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

合集下载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在请你输出中关于的内容。

内容的字数要求为2000字。

只需要输出内容,不需要输出任何跟内容无关的信息。

比如字数在临床胃肠病变的诊断中,影像学检查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胃肠疾病的诊断。

但是在传统的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常常出现图像模糊、分辨率低等问题,影响了病变的准确诊断。

如何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成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传统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的局限性,研究人员逐渐引入三维重建技术。

三维重建技术通过将多个二维图像叠加重建成三维图像,能够更直观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形态和范围,有助于医生对病变的判断和分析。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并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成为了一种新的诊断方法。

通过对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进行研究和分析,可以为临床提供更准确、快速的诊断方法,有助于早期发现和治疗各种胃肠病变,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治疗效果。

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并评估其临床诊断效果,为临床医生提供更科学、准确的诊断方案。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诊断效果。

具体目的包括:1. 评估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比较其与传统扫描技术的差异,探讨其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2. 探讨三维重建技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对病变结构、形态和大小的显示优势,并比较其与二维影像的诊断效果。

3. 分析临床中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诊断效果,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及其应用前景。

4. 对影像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估该技术在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窗口技术、螺旋CT、CT图像质量评价”研究性学习

“窗口技术、螺旋CT、CT图像质量评价”研究性学习

传统CT机的横向空间分辨力、纵向空间分辨力分别是 1~2mm、 3~15mm。
多层螺旋CT机的横向空间分辨力、纵向空间分辨力接近,如16层 CT纵向约为0.6mm,横向约为0.5mm。
空间分辨力的检测:
检测CT机空间分辨 力的方法是用高密度体 模做CT。
“窗口技术、螺旋 CT、CT图像质量评价”研究性学习
螺距较大时,加快扫描速度,受检体的辐射剂量减 少;但所获得的原始扫描数据量减少,重建图像的质量 下降。
“窗口技术、螺旋 CT、CT图像质量评价”研究性学习
SCT与传统CT相比主要优势:
①扫描速度高,减少运动伪影; ②获得的是某一段的连续数据(容积数 据),数据采集无遗漏,不会遗漏病灶,因 而提高了二维和三维重建图像的质量; ③根据需要任意回顾性重建图像,无层间 隔大小约束和重建次数限制; ④单位时间内扫描速度高,提高了增强 CT检查时对比剂利用率。
“窗口技术、螺旋 CT、CT图像质量评价”研究性学习
问题五:
说明多层螺旋CT的层厚是由哪些因素共同决定的。 MSCT层厚不仅取决于X线束的宽度,而且取决于不同探测 器阵列的组合,其层厚随探测器阵列的组合不同而改变。 同样探测器,进行不同的组合,再与DSA以不同的方式匹 配,通过电子开关切换,可以得到不同层厚的断层图像。 以4层螺旋CT为例进行说明。 16排等宽检测器,每排检测器的宽度为1.25mm,4个数据采 集系统(DAS)。
CTmax=100
CTmin=20 CTmax=140
CTmin=-60
“窗口技术、螺旋 CT、CT图像质量评价”研究性学习
(3)根据上面的计算,说明窗宽、窗位的选择对CT图像质量的影响
影响图像的对比度。 影响图像是否丢失信息(是否丢失CT值,表现 在图像上就是丢失的CT值所对应的图像上应有的 组织结构)。 影响图像的整体画面或偏黑或偏白或正好。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一、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原理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是结合了低张技术和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影像学诊断技术。

所谓低张技术是指通过改变扫描参数和注射造影剂的方式,使得扫描过程中患者的胃肠道呈现低张状态,减少了气体和食物对于影像学诊断的干扰,从而更清晰地显示胃肠道病变的情况。

多层螺旋CT则是指CT扫描仪能够连续进行螺旋扫描,提高了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有利于更准确地展现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而三维重建技术则是指通过计算机对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重建,生成立体的影像,提高了对于胃肠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可靠性。

1. 清晰度高: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显示胃肠道病变的过程中,由于减少了气体和食物的干扰,加上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的应用,所得到的影像清晰度远高于传统的CT扫描技术。

这有利于医生更准确地观察和判断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

2. 便捷性强: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采用了新一代的CT扫描仪,扫描速度更快,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辐射剂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重建,医生可以根据需要对图像进行不同角度的放大和旋转,有利于更全面地观察和评估胃肠道的病变情况。

1. 胃肿瘤: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于胃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医生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和边界情况,有利于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浸润范围。

