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概念笔记
我的操作系统原理笔记和总结
1、操作系统的分类依照操作系统提供的效劳,大致能够把操作系统分为有单道和多道之分的批处置系统,有同时性和独立性的分时系统,有严格时刻规定的实时系统,可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可和谐多个运算机以完成一个一起任务的散布式系统。
咱们使有的windows是网络式系统。
2、操作系统的结构操作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层次结构最大特点是整体问题局部化来优化系统,提高系统的正确性、高效性使系统可保护、可移植。
要紧优势是有利于系统设计和调试;要紧困难在于层次的划分和安排。
3、操作系统与用户(1)作业执行步骤操作系统提供给用户表示作业执行步骤的手腕有两种:作业操纵语言和操作操纵命令。
作业操纵语言形成批处置作业。
操作操纵命令进行交互处置。
(2)系统挪用操作系统提供的系统挪用要紧有:文件操作类,资源申请类,操纵类,信息保护类系统挪用往往在管态下执行。
当操作系统完成了用户请求的“系统挪用”功能后,应使中央处置器从管态转换到目态工作。
4、移动技术移动技术是把某个作业移到另一处主存空间去(在磁盘整理中咱们应用的也是类似的移动技术)。
最大益处是能够归并一些空闲区。
处置器治理一、多道程序设计系统“多道程序设计系统” 简称“多道系统”,即多个作业可同时装入主存储器进行运行的系统。
在多道系统中一点必需的是系统须能进行程序浮动。
所谓程序浮动是指程序能够随机地从主存的一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程序被移动后仍不阻碍它的执行。
多道系统的益处在于提高了处置器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外围设备资源;发挥了处置器与外围设备和外围设备之间的并行工作能力。
能够有效地提高系统中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单位时刻内的算题量,从而提高了吞吐率。
(关键词:处置器,外围设备,资源利用率,单位算题量,吞吐率),但要注意对每一个计算问题来讲所需要的时刻可能延长,另外由于系统的资源有限,会产生饱和,因此并行工作道数与系统效率不成正比。
二、进程1、概念进程是一个程序在一个数据集上的一次执行。
操作系统笔记
操作系统笔记(总17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 OS)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首次扩充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在计算机系统上配置操作系统主要目标与计算机系统的规模和应用环境有关。
操作系统的目标方便性硬件只能识别机器代码(0、1)OS提供命令,方便用户使用计算机有效性使CPU、I/O保持忙碌,充分利用使内存、外存数据存放有序,节省空间合理组织工作流程,改善资源利用率,提高吞吐量可扩充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硬件/体系结构/网络/InternetOS应采用层次化结构,便于扩充和修改功能层次和模块开放性支持网络环境,兼容遵循OSI标准开发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的作用1. 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命令方式用户通过键盘输入联机命令(语言)系统调用方式用户程序通过系统调用,操纵计算机图形、窗口方式用户通过窗口、图标等图形界面操纵计算机2.计算机系统资源管理者4大类资源:处理机;存储器;I/O设备;信息(文件:程序、数据)3.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扩充机器)裸机:只有硬件的计算机,难以使用虚机器:在裸机增加软件(OS等),功能增强,使用方便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利用率早期计算机很昂贵,为提高资源利用率,产生了批处理系统2.方便用户为改善用户上机、调试程序时的条件,产生了分时系统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OS随之更新换代,如:8位->16位->32位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单处理机OS->多处理机OS->网络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无操作系统时代OS尚未出现,人们如何使用计算机人工操作方式人工操作方式的缺点用户独占全机CPU等待人工操作结果:资源利用率低下脱机输入输出系统低速设备纸带机/卡片机高速设备磁带/磁盘I/O速度提高,缓解了I/O设备与CPU的速度矛盾主机:用于计算的主计算机外围机:也是计算机,处理输入输出,使之不占用主机CPU时间外围机控制输入/输出输入:低速设备->高速设备输出:高速设备->低速设备输入和输出使用独立于主机的外围机,不占用主机的CPU时间,是脱机过程,因此叫做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单道批处理系统计算机发展的早期,没有任何用于管理的软件,所有的运行管理和具体操作都由用户自己承担,任何操作出错都要重做作业,CPU的利用率甚低。
《操作系统概念》重点内容总结
《操作系统概念》重点内容总结第⼀章导论1、操作系统的功能作⽤:(1)作⽤: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的系统软件,使⽤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
(2)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件管理、⽤户接⼝。
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操作时期:⼈⼯⼲涉,⽤户独占。
(2)早期批处理时期:出现了完成作业⾃动转换⼯作的程序叫监督程序,包括早期联机批处理、早期脱机批处理。
(3)多道批处理系统:在内存中同时存放多道程序在管理程序的控制下交替执⾏,⽤户独占。
(4)分时系统:⽤户与主机交互。
(5)实时系统:具有专⽤性及时性。
(6)现代操作系统(⽹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有⽹络地址,提供⽹络服务,实现资源共享。
第⼆章计算机系统结构1、计算机系统在硬件⽅⾯的保护:(1)双重模式操作:⽤户模式、监督程序模式,双重模式操作为⼈们提供了保护操作系统和⽤户程序不受错误⽤户程序影响的⼿段。
(2)I/O保护:定义所有I/O指令为特权指令,所以⽤户不能直接发出I/O指令,必须通过操作系统来进⾏。
(3)内存保护:对中断向量和中断服务程序进⾏保护,使⽤基址寄存器和界限寄存器。
(4)CPU保护:使⽤定时器防⽌⽤户程序运⾏时间过长,操作系统在将控制权交给⽤户之前,应确保设置好定时器,以便产⽣中断。
第三章操作系统结构1、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进程管理、内存管理、⽂件管理、输⼊/输出系统管理、⼆级存储管理、联⽹、保护系统、命令解释系统。
2、系统调⽤的含义:系统调⽤提供了进程与操作系统之间的接⼝。
分为五类:进程控制、⽂件管理、设备管理、信息维护、通信。
3、操作系统设计所采⽤的结构:(1)简单结构:以较⼩、简单且功能有限的系统形式启动,但后来渐渐超过了其原来的范围,由于运⾏所⽤的硬件有限,它被编写成利⽤最⼩的空间提供最多的功能。
(2)分层⽅法:优点:模块化,简化了调试和系统验证(灵活性强);缺点:涉及对层的仔细认真的定义的困难,效率较差(3)微内核:优点:便于操作系统扩充,便于移植;缺点:关于哪些服务应保留在内核内,⽽哪些服务应在⽤户空间内实现,并没有定论。
操作系统复习笔记内容概括
4. RM 策略需要调度 个任务时, 最坏情况下的 CPU 利用率为
.
