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分析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58d6f5f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b5.png)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分析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发育的基本过程之一,对于细胞分裂的研究可以揭示生命的奥秘。
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通过染色体行为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细胞分裂的机制和调控。
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可见结构,由DNA、蛋白质和RNA组成。
在细胞周期的S期,DNA会进行复制,在细胞进入有丝分裂或减数分裂之前,每个染色体都由两个姐妹染色单体组成,称为染色体二倍体。
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经历一系列的行为,包括凝聚、对齐、分离和重组等。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前期,染色质开始逐渐凝聚,松散的染色质变得更加紧密,并形成可观察到的染色体。
染色体于染色体核糖体复合体(nucleoprotein complex)的支持下,会首先由染色质凝结成块,称为染色质体。
随后,这些染色体将进一步凝聚,形成有明确形状和结构的染色体。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会排列在细胞中心的一个平面上,称为纺锤体平面。
纺锤体是一种细胞器,由纤维蛋白组成,起到分离染色体的作用。
染色体通过纺锤体上的纤维连接到每一端,称为着丝粒。
这种排列有助于确保每个子细胞获得正确的染色体组成,从而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
在细胞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会分离。
纺锤体开始收缩,拉动连接在着丝粒上的纤维,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到细胞的对称位置上。
这个过程中,着丝粒的移动速度和方向都受到细胞骨架的支持调控。
一旦姐妹染色体分离到不同的区域,纤维会收缩,将它们完全分离,使每个子细胞获得完整的染色体组。
细胞分裂的最后阶段是细胞质分裂,也称为胞质分裂。
在动物细胞中,胞质分裂通过一个复杂的过程完成,形成两个独立的细胞。
细胞质分裂是细胞分裂最后的步骤,因此也被称为细胞分裂的“结束”。
通过对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多个影响染色体行为的关键因素。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通过与染色体相互作用,调控染色体的凝聚、对齐、分离和重组。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5)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5)](https://img.taocdn.com/s3/m/269bfbfc453610661fd9f489.png)
后期 I(anaphase I, AI)
●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向两极运动, 使得同源染色体末端脱开,一对 同源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 ●每极具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 条(共有n条染色体),使得子细胞 中染色体数目从2n减半到n。 ●此过程并不进行着丝粒分裂,没 有发生染色单体分离;每条染色 体都仍然具有两个染色单体,并 且由着丝粒相连。
(3)可能存在少量的RNA
20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贝克等(Bak AL, 1977):染色体四级结构模型理论能够在一定程 度上解释染色质状态转化的过程
1. 核小体+连接丝 2. 螺线体(solenoid) 3. 超螺线体
(super-solenoid) 4. 染色体
21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串珠模型: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 位是核小体、连接丝(linker) 。每 个基本单位约180-200个核苷酸 对(碱基对, bp-base pair)。 ●核小体(nucleosome), 又称纽体 (-body)(约11nm)。 ●组蛋白:H2A、H2B、H3、H4四 种组蛋白各两分子的八聚体,直 径约10nm。 ● DNA链:DNA双螺旋链盘绕于 组蛋白八聚体表面1.75圈,约合 146bp. ●连接丝是长50~60bp的DNA, 与组蛋白H1结合。
22
23
染色体的分子结构
24
么么么么方面
• Sds绝对是假的
染色体形成过程中长度与宽度的变化
第一级 DNA 第二级 核小体 第三级 螺线体 第四级 超螺线体
宽度增加 长度压缩
核小体
5倍
7倍
螺线体
3倍
6倍
超螺线体
13倍
40倍
染色体
2.5-5倍
《遗传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专业)
![《遗传学》教学大纲(生物技术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df5bb4c2da38376baf1fae4f.png)
《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高职应用生物技术总学时:72学时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它直接涉及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机理,是生物科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也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
在高等农林院校的教学计划中,遗传学被列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
同时,遗传学对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不论在理论研究上或在生产实践上,遗传学都日益显示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在于: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特征,深入探索引起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揭露其内在的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人们能动性地改造生物,造福人类。
简言之,遗传学的研究,就是要不断地认识生物遗传和变异的客观规律,从而进一步能动地运用这些规律于生产实践,促使生物朝着对人类生活有益的方向发展和进化。
2.教学基本要求:根据《遗传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要求以理论教学(即课堂讲授)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关《遗传学》的重要理论以交待清楚为宜,同时能较系统、较全面地向学生简要介绍一下《遗传学》的进展和应用前景则效果更好。
