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合集下载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屈原《离骚》作品鉴赏
参差不齐的句子
形式
《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
》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
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
这一形象还体现了诗人勇于同黑暗腐朽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诗人清楚地知道,楚国的不幸命运,以及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正是楚廷群小造成的。诗人对之极为愤恨,因而不遗余力地反复加以揭露和抨击,斥责他们“好蔽美而称恶”,竞进贪婪,嫉妒成性,朋比为奸,随波逐流,黑白颠倒。诗人还揭露了楚君的过失,说他反复无常,荒唐糊涂,宠信奸臣,疏远忠良,善恶不辨,致使诗人的“美政”理想落了空。显示了诗人同黑暗势力的勇敢斗争精神。
后一部分主要描写屈原对未来道路和真理的探索与追求。首先,女嬃劝他接受历史的教训,不要“博謇好修”,而要明哲保身;但是屈原通过向重华陈辞,分析了古往今来的史实,否定了女嬃建议;于是屈原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理想的历程。首先,他上叩“天阍”,却遭到冷遇;接着,诗人下求佚女宓妃、有娀氏女和有虞之二姚,以便上通天帝,然而均都落空,这象征性地说明了争取楚王已经毫无希望了;于是屈原去找神巫灵氛占卜,灵氛劝他去国远游;诗人犹豫不决,又去找巫咸问策,巫咸则劝其暂留楚国待明君而行;在矛盾的建议中,诗人分析了国内政情,觉得不能久留于黑暗无望的楚国,决定离楚远行;但是,远行的想法又与屈原爱国的衷情发生矛盾,所以在他升天远行时,忽然看到了楚国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形象地否定了离楚的道路,最后诗人决心“从彭咸之所居”,用死来殉其“美政”的理想。
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体现了诗人坚持正义的刚毅不屈的伟大精神。他坚信真理和正义的存在,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他始终是“上下而求索”。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洁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于今之人”,因而招致“谣诼”X谤,遭受种种迫害打击。在这种情况下,连他亲近的人都劝其随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诗人却在诗中反复申明他决不能随波逐流的态度。在打击和迫害面前决不动摇,岿然如山,坚强不屈。诗中描写屈原三次求女嬃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寻求志同道合者,这种对光明和真理的追求与热爱的精神,正是他终生奋斗的力量源泉。这种精神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深远的。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

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从《离骚》看屈原的人格美歌德说:“在艺术和诗里,人格确实就是一切。

”(《歌德谈话录》)《离骚》这首气贯长虹的诗作之所以打动人,就在于它表现出了一种崇高的气势磅礴的人格美,一种执着追求和勇敢捍卫人类尊严的人格意识。

但是,历史上对屈原的评价特别是对屈原的人格褒贬不一。

刘安称屈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则认为“过矣”。

颜之推说:“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李白则说:“屈平辞赋悬日月”。

孟郊说屈原“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王国维则说:“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历史证明屈原是伟大的,对其人格不公正的评述,是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的。

笔者拟从《离骚》入手,谈谈屈原光辉的人格。

1通过对崇高政治理想的追求表现出屈原的人格美。

崇尚真理,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是人格美的基础,也是人格美的最高体现。

屈原一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是“美政”。

他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属贞臣而日娭”(《惜往日》),也就是举贤任能,立法富国。

楚国本是当时的大国,但由于楚王的昏庸,致使政治日趋黑暗,屈原的治国方案就是挽救楚国命运的良药。

细读《离骚》,我们可以感触到诗中充满了诗人不懈追求政治理想的热情。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为了楚国的强盛,诗人奔走操劳,希望君王能赶上前代圣君的脚步,并主动承担起开路先锋的重任。

诗人追求崇高的政治理想,遭到楚国一伙奸佞的阻挠,连楚怀王也疏远了他。

但是,诗人的决心从未动摇。

诗人反复表示:“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百折不挠,宁死不屈,是其崇高人格的体现,是其人格美的核心。

信念是人格的支柱,只有确立了坚定不移的信念的人,才具有审美价值。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5篇)屈原离骚读后感600字(精选篇1)读《离骚》,除了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样为人熟知的经典名言,还有有些语句也让人深有感触:“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等等。

这些语句表现了屈原的怀才不遇、忧国忧民、以及对国家的忠贞不渝。

在小人当道的残酷现实里,屈原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高洁,又向优雅高贵的天鹅一般被一群自以为是的丑小鸭排挤、奚落。

