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训练

合集下载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引导语:杜甫创作的《月夜忆舍弟》从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想到百姓之苦,体现出了作者的怀家愁和忧国难之情。

下面我们来做一下这首诗的阅读训练题。

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阅读训练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 ;“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次北固山下》《月夜忆舍弟》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次北固山下》《月夜忆舍弟》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次北固山下》《月夜忆舍弟》
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注释】①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②断人行:禁止人行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乙】两诗都是唐代五言律诗,偶数句押韵,颔联与颈联皆为对偶句。

B.【甲】【乙】两诗分别写到了“归雁”和“雁声”,由此可知都是写秋季景色。

C.两诗中的“书”都指家书、书信;两诗中的“达”都有“送达、到达”的意思。

D.【甲】诗流露出淡淡的思乡愁绪,【乙】诗除思念亲人,还寄予了无限的人生感慨。

17.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你说说该联妙在何处。

【答案】16.B 17.示例:运用拟人修辞方法,用“生”“入”把“日”与“春”赋予了人的情态,海日驱尽黑暗,江春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解析】16.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B.根据甲诗中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可知,本诗所写是江上的初春景色。

故选B。

1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作者在本联中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二字使之拟人化。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
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试题及答案一、解释字词(每题3分,共15分)1. “戍鼓”在诗句中的含义是什么?它在诗句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边秋”是如何描绘季节的?它与诗中的哪个意象相呼应?3. “露”在这里有何象征意义?它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联?4. “故乡”在诗中代表了什么?它是如何引发诗人情感的?5. “分散”在这里表达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它与诗的主题有何联系?二、句子翻译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请将“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在诗中的作用和意义。

2. 请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探讨“露”与“月”这两个自然意象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

3. 请将“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解释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社会背景和个人遭遇。

4. 请将“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翻译成现代汉语,并分析这两句诗如何突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三、默写填空与解析(每题5分,共25分)1. “______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解释这句诗的意境。

2. “露从今夜______,月是故乡明。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分析这句诗中的对比手法。

3. “有弟皆______,无家问死生。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讨论这句诗中蕴含的悲凉情感。

4. “寄书长不______,况乃未休兵。

”请填写空缺的字,并阐述这句诗对战争状态的批判。

四、内容理解概括(10分)请详细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情感、社会背景和艺术特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解读。

五、描写手法分析(10分)请具体分析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如对比、象征、拟人等),并举例说明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六、句子赏析(10分)请任选两句诗句进行深入赏析,从语言、意象、情感等多个角度分析其艺术魅力。

七、人物环境情感分析(10分)请结合诗句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环境特点和表达的情感,并探讨这些元素如何共同构成诗的意境。

八、主旨剖析(10分)请深入剖析这首诗的主旨,并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探讨这首诗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意义。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家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3. 以下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语言朴实自然,辞浅情深,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B. 颔联交代时令,点明主旨,“月是家乡明”实写眼前明月,抒发了思乡之情。

C. 颈联中“有”与“无”对比鲜亮,绵绵愁思中夹杂对生离死别的焦虑和担心。

D. 尾联将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4. 诗题有“月”,诗人却没有径直从月写起,那么诗中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答案】13. B 14. 描写了鼓声和雁声。

点明白月夜的背景。

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解析】【分析】【13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月是家乡明”是“虚写”,不是“实写”。

应选B。

【14题详解】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并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没有从月夜写起,而是抓住“戍鼓”“雁声”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通过叙写自己的所见和所闻,既交代了月夜的背景,渲染了一片凄凉肃杀的景象,在戍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衬托之下,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出处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资料1 湖南省永州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 积累与运用〔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阅读〔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4 名句名篇默写〔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5 《愚公移山》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6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7 《中国“鱼”现身“地球第四极”》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8 《让红色成为青春底色》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9 刘心武《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题〕10 2021年湖南省永州市中考作文题目。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山东省日照市中考题)

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月是故乡明”是千古名句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