讲授要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为了督促学生能更好地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应适当布置一些必要的课后作业,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和记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和实习环节是不可缺少的,通过参加一定的实验和实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遗传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通过以上各个教学环节的实施,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或说明一般的遗传学现象和遗传学规律,对进一步学好《育种学》及相关学科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3.理论教学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简要介绍《遗传学》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及任务,要求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历史以及《遗传学》在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中的地位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染色体与细胞分裂
![染色体与细胞分裂](https://img.taocdn.com/s3/m/7e5f6fccd1f34693dbef3e12.png)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配合课本 P.20
生物体的发育与生命的维系需仰赖周而复始 的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可使遗传讯息精确的传递。 从一个新细胞产生至下一次细胞分裂完成的 过程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
配合课本 P.20
细胞生长与分裂的过程。主要分两时期: 间期 :细胞生长与准备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期: 细胞核分裂(真核细胞):
体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人类具有 23 对染色体, 依照大小编号,并编制 成染色体核型图。
1~22 号为体染色体 第 23 号男性与女性 不同,为性染色体
配合课本 P.19
人类男女性染色体的区别
配合课本 P.19
性染色体中 女性有两个 X 染色体。 男性有一个 X 染色体 与一个 Y 染色体。
性染色体与性别
基因与染色体
配合课本 P.28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 洒吞与巴夫来认为“染色体是传递遗传讯 息的构造”;基因应该位于细胞核内的染 色体上。
基因与染色体
配合课本 P.28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推论过程】
亲代透过精子与卵的结合产生子代,并藉 此将亲代的性状遗传给子代 推测基因必位于精子与卵之内。
亲代性别互换并不影响遗传结果,因此精 子与卵对遗传的贡献应是相等的。精子的 细胞质非常少,与卵相当的构造是细胞核 推测基因应位于细胞核内。
发生在配子(精子和卵)形成时。
配合课本 P.24
分裂开始前染色体同样会复制形成二分体, 接着连续进行两次的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第一阶段、减数分裂第二阶段
产生 4 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 为原来母细胞的一半。
减数分裂
配合课本 P.24
减数分裂第一阶段:
同源染色体互相配对形成四分体。 接着每对同源染色体彼此分离,分别进入 2 个子细胞。
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的分子机制
![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的分子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dd529e1c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ed.png)
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的分子机制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体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分裂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其涉及到许多分子机制。
在细胞分裂期间,染色体必须被复制,分离,并最终被均匀地分配给新的细胞。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物体需要利用细胞周期来计时,引导分子复杂体在正确的时间和位置发挥功能。
本文将对细菌和真核生物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的分子机制进行探讨。
一、细菌的分裂机制细菌是原核生物,其分裂机制与真核生物略有不同。
在细菌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被复制和分离,并且细胞壁正在不断合成。
整个过程由细菌特有的分子机制控制,其中包括FtsZ、MinCDE等蛋白质。
FtsZ是一种细胞分裂必需的基本蛋白质,它形成环状结构,称为分裂环。
在细菌分裂早期,分裂环在细胞中心开始形成,然后扩散到两端,最终完成细胞分裂的过程。
在分裂环形成的同时,MinCDE蛋白质在细胞极地分散。
MinCDE蛋白可以抑制FtsZ环形成的位置,因此可以在极端抑制细胞壁构造形成的位置上创造出一个分割面。
二、真核生物细胞的分裂机制真核生物细胞分裂的过程可以分为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
无丝分裂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而真核生物的细胞分裂通常是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可以进一步分为四个阶段: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在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启动DNA复制过程。
这时,在准备分裂的细胞中,染色体变成了一组双倍体的染色体。
在前期结束时,每个染色体副本称为染色体或姐妹染色体,并位于细胞核中。
在中期,分裂丝形成,细胞核消失,染色体被分开,并开始向两端移动。
在后期,细胞重新形成核膜,并准备分裂。
在末期,细胞分裂,在细胞外消失。
分裂丝是有丝分裂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一种跨越整个细胞的蛋白质纤维。
这些纤维由纺锤体中的微管聚合而成,并依靠两个中心体来形成。
许多不同的蛋白质参与了纺锤体蛋白的形成和维护,这包括:动力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运输蛋白、减数分裂蛋白等。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必须被复制、分离和分配。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21215c1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3.png)
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行为染色体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结构,它们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经历着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如染色体复制、准备等离子体、排列、分离等。
本文将深入探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首先,在细胞分裂的前期,染色体的DNA会发生复制,形成两条相同的染色体旁线姐妹染色单体。
这个过程发生在细胞周期的S期,是为了确保每个后代细胞都包含相同的基因信息。
染色体复制后,每个染色体由两条相连的染色单体组成,被称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
这种染色体结构保证了每一个后代细胞都能继承到相同的基因组。
接下来,在细胞分裂的中期,染色体会准备进入细胞分裂的下一个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的姐妹染色单体被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双螺旋结构的染色体。
