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
康复护理第三章康复评定第一节运动功能评定
26
关节活动范围测量
关节活动范围 (range of motion, ROM) 即关 节活动范围,是指关节的运动弧度或关节的远端 向近端运动,远端骨所达到的最终位置与开始位 置之间的夹角,即远端骨所移动的度数。
关节活动范围评定就是测量远端骨所移动的 度数。可分为主动关节活动范围和被动关节活动 范围。评定关节活动范围对于判断病因,评估关 节活动障碍的程度,制订康复治疗计划,评定治 疗效果有重要作用,是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肌力检查不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致痉挛性瘫痪的患者。
19
肌力评定
器械肌力测定
握力测试 捏力测试 背肌力测试 四肢肌群肌力测试 等速肌力测试
20
肌力评定
器械肌力测定可获得精确数据,但测定肌力 时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等速肌力测试,旋转角度 预先设定,运动以恒速进行,故对关节活动范围 受限、严重的关节积液、骨关节急性扭伤等的患 者禁止应用;对于疼痛、慢性软组织损伤、骨质 疏松、骨折术后的患者应慎重使用。
1级 肌张力稍微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到ROM之末出现轻微阻力。
1+级 肌张力轻度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ROM后50%范围内突然出 现卡住,并在此后的被动活动中均有较小的阻力。
2级 肌张力较明显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通过ROM的大部分时, 阻力均明显 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容易地活动。
3级 肌张力严重增加,被动活动时患侧肢体在整个ROM内均有阻力,活 动比较困难。
股后肌群),伸髋10°~15°,阻力加于股 骨远端后面,能抗较大阻力
仰卧,试图伸膝 时可触及髌韧带 活动
向同侧侧卧,托 住对侧下肢,可 主动伸膝
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过程的诊断标准
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过程的诊断标准——开展的康复评估项目及其适应症规定1.运动功能障碍评定:(1)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适用于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2)徒手肌力评定:适用于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和关节源性等。
(3)改良Ashworth分级:适用于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如增高、降低或波动);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所导致的肌张力改变。
(4)关节活动度测定:适用于四肢骨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5)10米步速,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适用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影响行走功能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帕金森病、小脑疾患、脑瘫、截肢后安装假肢、骯关节置换术后等。
(6)平衡评定:适用于不能维持身体稳定性的疾患。
2.感觉功能评定: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周围神经病损(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如糖尿病、雷诺病、多发性神经炎等)。
疼痛评定:适用于需要对疼痛的程度及性质变化(如治疗前后的对比)进行评定的患者或骨骼肌疼痛者。
3.失语症评定及构音障碍评定:适用于脑损伤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
4.吞咽障碍评定:洼田饮水实验、VFSS检查;适用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检查。
5.精神状态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适用于疾病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抑郁状态。
6.认知障碍评定:MSE, Moca量表,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适用于所有脑损伤患者,如脑外你脑血管疾病、缺血缺氧性脑损害、中毒性脑病、脑瘫等;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痴呆患者。
【康复课堂】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物理治疗__第一章功能评定) 上
【康复课堂】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 物理治疗__第一章 功能评定) 上第一篇物理治疗第一章功能评定第一节身体形态评定一、姿势1、定义观察或测量受检者在静止或运动中身体所处空间位置的过程。
2、适应证与禁忌证(1)适应证:影响正常姿势的疾患,包括先天性异常(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肢体残缺或发育不全等)和后天性异常(如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脊柱压缩性骨折后等)。
(2)禁忌证:意识障碍,不能独立坐或站。
3、设备与用具目测法无需设备或可以使用摄像机;脊柱测量使用铅垂线;放射学评定需要X线检查设备。
4、操作方法与步骤(1)目测法:左、右侧面观察有无足弓消失,膝关节屈曲挛缩或过伸,髋关节屈曲挛缩,胸腰椎局部后凸(圆背或驼背),前、后面观察有无脊柱侧屈,双肩是否对称。
1)躯干:观察头部是否前倾、旋转或侧屈,胸廓呼吸是否对称,一侧胸锁关节或肩锁关节是否高于另一侧,胸部有无陷凹、隆凸或桶状胸,有无塌肩凸臀(一侧肩关节低于对侧,对侧髋关节向外侧凸出),脊椎的侧凸和旋转,两侧肩胛骨与脊柱不等距、不等高,翼状肩胛,躯干肌萎缩等。
2)上肢:观察两上肢体位是否一样;一侧上肢是否远离躯干或过度内、外旋;两侧上肢是否等长;有无上肢畸形及肌肉萎缩等。
3)下肢:观察有无扁平足,马蹄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内、外翻,髋过度内、外旋,下肢肌肉萎缩等。
(2)铅垂线测量法:目测法发现姿势异常后可以采取铅垂线测量。
受检者站立位,铅垂线从枕骨隆突的中点下垂,如果铅垂线不经过臀中沟表示有脊柱侧凸,姿势异常但铅垂线经过臀中沟,则表示脊柱侧凸的代偿完全。
(3)放射学评定:对疑有脊柱侧凸的受检者(孕妇除外)可以进行放射学检查。
拍摄直立位第1胸椎到第1骶椎的正、侧位片,在X光片上测量脊柱侧凸的角度,具体测量方法见放射影像学专著。
5、注意事项(1)熟悉人体脊柱和肢体的标准姿势。
(2)评定时在征得受检者同意后,尽量裸露身体、脱去鞋袜、采取自然姿态或动作。
骨科康复功能评定
阵挛 1分:无阵挛 2分:阵挛1-2次 3分:阵挛2次以上 4分:阵挛持续超过30秒
结果判断 0-6分:无痉挛; 7-9分:轻度痉挛;10-12分:中度痉挛;13-16分:重度痉挛
1. 燕铁斌,许云影.综合痉挛量表的信度研究.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2,17,263-265. 2. 燕铁斌.临床痉挛指数:痉挛的综合临床评定.现代康复,2000,4:88-91.
