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

文化生活第十课知识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知识点,可以拓宽视野,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本文将介绍文化生活第十课的知识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和特征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艺术风格等非物质层面的创造性成果。

2. 文化的特征:文化具有普遍性、历史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它通过传承和交流,不断发展演变。

二、文化的分类1. 材料文化和非材料文化:材料文化指物质领域的文化成果,如建筑、工艺品等;非材料文化指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等无形文化。

2.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文化是指历史悠久、深深扎根于民族之中的文化形态;现代文化是指在现代社会产生并逐渐形成的文化。

三、世界各国的文化特色1. 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强调和谐、中庸、礼仪,注重人际关系和家庭责任。

有着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文物。

2. 印度文化:印度文化以宗教为核心,尊重生命,崇尚和平与宽容,有着多元化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3. 美国文化:美国文化注重个人自由和个人成就,强调人权和机会平等,对科技和时尚有着深远的影响。

4. 日本文化:日本文化强调纪律、秩序和团队合作,尊重长辈和传统价值观。

富有浓厚的艺术氛围。

四、跨文化交流与文化冲突1. 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促进文化的互补和发展,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冲突:由于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可能存在误解、冲突和矛盾,因此需要尊重和包容他人的文化。

五、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 传统文化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修复古建筑、传习古艺等。

2. 传统文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吸收新鲜事物,创新传统文化形式,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六、文化与个人发展1. 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可以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2. 文化的影响力:文化对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引导个人的价值追求和生活态度。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

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文化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涉及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还包括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本文将对高三政治文化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内容。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各种物质产品,如建筑、服饰、工具等;精神文化则包括思想、信仰、道德、艺术、科学等非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

文化具有以下特征:1. 传承性:文化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它通过教育、习俗、传统等方式在社会中流传。

2. 多样性:不同的民族、地区、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具有鲜明的多样性。

3. 相对稳定性:尽管文化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但这种变化是渐进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4. 创造性:文化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不断地被创新和发展。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1. 文化与经济:经济是文化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同时,文化也反作用于经济,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科技创新。

2. 文化与政治: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方向,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文化也能够影响政治,通过塑造公民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文化对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起到关键作用。

三、文化的作用1. 教育功能:文化通过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

2. 凝聚功能:文化能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

3. 导向功能:优秀的文化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创新功能:文化鼓励创新思维,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四、文化发展与创新1.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和发展。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

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第一章文化传播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文化传播是人类社会心理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环节,通过传播过程向社会群体传递和展现了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知识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交流方式。

文化传播的特征在于地点、时间和方式的灵活多变,同时也凸显了传播内容的多样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传播逐渐从传统的书面传播方式转化到数字化媒介平台和网络传播。

而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广泛性以及深层次的影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讨论。

第二章文化产业的基础概念及其分类文化产业是一种较新的概念,指的是在文化领域内,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造和生产出的各种文化信息产品和服务,以提供给消费者获取和享受各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机会,并最终获得经济回报的一种产业形态。

根据文化产品的特性和生产形式的不同,文化产业可以分为几类,如出版、音像、广播电视、文化旅游、艺术市场、文化创意等。

第三章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性分析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二者之间都是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

首先,文化传播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和素材,促进了文化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而文化产业则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的载体和平台,丰富了文化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文化传播的传统方式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为文化传播的更广泛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第四章文化传播与文化产业的优化协调与发展针对目前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优化和协调,以推动二者更加有效地互动发展。

首先,需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的数字化转型,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和发展,提高文化传播的时效性、适应性和互动性。

其次,还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文化产业生态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多元化和平衡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还需要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播的推广提供条件和保障。