面对现实的污浊险恶,屈原前途的艰险和命运的多舛不言而喻,但他不愿屈心抑志,宁愿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九死而未悔。

“阴霾迷雾暗潇湘,兰菊高洁空自香。

屈子忠节憾万里,千秋流芳天风扬。

”他的坚贞不屈和一腔的爱国热情千古流传,以至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用包粽子、赛龙舟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之士。

屈原二十六岁就做了楚怀王的左徒,为楚国建立了法度,办理外交,使楚国势趋于富强,并一度成为六国联合抗秦的领导。

从某种角度来说,他所做的一切和他所坚持的一切,用今天的观点来看,也是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这个高度负责里面既包括了“担当天下,以我为先”的勇气,也隐藏了牺牲奉献精神。

他之所以在遭遇流放,生活在条件及其恶劣的环境中仍不忘考虑楚国的前途命运,可以说是把爱国主义情操融入了自己的事业当中。

这一点是现代人尤为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工作就要全身心的投入,就要带着一份高度负责的精神,不能以“差不多”的心态敷衍了事。

《离骚》能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不仅是被屈原的高风亮节、不畏谗言的无畏所感动,更是因为里面的神话场景写得格外精彩。

从“驷玉虬以桀p兮”到“蜷局顾而不行”,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神话人物和事物,文中的“我”芰荷为衣,芙蓉为裳,高冠岌岌,长佩陆离;朝引木兰之坠露,夕残秋菊之落英;饮马于咸池,总辔于扶桑;驷玉虬以桀p,溘埃风而上征;前望舒使先驱,后飞廉使奔属。

这种大胆新奇的想象仿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远离尘世、不惹尘埃的人间仙境。

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

屈原《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为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首自序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离骚》的写作时间有不同说法。

写于被顷襄王放逐江南之后的可能性较大。

这时的屈原“老冉冉其将至”,为了实现政治理想,屡遭腐朽贵族势力的排挤和打击,面对国家的日益衰败,而又救国无路,“优愁幽思而作《离骚》”(司马迁语)。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对实现自己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对恶势力的不懈斗争。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是写诗人对以往历史的回溯;从“ 女嬃之婵媛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追求理想失败以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

具体如下几点:一、写了追求“美政”的理想。

《离骚》结尾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可见,“美政”是终生追求的理想。

所谓“美政”,其主要内容就是革除世卿世禄制度,剥夺腐朽贵族的世袭特权,修明法度,任用贤人,从而使国家富强起来,进而统一中国,实现古人理想中的所谓唐虞三代之治的政治局面。

当时历史不可阻挡的大趋势就是实现大统一,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

屈原敏锐地看出了这个历史趋势,他要争取由楚国来实现这个统一。

所以,屈原的“美政”理想,绝不是诗人的浪漫幻想,而是一个头脑清醒的政治家的远见。

他在热烈地追求着这个理想。

然而当时的楚国还没有变法,在内政上已落后于中原国家。

正因为如此,屈原感到了形势的紧迫,他要求楚王急起直追,“乘骐骥以驰骋”;他向楚王自告奋勇表白道:“来!吾导夫先路!”二、写了诗人为实现理想所进行的努力和失败。

首先,诗人怀着实现理想的紧迫感加强自身的修养。

他认为自己有许多好的条件(“内美”),又加紧“修能”,唯“恐年岁之不吾与。

”第二,为变法革新积极培养人材。

他“滋兰九畹”,“树蕙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时乎吾将刈。

”这里是比兴象征,,意思是说培养了各种人材,希望他们快些成长,到时好用于国家事务。

第三,他向国君宣传自己的主张。

他劝国君以古代的圣贤为榜样,任用贤人,以桀纣为鉴戒,楚王被他说动,终于与他有了“成言”。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离骚》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我已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zōu兮:摄提那年正当孟陬啊,唯庚寅吾以降: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kuí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开头八句,叙述说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高度的庄重自爱。

)品德、又重之以修能:我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理想春与秋其代序: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惟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荃quán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信谗而齌jì怒: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jiǎn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忍而不能舍也:却不会因此而忍耐不进谏。

