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导学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结束后,学生应能熟练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并会用符号表示两种位置关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应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此外,学生还应掌握直线的基本性质,如直线的方向、长度等。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改进能力。首先,我在课堂总结阶段,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反思,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提高的方向。其次,我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以激励他们继续努力。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关注他们的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通过评价,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总之,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首先,我通过校园平面图这一直观教具,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中的直线和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其次,我设计了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以锻炼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最后,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直线的性质,以加深他们对直线知识的理解。
(二)讲授新知
在学生对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会正式讲授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我会介绍相交的概念,即两条直线在某个点相交。我会用具体的例子和图示来解释相交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然后,我会介绍不相交的概念,即两条直线在平面内没有任何交点。同样,我会用例子和图示来解释不相交的概念。通过这样的讲授方式,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025年高考数学一轮复习-第2课时-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学案】
第二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课标解读】【课程标准】1.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2.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3.探索并掌握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核心素养】数学运算、直观想象、逻辑推理.【命题说明】考向考法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成题,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时常与圆相结合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预测预计2025年高考两直线平行、垂直仍会出现.一般在选择题、填空题中出现,也可能在解答题中交汇出现.【必备知识·逐点夯实】知识梳理·归纳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位置关系项目斜截式一般式方程y=k1x+b1,y=k2x+b2A1x+B1y+C1=0(A12+B12≠0),A2x+B2y+C2=0(A22+B22≠0)相交k1≠k2A1B2-A2B1≠0(2)交点坐标若直线l 1:A 1x +B 1y +C 1=0( 12+ 12≠0),l 2:A 2x +B 2y +C 2=0( 22+ 22≠0)相交,则l 1与l 2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 1 + 1 + 1=0,2 + 2 + 2=0的解.2.三种距离公式(1)两点间的距离公式①条件:点P 1(x 1,y 1),P 2(x 2,y 2).②结论:|P 1P 2|=( - ) +( - ) .③特例:点P (x ,y )到原点O (0,0)的距离|OP |= 2+ 2.(2)点到直线的距离点P (x 0,y 0)到直线l :Ax +By +C =0的距离d (3)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直线l 1:Ax +By +C 1=0与l 2:Ax +By +C 2=0间的距离d 微点拨点到直线、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的使用条件(1)求点到直线的距离时,应先化直线方程为一般式.(2)求两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时,应先将直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且x ,y 的系数对应相等.常用结论1.直线系方程(1)与直线Ax+By+C=0(A2+B2≠0)平行的直线系方程是Ax+By+m=0(m∈R,且m≠C).(2)与直线Ax+By+C=0(A2+B2≠0)垂直的直线系方程是Bx-Ay+n=0(n∈R).(3)过直线l1:A1x+B1y+C1=0(12+ 12≠0)与l2:A2x+B2y+C2=0( 22+ 22≠0)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A1x+B1y+C1+λ(A2x+B2y+C2)=0(λ∈R),但不包括l2.2.点关于特殊的直线的对称问题的结论:点的坐标对称直线对称点的坐标点P(x0,y0)y=x(y0,x0) y=-x(-y0,-x0) x+y+t=0(-t-y0,-t-x0) x-y+t=0(y0-t,x0+t)基础诊断·自测类型辨析改编易错题号12,34,51.(思考辨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两条直线斜率相等,则两直线平行.(×)提示:(1)两直线有可能重合,故(1)错误.(2)若l1∥l2,则k1=k2.(×)提示:(2)可能出现两直线斜率不存在情况,故(2)错误.(3)若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则两直线相交.(√)提示:(3)若两直线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该直线垂直于x轴,另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则该直线不与x轴垂直,所以两直线相交,故(3)正确.(4)若两直线斜率都不存在,则两直线平行或重合.(√)提示:(4)两直线斜率都不存在,可能重合,可能平行,故(4)正确.2.(选择性必修一人AP57例5变形式)以A(5,-1),B(1,1),C(2,3)为顶点的三角形是()A.锐角三角形B.钝角三角形C.以A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D.以B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解析】选D.直线AB的斜率k AB=1-(-1)1-5=-12,直线BC的斜率k BC=3-12-1=2,由k AB·k BC=-1,所以AB⊥BC,故△ABC是以B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3.(选择性必修一人AP57练习T2变条件)若直线3x-2y-1=0与3x-ay+6=0平行,则a=()A.-2B.-1C.12D.2【解析】选D.由题意32=3 ,则a=2.经检验两条直线不重合.4.(忽视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形致误)(多选题)若A(m,3),B(2m,m+4),C(m+1,3),D(1,0),且直线AB与CD平行,则m的值为()A.-1B.0C.1D.2【解析】选BD.当AB与CD的斜率均不存在时,m=2m,m+1=1,故得m=0,此时AB ∥CD;当k AB=k CD,即m≠0时, +1 =3 ,解得m=2,此时AB∥CD.5.(误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致误)直线l1:3x+4y-7=0与直线l2:6x+8y+1=0之间的距离为()A.8B.4C.85D.32【解析】选D.因为l1∥l2,所以直线l1与直线l2之间的距离d =32.【核心考点·分类突破】考点一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例1](一题多法)已知直线l1:ax+2y+6=0和直线l2:x+(a-1)y+a2-1=0.(1)试判断a为何值时,l1与l2平行;【解析】(1)方法一:当a=1时,l1:x+2y+6=0,l2:x=0,l1不平行于l2;当a=0时,l1:y=-3,l2:x-y-1=0,l1不平行于l2;当a≠1且a≠0时,两直线方程可化为l1:y=- 2x-3,l2:y=11- x-(a+1),l1∥解得a=-1,综上可知,当a=-1时,l1∥l2.l2⇔- 2=11- ,-3≠-( +1),方法二:显然a≠0,l1∥l2,则1 = -12≠ 2-16⇔ ( -1)-1×2=0,( 2-1)-1×6≠0⇒ 2- -2=0,( 2-1)≠6,可得a=-1,故当a=-1时,l1∥l2.(2)当l1⊥l2时,求a的值.【解析】(2)方法一:当a=1时,l1:x+2y+6=0,l2:x=0,l1与l2不垂直,故a=1不成立;当a=0时,l1:y=-3,l2:x-y-1=0,l1不垂直于l2,故a=0不成立;当a≠1且a≠0时,l1:y=- 2x-3, l2:y=11- x-(a+1),由(- 2)·11- =-1,得a=23.方法二:由A1A2+B1B2=0,得a+2(a-1)=0,可得a=23.解题技法1.已知两直线的斜率存在,判断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方法(1)两直线平行⇔两直线的斜率相等且在坐标轴上的截距不等;(2)两直线垂直⇔两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1.提醒:当直线斜率不确定时,要注意斜率不存在的情况.2.由一般式确定两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A提醒:在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比例式 1 2与 1 2, 1 2的关系容易记住,在解答选择题、填空题时,建议多用比例式来解答.对点训练1.(2024·合肥模拟)直线l1:x+ay-1=0与直线l2:ax+y+1=0平行,则a=()A.0B.1C.-1D.1或-1【解析】选B.因为直线l1:x+ay-1=0与直线l2:ax+y+1=0平行,所以1×1=a×a,所以a=1或a=-1.当a=-1时,直线l1:x-y-1=0与直线l2:-x+y+1=0重合,舍去,故a=1.2.(2024·贵阳模拟)已知直线l1:mx+y+3=0,l2:2x-y+3=0,若l1⊥l2,则m的值为()A.12B.13C.2D.3【解析】选A.因为直线l1:mx+y+3=0,l2:2x-y+3=0,若l1⊥l2,则2m-1=0,解得m=12.【加练备选】若a,b为正实数,直线2x+(2a-4)y+1=0与直线2bx+y-2=0互相垂直,则ab的最大值为________.【解析】由两直线垂直得4b+2a-4=0,即2=a+2b≥22 ,ab≤12,当且仅当a=1,b=12时,等号成立,故ab的最大值为12.答案:12考点二距离问题[例2](1)已知直线3x+y-3=0和6x+my+1=0互相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是() A.4 B.1020 C.104 D.71020【解析】选D.由直线平行可得3m-6=0,解得m=2,因此直线方程为6x+2y+1=0,即3x+y+12=0,|12+3=71020.(2)过点A(-1,2),到原点的距离等于1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设所求直线的斜率为k,则直线的方程为y-2=k(x+1),即kx-y+k+2=0.解得k=-34,因此所求直线的方程为3x+4y-5=0.当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直线x=-1满足题意.综上,所求直线的方程为3x+4y-5=0或x=-1.答案:3x+4y-5=0或x=-1一题多变[变式1]将例(1)变为:求到两平行直线3x+y-3=0和6x+my-1=0距离相等的直线的方程.【解析】由题意得63= 1≠-1-3,解得m=2,将直线3x+y-3=0化为6x+2y-6=0,则所求直线方程可以设为6x+2y+t=0(t≠-1,且t≠-6),解得t=-72,因此所求直线的方程为6x+2y-72=0.[变式2]将例(1)变为:已知两直线3x+y-3=0和6x+2y-1=0,点P1(x1,y1),P2(x2,y2)分别在两条直线上运动,求(x1-x2)2+(y1-y2)2的最小值.【解析】(x1-x2)2+(y1-y2)2的几何意义是点P1(x1,y1),P2(x2,y2)之间距离的平方,由题意知,两直线3x+y-3=0,即6x+2y-6=0和6x+2y-1=0平行,因此该距离的最小值即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104.可知( 1- 2)2+( 1- 2)2的最小值为58.解题技法距离问题的求解策略(1)点到直线的距离可直接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解,注意直线方程应为一般式.(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的求法①利用“转化法”将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转化为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②利用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求解,利用公式前需把两平行线方程化为一般式,且x,y的系数对应相等,即一定要化成l1:Ax+By+C1=0,l2:Ax+By+C2=0的形式.对点训练1.已知点A(3,3a+3)与点B(a,3)之间的距离为5,则实数a的值为()A.-1B.85C.-1或85D.1或-85【解析】选C.因为点A(3,3a+3)与点B(a,3)之间的距离为5,可得=( -3)2+(3-3 -3)2=( -3)2+(-3 )2=5,整理得10a2-6a-16=0,即5a2-3a-8=0,解得a=-1或a=85.2.(2024·北京模拟)设d为动点P(cosθ,sinθ)到直线x-y-2=0的距离,则d的最大值为()A.2-1B.322C.1+2D.3|2cos( +π4)【解析】选C.点P(cosθ,sinθ)到直线x-y-2=0的距离d因为-1≤cos(θ+π4)≤1,则-2-2≤2cos(θ+π4)-2≤2-2,所以当cos(θ+π4)=-1时,d max=1+2.3.(2024·青岛模拟)若动点A(x1,y1),B(x2,y2)分别在直线l1:x+y-7=0和l2:x+y-5=0上移动,则AB的中点M到原点距离的最小值为()A.32B.2C.2D.4【解析】选A.