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准备。
染色体准备的目的是为了保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并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被分配给两个子细胞。
随后,在细胞分裂的后期,染色体会在细胞核区域排列成一个等距的线性结构,称为染色体支线。
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排列。
染色体排列是为了确保染色体能够正确地被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
细胞分裂的分离过程依赖于染色体内的纤维蛋白,它会与细胞骨架结合,将染色体分离到两个子细胞中。
最后,在细胞分裂的末期,染色体会分离并成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结构。
这个过程称为染色体分离。
在细胞分裂的最后阶段,细胞质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每个子细胞都包含一组完整的染色体。
这种染色体的分离确保每个后代细胞都能获得正确的基因组。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受到多种调控机制的控制。
这些调控机制包括有丝分裂激酶、微管运动蛋白和纺锤体蛋白等。
它们协调着染色体复制、准备、排列和分离等不同的行为,确保细胞分裂的顺利进行。
总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经历了染色体复制、准备、排列和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
这些行为确保了每个后代细胞都能够获得正确的基因组,并且保证了细胞的遗传稳定性。
实验报告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与分析
![实验报告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8bece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9f.png)
实验报告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实验报告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观察与分析1. 引言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维持生命和生物发育的基本过程之一,其中包括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两种类型。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对于细胞遗传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观察和分析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以更深入了解细胞分裂的机制。
2. 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微生物学实验室配备的显微镜- 细胞培养培养基- 细胞培养皿- 活体细胞标本2.2 实验方法(根据实际实验内容编写)3. 观察结果(根据实际观察结果编写)4. 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的分析4.1 有丝分裂过程有丝分裂是指通过丝状物质的纺锤体使染色体有序分离的细胞分裂过程。
在有丝分裂开始阶段的纺锤体形成中,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开始凝聚,逐渐呈现出条状结构。
纺锤体由纺锤丝和中心体组成,在纺锤体的引导下,染色体在细胞中心向两个极端移动,每个染色体的两条染色体单体分离,沿纺锤丝移动到细胞极端。
4.2 无丝分裂过程无丝分裂是指染色体在细胞质内直接分离的细胞分裂过程。
相对于有丝分裂来说,无丝分裂的分裂过程相对简单,需要的结构和物质较少。
在无丝分裂开始阶段,细胞内染色体的凝聚程度相对较低。
染色体逐渐在细胞中心线上排列,然后分离为两个具有相同遗传信息的染色体。
5.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观察和分析了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是两种不同的细胞分裂类型,不同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也有所差异。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通过纺锤体的引导向两个细胞极端进行分离;而无丝分裂过程中,则是染色体直接在细胞质内进行分离。
这些观察结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细胞分裂和遗传物质传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6. 参考文献(如果有引用的文献,请根据实际情况列出参考文献)注:本实验报告仅做示范,实际内容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进行编写。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解析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cbb45e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9e.png)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解析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和繁殖的基础过程之一。
它通过不断的细胞增殖和分裂来实现。
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是关键,它们在细胞核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细胞分裂的两个主要阶段: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有线虫,昆虫,植物和动物细胞中最常见的分裂方式。
这个过程包括一个较长的丝状期和一个较短的细胞分裂期。
而无丝分裂通常在原核生物中发生,它是细胞直接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在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经历了几个关键的步骤。
首先,细胞在进入有丝分裂前进行了一轮DNA复制。
这意味着细胞核内的每个染色体都复制成为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它们通过一个特殊的连接点——着丝粒连接在一起。
在早期的有丝分裂期间,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被纤维蛋白组成的着丝粒分为两组,每组一条姐妹染色单体。
这一过程被称为染色体分离。
接下来的中期是细胞分裂的高峰期。
此时,细胞核中的纺锤体形成并连接到每个着丝粒。
在后期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纺锤体的作用下开始移动。
纺锤体通过收缩微管将染色体定位在相对的两个极端。
当着丝粒到达细胞极端时,染色体会被分离,并形成两个分离的染色体组。
这一阶段被称为分裂。
最后,在细胞分裂期中,新的细胞壁形成,将两个分离的染色体组和细胞质分隔开,从而形成两个独立的细胞。
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是一个相对简单的过程。
在无丝分裂中,染色体没有明显的可见形态改变。
这是因为无丝分裂没有纺锤体和着丝粒的参与。
相反,染色体直接分离,并通过一系列的化学信号来调控这一过程。
无丝分裂通常发生在原核生物中,如细菌和藻类。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是由多种蛋白质和生物化学过程调控的。
例如,染色体的复制和分离需要多种酶的参与,它们能够识别和切割DNA,以确保准确的复制和分离过程。
