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空调风道选型设计

合集下载

风道选型指南

风道选型指南

风道选型指南送风及回风的风道合理与否,将影响到空调效果和空调系统的经济性。

送风量、回风量是否达到要求取决于风道的压力分布及风机在系统中的平衡工作点,因此风道的选择是空调系统的重要一环。

设计指南1)风道内空气流动阻力空气在风道内流动阻力包括摩擦阻力和局部阻力,在通风系统中有时局部阻力占主要成分。

1.摩擦阻力气体在相邻的界层间作相对运动会呈现出阻碍性,即粘性,它是产生摩擦阻力的基本原因。

摩擦力与风速的大小、风道表面的粗糙度及空气的流速和温度有关。

2. 局部阻力在送风、回风道系统中,常采用弯头、三通、变径管等气流管件以连结和控制风道内的空气流动。

由于流动方向及流量的改变,引起流速的重新分布并产生涡流。

因此而产生的阻力,称之为局部阻力。

3. 风道内空气流动阻力2)风道内风速的选择高速送风系统主风道内风速多在15~25m/s,最高可达30m/s。

它的优点是风管尺寸小,但阻力损失较大。

高速送风系统可采用诱导器,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低速送风系统主管道内风速一般在10m/s以内。

低速送风噪声小,阻力损失少,但风管尺寸较大。

3)阻力计算在进行通风管道阻力计算时必须首先确定:(1)系统管道的走向、布置和所用风管的材料。

(2)各送排风点的位置和风量。

(3)局部构件、空气处理设备和阀门等部件的形式。

计算步骤和计算方法:(1)绘制通风或空调系统轴测图,对管段编号并标上长度和流量。

管段长度一般按两局部构件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计算,不需扣除局部构件(如三通、弯头等)本身的长度。

(2)选定最不利环路。

最不利环路一般指最长或局部构件最多的环路。

(3)根据风量和推荐风速确定最不利环路上各段的断面尺寸,并计算其沿程阻力和局部阻力。

在确定风管断面尺寸时应取用通风管道统一规格的尺寸,以便于加工。

风管断面确定后用断面尺寸计算风管的实际阻力。

(4)对并联管路进行阻力平衡确定其断面尺寸,使环路的总阻力差别不大于15%。

在不可能由计算达到阻力平衡时则利用阀门调节。

空调 新风 气路设计

空调 新风 气路设计

空调新风气路设计空调和新风系统是建筑物中常见的暖通设备,对于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空调和新风的气路设计是确保室内空气流动合理和各个房间温度均匀的关键。

首先,在空调和新风系统的气路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机组位置和主要气流路径。

机组应该放置在便于维修和保养的位置,并且不应该直接吹向人体。

主要的气流路径应该确保将新鲜空气和室内空气合理地引入和排出。

其次,气路设计需要考虑到室内空气流动的均匀性。

室内每个房间的温度应该是均匀的,不能出现冷热不均的情况。

在设计中,可以根据每个房间的大小和朝向来确定合适的送风口和回风口的数量和位置。

通常情况下,送风口应该布置在房间的上部,回风口应该布置在房间的下部,以实现空气的循环。

另外,还需要考虑到送风口和回风口的尺寸和形状。

送风口和回风口的尺寸应该根据空调和新风系统的风量来确定。

风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同时,送风口和回风口的形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通常情况下,送风口采用方形或圆形的形状,而回风口则更多采用方形的形状。

此外,还需要注意空调和新风系统的通风方式和送风方式。

通风方式包括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两种。

自然通风一般适用于小型建筑物,而强制通风一般适用于大型建筑物。

送风方式可以采用层流送风、射流送风或混流送风等方式,以满足不同房间的需要。

最后,空调和新风系统的气路设计还需要考虑到室内空气的处理和净化。

在空调系统中,可以通过过滤器、加湿器和除湿器等设备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在新风系统中,可以设置空气净化器来去除尘埃、异味和有害气体等污染物。

综上所述,空调和新风系统的气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机组位置、气流路径、空气流动均匀性、送风口和回风口的尺寸和形状、通风方式和送风方式,以及室内空气的处理和净化等因素。

通过合理地设计气路,可以确保室内空气的质量和舒适度,提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舒适性。

空调通风管道设计规范要求详解

空调通风管道设计规范要求详解

空调通风管道设计规范要求详解在空调通风系统设计中,通风管道的设计规范要求十分重要。

合理的空调通风管道设计可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和工作效率。

本文将详细解析空调通风管道设计规范要求的相关内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规范。

【1】管道材料的选择空调通风管道的材料应根据使用环境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选择。

