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中医考试温病治疗与预防ppt课件
使用注意
1针对“昏”“痉”而用
2明辨虚实二证 3注意病因治疗 4小儿高热抽搐的治疗不一定用熄风法
滋阴生津法
通过滋养阴液来补充人体阴液耗伤的一类
治法
适用于温病后期脏腑阴液大伤者
现代研究
治法
主治
代表方剂
沙参麦冬汤 益胃汤 增液汤
肺胃阴液耗伤较著而邪 滋养肺胃 热已基本消退者 温病后期,邪热基本解 增液润肠 除,阴伤未复,津枯肠 燥者 温病后期,温邪久羁, 填补真阴 劫灼真阴,邪少虚多者
使用注意
1邪热未入营血者,不可早用 2有湿邪者慎用
3常与开窍熄风法配合运用
开窍熄风法
开窍法是开通机窍促使神志苏醒之法;熄
风法是平息肝风而制止痉厥之法
适用于邪入心包或痰浊内蒙机窍所致的神
志异常征及热甚动风或阴虚风动证
现代研究
治法
清心开窍 豁痰开窍 凉肝熄风
主治
温病热邪陷入心包而见 神志异常者
而气液虚也。孟英谓温邪须顾津液,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风阳从而暗动,已非浅候。急进气营两清之法,便下稍通,内伏之
邪虽得清泄,然身热入夜尤灼,疹点日多,延又旬余,便复秘结, 神志时有恍惚,耳欠聪而时鸣,口干纳少,舌本光绛,根苔干糙, 顷诊脉来弦数,不甚有力。
案例一:(录自《近代名医学术经验选编、陈良夫 专辑》
宋男。病初起即壮热口渴,旋见疹点,神烦,舌刺, 更衣不行,手指搐搦。急进气营两清之法,便下稍通, 内伏之邪虽得清泄,然身热入夜尤灼,疹点日多,延又 旬余,便复秘结,神志时有恍惚,耳欠聪而时鸣,口干 纳少,舌本光绛,根苔干糙,顷诊脉来弦数,不甚有力。
重在疏解透表。“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02
温病的预防
提高机体免疫力
合理休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 劳累。
合理运动
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 跑等,以增强免疫力。
保持心情愉悦
减轻心理压力,避免情绪低落或过 度紧张。
合理饮食
均衡膳食,增加营养,多摄入维生 素和矿物质。
西药治疗
01
02
03
对症治疗
针对温病的症状,选用相 应的西药进行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
对于细菌感染引起的温病 ,选用抗生素如青霉素、 头孢菌素等控制感染。
退烧止痛
对于温病引起的发热和疼 痛,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 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针灸推拿治疗
针灸治疗
通过针灸刺激身体的穴位,调节气血流通,达到治疗温病的 目的。
温病的分类与表现
温病可根据其病因、病位和病势的不同而分为多种类型, 如感冒、风温、湿温、暑温、秋燥等。
不同类型的温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发热、恶寒、咳 嗽、呕吐、腹泻等,其中发热是温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之 一。
温病的发病机制
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邪从外来、由表入里,侵袭人体各脏腑经络,扰乱人体正 常生理功能,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产生病理产物。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出现呼吸困难或咳嗽加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04
温病的治疗
中药治疗
辩证施治
根据温病的类型和症状,选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 行治疗。
清热解毒
常用的中药材包括金银花、连翘、板蓝根、大青 叶等,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凉血化瘀
针对温病过程中出现的血症和瘀血症,选用凉血 化瘀的中药材如丹皮、赤芍等。
成都中医药大学温病的治疗课件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禁忌
有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 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灸 。
01
02
03
04
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 针灸。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 痕等部位不宜针灸。
05
温病的饮食疗法
温病患者的饮食原则
饮食清淡
温病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 食物为主,避免过于辛辣、油
温病患者的康复与调养建议
调整饮食
01
康复期应注重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瘦肉、鱼、
蛋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
适当锻炼
02
在康复期,可适当进行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恢复。
调整作息
03
康复期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
累。
THANKS
感谢观看
针灸治疗温病的操作方法
01
患者取合适体位,常规消毒皮肤,医生戴手套,取毫
针刺入穴位,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一定时间。