由题意知,点M在直线l1与l2之间且与两直线距离相等的直线上,设该直线方程为x+y+c=0,即c=-6,所以点M在直线x+y-6=0上,所以点M到原点的距离的最小值就是原点到直线x+y-6=0的距离,=32.【加练备选】(2024·遂宁模拟)抛物线y=x2上的点P到直线x-y-2=0距离的最小值为() A.328 B.528 C.728 D.2【解析】选C.设抛物线y=x2上一点为P(x0,02),点P(x0, 02)到直线x-y-2=0的距离d| - -2|( 0-12)2+所以当x0=12,即P(12,14)时,到直线x-y-2=0的距离最短,为728.考点三对称问题考情提示对称问题常常涉及中点坐标、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及直线方程的求解等问题,其中掌握中心对称及轴对称满足的几何条件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角度1中心对称问题[例3]直线x-2y-3=0关于定点M(-2,1)对称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解析】设所求直线上任一点(x,y),则关于M(-2,1)的对称点(-4-x,2-y)在已知直线上,所以所求直线方程为(-4-x)-2(2-y)-3=0,即x-2y+11=0.答案:x-2y+11=0解题技法中心对称问题的解法(1)若点P(x,y)关于Q(a,b)的对称点为P'(x',y'),则 '=2 - ,'=2 - .(2)直线关于点的对称问题可转化为点关于点的对称问题来解决.角度2轴对称问题[例4](1)已知点A的坐标为(-4,4),直线l的方程为3x+y-2=0,则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A'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2)直线2x-y+3=0关于直线x-y+2=0对称的直线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设点A'的坐标为(x,y).=13, -42+ +42-2=0,解得 =2, =6,所以点A'的坐标为(2,6).(2)设所求直线上任意一点P(x,y),点P关于x-y+2=0的对称点为P'(x0,y0),- + 02+2=0,=-( - 0),得 0= -2,0= +2.因为点P'(x0,y0)在直线2x-y+3=0上,所以2(y-2)-(x+2)+3=0,即x-2y+3=0.答案:(1)(2,6)(2)x-2y+3=0解题技法轴对称问题的解法(1)若点A(a,b)关于直线Ax+By+C=0(AB≠0)的对称点为A'(m,n),则有=-1,· + 2+ =0.(2)直线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可转化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问题来解决.对点训练1.直线2x+3y-6=0关于点(-1,2)对称的直线方程是()A.3x-2y-10=0B.3x-2y-23=0C.2x+3y-4=0D.2x+3y-2=0【解析】选D.设对称的直线方程上的一点的坐标为(x,y),则其关于点(-1,2)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x,4-y),因为点(-2-x,4-y)在直线2x+3y-6=0上,所以2(-2-x)+3(4-y)-6=0,即2x+3y-2=0.2.(多选题)(2024·徐州模拟)光线自点(4,2)射入,经倾斜角为45°的直线l:y=kx+1反射后经过点(3,0),则反射光线经过的点为()A.(14,98)B.(9,-15)C.(-3,15)D.(13,2)【解析】选BC.由题意知,k=tan45°=1,设点(4,2)关于直线y=x+1的对称点为(m,n),=-1= +42+1,解得 =1 =5,所以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0-53-1(x-3)=-52(x-3),所以当x=9时,y=-15;当x=-3时,y=15.。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 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学生能够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和垂直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通过几何推理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几何推理方法。
2.掌握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几何推理方法。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将重点讲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包括平行和垂直的判断方法。
1. 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在数学中,两条直线平行的定义为:如果两条直线永远不会相交,那么它们就是平行的。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方法一:通过观察直线的方程是否满足平行关系的条件。
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则它们是平行的。
•方法二:利用直线的性质,通过几何推理来判断。
例如,如果两条直线的对应角相等或互补,那么它们是平行的。
2. 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在数学中,两条直线垂直的定义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并且相交的角为90度,则它们是垂直的。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方法一:通过观察直线的斜率是否满足垂直关系的条件。
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则它们是垂直的。
•方法二:利用直线的性质,通过几何推理来判断。
例如,如果两条直线的对应角互补,那么它们是垂直的。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引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概念,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直线示例,并引导学生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2. 学习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通过示例和练习,教授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判断。
可以使用具体的直线方程和图形进行辅助说明。
3. 学习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通过示例和练习,教授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判断。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2.掌握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
3.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2.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
教具准备:
黑板、白板、彩色粉笔、草图纸、直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8分钟)
通过黑板上的两条平行直线和两条垂直直线的草图,让学生猜测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并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两条直线相交
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定有一个交点。
平行的两条直线在平面上没有任何交点。
重合的两条直线完全重合,每个点都相同。
垂直的两条直线在平面上互相垂直,构成直角。
(1)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则两条直线平行。
(4)若已知两条直线的方程,则可通过求解直线的交点或合并方程,通过比较系数得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三、练习训练(20分钟)
请学生完成练习册中与本节课相关的习题。
四、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并能用数学语言准确描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五、课后作业(2分钟)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r)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知道对顶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2)能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等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三、学习难点:学生探索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过程以及对其意义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的“说理”也是难点之一。
四、学习设计:导学案 五、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共同复习 1、相交线和平行线的定义。
2、对角线及其性质。
例1、(1)下列图形中是对顶角的有 个(2)如图所示,三条直线AB 、CD 、EF 相交于一点O,∠AOC 的对顶角是 ,∠COF 的对顶角是________.(3)如图,三条直线AB 、 CD 、EF 两两相交,在这个图形中有对顶角 对,(4)若直线AB ,CD 相交,∠1=40o则∠3 = 度 ∠2 = 度,∠4 = 度3.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例2.(1)已知∠α= 35o , 则∠α的余角等于________,则∠α的补角等于 .(2)已知:如图,直线AB 与CD 交于点O ,∠EOD =90°,回答下列问题: (1)∠AOE 的余角是 ;补角是(2)∠AOC 的余角是 ;补角是 ;对顶角是 . 4.垂直的定义及其性质例3..如图,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 中,在渠岸的什么地方开沟,水沟的长度才能最短?请画A ED CB F A BDC1 2 34 C A B D OE出图来,并说明理由,b 并用刻度尺量出图上的最短距离。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2一. 教材分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1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两条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关系,包括相交和平行两种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知识,对坐标轴和坐标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线的位置关系,学生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不够熟悉,需要通过练习和讲解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直线的位置关系,掌握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线的位置关系,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直线位置关系的概念,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交流法、实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包括直线位置关系的图片、实例、练习题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直线位置关系的实例,如图片、模型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判断直线位置关系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直线位置关系的图片,如相交和平行的直线,引导学生观察直线的位置关系。
提问:你们认为这些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呈现(10分钟)介绍直线位置关系的概念,解释相交和平行两种情况。
利用课件展示直线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直线位置关系的定义。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习题含答案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直线AB 和直线CD 相较于点O ,E 是∠AOD 内一点,已知OE ⊥AB,∠BOD =40°,则∠COE 的度数是( ) A.120 ° B.140 ° C.150° D.130°2.OA ⊥OB ,OC ⊥OD,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OC =∠AOD B.∠AOD =∠BODC.∠AOC =∠BODD.以上都不对3.如图,∠BAC =90°,AD ⊥BC ,则下列的结论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点B 到AC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②线段AC 是点C 到AB 的垂线段; ③线段AD 是点D 到BC 的垂线段;④线段BD 是点B 到AD 的垂线段.A . 1个B . 2个C . 3个D . 4个4.如图,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C ,先过C 点向渠岸AB 画垂线,垂足为D ,再沿垂线CD 开沟才能使沟最短,其依据是( ) A. 垂线最短 B.过一点确定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盲 C.垂线段最短 D.以上说法都不对5.P 为直线l 外一点,点A,B,C 为直线l 上三点,PA=5cm,PB=4cm,PC=2cm ,则P 到直线l 的距离( )A.2cmB.小于2cmC.不大于2cmD.4cm6.如图,已知0A ⊥m ,OB ⊥m ,所以OA 与OB 重合,其理由是( ) A.过两点只有一条直线 B.过一点只能作一条垂线C.平面内,过一点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D.垂线段最短7.画一条线段的垂线,垂足在( ) A. 线段上 B. 线段的端点 C. 线段的延长线上 D. 以上都有可能1题图2题图3题图4题图6题图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平面内过直线l 上一点做l 的垂线不止一条B.