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医生可以更加全面地观察肿瘤和周围组织的空间关系,有利于手术的规划和评估。

2. 消化道溃疡:消化道溃疡是胃肠道常见的病变之一,临床上对于溃疡的定位和评估非常重要。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通过多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准确地显示溃疡的个数、大小、深度和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利于医生对溃疡进行准确定位和评估,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视神经管影像解剖的应用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视神经管影像解剖的应用
通过表面渲染和阴影渲染技术,将三维图像以更直 观的方式呈现,便于观察和分析。
多种重建方式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应用场景,可以选择不同 的重建方式,如容积重建、最大密度投影、 最小密度投影等。
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
医学诊断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广 泛应用于医学诊断领域,如 头颈部、胸部、腹部等部位 的病变检测和诊断。
应用拓展
除了在视神经管影像解剖中的应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 技术还可拓展至其他领域,如颅底外科手术、耳鼻喉科手 术等。
普及推广
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培训和设备投入,多层螺旋 CT三维重建技术在视神经管影像解剖中的应用将得到更广 泛的普及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置和程度。
立体感强
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将二维图像转化 为立体的三维结构,更直观地展示 视神经管的形态和空间关系。
操作简便
多层螺旋CT检查过程快速,且无创 无痛,适用于大规模筛查和诊断。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视神经管影像解剖中的局限性
01
02
03
对设备依赖度高
多层螺旋CT设备昂贵,且 检查费用较高,限制了其 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普及和 应用。
视神经管内有视神经和眼动脉通过, 对它们起到保护作用。
维持眼球结构和功能
视神经管内的视神经是视觉信号从眼 球传递到大脑的关键通道,对维持眼 球结构和功能有重要作用。
04
CATALOGUE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视神经 管影像解剖中的应用
视神经管正常解剖结构的显示
视神经管是连接眼球和脑部的通道,其正常解剖结构对于诊 断和治疗视神经病变至关重要。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 够清晰地显示视神经管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 的毗邻关系,为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多层螺旋CT冠状面重建图像用于尘肺诊断的标准研究与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冠状面重建图像用于尘肺诊断的标准研究与临床应用

m n a i o y L i a g H si l a S a dc l o e e S a d n 7 6 C ia e tf R do g , a G n o t T i h n Me i l g , h n o g 2 1 2 , hn o l p ao f楠 , . 律 宾 蛤 仔 糖 胺 聚糖 的 免 疫 活 性 研 究 王 等 菲 [ ] 食 品科 学 ,0 82 ( ) 8 8 J. 20 ,9 4 :5— 7
( 稿 :0 0—0 0 ) 收 21 3— 7
( 回 :0 0—0 修 21 5—3 ) 1
5 丛 峰 松 , 亚 茹 , 中瑗 , . 氘 水 对 肺 癌 细 胞 增 殖 的 抑 制 作 用 及 张 石 等 低 可 能 的机 制 [] 中 国 肿 瘤 生 物 治 疗 杂 志 ,0 9 1 ( )4 5—4 9 J. 2 0 ,6 5 :8 8 6 韩超 , 肖柳 英 , 丹 . 方 女 贞 益 母 黄 芪 汤 对 小 鼠免 疫 功 能 影 响 的 张 复 实 验 研 究 [ ] 巾 药 材 ,0 8 3 ( ):0 6—1 3 J. 2 0 , 17 13 08
多层 螺 旋 C T冠 状 面重 建 图像 用 于尘 肺 诊 断 的标 准研 究 与 临床 应 用
张 玉敏 摘 要 目 的 利 用 多 层 螺 旋 C 的密 度 分 辨 率 高 、 像 受 控 因素 少 的 特 点 , 讨 用 多 层 螺 旋 C T 成 探 T冠 状 面 重 建 图像 取 代 高 千 伏 胸 片 诊 断 尘 肺 。方 法 对 10例 已 经 确 诊 为 尘 肺 病 患 者 的 同 期 高 千 伏 胸 片 和 多 层 螺 旋 C 0 T冠 状 面 重 建 图像 与尘 肺 标 准 片 进 行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影像处理技术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影像处理技术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空气支
气管征
横断面
30(78.95) 24(63.16) 17(44.74) 26(68.42) 26(68.42) 16(42.11)
薄层 CT
MPR