结语文化传播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在当今信息时代凸显了其更加深刻和细致的联系。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doc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中国古代的概念文:无色交错的纹理——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思想,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2.西方诸多文化对文化概念的定义(1)古典进化论——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2)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3)符号-文化学派——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3.现代化人学者的文化定义4.文化定义——综合多种观点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二、文化的概念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心理——无意识心态文化低层意识形态——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高层意识形态——普世三、文化的几点特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的概念及中国文化1、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中国文化”是国别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的。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1、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2、抬高和贬低传统文化都没有意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第三节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二、有助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找准人生立足点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1.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3.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气候温带气候适中,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暖温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文明最先得到发展的繁盛之区。

社会学原理(第一章 文化45 ) 朱力

社会学原理(第一章 文化45 ) 朱力


主要的三种流传形式
热:一种迅速流传的异乎寻常的行为,追 求者往往投入很大的热情,具有冲动性与 短暂性。 时髦:在服饰上追求新颖入时的行为方式。 时狂:在经济领域为追求某种新的物品达 到失去理智的程度。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大量诞生的流行词语,反映了我 们这个时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变化。 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特色、万元户、下海、打工、 美容、春节晚会、涉外饭店……” 到90年代的“围城、传销、卡拉OK、炒股、BP机、写 真、进口大片、网吧、MBA、盗版、知识经济、酷、隐 私……”, 再到21世纪以来的“MP3、宽带、唐装、手机短信、彩 信、网上购物、谁动了我的奶酪、入世、反恐、与时俱 进、CDMA……” 即便是相类的事物,或者同一领域,流行的说法称谓也 在不断翻新。比如,从“大哥大”到“手机”,从磁带 到MP3,从录像带到VCD、DVD,从国内游到出境游, 从“申办奥运”到“人文奥运”,从“美容”到“人造 美女”,从追求“绯闻”到树立“媒体责任”,从“小 资”到“波波族”,从“复关”到“入世”……
文化中心主义的正功能




A.可以增进我群体的概念和团结,引起成员 的忠诚和士气。 B.减少团体内的冲突。 C.促进文化的稳定和一致,维持社会秩序。 D.避免产生失范和无根的感觉。
文化中心主义的负功能



A.容易产生偏见。 B.使文化僵化,不能适应时代的变迁。 C.引起团体间的冲突。 D.维持某些阶级的既得现状。 E.造成社会孤立的情境。
品,如车轮、衣服、学校、工厂、城市、书籍、孙宙飞船、图腾 柱等。 非物质文化包括更为抽象的创造物,如语言、思想、信仰、规 范、习俗、神话、技术、家庭模式、政治制度。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

《文化人类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概念一、文化人类学的定义与研究内容1. 定义:文化人类学,又称社会人类学或民族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社会行为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旨在理解人类文化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文化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2. 研究内容:- 物质文化:研究人类生产和使用的物品,如工具、建筑、工艺品等,以及这些物品在文化中的意义。

- 精神文化:探讨信仰、价值观、世界观、艺术、文学、语言等非物质文化元素。

- 社会文化:分析家庭结构、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法律规范、教育体系等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

- 经济文化:研究生产方式、交换模式、消费习惯等与经济活动相关的文化现象。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早期的人类学研究多集中在欧洲殖民时期对“异文化”的描述和比较。

- 代表人物如爱德华·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和刘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等,他们提出了文化进化论的观点。

2. 现代阶段(20世纪初至中期):- 功能主义:由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Bronisław Malinowski)和阿尔弗雷德·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adcliffe-Brown)等人发展,强调文化功能和社会结构。

- 结构主义: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évi-Strauss)提出,关注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和文化符号系统。

3. 当代阶段(20世纪中期至今):- 文化相对主义:主张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不应以某一文化标准评价其他文化。

- 后现代主义:批判传统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强调多元化和差异性。

- 全球化研究:关注全球化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和跨文化交流。

三、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理论1. 进化论:- 泰勒和摩尔根等人的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

文化学复习笔记2012年12月第一章文化概述一、何谓文化?(一)文化的传统用法1、中国文:花纹,纹理;后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后引申为变化、教化。