直线l 的垂线有无数条C.如果两条线段不相交,那么这两条线段就不能互相垂直D.以上说法都不对 二、填空题9.如图,直线a ⊥b ,∠1=50°,则∠2= 度.10.如图,点A ,B ,C 在一条直线上,已知∠1=53°,∠2=37°,则CD 与CE 的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 .11.如图,已知BA ⊥BD ,CB ⊥CD ,AB=8,BC=6,则点A 到BD 的距离为_________ ,点B 到CD 的距离为_________ .12.如图,两条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E 平分∠BOC ,OF ⊥CD ,∠COE =65°,∠AOF 等于_________ .9题图10题图11题图 12题图13.如图,∠ADB =90°,用“<”连接AB ,AC ,AD ,结果是 _________ .三、解答题14.如图,OA ⊥OB ,OB 平分∠MON ,若∠AON =120°,求∠AOM 的度数.15.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O 点,OM ⊥AB 于O . (1)若∠1=∠2,求∠NOD ;(2)若∠BOC =4∠1,求∠AOC 与∠MOD .16.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O 点,OE ⊥CD ,OF ⊥AB ,∠DOF =65°,求∠BOE 和∠AOC 的度数?17.如图,点O 为直线AB 上一点,OC 为一射线,OE 平分∠AOC ,OF 平分∠BOC . (1)若∠BOC =50°,试探究OE ,0F 的位置关系; (2)若∠BOC 为任意角α(0°<α<180°),(1)中OE ,OF 的位置关系是否仍成立?请说明理由.由此你发现什么规律?18.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O 点,Q 是CD 上的一点. (1) .过点Q 画直线AB 的垂线,垂足为E; (2) .过点O 画直线CD 的垂线.19.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 上由A 向B 行驶,M ,N 是分别位于公路AB 两侧的两所学校.(1)汽车在公路上行驶时,噪声会对两所学校教学都造成影响,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所学校影响最大?请在图上标出来.(2)当汽车从A 向B 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学校影响越来越大?在哪一段上对两学校影响越来越小?在哪一段上对M 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 学校影响逐渐增大?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二课时)》习题答案二、填空题9.40°10.垂直11.8;6.12.40°13.AD<AC<AB三、解答题14.解:∵OA⊥OB∴∠AOB=90°∵∠AON=120∴∠BON=120°-90°=30°∵OB平分∠MON∴∠MOB=∠NOB=30°,∴∠AOM=90°-30°=60°15.解:(1)∵OM⊥AB,∴∠1+∠AOC=90°又∠1=∠2∴∠2+∠AOC=90°,∴∠NOD=180°-(∠2+∠AOC)=180°-90=90°(2)由已知∠BOC=4∠1,即90°+∠1=4∠1,可得∠1=30°所以∠AOC=90°-30°=60°,由对顶角相等得∠BOD=60°故∠MOD=90°+60°=150°16.解:(1)∵OF ⊥AB,∴∠BOF =90° ∵∠DOF =65°,∴∠BOD =∠BOF -∠DOF =90°-65=25° ∵OE ⊥CD, ∴∠DOE =90°,那么∠BOE =∠DOE -∠BOD =90°-25°=65°(2)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AOC 与∠BOD 是对顶角 即∠AOC =∠BOD =25° 17.解:(1)OE ⊥OF ∵∠BOC =50°,∴∠AOC =180°-50°=130 ∵OE 平分∠AOC ,OF 平分∠BOC ∴∠EOC =21∠AOC =65°,∠COF =21∠COB =25° ∴∠EOF =65°+25°=90° ∴OE ⊥OF(2)∵∠BOC =a ∴∠AOC =180-a∵OE 平分∠AOC ,OF 平分∠BOC ∴∠EOC =21∠AOC =90°-21a, ∠COF =21∠COB =21a ∴∠EOF =90°-21a+21a=90° ∴OE ⊥OF规律:邻补角的角平分线互相垂直 18.解:(1)直线QE是所求的直线(2)直线OF是所求的直线19.解:(1)作MC⊥AB于C,ND⊥AB于D,所以在C处对M学校的影响最大,在D处对N学校影响最大;(2)由A向C行驶时,对两学校影响逐渐增大;由D向B行驶时,对两学校的影响逐渐减少;由C向D行驶时,对M学校的影响减小,对N学校的影响增大。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二)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七年级数学精品教案)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课时安排说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分两课时,我们在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顶角、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掌握垂直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会借助有关工具画垂线,掌握垂线的有关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一、学生起点分析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认识了平行线、相交线、角;在七年级上册中,已经对角及其分类有了一定的认识;上一节课又进一步学习了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两角互补、互余等概念,这些知识储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备了掌握本节知识的基本技能。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上一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熟悉的情境出发,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直观和大量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来进行归纳整理;鉴于学生已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本课时将继续延续还课堂于学生,在开放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动手画图(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给学生一个充分发表见解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课堂!二、教学任务分析根据七年学生好奇的心理,首先应引导学生走进现实世界,用一双慧眼去发现有关垂直的情境,借助视觉思维的直观性,复习旧知识,提炼新知识,让学生在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根据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制定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2.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高中数学选修一《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教案与导学案和同步练习
《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直线和圆的方程》,本节课主要学习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
直线的平行和垂直是两条直线的重要位置关系,它们的判定在初中运用几何法已经进行了学习,而在坐标系下,运用代数方法即坐标法,是一种新的观点和方法,需要学生理解和感悟。
两直线平行和垂直都是由相应的斜率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并且研究讨论的手段和方法也相类似,因此,在教学时采用对比方法,以便弄清平行与垂直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值得注意的是,当两条直线中有一条不存在斜率时,容易得到两条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这也值得略加说明.【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学科素养A. 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B.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C.能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解决问题.1.数学抽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2.逻辑推理: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数学运算: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解决问题4.直观想象:直线斜率的几何意义,及平行与垂直的几何直观【教学重点】:理解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断条件【教学难点】:会利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学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项通过生活中的现实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研究问题运用代数方法探究两直线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的步骤例2(1)直线l 1经过点A (3,2),B (3,-1),直线l 2经过点M (1,1),N (2,1),判断l 1与l 2是否垂直;(2)已知直线l 1经过点A (3,a ),B (a-2,3),直线l 2经过点C (2,3),D (-1,a-2),若l 1⊥l 2,求a 的值.思路分析:(1)若斜率存在,求出斜率,利用垂直的条件判断;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再看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否为0,若为0,则垂直. (2)当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由斜率之积等于-1求解;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由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求解.解:(1)直线l 1的斜率不存在,直线l 2的斜率为0,所以l 1⊥l 2.(2)由题意,知直线l 2的斜率k 2一定存在,直线l 1的斜率可能不存在. 当直线l 1的斜率不存在时,3=a-2,即a=5,此时k 2=0,则l 1⊥l 2,满足题意.当直线l 1的斜率k 1存在时,a ≠5,由斜率公式,得k 1=3-aa -2-3=3-a a -5,k 2=a -2-3-1-2=a -5-3.由l 1⊥l 2,知k 1k 2=-1,即3-aa -5×a -5-3=-1,解得a=0. 综上所述,a 的值为0或5.两直线垂直的判定方法两条直线垂直需判定k 1k 2=-1,使用它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斜率都存在,若其中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斜率为零,此时两直线也垂直.跟踪训练1 已知定点A (-1,3),B (4,2),以AB 为直径作圆,与x 轴有交点P ,则交点P 的坐标是 . 解析:设以AB 为直径的圆与x 轴的交点为P (x ,0).∵k PB≠0,k PA≠0,∴k PA·k PB=-1,即0-3x+1·0-2x -4=-1,∴(x+1)(x-4)=-6,即x 2-3x+2=0,解得x=1或x=2.故点P 的坐标为(1,0)或(2,0). 答案:(1,0)或(2,0)例3 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PQR 的顶点坐标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为O (0,0),P (1,t ),Q (1-2t ,2+t ),R (-2t ,2),其中t>0.试判断四边形OPQR 的形状.思路分析:利用直线方程的系数关系,或两直线间的斜率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解:由斜率公式得k OP =t -01-0=t ,k RQ =2-(2+t )-2t -(1-2t )=-t -1=t ,k OR =2-0-2t -0=-1t , k PQ =2+t -t 1-2t -1=2-2t =-1t .所以k OP =k RQ ,k OR =k PQ ,从而OP ∥RQ ,OR ∥PQ.所以四边形OPQR 为平行四边形. 又k OP·k OR=-1,所以OP ⊥OR ,故四边形OPQR 为矩形.延伸探究1 将本例中的四个点,改为“A (-4,3),B (2,5),C (6,3),D (-3,0),顺次连接A ,B ,C ,D 四点,试判断四边形ABCD 的形状.” 由斜率公式可得k AB =5-32-(-4)=13,k CD =0-3-3-6=13,k AD =0-3-3-(-4)=-3,k BC =3-56-2=-12. 所以k AB=k CD,由图可知AB 与CD 不重合,所以AB ∥CD ,由k AD≠k BC,所以AD 与BC 不平行.又因为k AB ·k AD =13×(-3)=-1,所以AB ⊥AD ,故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解:由题意A ,B ,C ,D 四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 延伸探究2 将本例改为“已知矩形OPQR 中四个顶点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为O (0,0),P (1,t ),Q (1-2t ,2+t ),试求顶点R 的坐标.” 解:因为OPQR 为矩形,所以OQ 的中点也是PR 的中点.设R (x ,y ),则由中点坐标公式知{0+1-2t2=1+x 2,0+2+t2=t+y 2,解得{x =-2t ,y =2.所以R 点的坐标是(-2t ,2).利用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来判断图形形状的步骤 描点→在坐标系中描出给定的点 ↓猜测→根据描出的点,猜测图形的形状 ↓求斜率→根据给定点的坐标求直线的斜率 ↓结论→由斜率之间的关系判断形状点睛:利用平行、垂直关系式的关键在于正确求解斜率,特别是含参数的问题,必须要分类讨论;其次要注意的是斜率不存在并不意味着问题无解.金题典例 已知点A (0,3),B (-1,0),C (3,0),且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求点D 的坐标.