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的基本功练习

合集下载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

切脉的基本操作切脉,是指通过触摸患者脉搏的方式,以了解患者体内血液循环状况、快速判断病情和做出诊断。

切脉是传统中医诊疗中最为基本的技能之一,同时也是西医临床诊疗中的重要手段之一。

以下是切脉的基本操作,大家可以参考并学习。

一、前后准备1.握描手法。

描手的方式有“揉描法”和“擦描法”两种,建议初学者使用前者。

描手时应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指腹在桡动脉上轻轻描摩,调整自己的指压以达到最佳状态。

2.环境准备。

确保环境安静,患者自然舒适,需要用到温水时不要太热,也不能太凉。

二、切脉具体步骤1.选择正确的脉搏。

中医学认为,掌上三阴脉和掌上三阳脉与五脏六腑有密切关系,大家应根据需要选择不同脉搏。

2.定位。

将手腕朝上,将三个手指放在掌面上,手指对齐无名指尾指处,再将手指向前移动至桡动脉处。

3.确定节律。

用手指轻轻按压桡动脉,感觉到患者的脉搏跳动,开始观察脉搏的数量、硬度、跳动速率和节律。

4.判断脉质。

根据观察到的脉搏与正常脉搏的变化来判断脉质。

中医学分为滑脉、沉脉、弦脉、散脉、细脉、濡脉、洪脉、结代脉等多个类型。

5.诊断病情。

根据切脉的结果,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化验等,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三、注意事项1.根据不同部位、不同时期的患者及病人体质,应采取不同的切脉方法。

2.在切脉前一定要注意洗手,并消毒刀具和仪器,以避免交叉感染。

3.切脉应轻柔、平稳、有节奏感,应防止手指尖过压。

4.深化对脉搏的感知,需要不断训练细致的触觉及掌握科学的操作技巧。

切脉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实践起来却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初学者应结合理论和实际操作进行学习,使用正确的方法和技巧,才能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和提示相应的治疗方法。

脉法三篇:练脉+情绪脉+脉法歌诀!

脉法三篇:练脉+情绪脉+脉法歌诀!

脉法三篇:练脉+情绪脉+脉法歌诀!脉法三篇:练脉 + 情绪脉 + 脉法歌诀!一、切脉的基本功练习脉法练习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

指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

本人练习脉法,总结为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学则非常容易。

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

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地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绵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

个人体会修炼此步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古人描述切脉时,说医者应当“如临威虎,如履薄冰”,就是说切脉时要心静、专心。

只有心静,心气收敛,才能感受到脉象的细微变化,才能在脉搏变化中体会人体五脏各自的状态,体会五行在人体的生克乘侮,这样把握病机才能丝丝入扣。

临床中,大凡一边切脉,一边同周围同事和病人聊天的医家,其所切之脉,多为假象,未能掌握脉学之精髓。

上述五步练习,正是教人凝神之法,熟练之后则切脉时很容易入静,体会脉象的细微变化。

提示:练习时可轻闭双眼,凝神静气,体会入静之感:万籁俱寂,唯脉有声。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

脉诊详解(中医切脉实操)我们许多人对中医切脉的既佩服又疑惑,因为这的确是完全凭经验操作的。

是自古以来衡量中医能力的一个标尺,俗称为“脉性”。

从经验中学习经验,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一大难题。

从经验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力求使其程序化,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在完成切脉的定位后,大家都知道如何探查脉象是一个技巧性十分强的工作,也就是说,在找到寸、关、尺三部后,如何鉴别脉象结果呢?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可以把这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按程序来操作,结果变得很容易探查脉象,并可以用一首歌诀概括如下:首分浮沉,二辨虚实;三去长短,四算疾迟;五察脉形,样样皆知。

辨证运用——————首辨能量足不足、再辨能量是否收藏【相火是否归位阳明降与否升降调与否】1、能量足否;脉管之大小、有力无力而已、不必详论。

2、相火者;根于肾,先发动于肝,故相火不位者,肝脉必弦多兼紧有力【气攻之象】相火归位兼能量充足者,肝脉虽弦但有柔和节律之象【犹将军之不怒自威】但越用力下按反弹之力越盛【犹太极高手表面柔和内里刚劲敌强我愈强】3、用阳者;寸脉必浮,相火不位者寸脉亦浮【阳气不敛上散故也】如何区别?短时用阳者【说话运动用神等等】短时静养休息寸脉即可归于收敛相火不位者【长期阳散类于用阳】短时静养寸脉亦不会收敛相火根于肾则相火不位者尺脉多偏浮【肾水为母肝木为子子败家挥霍不够用就必须调用母亲的存款了】若静坐后寸脉仍浮即为阳明不降相火不位即可推断:失眠多梦情绪焦躁眼干喉痒耳鸣——脉而知之寸脉浮,同时尺脉亦浮,相火不位即可确诊无疑,尺脉浮为长期阳气外散的确凿证据。