,斥责了楚王昏庸指九天以为正兮:上指苍天请他给我作证,夫唯灵修之故也:一切都为了楚王你的缘故。

曰黄昏以为期兮:分明约好了在黄昏(结婚)。

(此句为衍句)羌中道而改路:为什么中途又改变了主意?初既与余成言兮: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后悔遁而有他: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伤灵修之数化:只是伤心你的反反复复。

、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余既滋兰之九兮:我已经栽培了很多春兰,又树蕙之百亩:又种植香草秋蕙一大片。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

浅析《离骚》的忠君爱国摘要屈原的一生充满悲剧色彩,他忠君为国、九死无悔,却惨遭奸佞小人谗言;他竭忠尽智、振兴邦国,却多次被破驱逐流放;他心怀美政、整修法度,却无力改变黑暗现实;他举贤授能、培养新秀,却无奈众芳随波逐流;他好修自得、坚守本心,却惨遭他人冷眼无视,他承受着政治斗争和自我矛盾的双重压力,蒙冤受屈,讣告无门,最终以投江自沉结束自己的生命。

《离骚》的创作与他的性格、人生经历息息相关,他借花草意象表示自己的洁身自好,以此表达心中的美政理想,他借历史典故表现自己的家国情怀,以此警谏楚王修身以治国。

纵观屈原一生都是围绕忠君和爱国思想进行的,二者密切不可分割,他为祖国安危牺牲自我的精神成为后世爱国志士的楷模。

关键词屈原;《离骚》①;忠君思想;爱国思想一存君兴邦的家国情怀屈原多次在作品中强调对祖国的热爱,主要表现在他对楚国时政的关注、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对楚国故土的依恋、对楚王为政的期待、对楚民生活的关怀以及对楚国文化的热爱上,他以先贤圣哲观照现实,以历代兴亡之理对楚王提出了一系列忠告和企盼。

《离骚》开篇即从出身写起,屈原回顾其一生的成败得失,心怀热忱,表现自己九死不悔的态度和砥砺前行的信念: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起句即奠定根基,屈原捧出华夏人民的始祖——高阳氏,凸显自己和楚王本属同宗的关系,说自己身上有着楚皇族的血脉,就连出生的时间寅年寅月寅日也是大吉之时,名和字也是公平、灵善的美好寓意,以此表明楚国的危亡对他来说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和义务。

而后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光荣历史使屈原认为楚国与强秦强齐一样有着统一天下大业的资格,正因为屈原有如此进步的政治思想,所以才会切中楚国政治时弊,提出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表现了他富有远见的政治眼光。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离骚》分段赏析

《离骚》分段赏析

《离骚》分段赏析《离骚》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离骚》分段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离骚》分段赏析篇1第一段。

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

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

叙述自己在政治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离骚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范文3篇

离骚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范文3篇

离骚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范文3篇离骚的阅读感受和心得范文3篇《离骚》是屈原发自内心的倾泄和控诉,他用这首激情昂扬的诗歌表明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志向和精神,以此来告诫自己也警戒世人要做一个堂堂正正坦坦荡荡天下为公的君子。

第1篇:《离骚》的读书心得体会读书很甜。

一本好的书,是一个足以让你“为伊消得人憔悴”,或在大树之下,或在藤椅之上;或坐或躺,或行或卧;或高唱,或低吟;或一杯清茗,或一烛月光;或一点清__,或一抹夕阳;或数株芭蕉,或一带远山。

心态自由,兴味十足,反复摩挲中,生出一般热情,凝成一丝淡定。

读书的佳境,如同爱情一样,是两心投契,是以身相许,是默然沉浸,是静静融合,来不得半点强求与逼迫。

读书,让我与屈原为伴,共和《离骚》。

只是奈何不了汩罗__流水汤汤,混沌不清,淹没了岸边的绿地,冲走了汀洲上的萋萋芳草。

尽管“灵修浩荡,不察民心”,但是你奔跑在心中的那片绿地里,依旧追寻着那最圣洁的芳草。

读书让我与张岱邂逅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湖心亭雪景中,饮热酒,畅谈人生,痴人相对,两顾却无言。