战国《易.贲卦.象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2、西方cultivation;culture0在中世纪晚期,“文化”的最早含义是指庄稼的种植和动物的饲养;稍后,被转换用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后来,文化还被广泛认为涉及“有教养的(cultured)人们所从事的“优雅的”的消遣。

雷蒙德.威廉斯(英)(二)文化的现代用法除了自然科学之外,“文化”这一术语主要在三个相对独立的意义上被使用:1、艺术及艺术活动;(传统用法的沿袭)2、习得的、首先是一种特殊生活方式的符号的特质;人类具有一种符号化的能力。

符号的产生:当人们一致同意某一词语、图画或手势代表一种观念、一个物体、或者一种情感时,这些传达共享观念的词语、图画或手势即是所谓的符号,且只有当这一过程完成后,符号才得以产生。

符号能够限定某一事物的含义,但单个的符号可能会有很多含义。

3、作为发展过程的文化。

基于“文化”可以描述对人的心智的培养,而培育本身就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的及历史的过程。

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一篇独特的文化作品(用法1)一种特殊的(英国)生活方式的产物(用法2)文化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用法3)(三)文化的定义1、最早的定义(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概念界定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

文化地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概念1 、“文化”在传统汉语系统中的界定“ 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西汉以后,“文”与“化”合成一个整词“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2、“文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易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同样的工具、用具、制造技术等是同一种文化的特征,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古语“文化”:反映一种过程;现代“文化”:反映一种现象,如文化的发展3、“文化”在西方语境中的界定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 泰勒(E. B.Tylor1832-1917):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1871年,《原始文化》)4、当前对“文化”的理解传统上的中文“文化”注重指精神领域,但是也是可以包含物质领域的,而传统的西文culture特指精神领域。

现在的“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概念(广义的理解):文化包括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其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法律精神、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物质与精神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及其表现。

综上所述: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这里的“自然”,不仅指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与之对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类的本能、人的身体的各种生物属性等自然性。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文化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文化相关的知识点总结

文化相关的知识点总结文化是指人类在生活和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承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思想观念、艺术作品等各个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的体现,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

文化是多元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而世界各国的文化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为频繁,文化交融的现象也日益普遍。

一、文化的基本概念1.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社会习俗、历史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风俗习惯、艺术作品等各个方面。

文化的内涵是指文化的本质和实质,包括了文化的内在价值、价值观念、信仰观念、行为规范以及思维方式等。

文化的外延是指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包括了文化的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和体现,如社会习俗、历史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作品等。

2.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文化具有很多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精神方面和实践方面的功能。

在精神方面,文化可以指导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塑造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培养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传统,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在实践方面,文化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体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服务人们的生产生活,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文化产业的繁荣和文化交流的蓬勃。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其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伟大的价值,对中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世界各国也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中华文明的其他各个方面。

1.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孔子思想、孟子思想、程子思想以及朱子思想等。

上编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文化创意与策划》课件

上编第一章  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文化创意与策划》课件
• 一、文化创意 • 二、文化策划 • 三、文化与创意、策划间的关系
• 1、文化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实施 • 2、文化需要创意策划予以保护和传承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思考题
• 1、文化的特点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 2、文化形态有哪些划分标准?怎样理解不同标准之间的差异? • 3、文化与创意策划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活中形成的文化形态特征。
• 一、文化类型
• (一)不同历史文化观下的文化类型 • 1、斯宾格勒的文化民族分类 • 2、汤因比世界文明史分割 • 3、梁漱溟的文化类型学说 • 4、钱穆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 5、冯友兰的中西文化观 • (二)文化类型学的争议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二、文化形态
所谓形态,即事物基于自身内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并直接显示出来的形 状、样态。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下的三大文化形态 (二)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形态三分法 (三)霍尔( E. HALL) 的公开文化与隐蔽文化 (四)其他形态划分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第三节 文化与创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观时变;观
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周易·贲卦·彖传》
• 中国古代多是在“文治教化”的意义层面使用“文化”一词的,其
中的精神内涵远大于物质内涵。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 (二)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
• Culture • 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年——1744年):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文化创意与策划
谢梅 王理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十二五”普通高等院校文化产业管理系列规划教材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阶段导学本阶段学习内容包括绪论和第一、二、三、四章的内容,其中绪论部分重点介绍较有影响的有关“文化”的概念,广义与狭义文化的内涵及外延。