左手尺脉【肾阴无者、绝经闭经断经轻者经量少。

右手尺脉【肾阳无者、阳痿性冷淡不孕流产痛经手足冰冷抑郁症失忆症肌无力尿频。

其余根据所属脏腑功能类推至简者不论脏腑但以阳虚诸证推断即可。

春季脉稍弦,夏季脉稍洪,长夏脉稍缓,秋季脉稍浮,冬季脉稍沉。

凡脉左手血中之气,右手气中之血。

左手寸心脉旺,右手尺命门脉亦旺,是心君不主令,而命门相火代之矣,宜六味地黄丸主之。

切脉新技巧

切脉新技巧

人体受六淫、七情、外邪、内患影响,身体状态失去平衡,都会从舌质、舌苔、神色、脉象上表现出来。

1、切头部脉新位置;一般切脉按寸、关、尺定位,本人临床诊脉发现,除此位置外,发现头部病诊脉位置,在寸脉前,大拇指掌骨下小头高起处(大多角骨上)。

此处脉专诊查头疼、头晕、头胀、咽部肿痛等证候。

此处脉出现,主要表现浮、滑、弦、紧、数等;如头晕,指下便有绿豆大小,浮而光滑之感觉,弦紧为头痛。

2、切脉部位是缩小的人体:它是头朝下,脚朝上,面向内,头向大拇指掌骨下弯曲,躺在切脉位置上,和耳穴图相同,是个倒人形,切脉时按其走行,能诊查全身疾病。

3、切高血压脉位置:高血压中医称为肝阳上亢;诊脉在右寸部肺脉上;因肺朝百脉,诊查以浮、弦有力为高血压,脉微、细小无力为低血压,不大不小脉象平和为正常。

根据患者脉象力量大小的程度来分辨血压高低数字,省时省力,要经常练习,靠手功技巧。

4、诊查肿瘤脉:肿瘤中医称为瘕、积、聚;癌为岩,表示坚硬如岩石,固定不移。

诊查此脉时,初起脉小而光滑流利,表示气血凝聚,肿瘤正在逐渐形成,其它部位脉,无变小之感觉;中期肿瘤部位脉弦滑逐渐增大,其它部位相对缩小,而晚期脉,滑紧弦大而有力,如切绞索,有一种坚实有力而大的感觉,而其它部位脉象十分微弱,这是邪盛正虚,气血供养肿瘤,肿瘤转移扩散的象征。

5、诊查孕脉:妇女气血和平,脉象有力,舌质舌苔正常,关部出现光滑流利脉,而身无它证,月事又不来,是为怀孕,怀孕后精血凝聚成胎,一般足月便能查出。

6、诊查男、女脉:男子主气,女子主血,左脉主气,右脉主血;左手脉大为男,右手脉大为女,这是主气和主血的关系。

但切脉时,必须把孕脉和病脉区分开,胎位必须正,在腹中线上,如果孕妇无病、胎位正,切脉就比较准确。

结合查腹验胎法:一般是男子如釜,女子如箕。

就是说:怀男胎时婴儿与其母位置是面对面,臂部凸起,孕妇腹部如锅底一样是圆的。

怀女胎位置相反,面朝上朝外,双腿屈曲向上,孕妇的腹部如簸箕是平的。

中医切脉的具体方法

中医切脉的具体方法

中医切脉的具体方法中医切脉的具体方法1 切脉的具体方法(切脉应有一定的方法,方能测得病人的真实脉象)1.1 平臂、仰掌、直腕诊脉时,首先令病人坐正,将臂引伸放平,手掌向上,腕部展直,若病人不能坐起,则应仰卧、直腕、仰掌,使气血流通通畅,方能测得脏腑气血的盛衰,邪正的消长情况。

切忌侧卧、弯臂、曲掌,使气血流通受阻,则脉象不真。

1.2 布指病人平臂、仰掌之后,医者则应布指切脉。

如何布指?朱肱《活人书》中说:“凡初下指,先以中指按得关位,乃齐下前后二指为三部脉,前指,寸部也;后指,尺部也”。

那么,关位在何处?《难经》云:“掌后高骨是为关上”。

就是说医者先以中指取定关部(掌后有高骨隆起之处即关部),然后齐下前后二指于尺寸部,并以食指切寸,无名指切尺,不可前后颠倒。

因三指之皮肉厚薄不同,敏感性也各不相同,其中食指敏感性最强,中指次之,无名指次之,而脉管的走行是由深层逐渐走向浅层,其中寸部最浮,关部次之,尺部最沉。

故须以敏感性最强之食指切于最浮之寸部,敏感性最差之无名指切于最沉之尺部。

至于手指间的疏密,视病人手臂的长短来确定,病人臂长则布指宜疏,病人臂短,布指宜密,并以指目切脉脊。

“指目”是指手指最锐敏所在,即相当于手指的螺旋纹到指尖中间稍外的部分;“脉脊”即脉搏跳动的正峰。

医者以三指指目调成一条直线对准病人寸口部的脉脊进行切诊。

1.3 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切脉时,病人应有一定的姿势,医生亦应取一定姿势。

“悬腕、提肘、举臂、运指”,就是说切脉时要把指、腕、肘、臂的力量都运用起来,方便于切寻脉象。

古人比喻:“三折肱,九折臂,乃为良医”,即是形容医生切脉时的姿势。

1.4 虚静凝神,调息细审《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就是说,诊脉时不可闲谈笑语,或边问诊边切脉,以致分散精力,扰动气血,使脉象不真,必须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于指下,并调匀自己的气息,细心审察其脉象。