虽是寒冬季节,可是如此唯美的景致足以装饰我心中的那片绿地。

因为雪的纯真,让心中的绿地变的如一张毫无杂质的地毯,温暖了我的心灵。

无奈那个时年已经过去,物非人亦非。

读书犹如让我听清风微拂,看柳絮纷飞……心里一片宁静,仿佛置身于梦中,不肯醒来,不敢醒来。

生怕汽车的鸣笛,__尘的污染,纷纷扰扰,破坏这古朴宁静的分分秒秒。

读书让我悠然,幽然,忧忧然。

当时间的风吹过汩罗__岸的芳草,拂过苏轼游赤壁的水波,吹落了李清照的黄花,飘飞了湖心亭的那场雪;当现代文明将这原有的纯洁诗意唯美渐渐腐蚀,如同一阵寒冷的秋风荒芜了原有的绿意,心灵枯萎凋零了,人亦比黄花瘦了,心中的那片绿地亦瘦了。

我的耳边不断地响起荷尔德林诗意地栖息的呼唤,我着迷地追寻一股清凉的风吹绿彼岸,吹遍田野。

可是,有时候,有时候我们却天可奈何花落去,在心中绿地独徘徊,彷徨又惆怅。

《离骚》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离骚》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离骚》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离骚》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下面是《离骚》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小编来看一下吧。

《离骚》中心思想《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为,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也表现了他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人格。

同时通过诗人战斗的历程和悲剧的结局,反映了楚国政治舞台上进步与反动势力的尖锐斗争,暴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和反动势力的嚣张。

《离骚》段落结构诗歌前七节述怀,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表达“九死未悔”的意志。

后六节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表现追求美德、体解不悔的高尚品德。

拓展阅读:离骚全诗赏析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下面是《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第一,大一统思想。

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

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

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

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

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

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死斗争。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首先,《离骚》体现了屈原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愤懑和不满,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是《离骚》最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其次,《离骚》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中屈原自称为“美人”、“芳草”,表达了他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道德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最后,《离骚》还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总之,《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

这些精神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离骚》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离骚》是如何体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的
《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诗,通过诗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展现了屈原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首先,《离骚》表达了屈原对楚国命运和人民生活的关心,以及他要求革新政治、推行美政的愿望。

诗人通过描述自己受到不公待遇和遭受谗害的困境,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和民生凋敝的忧虑。

其次,《离骚》展现了屈原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

诗人以香草美人自喻,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和坚定的信念。

他坚持真理和光明,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面临困境也不放弃。

此外,《离骚》还表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诗人关心国家大事,关注民生疾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带来繁荣和富强。

他用自己的生命和才华,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一切。

最后,《离骚》还体现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他深知国家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根源在于君主的昏庸无道和权臣的奸邪误国。

因此,他不断呼吁君主醒悟,重用贤能之士,改革政治,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总之,《离骚》是屈原情感和思想的集中体现,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崇高的情操。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注:《离骚》篇名的意义,司马迁引淮南王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解为遭忧,王逸解为别愁,二说虽不同,但都可以讲通。

)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

他为了实现政治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对诗人的理想有清楚的完整的表现。

在七雄纷争、各国存亡处于紧要关头的战国时代,诗人的理想就是把祖国推上富强的道路,甚至由它来统一中国。

他列举历史上兴国的圣君和乱亡的昏君,希望楚王以“遵道得路”的尧舜为榜样,以“捷径窘步”的桀纣为戒鉴,把楚国建设成为强大的国家。

不仅如此。

处于当时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大变革时期,诗人为了真正达到这一目的,还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反映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分贵贱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法度办事。

这是与维护贵族特权的世袭制度和“背法度而心治”的原则针锋相对的。

可以说,祖国的富强是诗人理想的目标,进行政治革新则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与追求进步政治的精神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这既说明了诗人思想的进步性,也说明了他的爱国理想的深刻性与人民性。

《离骚》的基本内容就是表现诗人对实现这一崇高理想的热烈追求和不懈的斗争。

全诗可分为前后两部分。

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须之婵缓兮”到篇末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是诗人对已往历史的回溯。

他叙述了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诗人从早年起就汲汲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并决心把这一切献给祖国的富强事业。

心得体会 《屈原》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 《屈原》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屈原》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屈原》读后心得体会范文。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史诗的形式展现了屈原的一生和他对国家的忠诚与爱情的悲剧。

读完《屈原》,我深受感动,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体会到了屈原对国家的忠诚。

在《离骚》中,屈原以豪放的诗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他不顾一切地呼吁君王重视国家民生,保护国家疆土。

他的忠诚和爱国情怀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意识到了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我也深刻感受到了屈原的悲剧命运。