02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03
风寒感冒可加灸法。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医生操作,避免自行操作造成伤害。 针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
针灸治疗温病的注意事项与禁忌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养阴生津的穴位,如太溪、照 海等。
活血化瘀
药物
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草药,如当归、川芎、丹参 等。
食疗
进食活血化瘀的食物,如红糖、山楂、玫瑰花 等。
针灸疗法
通过针灸刺激活血化瘀的穴位,如膈俞、血海等。
祛湿排毒
食疗
进食祛湿排毒的食物,如薏米、红豆、冬瓜 等。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温病是指由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中暑三种疾病。
预防和护理是防止温病的发生和减轻其症状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温病的预防和护理方法。
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确保室内通风良好,可以通过开窗、开启空调、使用电风扇等方式增加空气流通,带走热气。
2.合理控制室内温度:室内温度不宜过高,最好保持在26℃左右。
可以进行适当调整空调温度、使用遮阳窗帘等方式控制室内温度。
3.适时进食高水分食物:温病患者应适当增加进食高水分食物的比例,如水果、蔬菜等。
这样有利于补充体内水分,防止脱水。
4.多饮水:多喝清凉水或含有盐分的水,以补充身体所需水分。
但要避免饮用含酒精和咖啡因的饮料,因为这些饮料会加重脱水情况。
5.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在高温天气条件下,应尽量减少长时间的户外活动,特别是在中午时段避免户外运动。
6.穿着合适的衣物:选择轻薄、透气的服装。
避免穿着过多或过紧的衣物,以便保持体温平衡。
温病的护理:1.冷却措施:对于出现温病症状的患者,可采取冷却措施,如用冷却贴敷在额头、脖子或其他易出汗的部位;或用毛巾擦拭身体,并用凉水冲洗身体来降温。
2.补充水分:温病患者因大量流汗会造成脱水,要及时补充水分。
可以给患者喝清凉的水或含有适量盐分的电解质饮料,以补充体内水分和电解质的丧失。
3.卧床休息:温病患者应立即休息卧床,避免继续活动加重症状。
同时,保持室内通风,调整室内温度,提供适合的环境。
4.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神志清晰程度和其他症状的变化。
如体温继续上升,出现虚脱、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报警,寻求医疗帮助。
5.固定补液:对于严重脱水的温病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固定补液。
通常通过静脉注射等途径给予液体补充,以快速恢复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平衡。
总之,温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包括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合理控制室内温度、适时进食高水分食物、多饮水、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穿着合适的衣物等。
同时,对于出现温病症状的患者,还应采取冷却措施、补充水分、卧床休息、观察病情以及固定补液等措施进行护理。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汇报人: 日期:
contents
目录
• 温病概述 • 温病的预防 • 温病的护理 • 温病的健康教育与宣传
01
温病概述
温病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温病是中医学中一类热性疾病的 统称,主要由外感温热邪气引起 ,具有传染性、季节性和地域性 等特点。
特点
温病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 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等症状 突出,容易引发传染和流行。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呼 吸道分泌物后。保持室内 通风,避免去人群拥挤、 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自身情况 ,及时接种相关疫苗,提 高个体防护能力。
社区预防
疫情监测
社区应建立疫情监测机制 ,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病 例,阻断疫情传播链。
环境卫生
加强社区环境卫生整治, 定期清扫消毒公共场所, 减少病毒滋生和传播的机 会。
温病的常见类型
风热感冒
由风热邪气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
、鼻塞等。
暑湿感冒
夏季由暑湿邪气引起的感冒,症状 包括高热、头痛、身体重着、胸闷 等。
瘟疫
由强烈传染性的温热邪气引起的传 染病,症状严重,传播迅速,病情 危重。
温病的传播方式
01
02
03
04
空气传播:温病病原体通过飞 沫、尘埃等颗粒物在空气中传
关怀与支持
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安慰和鼓励他们,减轻其焦虑和恐惧情绪 。
宣教与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温病的病程、治疗及预后,提高他们对疾病的认 识和信心。