1.5 指法切脉指法有,一般临床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把脉基本方法

把脉基本方法
然后说说安全性和稳定性吧。把脉本身是非常安全的呀,不会对患者造成任何伤害。而且只要医生操作规范,脉象的判断也是相对稳定的呢。但是这也不是绝对的哦,如果医生经验不足或者患者当时的状态不稳定,也可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呢。所以说呀,找个有经验的医生是多么重要呀!
那把脉都有哪些应用场景和优势呢?哎呀呀,这可多了去啦!在中医诊断各种疾病的时候,把脉可是必不可少的呀。它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整体状况,就像一个“晴雨表”一样呢!通过脉象,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呢。而且相比于一些西医的检查方法,把脉更加方便、快捷,还能体现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呢,多棒呀环呢!那到底什么是把脉的基本方法呀?
首先呢,把脉的时候要让患者安静地坐着或躺着,手腕要放松平放在脉枕上。医生呢,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在患者手腕寸、关、尺三部上。手指要微微弯曲,力度要适中,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而且要注意指法哦,有举、按、寻等不同的手法呢。同时还要注意脉象的频率、节律、强度、形态等方面。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呀,需要医生的细心和经验呢!
我给你讲个实际案例哈。有个患者总是觉得身体不舒服,去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也没查出什么问题。后来他找到了一位老中医,老中医通过把脉,发现他的脉象有点偏弱。经过仔细询问和诊断,老中医判断他是气血不足。于是给他开了一些补气血的中药,患者吃了一段时间后,身体真的就好多了呢!你说神奇不神奇?
所以呀,把脉真的是中医的一大瑰宝呀!我们一定要好好传承和发扬它,让更多的人受益呀!

老中医教你如何切脉

老中医教你如何切脉

老中医教你如何切脉切脉(一)概念: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九候浮中沉,浮举中寻沉按比,左右所主有不同,寸心关肝左尺肾,右主肺脾尺命门。