两个任务约为
, 无限多个任务时约为
.
3. 最早截止期限优先 (EDF)
三、内存管理
1. 内存管理: 管理所有和内存相关的操作和保存在主存中的资源, 使得多个进程能够使用主存和 资源.
6. 截止时间: 实时系统必须要满足截止时间.
7. 可预测性: 涉及多媒体的实时系统, 人的耳朵和眼睛十分灵敏, 所以进程调度必须是高度 可预测和有规律的.
2. 批处理系统的调度
1. 先来先服务 (FCFS, FIFO): 当新作业进入, 排到队尾; 当进程被堵塞, 就接着运行队 头任务; 当阻塞进程变为就绪时, 进入队尾.
3. 进程控制块 (PCB)
1. 在内核中, 每个进程都通过一个数据结构来保存它相关的状态, 如它的进程标识符 PID、 进程状态、虚拟内存状态、打开的文件等, 这个数据结构称为进程控制块 PCB.
4. 多道程序设计
1. 上下文切换
1. 将当前处理器的寄存器上下文保存到当前进程的系统级上下文的现场信息中;
3. 动态重定位: 使用基址寄存器和界限寄存器将每个进程的地址空间映射到物理内存的不同部分.
4. 连续内存分配:
1. 首次适配 (first fit): 沿着链表搜索, 直到找到一个空闲区.
2. 最佳适配 (best fit): 搜索整个链表, 找出能够容纳进程的最小空闲区.
3. 最差适配 (worst fit): 总是分配最大的可用空闲区.
2. 外部碎片: 与页相比, 段是不定长的, 多次替代和调换后, 就会形成空闲区, 这种现象称 为外部碎片. 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内存紧缩来解决.
操作系统概念(复习资料)
1概念单道、多道程序的特点与区别: 单道:一次只能运行一个程序多道:一次可以运行多个程序。
对称和非对称多处理器: 非对称: 每个处理器完成各自的任务, 主从处理器(主从关系)2.操作系统构造对称: 每个处理器完成所有的任务集群和多处理器区别: 前者有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后者只有一个中断和陷阱的主要区别: 陷阱是由程序造成的,并且与程序同步。
如果程序一而再的被运行,陷阱将总在指令流中相同位置的精确发生。
而中断则是由外部事件和其时钟造成的,不具有重复性用户态与核心态: 当一个任务(进程)执行系统调用而陷入内核代码中执行时,我们就称进程处于内核运行态(或简称为内核态)。
此时处理器处于特权级最高的(0级)内核代码中执行。
当进程处于内核态时,执行的内核代码会使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
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的内核栈。
当进程在执行用户自己的代码时,则称其处于用户运行态(用户态)。
即此时处理器在特权级最低的(3级)用户代码中运行。
当正在执行用户程序而突然被中断程序中断时,此时用户程序也可以象征性地称为处于进程的内核态。
因为中断处理程序将使用当前进程的内核栈。
这与处于内核态的进程的状态有些类似2.操作系统结构操作系统主要功能: 文件管理,处理器管理,设备管理,用户接口,存储器管理参数传递的几种方式: 计算机向用户提问(需系统调用从键盘读入参数), 通过窗口来获得参数设备管理与文件管理层次化与模块化的内存设计及优缺点: 具有很明显的层次, 每层相互独立, 层与层通过某些接口连接, 易于实现, 但运行时间太慢3.进程什么是进程PCB包括哪些内容进程切换要执行那些操作(context-switching)进程通讯权限设置(进程通讯中,共享内存,管道的权限)PCB: 进程状态,进程编号,程序计数器,CPU存储器,CPU调度信息,内存管理信息,记账信息,I/O状态信息4.线程线程需要条件: 应用程序要执行多个相似的任务线程组成: CPU使用的基本单元, 线程ID,程序计数器,寄存器集合,栈线程间共享: 代码段,数据段,其它系统资源(文件), 堆线程私有: 栈,寄存器****多用户进程-> 核心线程-> CPU数目直接的关系5.CPU调度为何需要Scheduling (CPU):提高CPU的利用率Scheduling 设计约束: 抢占调度,进程间的切换带来的时间花费FCFS(First Come First Served):SJF(Short Job First):PS(Priority Scheduling):RR(Round Robin):时间片长度:长度太短,进程间频繁地进行上下文切换,运行时间大大增加。
操作系统原理笔记
操作系统原理笔记1、处理器的管理和调度2、分时系统。
把处理机的时间分为时间片,时间片分配给作业使用。
片期内未完成则暂时中断等待下一轮分配,并把控制权交给其他作业使用。
3、操作系统功能:处理机管理、存储器(主存)管理、文件管理、作业管理、设备管理。
4、进程: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可并发、具备独立功能的执行过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保护的基本单元。
进程和进程之间具有制约关系,在关键点上需要互相等待或互通消息,可以并发执行以改进资源利用率。
每个进程有且只有一个PCB(process control block),是操作系统记录和刻画进程有关信息的数据结构,控管的主要依据。
进程可以进创建新的进程,PCB中有记录进程关系。
进程创建过程:申请空白PCB--->为新进程(含程序及数据、用户栈)分配资源(内存)---->初始化PCB----进程插入就绪队列。
5、程序执行三种状态:占用处理器,运行态;等待某个事件发生,等待态(阻塞、睡眠);等待条件已满足但未占用处理器,就绪态。
6、分页存储管理:作业地址空间和存储空间,用相同长度等分。
即作业的一页对应物理的块或页框。
页表记录了这种对应关系。
7、分段存储管理。
作业的地址空间按照一定逻辑分段,如主程序段、子程序段、数据段、堆栈段。
段内地址连续,段间不连续。
段表记录了进程的逻辑到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
8、虚拟存储器:辅助存储器空间,用于暂存主存中的程序和数据,自动实现本分装入和部分对换功能。
大小与计算机地址结构及可用辅助存储器的容量。
9、I/O设备是计算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的装置。
设备管理中制程技术---缓冲技术,是解决CPU与外设之间速度不匹配的矛盾,提高CPU通过及外设之间的并行性能。
10、一次磁盘的IO操作时间由,柱面号、磁头号(扇面)、扇区号共同决定。
《操作系统概念》重点内容总结教学内容
一、操作系统的定义与功能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高效、可靠的计算环境。
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设备管理和用户界面管理等。
二、进程与线程进程是操作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它是一个具有一定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的一次运行活动。