通常采用的材料包括镀锌钢板、不锈钢板、铝合金板等。

管道内壁应具有一定的光滑度,以减少气流的阻力,并能防止灰尘和污物的附着。

【2】管道尺寸的确定空调通风管道的尺寸设计应根据实际需求和相关规范进行确定。

通常根据风量、风速、管道长度等参数进行计算。

在确定管道尺寸时,还需考虑通风管道与其他设备或构件的连接,确保连接紧密、密封可靠。

【3】管道布局的合理性空调通风管道的布局应考虑到通风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工作效率。

通风管道应尽量简短,减少转角和分支,以减小阻力损失。

并且,在管道系统中应合理设置不同类型的支、吊架,保证管道的稳定和安全。

【4】管道的隔声与减振设计空调通风管道的隔声与减振设计对保证室内声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通风管道应具有良好的隔音性能,减少噪音对周围环境和居住者的影响。

同时,管道系统应采取适当的减振措施,降低震动和共振。

【5】管道的风阻、泄漏与清洁空调通风管道的风阻损失应在合理范围内,并且应保持良好的气密性。

通过合理设置加压测试和漏风检测,及时发现并修复管道泄漏问题。

此外,定期进行管道清洁和消毒,保证通风系统的卫生和安全。

【6】通风支、吊架与附件的确定通风支、吊架和附件的选用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通风支架应能承受管道自重和外部负荷,并保持稳定性。

附件如弯头、三通、法兰、密封件等,应符合通风系统的需要,确保安装牢固、连接可靠。

【7】管道的检测与验收在通风管道系统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全面的检测和验收。

检测内容包括管道的风阻测试、泄漏测试、声学性能测试等。

验收合格后,方可正式投入使用,并及时进行管道的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查。

空调系统风道风速、风口的选择和新风(换气)量计算方法

空调系统风道风速、风口的选择和新风(换气)量计算方法

风管内的风速一般空调房间对空调系统的限定的噪音允许值控制在 40~50dBA)之间,即相应 NR(或 NC)数为 35~45dB (A)。

根据设计规范,满足这一范围内噪音允许值的主管风速为 4~7m/s,支管风速为~3m/s。

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用 8~10m/s。

出风口尺寸的计算为防止风口噪音,送风口的出风风速宜采用 2~5m/s。

风口的尺寸计算与风管道尺寸的计算基本相同,一般当层高在 3~4 米的房间大约取风速在 2~2.5 米每秒。

根据经验一般可将使每个风口在 20~25平方米的面积,其风量大约在500 立方米左右。

回风口的吸风速度回风口位于房间上部时,吸风速度取 4~5m/s,回风口位于房间下部时,若不靠近人员经常停留的地点,取 3~4m/s ,若靠近人员经常停留的地点,取 1.5~2m/s ,若用于走廊回风时,取 1~1.5m/s 。

风管安装注意事项及风管计算在风管设计尽量小的情况下保证主管风速5m/s,支管风速 3m/s,风管计算公式:所选设备风量÷3600÷风速=风管截面积同时注意保证风管:长边÷短边≤4 一般不要>4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风口的选择:所选房间风量÷3600÷风速=散流器喉部截面积注意:双百叶风口截面积为以上公式所得面积÷0.7计算风管尺寸1)等阻尼法(等压法)是一种方便的计算法,适用于多种场合。

2)根据下表确定主风管中的基本阻尼系数。

风管类型阻尼系数(mmH2o)送风管0.05-0.2回风管0.03-0.12因回风管位于吸风部位,主要承受外部压力,应注意减轻其风管负担。

对于风管系统,常采用送风管 0.08-0.15mmH2O/m,回风管0.06-0.1 mmH2O/m 作为基准。

在进行风管机的风管道设计时,注意在风管机的进、出风处加静压箱,以均衡风压,减少噪音,并且使静压箱内的流速保证在3米每秒以下,其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空调风道管路的设计

空调风道管路的设计

空调风道管路的设计空调房间的送风量、回风量及排风量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完全取决于风道系统的设计质量及风机的分配是否合理。

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为克服空气输送及分配过程中的流动阻力,空气动力设备——风机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因此空气输送和分配是空调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6.1风系统设计要点1. 科学合理的、安全可靠的划分系统。

考虑那些房间可以合为一个系统,那些房间宜单独设为一个系统。

2. 风道断面形状应与建筑结构配合,并争取做到与建筑空间的完美统一。

3. 风道布置要尽可能的短,避免复杂的局部管件。

4. 风系统新风入口应选择在室外空气较洁净的地点,为避免吸入室内的地面灰尘,进风口底部距室外地面不宜低于2m。

5. 当输送有可能在风道内凝结的气体时,风道应有不小于0.005度的坡度,以有利于排除积液,并应在风道或风机的最低点设置水封泄液管。

6. 风机布置好后,不要忘记在适当的位置布置风管阀门。

6.2风系统管道的设计方法一个好的空气管道系统设计应该达到令人满意的系统平衡(改变管道尺寸或使用不同的部件),较低的噪声水平和适当的压力损失。

空气管道系统设计难于综合系统平衡、噪声水平、管道阻力特性和造价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优化设计,考虑到上述因素,恰当的选择管内流速,使能耗和管道材料及工时费用处于合理的水平。