强弱形态至数摸,浮取中取沉取分。

临证结合望闻问,综合分析曰辨证。

不浮不沉正常脉,一息四至五至进。

节律一致力柔和,不快不慢为体顺。

(二)病脉举例1浮脉浮脉轻取即可得,按之稍减不空少,脉浮主表分虚实,有力无力为指标。

阴亏于内阳浮外,阳虚也可浮脉找,阳虚浮脉右无力,不可误用外感调。

2沉脉沉脉重按方可得,气虚下陷鼓动弱。

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虚证兆。

3迟脉不足四至为迟脉,阳气运行寒邪扰,阳虚寒生迟无力,寒郁化热有力招。

4数脉数脉一息五至上,热证阳盛均可朝。

阳热亢盛数有力,阴虚阳亢无力飘。

阳气不足数虚大,按之中空虚阳闹。

七至以上为疾脉,阴竭元脱重危兆。

5虚脉轻取无力按之空,气血阴阳均虚弱。

阳气不足运无力,阴血不足脉空勃。

6滑脉往来流利如应珠,痰食内积食滞告;经停嗜酸脉滑数,定是妇人怀宝宝。

7涩脉涩脉血流不畅滑,往来艰难应指糙,血少气滞或血瘀,痰湿内阻碍脉道。

8洪脉阳盛火亢洪脉到,来盛去衰如波涛,阴亏于内阳外浮,洪脉无力为虚劳。

9细脉细脉脉管细如丝,应指明显不断跳,气血双亏脉多细,诸虚劳损脉细小。

10弦脉端直以长如琴弦,气滞疼痛痰疟找,或为寒痛顽痰作,胃气败绝弦脉貌。

11紧脉紧脉有力绳绷急,如按紧束左右跳,寒阻经脉疼痛生,邪正相争病在表。

12促脉脉数突然一停止,止后复来无定邀,火证气阻痈疡肿,气血痰食火并扰。

13结代脉脉来不整有间歇,结代脉象名称叫。

结脉缓而不规则,阴盛寒凝结脉道。

脉来歇止有规律,脏腑衰败代脉操。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

教你给自己把脉(带你入门)外行人总觉得把脉很神奇,学习者又总觉得脉诊难学。

难度的的确确是有,因为指下感觉要敏感与精准,才能结合脉诊理论做出相应诊断。

首先,用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依次并拢,在被号脉者手掌大鱼际下方寻找脉搏。

三指并拢、依次对应寸(无名指)、关(中指)、尺。

注意,虚弱者以及女性尺脉一般较弱或者没有。

掌握上面这个号脉基本知识后、便可以进行号脉了。

1.浮脉,如水中浮木。

所谓浮脉,就是指尖在皮肤一层就能摸到患者脉搏跳动。

一般见于感冒期间、亢奋疾病、以及身体偏瘦人群。

2.沉脉(水中沉石)在皮这一层按不到脉,按到肉也感受不到什么跳动,而用力按,按到底部,才能按到脉博。

这在中医来看属于里实证或者里虚证,病的程度较为严重一些。

3.迟脉(跳的慢)医生自己呼吸一下,能感受到病人脉博跳三到四次。

古人云此为一息三至。

可见于里虚寒、阳气弱、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黄疸、神经官能症、疼痛等。

一般心率在每分钟60以下。

4.数(shuò)脉(跳的快)医生呼吸一次,能摸到患者6次以上的跳动。

一般见于热性、亢奋性疾病,但也可见于虚弱性疾病。

结合兼见脉,可有“越快越热”、“越快越虚”、“越快越寒”等。

5.虚脉脉跳的没劲儿,应指无力,稍一重按似乎能给按没了。

一般主虚弱疾病、恶性疾病。

6.实脉脉博跳动有力,可见于病邪强但正气亦足,正气能与病邪斗争的情形。

7.长脉脉博过长,三个手指覆盖寸关尺后,仍然不能覆盖整个脉博。

说明脉道过于臃实,主肝阳上亢、阳盛内热、癫痫、疝气、肝病等。

8.短脉脉博太短。

如长不及寸、尺只有关部略微充盈,可见气郁、气伤。

若脉博可见寸、尺,不见关部,乃阴阳诀离,多见于死证,有人将此脉与短脉相区别。

有“上不通寸,下不通尺,是阴阳绝脉,必死矣。

故关不诊短”短脉诗:两头缩缩名为短,涩短迟迟细且难。

短涩而浮秋喜见,三春为贼有邪干。

短脉惟于尺寸寻,短而滑数酒伤神。

浮为血涩沉为痞,寸主头疼尺腹疼。

9.简化歌诀:无力为虚,有力为实。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的技巧
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

下面是中医把脉的技巧:
掌握基本知识:中医把脉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比如脉搏的位置、频率、力度和节律等。

选择正确的位置:中医把脉需要选择正确的位置,比如手腕部位的尺、关、冲等脉搏点。

把脉时要注意手指的位置和用力的大小,同时要保持手指的稳定性。

注意身体姿势:在把脉时,病人应该坐直并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腿上,不要过度活动或交叉双腿,这样可以使脉搏的节律更加清晰。

注意把握时间:中医把脉需要把握正确的时间,通常在早晨、中午和晚上不同的时间段,脉搏的特征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来选择把脉的时间。

全面观察:把脉时不仅需要观察脉搏的位置、节律和力度等,还需要全面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呼吸和声音等身体状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情。

综合分析:中医把脉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脉搏、身体状况和病史等多方面信息,确定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把脉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需要医生具备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也需要病人配合,保持身体姿势放松,配合医生进行诊断。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

中医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你也能快速学会把脉!梅妃说中医3天前·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健康领域创作者学了很多年,依然不会把脉?不做检查,不化验,只需摸摸脉,就能知道你的身体有啥问题,还能辨证开方。

是不是很神奇,也很神秘?说起中医把脉,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

可是,书看了不少,课也听了很多,总感觉没有入门,把脉真的很难学吗?今天,梅妃就教大家一个简单的3步脉诊法,让没有基础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把脉。

但在此之前,我们先得搞清楚脉诊的意义是什么?拍个片子就能看清楚,中医为什么还要把脉?很多人说:现在检测技术这么发达,抽个血、做个B超、照一下CT,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为啥还要通过把脉来诊断呢?事实上,中医把脉,绝不是和西医的B超、CT机进行PK,看看谁的诊断更准确?中医把脉的意义主要有两个:一、把脉是为了“发现未病”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

什么是未病?就是还没有发生,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的病症!或者说是已经发生了功能性的障碍,还没有器质性改变的病症。

这样的病症,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来的。

比如有的女孩子宫寒、痛经,每个月那几天痛得起不来床,可去医院却查不出什么。

明明身体不舒服,去医院检查却说没事儿。

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把脉或者望诊为你预警,让你知道自己的身体哪块薄弱,应该怎样调养?二、把脉是为了指导辨证、治疗曾经有一句话很流行:不以结婚为目的谈恋爱,都是耍流氓。

把脉也一样,不以治病为目的把脉,也和耍流氓差不多。

我们都知道,中医辨证,要辨寒热、辨表里、辨阴阳,还要看气血、津液,只有辨清楚了这些,才能对症开方。

而这些病机、病因,仅靠仪器和化验,是看不到的,还得通过把脉、望诊才能掌握。

找对方法,把脉不难学!掌握3步诊脉法,零基础小白也能轻松入门把脉了解了脉诊的意义,接下来,我们来说说3步诊脉法!哪3步呢?一摸,定脉位脉分寸、关、尺。

左手寸关尺,对应心、肝、肾(阳),右手寸、关、尺,对应肺、脾、肾(阴),这些大家应该都知道。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

中医脉诊入门基本功脉诊分为脉象与辩脉2部分,脉象从古到今很多,最著名的是《濒湖脉诀》的27脉。

但是关于脉象的描写大多是用比喻、体会来描述。

让人难以掌握。

而实际分析大多数脉象不过是九大物理指标的组合。

无非是快慢、脉位(浮沉)幅度、长短、粗细、力度、幅度、节律、开合九大物理指标。

把脉先掌握和指下感受到这九大指标,自然什么27、34、什么怪脉、什么绝脉都能很快的掌握和获得。

而明白了方法,练习一个月脉象也就能准确掌握与获得。

而后运用脉象分析的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来分析自然获得疾病的判断,与用药的分寸。