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实体,是CPU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它是比进程更小的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
三、内存管理内存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内存资源,确保每个进程都能获得所需的内存空间。
内存管理包括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内存共享和内存置换等。
四、文件系统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和存储文件的一组机制。
它负责文件的创建、删除、读写、复制、移动等操作,并提供文件的目录结构和访问控制机制。
五、设备管理设备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如键盘、鼠标、打印机、显示器等。
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的驱动程序管理、设备的分配和释放、设备的控制和通信等。
六、用户界面用户界面是操作系统与用户交互的界面,它负责接收用户的输入指令,并显示系统的输出结果。
用户界面包括命令行界面和图形用户界面两种类型。
七、操作系统的类型操作系统根据其功能和应用场景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等。
八、操作系统的安全与保护操作系统的安全与保护是操作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它负责保护计算机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访问。
操作系统的安全与保护包括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控制、加密技术、安全审计等。
九、操作系统的性能优化操作系统的性能优化是操作系统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旨在提高操作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响应速度。
操作系统的性能优化包括进程调度算法优化、内存管理算法优化、文件系统优化、设备驱动程序优化等。
十、操作系统的未来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操作系统也在不断演进和变革。
操作系统概念笔记
导论小结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并提供应用程序运行环境的软件。
也许操作系统最为直观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人与计算机系统的接口。
为了让计算机执行程序,程序必须位于内存中。
内存是处理机能够直接访问的唯一的大容量存储区域。
内存为字节或字的数组,容量为数百KB到数百MB。
每个字都有其地址。
内存是易失性存储器,当没有电源时会失去其内容。
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都提供了外存以扩充内存。
二级存储器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它可以长久地存储大量数据。
最常用的二级存储器是磁盘,它提供对数据和程序的存储。
根据速度和价格,可以将计算机系统的不同存储系统按层次;来组织。
最高层为最昂贵但也最快。
随着向层次结构下面移动,每一个为的存储价格通常降低,而访问时间通常增加。
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单处理器系统只有一个处理器,而多处理器系统包含两个或更多的处理器来共享物理存储及外设。
对称多处理技术(SMP)是最为普遍的多处理器设计技术,其中所有的处理器被视为对等的,且彼此独立地运行。
集群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多处理器系统,它由通过局域网连接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组成。
为了更好地利用CPU,现代操作系统采用允许多个作业同时位于内存中的多道程序设计,以保证CPU中总有一个作业在执行。
分时系统是多道程序系统的扩展,它采用调度算法实现作业之间快速的切换,好像每个作业在同时进行一样。
操作系统必须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正确操作。
为了防止用户干预系统的正常操作,,硬件有两种模式: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许多指令(如I/O指令和停机指令)都是特权的,只能在内核模式下执行。
这些工具(如双模式、特权指令、内存保护、定时器中断)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基本单元,用以实现正确操作。
进程(或作业)是操作系统工作的基本单元。
进程管理包括创建和删除进程,为进程提供与其他进程通信和同步的机制。
操作系统通过跟踪内存的哪部分被使用及被谁使用来管理内存。
操作系统还负责动态地分配和释放内存空间,同时还管理存储空间,包括为描述文件提供文件系统和目录,以及管理大存储器设备的空间。
操作系统原理笔记总结
操作系统原理笔记总结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负责管理硬件资源、提供用户接口以及运行应用程序。
本文将为你详细总结操作系统的工作原理,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一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概念。
一、操作系统概述1.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简称OS)是一种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它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与基石。
2.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 硬件资源管理:如CPU、内存、外设等。
- 软件资源管理:如程序、进程、文件等。
- 提供用户接口:如命令行、图形界面等。
- 系统安全与保护:如权限控制、病毒防护等。
3.操作系统的类型操作系统可分为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等。
二、操作系统核心原理1.进程管理- 进程:进程是程序在执行过程中的一个实例,包括程序计数器、寄存器和变量等。
- 进程调度:操作系统通过进程调度算法,动态地将CPU资源分配给各个进程。