思路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B 、BC 都不可作为直角梯形的直角边,所以要考虑C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和A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这两种情况;设所求点D 的坐标为(x ,y ),若C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则BC ⊥CD ,AD ⊥CD ,根据已知可得k BC=0,CD 的斜率不存在,从而有x=3;接下来再根据k AD=k BC即可得到关于x 、y 的方程,结合x 的值即可求出y ,那么点D 的坐标便不难确定了,同理再分析A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的情况.解:设所求点D 的坐标为(x ,y ),如图所示,由于k AB=3,k BC=0,则k AB·k BC=0≠-1,即AB 与BC 不垂直,故AB 、BC 都不可作为直角梯形的直角边.①若C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则BC ⊥CD ,AD ⊥CD ,∵k BC=0,∴CD 的斜率不存在,从而有x=3.又∵k AD =k BC ,∴y -3x=0,即y=3.此时AB 与CD 不平行.故所求点D 的坐标为(3,3).②若A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则AD ⊥AB ,AD ⊥CD ,k AD =y -3x,k CD =yx -3.由于AD ⊥AB ,则y -3x·3=-1.又AB ∥CD ,∴y x -3=3.解上述两式可得{x =185,y =95,此时AD 与BC 不平行.故所求点D 的坐标为185,95.综上可知,使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的点D 的坐标可以为(3,3)或185,95.反思感悟:先由图形判断四边形各边的关系,再由斜率之间的关系完成求解.特别地,注意讨论所求问题的不同情况.四、小结【教学反思】本课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力求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数形结合能力.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探究、交流,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总结出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依据,教师要及时引导、及时鼓励. 教师的授课的想办法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能轻易接受《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2.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能利用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解决问题. 【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判断条件 难点:会利用斜率判断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知识梳理】 一、自主导学(一)、两条直线平行与斜率之间的关系设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倾斜角分别为α1,α2,斜率存在时斜率分别为k 1,k 2.则对应关系如下:前提条件 α1=α2≠90° α1=α2=90°对应关系l 1∥l 2⇔k 1=k 2l 1∥l 2⇔两直线斜率都不存在图 示点睛:若没有指明l 1,l 2不重合,那么k 1=k 2⇔{l 1∥l 2,或l 1与l 2重合,用斜率证明三点共线时,常用到这一结论.(二)、两条直线垂直与斜率之间的关系对应关系l 1与l 2的斜率都存在,分别为k 1,k 2,则l 1⊥l 2⇔k 1·k 2=-1l 1与l 2中的一条斜率不存在,另一条斜率为零,则l 1与l 2的位置关系是l 1⊥l 2.图示点睛:“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等于-1”是“这两条直线垂直”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因为两条直线垂直时,除了斜率之积等于-1,还有可能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二、小试牛刀1.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l 1,l 2,“l 1∥l 2”是“两条直线斜率相等”的什么条件?2.已知直线l 1经过两点(-1,-2),(-1,4),直线l 2经过两点(2,1),(x ,6),且l 1∥l 2,则x= .3.思考辨析(1)若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 (2)若l 1∥l 2,则k 1=k 2.( )(3)若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则这两条直线垂直.( )(4)若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且两直线不重合,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4.若直线l 1,l 2的斜率是方程x 2-3x-1=0的两根,则l 1与l 2的位置关系是 .【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学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乐项目.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了许多数学和物理学原理.过山车的两条铁轨是相互平行的轨道,它们靠着一根根巨大的柱形钢筋支撑着,为了使设备安全,柱子之间还有一些小的钢筋连接,这些钢筋有的互相平行,有的互相垂直,你能感受到过山车中的平行和垂直吗?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用什么来刻画呢?二、典例解析例1 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直线l 1与l 2是否平行:(1)l 1经过点A (-1,-2),B (2,1),l 2经过点M (3,4),N (-1,-1);(2)l 1的斜率为1,l 2经过点A (1,1),B (2,2);(3)l 1经过点A (0,1),B (1,0),l 2经过点M (-1,3),N (2,0);(4)l 1经过点A (-3,2),B (-3,10),l 2经过点M (5,-2),N (5,5).延伸探究 已知A (-2,m ),B (m ,4),M (m+2,3),N (1,1),若AB ∥MN ,则m 的值为 . 判断两直线是否平行的步骤例2(1)直线l 1经过点A (3,2),B (3,-1),直线l 2经过点M (1,1),N (2,1),判断l 1与l 2是否垂直;(2)已知直线l 1经过点A (3,a ),B (a-2,3),直线l 2经过点C (2,3),D (-1,a-2),若l 1⊥l 2,求a的值.两直线垂直的判定方法条直线垂直需判定k 1k 2=-1,使用它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斜率都存在,若其中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斜率为零,此时两直线也垂直.跟踪训练1 已知定点A (-1,3),B (4,2),以AB 为直径作圆,与x 轴有交点P ,则交点P 的坐标是 .例3 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PQR 的顶点坐标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为O (0,0),P (1,t ),Q (1-2t ,2+t ),R (-2t ,2),其中t>0.试判断四边形OPQR 的形状.延伸探究1 将本例中的四个点,改为“A (-4,3),B (2,5),C (6,3),D (-3,0),顺次连接A ,B ,C ,D 四点,试判断四边形ABCD 的形状.”延伸探究2 将本例改为“已知矩形OPQR 中四个顶点按逆时针顺序依次为O(0,0),P(1,t),Q(1-2t,2+t),试求顶点R的坐标.”利用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来判断图形形状的步骤描点→在坐标系中描出给定的点↓猜测→根据描出的点,猜测图形的形状↓求斜率→根据给定点的坐标求直线的斜率↓结论→由斜率之间的关系判断形状点睛:利用平行、垂直关系式的关键在于正确求解斜率,特别是含参数的问题,必须要分类讨论;其次要注意的是斜率不存在并不意味着问题无解.金题典例已知点A(0,3),B(-1,0),C(3,0),且四边形ABCD为直角梯形,求点D的坐标.反思感悟:先由图形判断四边形各边的关系,再由斜率之间的关系完成求解.特别地,注意讨论所求问题的不同情况.【达标检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直线l1与l2倾斜角相等,则l1∥l2B.若直线l1⊥l2,则k1k2=-1C.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这条直线一定平行于y轴D.若两条直线的斜率不相等,则两直线不平行2.若直线l1的斜率为a,l1⊥l2,则直线l2的斜率为()A.1a B.a C.-1aD.-1a或不存在3.已知直线l1的倾斜角为45°,直线l1∥l2,且l2过点A(-2,-1)和B(3,a),则a的值为.4.已知△ABC的三个顶点分别是A(2,2),B(0,1),C(4,3),点D(m,1)在边BC的高所在的直线上,则实数m= .5.顺次连接A (-4,3),B (2,5),C (6,3),D (-3,0)四点,判断四边形ABCD 形状. 【课堂小结】【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二、小试牛刀1.答案:必要不充分条件,如果两不重合直线斜率相等,则两直线一定平行;反过来,两直线平行,有可能两直线斜率均不存在.2.解析:由题意知l 1⊥x 轴.又l 1∥l 2,所以l 2⊥x 轴,故x=2. 答案:23.答案: (1)× 也可能重合.(2)× l 1∥l 2,其斜率不一定存在. (3)× 不一定垂直,只有另一条直线斜率为0时才垂直.(4)√ 4.解析: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k 1k 2=-1,所以l 1⊥l 2. 答案:l 1⊥l 2 学习过程例1 思路分析: 斜率存在的直线求出斜率,利用l 1∥l 2⇔k 1=k 2进行判断,若两直线斜率都不存在,可通过观察并结合图形得出结论.解:(1)k 1=1-(-2)2-(-1)=1,k 2=-1-4-1-3=54,k 1≠k 2,l 1与l 2不平行. (2)k 1=1,k 2=2-12-1=1,k 1=k 2, 故l 1∥l 2或l 1与l 2重合.(3)k 1=0-11-0=-1,k 2=0-32-(-1)=-1,则有k 1=k 2.又k AM =3-1-1-0=-2≠-1,则A ,B ,M 不共线.故l 1∥l 2.(4)由已知点的坐标,得l 1与l 2均与x 轴垂直且不重合,故有l 1∥l 2.延伸探究 解析:当m=-2时,直线AB 的斜率不存在,而直线MN 的斜率存在,MN 与AB 不平行,不合题意;当m=-1时,直线MN 的斜率不存在,而直线AB 的斜率存在,MN 与AB 不平行,不合题意; 当m ≠-2,且m ≠-1时,k AB =4-mm -(-2)=4-mm+2,k MN =3-1m+2-1=2m+1.因为AB ∥MN ,所以k AB =k MN , 即4-m m+2=2m+1,解得m=0或m=1.当m=0或1时,由图形知,两直线不重合. 综上,m 的值为0或1. 答案:0或1例2思路分析:(1)若斜率存在,求出斜率,利用垂直的条件判断;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再看另一条直线的斜率是否为0,若为0,则垂直.(2)当两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由斜率之积等于-1求解;若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由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求解.解:(1)直线l 1的斜率不存在,直线l 2的斜率为0,所以l 1⊥l 2.(2)由题意,知直线l 2的斜率k 2一定存在,直线l 1的斜率可能不存在.当直线l 1的斜率不存在时,3=a-2,即a=5,此时k 2=0,则l 1⊥l 2,满足题意.当直线l 1的斜率k 1存在时,a ≠5,由斜率公式,得k 1=3-a a -2-3=3-a a -5,k 2=a -2-3-1-2=a -5-3.由l 1⊥l 2,知k 1k 2=-1,即3-aa -5×a -5-3=-1,解得a=0.综上所述,a 的值为0或5.跟踪训练1 解析:设以AB 为直径的圆与x 轴的交点为P (x ,0).∵k PB≠0,k PA≠0,∴k PA·k PB=-1,即0-3x+1·0-2x -4=-1,∴(x+1)(x-4)=-6,即x 2-3x+2=0,解得x=1或x=2.故点P 的坐标为(1,0)或(2,0). 答案:(1,0)或(2,0)例3 思路分析:利用直线方程的系数关系,或两直线间的斜率关系,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解:由斜率公式得k OP =t -01-0=t ,k RQ =2-(2+t )-2t -(1-2t )=-t -1=t ,k OR =2-0-2t -0=-1t , k PQ =2+t -t 1-2t -1=2-2t =-1t .所以k OP =k RQ ,k OR =k PQ ,从而OP ∥RQ ,OR ∥PQ.所以四边形OPQR 为平行四边形. 又k OP·k OR=-1,所以OP ⊥OR ,故四边形OPQR 为矩形. 延伸探究1 由斜率公式可得k AB =5-32-(-4)=13,k CD =0-3-3-6=13,k AD =0-3-3-(-4)=-3,k BC =3-56-2=-12. 所以k AB=k CD,由图可知AB 与CD 不重合,所以AB ∥CD ,由k AD≠k BC,所以AD 与BC 不平行.又因为k AB ·k AD =13×(-3)=-1,所以AB ⊥AD ,故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解:由题意A ,B ,C ,D 四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位置如图, 延伸探究2 解:因为OPQR 为矩形,所以OQ 的中点也是PR 的中点.设R (x ,y ),则由中点坐标公式知{0+1-2t2=1+x 2,0+2+t2=t+y 2,解得{x =-2t ,y =2.所以R 点的坐标是(-2t ,2).金题典例 思路分析:分析题意可知,AB 、BC 都不可作为直角梯形的直角边,所以要考虑C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和A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这两种情况;设所求点D 的坐标为(x ,y ),若C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则BC ⊥CD ,AD ⊥CD ,根据已知可得k BC=0,CD 的斜率不存在,从而有x=3;接下来再根据k AD=k BC即可得到关于x 、y 的方程,结合x 的值即可求出y ,那么点D 的坐标便不难确定了,同理再分析A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的情况. 解:设所求点D 的坐标为(x ,y ),如图所示,由于k AB=3,k BC=0,则k AB·k BC=0≠-1,即AB 与BC 不垂直,故AB 、BC 都不可作为直角梯形的直角边.