本设计风管道水力计算就是基于推荐风速的水力计算。

6.2.1风道水力计算方法假定流速法其特点是先按技术经济要求选定风管流速,然后再根据风道内的风量确定风管断面尺寸和系统阻力。

假定流速法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如下:1. 绘制空调系统的轴测图,并对各段风道编号并标注长度和风量、管段长度一般按两个管件的中心线长度计算,不扣除管件本身的长度。

2. 确定风道内的合理流速,在输送空气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流速可使风管断面积减小,制作风管所消耗的材料、建设费用等降低,但同时也增加空气流经风管的流动阻力和气流噪声,增大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减小风速则可降低输送空气的动力消耗,节省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降低气流噪声,但却增加风管制作消耗的材料及建设费。

空调风机盘管选型与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分析

空调风机盘管选型与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分析

空调风机盘管选型与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分析1、空调方案的选择1.1 空调系统的分类有集中式、半集中式和分散式三种空调系统。

集中式空调系统的所有处理设备(包括冷却器、加热器、过滤器、加湿器和风机等)均设置在一个集中的空调机房内,处理后的空气经风道输送到各空调房间。

此种系统的冷源可以由冷冻站或在空调机房安装制冷机提供。

热源由锅炉房或热交换站,或在空调机内设电加热器提供。

集中式空调系统又可分为单风管系统、双风管系统和变风量系统。

集中式空调系统处理空气量大,有集中的冷源和热源,运行可靠,便于管理和维修,但机房占地面积较大。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这种系统除有集中的空调机房的空气处理设备处理部分空气外,还有分散在被调节房间的空气处理设备,对其室内空气进行就地处理,或对来自集中处理设备的空气再进行补充处理。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按末端装置的形式又可分为末端再热式系统、诱导器系统和风机盘管系统。

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具有布置灵活、调节方便、运行可靠、部分房间风机盘管关掉不影响其他房间正常使用、运转费用低,且便于管理和维修。

1.2 空调方案的确定根据此建筑的结构特点并接合上述空调系统的介绍,此建筑采用末端是风机盘管和空气处理机组的半集中式中央空调系统。

风机盘管空调系统在每个房间内设有风机盘管机组,作为系统的末端装置,新风经集中处理后送入房间。

这种系统大多数在办公楼、商用建筑及小型别墅中采用较多。

2、风机盘管选型2.1 风机盘管系统的构造、分类和特点(1)风机盘管机组是由冷热盘管和风机组成。

室内空气直接通过机组内部盘管进行热湿处理。

(2)风机盘管机组可分为立式、卧式和卡式等。

可按室内安装位置选定,同时根据装潢要求做成明装或暗装。

(3)优点:布置灵活,容易与装潢工程配合;各房间可以独立调节室温,当房间无人时可方便地关机而不影响其他房间的使用,有利于节约能量;房间之间空气互不串通;系统占用空间少。

2.2 风机盘管机组系统新风供给方式和设计原则风机盘管机组的新风供给方式有多种。

风管布置与选型

风管布置与选型

风管布置与选型1、风管布置除尘系统的排风点不宜过多,以利于各⽀管间阻⼒平衡除尘风管应尽可能垂直或倾斜敷设,倾斜敷设时与⽔平⾯夹⾓最好⼤于45度。

如必需⽔平敷设或倾⾓⼩于30度时,应采取措施,如加⼤流速等。

通风系统的风管宜采⽤圆形或矩形风管,在保证实⽤的前提下尽量照顾到整齐美观。

排除含有剧毒物质的排风系统,应尽量减少正压管段的长度,且正压管段不得穿过其它房间。

排除潮湿⽓体或含有⽔蒸⽓的风管,应有不⼩于0.005的坡度,并应在风管的最低点和风机的底部都采取排⽔措施。

通风设备、风管及配件等,应根据所处的环境和输送的⽓体、蒸⽓或粉尘的腐蚀性等,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通风系统的风管,应根据需要设置必要的侧孔,其位置和数量应符合检测要求。