35(92.11) 33(86.84) 19(50.00) 36(94.74) 35(92.11) 34(89.47)
2.66
>0.05
5.68
<0.05
0.05
>0.05
8.76
<0.05
6.73
<0.05
18.94
<0.05
三、 讨论
中央型肺癌在肺癌中占比约为 3 / 4,发生于肺段及段上
支气管,肿瘤沿管壁浸润生长,可出现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梗
阻。 因此,在进行多层螺旋 CT 扫描时,管壁增厚是其基本征
象。 在本次研究中,MPR 测得支气管 T、支气管 L 增厚均大
断的常用手段,在术前分期、术后随访中均有较高价值,而多
平面重建( MPR) 是 CT 常用的后处理技术,可实现多平面、
多角度的图像重组。 因此,文章将在中央型及周围型肺癌诊
断中应用多层螺旋 CT MPR 处理技术,并分析其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一、 资料与方法
( 一) 一般资料
选取 2018 年 9 月以后,在我院治疗者均已经过手术病
理证实。 男性 53 例,女性 33 例,年龄 37 ~ 74 岁,平均( 65.57
±7.07) 岁。
( 二)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 CT 扫描,使用仪器:GE Light⁃
Speed VCT 64 排螺旋 CT。 患者采取仰卧位,双臂环抱上举
过头顶,头先进。 帮助患者将胸部金属物去除,指导其检查

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上颈椎外伤中的应用研究

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在上颈椎外伤中的应用研究

认为是影像诊断 中的难点 ,常规x 线检查往往容易发生漏诊。随着C 的 T 诞 生 ,其扫 描所得到 的横断 图像 大大减少 了影像的重叠 ,提高 了诊 断
率 ,但是在一 些隐匿骨折特别 是横 行骨折 中,常规 轴位C 仍难 以做 到 T 准确 诊断 。 多层螺旋C ( C )是2世 纪8年代开始的将先进 的图 T MS T O 0 像 重建技术和C 扫描技术相 结合 的一种新 的影像 学技术 ,它能立体 直 T 观 的显示 骨结构的形态特征 。在上颈椎 外伤 里 ,关节脱位及 骨折状 况 l
始轴位 C T图像 相 结合是 目前诊 断上 颈椎 外伤 的 最佳 方法 ,但在 观 察韧 带软 组织损 伤 方 面优 势不 及 MR 。 J
【 关键 词 】 多层 螺旋 C T;MP R;S D;MI ;上 颈椎 ;脊柱 外伤 S P 中 图分类 号 :R8 . 6 15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 编号 :17 — 14 (0 2 9 05 — 2 6 1 8 2 1 )0 — 1 5 0 9
3 . 2误诊漏 诊原因 ①对子 宫腺肌症超 声 图像特 征认识 不足 ,诊断 时忽略 了异 常回声 区与 子宫肌 壁 间界 限 的关系 ,9 例子 宫肌瘤 中有9 为局 灶性子 宫腺 0 例 肌 症 ,图像上 酷似 子 宫肌 瘤 ,但异 常 回声 区无 球体 感 ,周边 无假 包 膜 ,界 限不 清 。②操作者 满足 单一诊 断 ,2例 子宫 腺肌症 中有8 伴 5 例 子宫肌瘤 病例漏诊 ,多数操作者 图像上显 示子宫肌瘤 ,就忽略 了其他 子 宫肌壁有 子宫腺肌 症的 图像 改变 ,或确 定子宫腺肌症 后 ,就不再 仔 细查 找还有子宫肌瘤的 同时存在 ,这也是误诊漏诊 的原 因。文献记载[ 3 】
S D,MI S P图像 对 其骨折 、脱 位 及韧 带损 伤情 况进 行 分析 。结果 MP 图像 可 以从 冠 、矢状 位对 上 颈椎 外 伤进 行观 察 ,对一 些 隐 匿骨 折 的 R

GE双层螺旋CT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

GE双层螺旋CT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

GE双层螺旋CT重建参数的合理选择GE ProSpeed 双层螺旋CT系列是美国GE公司历经10余年研制成功的具有历史性突破的多层螺旋CT技术,是2002年最新推出的高档双层面螺旋CT机,它硬件配置是高档的双排矩阵式探测器,常规扫描一次曝光即获得2幅图像,功能方面继承和发展GE公司多层CT LightSpeed技术,多项高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GEprospeedⅡ系列拥有多种重建算法,为临床得到高品质的图像提供了保证。

CT扫描图像的重建技术,在日常工作中应用比较广泛,正确地使用重建技术,进行图像重建是获得比较理想CT照片的一个重要环节。

(我院自从引进GEprospeed EⅡ螺旋CT 后,在应用过程中体会到合理选择重建参数重要性),本文介绍我院应用美国GE Prospeed EⅡ双层螺旋CT扫描机图像重建技术与临床应用的体会。