- 进程同步与互斥:操作系统能够确保多个进程在访问共享资源时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2.存储管理- 内存分配:操作系统负责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确保它们能够正常运行。
- 虚拟内存:虚拟内存技术使操作系统可以模拟更大的内存空间,提高内存利用率。
- 页面置换:当内存不足时,操作系统会根据一定的算法替换内存中的页面。
3.文件系统- 文件:文件是存储在外设上的数据集合,操作系统负责管理文件的创建、删除、读写等操作。
- 目录:目录是文件的组织结构,用于方便地查找和管理文件。
- 文件系统布局:文件系统负责在磁盘上分配空间,存储文件和目录。
4.设备管理- 设备驱动:操作系统通过设备驱动程序与硬件设备通信,实现对设备的管理和控制。
- I/O调度:操作系统负责调度输入/输出请求,提高设备利用率。
三、操作系统实例与发展趋势1.主流操作系统- Windows:微软公司开发的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个人和服务器领域。
- Linux:基于Unix的开源操作系统,广泛应用于服务器、嵌入式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
《操作系统概念》学习笔记-第一章
《操作系统概念》学习笔记-第⼀章【操作系统概念学习笔记⼀】计算机系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 计算机硬件2. 操作系统3. 系统程序与应⽤程序4. ⽤户操作系统的设计⽬的是为了⽤户使⽤⽅便,性能是次要的,不在乎资源使⽤率可以将系统看作资源分配器。
⽬前没有⼀个关于操作系统的⼗分完整的定义。
操作系统的基本⽬的是:执⾏⽤户程序,并能更容易的解决⽤户问题⼀个⽐较公认的定义是:操作系统是⼀直运⾏在计算机上的程序(通常称为内核),其他程序则为系统程序和应⽤程序。
现代通⽤计算机系统由⼀个或多个CPU和若⼲设备控制器通过共同的总线相连⽽成,该总线提供了对共享内存的访问。
内存控制器:确保对共享内存的有序访问。
引导程序:计算机开始运⾏时的⼀个初始化程序,通常位于ROM或EEPROM中,成为计算机硬件中的【固件】。
事件的发⽣通常通过硬件或软件中断来表⽰。
硬件可随时通过系统总线向CPU发出信号,以触发中断。
软件通过执⾏特别操作如系统调⽤(system call)(也称为监视器调⽤(monitor call))也能触发中断。
中断处理程序:发出中断请求的那个程序。
处理转移的简单⽅法是调⽤⼀个通⽤⼦程序以检查中断信息,接着,该⼦程序会调⽤相应的中断处理程序。
因为只有少量的预先定义的中断,所以可使⽤中断处理⼦程序的指针表,通过指针表可间接调⽤中断处理⼦程序,⽽不需要通过其他中间⼦程序。
通常,指针表位于低地址内存(前100左右)。
这些位置包含各种设备的中断处理⼦程序的地址,这种地址的数组或中断向量可通过唯⼀设备号来索引,以提供设备的中断处理⼦程序的地址。
内存(RAM)是处理器可以直接访问的唯⼀⼤容量存储区域。
DRAM是动态随机访问内存,是⼀种半导体技术实现的⼀组内存字的数组,每个字都有其地址。
通过对特定内存地址执⾏⼀系列load或store指令来实现交互。
⼀个典型的指令执⾏周期(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上执⾏时):1.⾸先从内存中获取指令,并保存在指令寄存器。
操作系统概念整理
操作系统概念整理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是计算机系统中的基础软件,它负责管理计算机硬件资源,为应用程序提供运行环境,并通过用户接口使用户能够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操作系统的功能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管理、设备管理和用户界面等。
1.进程管理:操作系统通过进程管理来控制计算机系统中的各个进程。
进程是指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操作系统负责分配处理器时间片、管理进程的状态转换、调度进程执行顺序等。
通过进程管理,操作系统能够保证在多任务环境下各个进程能够公平分享处理器资源,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效率。
2.内存管理:操作系统通过内存管理来管理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
内存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内存分配和回收、地址映射、内存保护和虚拟内存管理等。
通过内存管理,操作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为应用程序提供合适的内存空间,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
3.文件系统管理:操作系统通过文件系统管理来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和目录。
文件系统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文件的创建、读取、写入、删除和共享等。
通过文件系统管理,操作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的文件访问接口,确保文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4.设备管理:操作系统通过设备管理来管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种设备,包括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存储设备等。
设备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设备的初始化、分配和释放等。
通过设备管理,操作系统能够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设备访问接口,降低应用程序对设备的直接管理难度。
5.用户界面:操作系统通过用户界面使用户能够与计算机系统交互。
用户界面可以分为命令行界面(CLI)和图形用户界面(GUI)两种形式。
通过用户界面,操作系统向用户提供了方便、友好的操作环境,使用户能够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各种功能。
除了以上功能,操作系统还具有中断处理、并发控制、资源管理、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功能。
1.中断处理:操作系统能够对中断信号进行响应和处理。
中断是指在计算机系统运行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特殊事件,如硬件故障、外部信息传入等。
操作系统概论 学习笔记(1—4章+5章部分 详细版).
