义:按照父系血缘关系亲属 核心: 作用: 与分封制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从秦到清(封建社会时期)
2
汉
唐
宋
元
明
废行省,设三司
清
行省
3、选官、用官制度
朝代
制度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以来
4、行省制推行有什么重要意义?
标准
方式
5、科举制实行有什么意义? 6、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各自职能: 如何限制相权的?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3
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7、内阁制和宰相制比较
1
1、理解认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创立: 两对矛盾: 演变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中央权力
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影响: 积极方面:(1)对秦朝:
(2)对后世:
消极方面: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历程(秦到清) 朝代 专制主义(中央官制) 中央集权(地方管理 趋势 制度) 秦
来的侵略买下了伏笔。
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
![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bf611d3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87.png)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历史必修知识点默写(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编辑修改word版)
![历史必修知识点默写(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可编辑修改word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b374b1a417866fb94a8e67.png)
历史必修知识点默写(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了解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约公元前2070 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最终被朝所取代。
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
这一时期分为两个阶段即时期和时期。
2.理解分封制、宗法制的基本内容和影响(1)分封制基本内容:内容:周王把一定的和分别授予、和,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义务:被封的诸侯必须,诸侯有为周天子、、和等义务。
权利: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他们的领地,有、、的独立性。
特点:层层分封,。
意义:加强了周天子对的统治。
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2)宗法制的基本内容核心内容或特点:以为纽带,继承制。
与分封制的关系:,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作用:保证了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的稳定和团结。
3.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实行制;(2)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实行制;(3)权和权相结合。
4.了解秦朝的统一公元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的封建王朝——秦朝,都城。
5.了解皇帝制度和秦朝的中央官制(1)皇帝制度:首创于。
特征:①,②,这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2)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央设置,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虚设),负责全国军务。
6.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全国分36 郡,由直接管辖,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是。
官吏都由任免。
意义:实现了对直接有效的控制。
7.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影响(1)奠定了中国,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加强和巩固。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3)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对巩固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4)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易激化矛盾。
8.了解汉朝的郡国并行制汉初,地方、并存。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正式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d89cb902d276a201292e26.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重要知识点提要1.夏商时期王权具有神化色彩,夏商时期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2.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其中分封的大多是同姓子弟。
3.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壮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如:楚王问鼎4.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在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
5.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加强是秦统一六国的主要原因。
6.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是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7.秦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8.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9.汉初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存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
10.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1.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别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12.汉武帝时设置了“中朝”以加强皇权。
13.明太祖时,废除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以加强皇权,废行省、设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
14.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
15.清朝雍正时设置的军机处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16.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国开始落后西方二、基本知识网络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代1、公元前2070年,2、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中国出现早期政治制度。
3、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利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这是生产力和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进步。
二、商代1、公元前1600年建立2、主要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地方:侯、伯3、夏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权具有神秘色彩②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整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4、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三、西周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1)分封制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内容:①分封内容:土地和人民②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③诸侯义务:服从命令、随从作战等④诸侯权力:世袭、再分封、独立性特点:①分封对象多元化②权利义务关系明确③层层封授,等级森严评价:①积极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巩固统治,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地区②消极作用:西周后期,王权衰弱,逐步失去作用,逐渐出现诸侯割据局面(2)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②大宗小宗具有一定的相对性③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作用:①保证贵族“世卿世禄”(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之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60f1b9194afe04a1b171deb6.png)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的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王位世袭制保护了私有制,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前提:生产力水平当时较低)2、西周的分封:1目的:巩固统治,拱卫王室2被封范围: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3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形成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5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春秋时期瓦解;战国到秦朝时期废除,被郡县制替代(直接原因:诸侯国势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3、西周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2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4影响: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我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知识点二: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统一条件:1.主要原因:商鞅变法2.客观原因:人民渴望统一3.主观原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4.战国时期法家思想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一方面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利的不可转移,另一方面以皇位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逾越。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29ff06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25.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每单元知识点总结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其政治制度以宗法制为基础,实行世袭制。