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公和悲惨命运的无奈和痛苦。

他的忠诚和爱国情怀最终却换来了流放和悲惨的结局。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艰辛,也让我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屈原》,我对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国家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我相信,
这部伟大的作品将会继续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国家和人生,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奋斗。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分析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的思想内容、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肖旭这是这一章的关键问题。

因为通过全面了解《离骚》的情况,我们基本上可以把握住屈原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起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

下面先讲《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离骚》是一首自叙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长诗篇幅宏伟,想象奇特,内容丰富。

诗人围绕着他对理想的追求,反映了中国统一之前革新与反革新的激烈大斗争,预示了楚国革新失败后日趋危亡的前景。

屈原从塑造自我形象的角度,以抒情诗的形式,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再现了历史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反映了深广的历史内容。

《离骚》一诗具有史诗的深度,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从两方面概括《离骚》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意义。

一、表现了诗人的崇高政治思想和为祖国献身的伟大精神。

屈原是一个有进步思想的诗人,他生活在“七雄并峙”的战国后期,这时出现了统一中国非秦即楚的趋势。

从根本上看,屈原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就是通过政治革新,振兴楚国,富强楚国,并进而使楚国统一全中国。

具体说来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所谓“美政”。

“举贤授能”实际就是打破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就是官位由世卿的子孙后代来拢断的制度。

不分亲疏贵贱地选用贤能来治理国家,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的开明的政治主张,也符合当时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另外,“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也是屈原实现“美政”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求包括君主在内的上层统治者,要遵循法度规则办事,反对他们骄奢淫逸,胡作非为,以此来改造楚国的黑暗现实。

屈原这种“举贤授能”、“修明法度”的主张,是他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是针对战国分争的时局和楚国的内部形势而提出的,也是抑制旧贵族保守势力,使楚国富强的正确措施。

屈原用简明的语言提出鳞明的政治主张,而且这两句诗每句都以“而”字分为前后两章。

从形式上看两层的字数略有参差、错落有致;在内容上后一层是前一层的补充与强调。

“授能”补充“举贤”,即运用贤人发挥其作用,必须把权力交给他。

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

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

《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关于《离骚》中屈原的美政思想从离骚中我们可以看出屈原他的高尚的品德修养、明君贤臣、忠君忠国。

一、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现状屈原在《离骚》中曾提到“美政”一词:“既莫足与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用“美政”指代屈原的政治理想,学界已达成共识。

但“美政”具体指什么,《离骚》中并未明确指出。

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注,释“美政”为“行美德、施善政”;朱熹《楚辞集注》未予解释;按王夫之《楚辞通释》,“美政”似与“恶政”相对;蒋天枢《楚辞校释》注:“美政,可以实现己理想事业之政。

”王泗原《楚辞校释》:“为美政是屈原的抱负,生死以之。

”姜亮夫《屈原赋今译》释为动词“修美政”。

上述注本或译本对“美政”一词的解释,都不够具体,并不能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美政”的内容。

廖化津在《屈原美政思想系论》中,对今人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作了梳理:解放前,研究者寥寥,游国恩先生为代表:“美政者,即合从以摈秦之政也。

”“所谓美政者,非合从抗秦之策乎?”认为美政就是楚国现实政治中的一种正确的外交政策。

解放初期,研究者仍很少,但认识出现分歧。

一是美政是儒家思想,屈原的“理想的政治就是尧舜禹汤文武那样的政治”,以何其芳先生为代表;二是美政是法家思想,“屈原的主导思想是主张法治,使国家富强的法家思想……不能实现他的美政……只好决心从彭咸之所居。

”以张纵逸先生为代表。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研究者渐多,论文(含专著)有十余篇,多仍依儒、法两家之间,持折中、调和之说,以孟醒仁先生为代表;其他论者,或儒、法杂陈,或儒主法次,少数人仍坚持法家说[5]。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现在,关于屈原“美政”思想的研究依然不少,一是承袭上述观点,二是认为屈原美政思想兼融先秦诸家学说,分对内、对外两部分,包括举贤授能、实行德治,君主贤明、政治清明,关注民生、系心于民,变法革新、修明法度等。

二、屈原美政思想的内容屈原的美政思想,首先是要有内外兼修的高尚品德。

屈原离骚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什么

屈原离骚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什么

屈原离骚的主题思想内容是什么《离骚》全诗的主题思想,即通过诗人为崇高理想而奋斗终生的描写,强烈地抒发了他遭谗被害的苦闷和矛盾的心情,表现了他为国献身的精神,和与国家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和同情人民的感情,表现了诗人勇于追求真理和光明,坚持正义和理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以楚君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腐朽黑暗的本质,抨击他们颠倒是非,结党营私,谗害贤能,邪恶误国的罪行。