操作系统概论学习笔记(1—4章+5章部分详细版)第一章引论1.1 计算机系统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1.1.1 计算机硬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最内层计算机硬件的组成:1.中央处理器(运算器、控制器):对信息进行高速运算和处理。
2.存储器(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存放各种程序和数据。
3.输入和输出控制系统:管理外围设备与主存储器之间的信息传递。
4.各种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用户间的交互接口部件。
1.1.2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最外层计算机软件定义:人与计算机硬件之间的接口界面计算机软件分类:1.系统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靠近硬件层次的软件,是不可缺少的软件。
(例: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核心)、编译程序、监控管理程序)2.支撑软件:是支撑其他软件的开发与维护的软件。
(例:接口软件、软件开发工具、环境)3.应用软件:是特定应用领域的专用软件。
是解决用户实际问题的软件。
(例:订票软件、办公软件等)1.2 操作系统1.2.1 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概念:是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控制程序的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一种系统软件。
1.2.2 操作系统的作用1.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2.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接口3.具有扩充硬件的功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计算机配置了操作系统后可提高效率,且便于使用。
1.2.3 操作系统的功能1.处理器管理:多道程序环境下的处理器调度2.内存管理:内存的分配回收、地址重定位、内存共享与保护、内存扩充3.文件管理:文件的“按名存取”;文件的存储、检索、共享、保护等问题4.设备管理1.3 操作系统的形成与基本类型1.3.1 批处理操作系统1.单道批处理系统:每次只允许一个作业执行2.多到批处理系统:内存中同时有多个作业,它们共享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优点:提高了处理器的利用率;系统吞吐量大缺点:一旦将作业提交给系统,用户无法控制作业的执行分时操作系统概念:1.若干个用户分享处理器的时间如何分享:轮流占用处理器,规定每个用户占用处理器的时间,称为时间片。
操作系统概论学习笔记
操作系统概论第一章:引论一、计算机系统:硬件由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控制系统、各种输入输出设备组成、软件由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组成;二、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的一种系统软件;主要作用有:1、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2、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接口;3、扩充硬件;操作系统按功能分为: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微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三、处理器的工作状态:特权指令:不允许用户程序中直接执行的指令称特权指令;管态和目态:能执行特权指令时称管态,否则称目态程序状态字:用来控制指令执行顺序并且保留和指示与程序有关的系统状态,分成程序基本状态、中断码、中断屏蔽位三个部分;操作系统与用户程序的接口:系统调用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操作控制命令;第二章:处理器管理一、多道程序设计:顺序执行、并行执行;让多个计算题同时进入一个计算机系统的主存储器并行执行,这种程序设计方法称为多道程序设计,这样的计算机系统称为多道程序设计系统。
二、进程的概念:一个程序在一个数据集上的一次执行称为一个进程,程序是静止的,进程是动态的。
为什么要引入进程:一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正确描述程序的执行情况。
三、进程的三个特性:动态性、并发性、异步性;四个属性:1、进程是动态的,它包含了数据和运行在数据集上的程序;2、多个进程可以含有相同的程序;3、多个进程可以并发执行;4、进程有三个种状态:等待态、就绪态、运行态;四、进程控制块:1、标识信息;2、说明信息;3、现场信息;4、管理信息操作系统中往往设计一些能完成特定功能且不可中断的过程。
这些不可中断的过程称为原语;用于控制进程的原语有:创建原语、撤销原语、阻塞原语、唤醒原语;五、进程队列:就绪队列、各程等待队列、出队:进程从所在队列中退出;入队:进程排入到一个指定的队列中;系统中负责进程入队和出队的工作称为队列管理。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
《操作系统》学习笔记(总3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操作系统》学习笔记汤承林第1章概述本章介绍了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主要包括: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系统软件,它管理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控制程序的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其他软件提供支持。
它的设计目标是使用户方便地使用计算机系统和使得计算机系统能高效地工作。