脉诊时下之难难在脉象不明,分析乱扯。

方法不对。

所以难以速成。

个人通过3个月掌握脉诊的流程是:1、自身上练习明白九大物理指标并在指下感受而真实体验到(1周)—-2、运用9大指标快速掌握并指下获得28、34脉(2周)——3、学会分析脉象掌握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4周)——4、脉诊对应药性做方法(2周)——5、临床练习一、九大指标分析与练一、浮沉:指手指感知脉的位置深浅。

古人把从肌肤到筋骨的位置分为9份,每三分为一部位。

分别叫做浮中沉。

以6分来分则3分为浮,三分为沉。

指标分析:正常脉,为天气气温变化,或者饮食改变,比如气温升高比如春夏,比如吃了辛辣食物以及喝酒,或者热性药物而阳气生发或者叫体温升高,而出现脉浮。

或者气温降低,或者寒凉食物,以及凉性药物,则阳气收敛下沉,而现脉沉。

病脉:疾病造成的内热而气血外浮,或者表层肌肤感邪气而人体气血外浮则现脉浮,或者不通畅而气血难以下降也现脉浮,反之则现沉脉。

虚实判断,不管是脉沉还是脉浮,以中沉取力度判断虚实,无力为正虚,有力为邪实。

练习方法:以手指搭在六部任何部位,从轻到重,感受脉跳。

1到三分力能感知脉跳,为得到脉浮的感觉,而后逐渐加力到9分到了筋骨,还能感受跳动力度,为脉沉。

一般来说冬天脉尺部为沉脉中下有,浮部不明显,而寸脉,一般中上明显,特别是夏天,脉浮最为明显。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

初学脉诊,如何掌握把轻取,中取,重按把脉力度,此文章说个清楚纪东涛原创首发今天说说具体的诊脉指法的力度:1浮部的取脉法医生用指轻轻地按在病人挠骨动脉皮肤上,浮位表示病位在表分,如伤寒病人初起病在太阳,温病则为病在卫分,或为在肺与皮毛。

当然,浮只表示病在表位,要想全面了解病因、病机,还要看兼脉的情况,如浮滑主风痰,浮数主风热等。

若想进一步测虚实、寒热、表里、气血,或停痰、停饮、郁热、血瘀等,就必须检查其它兼脉,不然就难以详细确诊病位与病机。

2中部的取脉法从浮位加小力,诊于皮肤之下即是中部。

如浮位用三菽之力(菽:豆也),中部即是六菽之力,表示病在气分,或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

这个豆的重量实在太抽象,我就先轻取定表脉,再按到筋骨之间,也就是沉取,如果不知道按筋骨的力量多大最佳,可以先按到桡骨上,在向里边移动,这个时候就可以准确的定重的力量,然后慢慢减力度,回到表部,来回几次,再取个中间的力量就是中按的力量了。

伤寒病是标志邪从表入里,主胃主阳明;温病则明显属气分;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为在肺胃之间。

总之,凡脉来明显在“浮”与“中”位者,多主功能性疾病,属阳、属气分。

若再加力而入“沉”部位,这说明邪已入营、入卫了。

临床上,很少标准的浮脉,也很少标准的沉脉,往往这种偏浮,偏沉的脉比较多,所以我们就要学会感受这个脉,偏沉还是偏浮,有了这种感觉,就对半表半里的认识了,所以柴瑞春老先生用柴胡汤就能治很多疑难杂病。

4沉部的取脉法从按部加重用十二菽之力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具体的力度上边已经说过,就是按到挠骨之上,这个力度恰好是重按的标准力度,表示病已深入,沉而无力主下焦、主肾、主命门,沉而有力主肠胃,即阳明病。

如《伤寒论》病在少阴、厥阴。

少阴病以沉细为代表脉,《金匮要略》:沉即为骨;沉即为肾的条文。

而厥阴病以沉弦为代表脉。

在温病则表示邪入血分。

在杂病中说明病延日久,邪已深入,当细致审证治疗。

如病人脉象见于按沉,主实质性疾病,也说明了疾病的实质性问题诊脉不能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沉三部,然后再逐一去感受浮中沉三部的强弱,再接着用单指去感受寸关尺的有力无力,基本就可以定疾病的病位和病性,有了病位和病性,处方和穴位自然就了然于胸了。

中医把脉要领 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

中医把脉要领 你学会了吗?每个细节要做到位

中医把脉技巧中医把脉技巧是中医诊断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其技巧包括观察、摸诊、按压、听诊等。

把脉的部位一般是寸口脉,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

把手平伸出来,自然的放在桌子上,手腕的地方会看到一个突起的骨头,在大拇指的一侧。

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这个突起上,在突起的内侧边缘上,能感觉的到动脉波动,把脉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按寸口脉。

先用中指按在关脉部位,接着用食指按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尺脉部位,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三指平布同时用力按脉。

首先要说的是把脉的手势,把脉一般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常用的位置一般叫做寸口脉。

