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合集下载

第二章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总结

第二章人地关系原理及土地的供给与需求总结
s d
Q E
s
d
Q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3.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整消费结构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需求
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 种生产消费活动的需求。 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主要有人口、 土地生产率、国民经济状况(土地价 格、人民生活水平、财富分配、经济 发展水平、国家土地政策等)。
s
E
d
Q’ Q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 (一)土地供给
土地供给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内,在某一土 地市场,某类用途土地在某一价格下可出售或 出租的数量,这是一种有效供给。土地的供给 又可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
第三节 土地的供给与需求
二、土地供给与需求的理论分析 1.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 土地中自然形成的可供人类利用的 部分叫做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 (1) 具有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 候条件; (2) 具有适宜植物生长的 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 (3) 具有可 资利用的淡水资源; (4) 具有可供 人类利用的其他资源; (5) 具有最 基本的交通条件。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含义:指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 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 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 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2.测算: LPC f R(t), P(t), C(t)
其中: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
当生产力水平提高、经济向前发展 时社会总产出进入更高水平,尽管 经济效益提高了,但相对总需求而 言,仍需土地资源和非土源资源有 相应的增长,见右图,等产量曲线 由L移动到L1,这时如果要保持非土 地资源投入不变,则需要增加较多 的土地资源投入。如,以生产A单位 产品的非土地资源去生产D单位产品 时,土地资源则需由E单位增加到F 单位。在现实生活中,这两类投入 是同时增加的。因土地资源有限, 而且价格越来越高,所以,非土地 资源投入的增长幅度往往大于土地 资源投入增长的幅度。正因为这样, 近代生产都趋向于劳动密集型、资 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尤其是在人地矛盾尖锐的今天,深入学习和研究“天人合一”观更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其价值与应用方面在当代受到了普遍重视,如文化景观的形态与发展、稳定与演化、文化景观的生态与环境等。
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
原苏联学者们
培根
荀子
否定了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地理环境绝对论正好相对,它们单方面强调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其绝对化,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文化决定论
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断扩大和加深,对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强。
“天人合一”观
人与自然处于同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环境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感知论
文地理学家
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
这种环境感知就成为了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造的决策不同,因而研究各种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适应论
(又称调整论)
罗士培
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的限制。
该理论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生态论
巴罗斯
强调人地关系中,人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
从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以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为目标的现代生态论。
文化景观论
索尔
哈特向
解释文化景观就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

第二章 人地关系

第二章 人地关系

2.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1960年代,开始关注和认识环境 1972年,斯得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 议,关注全球环境问题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首次提 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国际组织 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观”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确定可 持续发展战略
学习与讨论
讨论选题与主题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列举你身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与目标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教育问题。
讨论要求
要有论点:有鲜明的观点、看法 要有论据:有支持论点的材料和依据
氟斑牙
农民燃烧秸秆
广州1
广州2
广州3
由中信广场鸟瞰
北京
罐装“济州岛空气”在汉城热卖
蝗虫灾害1
蝗虫灾害2
蝗虫灾害4
三、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改变地表水系,调节水量的空间分布
改变水循环,调节水量的时间分布 造成水体污染
南水北调
建设中的三峡工程
城市向海洋排污
赤潮,舟山群岛
赤潮,东海
血腥“莎图什”1
血腥“莎图什”4
老虎穷途末路
虎骨中含有特殊的 A蛋白, 2016/5/9 每公斤虎骨价值>22万元
人类对地理环境作用的特点:
(1)人类作用规模巨大,很多方面达 到与自然作用相匹敌的程度。 (2)人类的地质作用引入新能量,制 造新物质。 (3)人类的地质作用越来越深刻。
人类是环境的保护者? 人类是环境的破坏者?