2、除尘管道布置原则除尘管道的布置除应遵守⼀般通风管道的布置原则外,还有⼀些特殊要求:(1)除尘系统的风管宜采⽤圆形钢制风管,其接头和接缝应严密。

(2)风管宜垂直或倾斜安装,倾斜安装时与⽔平⾯的夹⾓应⼤于45°,⼩坡度或⽔平敷设的管段应尽量缩短,并应采取防⽌积尘的措施。

(3)⽀管宜从主管的上⾯或侧⾯插⼊,三通管的夹⾓,宜采⽤15 °-45 °。

(4)在容易积灰的异形管件附近,应设置密闭清扫孔。

(5)除尘风管转弯处的曲率半径R=1·5-3.0D,如曲率半径不允许⼤时,要在弯头内设导流叶⽚。

3、风管选型(1)常⽤断⾯形状:矩形:易于和建筑、装修配合;局部构件制作容易。

——常⽤于空调系统圆形:阻⼒⼩;省材料、强度⾼;管道制作容易。

——常⽤于通风系统及空调⾼速风管其他形状:根据实际需要。

4、管道定型化:1.《通风管道统⼀规格》中,圆管的直径指外径,矩形断⾯尺⼨是外边长,即尺⼨中都包括了相应的材料厚度。

2.为了满⾜阻⼒平衡的需要,除尘风管和⽓密性风管的管径规格较多。

3.管道的断⾯尺⼨(直径和边长)采⽤只R20系列,即管道断⾯尺⼨是以公⽐数汐1.12的倍数来编制的。

空调通风管道设计要点

空调通风管道设计要点

空调通风管道设计要点在建筑中,空调通风管道的设计是确保室内空气质量和舒适度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空调通风管道设计的要点,并以清晰的结构和流畅的语言进行阐述。

一、设计前的准备工作空调通风管道设计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要了解建筑的用途和功能。

不同的建筑物有不同的空气流通要求,例如办公室需要较高的通风量,而住宅的通风要求相对较低。

其次,要考虑建筑的布局和结构特点。

不同的建筑结构可能对通风管道的走向和布置产生影响。

最后,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进行通风系统的模拟和优化。

二、通风管道的布局设计原则1. 高效通风:通风管道应保证室内的新风能够均匀分布并顺畅流动,以满足室内空气质量的要求。

2. 管道长度控制:通风管道的长度应尽量缩短,以减少空气阻力和压力损失。

3. 管段数量合理划分:为了确保通风效果,通风管道的长度宜按一定规律划分,并设置适当数量的弯头和分支。

4. 管道尺寸的选择:根据通风需求和风量计算,确定合理的管道尺寸。

管道尺寸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空气流速、阻力和噪声等因素。

5. 管道材质选择:通风管道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如镀锌板或不锈钢,也可以使用塑料材料。

选择合适的材料要考虑其抗腐蚀性、密封性和耐热性等特点。

三、通风管道的设计流程1. 确定供、排风位置:根据建筑布局和功能需求,确定供、排风口的位置。

供风口宜设置在房间中央或靠近人群活动区域,排风口宜设置在污染源附近或易积聚有害气体的区域。

2. 根据风量计算:通过计算建筑的空气流通量,确定通风系统的风量需求。

风量计算要考虑建筑内外的温度、湿度、人员密度等因素。

3. 确定管道走向和布置:根据建筑结构和通风要求,确定通风管道的走向和布置。

管道可以直线布置、弯曲布置或在墙壁、地板等内部空间进行分支布置。

4. 选择合适的支架和固定件:为了保证管道的牢固和稳定,需要选择合适的支架和固定件。

支架和固定件的类型和数量要根据管道长度和材质进行合理配置。

5. 进行模拟和优化: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模拟通风系统的运行情况,并通过优化调整,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效率和性能。

通风空调系统风口选型要点

通风空调系统风口选型要点

通风空调系统风口选型要点1、常用风口类型与适用场所2、选型原则1)上部送风时,一般房间宜采用百叶风口或条缝风口等侧送,侧送气流宜贴;有吊顶时,应采用散流器;空间较大的公共建筑或高大厂房,宜采用喷口或旋流风口送风。