食指贴在大拇指根部的掌后横纹,注意食指是放在近肘的方向而不是靠近拇指的方向。

食指边缘紧贴这条横纹,注意是贴着不是按压;然后降中指从向肘的这个方向上并上去,中指和食指紧紧并排在一起,一般会摸到手腕上隆起的骨头也就是所谓的“掌后高骨”。

然后再将无名指也并上去,跟中指并排,此时需要注意的是中指和无名指不要紧挨在一起,留一条小缝隙。

中指和无名指之间的距离要比食指和中指的距离稍微大一些。

中医把脉技巧的具体步骤如下:1. 观察: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目睛等,这些可以反映病情。

2. 摸诊:以右手为主,用三指按住患者手腕处,轻轻按压,感受脉搏的跳动情况,观察脉搏的形态、节律、强弱等,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3. 按压: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脉象特点,通过按压患者的相应穴位来刺激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作用。

4. 听诊: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声音等来判断病情。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把脉技巧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医生需要综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史、辅助检查等来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

此外,在把脉时需要注意卫生和态度,保持专业性和严谨性。

道医教你三天学会“把脉”

道医教你三天学会“把脉”

道医教你三天学会“把脉”导读:为什么中医在手腕上按一会就知道病人得了什么病?想知道?往下看!在开始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问题:把脉的正确姿势以及手指所按的位置代表的意义。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为什么中医把脉要把两只手呢?中医认为,左右手的“寸关尺”所代表的意义是不同的,左手“寸关尺”代表“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代表“肺脾肾(命门)”,所以中医把脉要两只手都把。

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分析脉象啦!中医将脉分为二、三十种,普通人没必要都了解,这里只介绍几种常见的脉象:浮沉、力度、粗细、快慢、停跳。

一、浮沉浮沉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把手轻轻地放到脉上,只稍稍用力,就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浮。

要是一直摸不着,不断加力,几乎已经按到骨头了,才能摸到明显的脉动,这就叫沉。

如果不用力摸不着,稍加点力往里按,但又不至于按到底,这个就叫不沉不浮,也可以根据用力大小的情况称之为偏沉(用力较多)偏浮(用力较少),统称为中。

另一种就是把脉的时候,只明显感到了寸部的脉动,而关、尺部远没那么明显,这也叫浮;如此类推,寸关不明显而尺明显,也叫沉;寸尺不明显而关明显,也叫中。

为什么脉会有浮沉之别呢?一般来说,人体的保护机能与外邪作斗争,首先想从“表”解决问题,津液气血都集合到这里打仗来了,所以这里气血充足,脉就现浮象;当在这里不能解决问题,邪向里挺进,正气往里退,气血津液又集中到中部(半表半里)了,脉就现中象;邪气再胜再往里进,正气再战败往里退,全退到里面来了,在这里积蓄力量跟病邪作殊死决战,脉就现沉象。

简而言之,正气(津血、气血)在哪集结,就会在脉的相应部位有所反映,守住这一条,观脉就不难了。

切脉的方法

切脉的方法

切脉的方法切脉的方法我教大家一种切脉的方法吧,人人都能学,但是,与大家习惯所想象的切脉不同,学会它你也根本不能预知患者的症状,虽然可以通过它来确定一些疾病治疗的穴位和处方。

这种切脉需要注意的是左、右手的寸关尺都要轻按和重按,仔细分别各个部分的脉的有无和跳动情况。

脉与经络的对应情况是:左寸轻按对应手太阳小肠经,重按对应手少阴心经;左关轻按对应足少阳胆经,重按对应足厥阴肝经;左尺轻按对应足太阳膀胱经,重按对应足少阴肾经;右寸轻按对应手阳明大肠经,重按对应手太阴肺经了;右关轻按对应足阳明胃经,重按对应足太阴脾经;右尺轻按对应手少阳三焦经,重按对应手厥阴心包经。

也就是:左手寸关尺手太阳小肠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右手寸关尺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厥阴心包经记住上述的脉象位置与各条经络的对应关系就够了,这样,切一下脉象,就可以知道是哪个系统出故障了,再结合种种症状,就可以最终将疾病定位了。

疾病定位后,能选择的穴位就出来了,由于系统与自然的对应关系,于是药物、处方等也可以进一步得出来。

摘录一个简单的例子给大家看:左腿无力患者女性,当时33岁,文员。

自诉十多年前左腿无力。

十年间先后看过西医、找过中医、进行过针灸理疗,均无效。

某些医生告诉她她的腿以后可能会瘫痪。

一年前她曾怀孕,四十多天时无原因自然流产,后未再怀孕。

切脉后发现,除左寸轻按无脉动外,其余脉象平和无异常。

看她的气色,也很健康。

左寸轻按对应手太阳小肠经。

检查该经发现后溪穴塌陷。

于是艾灸该穴,其左腿无力随即消失。

嘱咐她自己两天灸一次。

两个月后她老公来电话,说她已怀孕,腿无异常。

又过半年,她老公又来电话,说她怀孕一切顺利。

几个有用的小窍门教给大家:如果脉象全无,可以选取足太阴脾经的公孙穴,不要管它什么疾病;如果某侧重按寸、关、尺都无脉,那么取那侧的内关穴;如果两寸重按都无脉,那么取左阴陵泉穴。

