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小专题2 地形-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1]
小专题2 地形【课标要求】1.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知识板块一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习目标】1.了解陆地和海底基本地形类型。
2.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3.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及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4.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一、地形的概念与类型1.概念地形指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陆地地形类型与特征3.海底地形类型与特征三、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⑴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 为南极洲板块。
⑵板块边界类型:图中M为消亡边界,N为生长边界。
⑶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⑴褶皱:图中A、B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
其中A处岩层中间向上隆起,叫背斜;B处岩层中间向下凹陷,叫向斜。
⑵断层:图中C处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构造。
其中E处叫地垒,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D处叫地堑,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
3.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⑴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⑵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考点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应用1.解释宏观地形的成因2.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教学设计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
(2)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教学难点(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2)分析不同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内外力作用过程。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展示各种地貌形态,帮助学生理解。
3、案例分析法结合具体的地理实例,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著名的地貌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黄河三角洲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②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地壳运动:详细讲解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板块的运动,让学生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如喜马拉雅山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④岩浆活动:介绍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火山地貌。
⑤变质作用:简要说明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岩石的性质发生改变。
(2)外力作用①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②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
③风化作用:解释风化的概念,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举例说明风化作用对岩石的破坏。
高中地理_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2、了解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读图,能够正确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如储水、储油、开凿隧道等;2、能够自己学会读图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人地观。
【学习重点】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学习难点】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自主讨论法【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刚才,我们通过图片看到了千姿百态的地质地貌景观,这些壮美的景观,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在内力的主导作用下形成的。
这也是我们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师活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请一组的一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
(学生活动)朗读教学目标内容。
(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请二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教师活动)除了地壳运动这种表现形式外,内力作用还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内力作用的能量又来源于哪里?对地表形态还有哪些影响呢?[出示表格](请三组的一位同学来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表格内容。
【承转】(教师活动)在内力作用下,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我们把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下面,请四组的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褶皱的形成过程。
(学生活动)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我们一般把岩层向上拱起的部分称为背斜,在地貌上常常形成山岭;把岩层向下弯曲的部分称为向斜,在地貌上常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有些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优秀教学案例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与内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调查访问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4.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小组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探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关系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鼓励学生相互鼓励、相互学习,提高自我改进的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2.掌握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
3.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认识地壳、地幔、地核等圈层的划分及其主要特征。
4.学会运用地质学方法观察、分析地表形态,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从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内力作用的原理和机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负责探究一个地区的地表形态与内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找出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总结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联。
3.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梳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4.结合学生的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作用的基本知识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3.理解褶皱,断层的形成4.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二、过程与方法全班同学讨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教学重点】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教学难点】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教学过程】导入(学生活动)[展示图片]阅读材料,思考下类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结合材料,思考】: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为什么呢?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引导学生回答】:地壳运动【思考】:地壳运动的能源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形式(结合上节课岩浆岩的形成和变质岩的形成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学生归纳总结】:【承转】:有些内力作用进行慢,我们短时间感觉不到,有些内力作用则能瞬间改变地表,如:地震,火山。