压迫
30
髋外展外旋 试验
(4字征)
盖斯林 试验
脊柱特殊体征 骨盆
仰卧挺 腹试验
跟臀试验
拉格尔 试验
骨盆分离挤压 试验
31
髋外展外旋〔“4〞字〕试验 〔Faber-Patrick试验〕
Faber〔检查时体位〕 F-屈,ab-外展,er-外旋,下肢穿插成4字形 检查 如右侧:左腿伸直,将右足置左膝部,检查者 一手按住左髂前上棘,另一手将右膝向下压 阳性 右侧骶髂关节部疼痛 腹股沟处的牵扯痛不作为阳性 提示 骶髂关节病变
如牵拉同时再患肢作内旋动作,那么称为Eaten加强试
验
20
肩外展〔 Shoulder Abduction Test 〕试验
检查
患者坐位,手放在 同侧头上
阳性
疼痛、麻木减轻
提示
颈神经根受压 颈椎间盘st〕
检查 坐位、屈颈、伸膝、踝背伸 双下肢伸直 阳性 四肢疼痛、麻木加重 提示 脊髓受压 神经根受压〔张力增加〕
42
髋内收肌群肌张力评定 〔Adductor Tone Rating)
0 肌张力不增加 1 肌张力增加,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很容易外展到45° 2 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稍许用力可以外展到45° 3 髋关节在一个人的帮助下中度用力可以外展到45° 4 需要2个人才能将髋关节外展到45°
骨折的康复治疗
主动运动 关节制动:等长收缩锻炼,即静力性肌肉收缩,在
关节不活动的情况下整个肢体的肌肉紧张用力然后 放松。 关节可以活动:等张收缩锻炼,即动力性肌肉收缩可以称之为肌肉的“绷劲”, 就是肌肉在做类似一张一弛的收缩运动时,长度不改变, 不产生关节的活动,但是肌肉内部的力量会有增减。
主要形式是使患处肌肉作舒缩活动。
上肢骨折:可作握拳、提肩活动,握拳时使 整个上肢肌肉用力,而后放松。
下肢骨折:可作股四头肌收缩动作,使整个 下肢肌肉用力后再放松,但不一定使膝关 节屈曲。
踝关节骨折:可作一些足趾背屈动作。
第二阶段
锻炼的形式:逐步活动骨折附近的关节。
上肢骨折:除作握拳外,还可作一些主动性 的关节伸屈活动。整个上肢的伸屈、外展、 内收,先由简单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骨折的康复常用评定
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
膝关节关节活动度
AROM:active range of motion,主动关节活动度 PROM:passive range of motion,被动关节活动度
禁忌证: 1、关节脱位或骨折未愈合 2、肌腱、韧带、肌肉手术后 3、骨化兴肌炎
围度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和力量要循序渐进。在内固定或外 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尺桡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1) 固定后即可做伸屈指、掌、腕关节活动,患 肢做主动肌肉收缩活动(见图 1、图 2、图 3)。
尺桡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
(2)肩、肘关节的活动:伤后 2-4 周肿胀消除 后除继续以上训练外,因逐渐做肩、肘关节活动, 其方法是:将健手托住患肢腕部,做肩、肘前屈、 后伸,然后屈曲肘关节,同时上臂后伸(见图 11)。
固定术后2~3周,由于无论骨或软骨都不能容忍过度的压缩或弯曲力量,所以以 轻微的等长运动开始。
康 复 评 定
肌张力的评定
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一、正常肌张力 (一)正常肌张力的特征 近端关节周围主动肌和拮抗肌可以进行有效的同时收缩使关节固定。 具有完全抵抗肢体重力和外来阻力的运动能力。 将肢体被动的置于空间某一位置,突然松手时,肢体有保持该姿势不变的能 力。 能够维持主动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平衡。 具有随意使肢体由固定到运动和在运动过程中转换为固定姿势的能力。 需要时,具有选择性完成某一肌群协同运动或某一肌肉独立运动的能力。 被动运动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
2
3 4 5
在减重状态下能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能抗重力做关节全范围运动 ,但不能抗 能抗重力,抗一定阻力运动 能抗重力,抗充分阻力运动
肌力评定的方法
一、 徒手肌力检查(MMT) 结果分为0、1、2、3、4、5级共六级 二、等长肌力检查(I MMT) 三、等张肌力检查(ITMT) 四、等速肌力时所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 力评定(muscle strength test)是测定受 试者在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力量, 以此评定 肌肉的功能状态。 肌力评定对肌肉骨骼系统病损、神经 系统病 损、尤其对周围神经病损的功能评定十 分重要。
肌力的分级标准
级别 名称 力的% 0 0 1 零(Zero,O) 微缩( Trace,T) 10 差(Poor,P) 25 可(Fair,F) 阻力 50 良好(Good,G) 75 正常(Nomal,N) 100 标准 无可测知的肌肉收缩 有轻微收缩,但不能引起关节运动 相当正常肌
偏瘫步行能力分级
级别
0 1 2 3
评价标准
不能站立、行走 室内在他人扶持下可以步行10m以内(室内辅助下步行) 室内在他人监护下步行20m (室内保护步行) 室内步行50m以上,并可独立上、下高18cm的台阶2次 以上(室内 独立步行) 持续步行100 m以上,可以跨越20高的障碍物和上下10 层阶梯,16cm高,25cm宽(建筑物内步行) 持续步行200 m以上,可以独立上下阶梯( 16cm高, 25cm宽),步行速度达到20 m/min以上(室外独立步 行)
手外伤康复诊疗规范
手外伤康复诊疗规范【概述】手外伤康复是在手外科的诊断和处理的基础上,针对手功能障碍的各种因素,例如瘢痕、挛缩、粘连、肿胀、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感觉丧失或异常等,采用相应的物理治疗、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以及手夹板、辅助器具等手段,使伤手恢复最大程度的功能,以适应每日日常生活活动和工作、学习。
【临床表现】1.开放性损伤:此类损伤常合并出血、疼痛、肿胀、畸形和(或)功能障碍。
2、闭合性损伤:闭合性损伤由于皮肤完整,而皮下组织在损伤后严重肿胀,容易导致皮肤将肿胀的软组织紧紧地勒住,使得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部分病人甚至会因此导致远端肢体或软组织的坏死。
【辅助检查】(一)常规检查1.血尿便常规;2.常规血液检查、生化检查;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可选择检查(有适应症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批准)1.神经电生理检查适应症:适用于合并有周围神经损伤的手外伤患者。