现在岛上找不到高大的树木和足够有韧性的植物纤 维,那么竖起石像用的圆木是来自何处呢?
复活节岛千年兴衰




登陆复活节岛:大约在公元400年左右 生活安定阶段: 人口问题出现: 环境问题出现:公元800年左右,棕榈遭到严重砍伐 自然资源耗竭 : 建造石像,砍伐森林,环境问题更加突出:公元 1200年左右 森林消失,生态急剧恶化:公元14-15世纪 出现人吃人事件 生存条件恶劣,人口不断减少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评价环境决定论必须分析地理环境以什么途径影响人类社会: 通过环境影响种族的生理、心理来解释环境在文化发展中决
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易传》主张天人协调 刘禹锡:“天与人交相胜耳”


张载《正蒙· 乾称篇》:“民胞物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 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

中世纪的西方,科学是神学的婢女,人们饱受自然力量的摧残和

产生影响”;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一种可变的量。
被地理环境的特征所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人类控制自然的 能力,因而是人类对于周围的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关系”。自
然环境之作为人类历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不仅是由于他对人
性的影响,而且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4.1 环境决定论

第二章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内容概要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2生产力发展与人地关系理论的演变3不同地域的人地关系理念4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5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1人地关系理论研究的意义所谓人地关系理论是指各种人文现象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自然环境在文化包括经济发展中作用的看法


2.1 史前阶段
这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但透过原始宗教和神话传说,我们依
然可以追寻到原始自然观的踪迹。

表现:原始宗教包括原始人群中普遍存在的自然崇拜、鬼魂崇拜、
灵物崇拜以及占卜、巫术等,它是初民屈服于自然,或在自然的
威力下软弱无力的表现;而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则反映出那个时 代的人们对自由驾驭自然的向往。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与科学发展观

土地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人地的关系与土地供求-PPT资料24页

土地经济学课件第二章 人地的关系与土地供求-PPT资料24页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作用, 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抑制作用。 马克思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考察, 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适度人口论、人类生态论、人口-资源-粮食-能源-环境问题。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二章 人地关系与土地需求…
二、人口问题与人口经济理论
3、马克思的人口经济原理:
提出“两种生产、“两种关系”和“两个基础”的观点。 揭示人口发展的客观经济规律。 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和人口经济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认为人口在发展中只有相对人口过剩,不存在绝对人口过剩。 预见到社会主义实行物质计划生产,必然相应实行计划生育。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二章 人地关系与土地需求…
第二节 土地需求
一、土地需求的含义 二、决定土地需求的主要因素 三、土地需求曲线
一、土地需求的含义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二章 人地关系与土地需求…
土地需求(the demand for land):人类为了生存和发 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包 含农业用地需求和非农业用地需求两大类。
•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给总量 人们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术水平 社会需求 土地产品的价格 交通运输条件
土 地 经 济 学>第二章 人地关系与土地需求…
二、土地自然供给和土地经济供给
•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途径:
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调节消费结构 利用新技术 保护土地资源
土 地 经 济 学…
第二章 人地关系与土地供求原理
第一节 人地关系与人口经济理论 第二节 土地需求 第三节 土地供给 第四节 土地供求平衡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人地关系及理论重点

• 不是强调环境与人的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 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维达尔
•主张研究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 •同样的生活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 的意义 •生活方式是决定某一特定人群将会选择那种可能性 的基本因素
白吕纳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 随时代变化
一、古代朴素的人地适应思想
• 早期对人地关系的研究始于人口增长和出现人地关系矛盾。 • 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的思想在我国周代即有萌芽 • 管仲(前685-前645)《管子·地员》:“地者政之本也,
辨于土而民可富。”“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 里,可以为足矣” • 老聃(前580-前50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 • 孟轲(约前372-前2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人定胜天 • 荀况(约前313-前238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 治,夫是之谓能参”。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做为生产者通过个体的和社会化的劳动向自然环境索 取,将自然界物质转化成其生存必需的产品;做为消费 者,人类消耗自己生产的产品,而将许多废弃物返还 给自然环境。 • “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两方 面。
人地关系的运行机制
人地关系系统
人类系统 人 经社 口 济会 系 系系 统 统统
利用、改造 适应
如何研究人地关系?
• ①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
风险分析;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 ④地域的人口承载力分析,关键是预测粮食的增产幅度; • ⑤一定地域人地关系的动态仿真模型。根据系统内各要素相互作用结