①若C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则BC ⊥CD ,AD ⊥CD ,∵k BC=0,∴CD 的斜率不存在,从而有x=3.又∵k AD =k BC ,∴y -3x=0,即y=3.此时AB 与CD 不平行.故所求点D 的坐标为(3,3).②若AD 是直角梯形的直角边, 则AD ⊥AB ,AD ⊥CD ,k AD =y -3x,k CD =yx -3.由于AD ⊥AB ,则y -3x·3=-1.又AB ∥CD ,∴y x -3=3.解上述两式可得{x =185,y =95,此时AD 与BC 不平行.故所求点D 的坐标为185,95.综上可知,使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的点D 的坐标可以为(3,3)或185,95.达标检测1. 解析:A 中,l 1与l 2可能重合;B 中,l 1,l 2可能存在其一没斜率;C 中,直线也可能与y 轴重合;D 正确,选D.答案 D2. 解析:若a ≠0,则l 2的斜率为-1a ;若a=0,则l 2的斜率不存在.答案:D3.解析:由题意,得a -(-1)3-(-2)=1,即a=4. 答案:44.解析:设直线AD ,BC 的斜率分别为k AD ,k BC ,由题意,得AD ⊥BC , 则有k AD ·k BC =-1,所以有1-2m -2·3-14-0=-1,解得m=52. 答案:525.解:k AB =13,k BC =-12,k CD =13,k AD =-3, 所以直线AD 垂直于直线AB 与CD ,而且直线BC 不平行于任何一条直线,所以四边形ABCD 是直角梯形.《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 -基础练》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直线与的斜率相等,则 B .若直线与互相平行,则它们的斜率相等C .在直线与中,若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与定相交D .若直线与的斜率都不存在,则2.过点和点的直线与轴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但不垂直B .平行C .重合D .垂直3.已知直线经过,两点,直线的倾斜角为,那么与( ) A .垂直B .平行C .重合D .相交但不垂直4.已知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则其形状为( )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判断5.(多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一定存在且相等 B .平行的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一定相等 C .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一1 D .只有斜率都存在且相等的两条直线才平行6.(多选题)已知A(m ,3),B(2m ,m+4),C(m+1,2),D(1,0),且直线AB 与直线CD 平行,则m 的值为 ( )A .1B .0C .2D .-1 二、填空题7.已知直线l 1的斜率为3,直线l 2经过点A (1,2),B (2,a ),若直线l 1∥l 2,则a =_____;若直线l 1⊥l 2,则a =_______1l 2l 12l l //1l 2l 1l 2l 1l 2l 1l 2l 12l l //(1,2)A ()3,2B -x 1l ()3,4A -()8,1B --2l 1351l 2l ABC ∆()5,1A -()1,1B ()2,3C8.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过,,则直线与的位置关系为______.9.已知点A (-2,-5),B (6,6),点P 在y 轴上,且∠APB =90°,则点P 的坐标为 . 10.已知,,,点满足,且,则点的坐标为______ 三、解答题11.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直线l 1与l 2的位置关系. (1)l 1的斜率为-10,l 2经过点A (10,2),B (20,3);(2)l 1过点A (3,4),B (3,100),l 2过点M (-10,40),N (10,40); (3)l 1过点A (0,1),B (1,0),l 2过点M (-1,3),N (2,0); (4)l 1过点A (-3,2),B (-3,10),l 2过点M (5,-2),N (5,5). 12.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1)求点D 的坐标;(2)试判断平行四边形ABCD 是否为菱形.《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 -基础练》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直线与的斜率相等,则 B .若直线与互相平行,则它们的斜率相等C .在直线与中,若一条直线的斜率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与定相交D .若直线与的斜率都不存在,则 【答案】C【解析】对于A, 若直线与的斜率相等,则或与重合;对于B ,若直线与互相平行,则它们的斜率相等或者斜率都不存在;对于D ,若与的斜率都不存在,则1l 452l ()2,1A --()3,4B 1l 2l 1,0A ()3,2B ()0,4C D AB CD ⊥//AD BC D (1,2),(5,0),(3,4)A B C 1l 2l 12l l //1l 2l 1l 2l 1l 2l 1l 2l 12l l //1l 2l 12l l //1l 2l 1l 2l 1l 2l 12l l //或与重合.2.过点和点的直线与轴的位置关系是( ) A .相交但不垂直 B .平行C .重合D .垂直【答案】B【解析】两点的纵坐标都等于 直线方程为:直线与轴平行.3.已知直线经过,两点,直线的倾斜角为,那么与( ) A .垂直 B .平行C .重合D .相交但不垂直【答案】A 【解析】直线经过,两点 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倾斜角为 直线的斜率:,,.4.已知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则其形状为(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无法判断【答案】A【解析】由题意得:;,, , 为直角三角形.5.(多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一定存在且相等 B .平行的两条直线的倾斜角一定相等 C .垂直的两条直线的斜率之积为一1 D .只有斜率都存在且相等的两条直线才平行 【答案】ACD【解析】当两直线都与轴垂直时,两直线平行,但它们斜率不存在.所以A 错误.由直线倾斜角定义可知B 正确,当一条直线平行轴,一条平行轴,两直线垂直,但斜率之积不为-1,所以C 错误,当两条直线斜率都不存在时,两直线平行,所以D 错误,故选B . 6.(多选题)已知A(m ,3),B(2m ,m+4),C(m+1,2),D(1,0),且直线AB 与直线CD 平行,1l 2l (1,2)A ()3,2B -x ,A B 2∴AB 2y =∴AB x 1l ()3,4A -()8,1B --2l 1351l 2l 1l ()3,4A -()8,1B --∴1l 141138k +==-+2l 135∴2l 2tan1351k ==-121k k ∴⋅=-12l l ∴⊥ABC ∆()5,1A -()1,1B ()2,3C 111152AB k +==--31221BC k -==-1AB BC k k ∴⋅=-AB BC ∴⊥ABC ∆∴x x y则m 的值为 ( )A .1B .0C .2D .-1 【答案】AB【解析】 当AB 与CD 斜率均不存在时, 故得m=0,此时两直线平行;此时AB ∥CD ,当k AB =k CD 时,,得到m=1,此时AB ∥CD.故选AB . 二、填空题7.已知直线l 1的斜率为3,直线l 2经过点A (1,2),B (2,a ),若直线l 1∥l 2,则a =_____;若直线l 1⊥l 2,则a =_______ 【答案】5;. 【解析】直线l 2的斜率k==a ﹣2.(1)∵l 1∥l 2,∴a ﹣2=3,即a =5 (2)∵直线l 1⊥l 2,∴3k=﹣1,即3(a ﹣2)=﹣1,解得a=.8.直线的倾斜角为,直线过,,则直线与的位置关系为______.【答案】平行或重合【解析】倾斜角为, 的斜率,过点, , 的斜率,, 与平行或重合. 9.已知点A (-2,-5),B (6,6),点P 在y 轴上,且∠APB =90°,则点P 的坐标为 . 【答案】(0,-6)或(0,7)【解析】设点P 的坐标为(0,y ).因为∠APB =90°,所以AP ⊥BP ,又k AP =,k BP =,k AP ·k BP =-1,所以·=-1,解得y =-6或y =7.所以点P 的坐标为(0,-6)或(0,7).10.已知,,,点满足,且,则点的坐标为______ 【答案】2,11m m m =+=12m m m+=53221a --531l 452l ()2,1A --()3,4B 1l 2l 1l 451l ∴11k =2l ()2,1A --()3,4B 2l ∴241132k +==+12k k =1l ∴2l 1,0A ()3,2B ()0,4C D AB CD ⊥//AD BC D ()10,6-【解析】设,则,,, ,,解得:,即: 三、解答题11.判断下列各小题中的直线l 1与l 2的位置关系. (1)l 1的斜率为-10,l 2经过点A (10,2),B (20,3);(2)l 1过点A (3,4),B (3,100),l 2过点M (-10,40),N (10,40); (3)l 1过点A (0,1),B (1,0),l 2过点M (-1,3),N (2,0); (4)l 1过点A (-3,2),B (-3,10),l 2过点M (5,-2),N (5,5). 【解析】 (1)k 1=-10,k 2==,∵k 1k 2=-1,∴l 1⊥l 2.(2)l 1的倾斜角为90°,则l 1⊥x 轴,k 2==0,则l 2∥x 轴,∴l 1⊥l 2. (3)k 1==-1,k 2==-1,∴k 1=k 2.又k AM ==-2≠k 1,∴l 1∥l 2.(4)∵l 1与l 2都与x 轴垂直,∴l 1∥l 2.12.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 (1)求点D 的坐标;(2)试判断平行四边形ABCD 是否为菱形.【解析】(1)设D (a ,b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k AB =k CD ,k AD =k BC ,∴,解得.∴D (-1,6).(2)∵k AC ==1,k BD ==-1,∴k AC ·k BD =-1.∴AC ⊥BD .∴▱ABCD 为菱形.(),D x y 2131AB k ==-422033BC k -==--4CD y k x -=1AD y k x =-AB CD ∵⊥//AD BC 411213AB CD AD BCy k k xy k k x -⎧⋅=⨯=-⎪⎪∴⎨⎪===-⎪-⎩106x y =⎧⎨=-⎩()10,6D -(1,2),(5,0),(3,4)A B C《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 -提高练》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对直线不互相垂直的是 ( )A .l 1的倾斜角为120°,l 2过点P(1,0),Q(4)B .l 1的斜率为-,l 2过点P(1,1),QC.l 1的倾斜角为30°,l2过点P(3,Q(4,D .l 1过点M(1,0),N(4,-5),l 2过点P(-6,0),Q(-1,3)2.已知,过A (1,1)、B (1,-3)两点的直线与过C (-3,m )、D (n,2)两点的直线互相垂直,则点(m ,n )有 ( ) A .1个B .2个C .3个D .无数个3.过点和点的直线与过点和点的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B .重合C .平行或重合D .相交或重合4.已知的顶点,,其垂心为,则其顶点的坐标为( )A .B .C .D .5.(多选题)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为( ) A.若两条不重合的直线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 B.若两直线平行,则它们的斜率相等; C.若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则它们垂直; D.若两直线垂直,则它们的斜率之积为.6.(多选题)设点,给出下面四个结论,其中正确结论的是( )A. B. C. D. 二、填空题7.已知△ABC 的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 (2,4),B (1,2),C (-2,3),则BC 边上的高AD2310,2⎛⎫- ⎪⎝⎭(1,1)E (1,0)F -,02k M ⎛⎫- ⎪⎝⎭0,(0)4k N k ⎛⎫≠ ⎪⎝⎭ABC ∆()2,1B ()6,3C -()3,2H -A ()19,62--()19,62-()19,62-()19,621-1-(4,2),(6,4),(12,6),(2,12)P Q R S --//SR PQ PQ PS ⊥//PS QS RP QS ⊥所在直线的斜率为________.8.已知直线l 1经过点A (0,-1)和点B (-,1),直线l 2经过点M (1,1)和点N (0,-2),若l 1与l 2没有公共点,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9.(1)已知点M(1,-3),N(1,2),P(5,y),且∠NMP=90°,则l og 8(7+y)=_________. (2)若把本题中“∠NMP=90°”改为“log 8(7+y)=”,其他条件不变,则∠NMP=_____. 10.若点,,点C 在坐标轴上,使,则点C 的坐标为__________.三、解答题11.已知,,三点,若直线AB 的倾斜角为,且直线,求点A ,B ,C 的坐标.12.已知四边形ABCD 的顶点A (m ,n )、B (5,-1)、C (4,2)、D (2,2),求m 和n 的值,使四边形ABCD 为直角梯形.《2.1.2 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判定 -提高练》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各对直线不互相垂直的是 ( )A .l 1的倾斜角为120°,l 2过点P(1,0),Q(4) B .l 1的斜率为-,l 2过点P(1,1),QC.l 1的倾斜角为30°,l2过点P(3,Q(4,D .l1过点M(1,0),N(4,-5),l 2过点P(-6,0),Q(-1,3) 【答案】C【解析】A .l 1的倾斜角为120°,l 2过点P(1,0),Q(4,,k PQ =B .l 2过点P(1,1),Q ,k PQ =。
2.1.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学案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学案)使用说明:1.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探究课本7068-p 页的基础知识,自主高效预习,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2.完成教材助读设置的问题,然后结合课本的基础知识和例题,完成自测练习。