(2)理解诗歌尾联的意思及表达的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

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

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

诗歌常见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怀才不遇,思乡怀人等。

这句诗以景衬情,既实写白露节的清寒,又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写故乡月明,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2)第一问:考查尾联的意思,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第二问: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本题题目是“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可以通读对诗歌内容的具体分析得出。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诗中写了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秦州杂诗》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秦州杂诗》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月夜忆舍弟》《秦州杂诗》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月夜忆舍弟【乙】秦州杂诗①(其一)杜甫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水落鱼龙②夜,山空鸟鼠③秋。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西征问烽火,心折此淹留。

【注释】①秦州:甘肃天水古称。

安史之乱后,杜甫弃职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三个月,写下著名的《秦州杂诗二十首》。

【甲】诗也写于秦州。

②鱼龙:指鱼龙川,今名北河。

③鸟鼠:指鸟鼠山,位于今甘肃渭源县。

与“鱼龙”指代秦州境内山水。

13.安史之乱使杜甫弟兄分散,【甲】诗从两个感官角度描写了笼罩着悲凉气氛的边地秋夜之景,【乙】诗则借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14.两首诗创作背景相同,请简要说说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答案】13.视觉、听觉鱼龙、鸟鼠14.两首诗都抒发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艰难困苦的忧虑关怀之情,对身处战乱、兄弟离散的忧虑、牵挂和思亲之情,对自身辗转漂泊、老病无成的伤感之情,以及渴望安宁、向往和平的愿望。

【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第①空:根据“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可知,“戍鼓”即边塞驻军的鼓声,其声悲壮而沉重。

“边秋一雁声”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悲凉的气氛。

诗人选取了一只孤雁在秋空中悲鸣的意象,与“戍鼓”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荒凉而悲戚的画面。

由此可知感官角度是:视觉和听觉。

第②空:根据“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可知,借“鱼龙”和“鸟鼠”两个地名来表现秋的肃杀凄凉。

这里的“鱼龙”和“鸟鼠”都是秦州地区的地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以及“水落”和“山空”的描绘,展现了秦州秋季的荒凉和萧条。

这样的景象与“秋”的季节特点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悲凉氛围,暗示秦州也不是乐土。

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

《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题)

《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题)

《月夜忆舍弟》中考古诗词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四川省内江市题)
一、阅读理解(48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6-17题。

(8分)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成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6.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从,_______、______的角度写边塞凄凉景象,渲染气氛。

我们学过的杜甫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有异曲同工之妙。

(4分)
1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历来为人们称道,请从打情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4分)
答案
16.(4分)视觉、听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一空1分)
17. (4分)这两句诗运用融情于景(寄情于景、移情于景、间接抒情)的手法(1分),国人阳全既写景,也点明时令,更融人了感情(1分)。

在苦苦思念胞弟的诗人眼中,今晚(白露)以后霜更白了;本来到处一样明亮的月亮,可偏是故乡最为明亮(1分)。

在自然景物描写中融入了浓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深切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
露,景随情变,让人动容,因而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1分)。

(意近即可)。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及未休兵。

1.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诗。

2.从诗中和等句子,可以看出本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

3.作者为什么要说月是故乡明?答案:1.诗圣、律2.戍鼓断人行,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常不达,况乃未休兵(写出两句即可)3.诗人思念故乡,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月更明,突出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阅读练习二(1)简述这首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答案要点:战争频仍,时尚动荡,民不聊生。

(断人行、未休兵、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出长不达)(2)答案要点: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本题不能作简单化的回答,要顾及全诗)阅读练习三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答案: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10.(6分)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月夜忆舍弟①杜甫戍鼓②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注释】:①舍弟: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

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③况乃:何况,况且。

(1)下面诗句中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的是第③句(只填写序号)。

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②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④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2)诗人从多种角度展开描写,请具体分析首联中听觉描写的作用。

(3)全诗情感不仅仅停留在思乡怀人层面,尾联情感进一步升华,请明确指出深层情感。

【分析】《月夜忆舍弟》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律。

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

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

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解答】(1)本题考查意象内涵。

“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是代表着思念(思乡)。

第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月”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不同。