心理疏导
对于出现烦躁、易怒等情绪的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保持其情绪稳 定。
生活护理
温病的治疗和预防 PPT
知常:强调区分温病的病变阶段、 层次而采用不同的治法
达变:灵活运用
1.泄卫透表法 3.和解表里法 5.通下逐邪法 7.开窍息风法 9.固脱救逆法
2.清解气热法 4.祛湿清热法 6.清营凉血法 8.滋阴生津法 10.外治法
概念:通过解表,透邪外出以解除温 病初起在卫分病邪的一类治法。 适用范围: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作用:发汗、疏表、透疹。
解热作用
兴奋肾上腺皮质 功能
改善微循环及抗 血凝的作用
轻清宣气:栀豉汤加味 辛寒清气:白虎汤 清热泻火:黄芩汤加减
代表方:栀豉汤加味 主治:邪在气分 热郁胸膈 用药主以轻清 “展气机以轻清” 邪热较重—味较轻薄的苦寒清热药 表邪犹未尽解—透泄之品
代表方:白虎汤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 津气耗伤—白虎加人参汤 湿困阳明—白虎加苍术汤 邪热壅滞骨节—白虎加桂枝汤 暑热之邪—清暑透热之品 邪初传入阳明而表邪未尽—透表之品
是否都要发汗 误汗 不失汗 必须注意患者的体质和病邪兼挟
概念:以清泄气分邪热之品以解除气 分无形邪热的一类治法,又称“清气 法”。
适应证:温病气分里热盛,但尚未与 有形实邪相互搏结的病证。
作用:使气分无形邪热或从外泄或从 里解。
祛除病原微生物 的影响 提高免疫功能 抗炎作用 抗休克作用
解毒作用
解热 抗菌 消炎 疏肝利胆 调整胃肠功能 人体免疫功能
清泄少阳:蒿芩清胆汤 分消走泄:温胆汤加减 开达膜原:雷氏宣透膜原法 (达原饮 化裁)
代表方:蒿芩清胆汤 主治:邪郁少阳 胃失和降 与小柴胡汤在功用主治上有同有异 视湿与热之偏重而进行加减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 针对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的治法 上中下三焦一齐分消、 中心病位在中焦 虽为湿热兼夹 、以痰湿内阻和气滞偏重 对邪热较甚的病证加用清化之品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02
养阴:补充体内阴液,平衡阴阳
03
生津:促进唾液分泌,缓解口渴、咽干等症状
04
养阴生津方剂:如麦冬、石斛、玉竹等
05
养阴生津食疗:如银耳、百合、梨等
06
养阴生津注意事项:避免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运动。
07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5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早睡早起、饮食均衡等
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06
谢谢
2.
1.
温病的分类
风温: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为主要症状
春温:以发热、口渴、咳嗽、胸闷为主要症状
暑温:以发热、口渴、头痛、身重为主要症状
湿温:以发热、胸闷、腹胀、腹泻为主要症状
秋温:以发热、口渴、咳嗽、咽痛为主要症状
冬温: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要症状
温病的病因
2
外感六淫
风邪:风为百病之长,易侵袭人体,引起疾病
03
忧伤肺:过度忧伤,导致肺气郁滞,气机不畅
04
恐伤肾:过度恐惧,导致肾气不固,精气耗损
0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惊伤胆:过度惊吓,导致胆气不舒,心神不宁
06
悲伤胃:过度悲伤,导致胃气郁滞,食欲不振
07
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过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劳倦过度:过度劳累,熬夜,缺乏休息
02
情志失调:情绪波动,焦虑,抑郁
寒邪:寒为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导致疾病
暑邪:暑为阳邪,易耗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遏人体气机,导致疾病
燥邪:燥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导致疾病
火邪:火为阳邪,易耗伤人体阴液,导致疾病
内伤七情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ppt
05
温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药治疗
1 2
清热解毒
应用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如金银花、 连翘等,以缓解热毒症状。
养阴清热
应用具有养阴清热作用的中草药,如生地、玄 参等,以缓解温病后期阴虚内热症状。
3
活血化瘀
应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药,如丹参、川 芎等,以改善温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
西药治疗
对症治疗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目录
• 温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温病的预防措施 • 温病的护理方法 • 温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 温病的康复和预后
01
温病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温病的基本概念