【学生自学】: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壳运动最流行的学说)结合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思考:1.地壳,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区别。
2.全球有哪几大板块?是否只有六个板块?3.看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这种分布和板块分布有什么关系?4.为什么台湾,日本多地震?5.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了哪些基本地貌?【学生归纳】: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各板块构成了岩石圈。
2.全球六大板块,若干小板块。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挤压使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4.台湾和日本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分析其形成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运用地球科学知识,解释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的兴趣,提高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强化保护地球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地壳运动的成因和地球板块构造理论。
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力作用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图表、模型等教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学资源:地球科学相关教材、参考书籍。
互联网资源: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地貌图像,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
提问:“你们认为地球表面形态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山脉、平原、河流等。
讲解地球内力作用的机制,包括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等。
分析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与地球内力作用的关系。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貌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与内力作用的关系。
引导学生观察地貌图像,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4.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成因与影响。
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表面形态示意图,标注各种地貌特征。
2.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地震、火山等自然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外部环境与外力作用。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绘图和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
七、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的地貌特征,如山脉、平原等。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时间:20—35分钟一.基本概念地质构造(简称构造)是地壳或岩石圈各个组成部份的形态及其相互结合方式和面貌特征的总称。
是构造运动在岩层和岩体中遗留下来的各种构造形迹,如岩层褶曲、断层等,称为地质构造。
构造运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涉及的范围包括地壳及上地幔上部即岩石圈,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使岩块相互分离裂开或是相向聚汇,发生挤压、弯曲或剪切、错开;垂直方向的构造运动则使相邻块体作差异性上升或下降。
褶皱:强烈碰撞和水平挤压,可以使沉积岩发生弯曲,形成褶皱,一般来说,中间向上隆起的叫背斜,中间向下凹陷的叫向斜。
向斜地区的岩石在褶皱作用下被挤压,比较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强,能够发育成山地。
岩层受力达到一定程度,发生断裂,两侧的岩层断裂面产生显著的位移,称为断层。
在断层中两侧陷落、中间凸起的部分叫地垒。
在地垒的基础上常发育成陡峻的山峰,如华山西峰、峨眉山万佛顶等。
中间部分相对下沉的断层,形成地堑构造。
常发育成盆地或谷地,如吐鲁番盆地、渭河谷地。
二.展示背斜,向斜,地垒与地堑的图片,老师依图讲解,之后再展示表格思考,分析,倾听四.运用练习时间:36—42分钟同学们,我们这节课的新知识就到这儿了,下面还剩一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关于内力作用于地球表面形态的练习题,看看同学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1.下列词语中,从地质学的观点看,不正确的是()A.阿巴拉契亚山脉B.安第斯山脉C.阿尔卑斯山脉D.喜马拉雅山脉3.下列板块之间属于消亡边界的是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南极洲板块与非洲板块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观察,讨论,练习,回答4在板块的生长边界往往形成A.海沟B.孤岛C.海岭D.海岸山脉五.结课时间:43—45分钟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儿了,下节课我们接下来学习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同学们要做好预习哦。
下课。
教学后记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一.选择题:1、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 )A.地质作用B.地壳运动C.地质构造D.变质作用2、下列地质现象中属于地质构造的是( )3、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4、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B.泰山、庐山C.渭河平原、汾河谷地D.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5、下图中属于外力作用形成的地理现象是( )6、下列地形区,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有( )A.东非大裂谷B.冲积扇C.秦岭D.阿尔卑斯山7、形成河口三角洲的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沉积作用8、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9、长城西段遭受严重破坏的自然原因是( )A.流水侵蚀B.冰川侵蚀C.风化和风蚀D.水的溶蚀10、埃及大金字塔高度从建成时期的146.5米降至136.5米,其高度变化的原因是()A.遭受尼罗河洪水的冲刷作用B.遭受风沙的侵蚀作用C.遭受人为的破坏作用D.遭受强烈的地震作用11、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 )A.内力作用B.外力作用C.地质作用D.变质作用12、石油形成于下列哪一地质构造( )A.背斜B.向斜C.断层D.海沟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地质构造的形成是内外力作用的结果②地表形态的变化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③背斜顶部受到的是张力,因而易被侵蚀成谷地④背斜常形成储油构造,向斜常形成储水构造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二、综合题1、读下图,回答:(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______。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2. 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3.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 实践探究: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实例,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内力作用机制的理解,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图解、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特点。
2. 结合实地考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讨论、问答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壮观景象,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如山地、平原、盆地等,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 讲解:阐述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讲解:分析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地中海的变迁等。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如城市的形成、地貌的变化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的关系,以及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践探究中观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地球表面形态与外力作用的关系,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教学设计】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_地理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差异,说明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等;2、理解地壳运动,掌握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形成地貌及其实践意义;3、说明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