《离骚》作为长篇巨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描述了诗人和当朝统治者的矛盾,即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二是描述了诗人心灵的痛苦和纠结,即进取和退隐的矛盾。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离骚》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时,是屈原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创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诗;屈原学识丰富,“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具有远大的理想,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任用贤才,对外主张联齐抗秦。

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

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绵缠悱恻的情绪。

《离骚》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自“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从“女嬃之婵嫒兮”,至“吾将从彭咸之所居”,为后一部分。

前一部分描写屈原对以往生活经历的回顾。

叙述屈原出身于与楚王同姓的贵族家庭及其生辰名字;描写他自幼就努力自修美德、锻炼才能,并决心报效楚国的愿望;描写他激励引导楚王“及前王之踵武”,使楚国富强的理想,和辅助楚王进行政治改革的斗争。

然而由于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的实践触犯了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既得利益,因而招致了他们的重重迫害和打击,诽谤和诬蔑漫天而来,而楚王也听信谗言,疏远和放逐了屈原;就在此时,屈原为实现理想而精心培植的人才也纷纷变质,使屈原的处境极为孤立。

在此情况下,屈原看到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民生之多艰”,而祖国陷入“路幽昧以险隘”的岌岌可危的境地,使爱国爱民的屈原陷入极度的痛苦之中;屈原满怀愤怒地揭露了楚王反复无常,不辨忠奸,昏庸无能的作为;同时揭露腐朽的贵族集团贪婪嫉妒,苟且偷安,背法妄行,结党营私,把祖国引向危亡的罪恶;描写了屈原不向反动势力屈服的斗争精神。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

透过《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摘要本文透过代表作《离骚》就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炽热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加以阐述,发表浅见。

关键词屈原离骚爱国主义一九五三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被世界人民纪念,说明屈原是一位世界性的伟大诗人,是登上世界文学史最顶峰的人物之一,是中国文学史上仅有的“与天地同寿,与日月齐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出身于楚国的贵族。

公元前340年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26岁就担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

起初他颇受楚怀王的信任,曾做到左徒的高官,他主张授贤任能,彰明法度改良内政,联齐抗秦。

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由于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结果楚怀王被秦国诱去,囚死在秦国。

顷襄王即位后,屈原继续受到迫害,并一被放逐到江南。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五日端午节这天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越的政治家,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大诗人,是三峡里的“第一流才子”。

他忧国忧民,最后投汨罗江,以身殉国。

作为诗人,他给后人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不朽的诗篇。

这些都是中国文学宝库的珍贵遗产。

透过代表作《离骚》,可以看出屈原寓于其中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离骚》中所表达的进步的政治理想、热爱中国、同情人民的感情;为实现进步理想,以死殉国的献身精神。

正是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下面,分三个方面就《离骚》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进步的政治理想:即明法度、举贤能、联齐抗秦战国中后期的中国正面临统一的趋势,但由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不明确。

就实力看,齐、楚、秦三国势钧力敌,不相上下,都有统一中国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离骚》看屈原的精神和思想
班级:中文B班学号:20111111228 姓名:龙琴
【摘要】屈原是个在政治很失意的诗人,他愿意报国却无门,只能通过写诗来抱怨自己不幸命运和表达自己至死不渝的忠心。

屈原的《离骚》,是他在政治失意、不被旁人所理解的情况下发愤而作。

《离骚》里的思想和感情都是屈原真实的内心,比如爱国精神,还有一些儒家和法家思想。

他忠君爱国,恋乡之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永垂不朽。

这些精神和思想在《离骚》中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关键词】《离骚》诗人爱国精神高洁思想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人屈原从自叙身世、品德和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受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的昏庸;群小的猖獗与朝政是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屈原的人生是悲惨的,但是他的精神和思想是伟大而不屈的。

关于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叙》中说:“屈平疾王之不聪也,馋谄之敝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罹忧也。

”从中也可看出屈原做《离骚》的原因和背景了。

《离骚》的开头作者就介绍了自己高贵的出生、降生的祥瑞和美好的名字,表现出自己高度的庄重自爱。

他说自己“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本来就是出生于出国的贵族家庭,从小就怀着振兴楚国的远大理想。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战争与变革并存的战国时代,因此屈原就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他内外兼修,并不与当时的世俗小人同流合污。