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地关系论教案

人文地理学第二章人地关系论教案

第二章人地关系论一、教学内容:人地关系与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的演变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二、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理解和掌握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及演变规律;人地关系协调的含义、区域人地关系的变化,帮助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三、教学重点和难点:人地关系内涵、和谐的人地观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五、教学内容一、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基础1、与人地关系论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关系。

人类生存离不开地理环境,在这一点上,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没有多大差别,仅有深度和广度的不同。

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如洞居、采集、狩猎、种植、饲养、兽驮、舟行等,都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都是利用或适应一定的地理环境。

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对地理环境利用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也不断加深。

如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古代社会仅在沿海有渔盐之利,丰富多样的资源得不到开发利用,广阔的海洋更是交通的阻碍,现代海洋则日益成为人类索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生存空间,是经济政治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人地关系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范畴,但作为地理学的理论概念,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是一般的人与水、人与空气、人与山关系的客观规律。

虽然许多地理著作,尤其是中世纪以前的地理著作并没有明确提出人地关系概念,有的地理学者甚至反对引用这个概念,但是他们所描述的地理内容都离不开人地关系的事实,离开了人地关系,也就是离开了地理学。

2、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人地关系论是指人们对人地关系的各种观点、思想的总称,即关于人地关系的认识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础理论。

人地关系随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形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人们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不同的研究者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个人的世界观和掌握的资料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往往对人地关系形成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但它们都将人地关系作为立论的对象,都属于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

2人地关系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人 文 地 理 学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节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 地理学与“人地关系” 第三节 地理学与“人地关系”
1
Human Geography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人 文 地 理 学
一、人地关系的解释
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 关系的一种简称。 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 关系的一种简称。其经典解释是人类社会及其 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非经典解释认为 认为, 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非经典解释认为, 人地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或人类活动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6

Human Geography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人生地理学》:把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归结 为4个方面:直接的生理影响;心理的影响;对 人类社会组织和经济发展的影响;支配人类的 迁移及其最后分布的影响。 《政治地理学》:把国家比作有机体,是地球上 特殊空间的组合,是附着在地球上的一种有机物。 一个国家必然和一些简单的有机体一样地生长、 衰老、死亡,不可能停止不前。当一个国家向 别国侵占领土时,就是它内部生长力的反映。 强大的国家为了生存必须要有生长的空间。
人 文 地 理 学
17
Human Geography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对人地相关论的评价 或然论仍然属于因果观。它认为一个原因可以产生多 种结果,一个结果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原因和结 果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与地理 环境决定论相比,它具有一定的折衷色彩。 把人地关系的重心从自然转移到人这个积极因素上来, 是这个学派的一大贡献.但它对人地关系中心理因素作 用的强调有失偏颇,有唯心论之嫌。因为如果心理因素 是原因、地理事实是结果,而不再有决定心理因素的原 因了,则导致唯意志论;如果心理因素的原因要从地理 环境中去寻找,则又回到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因此有学 者认为它并没有与地理环境决定论划清界线。 这个学派的理论似乎“无懈可击”,但也暗示了其最 大的缺陷,即没有找到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重点:掌握七种人‎地关系论,代表人物,核心思想会归纳总结‎其特点,能够区分它‎们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1 有关于人文‎学的理论: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2 区位论是经济地理‎学与城市地‎理学的核心‎理论,不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理论3 文化景观论‎是过去或现‎在人文活动‎的结果,可通过它研‎究该地以前‎各种活动来‎复以前的活‎动过程4 行为论把心理学有‎关成就与理‎论引入地理‎学5 人地关系论‎影响到人文‎地理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二.人地关系论‎1 环境决定论‎1> 代表人物: 拉采尔. 森普尔拉采尔. 森普尔2> 核心思想: 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3> 演变历程: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论及人与‎环境的关系‎。