计算机配置操作系统的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
操作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与计算机硬件和其他软件的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广泛,操作系统的功能也日趋完善,根据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应用,操作系统可分成几类: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和分布式操作系统。
批处理操作系统按照用户预先规定好的步骤控制作业的执行,实现计算机操作的自动化,无须人工干预。
批处理多道系统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资源,缩短作业执行时间,提高系统的吞吐率。
分时操作系统支持多个终端用户同时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系统,为用户在测试、修改和控制程序执行方面提供了灵活性。
实时操作系统是实现实时控制的系统,它由外部信号触发而工作,并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处理,且给出反馈信号。
实时系统对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极高,不强求系统资源的利用率。
个人计算机系统都是使用微行计算机。
比起大型机来,微行机既小又便宜。
但是,个人计算机系统的资源和功能相对有限。
为了满足较大规模的应用,可把若干台个人计算机系统构成计算机网络。
根据计算机网络的结构、通信方式和资源管理方法,分别配置网络操作系统或分布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功能可以分为四大部分:处理器管理、存储管理、文件管理、设备管理。
重点内容(一)操作系统的定义操作系统是一种管理计算机系统资源、控制程序执行、改善人机界面和为其他软件提供支持的系统软件。
(二)操作系统的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多机操作系统和嵌入式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概念整理
操作系统概念整理名词解释:1.处理器调度按照层次可分为三级:⾼级调度、中级调度和低级调度各级主要任务:⾼级调度:⼜称作业调度、长程调度,在多道批处理操作系统中,从输⼊系统的⼀批作业中按照预定的调度策略挑选若⼲作业进⼊主存,为其分派所需资源、并创建作业的相应⽤户进程后便完成启动阶段的⾼级调度任务,已经为进程做好运⾏前的准备⼯作,等待进程调度挑选进程运⾏,在作业完成后还要做结束阶段的善后⼯作。
中级调度:⼜称平衡调度、中程调度,根据主存资源决定主存中所能容纳的进程数⽬,并根据进程的当前状态来决定辅助存储器和主存中的进程的对象。
低级调度:⼜称进程调度\线程调度、短程调度,其主要功能是根据某种原则决定就绪队列中的哪个进程\内核级线程获得处理器,并将处理器出让给它使⽤。
2.逻辑地址:⽤户⽬标程序使⽤的地址单元称为逻辑地址(相对地址),⼀个⽤户作业的⽬标程序的逻辑地址稽核称为该作业的逻辑地址空间。
物理地址:主存中的实际存储单元称为物理地址(绝对地址),物理地址的总体相应构成3.解释并发性与并⾏性答:计算机操作系统中把并⾏性和并发性明显区分开,主要是从微观的⾓度来说的,具体是指进程的并⾏性(多处理机的情况下,多个进程同时运⾏)和并发性(单处理机的情况下,多个进程在同⼀时间间隔运⾏的)。
并⾏性是指硬件的并⾏性,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刻发⽣。
并发性是指进程的并发性,两个或多个事件在同⼀时间段内发⽣。
4.解释可再⼊程序与可再⽤程序答:可再⼊程序⼜称可重⼊程序是指能够被多个程序同时调⽤的程序,是纯代码,在执⾏过程中不被修改。
可再⽤程序实在调⽤过程中可以⾃⾝修改,在调⽤它的程序退出之前是不允许其他程序来调⽤的。
5.解释进程的竞争关系和协作关系答:竞争关系:系统中的多个进程之间彼此⽆关,它们并不知道其它进程的存在,并且也不接受其它进程执⾏的影响。
协作关系:某些进程为完成同⼀任务需要分⼯协作,由于合作的每⼀个进程都是独⽴地以不可预知的速度推进,这就需要相互协作的进程在某些协调点上协调各⾃的⼯作。
考研_计算机_操作系统_操作系统概念总结
考研_计算机_操作系统_操作系统概念总结操作系统概念背诵一、进程管理1.进程管理的功能①进程控制②进程同步③进程通信④进程(线程)调度2.程序顺序执行时的特征:顺序性、封闭性、可再现性。
3.程序并发执行时的特征:间断性、失去封闭性、不可再现性。
4.进程由程序段、数据段和进程控制块(PCB)组成。
5.进程的定义①进程是程序的一次执行。
②进程是一个程序及其数据在处理机上顺序执行时所发生的活动。
③进程是进程实体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④进程是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一个独立单位。
6.进程的基本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结构特征(程序+数据+PCB)7.进程的状态三态:就绪状态、运行状态、阻塞状态。
五态:活动就绪、静止就绪、活动阻塞、静止阻塞、运行。
8.进程控制块(PCB)的组成:进程标识符、处理机状态、进程调度信息、进程控制信息。
9.临界区:进程中访问临界资源的那段代码叫做临界区。
10.同步机制必须遵循的原则: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
11.P,V操作的定义P(S):S=S?1;若S≥0,则当前进程继续运行;若S<0,则将当前进程插入到S的等待队列中去。
V(S):S=S+1;若S>0,则当前进程继续运行;若S≤0,则从S的等待队列中移出一个进程放到就绪队列中去。
12.信号量的物理意义S=?n时,表示有n个等待进入临界区的进程,当前已有进程在临界区中访问临界资源;S=0时,表示不允许任何进程进入临界区,当前已有进程在临界区中访问临界资源;S=n时,表示临界区是空闲的,该类资源的可用数目为n,可以有n个进程访问该类资源。
13.高级通信机制有:共享存储器系统、消息传递系统、管道通信系统。
14.线程的定义:线程是进程内的一个实体,是处理机调度的基本单位,是程序内部一个单一的顺序控制流。