过程与方法:1、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内力作用过程,辨别地质构造基本形态;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部位;3、通过图片展示,结合各版本教材的相关内容整合知识,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欣赏,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建立内力与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3、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质构造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2、以流水和风力作用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质构造中“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原因分析。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模拟实验法、合作探究法、启发式讲授法学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概念等基础知识,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云贵高原、张家界、大兴安岭、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图片设计意图:欣赏不同地貌景观图片,感受自然美景,放松心情,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准备。
过渡:今天,我们看到的地表形态是地球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演变形成的,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的变化着?这就是我们本节需要学习的内容——《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教师:地球表面形态在不断变化,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内容。
拓展: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同时进行的,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某一作用占优势。
有的表现以内力作用为主,如不断上升的珠穆朗玛峰,有的表现以外力作用为主,如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
总的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三种,其中,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地壳运动是改变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地理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第二章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与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
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与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四)学科法制渗透教育中华人民XX国防震减灾法我国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尤其这几年几次大地震,让公众对地震这一灾害有了更多的认识,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XX国防震减灾法。
在教学中通过第地震这一地质活动的成因、危害进行讲解介绍,让学生对地震这一灾害有更明确的认识和防灾减灾的灾害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与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难点: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合作讨论、主动探究。
五、教学流程[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讲过,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
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这也正说明了地壳是在不断变化的,地壳表面形态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据地质学家考证:地球已有45亿年的历史。
在此期间,地球(壳)表面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海洋和陆地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
高二地理学案使用时间:2019 年 6 月 9日编辑人:张丽花【学习目标】1、识记板块运动构造学相关内容2、结合实例(图片、文字等材料),分析常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及其变化的主要成因。
3、培养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考情分析】①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②题型:通过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全国新课标卷直接考查三类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试题不多,其他省份的课标卷也是偶尔考查,但是上海和江苏的地理单科卷每年都考查这一考点,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难度系数0.70左右【课前预习案】(阅读课本36-40页内容,回答:)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有哪些?其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2、板块运动形成了板块之间的两种基本关系是?分别形成的地形有哪些?3、常见的地质构造类型有哪些?【课上学习案】1、预习检查:(小组内交流讨论【课前预习案】内容,用红笔在学案上进行补充)2、知识讲解:合作讨论1:解释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的形成原因?合作讨论2:解释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屿、海沟的形成原因?合作讨论3:解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3知识应用:读世界某区域略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冰岛位于板块的边界,其所处的宏观地形是。
下图为板块边界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甲地的宏观地形是A. 海岭B. 海沟C. 地堑D. 裂谷3.下列板块边界,最符合图意的是A. 欧亚和美洲板块B. 欧亚和太平洋板块C. 非洲和印度洋板块D. 南极洲和美洲板块4、知识拓展:【课堂小结】①梳理知识体系:②重难点顾:板块运动与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③学法归纳:【达标检测】读我国热带地区地形变速率(毫米/年),地形变速率是指地表产生变形的速度。
完成下列各题。
1.影响台湾地形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火山喷发 D.板块运动2.关于珠江流域地形变化对当地影响,说法正确的是A.降水总量将不断减少B.岩溶地貌将逐渐消失C.河流搬运能力将增强D.植被覆盖率将增加1、生长、海岭2.甲处在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交界带上,是大洋地壳向大陆地壳之下俯冲形成的海沟;海岭是海底火山;地堑是岩层相对两侧岩层下降形成的凹陷带;裂谷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凹陷带。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2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3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能举例说明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4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学会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二、教学重点: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及其实践意义三、教学难点:1、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2、运用所学探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总结五、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具准备:课本插图、课件、投影仪等;发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六.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播放视频《地理中国西岳华山》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华山的奇险,从而抛出问题华山的地貌怎么形成的,从而引入课堂。