法国的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谈到民族.政治.宗教与气候‎有关。

德国的黑格‎尔阐述世界‎上的三种地‎理环境对当‎地社会历史‎起作用。

德国的拉采‎尔在《人类地理学‎》中把人看做‎是环境产物‎,人的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限制。

美国的森普‎尔在《地理环境之‎影响》中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取谨慎态‎度。

4> 特点: 这个理论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各种因‎素(社会.历史)之间的复杂‎关系.5>评价:①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②但其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而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

2 可能论1>代表人物: 维达尔,白兰士白吕纳2>核心思想: 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3>演变过程: 法国的白兰‎士总结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意义‎.法国的白吕‎纳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地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4>特点: 这个理论是‎不应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文化遗‎产在影响人‎的行为也很‎重要.5>评价: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完整版)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代表人物名称亚里士多德地理环境孟德斯鸠决定论拉采尔可能论白兰士适应论罗士培人类中心论托勒密生态论巴罗斯索尔文化景观论哈特向生产关系决定论和苏联学者唯意志论环境感知论孟德斯鸠文化决定论哈奇庄子“天人和一”观荀子协调论现代科学家理论看法简要评论自然环境决定了人类的生理和心夸张了环境的决定力量,忽视生产力和理特点,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发展的决定要素人和地理环境之间以心理因向来说明人地关系,忽略生产是一种互相作用关系,二者为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否认人地关互为因果关系系中人的主导作用人类需要主动地、不断地适应环境对人类指出自然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与生物遗传的限制,也说明人类的适应不一样,是经过对社会环境的作用的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可能性和环境变化的适应人是宇宙的中心过分夸张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是对人地关系的一种极端认识人是中心命题,应当重申了人地关系中人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对环境的认识和适应的反响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独有的文化,在其重申经过实质察看地长久活动的地区内,面景观来研究地区地必定会创建出一种适应环境的理特点地表特点都否认了人类社会和过分重申人的主观能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动性,以为“谋事在人”,会致使滥用互关系自然资源,最后遇到大自然的报复人对自然环境关系中研究各样文化公司尤其是决议人的环境感的各样可能性进行选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择时受环境感知影响地关系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文化发展人失掉对自己实践的的程度,人类的文化能够改变主导和控制作用自然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中,天人关系是由人类应按照自然、合理利用自然,反应自然规律联系的,人真实的“人地关系”与环境之间不是对峙而是一致的提早协调人地关系是协调论比过去的人地关系理论都要完美全人类最紧急的务,人地关系和科学,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和睦关系问和睦日趋受重视题上,人类的认识已从被动跃到主动。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2013-8-12
(四)和谐论(协调论)



萌芽——在人地关系认识上,谋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 想由来已久(如我国西周时期《易传》中的“天人调 谐”观点) 形成——作为一种新型的人地观理论——和谐论,在 学术研究中的崛起至今仅40多年的历史。 背景:人类文明史进人工业社会后,人们力图从自然 界中分离出来,改造并主宰自然。当人们肆无忌惮地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使得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并构成 对人类威胁时,蓦然回首,突然领悟到人类自身成了 这种“征服”的受害者,于是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人 类与自然界是共生共存(或共生共荣)的,必须改变 长期存在的人类与大自然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 确立人类与大自然共同和谐发展的新型人地观。
2013-8-12
二、人地关系的主要理论


(一)因果关系理论 (二)环境决定论 (三)人定胜天论 (四)和谐论
2013-8-12
(一)因果关系论

这种理论探讨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中,哪一方是原 因,哪一方是结果。所以,被称为因果关系理论。这 种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近代地理学先驱——德国地理学 家洪堡和李特尔。洪堡是近代自然地理学创始人,他 的地理学思想理论包括整个自然界,同时也研究人类 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他创立的第一个地理原则就是因 果原则,即凡事必求其因而推及其果。李特尔的地理 学主要是研究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与因果关系,也 就是试图在自然历史与人类历史的多方面比较研究中, 去寻找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这种理论一直 影响着后来的地理学术研究。
2013-8-12
(三)人定胜天论

