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展开与折叠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2.展开与折叠(一)
一、学生状况分析
“展开与折叠”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中继“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本节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制作棱柱,了解棱柱的一些基本概念;在操作活动中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认识棱柱的某些特性;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第二环节:动手
操作、认识棱柱;第三环节:合作学习,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第四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内容:
教师:同学们小时候做过手工折纸吗?都会做些什么样的折纸?
学生:踊跃回答。
教师:有人说,手工折纸是一种智慧游戏,小小一张纸通过我们的折与叠可以折出形态各异的物体来,在折叠过程中,我们手脑并用,培养了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今天这节课就与折纸有关。我们先来进行两项活动。
活动一:教师分别拿出三个手工折纸让学生猜是由什么形状的纸折成的,然后展开给学生看。
活动二:给学生一分钟时间折出自己最拿手的手工折纸来。学生各自埋头折纸,然后小组内展示交流.。
教师:刚才我们进行了两项活动,你能分别用一个动词来形容一下刚才的两项活动吗?
学生:第一项活动是展开,第二项活动是折叠。
教师:(教师借此引出本节课题《展开与拆叠》并在黑板上板书)这节课我们将一起研究图形的展开与拆叠。
目的:
通过两个活动自然地引入本课课题,让学生动手折叠自己最拿手的手工折纸,感受到原来小时候做过手工折纸中也包含了数学知识,体验展开与折叠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效果:
两个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兴趣。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认识棱柱
内容:
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学习小组动手折叠,粘贴以下四个平面图形。
教师:将你们做好的图形举起来,互相看一看,做成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齐答)棱柱。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棱柱,教师将折好的四个棱柱贴在黑板上。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棱柱。
教师拿出几个棱柱实物展示给学生看,结合实物和学生制作的棱柱模型和学生一起认识棱柱以及棱柱各部分的名称(底面,侧面,棱,侧棱等),并板书。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将你们制作好的棱柱各部分的名称介绍给你同组的其他同学。
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介绍自己的棱柱,教师深入小组,鼓励每个学生发言。
教师:现在我们请一个小组将他们的棱柱介绍给大家。
学生踊跃举手,依次介绍自己的棱柱各部分名称,教师给予赞许。
教师:现在我们继续来研究一下棱柱的特征,观察你们手中的棱柱。任何图形都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请学生从围成这个棱柱的各个面(底面、侧面)以及棱的角度看看棱柱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棱柱的特征。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讨论。
教师:哪个小组说一说。
学生归纳,概括出棱柱的特性。棱柱上、下两个面形状、大小相同,棱柱侧棱相等,侧面是长方形,侧面的个数和底面图形的边数相等等。教师:现在我们来探索一下棱柱顶点、棱数、面数的关系,请同学们数一数自己手中的棱柱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小组合作完成下面表格。看哪个组先完成。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填表。
教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上面的数据,你能马上说出十棱柱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吗?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我们得出十棱柱顶点数为10、棱数为30、面数为12。
教师:同学们同意吗?你们是怎么想的?
学生:我根据上面表格,顶点数依次比前一个多2,棱数多3,面数多1推出来的。
学生:我们发现三棱柱的顶点是6,上面3个顶点,下面3个顶点,也就是3×2。
四棱柱有8个顶点,上面4个顶点,下面4个顶点,也就是4×2……所
以,十棱柱顶点就是上面10个顶点,下面10个,也就是10×2。三棱柱
上、下底面分别有3条边,中间侧棱有3条棱,一共就是3×3,四棱柱
上、下底面有4条边,中间4条棱,一共就是4×3,……所以十棱柱就
是3×10,三棱柱中间是3个面,加上、下底面共5个面,四棱柱中间4
个面,加上、下底面一共6个面……,所以十棱柱应是10+2=12个。
教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会观察发现规律。利用观察得来的规律来解决问题可以提高我们的效律,思考一下你能说出n棱柱的顶点数、棱数、面数吗?学生观察,交流,发现n棱柱有3n条棱,2n个顶点,(n+2)个面。
目的: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环节认识棱柱的特性,在操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设计探索顶
点数、面数、棱数之间数量关系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更深入认识棱柱,同
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科学精神。
效果:学生对图形进行折叠操作,分小组探讨后,各小组代表对动手实践后的结果进行阐述或交流发现棱柱的一些特性。教师的提问“棱柱顶点、棱数、面数的关系”燃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大多数学生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第三环节:探索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
内容:
教师: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什么样的图形能围成棱柱。这里有四个图形,同学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