此外,激素和信号分子也在调控染色体行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些激素和信号分子可以触发特定的化学反应,从而促进或抑制染色体的分离和移动。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85f7daa102768e9950e738c9.png)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1.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1 -1.2分离定律 ......................................................................................................................... - 13 -1.3自由组合定律 ................................................................................................................. - 25 -1.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 35 - 1.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或卵细胞一、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或卵细胞1.减数分裂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可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主要阶段。
3.减数分裂的意义(1)子代既能有效地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确保遗传的稳定性,又能保持遗传的多样性,增强子代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础,也是生物遗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证。
二、减数第一次分裂1.减数分裂前间期(1)主要变化:精原细胞经过生长发育,体积增大,细胞核中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后,发育成为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
生物中图版学案: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
![生物中图版学案: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679f626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d6.png)
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1.阐明减数分裂的概念。
2.举例说明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培养识别图表的能力,培养一定的空间概念。
3.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并模拟分裂过程染色体的变化.一、减数分裂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
2.时期:从原始生殖细胞发展到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
3.特点: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在整个分裂过程中只复制一次。
4.结果:成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了一半.二、精子的形成过程1.形成场所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
2.形成过程(1)间期。
①染色体行为变化:染色体进行复制,复制后DNA加倍,染色体数目并不加倍,只是每条染色体含有由一个着丝粒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细胞变化:一个精原细胞→一个初级精母细胞。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即联会。
由于此时每条染色体实际含有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因而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故称四分体。
思考:判断同源染色体的依据是什么?提示: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关键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能够两两配对,即发生联会现象。
②中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排列到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附着在细胞一极的纺锤丝上。
③后期:在纺锤丝的牵引下,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各含两条染色单体)彼此分离,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
细胞中的每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思考:细胞的两极的染色体来自父母方的各一半吗?提示:不一定.每极染色体中多少来自父本,多少来自母本,是完全随机的,全部来自父本,或全部来自母本都是有可能的。
更多的可能是既有父本的,又有母本的.④末期:分离的同源染色体到达两极后,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的两个子细胞,称为次级精母细胞,每个子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已经减少了一半。
思考:二倍体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吗?提示:由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进入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中,所以二倍体的次级精母细胞中不再含有同源染色体.(3)减数第二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通常没有间期,或者间期时间很短。
动物遗传专升本复习题2
![动物遗传专升本复习题2](https://img.taocdn.com/s3/m/b79f988f83d049649b66589d.png)
动物遗传专升本复习题第一章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1、一般认为每一个未复制的染色体中具有一个DNA分子,人的二倍体染色体数为46.下列时期中一个细胞或一个核中DNA分子数和二价体数各为多少?(1)粗线期;(2)双线期;(3)终变期;(4)末期I(5)前期II(6)末期II。
2、黄牛的体细胞含60条染色体,下列细胞中,有多少条染色体?(a)成熟卵子;(b)第一极体;(c)精细胞;(d)精子;(e)初级精母细胞;(f)脑细胞;(g)次级卵母细胞;(h)精原细胞。
3、一细胞有4对同源染色体(Aa、Bb、Cc和Dd),它能产生多少种不同类型的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4、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各产生什么样的结果?5、下面各种情况是符合于减数分裂,有丝分裂,还是两者都符合或两者都不符合?(1)亲代细胞与子代细胞的染色体都是相等的;(2)二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会有一个减半的过程(3)分裂终了时,每个细胞中只有每对染色体中的一个;(4)在二倍体生物中,子细胞中有每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
6、在下面的说法中,凡是对的用“√”做记号,凡是错的用“X”做记号:(1)同一动物的皮肤细胞和配子含有同数量的染色体。
(2)在同一个细胞的减数分裂中任意2条染色体都可以联会。
(3)一个动物的配子所含的母本染色体可以比它的体细胞所含的多。