评价:上述观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自然 环境的客观规律性,不是把人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而是脱离自然,甚至是与自然对立的。自然与人不能 协调,只能征服和改造。在这种过分夸大科学技术力 量的思想指导下,人类普遍地向大自然宣战,盲目地 改造山河,不顾客观规律战天斗地,毫无顾忌地向自 然界施加自己能做的一切(我国一度曾有“人有多大 胆,地有多高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 穷”等豪言壮语),结果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遭 到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第三章 第一节 (新)

第二章 人地关系论 第三章  第一节 (新)

2、内涵 、 区位理论有两层基 本内涵,一是人类活 本内涵, 动的空间选择; 动的空间选择;二是 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 机组合。 机组合。
3、分类 、 根据产生发展的先后, 根据产生发展的先后, 分为古典区位论、 分为古典区位论、近代 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区位论和现代区位论, 其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 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 和内容的差异。 和内容的差异。
这是人们对人类社 会与地理环境关系认 识发展的表现。 识发展的表现。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1、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认为自然环境决定人 类生理和心理特征, 类生理和心理特征 , 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 的发展。 的发展。
2、理论的发展 、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 思想萌芽, 思想萌芽,最早出现 于古希腊的奴隶社会。 于古希腊的奴隶社会。
(四)资本
资本包括金融资本 和固定资本。 和固定资本。
1、金融资本 是流动的生产要素, 是流动的生产要素, 资本总是流向最能创 造利润的地区。 造利润的地区。
2、固定资本 包括厂房、 包括厂房 、 设备等固 定资产, 定资产 , 对大型装置 型企业的区位选择影 响较大。 响较大。
风险资本主要投入 风险资本主要投入 到新兴高科技中小企 风险大、 业,风险大、企业规 模小、利润高。 模小、利润高。
4、供应园区 是围绕某一组装企业, 是围绕某一组装企业, 为其提供零部件供应 的供应商在空间上集 聚在一起, 聚在一起,形成一个 供应园区。 供应园区。
(三)能源
1、能源分类 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 能源。
2、能源对区位的影响 对某些工业的区位选择 有较大的影响, 有较大的影响 , 如金属 冶炼工业, 冶炼工业 , 一般布局在 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廉价的电力供应地。
非经济因素包括决 策者行为、 区位政策、 策者行为 、 区位政策 、 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 、 军事因素 等 。 区位选择一般追 求的是某种程度上的 满足。 满足。

人文第23章人地关系+方法论

人文第23章人地关系+方法论

启示 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 内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具体分析 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
(二)适应论
1、背景 经验背景 (1)人的生理适应自然地理 环境形成种族地理现象 (2)人类生产 活动适应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经济地理现 象 (3)人类社会组织适应自然地理环 境形成社会地理现象 (4)人类政治活 动适应地理环境形成政治地理现象 社会背景:批评德国拉采尔学派 科学背景:接受法国白兰士学派
法国地理学家白吕纳(1869——1930年) 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 为的指导者。 在人地关系方面, “自然是固定的,人 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 而变化。”
3、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人地关系上的必然论、 决定论 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推动社会发展 局限性 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和人地 关系的决定因素 尚未发现人类改造利 用自然的合理途径 将人地关系仍视为 因果关系,不利于认识人地关系的复 杂性

2、观点:人类意志决定社会发展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发展 意识形态决定经济发展 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文化决定社会发展 环境感知决定社会发展 渊源 中国古代荀子:制天命而用之 英国近代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英国近代洛克: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2、观点 人类社会与自然地理环境无关 地理学研究范围只限于自然地理环境 3、评价 积极作用 批判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客观上促进自然地理学发展 危害 使人类开发自然失去科学指导 阻碍自然地理学为社会发展服务 启示 理解人地关系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统一学科
2、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 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 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克斯比(1880— 1947年)