他心系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他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同情百姓,他更希望楚君能够像前人那样治理国家,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然而却遭到诽谤。

所以他关心民众,替民谋利益的美好政治愿望没有得到实现。

屈原志洁行廉,反对世卿世禄,限制贵族的种种特权,与腐朽楚国贵族作殊
死斗争。

在《离骚》中他说“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而楚王确实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言而怒”。

屈原也很明确的表明自己——“功名非余心之所急”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只是尽自己的责任,为的是国家利益,不求高官俸禄,只希望国家人民平安无事。

尽管他知道直谏会有灾难,他还是去尝试,去规劝国君,将生死置之度外。

他那爱国忠君的精神发出了无限的光辉,使我们的灵魂深处为之一动。

屈原明知道忠贞耿直会招致祸害,他却还是义无返顾,不苟且偷安,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始终不舍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廉洁和独立。

《离骚》中不仅仅体现了屈原爱国忠君的精神,同事也体现了他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

他对楚君的建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乎先路”。

他敢为人先和创新,让楚君弃政秽,改变一些旧的法度。

可是最终他还是失败了,但是他却并不气馁,也不退缩。

他积极学习,“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以彭咸之谴则”,在“众皆竞进以贪婪”的环境中,群芳都荒芜了,诗人自己依旧积极自修,依照彭咸的遗教去做。

屈原不愿背弃自己所追求的真理,不投机取巧,始终坚持自己的高尚品德。

他独好修以为常,虽被体解也不会改变。

他的志向不会改变,也不会轻易让它挫败。

他还是勇敢地追求自己所追求和所信仰的一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他积极进取的真实写照。

屈原无畏,勇敢而坚定。

他也有后悔,“悔相道之不察兮”,“回朕车以复路兮”。

他陷入孤独与绝望之中,内心深处矛盾、彷徨、苦闷,自己的灵魂也在挣扎,然而最后他还是无畏无惧勇往直前。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始终坚定自己的道德情操和理想。

“阽于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有着这样的信念,下定必死的决心,愿依彭咸之遗则,将从彭咸之所居。

他明知山有虎,却偏向虎山行,他为了理想、信念、节操,不畏强权,不避生死,勇敢而坚定。

在《离骚》中他不止一次提到生与死的问题,对于他来说,生死已经置之度外了,并不是什么恐怖的事情,为理想献身也是值得的。

屈原之死是个性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

然而他的那种精神却是长存的。

再谈谈屈原在《离骚》中表达的思想。

《离骚》中,屈原引用了很多前代那些国家治理者的政绩,希望“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他的美政思想
也展示了出来。

他指出夏桀亡国的教训,举出汤禹等圣君美政之典范。

然而他却不被他人理解,处处碰壁。

由此可想而知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他在朝廷的障碍,使得他当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沉重。

《离骚》中也不难看出屈原任贤的思想。

他本来就是一个品行高尚而有才能的人,却无伯乐地赏识。

他在《离骚》中大量援引历史典故,希望楚君能像尧舜禹那样任用贤能,公正无私,实行德政,以“苟得用此下士”,享有土地治理天下。

他为国家培育人才,“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这一切都是美好的象征,不幸的是还没等到收获的那一天,“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一切都变了,在世俗的潮流中,谁又能和屈原一样坚守自己的信仰自始至终呢?
最后一点就是屈原的恋乡思想。

他对祖国故土深沉的爱,《离骚》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巫神劝他“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其实,他内心也是很矛盾的,因为他生活在“诸侯并争,厚招游学”的时代,各国国君和权贵都争相招揽士人为自己效劳,故礼贤下士蔚然成风。

自孔子起,及后来的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都等着机会奔走他国,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屈原则不同,他执着地眷恋自己的故土,至死不愿离开一步。

他在“陟开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时,就能感受到屈原对故国的热爱的是多么的深沉,对故国是多么的不舍。

屈原念祖忠君爱国,他恋乡,体恤民情;他积极进取,高洁而独立。

这些精神和思想,到现在还深深地感动着很多人,激励着我们。

【参考资料】
1.屈原《楚辞》大众文艺出版社
2.赵逵夫《屈骚探幽》巴蜀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