(4)在一个成熟的精细胞的10个染色体中有5个总是母本的。
(5)在一个初级卵母细胞中的22个染色体可能有15个是母本的。
(6)2个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在联会时处于并排对立的位置。
(7)同一个动物的精子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精原细胞所含的一半。
第二章遗传的基本定律及其扩展1、孟德尔进行豌豆杂交,在F1中共收获7324粒种子,其中5474为圆的,1850为皱的,已知圆对皱为显性,分别用R和r代表:(1)写出原始亲本间的杂交,所产生的配子及F1.(2)表示出F1自交,所产生的配子类型并简述F2预期结果。
2、通常人类眼睛的颜色是遗传的,即褐色归因于显性基因,蓝色是由其相对的隐性基因(b)决定的。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https://img.taocdn.com/s3/m/af6d933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8.png)
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高一生物必修二知识点遗传基因染色体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1.基本概念:(1)性状——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生化等各方面的特征。
(2)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3)在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的杂交实验中,杂种一代(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来的是隐性性状。
(4)性状分离是指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5)杂交——具有不同相对性状的亲本之间的交配或传粉(6)自交——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的交配或传粉(自花传粉是其中的一种)(7)测交——用隐性性状(纯合体)的个体与未知基因型的个体进行交配或传粉,来测定该未知个体能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基因型)的一种杂交方式。
(8)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9)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10)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非等位基因——包括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及同源染色体的不同位置的基因。
(11)基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的片断,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孟德尔实验成功的原因:(1)正确选用实验材料:①豌豆是严格自花传粉植物(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一般是纯种②具有易于区分的性状.(2)由一对相对性状到多对相对性状的研究(3)分析方法: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4)实验程序:假说-演绎法,即观察分析——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3.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高豌豆×矮豌豆 P:AA×aaF1:高豌豆F1: Aa自交自交F2:高豌豆矮豌豆 F2:AA Aa aa3 : 1 1 :2 :1(二)二对相对性状的杂交:P:黄圆×绿皱P:AABB×aabbF1:黄圆 F1: AaBb自交自交F2:黄圆黄皱绿圆绿皱F2:A-B- A-bb aaB- aabb9 :3: 3 : 1 9 :3 : 3: 1在F2 代中:4 种表现型:两种亲本型:黄圆9/16 绿皱1/16,两种重组型:黄皱3/16 绿皱3/16。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ea4a691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d.png)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而细胞分裂是细胞繁殖和增殖的关键过程。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是遗传信息的载体,所以染色体的行为是细胞分裂的核心和关键。
细胞分裂的类型在细胞的生命周期中,有两种类型的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在分裂过程中明显地形成了有机的有丝分裂纺锤体,而无丝分裂是指无明显的有丝分裂纺锤体存在。
有丝分裂是高等动植物细胞、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原核生物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无丝分裂在原虫、球菌等单细胞生物中非常常见,这两种类型的细胞分裂涉及不同的过程和染色体行为。
有丝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在有丝分裂中,细胞的核分裂了两次,形成四个细胞。
整个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细胞负责期。
在有丝分裂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在拷贝的过程中身被复制成为姐妹染色体,然后进入有丝分裂中期。
在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纺锤体会由微管聚集物构成,形成从极体到此的有机结构。
这时,染色体释放出来,被有丝分裂纺锤的微管捆绑在上面,从而用双方纺锤体的力相分离。
分裂到细胞的两个极端,导致一方的染色体和另一方的染色体,分别成为两个细胞核。
在有丝分裂后期,单倍体细胞内的染色体都膨胀,变成了新的染色质形态。
细胞负责期是有丝分裂的最后一个阶段,细胞在这个时期通过自我修复,准备开始下一周期的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的染色体行为在无丝分裂中,细胞的核直接分裂,形成两个自由核。
在原生动物、原生植物和真菌等有些生物中,无丝分裂是其生命周期中经历的一部分。
相比有丝分裂的染色体行为,无丝分裂的染色体行为有极大的不同。
在无丝分裂的染色体行为中,染色体的复制和分裂同步进行,并排列在细胞的中央,然后由中央向两极移动,分裂成两个分子。
这样,分子就能分别分配到两个细胞中。
染色体行为与细胞分裂的联系染色体的行为对于细胞分裂来说非常关键,因为它们是遗传信息的载体,直接决定了新细胞的遗传信息。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a22edf23186bceb18e8bb09.png)
课题: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目标:
1.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认识染色体
3.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过程及结果
4.思考染色体这样变化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染色体
2.染色体的变化过程
3.染色体变化结果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描述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分裂的过程。
答案:动物细胞:先细胞核一分为二,细胞膜向内凹陷,细胞质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各有一个细胞核。
植物细胞:先细胞核一分为二,在中央形成新的细胞壁和细胞膜,细胞质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各有一个细胞核。
【新知讲解】
提问:细胞分裂时哪种结构变化最明显?
