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

1.1 骨折的定义

骨折(Fracture)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

连续性发生中断。

1.2 骨折的分类

1.2.1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

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1.2.2 根据导致骨折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骨折、

疲劳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1.2.3 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

稳定性骨折。

1.2.4 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骨折(裂纹

骨折、青枝骨折)和完全骨折(横骨折、斜骨折、

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

骨折、骨骺分离)。

1.3 骨折的愈合

骨折愈合过程是通过血肿诱导,纤维血管性肉

芽组织机化,软、硬骨痂形成乃至重建,以恢复骨

的连续性及结构。

一般将骨折的愈合分为四期,即肉芽修复期、

原始骨痂期、成熟骨板期和塑型期。其愈合过程,

各期之间是相互交织演变的。

1.4 骨折的治疗原则

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三

大原则,也是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骨折的整复(复位)在临床上分为解剖复位和

功能复位,其复位方法分为手法复位(闭合复位)

和切开复位两种。

骨折的固定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常用的外固

定方法主要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

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

Functional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Fractures in Extremities

引和外固定器等。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

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和加

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处予以固定之。

功能训练是骨折后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应鼓

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

或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

1.5 康复目的

康复目的是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创伤及长期

固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促进骨折愈合和

功能恢复。

2 康复评定

2.1 骨折的诊断

2.1.1 症状: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

部肿胀、瘀斑、畸形(成角、旋转、重迭等),肢

体活动障碍。

2.1.2 体征:局部压痛和叩击痛,异常活动及骨擦

音。若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往往出现运动功能障

碍或感觉功能障碍。

2.1.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

度及骨折类型的常规检查。

2.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方可拆除外固定,进

行功能训练,逐渐恢复患肢功能。判断骨折临床愈

合的标准是:(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

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己模糊不清;(4)拆除外固

定后,在上肢若能向前平举l kg重物持续达1分

钟;在下肢若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

并多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临床愈杜宝琮,男,教授、主任

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

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

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物

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名誉

主任委员、国际物理与

康复医学会国家学会会

员、中国超声医学与工

程学会理事。

杜宝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110001)

DU Bao-cong

合天数为最后一次复位之日至达到临床愈合之日为止。在检查肢体负重情况和肢体异常活动时,应特别慎重,不宜在解除固定后立即进行。

2.3 康复评定内容

(1)骨折愈合情况:注意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注意发现是否存在延迟愈合或未愈合、假关节形成、畸形愈合等愈合不良情况;注意有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2)关节活动度。(3)肌力。(4)肢体长度及周径。(5)感觉功能。(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骨折时重点评定饮食、写字、更衣等功能障碍。下肢骨折主要评定步行、负重等功能。

3 康复治疗

3.1 康复治疗的机制与作用

骨折后康复可以协调固定与运动之间的矛盾,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朝向骨折愈合的方向发展。康复治疗常用方法有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科学地使用物理治疗可有效地控制感染、消除肿胀、促进创面修复、软化瘢痕等。运动疗法则是以恢复功能为目标的治疗性训练。

3.1.1 促进肿胀消退

机体损伤后,局部组织出血、体液渗出,加上因疼痛反射造成的肌肉痉挛,唧筒效应消失,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局部肿胀。同时,因疼痛反射引起的交感性动脉痉挛而导致的损伤部位缺血,亦加重了局部的疼痛。在骨折整复、固定的基础上,早期行理疗(24小时以上),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练习,恢复其唧筒效应,可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

3.1.2 预防或减轻肌萎缩

骨折后,由于肢体长期制动,必然会引起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肌力下降。通过肌肉收缩训练,可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肉营养,促进肌肉的生理作用,可预防或减轻废用性肌萎缩。此外,还可以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无需在固定解除后重新建立这种联系。

3.1.3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

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也限制了关节的活动。由于肌肉不运动,静脉和淋巴淤滞,循环缓慢,组织水肿,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关节皱襞和滑膜反折处及肌肉间形成粘连、僵硬。理疗能促进血肿及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关节内外组织的粘连。适当的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滑液分泌,从而防止废用性关节粘连、僵硬。

3.1.4 促进骨折愈合

康复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生血管的成长,正确的功能训练可保持骨折端的良好接触,产生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对关节内骨折,通过早期有保护的关节运动,也可以使关节塑形。

3.1.5 提高功能障碍后期手术的效果

邻近关节部位的骨折或关节的损伤所造成的功能障得,多由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粘连所致。其中某些关节可采用松解术以改善功能。尤其是肘关节、膝关节应用较多。上述关节经松解术后的康复治疗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康复治疗方法

为便于临床康复治疗,四肢骨折后的康复大致以时间划分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愈合期(后期)两个阶段。

3.2.1 骨折固定期(早期)

因持续肿胀乃是骨折后致残的主要原因,故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3.2.1.1 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为了使患肢抬高奏效,患肢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平面。

3.2.1.2 物理疗法:作用为消炎,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1)超短波:患部对置,骨折1周内,无热量,10分钟/次,1周以后,微热量,10~15分钟/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