2.肺功能检查。
3.四肢多普勒血流图。
【康复评定】1.躯体功能评定握力评定、捏力评定、关节活动范围评定、感觉评定、反射评定、协调性评定、植物神经功能评定。
2.精神心理评定、人格评定、情绪评定等。
【康复治疗常规】1.物理治疗常规(1)运动治疗:手外伤患者早期主要以保持功能位、手部关节被动运动(含CPM)和主动运动训练为主,若未伴有肌腱损伤后的吻合术,早期还可进行肌肉肌腱的牵伸。
随着骨折和肌腱愈合程度的增加,则进行受限关节的关节松动术、手部肌肉的抗阻训练等,损伤神经者则需要进行感觉再训练。
(2)理疗:早期:止血、镇痛,防止水肿及控制感染的发生。
后期: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疤痕和组织粘连,恢复关节功能。
控制肿胀:冰敷法、压力疗法、超短波疗法、磁疗法;控制伤口感染:超短波疗法、紫外线疗法;缓解疼痛:TENS、干扰电疗法、调制中频电疗法、毫米波疗法、微波疗法、超声波疗法;增生性瘢痕处理:超声波疗法、音频电疗法、蜡疗法。
(完整版)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基本原则在疾病早期规范开展康复诊疗,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早期康复诊疗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患者安全原则。
保证患者安全是开展早期康复诊疗的核心要求。
康复诊疗活动应当由康复医师和具备执业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实施。
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治疗效果,避免引起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及出现新损伤等情况。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治疗的方法、强度、时间、频度等剂量参数应当从小到大,合理递增。
三、个体化诊疗原则。
应当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专科治疗情况、功能障碍范围及程度等,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诊疗方案。
四、多学科合作原则。
康复专业人员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务人员应当充分沟通,建立团队工作模式,综合专科优势,共同制订实施康复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四肢骨折早期康复诊疗原则一、首次诊疗时间骨科临床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
二、康复评定内容(一)患者一般情况。
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二)康复专科评定。
评定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情况,肢体神经功能和循环功能,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评定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等。
根据病情评定患者的转移、站立、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康复治疗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病情,视情开展以下康复治疗。
(一)体位摆放与处理。
(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肌肉萎缩、肌腱萎缩和骨化性肌炎等。
(三)骨折局部治疗。
消肿、止痛、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根据骨折部位及固定方法,实施骨折部位的等长收缩运动和相邻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
(四)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开展转移、负重及步行训练,必要时进行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
四、注意事项(一)根据骨折固定方式,制定患肢负重时间进度表。
(二)康复治疗不应引起患者明显疼痛,运动量应当循序渐进。
(三)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或并发症时,应当调整或暂停康复治疗:生命体征不稳定、发热、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固定不稳定、伴发不宜康复治疗的疾病以及患者不配合等。
骨折的康复
A组石膏外固定后即接受康复治疗;B组 除制动外,由于各种原因末采取康复措 施
方法
广州珠江医院康复理疗科
两组患者经过平均约43天的制动期后拆 除石膏外固定,对制动肢体各个关节的 活动范围(RoM)进行评定,包括肩、肘、 腕、指不同运动方向的ROM测量
山西省高平市人民医院
骨折病人拒绝早期功能锻炼原因分析及其对策
惧怕疼痛 担心功能锻炼致骨折移位或不愈合 担心功能锻炼致伤口延迟愈合 认为卧床静养有利于身体康复 身体虚弱 心理社会因素 未能掌握功能锻炼的具体方法及要求
第二期康复(恢复期康复)
关节活动度练习 肌力练习 肢体功能综合练习
机理:非线性的应力、滞后、蠕变、应力松弛
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 :随着载荷的不 断增大,纤维进一步延长并呈现越来越 大的刚性,有利于在应力下保持局部的 稳定和牢固
滞后:纤维在载荷牵伸下发生延长,在 载荷去除后并不立即恢复原来长度
蠕变:载荷不再增加,但恒定地维持下去, 纤维还可以缓慢地继续延长
应力松弛:纤维受载荷牵伸而延长时, 如其长度被维持不变,则纤维内因牵伸而 提高的张力会逐步下降
固定部位远端和近端的关节进行主动或 被动活动训练
尽可能保持正常活动
第一期康复(愈合期康复)
固定区域的肌肉在复位基本稳定,无明显疼痛时可 进行等长收缩
每日2~3次,每次约5~10分钟。主动的肌肉收缩能使肌 腹和肌腱向近端滑移,是防止或减轻粘连的重要方法 之一
第一期康复(愈合期康复)
关节内骨折、局部夹板固定
返回
改善关节活动度的训练(3)
牵拉技术(stretching exercise)
实际是手法牵引关节(人工) 缓慢牵拉,持续15~30秒或更长时间 自我牵拉 主动抑制:
最新 四肢骨折术后的早期康复及流程(70页)
Ia级证据: 一些电疗法形式对于骨折的愈合可能
是有益的。光疗增强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加速康复。
物理治疗
运动疗法结合可调式关节固定器治疗骨 折后肘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疼痛、屈 曲功能、肌肉力量及活动度等均较治疗前 好转.