【学习目标】1.掌握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能根据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3.学会利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应用. 【学习重点难点】重点:学会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难点:掌握用斜率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有关应用.一.【预习案】 相关知识1. 在平面几何中,我们所学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什么?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怎样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还有其他方法吗?教材助读1.两条直线平行我们知道,斜率相等的两条直线倾斜角相等,它们相互平行;反之,两条直线平行,它们的倾斜角相等,若倾斜角不为,则它们的斜率相等。
于是有以下结论: (1)(2)2 两条直线垂直一般地,设直线111:y x l k b =+,直线222:y x l k b =+. (1)若1l 垂直2l ,则12.k k =__________反之,若12.1k k =-,则 (2)特别地,对于直线1:x a l =,直线2:y b l =,由于1l 垂直x 轴,2l 垂直y 轴,所以预习自测1. 判断下列两直线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1)1:32y x l =+; 2:35y x l =+; (2)1:21y x l =+; 2:3y x l =; (3)1:5x l =; 2:8x l =2. 判断下列两直线是否垂直,并说明理由: (1)1:42y x l =+; 21:54y x l =-+(2)1:536x y l +=; 2:355x y l -=; (3)1:5y l = ; 2:8x l = 3.求过A (1,2)且分别适合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1)平行于直线340x y ++= ; (2)垂直于直线10x y -+=二.探究案 基础知识探究1. 两条不重合的直线111:y x l k b =+和222:y x l k b =+(12b b ≠),若1l //2l ,则1k ______2k .2. 若两条直线111:y x l k b =+和222:y x l k b =+的斜率都不存在且不重合时,则它们的倾斜角是 ,1l 2l3. 斜率同时存在的两条直线:111:y x l k b =+和222:y x l k b =+若12.1k k ≠-,则两直线1l2l综合应用探究1. 求a.b 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1) 点A(a,b)所在直线l 与直线2360x y -+=平行; (2) 直线l 在x 轴与y 轴上截距之和为12. 求证:顺次连接()()()72,35,2,34,42A B C D ⎛⎫--- ⎪⎝⎭四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梯形当堂检测1. 判断下列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1)1:3640x y l -+=;21:12y x l =-(2)1:5y x l =+ ; 2:4430x y l +-= (3)1:2x l =; 2:5x l =- (4)1:2x l =;2:5y l=-2.求过点A(1,2),且平行于直线2x-3y+5=0的直线方程。
高一数学必修二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导学案(解析版)
2.1.2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一、课标解读(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理解并掌握公理4;(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二、自学导引问题1、观察长方体模型,归纳空间中两条直线的关系:异面直线:1、定义2、异面直线的画法问题2: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在空间中,是否有类似的规律?公理4:问题3:思考教材P47的思考题,∠ADC与A'D'C'、∠ADC与∠A'B'C'的两边分别对应平行,这两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等角定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三、合作探究1、如何理解异面直线的定义?2、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步骤?四、典例精析例1 如图所示,已知E,F,G,H 分别为空间四边形ABCD 的边AB,BC,CD,DA 的中点,求证: (1)E,F,G,H 四点共面(2)若四边形EFGH 是矩形;求证:AC ⊥BD变式训练1.已知11111,D C B A ABCD E E -分别是正方体的棱11,D A AD 的中点,求证: E E 1‖B B 1例2 如图所示,在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中,的中点分别是1111,,C B B A N M .问:(1)理由是否是异面直线?说明和CN AM (2)理由是否是异面直线?说明和11CC B D变式训练 2 如图所示,分别是是异面直线,F E b D C a B A b a ,,,,,,∈∈线段,的中点,和BD AC 的结论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和、和判断b EF a EF .例3 如图所示,正方体1AC 中,的中点,、分别是1111,C B B A F E 求异面直线1DB 与EF 所成角的大小.变式训练3 正方体1111D C B A ABCD -,求所成的角与111D B B AABCDD 1C 1B 1 A 1MN五、自主反馈1、正方体的一条对角线与正方体的棱可以组成异面直线的对数是( ) A 、2对 B 、3对 C 、6对D 、12对2、过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平面内不过该点的直线是( ) A 、平行线 B 、相交直线 C 、异面直线D 、互相垂直的相交直线 3、平面与平面相交,直线a,直线b,则这三个命题中,不正确的命题个数是( )①a 、b 必为异面直线 ②a 、b 必为平行直线③a 、b 必为相交直线 A 、0B 、1C 、2D 、34、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面对角线中,与AD 1成60°角的有( ) A 、4条 B 、6条 C 、8条D 、10条5、异面直线a 、b 成60°角,直线c ⊥a ,则直线b 与c 所成的角的范围是( ) A 、[30°,90°]B 、[60°,90°]C 、[60°,120°]D 、[30°,120°]6、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M 和N 分别为A 1B 1和B1C1的中点,那么直线AM 与CN 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23 B 、1010C 、53 D 、54答案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例1 证明:(1)在中ABD ∆,//,,BD EH AD AB H E ∴的中点,分别是 四点共面同理H G F E FG EH BD FG ,,,,//,//∴∴(2)由(1)知GH AC BD EH //,//同理,GH EH EFGH ⊥∴是矩形,四边形又BD AC ⊥∴例2 (1)不是异面直线,理由:111111//,,C A MN C B B A N M ∴的中点,分别是 C C A A C C D D D D A A 111111//,//,//=∴==而又 AC C A ACC A //1111∴∴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 在同一个平面内得到C N M A AC MN ,,,,//∴不是异面直线和CN AM ∴(2)是异面直线,证明略例3 解:连接1111,D B C A ,点,设它们相交于O 1111//,//,,C A EF D B OG OG G DD 则连接的中点取 所成的角或补角与为异面直线EF DB GOA 11∠∴ 111111,C A GO C A O GC GA ⊥∴=的中点,为 901所成的角为与异面直线EF DB ∴变式训练 1. 略2.证明:假设α共面,设为和a EFααα∈∴⊂⊂F E B A a EF ,,,,,则,,αα⊂⊂∴AE BF ,,BF D AE C ∈∈ 又共面,从而b a b D C ,,,αα∈∴∈∴假设不成立这与题设矛盾,∴∴EF与a是异面直线603.自主反馈答案1. C;2、C;3、D;4、C;5、A ;6、D。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一. 教材分析《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相交与平行》的第1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探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相交与平行。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为后续学习空间中直线与直线、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平面内的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对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他们可能还停留在直观感受阶段,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即相交与平行;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线位置关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线位置关系,并理解其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直线位置关系;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2.准备PPT,展示直线位置关系的图形和定义;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如道路、河流等,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出现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直观感受直线相交与平行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直线位置关系的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呈现直线相交与平行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北师大数学七年级下册】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画、折等活动,进一步丰富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认识,掌握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符号表示.2.能通过具体情境说出并掌握垂直和垂线的概念.3.会借助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垂线,积累操作活动经验.4.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并了解有关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一些性质,理解“垂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的性质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垂线的概念及性质,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能够运用垂线的概念及性质进行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课件、教学用具等.四、教学过程设计【复习回顾】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问题1:①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和两种.②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③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预设:①相交;平行②相交线;③平行线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1=∠2 (或∠3=∠4)问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A.1个B.2个C.3个D.4个预设:B.余角和补角的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教师补充:同角:是一个角;等角:是两个角.问题3:如图,已知:直线AB与CD交于点O,∠EOD=90°,回答下列问题:(1)∠AOE的余角是;补角是;(2)∠AOC的余角是;补角是;对顶角是.预设:(1)∠AOC;∠BOE;(2)∠AOE;∠BOC;∠BOD.理的进行思考和表达思考的过程,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图片,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线吗?它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预设:追问: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呢?垂直的定义: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注意:两条线段互相垂直是指这两条线段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垂直的表示方法:通常用符号“⊥”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垂直.记作:AB⊥CD读作:AB垂直于CD,垂足为O.直线l与直线m垂直,记作:l⊥m,垂足为O.【注意】“⊥”是“垂直”的记号,而“┐”是图形中“垂直”(直角)的标记.垂直的性质、定义判定的应用格式:∵AB⊥CD∴∠1=90 °线垂直直角(90°)∵∠1=90°(已知)∴AB⊥CD(垂直的定义)直角(90°) 线垂直【做一做】教师活动:鼓励学生探索画垂线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方法不唯一,只要正确、可操作即可.问题1:你能借助三角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问题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教师提示:方格纸是由小正方形构成!问题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1.折叠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2.沿①中的折痕对折,使它与①中的折痕互相重合;3.展开长方形纸片,则两次折叠所形成的折痕互相垂直.【想一想】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所做的题目.教师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所得到的结论.