温病是指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属于中 医外感热病的范畴。
温病的病因包括感受自然界的温邪、体内潜伏的湿热或伏气 温病等。
01
针对温病症状,如发热、咳嗽、头痛等,选用适当的西药进行
对症治疗。
控制感染
02
针对温病引起的感染,选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调节免疫
03
应用免疫抑制剂或调节剂,调节温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以增强
抵抗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协同作用
中药和西药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点,达到协同治疗的作用。
减少副作用
02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温病的病因
外感时邪
主要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邪。
内伤
指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外邪趁虚而入。
温病的发病机制
卫气营血传变
温病过程中,病邪从卫分(表)传入气分(里),再传入营分(内里),最后传 入血分(最里层)。
脏腑传变
温病中医辨证理论
03
宜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04
忌食辛辣、油腻、生冷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05
忌暴饮暴食,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06
忌饮酒,以免加重病情或影响药物疗效
谢谢
病理变化:热邪侵袭,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出现发热、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
病程特点:病程较长,病情反复,易出现并发症
01
02
03
04
3
温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01
病因:外感温热邪气,内伤脏腑功能失调
02
病机:热邪侵袭,耗伤津液,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03
辨证要点:根据病程、症状、舌脉等综合分析
04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养阴生津,调和脏腑功能
湿温:以发热、胸闷、腹胀、腹泻为主要症状
燥温:以发热、口干、咽痛、便秘为主要症状
火温:以发热、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为主要症状
寒温:以发热、恶寒、头痛、身痛为主要症状
3
2
1
4
5
6
2
温病的病因病机
病因
2
1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入侵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
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饮食不洁等
银翘散: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咽痛等
麻杏石甘汤: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气喘等
清瘟败毒饮:用于治疗温病发热,咳嗽,咽痛等
4
温病的预防与调护
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增强体质,如通过锻炼、饮食调理等方式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
情志失调: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波动
温病的预防ppt课件
乙类(25种)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 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炭疽、 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按甲类传 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 染病管理。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 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 报。 其余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 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 疟疾。 内完成网络直报。
温病的预防
目的要求:
• 了解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和温病有关的 预防方法。
教学内容:
• 1. 简述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 2. 介绍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
第一节
历代医家在预防温病方面的 认识及成就