第二章人地关系

第二章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第一次关于全球环 境战略的国际会议,标志着环境开始纳入国际事务议程; 就环境论环境,并未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提 出要实现SD,并认为SD “强调人类通过对生物圈的管
理,使生物圈既能满足当代人的最大持续利益,又能保
可持续发展思想
•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标志着SD被各国普 遍接受;人类已经认识到发展与环境相辅相成,不可 人为割裂开来;人类转变传统发展模式和传统生活方 式的重要里程碑。 • 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执行计 划》被认为是关系到全球未来10至20年环境与发展进 程走向的路线图,是国际社会在SD领域积极努力的最 新结晶。
• 地域空间乃是地理学的独特性视角。
从区域差异方面;从空间联系方面。
二、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 •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形成过程、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向的理论研究; ②人地系统中各子系统相互作用的强度分析、潜力估算、后效评价和风 险分析;

• • • •
③人与地两大系统间相互作用和物质、能量传递与转换的机理、功能、 结构和整体调控的途径与对策;

适应论
生态论
巴罗斯 地理学是“人类生态学的科学” 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映(在人地关系中人是中 心论题,其他现象只是当它们涉及人及其对它们的反 应时,才有必要说明。) 地理学应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四、和谐论与可持续发展思想
• 20C60S以来,人地关系失调 • 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 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应摆正自然的位臵,人类活 动不要突破生物圈的承受能力;把自然视为调适的对 象,使“人类事务同自然规律相协调”,走人与自然 关系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 “协调论”与“和谐论”的人地关系思想,赋予了古 老的人地关系以崭新的历史意义。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

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
支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缺点:夸大环境的决定力量,无视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Wednesday, February 05, 2020
2.可能论(人地相关论、或然论) 代表人物:法国地理学家白兰士及其学生归纳 核心:这一理论认为环境只提供可能,如何利用则决定
与人的选择能力,强调人与外界的适应不是被动的, 而是主动的,相同的环境可以有同的生活方式。 优点:认为人地关系是相对的 缺点: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理论是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 对地理环境的客观作用和人类主观能动作用的认识 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阶段形成不同的理论,并且 每种理论都企图说明人地关系的客观规律,所以成 为人地关系论。
Wednesday, February 05, 2020
一、人地关系理论回顾
1.地理环境决定论 核心: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起着绝对
Wednesday, Feb济条件下人地关系的 实践特征
现代经济条件下,人地关系在实践领域的表现是人们规划生 活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因素,也为理论研究提出新的课题,是人文 地理学科理论和方法创新与发展的新的实践基础。
1.现代经济条件 现代经济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Wednesday, February 05, 2020
五、人地关系的新课题
1.人地关系中道德关怀概念下的课题
1)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和空间演变 2)区域资源调配中的人地关系问题 3)生态足迹的研究
Wednesday, February 05, 2020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这一主题提醒我们在进行道德 教育时,更应具有人性的关怀——道德关怀。道德关怀 就是从人的存在出发,通过对人与人、人与群体、人与 社会的关系的考查,从人的问题及其境遇中寻找道德判 断的依据,从道德层面上实现对人的生存、人的尊严、 人的幸福以及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从而使人实 现道德认知、约束道德活动、激发道德情感、向往道德 自由。

第二章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第二章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摘要第1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第2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思考题内容摘要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本章首先详尽地介绍了Tery G.乔丹在其所写的教材Human mosaic一书阐述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具体包括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以及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在充分认识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性基础上,明确提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概括介绍了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和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与地位。

第1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一、人文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