如图,已知直线l,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l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总结:这样画l的垂线可以画无数条.如图,点 A 在直线l上,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总结:这样画l 的垂线可以画一条.如果点A在直线l外呢?过点A你能画多少条直线l 的垂线?总结:这样画l 的垂线可以画一条.垂线的性质: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注意:1.“过一点”中的点,可以在已知直线上,也可以在已知直线外;2.“有且只有”中,“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想一想”的结论,在学习垂线性质的基础上引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点P是直线l 外一点,PO⊥l,点O是垂足,线段PO叫做点P到直线l 的垂线段.垂线段PO的长度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过直线外一点向已知直线作垂线时,这一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垂线段.点P是直线l外一点,PO⊥l,点O是垂足,点A,B,C在直线l上,比较线段PO、P A、PB、PC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总结: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连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议一议】问题: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教师活动: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展开交流,最后派两位同学上台讲解,并及时对学生肯定和鼓励.然后课件展示答案.答案:线段PO的长度即为所求.根据: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所连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AOM和∠NOC的度数.解:∵∠BOE=∠NOE(已知),∴∠BON=2∠EON=2×20°=40°,∴∠NOC=180°-∠BON=180°-40°=140°,∵AO⊥BC,∴∠AOC=90°,又∵∠MOC=∠BON=40°(对顶角相等).∴∠AOM=∠AOC-∠MOC=90°-40°=50°,∴∠NOC=140°,∠AOM=50°.例2 如图,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若∠1=35°,∠2=55°,则OE 与AB的位置关系是.解:∵∠1=35°,∠2=55°(已知)∴∠AOE=180°-∠1-∠2=180°-35°-55°=90°∴OE⊥AB(垂直的定义)教师总结:由垂直这一条件可得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四个角为直角,反过来,由两条直线相交构成的角为直角,可得这两条直线互相教师给出练习,随时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并进行相应指导,最后给出答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适当分析讲解.【随堂练习】1.画一条直线l,在直线l上取一点A,在直线外取一点B,分别经过点A,B 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直线l的垂线.答案:直线AP就是所求垂线.直线BC就是所求垂线.2.分别找出下列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答案:(1)AO⊥OC,OB⊥OD.(2)DC⊥BC,DC⊥CE,DC⊥BE;AC⊥BC,AC⊥CE,AC⊥BE;DA⊥BC,DA⊥CE,DA⊥BE.3.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分别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其中不能判定这两条直线垂直的条件是( )A. 两对对顶角分别相等B. 有一对对顶角互补C. 有一对邻补角相等D. 有三个角相等答案:A.4.如图,AB⊥AC,AD⊥BC,垂足分别为A,D,则图中能表示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线段共有( )A.2条B.3条C.4条D.5条答案:D5. 如图,码头、火车站分别位于A,B两点,直线a和b分别表示铁路与河流.(1)从火车站到码头怎样走最近?画图并说明理由.(2)从码头到铁路怎样走最近?画图并说明理由.(3)从火车站到河流怎样走最近?画图并说明理由.答案:(1)如图所示,沿BA走最近,理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沿AC走最近,理由:垂线段最短.(3)沿BD走最近,理由:垂线段最短.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_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相交线、平行线、补角、余角、对顶角的定义,知道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操作、观察、猜想、交流、推理等获取信息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推理水平和有条理表达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理解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量和图形的相关问题,这些问题能够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予以解决。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同一平面,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理解掌握对顶角的定义及其性质(3)理解掌握余角、补角的定义及其性质教学难点:补角、余角性质的应用教法与学法指导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导语启发、点拨,引导学生观察、探究、讨论、对比、归纳、发现、创造等参与活动的综合形式教学.指导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得知识, 提升技能,培养创造意识.一、感受生活,引入课题请同学们欣赏幻灯片,同学们看到有一些相互平行的直线,也有纵横相交的直线。
--------由此引出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平行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 和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相交线。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平行线.强调关键词“在同一平面内”的意义。
(结合反例)设计意图: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
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前开放,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图形出发,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结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基本位置关系,体会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
通过亲自经历提炼相关数学信息的过程,能够让学生在直观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到有价值的数学。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讨中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课堂效率。
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学案
学历案一、目标引领1.课题名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2.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2)2.学习目标:(1).了解垂线的有关概念、性质及画法,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2).能够运用垂线的有关性质进行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3.课前准备建议:复习上节课的知识点,预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二、学习指导同步课堂学历案学习准备: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任务一:课前预习,了解垂直的定义(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它们的交点叫做。
通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评价任务1)评价标准:全部做对得一颗你获得了颗任务二:与垂直相关的常见计算随堂练习:1.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下列条件中能判定两条直线垂直的是( )A. 有两个角相等B.有两对角相等C. 有三个角相等D.有四对邻补角2、如图, 点O在直线AB上,OE⊥AB于点O,OC⊥OD,若∠DOE=3200,则∠EOC =、∠BOD=(写出度数)。
2.1—1 2.1—2记作l⊥m,垂足为点O.记作AB⊥CD,垂足为点O.评价标准:每做对一题得一颗你获得颗任务三:探索两条互相垂直直线的画法活动一:动手画一画1工具1:借助三角尺或量角器,能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工具1)(工具2)活动二:动手画一画2问题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能画几条? 问题2过直线l上的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AC.线段BD的长度叫作点D到直线BC的距离D.线段BD的长度叫作点B到直线AC的距离3.看图填空:(1)如图,若直线m、n相交于点O,∠1= 90°,则;(2)若直线AB、CD交于点O,且AB⊥CD,那么∠BOD = ;(3)如图,BO⊥AO,∠BOC与∠BOA的度数之比为1:5,那么∠COA=_____,∠BOC的补角为 .第3题图第4题图4.如图,已知直线AB、CD都经过O点,OE为射线,若∠1=35°,∠2=55°,则OE与AB的位置关系是 .5.已知:如图,AB⊥CD,垂足为O,EF为过点O的一条直线,则∠1与∠2的关系一定成立的是()A.相等B.互余C.互补D.互为对顶角布置作业。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一节“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探索并理解平行线的概念: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定义,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如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让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基本方法,如利用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的性质画平行线,以及运用三角板上的角度关系画平行线。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但在成果分享时,我发现有些小组的代表表达不够清晰,可能是因为他们在讨论时没有做好记录。下次我可以提醒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记录重点,这样在分享时能更有条理。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行线的基本概念。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它们始终保持相同的距离。平行线在几何学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基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观察黑板上下边缘的平行关系,分析其角度特点,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平行线性质的推导和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行线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三角形中找出所有的平行线。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如何画平行线,并观察平行线的性质。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两条直线不相交且始终保持相同距离的情况?”(如课桌的相对边缘、黑板的上下边缘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平行线的奥秘。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
O
D
B
2、如图,OA⊥OC,OB⊥OD,∠BOC=30°,求∠AOB,∠COD,∠AOD
B A C
O
3、如图,要把水渠中的水引到水池 C 中,在渠岸的什么地方开沟,水沟 的长度才能最短?请画出图来,并说明理由
D
水渠 C
4、点 C 在直线 AB 上,过点 C 引两条射线 CE、CD,且∠ACE=32°, ∠DCB=58°,则 CE、CD 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七年级数学导学案第 18 课时 主备人:曹晓磊
审核人:
施晓海
审批人:王文锦
Hale Waihona Puke 课题: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
学习目标:1、了解垂直的概念,能说出垂线的性质;2、会用三角 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一、自主预习:
互余 对应图 形 数量关 系 性质 互补
C
1 ∠3 2 与 ∠4
3 3
对顶角
O B D
b a 1 2 4 3
D A C
B
线段 PO 的长度 叫做点 P 到直线 l 的距离。
AB=5cm,那么点 B 到直线 AC 的距离等于 的距离等于 ,A、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七年级数学导学案第 18 课时 主备人:曹晓磊
审核人:
施晓海
审批人:王文锦
四、总结反思: 五、课后练习: 1、已知钝角∠AOB,点 D 在射线 OB 上 (1)画直线 DE⊥OB (2) 画直线 DF⊥OA,垂足为 F