商朝继承并发展了夏朝的制度,形成了更为严密的宗法体系。
周朝则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创立了分封制,通过封土授民的方式,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
汉朝继承秦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又有所调整,如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等政策,以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政治制度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而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融合的加深,政治制度逐渐走向多元化。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科技1. 农业经济的发展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从夏商周的井田制到秦汉的私田制,再到魏晋南北朝的均田制,土地制度的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 手工业与商业的兴起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逐渐兴起。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往来,商业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3. 科技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举世瞩目。
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同时,天文、数学、医学等领域也有显著的成就。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 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儒家文化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就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佛教与道教的传播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与道教一起,逐渐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文化。
3. 文学艺术的繁荣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兴起,以及绘画、雕塑等艺术的发展,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多样性。
四、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1. 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外界进行经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这条路线,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
![第一部分 必背知识点 古代政治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89d616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1.png)
第一部分必背知识点古代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王位世袭制:是指阶级社会中,帝位(或王位)世代沿袭的制度。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从“禅让”到“世袭”,从“公天下”到“家天下”,是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夏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在中央:实行王位世袭制;还设相、卿士等,协助国王处理政务。
在地方:封侯、伯,有臣属的方国。
3、西周政权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4、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1)含义(基本内容):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2)目的: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理解“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意思)(3)对象: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即:先代贵族)(4)受封者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世袭统治权,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5)受封者义务: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派兵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等义务。
(6)评价:①积极: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疆域,巩固了西周奴隶主的统治;②消极:但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东周出现了诸侯分裂割据、争霸的混乱局面。
5、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1)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力、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宗法等级: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等级。
(4)大宗与小宗:它规定,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https://img.taocdn.com/s3/m/3826c1de5901020206409ce7.png)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点总结_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西周分封制内容:(分封对象)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奴隶制国家政权)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2、西周的宗法制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的政治制度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正妻的大儿子继承大宗位置)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制度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的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郡、县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别执掌行政、军事、监察职责。
县隶属于郡。
郡县长官都由中央(皇帝)任免。
2、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结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百官之首)、御史大夫(监察)和太尉(军事)是中央的最高官职,诸卿分掌政府的具体职能部门。
4、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分工明确,互相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
5、秦创皇帝制:皇权至上三、专制主义政体的演进与强化1、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具有终身制、世袭制、君王主权、个人独裁特点2、演化进程皇权与相权秦始皇汉武帝隋唐宋明清创皇帝制外朝三省六部制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废丞相军机处丞相权力大内朝三省长官都是丞相权分六部削弱丞相的外朝权力分散丞相权力分割相权内阁形成皇权达到顶峰地方建制秦东汉唐朝宋元朝明朝清郡县制州、郡、县道、州、县路、州、县行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省、道、府、县选官制度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至明清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4、监察体制秦:御史大夫两汉:设刺史(地方)5、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反映了明朝皇权的不断加强6、清朝设军机处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e25803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dc.png)
高一历史必修一必背知识点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的确立- 宗法制的影响- 分封制的实施与意义2.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郡县制的推行- 法家思想的应用- 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3. 汉朝的治理- 推恩令与罢黜百家- 汉武帝时期的政治改革- 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二、古代中国的经济与社会1. 农业经济的特点- 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 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均田制)2. 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开通- 唐代市坊制度- 宋代商业的繁荣3. 社会结构与阶层- 士农工商的四民等级- 门阀士族与科举制度三、古代中国的思想与文化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孔子与《春秋》- 孟子与仁政思想- 儒家经典的编纂2. 法家、道家及其他学派- 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老子与庄子的道家哲学- 墨家、阴阳家等学派3. 科技与艺术成就- 四大发明- 唐代诗歌与宋代绘画- 古代建筑(如长城、大运河)四、古代中国与世界1. 对外交流- 张骞出使西域- 郑和下西洋- 唐朝的国际地位2. 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汉化-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西方科技的引入五、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 秦始皇的统一事业-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 重大历史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与合并- 三国鼎立与南北朝的分裂- 隋唐统一与五代十国的割据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概要,具体编写时应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并确保每个知识点都有充分的解释和例证。