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

乡土文化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

第二章 人地关系

第二章 人地关系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英国人文地理学家 罗士培(Perey Roxby)(1880—1947) 人文地理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 适应;二是居住在一定区域内人群及其和地理区域之间的 关系。 这里所指的适应与生物的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 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这种适应, 既意味着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也意味着人类社会 对环境的利用和利用的可能性。
和谐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和谐论)
(一)背景
经验背景 协调人地关系的历史悠久: 经典案例:人地和谐的民居;水利工程;华人融入海外社会;生态农业 现代人地关系恶化的严重后果: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社会背景 各国关注人地关系: 1980年,国际地理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如 何去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 研究任务”。 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回潮 科学背景 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潮 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长足进展 地理学的统一趋势和人本主义趋势
(二)观点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 的人地巨系统 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 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 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 代表学者与论著:庄子《齐物论》; 李特尔 M.J.怀特 吴传钧
洪堡认为地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人是该 个自然统一体的一部分,他认为地理学是研 究“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域结合”。 李特尔是最早提出人地相关思想的地理学家。 他称,地理学的中心原理是:“自然的一切 现象和形态对人类的关系。”
主要的人地关系理论
人地关系决定论 人地关系相关论 人地关系否定论 人地关系协调论
(二)观点
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 地理学统一的主题是人地关系--人类生态 代表学者: 美国地理学家 巴罗斯(H·H·Barrows) (1877—1960) 地理学为“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 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 然环境的反应。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侧重于分析人 类在空间上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念 指在未来不同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 展水平及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和 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数学函数: LPC= f[R(t),P(t),C(t)]
• LPC:土地承载力;R(t):农业自然资源条件;P(t):农业生产 技术与管理水平;C(t):人口消费水平;t:时间。
趋势预测法:根据历年单产的变化趋势资料通过灰色预测、逻辑斯蒂 增长曲线等方法外推。
区域生产潜力测算:Y= Y1+Y2+Y3+……+Yi
• Y为土地生产潜力,Yi为单种作物生产潜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区域土地人口承载量估算:P=Y/L • P为区域人口承载力;L为人均生活水平。 区域人口承载比测算: SR=P’/P • P’:预测人口。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二)人口增长对各类土地资源的压力 人口数量增加对土地产品的消费增加导致了对土地资源利 用和土地空间的压力; 人口结构、素质和分布对土地的压力。
表现:对耕地资源、林地和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面和
水资源、能源矿产和生态环境的压力。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 中间层次:人口与资源、人口与食物的关系(土地人口承 载力) • 综合层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综 合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二、人地关系理论的历史及其发展 我国古代人地关系思想:人定胜天;因地制宜;天人合一; 等。 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强调气候自然条件人类的制约 作用,把人说成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决定论)。 18世纪末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强调人口增殖对社会发展的 抑制作用。 19世纪马、恩的人口理论:强调把人口问题放在整个社会 经济中考察,提出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原理。 19世纪“适度人口论”:人口增长应与社会经济和技术发 展相一致。 20世纪“适应论”、“人类生态论”、“协调论”、可持 续发展理论。
并未深入论述,也未看到新技术的作用。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
提出“两种生产”、“两种关系”和“两个基础”的观点。 • 两种生产:物资资料生产和人口增殖两种生产并存;
• 两种关系:两种生产均包含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 两个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人口生产则是 人口发展和人口问题的基础。
• 人口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人口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世界每增加10亿人口的年份: • 第一个10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00万年 • 第二个10亿:130年 • 第三个10亿:30年
• 第四个10亿:15年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二)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路径 稳定人口增长
推行适度消费的生活方式
建设具有多元目标的规划管理体系 积极消除贫困问题 合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加强发展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课后复习与作业(1)
复习重点: • 人地关系的概念、实质及内涵; • 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 •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及测算; •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及政策。 作业1: • 如何理解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内涵,中国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面临哪些问题?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 • 亚当· 斯密:人口增长既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原 因。但当社会发达到一定阶段,资本家间的竞争使利润下降, 使经济陷入停滞,人口也就达到极限; • 大卫· 李嘉图:人口增长是受资本增加以及随之而来的工资上升 的影响。劳动需求成为人口增长的动因。 • 西斯蒙第:人口的实际增长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制约,要把 人口增长的可能性同实际的人口增长加以区分;论述了机器的 应用造成人口过剩的现象,指出问题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
二战后资源环境破坏严重,石油危机等,引发了人们对人口与自然资源 及生态平衡的矛盾的关注。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导致自然资源枯竭成为
人口理论与经济理论界的主要议题。
斯彭格勒的《人口经济学》:考察了人口增长与消费需求、自然资源与 投资的关系,为资源经济学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提供了一些有关人口分析
的依据。
增长的负担与经济效益均衡时带来的人口增长率为经济适度增长率。 米德:将社会福利引入适度人口理论,认为社会福利不仅依存于人均产
量,还依存于人口自身,如果人口增长本身可以增加社会福利,则适度
人口就会比最高人均产量为基础的经济适度人口更大。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五)现代人口经济理论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一、人口问题的实质与内涵 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口发展引起的人地关系问题。 人和土地具有各自的二元性: (1)人——“自然人”和“社会人” ——生产者和消费者 (2)土地——资源和资产 • 人口经济问题的本质内涵: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只有而且必须首先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 自身的劳动过程善待大自然,既保证人与自然界进行对等 和协调的物质变换,又使自然资源条件和环境质量得以不 断完善,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代表人物:维克塞尔、坎南、桑德斯等。 适度人口论认为:人口增长应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一致,要考虑工
农业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工农业生产都有一个最大收益点,而适度人
口也就是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收益的人口。(静态分析) 阿尔弗雷德· 索维:经济适度人口是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
的,即最高的人均收益的人口,也就是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人口
萨缪尔森《经济学》:第三世界必须控制人口增长,先进国家可以有适 度人口。
人口推移模式:世界的人口消长按照“多产多死-多产少死-少产少死”
的人口发展规律进行。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三、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理论
人在自然整体系统中居于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人口是可
持续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动力,必须将人口可持续发展置于 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优先地位。 在我国实施人口可持续发展,需要协调好以下关系: • 人口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揭示人口经济的发展规律,即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相适应。
指出社会生产方式对人口发展和人口经济的决定作用。 认为人口发展只有相对的人口过剩,不存在绝对人口过剩。 预见到社会主义实行物质计划生产,必然相应实行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四)经济适度人口理论