一、对预防温病的思想奠定于《内经》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 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 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锥,不亦晚乎”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 状相似”。 ——《素问• 刺法论》
• 简答题(第六章
温病的预防)
1、为什么说温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2、历代医家在预防温病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3 、在温病的预防方法中,从哪四方面达到培固
正气,强壮体质的目的?
4、预施药物以防止染病的方法有哪几种?
传染病种类及疫情报告时限表
分 类
甲类(2种)
传染病种类
鼠疫、霍乱
疫情报告时限
谢谢大家
《素问》提出了积极的预防方法
“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相染者,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二、历代医家在预防温病方面的成就
6.温病的预防
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 保护阴精,固守正气 注意环境、个人、饮食卫生
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早期诊断味或多味中药煎服,或制成丸、散剂内服。如 预防流感可选用银花、连翘、野菊花、桉树叶、贯众、螃 蜞菊、黄皮叶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选用大蒜、银 花、连翘、九里光、贯众、野菊花、蒲公英、鲜狗肝菜、 鲜鬼针草等;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可选用大青叶、板蓝根、 牛筋草等;预防肠伤寒可选用黄连、黄柏等;预防猩红热 可选用黄芩、忍冬藤等;预防麻疹可选用紫草、丝瓜子、 贯众、胎盘粉等;预防传染性肝炎可选用板蓝根、糯稻根、 茵陈等;预防痢疾可选用马齿苋、大蒜、食醋等。在使用 时,可选其中一味或数味煎汤内服,每日一剂,连服2~4 天。
滴喷法
即用药物滴入鼻孔,或喷入咽部。此法一般 也用于呼吸道传染病。如在流行期间,把食醋用 冷开水稀释后滴鼻可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 脊髓膜炎等。或用白芷3克、冰片1.5、防风3克, 共研细末,取少量吹入两侧鼻孔,或放在口罩内 任其慢慢吸入,也有预防作用。又有在白喉流行 时,用锡类散喷入咽喉部,有一定预防作用。
历代医学家预防温病的认识
疾病预防思想的基础 :无病早防 ;保持 机体正气的强盛,以抵御病邪的侵袭;避 免与病邪的接触,以防染病 。 对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有一定的认 识。
历代医学家预防温病的成就
重视环境卫生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饮食卫生 防害除害虫 实施严格隔离 药物预防 保护和增强人体正气 免疫接种
熏蒸预防法 滴喷预防法 中药预防法 食物预防法
熏蒸法
即用药物加温燃烧烟熏,或煮沸蒸熏。此法 一般适用于以呼吸道为传播途径的温病预防。如 在流行期间,用食醋按每立方米空间2~10ml加 清水一倍,在居室内煮沸蒸熏一小时,主要用于 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又如采用苍术、艾叶烟熏剂 在室内燃烧烟熏,可用于腮腺炎、水痘、猩红热、 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专家讲座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专家讲座
第25页
(三)咳喘护理
对咳嗽较甚或伴气喘者,取半卧位,咯痰不爽 时,可给予拍背,以空心掌自下而上,由外而内轻 拍。可适当服萝卜汁以助化痰,必要时可用竹沥水 雾化吸入,每2次。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发觉 呼吸困难,唇甲青紫,应马上吸氧,必要时作气管 切开。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专家讲座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专家讲座
第5页
针对这些步骤,预防工作要采取综合办法,如 经常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并应依据不一样病种 特点和当初当地详细情况,抓住关键步骤,采取重点 办法,如发动群众除“四害”,保护水源、妥善处 理粪便、污水、废气,并采取各种防疫 办法,以降低或杜绝其传染和形成流行。
气必虚”,所以增强人体正气,就能够提升 机体抗御温邪入侵能力,从而使温邪不能侵 犯人体,或即使感受了温邪也不会发病,或 即使发病其病情也较轻微,易于治愈、康复。 培固正气,强壮体质方法甚多,以以下举几 个方面: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专家讲座
第8页
一是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
我国人民创造了许多保健强身方法,如气功、 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保健按摩及各种其它武 术运动等,都能够增强体内正气。当代各种体育运 动也一样能够增强体质。能够依据本身年纪、职业、 居住条件、兴趣等,选择锻炼项目,持之以恒,可 提升本身抵抗力,有利于抵抗外界温邪侵袭。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专家讲座
第15页