通过观察法来寻找答案:观察分裂比较旺盛的洋葱根尖细胞
染色体的介绍:
细胞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构成
染色体变化过程介绍
细胞分裂时, 细胞核的变化最明显,染色体先复制,再平均分配到两个新细胞中,因此新细胞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没有发生改变,新细胞与原细胞所含有的染色体是一样的。
总结
课堂练习。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发生的机理简介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发生的机理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9a9eb7fa51e79b896902264e.png)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发生的机理简介马小明(甘肃省临夏中学临夏731100)摘要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有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简要介绍参与染色体行为的几种主要亚细胞结构,并对染色体整 列、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和染色体移动行为的发生机理作简要阐述$希望为一线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细胞分裂染色体整列染色单体分离染色体移动1与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相关的亚细胞结构1.1中心体及其复制中心体由1对相互垂直的中 心粒和其周围的无定型物质(称为中心粒周围物质,PCM)构成的细胞器[1],其与微管组装和细胞分裂密切 相关。
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
中心粒是 由9组三联体微管构成的圆筒状结构,直径约为0.25 5,,长度不定。
三联体微管的主要成分为"$ 微管蛋白,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围绕中心体微管进行组 装并向四周辐射。
中心体与放射的微管合称星体。
细 胞分裂时,星体参与组装纺锤体。
在细胞周期中,中心体也要复制并分配到子细胞 中,称为中心体周期。
中心体的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即分别以2个中心粒为模板合成新中心粒,复制完成后 的2个中心体均含1个亲本中心粒和1个子代中心 粒[2]。
在每个细胞周期中,中心体复制1次。
亲代中 心粒相互分离是中心体复制开始的征兆,出现在E1晚 期;S期早期子代中心粒开始合成;到G2期中心体复制 完成,1对中心体开始分离,各自向细胞两级移动。
在减数分裂中,中心体同样在间期复制。
减数第一 次分裂结束,2个中心体分别进人2个次级精母细胞(或 分别进人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在减数第二次分 裂过程中2个中心粒相互分离,分别形成只含有1个中 心粒的中心体,但是期间新的子代中心粒在逐渐形成[3]。
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后,每个精子细胞中已经有 1个亲代中心粒和1个子代中心粒构成的中心体。
其中,亲代中心粒在精细胞变形过程中与精子尾部形成相关,子 代中心粒分布在精子头部;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中心 粒在减数分裂完成后丢失。
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分离
![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分离](https://img.taocdn.com/s3/m/396bb8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a.png)
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分离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本过程之一,它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形式。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有序分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有丝分裂中的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是大多数真核生物体内细胞进行的一种细胞分裂方式。
在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分离在细胞的不同阶段依次进行。
1. 基因组复制在有丝分裂的前期,细胞核内的染色体开始进行复制,每一条染色体复制成两条完全相同的姐妹染色体,这两条染色体称为染色体二分体。
2. 核间期复制后的染色体开始缠绕成为可见的染色体,此时核膜仍存在。
3. 染色体纺锤体阶段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核膜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形成。
此时,染色体二分体在纺锤体的引导下移动到细胞的中央区域。
4. 融合分离在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二分体被分开,每一条姐妹染色体被纺锤体的纤维拉向细胞的两极,最终分离到细胞的两侧。
这一过程确保了每个新细胞获得完整的染色体组。
二、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分离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进行的一种特殊的细胞分裂,它使得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量减半。
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分离过程也有其特殊性。
1. 第一次分裂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的过程类似,但在分离染色体时有一些差异。
在该过程中,染色体进行纺锤体引导下的移动,但染色体并未完全分离。
2. 第二次分裂第一次分裂后,形成了两个细胞,每个细胞含有一套染色体。
在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中,这两个细胞继续进一步分裂,染色体再次分离。
3. 染色体分离在减数分裂的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再次纺锤体引导下的移动,最终分离到不同的子细胞中。
这样,每个子细胞都获得了半数的染色体。
细胞分裂是一项复杂的生物学过程,而染色体的有序分离是细胞分裂中的关键步骤。
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和新细胞的正常发育,理解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分离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细胞分裂与染色体分离的过程,我们能进一步揭示生物体内复杂细胞过程的奥秘,为人类健康和疾病治疗提供基础。
植物细胞学中的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