人与土地的关系中直接的人地关系(对应土地利用问题) 是主要的,由此衍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应土地分配或土 地制度问题)是间接的人地关系。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近现代人地关系理论:“具有多层次、多元结构的人地关 系系统” 。(土地概念的系统性)
• 基本层次: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关系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马尔萨斯的人口经济理论 提出了“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算 术级数增长;
人口增长受到生活资料的限制而出现波动。
为使人口与生活资料之间保持平衡,提出了两种抑制途径: • 预防性的抑制(道德抑制):晚婚、不生育等; • 积极性的抑制:通过贫困、饥荒、战争等减少人口。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核心实际上在于土地报酬的递减规律,但
• 第五个10亿(1989):14年 • 第六个10亿(1999):10年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 中国人口增长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万人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1949 1955 1970 1973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2006 2009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分析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测算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土地生产潜力;人口需求(生活)水平。 • 土地生产潜力: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所能提供的农、林、牧、渔各 类产品的最大能力。可采用农业生态区域法(AEZ)和趋势预测法测 算。 农业生态区域法:根据光、温、水、土壤等条件,预测作物本身的光 热产量、气候产量、土壤产量、理论产量;
SR<1,人口承载量合理;
SR=1,土地满载; SR>1,土地超载。
生态足迹法(查找文献自学,下周请同学上来讲解:包括 方法与案例,制作ppt,时间10分钟)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三、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政策选择 (一)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 保障建设发展空间 保障生态环境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第二章 人地关系理论
•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 第三节 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路径
第一节 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发展
一、人地关系的概念与内涵 人地关系(People and land relationship):泛指人与 自然的关系。 人地关系的实质:人通过自身的劳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 换的关系。 • 人地关系中,人是主体;土地是客体。
第二节 人口经济理论
二、传统人口经济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派的人口经济理论 • 威廉· 配第:认为人口和土地是财富生产的必要条件,人口众多 是国力强盛的标志。不仅重视人口数量,还注重人口的“社会 数量”。阐明了人口与财富的内在关系,但未注意到土地有限 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对社会发展内生的压力; • 弗朗索瓦· 魁奈:财富增长先于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又引起生产 和收入的增长,但过多的人口会成为负担。考察了人口再生产 与生活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人口增长有超过生活资料增 长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