运动疗法结合可调式关节固定器的应用 对骨折后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及功能恢复具有显著作用。
实际上在显微镜下骨折界面间几乎不可
能达到如此完美的接触,总有一些部位未 完全对合,导致接触面间存在微小腔隙。
在“稳定”的间隙内发生直接愈合, 而在非坚强固定的条件下,骨折间隙内存 在“显微失稳”,即骨折端之间有细微的 活动存在,由此可以诱导
骨的吸收,加宽骨折间隙。主
要通过间接愈合取得骨性连接。
相对而言,髓内钉固定有利于
14、抱最大的希望,作最大的努力。2021年5月14日 星期五 2021/5/142021/5/142021/5/14
15、一个人炫耀什么,说明他内心缺 少什么 。。2021年5月 2021/5/142021/5/142021/5/145/14/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021/5/142021/5/14May 14, 2021
4 本体感觉训练
使患者在术后更好的适应重建的人工关节,使残留的本体感受器 更快的建立代偿机制,以帮助患者正确的控制置换关节及肢体
5 器械的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拐杖及助行器等辅助器械,以便患者在 术后尽早进行康复训练
6 呼吸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深呼吸和咳嗽,以尽量避免由于术后 疼痛不敢咳嗽排痰而致呼吸道阻塞导致的感染
疼痛评定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数字疼痛分级法(NRS)、 Wong-Banker面部表情量表法(FPS-R)
骨折康复
第二节骨折康复学习要求:1.熟悉骨折的临床特征2.掌握骨折的康复评定3.熟悉骨折的康复治疗方法一、概述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创伤,在平时和战时都很常见,骨折发生后如处理不当,功能障碍发生率高,致残率也高。
⒈骨折临床特征:①疼痛与压痛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与压痛。
②局部肿胀骨折时骨组织或周围软组织血管破裂出血,局部肿胀,有些还会出现瘀斑,血肿的部位及大小对判断骨折的部位及严重程度很有帮助。
③畸形骨折移位大者可出现肢体畸形,这是由于骨折断端移位较大造成的。
如两断端重叠移位可出现短缩畸形,骨折远端由于失去正常的骨连续性在重力作用和肌肉牵拉作用下,可出现旋转畸形和成角畸形。
④功能障碍骨折后由于疼痛、肌肉反射性痉挛、肌肉失去骨应有的杠杆作用,特别是合并有神经损伤时,会丧失正常功能。
⑤异常活动及骨擦音在检查或移动患肢时会出现异常活动及骨折断端摩擦的骨擦音,而且畸形会更加明显,这是骨折的重要表现。
⑥X线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可靠方法。
⒉骨折临床处理原则:骨折临床处理的三大原则是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
这三者是有机结合、互相配合的过程,不能截然划分。
骨折复位是骨折治疗的基础。
复位后需要固定,只有固定牢靠,才能保持骨折不再移位,并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有利于功能的恢复,因此,固定是骨折治疗的关键。
骨折治疗不仅要求愈合坚固,恢复原有解剖形态及力学性能,而且要求患者早日恢复功能,重返社会,所以康复治疗是患者恢复功能的保证。
早期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促进骨关节损伤的愈合,缩短疗程,减少粘连和避免肌肉萎缩,增进关节活动范围,促进伤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二、康复评定㈠评定内容1.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检查:了解是否有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有无假关节、畸形愈合,有无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等。
2.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见本书相关章节。
3.肌力评定:见本书相关章节。
4.肢体长度及周径测量:骨折后,肢体的长度和周径可能发生变化,测量肢体长度和周径是必要的。
骨折后的康复四肢骨折后的康复指导
骨折后的康复四肢骨折后的康复指导【康复评定】关节活动范围测定、肌力测定、肢体围径测量等。
【康复措施】(一)第一阶段:骨折经复位、固定或牵引后3天左右开始行康复治疗。
1、主动运动:限于伤肢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以助力。
消除水肿最有效且花费最少的方法即是主动运动,另外还可预防关节挛缩、肌肉废用性萎缩等。
2、肢体抬高:肢体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
3、在骨折复位基本稳定、肌肉组织基本愈合时,进行固定部位的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练习,防止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断端靠近,以利于骨愈合。
4、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在固定2-3周后,如有可能应每日短时取下固定物,作受损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并逐步增加活动范围,运动后继续固定。
5、对健肢与躯干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可能时应尽早起床。
6、物理疗法。
(1)电疗:电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消炎、消肿、轻疼痛、减轻粘连、防止肌肉萎缩,以及促进骨愈合。
电疗包括超短波、低频脉冲磁场、微波、紫外线、中频电、氦氖激光等疗法。
(2)按摩:向心性按摩,手法应当轻柔,可缓解疼痛,消退肿胀。
按摩还可牵拉纤维组织。
(3)运动假炼:主动运动或主动助力运动,而不是被动运动或抗阻运动。
(4)热疗:红外线和蜡浴,一般在第一阶段后期,肿胀消退后应用。
(二)第二阶段:骨折愈合,固定解除后。
1、恢复关节活动范围:(1)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方向的主动运动,运动时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每一动作重复多遍,每日练习数次。
(2)助力运动与被动运动:刚去除固定的病人可先采用助力运动。
对组织挛缩、粘连严重而用助力运动与主动运动难以奏效者,可使用被动运动。
但运动方向与范围应符合解剖功能,动作应平稳、缓和,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及肌肉痉挛,不可使用暴力引起新的损伤与骨化性肌炎。
(3)关节功能牵引:对比较僵硬的关节,可加作关节功能牵引,即将受累关节近端适当固定,在其远端按需要的方向用适当重量进行牵引。
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
四肢骨折等9个常见病种(手术)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基本原则在疾病早期规范开展康复诊疗,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降低家庭与社会的负担。