此外,文档应使用规范的字体和字号,清晰的标题层级,以及适当的段落分隔,以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核心知识点背诵高一历史组2012/9/24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建立与灭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都城在镐京。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西部少数民族来犯,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二)分封制1、分封的目的:巩固统治,拱卫周王室。
(封邦建国,以藩屏周)2、分封对象:周王室成员、功臣和先朝旧贵族3、分封制内容:"授民授疆土"(土地和人口)4、诸侯的权利:世袭统治权、征收赋税、建立军队等5、诸侯的义务:定期朝贡、拱卫王室、提供军赋和力役6、分封制的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便于加强对全国的控制和管理;有利于开发边远地区;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力的集中,周天子权威逐渐衰微。
(三)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2、特点: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3、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4、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共同维护西周的统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实施法则,是分封制的连接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和保障,它们共同构成西周政权的基础.5、作用: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凝聚宗族,阻止内部战争,维护了统治集团的稳定;②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继承权争夺问题;③巩固了分封制,巩固了奴隶主统治,强化了王权;④确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6、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的统一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王朝。
(二)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制度的建立:嬴政自认为"徳兼三皇,功过五帝"故取"三皇五帝"中的"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
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2.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特点: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
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
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
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
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
(三)秦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受御史大夫牵制);太尉:主管军事,负责全国军务,其地位与丞相一样(虚设);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负责监察百官,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地位仅次于丞相(四)地方制度:郡县制1、郡县制的建立: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BC221年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2、郡县制的内容:"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设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职责;"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设县令、县丞、县尉等官职,县下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
3、郡县制的特点:①中央直接管理地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②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郡县制建立的影响: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④是中国古代史上重大政治变革,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
三、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郡国并行制:1、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存2、汉武帝在汉景帝评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管辖。
结果,外年归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二)三省六部制(中央)1.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责、运作顺序: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主管户籍、土地、赋税皇帝礼部:主管礼仪、科举制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等2、作用: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为后代所沿用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举。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三)选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1)、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
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建立人才选拔制度。
(2)、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1)、制度:九品中正制(2)、影响: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维持下去。
3、隋唐:(1)、制度: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取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文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这一制度为历朝所沿革,影响深远。
(四)行省制度(地方)1、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即陕西、甘肃、辽阳、河南江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省。
[次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的直辖"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
①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②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③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行省制度的意义:①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明清沿用并沿用至今。
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并成定制。
丞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
2.明成祖设立内阁:(1)背景:丞相废除后,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处理,政务繁多。
(2)设立:明成祖时选官位较低的官员入文渊阁当值,内阁制正式确立。
(3)职责地位:内阁是皇帝为了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助理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
(二)清朝设立军机处1、原因:①主要原因: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直接原因: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2、设立:雍正年间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3、职能演变: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4、职责地位: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最重要中枢机构,不是“决策”机构。
军机大臣只是将皇帝的旨意跪受笔录,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5、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较高;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简、速、密)6、作用:军机处的设立,明显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两对矛盾趋势特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形成(秦朝)发展(西汉到元朝)空前加强(明清)结束(1912年宣统下诏退位)2、中央政治制度:秦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元中书省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3、地方政治制度:秦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朝行省制度(二)、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两对矛盾,趋势特点:矛盾: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趋势:A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消弱,直至消失。
(皇权至上)B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消弱。
(中央集权)积极: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防止分裂割据、加强与促进民族交流与团结②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③保证中外文化的正常交流④为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保证。
消极:①对人民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残酷,人民生活困苦②容易导致暴政,政治腐败,政局动荡。
③思想文化的控制、阻碍了科技进步,束缚中国资义萌芽发展,造成生产力发展缓慢,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认识: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延续了2000多年,给中国社会有深远影响,它不可能消除腐败与分裂,但是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贡献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