依据温病感受路径不一样,对各种温病可采取不 一样办法来阻断其感染传输路径。如对经过呼吸道传 染者,可在流行期间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并保持公共 场所空气流通,尽可能防止或降低去公共场所。外出 时可戴口罩等。对经过消化道传染者,应尤其注意饮 食和环境卫生,不饮生水,注意饮食用具消毒,勤剪 指甲,毁灭苍蝇等害虫,管理好水源、粪便等,以防 “病从口入”。对于经过蚊子、跳蚤、虱子、老鼠等 动物传输者,则要采取各种方法进行防虫、驱虫、杀 虫或捕杀老鼠等。
温病学(6.1)--06、07-温病的治疗与预防
清解气热——辛寒清气
涵义:用辛寒之品透解邪热,大清气分 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阳明气分,邪热炽盛,表里俱 热之证。 症见:壮热烦渴,汗出,舌苔黄燥,脉 洪数。 代表方:白虎汤
清解气热——清热泻火
涵义:是用苦寒之品直清里热,泻火解 毒的一种治法。 适应证: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之证。 症见:身热口渴,烦躁不安,口苦咽干 ,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 代表方:黄芩汤或黄连解毒汤
第六章 温病的治疗
温病的主要治法
一、泄卫透表
驱除在表温邪,解除卫分表证的治法 主要作用:疏泄腠理,逐邪外出,泄热解表 适应症:温病初起,邪在卫表 疏风散热 解表清暑 宣表化湿 疏卫润燥
泄卫透表——疏风散热
涵义:用辛凉轻透之品,疏散肺卫风热病 邪的治法 适应证:风温初起,邪在肺卫。 症见:发热、微恶寒、口微渴、无汗或少 汗,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代表方:银翘:用辛开苦降之品疏通中焦气机,祛除 湿热邪气的治法。 适应证:中焦湿热遏伏,湿渐化热,遏伏中 焦之证。 症见:身热而汗不解,口渴不多饮,脘痞腹 胀,泛恶欲吐,舌苔黄腻,脉濡数等。 代表方:王氏连朴饮、杏仁滑石汤
适应证: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 热、湿浊阻遏之证。 症见:寒热起伏、汗出不解、胸痞腹胀 、尿短、苔腻等。 代表方:温胆汤加减,或叶天士所说的 杏、朴、苓之类。
分,即分开,分别。消,即消除消散。 分消上下之势,就是从上中下三部把湿 热邪气消除。走,可作“动”或“通”解,指 用走而不守,流动不居的药物。泄,即 外泄,外散。走泄即通过“动”或“通”的手 段,使邪气外达。 ——赵绍琴
泄卫透表——疏卫润燥
涵义:用辛宣凉润之品,解除卫表燥热 之邪。 适应证:秋燥初起,燥热在肺卫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鼻咽 喉干燥,咳嗽少痰,舌边尖红苔薄白。 代表方:桑杏汤
第七章 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5)有关预防温病的药物、方剂:早在《山海经》中就载有预防疫病的药物、食品,如“箴鱼食之无疫疾”。《诸病源候论》提出,温病可“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素问·刺法论》中就用小金丹预防疫病。晋代《肘后方》、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医籍中都列有辟温方,也是以药物预防温病的发生。如雄黄丸、赤散、太乙流金散、雄黄散、杀鬼烧药、虎头杀鬼丸、金牙散等,分别采用药囊佩带、薰烧、内服或作用于体表等方法来预防温病的发生。元代滑寿用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预防麻疹。
(3)注意防害除害:周代就设有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运用各种药物驱杀虫害。明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把“蝇、蚊、虱、蚤、臭虫”列为夏日“五大害”。
(4)避免与病人接触的隔离措施 :《内经》提出“避其毒气”。晋代就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这一严格的隔离措施。明代肖大享《夷俗记》载 “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熊立品《瘟疫传症全书》说:“当合境延门,时气大发,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
(一)中医学对预防温病的认识
1.有关疾病预防思想的记载:①无病早防: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②保持机体正气的强盛,以防止病邪的侵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③不与病邪接触,提出“避其毒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增强人体正气预防温病:①注意保护体内阴精。《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②注意顺应外界的自然气候变化。如《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③注意生活有规律,防止劳欲过度,保持精神愉快,以防疾病的发生。④接种免疫为预防传染的最积极有效的措施,也是增强人体正气的方法。我国在明代以前就已发明了种痘法以预防天花,开创了世界人工免疫之先河。《医宗金鉴》记载,有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等。种痘术的发明,不仅对当时保护人民健康起了很大作用,且于17世纪传入欧洲,为1798年英国人琴纳发明牛痘疫苗预防天花(我国种痘法较之早二百年),为在全球消灭天花奠定了基础。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与护理
目的要求
了解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和温病有关的预防方法。
基本内容