E A C
D B
D C
5、如图,AO⊥OB,OD 平分∠AOC,∠BOC=150°,求∠DOC 的度数
A
O
B
课后反思:
4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学案学习目标: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学习重点:垂直的概念及垂线的画法.学习难点: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一些性质,并能利用这些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 ,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 , 叫做垂足.2、我们通常用符号“ ”来表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3、将下图中互相垂直的线段表示为: , .二、合作探究探究1:画垂线1、你会用那些方法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呢?先说明方法,再动手操作.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你有哪些不同的画法呢?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动手试试吧.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探究2:垂线的性质1、请画出直线l和点A,你有几种画法?2、继续作图:过点A画直线l的垂线,你能画出多少条?归纳得出:平面内,过一点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如图,点P是直线l外一点,PO⊥l ,O是垂足,点A,B,C在直线l上,比较线段PO、PA、PB、PC的长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归纳得出: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 .4、定义:PO⊥l ,O为垂足,我们把叫做点P到直线l的距离.5、下面这句话说法正确吗?为什么?如图,过点A作l的垂线,垂足为B ,则点A到直线l的距离是线段AB.三、巩固提高:1、下列语句中,正确的是()A.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只有一条垂线B.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的直线只有一条C.在同一平面内,过直线上一点且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直线有且只有一条D.在同一平面内,垂线段就是点到直线的距离2、如图,AC⊥BC,CD⊥AB于D,AC=5cm,BC=12cm,AB=13cm,则点B到AC的距离是__ _,点A到BC的距离是_______,点C到AB的距离是_______,AC>CD的依据是_ __________________.3、体育课上老师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可作图说明)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4、点C 在直线 AB 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 、CD ,且∠ACE=32°,∠DCB=58°,则CE 、CD 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请说明理由.四、课堂小结:对这节课中自己所学的知识、学习的收获与困惑进行简单的总结,并将它们写下来.五、课后作业A 组:1、如图,点O 在直线AB 上且OC ⊥OD. 若∠COA =36°,则∠DOB 的大小为( )A .36°B .54°C .64°D .72°2、如图,∠BAC =90°,AD ⊥BC 于点D ,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①点B 到AC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②线段AC 是点C 到AB 的垂线段;③线段AD 是点A 到BC 的垂线段;④线段BD 是点B 到AD 的垂线段。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导学案_第二章__平行线与相交线
第二章平行线与相交线2.1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在具体情景中了解对顶角、补角、余角,知道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2)能运用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对顶角等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的习惯,体验探索成功、感受创新的乐趣,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学习重点:了解补角、余角、对顶角,知道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三、学习难点:学生探索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的过程以及对其意义的理解,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步的“说理”也是难点之一。
四、学习设计:(一)预习准备(1)预习书38、39页(2)回顾:①什么是直角?②什么是平角?(3)预习作业:①在一副三角板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那么其余两个角的和是多少?②已知∠1=36°,∠2=54°,那么∠1+∠2=_________③已知∠1=144°,∠2=36°,那么∠1+∠2=_________(二)学习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⑴请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角纸板,用剪刀把直角从顶点剪开,问:这两个角有什么关系?⑵再拿出平角纸板并用剪刀把平角从顶点剪开,问:这两个角有什么关系?⑶请同学们分别给这两个角命名——引入课题2、展示新知:⑴在一副三角尺中,每块都有一个角是90o,而其他两个角的和是90o。
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o(直角),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例如,∠1与∠2互为余角,∠1是∠2的余角,∠2也是∠1的余角.同样,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o (平角),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⑵符号语言:若∠1+∠2= 90o,那么∠1与∠2互余。
七下数学《2[1].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____学案 - 副本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对顶角、余角、补角的概念。
2.掌握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学习重点:角的有关概念,认识角的表示。
学习难点:对顶角、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一、 预习自学1.我们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和平行两种.若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我们称这两条直线为 (intersectionlines ).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 (parallel lines ).2.如上图,直线 AB 与 CD 相交于点 O ,那么 ∠ 1与 ∠ 2 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与同伴交流.在右图中,直线 AB 与CD 相交于点 O ,∠ 1 与 ∠ 2有公共顶点 O ,它们的两边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叫做 (vertical angles ). 对顶角有如下性质: 对顶角3.在图 2-2 中, ∠ 1 与 ∠ 3 有什么数量关系?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那么称这两个 角 (supplementary angle ).类似地,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称这两个 角 (complementary angle ).4.(1)在图2中,∠2+∠1=90°,∠2+∠3=90°那么∠1与∠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证明:∵∠2+∠1=90°∴∠1=90°-又∵∠2+∠3=90° ∴∠3=90°- ∴∠1____∠3 结论:①同角的余角______;符号语言:∵∠2+∠1=90°,∠2+∠3=90°∴∠1____∠3(2)在图3中,∠1+∠2=90°,∠3+∠4=90°若∠1=∠3,问∠2与∠4的大小是________。
证明:∵∠1+∠2=90°,∠1=∠3∴∠___+∠2=90° ∴∠2=90°-∠___ 又∵∠3+∠4=90° ∴∠4=90°-∠___ ∴∠2____∠4结论:②等角的余角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导预习 1. 垂直
2.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导课堂
第一步:情境创设
问题:1.观察下面三个图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线吗?他们有什么特殊的位置关系?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第二步:目标展示 知识与技能:
(1)会用符号表示两直线垂直,并能借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纸画垂线。
(2)通过折纸、动手操作等活动探究归纳垂直的有关性质,会进行简单的应用。
(3)初步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生活中提炼、动手操作、观察交流、猜想验证、简单说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善于举一反三,学会运用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解决新知识。
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反之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通过“简单说理”体会数学的抽象性、严谨性。
第三步:合作探究
两条直线相交成四个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 ),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通
b c
a
常用“⊥”表示两直线垂直。
动手画一画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说出你的画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折纸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线吗,试试看吧!请说明理由。
归纳结论:
1.
点A和直线m的位置关系有
两种:点A可能在直线m上,
也可能在直线m外。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
....一
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2.1—1 2.1—2
你能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吗?
你有哪些方法?小组交流,相互点评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的画法。
图2.1-3
A
A
m
2.1—4
第四步:巩固新知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的公路上由A 向B
行驶,M 、N 分别是位于公路AB 两侧的两所学校。
问题1:汽车行驶时,会对公路两旁的学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响。
当汽车行驶到何处时,分别对两个学校影响最大?在图中标出来。
问题2:当汽车由A 向B 行驶时,在哪一段上对两个学校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小? 问题3:在哪一段对M 学校影响逐渐减小而对N 学校影响逐渐增大?( 用文字表达)
问题4:如图2.1-5已知∠ACB =90°,即直线AC BC ;若BC =4cm ,AC =3cm ,AB =5cm ,那么点B 到直线AC 的距离等于 ,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等于 ,A 、B 两点间的距离等于 。
你能求出点C 到AB 的距离吗?你是怎样做的?小组合作交流.
动手画一画3:请画出直线l 和l 外一点P 做PO ⊥l ,O 是垂足,在直线l 上取点A,B,C, 比较线段PO 、PA 、PB 、PC 的长短,你发现了什么?
各中 线段PO 的长度叫做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1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A
B
C
2.1—5
问题5:如图2.1—6,点C 在直线 AB 上,过点C 引两条射线CE 、CD ,且∠ACE=32°,∠DCB=58°,则CE 、CD 有何位置关系关系?为什么?
第五步:课堂练习
1.如图
2.1—7中,∠BAC =90°,AD ⊥BC 于点D ,则下面结论中正确的有( )个。
①点B 到AC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②线段AC 是点C 到AB 的垂线段; ③线段AD 是点A 到BC 的垂线段;④线段BD 是点B 到AD 的垂线段。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2. 如图2.1—8中, 点O 在直线AB 上,OE ⊥AB 于点O ,OC ⊥OD,若∠DOE=320,请你求出∠EOC 、∠BOD 的度数,并说明理由。
3. 如图2.1—9中,点O 在直线AB 上,OC 平分∠BOD ,OE 平分∠AOD ,则OE 和OC 有何位置关系?请简述你的理由。
第六步:课时小结
自由发言谈本节课的困惑、收获和体会? 导作业 配套练习册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2.1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第2课时) 1、垂直、垂足
2、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教学反思:
O
A
B
C
D
E
2.1—9
2.1—8
O
D
E
C
B
A 2.1—7
D C
B
A
E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