早期康复诊疗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患者安全原则。
保证患者安全是开展早期康复诊疗的核心要求。
康复诊疗活动应当由康复医师和具备执业资质的康复治疗师实施。
康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了解治疗效果,避免引起病情加重、不良反应及出现新损伤等情况。
二、循序渐进原则。
康复治疗的方法、强度、时间、频度等剂量参数应当从小到大,合理递增。
三、个体化诊疗原则。
应当全面了解患者基本信息、病情及专科治疗情况、功能障碍范围及程度等,制订个体化的康复诊疗方案。
四、多学科合作原则。
康复专业人员与其他临床专科医务人员应当充分沟通,建立团队工作模式,综合专科优势,共同制订实施康复诊疗方案,提高患者整体治疗效果。
四肢骨折早期康复诊疗原则一、首次诊疗时间骨科临床处置完成后24小时内。
二、康复评定内容(一)患者一般情况。
包括意识、生命体征、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了解患者总体治疗情况。
(二)康复专科评定。
评定骨折部位的疼痛、肿胀情况,肢体神经功能和循环功能,在不影响骨折稳定性的前提下评定关节活动度和肌力等。
根据病情评定患者的转移、站立、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三、康复治疗根据评定结果并结合病情,视情开展以下康复治疗。
(一)体位摆放与处理。
(二)防治并发症,特别是深静脉血栓、关节粘连、肌肉萎缩、肌腱萎缩和骨化性肌炎等。
(三)骨折局部治疗。
消肿、止痛、促进骨折部位的愈合。
根据骨折部位及固定方法,实施骨折部位的等长收缩运动和相邻关节主动或被动运动。
(四)根据患者病情,适时开展转移、负重及步行训练,必要时进行辅助器具的使用指导。
四、注意事项(一)根据骨折固定方式,制定患肢负重时间进度表。
(二)康复治疗不应引起患者明显疼痛,运动量应当循序渐进。
(三)患者出现以下情况或并发症时,应当调整或暂停康复治疗:生命体征不稳定、发热、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固定不稳定、伴发不宜康复治疗的疾病以及患者不配合等。
四肢骨折不同时期功能锻炼方法
四肢骨折不同时期功能锻炼方法四肢骨折是指四肢骨骼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骨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
因此,进行骨折康复训练很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并提高生活质量。
下面是四肢骨折不同时期的功能锻炼方法。
1.骨折初期(康复阶段)在骨折初期,骨折部位通常会因为创伤而肿胀、疼痛且功能几乎丧失。
因此,锻炼方法应该注重保护骨折部位,减轻肿胀和疼痛。
一般要求患者卧床休息,保持患肢处于适当位置,避免承重和不必要的活动。
-进行被动活动:康复师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被动活动,包括被动伸展和屈曲等,有助于保持关节灵活性,并减少肌肉萎缩的程度。
-肌肉收缩训练:通过进行肌肉无力的肌肉对抗练习,可以帮助提高肌肉力量和康复速度。
-使用辅助器具:根据骨折部位的情况,可以配备适当的辅助器具,如拐杖、助行器、石膏等,以支持患肢和减轻重量。
2.骨折中期(康复阶段)在骨折中期,患者的骨折开始愈合,疼痛减轻,关节活动度有所恢复,但是仍需要避免承重。
-开始主动活动:当康复师根据患者骨折部位的情况认为合适时,可以开始进行主动活动,如主动伸展、屈曲等,以帮助恢复关节功能。
-实施相关设备:适当使用平衡训练设备,如平衡板或失衡板,以提高协调性和稳定性。
-骨折肌肉的力量训练:适量的肌肉力量训练有助于加快骨折康复的进程,例如通过使用举重杠铃、弹力带等进行力量训练。
-进行功能性训练: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康复目标,进行特定的功能性训练,以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功能。
3.骨折后期(康复阶段)在骨折后期,骨折已经基本愈合,患者可以逐渐恢复日常活动和参与轻度运动。
-恢复关节活动范围:通过主动幅度放大运动,如小幅度的维持位运动,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
-强化肌肉力量:通过使用自由重量和弹力带等器械进行肌肉力量训练,以增加肌肉力量、稳定性和协调性。
-进行抗阻训练:使用弹力带、体重等进行抗阻训练,以提高力量和耐力。
-随着康复进展,逐渐恢复正常日常活动和运动,如散步、爬楼梯、跑步等。
中医康复学(第二章 康复评定技术)
第二章康复评定技术康复评定即功能障碍评定,是对病伤残者功能障碍进行客观、准确、量化地评定和分级,通过康复评定估计功能障碍的发展、转归和预后,判定功能恢复的潜力,制定康复治疗方案。
康复评定是制定康复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中医康复学的康复评定是在整体、辨证、功能、预防康复观的指导下,运用四诊评定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评定方法相结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定。
主要内容包括整体功能评定(通过四诊评定法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进行评定)、躯体功能评定(如关节活动度、肌肉力量、感觉、协调与平衡等功能的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如失语症、构音障碍等功能的评定)、精神心理功能评定(如情绪、心理、精神等状态的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如社会生活能力、生活质量和就业能力等评定)五大方面。
通过综合评定,明确患者的残损程度,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并在康复过程之中和其最终阶段评定康复效果。
中医康复评定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①康复评定主要是针对病伤残者的总体状态和全身或局部功能障碍(功能障碍的原因、性质、部位、范围、程度、发展、转归和预后)进行;②评定方法多样化、标准化、定量化;③由康复治疗小组各成员参与评定;④评定是多次进行,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评定;⑤康复治疗始于评定,止于评定。
中医康复评定分为初期、中期和后期的评定:①初期评定。
对于初入院的患者,在康复治疗实施前进行。
目的是了解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和康复潜力,确定近期康复目标和方案;②中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实施中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通过康复治疗后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疗效,调整康复治疗计划。
中期评定可进行多次;③后期评定。
在康复治疗结束前或出院前进行。
目的是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评价康复效果,提出返回家庭和社会后的康复治疗建议。