1.简述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2.介绍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配合电化教学手段。
预防是指在机体未病之前先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温病是一类急性外感热病,多数具有传染性、流行性,而且起病急骤,来势较猛,病情较重,因而严重地影响人群的健康,甚至威胁生命,所以温病的预防十分重要。
3.预施药物,防止染病预防方法有:①熏蒸法:食醋室内煮沸蒸熏1小时,主要用于流行性感冒的预防;采用苍术、艾叶烟熏剂在室内燃烧烟熏,可用于腮腺炎、水痘、猩红热、流感等传染病的预防。②滴喷法:食醋用冷开水稀释后滴鼻可预防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或用白芷3g、冰片1.5g、防风3g,共研细末,取少量吹入两侧鼻孔,或放在口罩内任其慢慢吸入。③服药法:预防流感可选用银花、连翘、野菊花、螃蜞菊、桉树叶、贯众、黄皮叶等;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选用大蒜、银花、连翘、千里光、贯众、野菊花、蒲公英、鲜狗肝菜、鲜鬼针草等;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可选用大青叶、板蓝根、牛筋草等;预防肠伤寒可选用黄连、黄柏等;预防猩红热可选用黄芩、忍冬藤等;预防麻疹可选用紫草、丝瓜子、贯众、胎盘粉等;预防传染性肝炎可选用糯稻根、茵陈等;预防痢疾可选用马齿苋、大蒜、食醋等。
(一)中医学对预防温病的认识
1.有关疾病预防思想的记载:①无病早防: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②保持机体正气的强盛,以防止病邪的侵袭,提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③不与病邪接触,提出“避其毒气”。
2.有关温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理论论述:《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汉书》中有“天行疫疠,人相传染”之说。刘河间在《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一书中,则把疫疠称为“传染”,并把“传染”列为专节讨论。
5.有关预防温病发生、流行的积极措施:
(1)注意环境、个人卫生 周代《礼记·内则》说:“凡内外,鸡初鸣……,洒扫室堂及庭”,说明当时已有清晨打扫室内外环境卫生的习惯。唐代《千金要方》中就有“常习不唾地”之说。
(2)强调保持饮食卫生。①保持水源洁净:商代,我国已广泛使用水井,并注意采取措施保持井水的洁净。此外,如王孟英《霍乱论》中提出:“平日即留意或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直可登民寿域”。《吕氏春秋·本味篇》提出:饮水必须“九沸九度”。②食品卫生方面:重视保持食物的新鲜、清洁。如《论语·乡党》中说:“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汉代王充的《论衡》中明确提出;“饮食不洁净,天之大恶也。”《金匮要略》中提出了许多不可食用的食品,如“猪肉落水浮者”、“六畜自死”等。《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勿食鼠残食”,《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勿食生肉”等。
(二)温病的预防方法:具有中医中药特色的一些预防温病的方法介绍如下:
1.培固正气,强壮体质 ①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②顺应四时气候变化。③避免过度ຫໍສະໝຸດ 耗正气。④注意环境、个人、饮食卫生。
2.及时诊治,控制传播 对具有传染性的温病患者,须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诊断治疗,及时向有关防疫部门报告,使防疫部门能随时掌握疫情,采取相应措施。
(5)有关预防温病的药物、方剂:早在《山海经》中就载有预防疫病的药物、食品,如“箴鱼食之无疫疾”。《诸病源候论》提出,温病可“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天地有斯瘴疠,还以天地所生之物防备之”。《素问·刺法论》中就用小金丹预防疫病。晋代《肘后方》、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等古医籍中都列有辟温方,也是以药物预防温病的发生。如雄黄丸、赤散、太乙流金散、雄黄散、杀鬼烧药、虎头杀鬼丸、金牙散等,分别采用药囊佩带、薰烧、内服或作用于体表等方法来预防温病的发生。元代滑寿用消毒保婴丹、代天宣化丸预防麻疹。
4.有关传播媒介的论述:有蚊、蝇、鼠等昆虫、动物。宋代彭乘《读墨客挥犀》载有鼠涎“滴器中,食之者得黄疾,通身如蜡,针药所不能疗”。清代洪稚存《北江诗话》中说:“时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汪期莲《温疫汇编》中说:“忆昔年入夏,瘟疫大行,有红头青蝇千百为群,凡入人家,必有患瘟而死亡者。”
(3)注意防害除害:周代就设有除害防疫的专职人员,运用各种药物驱杀虫害。明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把“蝇、蚊、虱、蚤、臭虫”列为夏日“五大害”。
(4)避免与病人接触的隔离措施 :《内经》提出“避其毒气”。晋代就有“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这一严格的隔离措施。明代肖大享《夷俗记》载 “凡患痘疮,无论父母、兄弟、妻子,俱一切避匿不相见”。熊立品《瘟疫传症全书》说:“当合境延门,时气大发,瘟疫盛行,递相传染之际,……毋近病人床榻,染其秽污;毋凭死者尸棺,触其臭恶;毋食病家时菜,毋拾死人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