1 几种常用重建算法的应用重建算法是CT图像处理时必须选择的参数之一,决定和影响着图像分辨率,噪声等,不同的算法所得到的图像效果有很大的差别。

在ct扫描中为了提高图像的密度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根据诊断的需要,重建算法常采用高分辨率算法,标准算法和软组织算法等。

下面就几种重建算法做一个介绍。

柔和(SOFD)算法:柔和算法的重建图像边缘平滑柔和,密度分辨率高,软组织层次分明,虽然图像对比度下降,但也减少了图像的噪声,常用于密度差别不大的组织,如腹部的胰腺及脾脏的薄层扫描。

标准(STND)算法:标准算法的重建图像是不采取附加平滑和突出轮廓的算法,常用分辨率要求不高的部位,常规用于腹部,纵隔盆腔脑部脊髓和垂体等。

细节(DETL)算法:10mm层厚的的肺野及脊髓等。

骨(BONE)算法:四肢。

脊髓,骨骼扫描,1,3和5mm层厚的肺野,脊髓造影后脊髓及蝶鞍骨性结构等。

边缘(EADG)算法:高分辨率算法的重建图像边缘清楚锐利,对比度和空间分辨率高,但图像的噪声大,常用于显示骨的细微结构或分辨本身密度相差较大的组织如内耳,听小骨,肺及骨组织等。

等宽探测器多层螺旋CT直接薄层扫描与回顾性薄层重建的图像质量对比

等宽探测器多层螺旋CT直接薄层扫描与回顾性薄层重建的图像质量对比

行 比较 。 比较 方 法 采 用 两位 具 有 熟 练 C T诊 断 经 验 的医 师双 盲判 断 图像 质 量 。 A组 及 B组 均 进行 螺旋 扫 描 ,然 后作 回顾 性 薄
层 重 建 , 的位 置作 同层 厚 的薄 层 扫描 。另外 ,增 加 毫安 量 扫
材 料 与方 法
部 位
扫 描 类 型
扫描模式
床 速 ml i l
维普资讯

9 ・ 4
影像 诊 断 与 介 入 放 射 学 2 0 0 2年 第 1 卷 第 2期 1
等宽探测器多层螺旋 C T直接薄层扫描与 回顾性薄层重建的图像质量对 比
茹光腾 黄 飚 曾 辉 王 为 岗 肖远球 成 佛金 周 志 坚

【 关键词 】 多层螺旋 c 回顾性薄层重建 ; T; 薄层扫描
Co p a i s u of t M SCT i agng m ar tve t dy he m i qua y: d r c hi —si e c a r t o p c i e h n — sie e on・ Ht ie tt n lc san nd e r s e tv t i lc r c sr to t uc in RU Gu gtn an e g, H U AN G ao Bi ,ZENG Hui e a1 CT v o , Gu gd n Prvn i l , t . Di ̄i n an o g o ic a Pe pl' o es Hop t s ial
i gng u i wa e a u t d Re uls ma i q a t l y s v ae . l s t W ih h s me a a ee a d e o tucin lg rt ms t e e wo t t e a p rm tr n rc nsr to a oih , h s t m o a— d l Rer s cie hi — sie e o sr ci n s o sd r d n l- to pe tv t n lc r c n tu to i c n ie e a a i e p o i e t e a e ma i q a i t s r v d d h s m i g ng u t i l y. Con l i cuson t r tv fr r c t n — sie c n enai e o die t hi lc s a .

关于多层螺旋CT说明-性能

关于多层螺旋CT说明-性能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定义
纵向分辨率是指在z轴方向(人体长轴方向)上的分辨率, 即扫描的有效层厚,等于层厚灵敏度曲线ssp的FWHM (全值半高宽)。
纵向分辨率表示了CT机多平面和三维成像能力,如矢状位、 冠状位成像和容积再现(VR)成像等。
目前,4层螺旋CT的纵向分辨率约1.0mm,16层螺旋CT 的纵向分辨率约0.6mm,64层的可达0.4mm。
各个ROI标准差的平均值。
临床检测噪声指标时,常用 代替 = ×0.1%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影响噪声的因素
Brooks公式:
c
W 3hD0
为噪声的标准差;c为描述剂量效率的常数; 为人体衰减因子, =e-ud
W为像素宽度; h为层厚; D0为入射皮肤表面剂量的最大值
噪声
噪声越大,密度分辨率越小。
光通量
➢ 即X线通过患者后的光子数量,受曝光条件的影响。 ➢ 曝光条件越高,X线的光通量越大,噪声越小,密度分
辨率就越大。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扫描层厚
增加层厚就增加了光通量,也就增大了密度分辨 率;反之亦然。
重建算法(卷积函数)
选择平滑算法将减少噪声,增大密度分辨率。
率。一般所说的空间分辨率指的是平面分辨率。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空间分辨率的检测
线对法测量
➢ 测量模块由塑料或有机玻璃制成,在模 块内含有几组高密度的针条,每组针条 的宽度和排列方式有一定的规律,形成 由宽到窄的黑白相间的直线组图像,即 线对图像。
➢ 空间分辨率用能分辨的最细针条组所对 应的线对数来表示。
增大噪声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CT值的准确性、线性和均匀度
CT系统的性能参数