【展示目标】:1 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举例说明各种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2 能区别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图片展示】:分析我国的地形图,抛出问题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内外力的概念与区别【图片展示】: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小组展示】:让学生绘制背斜向斜,并且讲解背斜向斜的区别【图片展示】:(断块山)华山、(谷地)渭河平原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总结】: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①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选在向斜槽部。
②利用背斜找油、气(右图):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水最重分布于底部,中间为石油。
③利用向斜确定钻矿位置: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因此岩层中如含有某种矿产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故应在向斜构造处钻探或打井④利用断层找水: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⑤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建设大型工程容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合作探究】: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问题:1A、B两处,有可能找出油气资源的是哪一处?地下水资源较丰富的是哪一处?2、在图示区域建一条东西向的隧道,ABC三处中应选择哪处?为什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情分析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无从发挥,学生探究课外知识的途径几乎没有。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
地球表面形态与内力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
3.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2. 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3. 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内力作用的具体过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相关图像和视频资料。
2.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的地形地貌为例,分析其形成原因和内力作用过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图片,引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思考。
2. 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基本特征:介绍地形、地貌的定义及分类,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化过程。
3. 讲解地球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讲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的概念和特点。
4. 分析地球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地球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6.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内力作用的实例,进行讲解和分析。
2. 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给定的地形地貌案例,总结内力作用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互相学习和交流。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程度。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
2.1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案)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了解地壳运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的特征和表面形态?举例说明了水、风和冰川等外力对表面形态的影响?以某常见的地表形态为例,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表面形态的形成和演化。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力和外力的作用,2.掌握地质构造类型及其形成的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3.掌握外力作用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二、过程与方法能够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
3、情绪、态度和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2.外力作用与外力地貌3、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地质构造判断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学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指导学生自学法。
2.列出对比分析3个展示风景照片的多媒体课件【排课】一班【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观看ppt组图,问:图中展示了哪些地貌形态类型?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它们变化不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看书归纳】分类内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球内部地壳运动、岩浆形成高山和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热能)活动、变质作用起伏。
削低高山,填平洼地,使地表趋于平坦。
风化侵蚀地球外部外力作用搬运堆积(太阳能)固结成岩[注意]: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地震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一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的很缓慢,不易被人们察觉,但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喜玛拉雅的抬升,经过4000万年,才上升为世界最高大的山脉)【教师提问】:1、在内力作用的三种形式中,哪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原因是?(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可是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什么原因呢?地壳在受到内力作用抬升的同时,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高中地理_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差异;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流水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地壳运动和变化的观点,逐步树立物质运动的观点,并以此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与地貌2、地质构造的判别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
2、地理读图启发式教学法【学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绘图的方法,容易达到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用生活体验来感知书本,带领学生实地考察获取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通过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讨论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高获取独立信息和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并养成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具准备】采用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略〔导入新课〕让学生说说都去过哪些祖国的大好河山,并说明是怎样形成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我们泰安的泰山。
三、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一、地质作用方法:让学生读图,比较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表的影响有什么不同?1.定义: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2.分类:按其能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类型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教师总结)地壳及其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起主导作用。
(承转)“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既然地壳处在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二、内力作用的“足迹”――地质构造方法:①展示某一褶皱剖面图说说岩层的特点?②通过动画演示分析,说说背斜、向斜形成的原因、岩层形态、地形的形态。