本阶段除介绍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社会政治结构外,重点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以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一个纵向的了解。

按照章节内容,我对每一章节的重点难点进行了梳理和概括总结,以便于大家从课本中提炼最有价值的知识。

绪论教学重点: 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教学难点: 对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认识一、"文化"的涵义(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文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文化的知识点归纳总结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艺术表现、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等综合体系,是人类精神追求和物质创造的产物。

文化是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二、文化的特点1.综合性:文化是多种要素综合而成的系统,包括思想观念、艺术表现、社会制度等多方面内容。

2.开放性:文化是开放的系统,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并融合创新,实现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3.相对性:不同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域环境中形成,具有相对性和历史性。

4.传承性:文化是在社会生成过程中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是人类社会的精神财富。

三、文化的功能1.认同功能:文化是人类认同感的来源,是一个社会群体形成认同意识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载体。

2.维系功能: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内部联系的纽带,能够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创新功能: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创新的源泉,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4.传承功能:文化是人类智慧和历史的传承者,能够延续文明成果,保留历史记忆。

四、文化的分类1.宗教文化:以宗教思想、教义、仪式为中心的文化形态,包括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等。

2.民族文化:不同民族和族群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汉族文化、藏族文化、维吾尔族文化等。

3.地域文化:以地理区域为界限形成的文化形态,包括中原文化、江南文化、西南文化等。

4.时代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形态,如古代文化、现代文化、当代文化等。

五、文化的传播文化的传播是指文化要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和交流,包括文化的内部传播和外部传播两种形式。

文化的内部传播是指文化元素在一个社会内部间的传递和演变,外部传播则是指文化元素在不同社会之间的传递和交流。

六、文化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是指在不同社会和群体之间的文化元素相互传递和融合的过程,包括民族文化的交流、地域文化的交流、宗教文化的交流等。

文化学概论

文化学概论

第一章概述一、关于文化文化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弥漫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前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同时,人们也在每时每刻不断地创造着新的文化。

我们的进步,便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结果。

二.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三.文化学是一关于探讨文化的产生、发展规律和文化本质的科学。

四.文化学的研究范围《原始文化》被公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被视为是文化学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文化学学科的正式形成,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五、文化学的研究目的1.文化学的研究将推动文化科学的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学理论和文化学科的建设。

2.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正确地了解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3.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正确地了解文化的有序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和变革之间的特殊关系,增加我们在新的世纪建设新文化、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信心和决心4.文化学的研究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使我们在现实生活认知客观存在时,具有更大的宽容度。

5.文化学的研究能使我们认识到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独特的财富,历史文化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种文化类型,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是每一个接受了人类祖先文化恩惠的应尽的义务。

另外,宽容地对待我们的不同文化类型,能使我们生存的地球上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六.文化分为三个层次:(张岱年)1)社会心理,民间风俗。

[最低层次] 2)哲学宗教。

[最高层次]3)科学技术,文学艺术。

[中间层次]第二章文化学的形成和发展一、人类学的兴起希罗多德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奥德赛》是民族学的第一部著作。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的那一年,民族学才算真正诞生。

二、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和文化学的出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化学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最早从事现代文化学理论体系研究的,首推美国学者A·克鲁伯 (1876一1960)。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教案合并本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内容。

3. 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

教学内容:1. 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特征2.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4.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和价值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时间线的方式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 组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内容进行分组研究和展示。

4.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理解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小组研究的成果。

第二章: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

2. 掌握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3. 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2. 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3. 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进行思考和讨论。

2. 通过介绍重要代表人物和著作,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过程。

3. 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哲学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作业与评估:1.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中国古代哲学重要代表人物的介绍论文。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对古代哲学思想的理解。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 掌握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