中医康复评定的目的包括:①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和拟定治疗目标;②检验治疗效果并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③比较多种治疗方案之间的优劣;④进行投资—效益的分析;⑤进行预后评估。
四肢骨折康复PPT课件
2分
• 不能工作
0分
• 积液
•无
2分
•有
0分
• 腿打软
•无
2分
• 时有
1分
• 经常
0分
• 萎缩
• <12mm
4分
• 12~25mm
2分
• >25mm
0分
• 辅助物
• 不需要
4分
• 部分需要
2分
• 所有时间需要
0分
• 爬楼梯
• 正常
2分
• 困难
1分
• 不能
0分
• 优 30~28分 良好 20~27分 失败<20分
• 伴有骨质疏松者,训练时掌握适量, 避免发生骨折。
• 伴有神经损伤,物理治疗避免皮肤 烫伤。
谢谢
•
激光等 • 减少瘢痕:音频电、超声波
运动治疗
• 抬高患肢 • 主动运动 • 关节活动:伤肢未固定的关节做所
有活动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力争达 到正常活动幅度。
• 肌肉收缩:
• 肢体肿胀及疼痛明显减轻,骨 折断端基本稳定,进行有节奏 肌肉等长收缩
• 保健操
• 对老年体弱及卧床休息者,编 排适合肢体、呼吸、腹背肌体 操,减少因卧床休息造成各种 并发症。
• 评定参数 • 力矩 • 峰力矩 • 达到峰力矩时间 • 耐力比 • 爆发力 • 屈伸力矩比 • 总做功量
• 肌力测定的禁忌证 • 严重疼痛 • 严重关节积液 • 关节活动度极度受限 • 骨折未愈合 • 关节急性扭伤
肢体长度及周径
• 目的: • 了解肢体有无短缩、肢体肿胀、
肌肉萎缩 • 测量方法:两侧对比,选好固
骨折基本愈合情况下进行。 • 对肢体功能全面评定,制定合适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05
结论与展望
平衡与协调在康复中的重要性
平衡能力与日常生活活动
平衡能力是进行日常生活活动的重要保障,如步行、坐立、拿取物品等。康 复评定可评估患者的平衡能力,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协调与运动控制
协调性是身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对于运动控制和姿势控制至关重要。 康复评定有助于识别患者的协调性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训练方案。
03
协调功能评估
协调功能定义
1
协调功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各部位之间 协同工作的能力,包括姿势控制、动作稳定性 和流畅性等方面。
2
协调功能对于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如步行、抓取物品、操作工具等。
3
协调功能障碍可能导致跌倒、姿势不稳定、动 作僵硬等问题,影响生活质量。
协调功能障碍的原因
精细动作协调训练
通过抓握、释放物品等练习,提高患者的精细动作协调 性。
眼手协调训练
通过视线引导手部动作等练习,提高患者的眼手协调能 力。
综合康复训练策略
综合训练计划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包 含平衡和协调训练的综合训练
计划。
交叉训练
将不同类型的训练交叉进行, 以避免单调并提高效果。
渐进式训练
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渐增加 难度,以帮助患者逐步提高。
患者教育
患者应了解自身康复过程中的平衡与协调问题,积极配合康 复计划。同时,患者家属和亲友也应给予心理支持和生活照 顾,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医护人员培训
医护人员需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 平衡与协调状况,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同时,医护人 员还应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觉等。
神经调控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 评估标准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桡骨远端骨折是指桡骨近腕关节端的骨折,是常见的四肢骨折之一。
该部位骨折多由于外伤引起,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其中内固定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
内固定手术后,对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估至关重要,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手术效果,指导康复训练,并预测并发症的风险。
下面将介绍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的评估标准。
一、手术效果评估1. X光片检查:术后应每周复查X光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是否出现骨折不愈合、骨折移位等并发症。
2. 关节功能评估:通过检查患者手腕关节的活动范围,评估手腕关节功能是否受限,是否存在关节僵硬等情况。
3. 疼痛评估:评估患者手腕关节处是否有持续性或运动性疼痛,以了解手术部位的神经、血管是否受损及局部炎症情况。
二、康复情况评估1. 康复训练执行情况评估:评估患者是否积极配合康复训练,执行康复训练的效果如何。
3. 并发症评估:评估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是否出现并发症,如术后感染、神经损伤等。
三、患者生活质量评估1. 日常生活能力评估:评估患者手术后是否对日常生活能力有所影响,如是否可以顺利穿衣、洗漱、进食等。
2. 患者满意度评估:向患者了解他们对手术效果、康复过程及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为医疗工作提供反馈意见。
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评估标准应综合考虑手术效果、康复情况和患者生活质量,了解患者康复情况,指导接下来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希望本文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评估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字数:433】第二篇示例: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这类骨折的手术方法。
术后的评估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医生了解手术效果,进一步指导康复训练和康复计划的制定。
下面将介绍关于桡骨远端骨折内固定术后的评估标准,以便医生和患者了解手术效果和康复情况。
一、术后X线检查:术后X线检查是评估手术效果和骨折愈合情况的重要指标。
《康复医学概述》第三章功能障碍
整理版ppt
34