15.引入进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多个程序并发执行,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大全科普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大全科普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有哪些?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的技术可以说是按秒的速度在更新,可是基础的东西却几十年不会变一次。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大全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吧!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笔记一、操作系统相关概念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系统资源:硬件资源、软件资源。
硬件资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等物理设备。
软件资源:以文件形式保存到存储器上的程序和数据信息。
定义:有效地组织和管理系统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系统工作流程,控制程序的执行,并给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友好的接口。
操作系统作用:通过资源管理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率、改善人家界面提高良好的工作环境。
吞吐量:计算机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工作的能力。
二、操作系统的特征与功能操作系统的特征: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随机性。
2.1、操作系统的功能1、进程管理:实际上是对处理机的执行时间进行管理,采用多道程序等技术将CPU的时间合理分配给每个任务。
比如:进程控制、进程同步、进程通信、进程调度。
2、文件管理:主要有存储空间管理、目录管理、文件读写。
3、存储管理:对主存储器空间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存储空间分配回收、存储保护、地址映射、主存扩充等。
4、设备管理:对硬件设备的管理。
包括分配、启动、完成、回收。
5、作业管理:包括任务、界面管理、人机交互、语音控制、虚拟现实等。
三、操作系统分类1、批处理操作系统分为单道批处理、多道批处理。
单道批处理:早期的操作系统,一次只有一个作业装入内存执行。
作业由用户程序、数据和作业说明书组成。
一个作业运行结束后,自动调入同批的下一个作业。
多道批处理:允许多个作业装入内存执行,在任意时刻,作业都处于开始和结束点之间。
多道批处理系统特点:多道、宏观上并行运行、微观上串行运行。
2、分时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是将CPU的工作划分为很短的时间片。
轮流为各个终端的用户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小结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并提供应用程序运行环境的软件。
也许操作系统最为直观之处在于它提供了人与计算机系统的接口。
为了让计算机执行程序,程序必须位于内存中。
内存是处理机能够直接访问的唯一的大容量存储区域。
内存为字节或字的数组,容量为数百KB到数百MB。
每个字都有其地址。
内存是易失性存储器,当没有电源时会失去其内容。
绝大多数计算机系统都提供了外存以扩充内存。
二级存储器提供了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它可以长久地存储大量数据。
最常用的二级存储器是磁盘,它提供对数据和程序的存储。
根据速度和价格,可以将计算机系统的不同存储系统按层次;来组织。
最高层为最昂贵但也最快。
随着向层次结构下面移动,每一个为的存储价格通常降低,而访问时间通常增加。
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有多种不同的方法。
单处理器系统只有一个处理器,而多处理器系统包含两个或更多的处理器来共享物理存储及外设。
对称多处理技术(SMP)是最为普遍的多处理器设计技术,其中所有的处理器被视为对等的,且彼此独立地运行。
集群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多处理器系统,它由通过局域网连接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组成。
为了更好地利用CPU,现代操作系统采用允许多个作业同时位于内存中的多道程序设计,以保证CPU中总有一个作业在执行。
分时系统是多道程序系统的扩展,它采用调度算法实现作业之间快速的切换,好像每个作业在同时进行一样。
操作系统必须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正确操作。
为了防止用户干预系统的正常操作,,硬件有两种模式:用户模式和内核模式。
许多指令(如I/O指令和停机指令)都是特权的,只能在内核模式下执行。
这些工具(如双模式、特权指令、内存保护、定时器中断)是操作系统所使用的基本单元,用以实现正确操作。
进程(或作业)是操作系统工作的基本单元。
进程管理包括创建和删除进程,为进程提供与其他进程通信和同步的机制。
操作系统通过跟踪内存的哪部分被使用及被谁使用来管理内存。
操作系统还负责动态地分配和释放内存空间,同时还管理存储空间,包括为描述文件提供文件系统和目录,以及管理大存储器设备的空间。
操作系统必须考虑到它和用户的保护和安全问题。
保护是提供控制进程或用户访问计算机系统资源的机制。
安全措施用来抵御计算机系统所受到的外部或内部的攻击。
分布式系统允许用户共享通过网络连接的、在地理位置上是分散的计算机的资源。
可以通过客户机-服务器模式或对等模式来提供服务。
在集群系统中,多个机器可以完成驻留在共享存储器上的数据的计算,即便某些集群的子集出错,计算仍可以继续。
局域网和广域网是两种基本的网络类型。
局域网允许分布在较小地理区域的处理器进行通信,而广域网允许分布在较大地理区域内的处理器进行通信。
局域网通常比广域网快。