有人可能要说,脉象不是分弦、滑、沉等等的吗,你这里怎么就分了轻按重按和有无啊?问得很好。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中医把脉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可以获取患者的脉象信息,进而判断身体的状况和疾病的原因。

然而,中医把脉并非简单地摸一摸就可以得出结论,而是需要严谨的手法和经验。

下面将介绍中医把脉的正确手法。

一、把握把脉的基本原则1. 患者姿势:患者应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身体,双手放在腹部或腿上,以保持舒适的状态。

2. 医生姿势:医生应站立在患者旁边,双手保持清洁,指甲修剪整齐,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或感染。

3. 把脉的手指:医生通常使用右手的三个指头(中指、无名指、食指)来把脉,手指应稍微弯曲,按握力度适中。

4. 把脉的部位:常用的把脉部位有腕部(手阴经)、足背(足阳明经)等,具体选择部位取决于患者的症状和疾病所属经络。

二、把脉的具体步骤1. 洗手:医生在把脉前应先洗手,并且避免佩戴过多的饰品,以免影响把脉的准确性。

2. 观察:医生应先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等,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为把脉提供参考。

3. 确定脉象:医生应轻柔地将手指放在患者的脉搏部位上,感受脉象的节律、速度、力度等特征,并用心记下来。

4. 判断脉质:医生应根据脉象的特点,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判断脉质是弦、滑、洪、细、涩等,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5. 分析综合:医生将脉象和脉质与患者的症状、舌象等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初步的诊断结果。

6. 给出建议:医生根据把脉的结果,向患者解释病情,并提出针对性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针灸、中草药等。

三、把握把脉的注意事项1. 注意卫生:医生在把脉前应保持手部清洁,并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疾病,以免交叉感染。

2. 注意环境:把脉时,医生应选择安静、干净、通风良好的诊室,避免噪音、异味等干扰。

3. 注意时间:把脉的时间应选择在患者饭后半小时至一小时的时间段,避免因饱食或饥饿而影响脉象。

4. 注意患者感受:医生在把脉时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以便更准确地判断脉象。

中医诊脉入门知识,快速让你学会切脉!

中医诊脉入门知识,快速让你学会切脉!

中医诊脉入门知识,快速让你学会切脉!戏说脉诊告诉你一个秘密,教你轻轻松松学中医,自自在在学脉诊;也许,你从这里起步,开始了你的学习中医的生涯,成为一名上好的中医大夫。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就是一座医院,带着三个手指头可以走遍天下,这是西医永远也做不到的。

闲话少叙,书回正传:学习脉诊首先从实用脉诊开始,从习以为常入门。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10种,有人要问了,书上有几十种,你的才10种,有否搞错?错不了!这是脉学和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点东西,写出来供大家讨论!1、脉大小。

主管察气。

脉大气旺,脉小气虚。

(看,多简便呀!)2、脉快慢。

主管察精,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现在脉慢的人不多了,只有初中生,军人,运动员了。

)3、脉硬软。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太简便了吧?)4、脉浮沉。

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一目了然,简单得不可思义呀!)5、脉匀乱。

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太直观了!)例如:肝硬化的脉,是快、小、硬、沉,(两关独居中)。

套入脉理,则为精亏,气虚,火多,里即病在内脏,两关微浮一些,为气火位于肝胃,(我又把它戏为黄豆脉,一切癌症艾滋病白血病均为黄豆脉),你叫我看病,不用你出声,我一看脉就能说出你有什么病,好玩吧?比如感冒的脉:大,浮,硬,快,套入脉理,为气旺,病表(表即躯体感冒属表症)火多,精亏,看到这样的脉,你说你肚疼,那你在说谎,一摸你的脉,你体内隐藏的病,便无处躲藏,现形毕露,好玩吧?只要你到了这种水平,心情就愉快了。

当实用脉诊学好之后,你再继续学习经典,学习李时珍的《李频湖脉诀》,王叔和的《脉诀》,大学教材《中医诊断学》《难经》等,到那时你就是一个诊脉高手,诊病断病如举手之劳,爽吧!三分钟教你把脉人体的五脏,就是说,左手(病人的)的寸(食指)、关(中指)、尺(无名指)对应人体的心、肝、肾,右手的寸、关、尺对应人体的肺、脾,命门。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训练方法
自学中医号脉(切脉)的训练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基础知识:学习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包括脉象的种类、形成原理、变化规律等。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在线课程来获取这些知识。

2. 练习触摸脉搏:在练习切脉时,需要先学会如何正确触摸脉搏。

可以在自己的手腕上感受脉搏,练习触摸不同种类的脉象,包括浮脉、沉脉、实脉、虚脉等。

3. 观察和记录脉象:在触摸脉搏时,需要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所感受到的脉象特征,如脉搏的跳动频率、力度、柔和度等。

通过不断地观察和记录,可以提高对脉象的敏感度和准确性。

4. 不断实践和反思:切脉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5. 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不同的疾病往往有不同的脉象表现,学习并掌握常见疾病的脉象特征,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判断病情。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或向经验丰富的医师请教来获取这些知识。

6. 注重细节和技巧:切脉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能,需要注重细节和技巧。

例如,在切脉时需要保持手指的温暖,避免影响到脉搏的跳动;同时,也需要注重放松心情,避免影响到自己的感知能力。

总之,自学中医号脉需要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只有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能。

