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五个10亿(1989):14年 • 第六个10亿(1999):10年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万人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949 1955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
人与土地的关系中直接的人地关系(对应土地利用问题) 是主要的,由此衍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应土地分配或土 地制度问题)是间接的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多层次、多元结构的人地关 系系统” 。(土地概念的系统性)
• 基本层次: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关系
二战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石油危机等,引发了人们对人口与自然资源 及生态平衡的矛盾的关注。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成为
人口理论与经济理论界的主要议题。
斯彭格勒的《人口经济学》:考察了人口增长与消费需求、自然资源与 投资的关系,为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提供了一些有关人口分析
的依据。
揭示人口经济的发展规律,即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和人口经济的决定作用。 认为人口发展只有相对的人口过剩,不存在绝对人口过剩。 预见到社会主义实行物质计划生产,必然相应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四)经济适度人口理论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三世界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先进国家可以有适 度人口。
人口推移模式:世界的人口消长按照“多产多死-多产少死-少产少死”
的人口发展规律进行。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三、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在自然整体系统中居于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人口是可
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动力,必须将人口可持续发展置于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优先地位。 在我国实施人口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好以下关系: •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代表人物:维克塞尔、坎南、桑德斯等。 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一致,要考虑工
农业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工农业生产都有一个最大收益点,而适度人
口也就是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收益的人口。(静态分析) 阿尔弗雷德· 索维:经济适度人口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
的,即最高的人均收益的人口,也就是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土地生产潜力;人口需求(生活)水平。 • 土地生产潜力: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 类产品的最大能力。可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和趋势预测法测 算。 农业生态区域法:根据光、温、水、土壤等条件,预测作物本身的光 热产量、气候产量、土壤产量、理论产量;
SR<1,人口承载量合理;
SR=1,土地满载; SR>1,土地超载。
生态足迹法(查找文献自学,下周请同学上来讲解:包括 方法与案例,制作ppt,时间10分钟)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建设发展空间 保障生态环境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 • 威廉· 配第:认为人口和土地是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人口众多 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不仅重视人口数量,还注重人口的“社会 数量”。阐明了人口与财富的内在关系,但未注意到土地有限 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内生的压力; • 弗朗索瓦· 魁奈:财富增长先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又引起生产 和收入的增长,但过多的人口会成为负担。考察了人口再生产 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人口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 长的趋势;
并未深入论述,也未看到新技术的作用。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
提出“两种生产”、“两种关系”和“两个基础”的观点。 • 两种生产:物资资料生产和人口增殖两种生产并存;
• 两种关系:两种生产均包含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 两个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生产则是 人口发展和人口问题的基础。
• 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的年份: • 第一个10亿:300万年 • 第二个10亿:130年 • 第三个10亿:30年
• 第四个10亿:15年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 提出了“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算 术级数增长;
人口增长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而出现波动。
为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提出了两种抑制途径: • 预防性的抑制(道德抑制):晚婚、不生育等; • 积极性的抑制:通过贫困、饥荒、战争等减少人口。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实际上在于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但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二)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路径 稳定人口增长
推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建设具有多元目标的规划管理体系 积极消除贫困问题 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加强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课后复习与作业(1)
复习重点: • 人地关系的概念、实质及内涵; • 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 •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及测算; •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政策。 作业1: •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内涵,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面临哪些问题?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与内涵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引起的人地关系问题。 人和土地具有各自的二元性: (1)人——“自然人”和“社会人” ——生产者和消费者 (2)土地——资源和资产 • 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而且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 自身的劳动过程善待大自然,既保证人与自然界进行对等 和协调的物质变换,又使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质量得以不 断完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 • 亚当· 斯密:人口增长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原 因。但当社会发达到一定阶段,资本家间的竞争使利润下降, 使经济陷入停滞,人口也就达到极限; • 大卫· 李嘉图:人口增长是受资本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上升 的影响。劳动需求成为人口增长的动因。 • 西斯蒙第:人口的实际增长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要把 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同实际的人口增长加以区分;论述了机器的 应用造成人口过剩的现象,指出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 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 换的关系。 • 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土地是客体。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增长的负担与经济效益均衡时带来的人口增长率为经济适度增长率。 米德:将社会福利引入适度人口理论,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依存于人均产
量,还依存于人口自身,如果人口增长本身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则适度