3. 理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和特点2.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代表作品和作者3.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基本形式进行思考和讨论。

中国文化概论_绪论+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论_绪论+第一章

(简答)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P16)
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作为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 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虽然地形复杂多变, 但不失大陆的整体性。 首先是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 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 其次是地理通道四通八达,形成了便利的 交通。
气候变化大势
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 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 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 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 病虫害等等。(P17)
三、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

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地域文化的 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 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 域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 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 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
第三节 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文化 得失

形成地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1)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 存质量和状态; (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3)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 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4)典范人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 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
二、古代一些重要区域文化概说

先秦时期几个重要文化区域:先秦时期, 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于齐鲁的儒 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 的道家与楚辞文化,后来经过汇集融合,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狭义文化
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 (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 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 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 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文化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文化学概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特征、演变过程以及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提高文化素养,形成跨文化视野,并为后续的文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课程共分为四个部分:1、文化的概念与特征2、文化的分类与演变3、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4、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具体的教学安排如下:第一部分(1-3周):文化的概念与特征1、文化的定义与内涵2、文化的多元性与复杂性3、文化的基本要素与表现形式第二部分(4-6周):文化的分类与演变1、文化的分类方法2、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3、文化的传播与交流4、文化的演变过程与规律第三部分(7-9周):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1、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关系2、文化与政治制度的关系3、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4、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与融合第四部分(10-12周):文化研究的方法与技巧1、文化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文化分析的技巧与工具3、文化研究的实践案例分析4、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与要求1、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挥主观能动性。

2、要求学生课后阅读相关文献和经典著作,拓宽视野,加深对文化学理论和方法的理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鼓励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1、本课程采用综合考核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小组讨论、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等环节。

2、课堂表现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参与讨论等情况,作业主要是撰写小论文或读书报告,小组讨论以分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

3、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分别考查学生对前半学期和整个课程的学习情况,题型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

4、考核标准参照以下几点:(1)理解文化学的基本概念、特征和分类;(2)了解文化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3)掌握文化研究的方法和技巧;(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文化现象;(5)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第一章中华民族文化ppt课件

第一章中华民族文化ppt课件
ppt课件20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下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第一章 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文 化 第二节 民族文化 第三节 中华民族文化
第一节 文 化
一、文化的概念
(一)文化溯源
1、在中国古代汉语中,“文化”是“文”和“化” 这两个字的复合。
“文”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像身有花纹袒胸而立之人。后引申 为各色交错的纹理,进而引申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文德教化 等。由纹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 “实”相对。 “化”字本义为改易、生成、变幻,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引申为道德伦理的化成,用于教行、迁善等社会意义。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是战国以后的事。《易·贲卦·象 传》:“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从西 汉后,“文化”一词就经常出现在典籍中了。 “以文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本义,与“武功”相对。
符号体系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在人类交往中,无论 是表情、姿势、声音还是文字、图形乃至于计算机 程序语言,符号系统起着交流信息的作用,人们只 有借助于符号,才能沟通,只有沟通和相互活动才 能创造文化,而且,上述由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要 素,只有借助于符号,才能记录下来、反映出来, 传播开来和延续下去。特别是语言符号是社会群体 文化积淀和储存的根本手段。在数字化、多媒体技 术时代,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可以用数字形式记 录存放在储存介质中,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再现这些 成果。
不为社会成员共同理 解和接受,纯属某个 社会角色私有的事物 (如怪癖),不称为文 化现象,文化是人类 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 物,它必须为一个社 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 共同接受和遵循。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文化的基本概念与特征学习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或掌握如下内容:1.什么是文化;2.文化有哪些特点;3.文化的类型与形态;4.文化与创意策划之间的关系。

导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文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文化具有地理性、主观性、创造性、时空性、框架性等特点。

文化的类型可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予以区别。

在不同社会阶段的认知水平下,文化存在于不同的形态之中。

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的传承推广需要一定的创意策划予以协助,同时,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利用也有助于创意策划的展开。