2)对于室内散热量大的场所(如计算机房)或高大空间(如影剧院),应优先选用气流特性稳定的下部送风风口。

如建筑结构限制,应优先选用诱导性能好的风口。

3)冬季送热风时,应注意室内空气热分层现象,宜选用有冬夏季调节功能的送风口。

4)对于送风口安装高度大于4m的场所,宜使用射流方向可调的风口,以适应负荷的变化。

5)送风口风速:消声要求较高时,百叶风口、散流器、条缝风口送风等宜采用2~5m/s。

6)回风口面风速,一般按下表推荐风速选取:风口的风速应按实际有效面积计算。

3、设计选用要点A、百叶风口1)单、双层百叶风口均以颈部尺寸进行选型和制作。

2)单、双层百叶风口可与对开多叶调节阀或过滤器配套使用。

3)侧送百叶送风口的最大风速按下表确定:4)双层百叶风口顶送时,距离工作区高度不宜小于2.0m。

5)当采用双层百叶风口进行侧向送风时,应选用横向叶片(可调的)在外、竖向叶片(固定的)在内的风口,并配有对开式风量调节阀。

B、散流器1)当建筑物层高较低,单位面积送风量较大,且有吊平顶可供利用时,宜采用方形或圆形散流器进行送风。

1)方、矩形散流器可与对开多叶调节阀或过滤器配套使用;圆形、圆盘形散流器可在颈部设单开或双开板式调节阀。

2)圆形或方形散流器相应送风面积的长宽比不宜大于1.5,如果长宽比大于1.25时,宜选用矩形散流器。

3)散流器中心与侧墙距离不宜小于1.0m。

4)地面散流器不应直接安装在座位下,安装位置距离作为不应小于400mm。

5)散流器与支风管的连接,宜采用柔性风管,以便于施工安装。

6)散流器的颈部最大允许风速见下表:C、喷口1)喷口侧向送风的出口风速宜取4~8m/s,最大可取10m/s。

2)喷口的安装高度,不宜低于空调空间高度的1/2。

空调设备选型及风、水系统规格选择说明书

空调设备选型及风、水系统规格选择说明书

1、新风系统中新风量的确定:m人本设计中采用新风量标准为:303/根据《公共建筑节能标准》GB50189-2005中:m人普通办公室:42/m人高档办公室:82/m人会议室:2.52/m人高档商店:42/餐厅8--12次/h锅炉房、发电机室15--30次/h厨房(排风)20—60次/h卫生间:6—12次/h由于空调设计中的新风量≥10%。

如果上面计算出的新风量不满足这一条件时,那么新风量就确定为总风量的10%。

所以由以上两个条件把新风量确定后标于建筑平面图各房间中。

2、由已知的单位面积冷指标110w/2m计算各房间的总冷负荷。

并把它标注在建筑平面图各房间中。

3、确定空气处理过程,并绘制焓湿图。

4、由焓湿图中各个状态点的参数来确定风机盘管的风量和冷负荷,从而选择风机盘管设备。

5、由焓湿图中确定新风机组处理新风的各状态点参数,计算新风冷负荷。

并对照新风量来选择新风机组。

6、风口布置送风口采用方形散流器初设出风口风速v=2m/s,A= G/(v•3600)(m²)7、风管规格计算,用假定风速法。

假定散流器出口风速为1.5~2 m/s,由风量来确定风管规格尺寸。

8、合计总冷负荷,合计每一层的新风量,因本设计采用把室外新风处理到室内等焓状态,因此室内的冷负荷都由风机盘管,也就是都由机房制冷机承担,新风机组只承担新风冷负荷。

9、根据总冷负荷选型制冷机组,根据新风负荷、新风量选型新风机组。

10、查资料确定乌审旗室外参数与银川室外参数相当,故以银川室外参数为计算参数,室内参数确定为:温度为26℃,送风温差为8℃,室外空气处理至室内等焓状态,风管温升为1.5℃。

11、同时绘焓湿图,确定风机盘管型号、冷冻水流量、冷冻水管管径12、选择约克离心式水冷制冷机,1美冷吨=3.5KW,由总冷负荷2011*1.1=2212KW=632美冷吨,确定选择型号为YTG1A1C35CJH的制冷机两台,单台名义制冷量为350美冷吨。

移动空调风道选型设计

移动空调风道选型设计

移动空调风道选型设计摘要:本文提出静音风道技术应用于移动空调产品的风道设计,通过对风道曲线和相应风轮的优化设计,针对蜗舌导流部分优化设计,以及改进风道进风口的位置,改善气流场分布等,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整机风量,提高整机的性能及能效,同时为整机降噪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移动空调;水轮;噪声;水泵1 前言移动空调是一种集室内与室外侧于一体的整体式空调器,因其使用的便利性而广泛应用与欧美、东南亚等家庭,主要用作局部制冷的家用电器。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整机的噪音问题也日益突出,现阶段移动空调运行时的整机噪音一般在53~56分贝,整体高于现有环境噪声基本标准(城市1类环境标准:白天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的要求。

为此提出低噪音移动空调的需求,结合移动空调产品的风道特点,一般采用离心风道设计,而针对离心风道的风道曲线和相辅配的离心风轮结构设计方面,已有相当成熟的技术沉淀和经验,本文仅就分析方法和技巧做简要分析,而重点介绍静音风道技术中蜗舌的结构形式及进风口位置对离心风道系统的影响,以及在移动空调产品风道设计中的应用与测试情况。