![植物细胞学中的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5c634ca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53.png)
植物细胞学中的细胞分裂与染色体行为植物细胞学是研究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以及细胞分裂和遗传学等方面的学科。
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它是指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或更多个相同或相似的子细胞的过程。
而染色体行为则是指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和排序。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细胞分裂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及染色体在这些阶段中的行为。
细胞分裂是由一个复杂而精确的过程组成,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两种类型。
有丝分裂是指细胞核和细胞质均分为两个子细胞的分裂过程,它包括有丝分裂前期、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后期和有丝分裂结束四个阶段。
在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逐渐凝缩成条状结构,并且核膜开始分解。
有丝分裂中期是分裂过程中最关键的阶段,此时染色体排列在细胞的中央区域,每一对染色体成为一个纺锤体,纺锤体的纤维与染色体的着丝粒相连。
有丝分裂后期是指染色体在两个子细胞的一侧重新形成核膜,并且纺锤体逐渐消失。
最后,有丝分裂结束后,细胞质分裂完成,形成两个独立的细胞。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中进行的分裂过程,其目的是形成配子。
减数分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减数分裂一和减数分裂二。
在减数分裂一中,染色体进一步凝缩,核膜开始分解,并且进行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交换。
联会和交换的结果是增加了基因重组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基因的多样性。
在减数分裂二中,染色体再次进行分离,形成四个具有单倍体染色体数目的细胞。
这四个细胞最终形成四个独立的配子。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是十分关键的。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结构体,它携带着细胞的遗传信息。
在细胞分裂前期,染色体开始凝缩,并且纺锤体开始形成。
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与纺锤体的纤维相连,形成纺锤体运动的基础。
在染色体分离时,纺锤体的收缩使得着丝粒分裂,使每个子细胞都拥有完整的染色体组。
当分裂结束,染色体再次变为松散状态,并且重新进入细胞周期的同源染色体复制期。
细胞分裂和染色体行为的研究对于理解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殖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95916a7d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4f.png)
高中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高中的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聊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那些事儿。
要说细胞分裂,这就好比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表演”,而染色体就是舞台上的“主角”。
它们的一举一动那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来说说有丝分裂吧。
想象一下,细胞就像一个大大的房间,染色体们原本都在里面安静地待着。
当有丝分裂开始的时候,就像是听到了开场的铃声,一切都变得热闹起来。
细胞核膜和核仁消失,染色体们开始“梳妆打扮”,它们先是把自己“压缩”得紧紧的,变得又短又粗,这样能更方便地行动。
然后,纺锤体出现了,就像是舞台上的道具,牵引着染色体们各就各位。
我记得有一次在实验室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切片,那真是一次神奇的经历。
我拿着显微镜,眼睛紧紧地盯着目镜,心里满是期待。
当我终于找到一个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时,我清晰地看到染色体整齐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就像是一排训练有素的士兵,整整齐齐,丝毫不乱。
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和美妙。
在分裂后期,染色体更是展现出了它们的“活力”。
姐妹染色单体被纺锤丝拉着,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候的染色体,就像是两个被拔河的队伍拉着的绳子,拼命地朝着两边跑。
最后,到了末期,细胞一分为二,染色体又舒展开来,重新变成了细丝状,细胞核膜和核仁也重新出现,就好像一场精彩的表演落下了帷幕。
再说说减数分裂,这可比有丝分裂更加复杂和有趣。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染色体们两两配对,形成了同源染色体。
这就像是找到了自己的“伙伴”,手牵手准备一起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发生交叉互换,就像是两个小伙伴互相交换了礼物,增加了彼此的“特色”。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等待着下一步的指令。
到了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就像是小伙伴们要分开去探索不同的世界。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和有丝分裂有些相似,但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参与。
染色体们再次经历了浓缩、排列和分离的过程。
总之,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就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每一个步骤都精准无误,有条不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染色质带有重要遗 传信息,间期活跃表 达。
异染色质晚复制、早凝缩, 间期通常高度螺旋化、紧 密卷缩;