1.地质构造的概念: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2.主要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常见的主要有褶皱和断层常见类型岩层形态地形表现前期(内力作用)晚期(外力作用)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读图进行分析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并说明原因?3.意义:在找矿、找水、工程建设方面具有指导意义(1)在寻找自然资源方面:背斜是良好的的构造,在向斜构造盆地中易找到,在断层处由于地壳活跃和板块沿断层面产生明显的错动、位移,因此资源丰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地理教学设计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地理教学设计XX物理科课标要求:知识要求:使学生知道内力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使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内力作用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演化的,重点掌握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的成因和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能力要求:通过对内力作用和山岳地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自学程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要求: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
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复杂的永恒的,是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让学生懂得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山岳地貌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褶皱山断块山的构造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同时播放幻灯片-: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和缓起伏的大兴安岭,地势陡峭的华山,孤峰林立的岩溶地貌,富士山,乞力马扎罗山,长白山天池。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如:那不勒斯海岸台湾海峡喜马拉雅广州的海陆变迁。
)它们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改变局部地区的地表形态,作用力相当较小,如愚公移山修筑梯田填海造陆。
)地质作用的概念:指引起地壳及其表面不断发生变化的自然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①内力作用:地球内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地球外部的能量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重力势能及其转化形式,如风能水能,表现形式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高一地理教案 2. 2 地球表面形态 第1课时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2.2 地球表面形态第1课时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学案<湘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区别;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内容;火山、地震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分析板块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识别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一是①________作用,二是②________作用。
2.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③____________。
(2>表现形式:④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等。
3.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⑦__________。
(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破坏、⑧________和⑨________等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1.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的⑩____________并不是完整的一块,而是被⑪________带分割成⑫____大板块。
这些板块处于相对的⑬________状态。
板块运动是⑭____力作用的重要表现之一。
(2>六大板块名称:⑮____________板块、⑯__________板块、⑰____________板块、⑱__________板块、⑲________板块、⑳____________板块,除错误!__________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余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板块运动结果:错误!______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高峻的错误!________和巨大的错误!________,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错误!________板块与错误!________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错误!________,以及与之相伴的错误!________或错误!________,如美洲西岸的山脉和亚洲东部的岛孤,在陆地板块内部错误!________地带,往往形成巨大的错误!________,如东非裂谷带就是由非洲板块内部张裂而形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内力作用的基本知识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
3.理解褶皱,断层的形成
4.了解内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二、过程与方法
全班同学讨论,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力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上沧海桑田变化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地貌景观图片的欣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内力作用和构造地貌
【教学难点】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
【教学过程】
导入
(学生活动)[展示图片]
阅读材料,思考下类问题: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
【结合材料,思考】:沧海桑田的变化是为什么呢?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
【引导学生回答】:地壳运动
【思考】:地壳运动的能源来源于哪里?还有哪些形式(结合上节课岩浆岩的形成和变质岩的形成作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学生归纳总结】:
【承转】:有些内力作用进行慢,我们短时间感觉不到,有些内力作用则能瞬间改变地表,如:地震,火山。
【学生自学】:知识窗“板块构造学说”(关于地壳运动最流行的学说)结合图片“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
思考:
1.地壳,岩石圈,板块概念的区别。
2.全球有哪几大板块?是否只有六个板块?
3.看图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这种分布和板块
分布有什么关系?
4.为什么台湾,日本多地震?
5.板块的相对移动形成了哪些基本地貌?
【学生归纳】:
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各板块构成了岩石圈。
2.全球六大板块,若干小板块。
3.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挤压使地壳运动较活跃;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
4.台湾和日本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地带。
5.板块张裂——裂谷或大洋中脊
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
板块相撞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高大的山脉
例,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产生
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壑——岛弧鏈就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
板块相撞产生的。
【承转】:地壳处于不断运动之中,那么必然会在地壳的岩层中留下一些痕迹。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学生活动】:把书本当一个完整的岩层,观察书本受挤压变形的实
验,让学生讲为什么书本会变形?
书本受力弯曲,向上拱或者向下凹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
【学生活动】观察褶皱动画,归纳下表:
【注意】:不是所以的时候背斜都成山,向斜都成谷,理解原因。
判断背斜还是向斜,看连续岩层(未侵蚀)的弯曲方向。
[承转]:岩层受力弯曲变形会形成褶皱,那么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所能承受的限度,岩体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动画】:断层的形成过程
【讨论】:岩体会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的错动和位移,我们称之为断层。
在地貌上,大的断层常形成谷地或陡崖,如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块状山地或高地,如:陕西华山,江西庐山,山东泰山
下沉:谷地,低地,如:陕西渭河平原,山西汾河谷地
【注意】:断层的岩层失去了连续性和完整性。
【活动】:研究地质构造的意义
【课堂练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