2 实验结果与讨论2.1 风道曲线和风轮优化设计针对风道曲线和风轮的优化设计,我司已有专职的风道研究人员,已有相当成熟技术沉淀和经验,本文不做赘述,仅将优化方案做简单介绍。

基于现有移动空调内外侧风道系统进行摸底测试,由于室内外侧风道一般以离心风道为主,以其中一个离心风道的风道曲线做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一般分为两步走,逐步来分析。

第一步,以现有同一个离心风轮,在不同风道曲线中的比较。

通过对比测试,同一风轮在不用风道曲线中测试结果。

从结果不难看出,在风量一定的情况下,新设计的M曲线在前、后测试声压级噪音,功率及转速方面均优于现有P曲线和新设计的N曲线,故而优选新设计的M曲线作为下一步进行优化研究的对象。

第二步,以同一风道曲线,对不同叶形相同直径风轮做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测试,同直径不同叶型风轮在同一风道曲线中的测试结果。

空调风管选型深化设计

空调风管选型深化设计

空调风管选型深化设计
一、问题
根据厂房空调选型,计算空调风管选型是否合理。

二、设计资料
1.厂区位置:XX
2.2-生产厂房4F设计图纸,空调机平面风管布置校核
三、依据规范
1.《工业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15
2.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四、计算书对比说明
1.2-生产厂房4F,空调机组主管风速偏大,噪声较大,如2-CR-MAU-4-
01~07,机组风风量为34100CMH*7=238700CMH,主管管径为1250*2400,风速为22.1m/s。

根据规范GB50019中规定,干管风速为6~14m/s,同时参考《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中,工业建筑主风管推荐风速为6~9m/s,最大6~11m/s,故主管管径建议改为2500*2500,风速为10.6m/s。

五、图面对比说明
238700CMH 238700CMH
六、结论
空调机组风管尺寸选型大小应根据合理的风速选择,同时考虑噪声要求,如机房、站房等平时无人长时间停留的,风速可适当选择高一点,节省风管用量,但尽量不要超过上限,风速越高,风管内压力越大。

空调系统风管、风口设计选型

空调系统风管、风口设计选型
2、室内气流组织校核
校核新风系统与排风系统是否合理?
……
风口的距离是否合理?
谢谢大家!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
汇报人姓名
1、风管分类
风管、风口分类
无机玻璃钢风管
风管、风口分类
风管、风口分类
风管、风口分类
2)、按风管作用分:送风、回风、排风、新风管等。 3)、按风管内风速分:低速、高速风。 1)、按风口材料分:铝合金风口、铸铁风口、塑料风口、木制风口等。 2)、按风口形状及功能分 A、百叶风口:门铰式百叶风口、单层百叶、双层百叶、防雨百叶等。 2、风口分类
10000~17000
17.5
68000~100000
30
17000~25500
20
低速风管内的风速(m/s)
B、根据风管截面积参照风管常规尺寸表选择合适的风管尺寸;
Ø100
Ø250
Ø560
Ø1250
Ø120
Ø280
Ø630
Ø1400
Ø140
Ø320
Ø700
Ø1600
Ø160
Ø360
4~7
2~3
3.5
50~65
6~9
2~5
4~4.5
65~85
8~12
5~8
5
高速风管的最大风速(m/s)
风量范围(m3/h)
最大风速
风量范围(m3/h)
最大风速
1700~5000
12.5
25500~42500
22.5
5000~10000
15
42500~68000
25
500X250

空调风道系统设计

空调风道系统设计

空调系统风道的设计1.确定空调系统风道形式,合理布置风道,并绘制风道系统轴测图,作为水力计算草图。

2.在计算草图上进行管段编号,并标注管段的长度和风量。

管段长度一般按两管件中心线长度计算,不扣除管件(如三通、弯头)本身的长度。

3.选定系统最不利环路,一般指最远或局部阻力最多得环路。

4.根据造价和运行费用的综合最经济的原则,选择合理的空气流速。

根据经验总结,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可按P111表6.3确定。

5.根据给定风量和选定流速,逐段计算管道断面尺寸,并使其符合表6.1所列的矩形风管统一规格。

然后根据选定了的断面尺寸和风量,计算出风道内实际流速。

通过矩形风管的风量G可按下式计算: G=3600abυ (m3/h) 式中 a,b-分别为风管断面净宽和净高,m。

6.计算风管的沿程阻力根据沿程阻力计算公式:∆Py=∆pyl 查《风管单位长度沿程压力损失计算表》求出单位长度摩擦阻力损失∆py,再根据管长l,计算出管段的摩擦阻力损失。