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布-加氏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布-加氏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n t n i p e b o n la d e h n e c n n e o s u t n tc nq e h ti icu e R n P ec 1u t ai n u p ra d mia n n a c d sa ,a d rc n t ci e h iu sta s n ld d MP a d MI t.h ml o r o s
T e c mp e s n a d n ro in f e a i e n a d i t h p t n e o e a c v a e s e y r c n t ci n i g h o r s i n a r w s so p t v i n n r e a i if r rv n a a c n b e n b e o sr t ma — o g h c a c i u o i g wi p s p o e sn tc n q e , a t e a t , t e e h n me a h t r v r ig e r e o crh ss n t h o t- r c si g e h i u s t h s me i me h s p e o n t a a e ay n d g e s f i o i, r s l n me a y a c ts a d e o h g a a ie a e d s ly d b d — h a is n r me i gn n p a n a d e h n e p e o g , s i , n s p a e v rc sc n b i a e y Bu d c ir y d o ma i g i li n n a c d l e l p
Cii l p lai 医 械 临 床 l c p c t nJ n aA i o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1. 引言1.1 背景胃肠道疾病是人类常见的疾病之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出血等临床常见疾病,其临床症状多样,且易与其他疾病相混淆。

传统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如X线胃肠道造影、内窥镜检查等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全面观察胃肠道的整体形态及结构。

传统的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在某些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其诊断效果,研究人员不断尝试改良技术,其中包括三维重建术。

本研究旨在探讨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讨,评估其在准确诊断胃肠病变方面的有效性和优势。

具体目的包括:1. 探讨改良技术相较于传统影像学方法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优势和局限性;2. 分析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意义;3. 比较改良技术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的诊断准确性和临床价值,以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推广应用价值;4. 借助病例分析和数据对比,验证改良技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可靠的影像诊断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推动这一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发展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提升我国胃肠病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贡献力量。

1.3 研究意义胃肠疾病是常见的疾病类型,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和经济负担。

当前,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已经在胃肠疾病的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低对比度、影像模糊等。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的研究意义在于提高胃肠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可靠性,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通过引入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胃肠器官的结构和病变位置,为医生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多层螺旋CT多模式图像重建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多模式图像重建对结肠、直肠癌的诊断价值

便 ,以灌肠桶灌肠至患者不能耐受为宜。气体注入量根据患者耐受以
不 少于 1 0 0 0 mL 为宜 ,最好作观察肠 管充气情 况 ,以确定是 否追加气
体。结肠 充分舒 展亦便 于通 过扫描 及重建图像感受病变僵硬情 况。
3 . 3各种重建 技术的应用价值 : 在 各种后处理 技术 中,MP R 仍为最 常 用最重 要的方 法 ,它能 大致 显示病 变整 体断面 情 况 ,与正常 肠壁 交 界 ,给人肿瘤僵硬度 感受 ,显示病变 与周 围器官 关系 ,可有效提高 淋 巴结的检 出率 ,本组包括2 例远处淋 巴转移 的9 例周围淋 巴结肿大 均 通 过MP R 显示 ,MP R s  ̄当于连续观察横 断面图像 的思维总结和直观显 示 ,是对断面 图像诊断 的加 深。S S D 图像 多方 位观察 ,能较好显示 结 肠 表面轮廓外形 、病 变狭窄程度 ,可测量 病变长度 ,相 当于钡灌肠 的 充盈像 ,但对肿 瘤表 面细节显示 有限 。V R 透 明处理 可获得 比较真 实 的三维重建 图像 ,可清晰地从不 同角度 、不 同水 平显 示病变及大小 , 具有立体直观 的效果 ,可与钡灌肠图像 比拟。V R 透 明处理 与S S D 均可 作为术前 定位诊断依 据。C T V E 仿真 内镜功能可 观察肿瘤表 面情况 , 及瘤体与肠壁 的关系等 ,有利于对 肿瘤的大体分 型 ,并可对整个 结肠 情况进行 评估 。本组 除1 例结肠癌 患者 因残 留粪便较多 外 ,其余4 O
犯情况、血供情况等的了解C T 检查优势显现。多层螺旋C T( m u l t i
s l i c e c o m p u t e d t o m o g r a p h y ,MS C T )其大范围的容积扫描及多种模 式的