第一节文化的含义与特点一、文化的含义关于文化的阐述一直以来存在仁智之见。

古今中外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都一直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清晰地界定出文化的含义。

到目前为止,有关“文化”的各种定义至少有三百种的表述。

从原始的意义上看,中西古代的“文化”观是截然不同的。

(一)中国人对“文化”的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典《周易·贲卦·彖传》中有所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其意是说,天生男女,男刚女柔,刚柔交错,这是天文,即自然;人类据此而结成一对对夫妇,又从夫妇而化成家庭,而国家,而天下,这是人文。

天文与人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的规律,人文是指人际之间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人伦规范和风土民情等。

意指治国者必察于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明耕作渔猎之时序;且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等级关系,以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规范,由此推及,以化成天下。

宋代程颐对此的解释是:“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

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

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

”①可见,当时中国人的理解,“文化”是指通过了解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而对天下民众实施教育感化的一种方法。

“文”与“化”两字合用则在汉朝正式出现。

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②意谓圣人治理国家是先利用文化和道德使众人服从,不通,然后才运用武力压服。

不难看出,文化是相对于军事战略的一种治国方法。

这也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

在此之后,人们大抵就在文治教化、文德昌明的意义上开始了“文化”一词的使用,如六朝齐人王元长在其著名的《三月三日曲水诗序》中歌颂“大齐”的丰功伟绩时就有:“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泽普汜而无私,法含弘而不杀。

”③的句子。

西晋诗人①程颐. 周易程氏传[M] //李光地. 周易折中. 成都:巴蜀书社,1998:558.②刘向. 说苑校正[M]. 北京:中华书局,1987.③王融. 全齐文(第十三卷)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第三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87:2860.感谢你的观看谢谢你的观赏束晳的六首《补亡诗》的最后一首《由仪》,讲为政的原则,就是以“文化内辑,武功外悠”①作为全诗的结束。

古人对“文化”这种规定意义的使用从汉唐一直持续到清代。

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表述的“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基本上就是代表了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都是“文化”的含义。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多是在“文治教化”的意义层面使用“文化”一词的,其中的精神内涵远大于物质内涵。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是在清末民初时出现的。

像许多其他新名词一样,“文化”是经过日文而进翻译入汉语的。

梁启超是近现代以来最早使用“文化”的学者之一。

他在1901年发表《义和团有功于中国说》一文,两次使用了“文化”一词:当往昔文化未开之代,争城争地,草菅人命,流血成河,曾无停晷,此所谓春秋无义战者,审其时势,度其人心,亦不深怪。

今也轮船、铁路、电线之道通,而地球之面积日形缩小,渺沧海于一粟,视异邦若比邻,风教之盛,文化之隆,开亘古未有之新景,诚人群进化之时期。

正宜讲和平之人道,顾万国之公法,博爱仁义,以达世界文明之目的,使天下率土,弹丸莫非公国,匹夫莫非公民,国民皆公,共享世界公权,不言自明矣。

孰意计不出此,而竟至令人可惊、可惑、可憎、可恶者,所谓文明固如是耶?②(二)西方人对“文化”的理解英语中的“culture”一词最早出现在1690 年安托万·菲雷蒂埃的《通用词典》中,其意义为“人类为使土地肥沃,种植树木和栽培植物所采取的耕耘和改良措施”。

这类活动与物质的自然界紧密关联,是一个全然的物质过程③。

此时西方人观念中的“文化”是指一种生产活动和生产行为,也被用来隐喻人类的某种生存能力。

后来西方古代“文化”的含义逐渐从物质活动转向了精神的层面。

古罗马的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最早使用了“cultura animi”(灵魂的培植)的说法。

17世纪,英国的培根使用了“the culture and manurance of minds”(心灵的培育与垃圾)。

18世纪开始以后,对“文化”的认识就从物质层面扩展到了精神层面,并进一步延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世界近代思想文化史上影响巨大的意大利哲学家维柯(1668—1744年)在其《新科学》中指出,人类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这个世界与自然界有本质的不同。