7.计算各管段局部阻力根据局部阻力计算公式: ∆Pj=ζ×υ2ρ/2 查《局部阻力系数ζ计算表》取得局部阻力系数ζ值,求出局部阻力损失。

8.计算系统的总阻力,∆P=∑(∆p yl +∆Pj )。

9.检查并联管路的阻力平衡情况。

10.根据系统的总风量、总阻力选择风机。

假定流速法,你可以看看空调简明手册参数都可以查中央空调风管设计1)镀锌铁皮风管:防火等级A级(不燃),一般在现场制作,安装成本高,用时多;适用于大型的风管制作,一般从外部进行保温处理,使用时期长;2)铝塑复合风管:防火等级B1级(难燃),现场裁切,安装便利,适用于各种场合;3)高分子板:防火等级B1级(难燃),现裁切粘贴,施工方便,由于材质本身较软,适用于局部较短的风管制作;4)保温配套软管:防火等级B1级(难燃),用于成型风管难以安装的情况下,由于阻力大,单管使用长度不超过 2m。

对于小型中央空调系统,一般采用20㎜厚铝塑复合风管,如采用镀锌铁皮风管,板材厚度要求见下表:板材厚度(㎜)矩形风管的长边b或圆形风管直径D0.5D(b)≤3200.6320<D(b)≤6300.75630<D(b)≤100011000<D(b)≤20001.22000<D(b)≤40002.风速设计:确定风管内的合理流速,在输送空气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流速可使风管断面积减小,制作风管所消耗的材料,制作费用等降低,但同时也会增加空气流经风管的流动阻力和气流噪声,增大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减小风速则可降低输送空气的动力损耗,节省空调系统的运行费用,降低气流噪声,但却增加风管制作消耗的材料及制作费用;因此需要选取一个合理的经济流速。

空调送风风速及选型

空调送风风速及选型
50
70
95
120
175
235
300*300
70
100
135
170
255
340
350*350
90
140
185
230
350
465
400*400
120
180
240
295
440
590
500*500
190
280
380
470
710
945
600*600
270
410
545
680
1020
1360
三、盘风机匹配风管尺寸
115
150
190
285
380
1000*125
145
190
240
355
475
1000*150
170
230
285
430
570
1000*175
200
265
330
500
665
1000*200
230
305
380
570
760
、顶棚散流器送风量
尺寸mm
送风流量m/s
1.0
1.5
2.0
2.5
3.75
5.0
250*250
70
90
115
170
230
500*150
85
115
145
215
285
600*150
100
135
170
255
340
750*150
130
170
2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空调风道选型设计
发表时间:2018-08-13T14:52:44.66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张博翔[导读] 摘要:本文提出静音风道技术应用于移动空调产品的风道设计,通过对风道曲线和相应风轮的优化设计,针对蜗舌导流部分优化设计,以及改进风道进风口的位置,改善气流场分布等,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整机风量,提高整机的性能及能效,同时为整机降噪提供可行性方案。

TCL德龙家用电器(中山)有限公司广东中山 528427 摘要:本文提出静音风道技术应用于移动空调产品的风道设计,通过对风道曲线和相应风轮的优化设计,针对蜗舌导流部分优化设计,以及改进风道进风口的位置,改善气流场分布等,在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提升整机风量,提高整机的性能及能效,同时为整机降噪提供可行性方案。

关键词:移动空调;水轮;噪声;水泵 1 前言
移动空调是一种集室内与室外侧于一体的整体式空调器,因其使用的便利性而广泛应用与欧美、东南亚等家庭,主要用作局部制冷的家用电器。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整机的噪音问题也日益突出,现阶段移动空调运行时的整机噪音一般在53~56分贝,整体高于现有环境噪声基本标准(城市1类环境标准:白天为55分贝,夜间为45分贝)的要求。

为此提出低噪音移动空调的需求,结合移动空调产品的风道特点,一般采用离心风道设计,而针对离心风道的风道曲线和相辅配的离心风轮结构设计方面,已有相当成熟的技术沉淀和经验,本文仅就分析方法和技巧做简要分析,而重点介绍静音风道技术中蜗舌的结构形式及进风口位置对离心风道系统的影响,以及在移动空调产品风道设计中的应用与测试情况。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风道曲线和风轮优化设计
针对风道曲线和风轮的优化设计,我司已有专职的风道研究人员,已有相当成熟技术沉淀和经验,本文不做赘述,仅将优化方案做简单介绍。

基于现有移动空调内外侧风道系统进行摸底测试,由于室内外侧风道一般以离心风道为主,以其中一个离心风道的风道曲线做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一般分为两步走,逐步来分析。

第一步,以现有同一个离心风轮,在不同风道曲线中的比较。

通过对比测试,同一风轮在不用风道曲线中测试结果。

从结果不难看出,在风量一定的情况下,新设计的M曲线在前、后测试声压级噪音,功率及转速方面均优于现有P曲线和新设计的N曲线,故而优选新设计的M曲线作为下一步进行优化研究的对象。