在康复治疗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应注意
①注重儿童的发育水平和认知发展状况,要根据其个体发展的水 平,确定康复方案;
②充分认识儿童运动功能的可塑性和整体性,说服家长和儿童坚 持长期运动功能训练的必要性;
ICF从身体结构或功能、活动受限和参 与局限三个水平提出了相关标准评定 方法和量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理版ppt
16
(一)脑卒中康复评定示例
项目
身体结构与功 能
活动情况 参与情况 背景因素
表 3-1 脑卒中康复评定
评定水平
评定内容
身体结构评定包括脑卒中的病变部位和大小:
脑的部位,如大脑、小脑、脑干等;脑血管,
身体水平
而在比较发达地区,他实现了上述活动,因 为有无障碍设施。
整理版ppt
10
第二节 功能障碍的评定
功能障碍的评定是制定康复治疗计划的前提和基 础,也是评定康复治疗效果的客观依据。
对患者进行功能障碍评定时,要认真收集、筛选 和分析评定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和临床基本情况, 工作流程:①确定现存的和康复所要求的功能水 平,②确定功能受限制的性质及严重程度,③确 定功能受限制因素,④并以ICF体系作为功能障 碍评定的基本框架。
年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教育水平、心理
素质等
整理版ppt
17
(二)截肢康复评定示例
整理版ppt
18
(三)脊髓损伤康复评定示例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由各种原 因引起的脊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损伤水平 以下脊髓功能障碍。脊髓损伤后,患者受损水平 以下的运动、感觉、反射和自主神经功能都发生 障碍,颈段损伤常引起四肢瘫,颈段以下损伤常 引起截瘫,两者均可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1.1 骨折的定义 骨折(Fracture)是指骨或骨小梁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发生中断。
1.2 骨折的分类1.2.1 根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1.2.2 根据导致骨折的原因,可分为外伤性骨折、疲劳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
1.2.3 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可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1.2.4 根据骨折的程度,可分为不完全骨折(裂纹骨折、青枝骨折)和完全骨折(横骨折、斜骨折、螺旋骨折、粉碎骨折、嵌插骨折、压缩骨折、凹陷骨折、骨骺分离)。
1.3 骨折的愈合骨折愈合过程是通过血肿诱导,纤维血管性肉芽组织机化,软、硬骨痂形成乃至重建,以恢复骨的连续性及结构。
一般将骨折的愈合分为四期,即肉芽修复期、原始骨痂期、成熟骨板期和塑型期。
其愈合过程,各期之间是相互交织演变的。
1.4 骨折的治疗原则骨折的整复、固定和功能训练是骨折治疗的三大原则,也是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骨折的整复(复位)在临床上分为解剖复位和功能复位,其复位方法分为手法复位(闭合复位)和切开复位两种。
骨折的固定分为外固定和内固定。
常用的外固定方法主要有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展架、持续牵四肢骨折后的功能评定与康复治疗Functional Evalu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Treatment of Fractures in Extremities引和外固定器等。
内固定主要用于切开复位后,采用金属内固定物,如接骨板、螺丝钉、髓内钉和加压钢板等将骨折段于解剖复位处予以固定之。
功能训练是骨折后康复治疗的主要手段,应鼓励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以促进骨折愈合,防止或减少后遗症、并发症的发生。
1.5 康复目的康复目的是采取积极措施,以消除创伤及长期固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地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2 康复评定2.1 骨折的诊断2.1.1 症状:骨折发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肿胀、瘀斑、畸形(成角、旋转、重迭等),肢体活动障碍。
2.1.2 体征:局部压痛和叩击痛,异常活动及骨擦音。
若骨折合并神经损伤时,往往出现运动功能障碍或感觉功能障碍。
2.1.3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是确定骨折部位、程度及骨折类型的常规检查。
2.2 骨折临床愈合标准当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时,方可拆除外固定,进行功能训练,逐渐恢复患肢功能。
判断骨折临床愈合的标准是:(1)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2)局部无异常活动;(3)X线片显示骨折处有连续性骨痂,骨折线己模糊不清;(4)拆除外固定后,在上肢若能向前平举l kg重物持续达1分钟;在下肢若不扶拐,能在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多于30步;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
临床愈杜宝琮,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分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物理与康复医学会国家学会会员、中国超声医学与工程学会理事。
杜宝琮(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沈阳,110001)DU Bao-cong合天数为最后一次复位之日至达到临床愈合之日为止。
在检查肢体负重情况和肢体异常活动时,应特别慎重,不宜在解除固定后立即进行。
2.3 康复评定内容 (1)骨折愈合情况:注意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情况;注意发现是否存在延迟愈合或未愈合、假关节形成、畸形愈合等愈合不良情况;注意有无感染及血管、神经损伤、关节挛缩、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
(2)关节活动度。
(3)肌力。
(4)肢体长度及周径。
(5)感觉功能。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上肢骨折时重点评定饮食、写字、更衣等功能障碍。
下肢骨折主要评定步行、负重等功能。
3 康复治疗3.1 康复治疗的机制与作用骨折后康复可以协调固定与运动之间的矛盾,预防或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使其朝向骨折愈合的方向发展。
康复治疗常用方法有物理疗法和作业疗法。
科学地使用物理治疗可有效地控制感染、消除肿胀、促进创面修复、软化瘢痕等。
运动疗法则是以恢复功能为目标的治疗性训练。