常染色质间期处于松散状 态,染色质密度较低。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细 胞生物又可以分为: 原核生物:细菌、蓝细菌等。 真核生物: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真菌、 高等动植物。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一、原核细胞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拟核 遗传物质聚集形成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遗传学》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第二节 染色体 第三节 细胞分裂与细胞周期 第四节 生物配子形成和受精 第五节 生活周期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第一节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根据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可将生物分为: 非细胞生物:具有前细胞形态的构成单位,包 括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有活性的蛋白质) 等; 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二、染色体的形态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染色体的大小
物种间染色体大小差异 长度:μ 宽度:μ 同一物种染色体 宽度大致相同 长度差异较大
染色体识别
长度往往是区分同一 物种染色体的第一依 据:长→短。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二)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染色体的单线性 未经复制染色体含一个染色单体; 一个染色单体含有一条线性无分支的染色线; 一条染色线含有一条双螺旋链。 间期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复制→两条完全相同 的分子。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二)染色体的结构模型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细胞壁
由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等物质组成。 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使植物遗传研究、操作更困难。 尤其在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 细胞壁的去除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细胞膜
组成 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 内膜折叠形成内质网 膜结构的基本功能 提供生理生化反应场所、信息传递、能量传 递、代谢调控、细胞识别、癌变等。
异染色质在间期不解旋, 染色很深;
影响染色深浅因素:
常染色质在间期解旋松
链存在状态;
散,染色很浅;中、后 期卷缩,染色深。
链在的同密一度条。染色体上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经染色后
所表现出的这种差异称为异固缩现象。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比较
两者结构上连续,化学性 质没有差异。
形状、大小因生物、组织而异。 功能: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 结构: 核膜、核液、核仁 染色质和染色体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细胞核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第二节 染色体
研究染色体形态、结构与数目的意义 真核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存在、组织形式; 形态、数目是物种的特征; 染色体在世代间传递行为→基因的传递行为; 染色体的状态→遗传信息的状态。 染色体携带的基因各不相同 区分、识别同一物种(细胞内)各条染色体。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细胞质
构成成分 基质:蛋白质、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电解质 细胞器:线粒体、质体、核糖体、高尔基体等 遗传学重要强调的细胞器 线粒体和叶绿体:分别是有氧呼吸、光合作用场 所;含有,具有遗传功能→特殊的遗传规律。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细胞核
、染色体的结构 染色质线完全伸展时,其直径不过,而其长度 可达几毫米,甚至几厘米; 当它盘绕卷曲时,可以收缩得很短; 如人最长的一条染色体,分裂间期可伸展长达, 中期卷缩后仅为μ长,如何做到?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三)异固缩现象
染色反应
染色质对碱性染料反应
染料分子与分子结合, 在光学显微镜下染料 显色。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一、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质() 分裂间期核内能被碱性染料染色 的物质。 染色体() 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而成 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数目) 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二、染色体的形态
观察时期: 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最粗最短、明显、稳定。 通常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并用于识别染 色体的形态特征主要有: 染色体的大小; 着丝粒的位置; 次缢痕和随体的有无及位置,等。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次缢痕和随体
次缢痕:除主缢痕外存在另一 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通常 在短臂上。
随体:次缢痕外端圆形或略呈 长形的突出体。
次缢痕位置、随体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三、染色体的组成及分子结构
(一)染色质的组成成分和基本结构 (脱氧核糖核酸):左右 组蛋白:与结合的碱性蛋白 、、、和,比例大致为 结构稳定,与的含量比例大致相等 非组蛋白:可能与染色质结构调节有关
、着丝粒和染色体臂
着丝粒(点) 两条染色体交叉区域,细胞分 裂时纺锤丝附着该区域。 不被染色,呈现为一缢缩(无 色间隔)点→主缢痕 着丝粒所连接的两部分称为染 色体臂。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着丝粒和染色体臂
根据着丝粒位置、两臂相对长度(臂比)可将 染色体分为: 中间着丝粒→后期呈形 近中着丝粒→后期呈形 近端着丝粒→后期近似棒状 顶端着丝粒→后期呈棒状 颗粒状
二、真核细胞
(与原核细胞相比)
最根本区别:具有细胞核结构 具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具有核仁; 遗传物质以染色体结构存在、活动。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动 物 细 胞 结 构
《遗传学》——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第一章)
真核细胞
细胞壁(Cell wall)(植物) 细胞膜(Cell membrane) 细胞质(Cytoplasm) 细胞核 (Nucle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