计算机系统具有一些特殊的服务目的,包括为嵌入式环境设计的实时操作系统,如消费设备、汽车和机器人。
实时操作系统具有已定义的、固定的时间约束。
进程必须在定义的约束内执行,否则系统将出错。
多媒体系统涉及多媒体数据传送,常常有显示或使用音频、视频或者同步的音频和视频的特别要求。
近来,由于Internet和WWW的影响,现代操作系统也集成了WWW浏览器、网络和通信软件。
操作系统结构小结操作系统提供若干服务。
在最底层,系统调用允许运行程序直接向操作系统发出请求。
在高层,命令解释程序或Shell提供了一个机制以便用户不必编写程序就能发出请求。
命令可以来自文件(批处理模式),或者直接来自键盘输入(交互模式或分时模式)。
系统程序用来满足一些常用用户操作。
请求类型随着请求级别而变化。
系统调用级别提供基本功能,如进程控制、文件和设备管理。
有命令解释程序或系统程序来完成的高级别请求需要转换成一系列的系统请求。
系统服务可分成许多类型:程序控制、状态请求和I/O请求。
程序出错可作为对服务的一种隐式请求。
在定义了系统服务后,就可以开发操作系统的结构。
需要用各种表记录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定义了计算机的系统状态和系统的作业状态。
设计一个新操作系统是一项重大任务。
在设计开始之前,定义好系统目标很重要的。
系统设计的类型是作为选择各种必要算法和策略的基础。
由于操作系统大,所以模块化很重要。
按一系列层或采用微内核来设计系统是比较好的技术。
虚拟机概念采用了分层方法,并将操作系统内核和硬件都作为硬件来考虑。
其他操作系统可以建立在这一虚拟机上。
实现JVM的任何操作系统能运行所有的JAVA程序,因为JVM为java程序抽象化了底层系统,以提供平台无关接口。
在整个操作系统设计周期中,必须仔细区分策略决定和实现细节(机制)。
在后面需要修改策略时,这种区分允许最大限度的灵活性。
现在操作系统几乎都是用系统实现语言或高级语言来编写的。
这一特征改善了操作系统的实现、维护和可以执行。
为特定机器配值并创建操作系统,必须执行系统生成。
为了运行计算机系统,必须初始化CPU和在固件系统中启动执行引导程序。
如果操作系统也在固件系统中,引导程序可以直接启动操作系统。
否则,它必须完成这样一道程序:逐步地从固件或磁盘装载更聪明的程序,知道操作系统本身被装入内存,并执行。
进程进程是执行中的程序(非正式的说法)。
进程不只是程序代码,程序代码有时称为文本段(或代码段)。
进程还包括当前活动,通过程序计数器的值和处理器的内容来表示。
另外,进程通常还包括进程堆栈段(包括临时数据,如函数参数、返回地址和局部变量)和数据段(包括全局变量)。
进程还可以包括堆,是在进程运行期间动态分配的内存。
进程状态:状态可包括新的、就绪、运行、等待、停止等。
进程调度调度队列:进程进入系统时,会被加入到作业队列中,该队列包括系统中的所有进程。
驻留在内存中就绪的、等待运行的进程保存在就绪队列中。
该队列通常用链表来实现,其头节点指向链表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PCB块的指针。
每个PCB包括一个指向就绪队列的下一个PCB 的指针域。
进程创建进程在其执行过程中,能通过创建进程系统调用创建多个新进程。
创建进程称为父进程,而新进程称为子进程。
每个新进程可以再创建其他进程,从而形成了进程树。
进程通信对于直接通信,需要通信的每个进程必须明确地命名通信的接收者和发送者。
对称寻址:发送和接收进程必须命名对方以便通信。
非对称寻址:只要发送者命名接收者,而接收者不需要命名发送者。
在间接通信中,通过邮箱或端口来发送和接收消息。
邮箱可以抽象成一个对象,进程可以向其中存放消息,也可以从中删除消息,每个邮箱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
通信线路具有如下的属性:只有在两个进程共享一个邮箱时,才能建立通信线路一个线路可以与两个或更多的进程相关联两个通信进程之间可有多个不同的线路,每个线路对应于一个邮箱缓冲不管通信是直接的或是间接的,通信进程所交换的消息都驻留在临时队列中,队列的实现有三种方法:零容量:队列的最大长度为0,线路中不能有任何消息处于等待。
对于这种情况,必须阻塞发送,直到接收者接收到消息。
有限容量:队列的长度为有限的n,最多只能有n个消息驻留其中。
如果在发送新消息队列时队列未满,那么该消息可以放在队列中(或者复制消息或者保存消息的指针),且发送者可继续执行而不必等待。
不过,线路容量有限,如果线路满,必须阻塞发送者直到队列中的空间可用为止。
无限容量:队列长度可以是无限,不管多少消息都可以在其中等待,从而不阻塞发送者。
RMI和RPC在两方面有根本的不同。
第一,RPC支持子程序编程,是只能调用远程的子程序或函数;而RMI是基于对象的,他支持调用远程对象的方法。
第二,在RPC中,远程过程的参数是普通数据结构,而RMI可以将对象作为参数传递给远程方法。
3进程小结进程是执行中的程序,随着进程的执行,它改变状态。
状态进程由进程当前活动所定义。
每个进程可处于:新的、就绪、等待、运行或终止等状态。
每个进程在操作系统内通过自己的进程控制块(PCB)来表示。
当前不在执行的进程会放在某个等待队列中。
操作系统有两种主要队列:I/O请求队列和就绪队列。
就绪队列包括所有准备执行并等待CPU的进程。
每个进程都有PCB,PCB链接起来就成了就绪队列。
长期(作业)调度通过选择进程来争用CPU。
通常长期调度会受到资源分配考虑,尤其是内存管理的影响。
短期调度从就绪队列中选择进程。
操作系统必须为父进程创建子进程提供一种机制。
父进程在继续之前可以等待它的子进程终止,也可以并发执行父进程和子进程。
并发执行有许多优点,例如信息共享、提高运算速度、模块化和便利性。
操作系统的执行进程可以是独立进程或协作进程。
协作进程需要进程间有互相通信机制。
主要有两种形式的通信:共享内存和消息系统。
共享内存方法要求进程通信共享一些变量。
进程通过使用这些共享变量来交换信息。
对于共享内存系统,主要由应用程序员提供通信,操作系统只需要通过共享内存。
消息系统方法允许进程交换信息。
提供通信的主要责任在于操作系统本身。
这两种方法并不互相排斥,能在同一操作系统内同时实现。
客户机-服务器系统中的通信可能使用:socket、远程过程调用RPC、Java的远程方法调用RMI。
Socket定义为通信的端点。
一对应用程序间的连接由一对socket组成,每端各有一个通信频道。
RPC是另一种形式的分布式通信。
当一个进程(或线程)调用一个远程应用的方法时,就会出现了RPC。
RMI是RPC的Java版。
RMI允许线程如同调用本地对象一样来调用远程对象的方法。
RPC和RMI的主要区别是RPC传递给远程过程的数据是按普通数据结构形式的,而RMI允许把对象传递给远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