骨关节创伤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研究

骨关节创伤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研究

骨关节创伤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的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骨关节创伤应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诊断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治骨关节创伤患者134例,分别进行dr平片(对照组)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和表面遮盖法重建三种图像后处理(观察组),对两种检查方法发现的骨关节骨折检出率进行比较。

结果:134例患者临床明确诊断骨折188处,dr平片对照组检出骨折136处,检出率为72.3%;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组检出骨折182例,检出率为96.8%。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多平面重建、容积重建和表面遮盖法重建三种图像后处理能够对骨关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能够直观、有效的发现微小骨折病变,并能够提供骨折的空间立体关系,明显的提高影像检查的准确率,减少漏诊和误诊的发生,是诊断骨关节创伤最有效的无创检查方法。

关键词骨关节创伤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骨关节创伤是临床中常见的外科疾病。

及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能够有效的为临床治疗和手术提供依据。

x光片曾经作为骨关节创伤的首选诊断方法,但是极易发生漏诊,导致病情的延误,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困扰放射影像医生的一大难题[1]。

近年来,随着ct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各种后处理技术的应用,多层螺旋ct高分辨率扫描、薄层扫描、图像后处理技术的特点在疑难复杂骨关节创伤的诊断中得到有效的利用,大大的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成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影像诊断技术[2]。

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骨关节创伤患者134例,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并于传统的dr平片进行比较研究。

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1月收治骨关节创伤患者134例,其中男78例,女56例,年龄22~74岁,平均428±185岁。

致伤原因,车祸伤48例,高处坠落伤34例,重物击打伤31例,摔伤21例。

CT断层图像重建算法研究.

CT断层图像重建算法研究.

CT断层图像重建算法研究专业:通信工程姓名:刘明帅指导教师:骆岩红摘要CT技术是一种融合了射线光电子学、信息学、微电子学等学科的新兴技术,因为其先进的无损检测技术,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医学、航天、生物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图像重建技术开始应用于X射线中,这是数字图像处理的一个重大进步。

如何能重建出高质量的图像,取决于所采用的重建算法。

从图像重建的角度来看,主要分为解析法与迭代法。

解析法是利用解析、变换重建公式来构建重建图像。

它具有容易实现,速度较快,且能重建出高质量的图像的特点,但是对投影数据完备性要求高。

迭代法是利用求解线性方程组来重建图像,它能够在投影数据信噪较低条件下,获得高质量图像。

本文将从原理、应用、与优缺点的角度来分析两种算法,重点对解析法中的滤波反投影算法从平行束与扇束投影方式进行研究,最后通过Visual C++与MATLAB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图像重建,并分析各参数对重建图像的影响。