第二步,以同一风道曲线,对不同叶形相同直径风轮做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测试,同直径不同叶型风轮在同一风道曲线中的测试结果。

从测试结果不难看出,两个不同的风轮,在同一风道曲线中测试,前侧噪音均降低为1.0dB左右,但采用现有K风轮时的功率较低,优选现有K风轮。

2.2 蜗舌结构形式的优化设计
风道蜗舌,可以说是一个风道系统的咽喉,对系统的风量和噪音有直接的关联和影响,由于叶轮出口气流对蜗舌的冲击非常剧烈,使得蜗舌区域成为主要的噪声源。

蜗舌部位对叶轮机械气动性能及噪声特性影响非常明显,蜗舌形状和安装间距的微小变动就会引起风机性能及噪声的很大变化,据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斜蜗舌对离心风道噪音改善有较为显著的影响,为此特在移动空调产品离心风道上应用倾斜蜗舌结构形式进行实验研究。

结合上述风道曲线和风轮的优化设计,优选新设计的M曲线和现有的K风轮,在此基础上将M曲线的风道蜗壳设计成斜蜗舌,与常规蜗舌做对比测试。

采用斜蜗舌后,进行对比测试。

经频谱分析发现,斜蜗舌使噪音频率错开,避免相互干涉,起到降噪和改善音质的作用,同时斜蜗舌设计关键在于风轮与蜗舌等间隙设计(区别于常规斜蜗舌设计),增加蜗舌倾角,有利于错开噪音频率降低噪音,增加蜗舌间距,有利于减小了气流对蜗舌的冲击,从而降低了噪音。

为此应用斜蜗舌后,同比噪音降低了约1dB。

2.3 偏心进气口结构设计
进气口的大小及分布对风道的出风量和噪音有较大影响,有文献5]分析,针对离心风道的进风口偏心设计对改善风道内气流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为此结合移动空调风道特点,特选进气口30°偏心和180°偏心各10mm进行对比测试。

经过对比测试结果,两种偏心设计的进气孔形式均对降噪有利,可能与结构布局和风道流场特征有关,为此接下来将结合斜蜗舌与进气口偏心设计综合考虑。

2.4 斜蜗舌+偏心进气口结构设计
为进一步探究离心风道斜蜗舌和偏心进气口对整机风量和噪音的影响,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增加斜蜗舌设计,同样选取进气口30°偏心和180°偏心各10mm进行对比测试。

通过实验结果,显而易见偏心进气孔和斜蜗舌的降噪效果叠加,其中偏心180°进气口与斜蜗舌结构的结构效果更佳,优先偏心180°进气口与斜蜗舌结构的结构,对比优化前声压级噪音,同比优化后前后侧声压级噪音降低约4.5~5.0dB。

2.5 仿真分析
通过离心风道的模拟仿真分析。

离心风道蜗壳的主要噪声位置集中在一、四象限的渐扩段,如果风道蜗壳结构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蜗壳在轴向做渐变的倒圆角处理,从出风口蜗舌处逐渐加大圆角,有利风道内气流排出,从而达到消音降噪的效果 3 结束语:通过对风道曲线和相应风轮的优化设计,并对蜗舌导流及风道进风口偏心的研究测试,静音风道技术应用与研究结论如下:(1)风道曲线和相应风轮的优化设计,是离心风道降噪的常用技术与应用手段;(2)斜蜗舌和偏心进气口对离心风道的降噪具有显著效果,两者叠加效果更明显,此技术应用不仅对风道风量有所提高,而且成本保持不变;(3)如果风量足够的情况下,从降噪的角度考虑,进风口偏心应向噪声源反方向偏心;(4)如果风道蜗壳结构空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蜗壳在轴向做渐变的倒圆角处理,从出风口蜗舌处逐渐加大圆角,有利于消音降噪。

参考文献:
[1]刘发申.平台模块化设计在移动空调产品中的分析与应用[J].家用电器,2018(01):64-66.
[2]周祥.移动空调打水方式与噪声控制技术的研究[A].中国家用电器协会.2017年中国家用电器技术大会论文集[C].中国家用电器协会:,2017:3.
[3]周祥,魏子栋,王智超,邓海钊.移动空调冷凝水排除技术的研究与优化[J].家电科技,2017(09):76-77.
[4]刘士军.离心雾化技术在移动空调冷凝水排除上的应用[J].家电科技,2016(12):50-51.
[5]刘发申.基于移动空调冷凝水二次循环利用的研究[A].中国制冷学会小型制冷机低温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全国电冰箱(柜)、空调器及压缩机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中国制冷学会小型制冷机低温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20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