同时,也需要注意科学性和严谨性,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避免出现误诊和偏差。

中医脉法从入门到熟练要怎么练

中医脉法从入门到熟练要怎么练

中医脉法从入门到熟练要怎么练我们的手上,以枕后高骨为关脉,前面为寸,后为尺脉,然后浮,中,沉取,左手,寸脉主心,小肠,关脉主肝胆,尺脉主膀胱,肾右手,寸脉主肺与大肠,关脉脾胃,尺脉肾与命门。

在寸,关,尺,上分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这样结合浮沉迟数,我们就可以对人体的阴阳,表里,寒热,大致分清了。

在结合有力,无力,有力为实,无力为虚,然后看脉形长短,长为有余,短为不足。

这样就可以把,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分清了。

最后结合部位,看所体现的脉,在脏器分部属于何脏就可以断病了。

知道了这些,我们再把这些脉象再重新组合,因为临床会有很多脉象组合在一起,如,浮迟,浮数,浮长,浮细,同样,沉脉也是,沉短,沉而有力,沉数,都需要我们结合起来细细分析。

举个例子,如左寸沉短而无力,寸关平脉。

首先,左寸主心,病位在心。

短主不足,无力也主不足心脉不足会导致什么病呢,心的功能心主血,心的搏动输送血液到全身,他的不足首先会导致脑供血不足,会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健忘。

全身无力,每天懒洋洋的。

如左尺脉见沉数,沉主里证,主阴,数主热证,在病位在肾与膀胱,那么就是肾与膀胱有热,会出现小便黄,热,手脚发热,腰膝酸软,盗汗等症状。

再如,寸脉浮数,尺脉沉细,寸脉主阳,数主热,浮脉也主阳,尺为阴细为不足,结合起来就是阴虚不制阳,阳浮于上,这样的病人必然会头晕,用药也可补阴潜阳为治。

再一个就是,要多实践,我们周围有很多人,我们的朋友亲人,我们都可以作为实习对象,每个人都有这个条件,多练才会出成绩。

我刚开始时,一天有时看几十人,看完之后对比一下,看哪对了哪错了,总结,慢慢的就熟练了。

诊脉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分析,分部,分脏器,每个脏器的功能都是什么,出现了寒热,表里,阴阳,虚实会有哪些毛病,另外也切莫持一诊而诊病,古人的四诊合参是很有道理的。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1 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 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 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如此而已就足够辨证了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诊技能训练

脉诊技能训练

脉诊技能训练
[操作流程][评分标准]诊脉前做好解释工作5分
嘱“患者”取侧坐位,手臂平伸,10分
与心位齐高,仰掌,腕下垫一脉枕
“医者”取正坐位,与患者呈90度夹角5分
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处定关部,10分
让对方面对光源自然伸舌,充分6分暴露舌体,时间不超过半分钟
以食指按在关前定寸部,20分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部,手指呈弓型
以不同指力体会三部脉象10分左右手各按1分钟左右
记录脉象
1)部位:分浮、沉脉10分2)速率:分迟、数脉及具体脉率20分3)力量:分虚、实脉10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切脉的基本功练习
脉法练习是练习手指的敏感度和医者的心静程度。

指下无感,如切树皮;心中浮躁,难辨细微。

本人练习脉法,总结为五步,达三步者,再研究脉学则非常容易。

五步概括为:“金”、“革”、“羽”、“水”、“气”。

第一步“金”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金属表面,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一步,很容易体会到。

此步重点是凝神静气地修炼,达到纯熟后,切脉容易入静,纵有百人在身边吵闹,都能入静切脉。

第二步“革”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柔软的皮革或海绵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二步,有些难度,但如果修炼到位后,基本没有摸不到的脉象。

第三步“羽”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羽毛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三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则习脉可入高手境地。

第四步“水”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贴在水面上,做切脉状,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四步,难度颇大,能修炼到此的人很少,关键是手指要保养好才有成功的可能。

第五步“气”法: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自然做切脉状,感受空气的波动,细心体会手指下血管搏动的感觉。

此为第五步,难度很大,能修炼到此则可以以脉查遍一切疾病。


人体会修炼此步得练气功,没练气功的也就不用试了。

古人描述切脉时,说医者应当“如临威虎,如履薄冰”,就是说切脉时要心静、专心。

只有心静,心气收敛,才能感受到脉象的细微变化,才能在脉搏变化中体会人体五脏各自的状态,体会五行在人体的生克乘侮,这样把握病机才能丝丝入扣。

临床中,大凡一边切脉,一边同周围同事和病人聊天的医家,其所切之脉,多为假象,未能掌握脉学之精髓。

上述五步练习,正是教人凝神之法,熟练之后则切脉时很容易入静,体会脉象的细微变化。

提示:练习时可轻闭双眼,凝神静气,体会入静之感:万籁俱寂,唯脉有声。

久久练习,你的心气将会收敛,不仅练习了诊脉,也使得心气下交于肾,达到强身健体之效。

编辑按:各家对脉的体悟可能不同,本文内容是作者个人对脉学的经验和认识,仅供参考。

? 版权声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