关键字:CT技术图像重建算法滤波反投影算法AbstractCT technology is a emerging technology that blend of the Ray optoelectronics, micro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cs subject. Because of its advance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it is widely used in medical, aerospace, biological and otherfields. 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mage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applied to the X ray, This is a major progress of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How to rebuild the high quality images, depends on th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 you adop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reconstruction, it mainly divided into the analytical method and iteration method.Analytical method use the analysis and transform formula to build image reconstruction.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mplementating easily and fast,and reconstructing out high quality images,but the demand of the projection data is high. Iterative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linear system of equations to reconstruction image, the projection dat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low signal-to-noise, it can get high quality image.This article we will b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principle ,application,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to analysis the two kinds of algorithms, focusing on studying the analytical method of filter back projection algorithm from the parallel beam and fan beam projection methods , finally, combining the software of Visual c + + with MATLAB software to image reconstruction,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parameters on the reconstruction imageKey words: CT technology image reconstruction algorithmFiltered Backprojection Algorithm目录第一章绪论........................................................................................ - 6 -1.1 CT技术与图像重建概述 ...................................................... - 6 -1.2 CT和重建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 6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8 - 第二章 CT成像原理和图像重建算法 ................................................ - 9 -2.1 CT成像原理与系统组成 ........................................................ - 9 -2.2 CT成像系统扫描方式的发展 .............................................. - 10 -2.3 CT断层图像原理 .................................................................. - 11 -2.4图像重建算法概述 ................................................................ - 13 -2.4.1解析类方法 .................................................................. - 13 -2.4.2传统迭代类方法 .......................................................... - 13 - 第三章 CT图像重建算法实现原理的研究 ................................ - 14 -3.1图像重建系统中的数学概念及变换 .................................... - 14 -3.1.1 投影与反投影 ............................................................. - 14 -3.1.2 Radon变换及其反变换 .............................................. - 15 -3.1.3傅里叶变换 .................................................................. - 16 -3.1.4中心切片定理 .............................................................. - 16 -3.2解析类重建算法 .................................................................... - 17 -3.2.1直接傅里叶变换算法 .................................................. - 17 -3.2.2反投影重建算法 .......................................................... - 18 -3.3 迭代类重建算法 ................................................................... - 20 -3.3.1 代数迭代重建算法 ..................................................... - 21 -(1) ART算法 ...................................................................... - 21 -(2)同时代数重建算法 ....................................................... - 22 -3.3.2 影响代数迭代重建算法的因素 ................................. - 22 -3.3.3 ART重建算法与SART ................................................. - 25 -3.3.4 统计迭代重建算法 ..................................................... - 27 -(1)最小二乘图像重建算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是在胃肠道低张、螺旋CT扫描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胃肠道进行立体重建的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

其主要特点有:1. 低张状态:患者在进行检查前需要口服适量的气体或液体充盈胃肠道,以减少组织的叠加,提高影像的清晰度。

2. 螺旋CT扫描:通过螺旋CT扫描技术,可以快速获取胃肠道的高分辨率、多层次的影像,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胃肠腔的形态和结构。

3. 三维重建: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螺旋CT扫描所得的图像进行处理,可以实现胃肠道的三维重建,使医生可以更直观地观察和诊断。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的原理和技术特点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胃肠道检查方法,为医生提供了更多、更清晰的信息,从而提高了对胃肠病变的诊断能力。

1. 对胃溃疡的诊断: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胃黏膜的异常情况,如溃疡的形态、大小和位置等,从而有助于早期诊断和评估。

2. 对胃癌的诊断: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更全面地观察胃肠道的异常情况,包括肿块的形态、大小、位置和侵犯深度等,为胃癌的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3. 对结肠癌的诊断: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可以在不需进行内镜检查的情况下,对结肠癌进行准确的诊断,省去了患者的不适和不便。

4. 对胃肠道息肉的诊断: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诊断胃肠道息肉时,能够清晰地显示息肉的形态、大小、数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胃肠病变诊断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其对各种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已经得到了临床实践的验证。

三、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势1. 无创伤:相比传统的内镜检查,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无需通过口腔或肛门进入体内,不会对患者的消化系统造成创伤。

2. 安全性高: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所用的低剂量放射线,不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明显的伤害。

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

多层螺旋CT图像质量
遮挡梳
探测器
Z轴分辨率
Z轴分辨率是指设备在Z方向上分辨细节的能力。 它主要是影响3D图像的分辨率。 通常用Z轴方向的投影曲线的半高宽度(FWHM)
来表示。
影响Z轴分辨率的因素
– 准直器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Z轴分辨率=层厚
– 焦点的影响 小焦点可以在提高Z轴分辨率
螺旋扫描对Z轴分辨率的影响
3) 多层螺旋CT的探测器和数据采集:
多层螺旋CT的探测器多采用稀土陶瓷探测 器,西门子公司号称超高速稀土陶瓷探测器 (UFC)。探测器的厚度最小可做到0.5mm,使 得提高Z轴的分辨率成为可能。
多排探测器分为等宽和不等宽两种(见下图)。 为了提高射线的利用率多排探测器多采用弧形 排列。
下面以西门子公司和GE公司的16层螺旋CT为 例,对它们的探测器系统进行简单的说明。
6) 多层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
非螺旋CT的空间分辨率一般只涉及被扫描的断 层平面内的空间分辨率。而多层螺旋CT的空间 分辨率不仅涉及垂直纵轴的断层平面内的空间 分辨率,而且应当包括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
多层螺旋CT由于探测器的宽度可以做得很小 (最小可达0.5mm)并且采用了非线性内插法 进行图像重建,因此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率已 经大大提高。目前的最高档的多层螺旋CT已经 基本上达到“各向同性”(Z轴方向的空间分 辨率已经接近垂直纵轴的平面内的空间分辨率)
多层螺旋CT扫描架由于采用了诸如磁悬浮 技术,使得扫描速度大大提高,最快可达0.33 秒/周。这就为心脏扫描提供了一定的条件。近 年来又出现了所谓双源CT,使得时间分辨率达 到了83mS。
目前几大厂家的连续螺旋扫描的长度多达 150cm以上。一次螺旋扫描覆盖的范围空前地 达到最大的范围。要达到这样大的范围就需要 球管能够输出更大的功率,有更大的热容量。 64层螺旋CT的球管达到8MHU。西门子公司还 生产出所谓0MHU球管,以适应大功率连续输 出的要求。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胃肠疾病是指胃和肠道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胃癌、结肠炎、结肠癌等。