他①束晳. 补亡诗六首: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641.②梁启超. 清议报全编:第16册.③Terry Eagleton. The Idea of Culture, Blackwell Publishers[M]. 2000:1.谢谢你的观赏认为,国家、政体、社会、机制、宗教、习俗、规范、艺术等都属于人的创造。

他还认为,人类有共同的文化起源,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

①法国思想家伏尔泰(1694—1778年)在其《论民族道德和精神》中认为,人在把握自然环境中的创造精神构成了文明的根基,人的习俗远大于自然的领域,它延伸到道德、风情和所有的习惯中,这些非自然的领域形成了文化的主体。

德国哲学家康德(1724—1804年)在《判断力批判》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是“一个理性的实体为达到最高目的而进行的能力创造”,这种“创造”是指人从受自然能力统治的“原始状态”向人统治自然能力的状态的逐步发展和转变的过程以及结果。

因此,在康德的论证中,“文化”不仅是个人的道德完善和精神发展,也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最高阶段。

德国哲学家和浪漫主义的先驱赫尔德(1744—1803年)在其《语言的起源》中认为,人首先是文化的创造,而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存在。

人与动物的本质不同在于人有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使人能够清醒自觉地反思自我,并获得抉择的自由。

19世纪初,英国批评家马修·阿诺德(1822—1888年)在《文化与无政府》中指出:“文化可以恰当地描述为并非起源于好奇心,而是起源于对完美的热爱;它是一种对完美的探索。

它不仅或者不主要由追求纯粹知识的科学激情所驱动,而是要由追求善的道德和社会激情所驱动。

”它包含了“美”和“理智”(beauty and intelligence)两个特征。

②1871年,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32—1917年)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给了“文化”以迄今为止最为经典的表述: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杂整体。

③这个界定强调了“文化”的无所不包和“复杂的整体”(complex whole)特质。

1952年,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发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评考察》,对西方自1871年至1951年期间关于文化的160多种定义做了清理与评析,并在此基础上给文化下了一个综合性的定义,即“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他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的获得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来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①维柯. 新科学[M]. 朱光潜,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16.②Mattew Arnold. Culture and Anarch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3:58-80;马修·阿诺德.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 韩敏中,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6-32.③爱德华·泰勒. 原始文化[M]. 连树声,译.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感谢你的观看谢谢你的观赏因素。

”这一文化的综合定义基本为现代东西方的学术界所认可,有着广泛的影响。

按照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1926—2006年)的归纳,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的定义有以下12条内涵特征:①①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总和;②个人从群体那里活动获得的社会遗产;③一种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④一种对行为的抽象;⑤就人类学家而言,是一种关于一群人实际行为方式的理论;⑥一种汇集了学识的宝库;⑦一组对反复出现的问题的标准化认识取向;⑧习得的行为;⑨一种对行为进行规范性调控的机制;⑩一套调整与外界环境及他人关系的技术;⑪一种历史的积淀物;⑫一种行为的地图、筛网或矩阵。

由此可见,克罗伯的定义将人类的一切行为表征和观念体系都归入了“文化”的基本内容之中。

综上所述,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生活中创造和留存的产物,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行为方式、思考习惯、价值观念、文学艺术等万象的总概。

它既包括有形的汉字、书法、雕刻、建筑、城市等物质层面的符号性内容,更包括习俗、宗教、艺术、制度等精神层面的观念性内容。

二、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由人类创造并传承的。

人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自然交换能量与信息,并将自己的主观与客观逐步地紧密融合,形成了特有的生产与生活、行为与思想,创造出了独特的人类习惯、风俗以及语言、文字和宗教、艺术。

文化的本质性特征就是“人化”,人是文化的主体。

所以,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地理性自古以来,人类活动的展开是离不开一定的地理环境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