人口就会比最高人均产量为基础的经济适度人口更大。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Baidu Nhomakorabea五)现代人口经济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万人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949 1955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
人与土地的关系中直接的人地关系(对应土地利用问题) 是主要的,由此衍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应土地分配或土 地制度问题)是间接的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多层次、多元结构的人地关 系系统” 。(土地概念的系统性)
• 基本层次: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关系
二战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石油危机等,引发了人们对人口与自然资源 及生态平衡的矛盾的关注。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成为
人口理论与经济理论界的主要议题。
斯彭格勒的《人口经济学》:考察了人口增长与消费需求、自然资源与 投资的关系,为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提供了一些有关人口分析
的依据。
揭示人口经济的发展规律,即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和人口经济的决定作用。 认为人口发展只有相对的人口过剩,不存在绝对人口过剩。 预见到社会主义实行物质计划生产,必然相应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四)经济适度人口理论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三世界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先进国家可以有适 度人口。
人口推移模式:世界的人口消长按照“多产多死-多产少死-少产少死”
的人口发展规律进行。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三、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在自然整体系统中居于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人口是可
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动力,必须将人口可持续发展置于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优先地位。 在我国实施人口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好以下关系: •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代表人物:维克塞尔、坎南、桑德斯等。 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一致,要考虑工
农业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工农业生产都有一个最大收益点,而适度人
口也就是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收益的人口。(静态分析) 阿尔弗雷德· 索维:经济适度人口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
的,即最高的人均收益的人口,也就是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土地生产潜力;人口需求(生活)水平。 • 土地生产潜力: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 类产品的最大能力。可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和趋势预测法测 算。 农业生态区域法:根据光、温、水、土壤等条件,预测作物本身的光 热产量、气候产量、土壤产量、理论产量;
SR<1,人口承载量合理;
SR=1,土地满载; SR>1,土地超载。
生态足迹法(查找文献自学,下周请同学上来讲解:包括 方法与案例,制作ppt,时间10分钟)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建设发展空间 保障生态环境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 • 威廉· 配第:认为人口和土地是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人口众多 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不仅重视人口数量,还注重人口的“社会 数量”。阐明了人口与财富的内在关系,但未注意到土地有限 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内生的压力; • 弗朗索瓦· 魁奈:财富增长先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又引起生产 和收入的增长,但过多的人口会成为负担。考察了人口再生产 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人口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 长的趋势;
并未深入论述,也未看到新技术的作用。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
提出“两种生产”、“两种关系”和“两个基础”的观点。 • 两种生产:物资资料生产和人口增殖两种生产并存;
• 两种关系:两种生产均包含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 两个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生产则是 人口发展和人口问题的基础。
• 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的年份: • 第一个10亿:300万年 • 第二个10亿:130年 • 第三个10亿:30年
• 第四个10亿:15年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 提出了“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算 术级数增长;
人口增长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而出现波动。
为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提出了两种抑制途径: • 预防性的抑制(道德抑制):晚婚、不生育等; • 积极性的抑制:通过贫困、饥荒、战争等减少人口。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实际上在于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但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二)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路径 稳定人口增长
推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建设具有多元目标的规划管理体系 积极消除贫困问题 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加强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课后复习与作业(1)
复习重点: • 人地关系的概念、实质及内涵; • 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 •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及测算; •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政策。 作业1: •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内涵,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面临哪些问题?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与内涵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引起的人地关系问题。 人和土地具有各自的二元性: (1)人——“自然人”和“社会人” ——生产者和消费者 (2)土地——资源和资产 • 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而且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 自身的劳动过程善待大自然,既保证人与自然界进行对等 和协调的物质变换,又使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质量得以不 断完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 • 亚当· 斯密:人口增长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原 因。但当社会发达到一定阶段,资本家间的竞争使利润下降, 使经济陷入停滞,人口也就达到极限; • 大卫· 李嘉图:人口增长是受资本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上升 的影响。劳动需求成为人口增长的动因。 • 西斯蒙第:人口的实际增长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要把 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同实际的人口增长加以区分;论述了机器的 应用造成人口过剩的现象,指出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 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 换的关系。 • 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土地是客体。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增长的负担与经济效益均衡时带来的人口增长率为经济适度增长率。 米德:将社会福利引入适度人口理论,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依存于人均产
量,还依存于人口自身,如果人口增长本身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则适度
人口就会比最高人均产量为基础的经济适度人口更大。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Baidu Nhomakorabea五)现代人口经济理论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