其余表达的都是亲人、友人等是思念,与“月是故乡明”中的“月”这一意象的内涵完全一致。

(2)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分析。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以“戍鼓”写战争背景,以“雁声”写亲人离散,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

杜甫《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理解1. 在这首诗中,舍弟是指谁?他曾经和杜甫有过什么样的经历?舍弟指的是杜甫的兄弟杜審言。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放牛,情同手足。

但杜審言因为劝谏权臣致仕,被贬为湖州司马,后因不满藩王生活而自杀。

2. 诗中的“人困黄沙百战死,马饥黄草连篱啸”是怎样的意境?这两句话写出了唐朝战乱时期的惨状,充满了血腥和惨烈。

士兵们在黄沙中陷入疲惫和饥饿中,草连篱啸的形象描写了马匹和人的悲鸣,营造了一种凄凉感。

3. 杜甫在诗中所写的月夜是怎样的?他对舍弟怀念之情表现在哪些地方?月夜是静谧的,但杜甫的内心充满了悲伤和思念。

他在夜空之下不停地想象兄弟的存在,回忆他们一起成长的种种经历。

二、简答题1. 为什么杜甫要写这首诗?杜甫写这首诗是为了表达对已故兄弟的哀思和思念,也表达了对战乱和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2. 诗中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思念之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则表达了对兄弟之情的深挚和珍视。

三、解释词义1. “凄凉”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凄凉,形容冷落、寂寞、悲哀,表示悲痛万分,感觉荒凉或寂寞。

2. “永别” 一词是怎样的意思?答:永别,是永远分离、不再见面的意思。

指和某人要分别而且无法再见面。

四、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

(回答不少于50字)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兄弟逝去的思念和怀念之情,以及对战乱和群体沉沦的反思和忧虑。

诗篇间穿插了对唐朝乱世的描绘,让人们意识到历史的沉痛和所带来的后果。

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情感的共鸣和历史的压力,这既是文学艺术的体现,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反思。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杜甫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这首诗是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 阅读练习.doc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月夜忆舍弟 阅读练习.doc

月夜忆舍弟阅读练习
杜甫①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②。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①这首诗是759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爆发,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许多地区都陷入战乱。

②问死生:探问生死。

1.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3分)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3分)
1.(3分)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2.(3分)“月是故乡明”思乡(1分);“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1分);“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1分)
精品文档。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及赏析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首联描绘了一副边塞秋天的途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戍鼓”指戍楼上宵禁的鼓声。

“断人行”写所见,点明;“戍鼓”“雁声”写,写出。

这两句渲染了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2.月亮明明普天之下是一样的,但诗人为何偏偏说“月是故乡明”?答:3.“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兄弟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这两句诗概括4.“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抒写了是人内心的忧虑之情。

这使我们想起了杜甫《春望》中的另外两句名句:“,”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在古典诗歌中,思亲怀友是常见的题材,这类作品要力避平庸,不落俗套,单凭作者生活体验是不够的,还必须在表现手法上匠心独运。

杜甫正是在对这类常见题材的处理中,显出了他的大家本色。

诗一起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频仍、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置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视觉和听觉写边塞的凄凉:戍楼上更鼓响起,边城开始宵禁,路上已没有行人;秋天的边地传来孤雁的哀鸣。

B.颔联写客观实景:白露已至,放眼看去,眼前的霜露开始变白;那天上的月儿,就是故乡的月亮,分外地明亮。

C.颈联:上句是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

两句写得伤心折肠,折射出战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D.尾联中“长”是“一直、总是”的意思,这两句是说平时寄出的书信尚且无法到达,更何况是在战争还没有停止的时候!
E.全诗语意多处照应,如“未休兵”照应“断人行”;“寄书”“不达”照应“无家”;“问死生”照应“弟皆分散”等。

16.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解析】
15.B(B项中“客观实景”理解有误,这两句所写的白露、月亮都融进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来夜夜一样洁白的霜露,也偏偏在今晚显得格外苍白,本来到处一样的月亮,在诗人眼中也只有故乡的最亮,可见两句中的景为虚写)
16.①怀念家乡,思念亲人,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②忧国忧民,不满现状,渴望社会安定。

(3分,意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