3.1.1 促进肿胀消退机体损伤后,局部组织出血、体液渗出,加上因疼痛反射造成的肌肉痉挛,唧筒效应消失,静脉、淋巴回流障碍,导致局部肿胀。
同时,因疼痛反射引起的交感性动脉痉挛而导致的损伤部位缺血,亦加重了局部的疼痛。
在骨折整复、固定的基础上,早期行理疗(24小时以上),并指导患者进行肌肉等长练习,恢复其唧筒效应,可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肿胀消退。
3.1.2 预防或减轻肌萎缩骨折后,由于肢体长期制动,必然会引起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肌力下降。
通过肌肉收缩训练,可改善血液循环和肌肉营养,促进肌肉的生理作用,可预防或减轻废用性肌萎缩。
此外,还可以使大脑始终保持对有关肌肉的支配,无需在固定解除后重新建立这种联系。
3.1.3 防止关节粘连、僵硬固定有利于骨折的愈合,但也限制了关节的活动。
由于肌肉不运动,静脉和淋巴淤滞,循环缓慢,组织水肿,渗出的浆液纤维蛋白在关节皱襞和滑膜反折处及肌肉间形成粘连、僵硬。
理疗能促进血肿及炎症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关节内外组织的粘连。
适当的关节运动,能牵伸关节囊及韧带、改善关节的血液循环、促进滑液分泌,从而防止废用性关节粘连、僵硬。
3.1.4 促进骨折愈合康复治疗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生血管的成长,正确的功能训练可保持骨折端的良好接触,产生轴向应力刺激,促进骨折愈合。
对关节内骨折,通过早期有保护的关节运动,也可以使关节塑形。
3.1.5 提高功能障碍后期手术的效果邻近关节部位的骨折或关节的损伤所造成的功能障得,多由关节内或关节周围粘连所致。
其中某些关节可采用松解术以改善功能。
尤其是肘关节、膝关节应用较多。
上述关节经松解术后的康复治疗是手术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3.2 康复治疗方法为便于临床康复治疗,四肢骨折后的康复大致以时间划分为骨折固定期(早期)和骨折愈合期(后期)两个阶段。
3.2.1 骨折固定期(早期)因持续肿胀乃是骨折后致残的主要原因,故早期康复治疗的重点是消除肿胀,缓解疼痛。
3.2.1.1 患肢抬高:有助于肿胀消退,为了使患肢抬高奏效,患肢的远端必须高于近端,近端要高于心脏平面。
3.2.1.2 物理疗法:作用为消炎,减轻肿胀,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软化瘢痕,松解粘连。
(1)超短波:患部对置,骨折1周内,无热量,10分钟/次,1周以后,微热量,10~15分钟/次,1次/ 天 ,20~30次为1疗程。
此法可在石膏外进行,但有金属内固定物时禁用。
(2)紫外线:骨折体表部位,弱红斑量或中红斑量,每日或隔日1次,6~8次为1疗程。
如局部石膏固定,可在健侧相应部位照射。
(3)磁疗:选用脉冲电磁疗法,患肢位于环状磁极中,或采取患部对置法,20分钟/次,1次/天,20次为1疗程。
(4)超声波、音频电或超声-中频电疗均可应用。
(5)按摩:在骨折部位的近心端进行按摩,使用向心性手法,15分钟/次,1~2次/天。
3.2.1.3 运动疗法:主动运动是预防和消除水肿的最有效、最可行和花费最少的方法。
主动运动有助于静脉和淋巴回流。
(1)伤肢近端和远端未被固定关节的各个轴位上的主动运动,必要时给予助力。
每次1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
注意逐渐增加活动强度,以免影响骨折端的稳定。
上肢应注意肩关节外展、外旋与手掌指关节屈伸运动及手的功能位;下肢应注意踝关节背屈运动及背屈位。
老年患者更应注意防止肩关节粘连和僵硬发生。
(2)行固定部位肌肉有节奏的等长收缩训练,以预防废用性肌萎缩,并使骨折端对合有利,促进骨愈合。
每次训练1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
(3)关节内(面)骨折,应尽早开始功能训练,既可促进关节软骨面的修复塑形,亦可减轻关节内粘连。
一般在固定2~3周后,每日短时取下外固定装置,进行损伤关节不负重的主动运动或被动运动,运动结束后,继续原位固定。
若固定时无特殊需要,关节应置于功能位。
这样,既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利用相应关节面的研磨塑形,并减少关节内的粘连。
(4)健肢和躯干部应尽可能维持其正常活动,以改善全身状况,防止合并症(压疮、呼吸系统疾患等)的发生。
3.2.2 骨折愈合期(后期)每种骨折都有个大致的愈合时间,但每个骨折都必须根据自己的愈合过程和征象来判断其是否完成了愈合。
当骨折尚未愈合,而判断错误并去除固定,甚至过早地使用患肢,就会使本来位置良好的骨折变形,最终造成畸形愈合。
这种情况多见于下肢,如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髋内翻,股骨干骨折的成角畸形等。
骨折从临床愈合到骨性愈合需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功能训练的强度和时间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
要根据患者骨折的部位、程度、年龄以及整复、固定的方式做出科学的选择。
骨折后患肢从非使用性运动过渡到正常运用,应具备三个条件:(1)骨愈合;(2)足够的肌力;(3)一定范围的关节ROM。
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残存的肿胀,软化和牵伸纤维组织,增加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肌力和训练肌肉的灵巧度。
3.2.2.1 运动疗法(1)助力运动和被动运动:初去石膏的肢体难以自主活动,可采用助力运动,以后随着关节活动度的改善,可减少助力。
对有组织挛缩及粘连严重,造成主动运动及助力运动无效者,可采用被动牵拉或关节松动技术,来松动僵硬的关节,但牵拉应平稳、轻柔,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和肿胀。
切忌暴力,以免造成新的组织损伤。
(2)主动运动:受累关节进行各运动轴方向的主动活动,包括摆动训练、牵张训练等。
运动幅度应逐渐增大,在患者耐受范围内进行,每次30分钟左右,每日数次。
有时为提高治疗效果,宜每小时进行一次,每次5~10分钟。
(3)肌力和耐力训练:骨折不伴随神经损伤时,肌力训练常采取抗阻训练,训练时,既要发展原动肌肌力,又要发展拮抗肌肌力。
常用的抗阻训练方法为渐进抗阻法,即重负荷(抗阻)、重复次数可少些(10次左右),2次/天 。
耐力训练则取中等负荷(抗阻)、多次重复(超过20~30次),每次20分钟左右,1次/天。
(4)夹板和矫型器的应用:当关节挛缩严重时,为保持治疗效果,可在治疗间歇期内,用夹板或矫型器固定患肢,以减少纤维组织的弹性回缩。
随着关节ROM的改善,夹板和矫型器也应做相应的更换。
3.2.2.2 物理治疗:局部紫外线照射,可促进钙盐沉积及镇痛;蜡疗、红外线、短波、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软化纤维瘢痕组织,改善关节活动度,可作为手法治疗前的辅助治疗;超声波疗法、音频电疗、超声-中频电疗、碘离子导入能软化瘢痕,松解粘连等。
根据病情,可灵活选用之。
在这里,值得提出的是,对于骨折延迟愈合和骨折不愈合的治疗,除上述治疗外,我再强调一下以下三种疗法。
(1)直流电阴极电刺激治疗:将直流电阴极(用不锈钢、铂、铂-铱、金、钛等制成)经皮穿刺或植入骨折部位,是一种侵入性法。
据文献报导用此法治疗之一组258例骨折不愈合,总有效率为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