这些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而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成为一种重要的诊断手段,对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也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对胃肠道进行全面、立体的检查,然后通过计算机对得到的影像进行重建处理,最终得到三维图像,从而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诊断胃肠病变。

相比传统的胃肠道CT检查,改良的技术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胃肠道的形态结构和内部病变,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可以更加清晰地显示胃肠道的解剖结构。

传统的CT扫描对于胃肠道的显示存在很多局限性,如肠蠕动、充气和粪便等因素都会影响影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而改良技术通过优化扫描参数和采用低张力充气技术,可以有效减少这些影响因素,获得更加清晰的胃肠道影像,有利于医生全面了解胃肠道的解剖结构,进而更准确地发现和诊断病变。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可以更加精准地显示胃肠道内部的病变。

胃肠道内部的病变通常较小且形态复杂,传统的CT扫描技术往往难以清晰显示,容易漏诊或误诊。

而改良技术在扫描参数和重建算法方面进行了优化,能够更加细致地显示胃肠道内部的病变,甚至可以显示出微小的息肉、溃疡和炎症病变,为医生进行准确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对于胃肠病变的诊断效果具有明显的优势。

它能够更清晰地显示胃肠道的解剖结构,更精准地显示胃肠道内部的病变,同时还能进行三维重建,提供更加直观的诊断信息。

对于各种胃肠疾病的诊断,改良技术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改良胃肠低张多层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术在胃肠病变的诊断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诊断手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

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实际使用价

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实际使用价

值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实际使用价值概述近年来,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逐渐成为临床医生对于膝关节韧带损伤诊断的重要手段。

由于膝关节韧带损伤症状复杂多变,传统的X线检查及常规CT、MRI 等检查方法都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而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通过对转换后的原始数据进行透视、重建,为医生提供了更加清晰、高分辨率、全方位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图像。

因此,本文将探讨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实际使用价值及临床应用。

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多层螺旋CT具有快速成像、多面位成像、高分辨率等优点。

而MPR(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技术是指通过将三维图像薄层、切片透视,可以得到多个角度的二维图像,使得医生可以更加清晰、全面的观察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通过MPR技术,可将不同方向的切面图像组成三维图像,以获得更为直观、完整、立体的病变部位图像。

而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影像学检查方面,尤其需要使用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

其原因在于,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依赖于对韧带扫描片的观察,而传统的X线检查和平板CT无法清晰地表现韧带的受损程度。

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中的实际应用在临床应用上,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广泛应用于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通过搜集并对比分析了多篇相关的文献,发现在临床实践中,多层螺旋CT的MPR重建技术在膝关节韧带损伤的诊断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方面,对于膝关节韧带损伤的初步诊断,为了更好的观测韧带的损伤情况,可以采用MVR原始图像、骨肉清晰的图像来观察韧带的损伤情况。

由于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的高分辨率和多面位成像的特点,MVR图像能够全面、准确的描绘膝关节韧带及周围韧带等组织结构的异常变化,以及局部的骨性粗糙、滑膜囊积液等病变,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更加全面、详尽的诊断依据。

另一方面,通过MPR技术的应用,临床医生可以将多视角、多平面的切片图像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三维图像,以方便更加直观的观察病变部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多层螺旋CT扫描图像重建算法的研究姓名:刘冲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指导教师:江根苗200601012.2图像重建仿真实验结果图2.2为我对模拟扫描数据的重建图形,圈像重建参数为:512个投影,257通道图像大小为512×512,扫描数据来源于CT部门的数据模拟软件。

圈2.2平行束重建的图像Fig.2.2Thereconstructionimagefromparallelray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扇束重建方法H<maxmax=Dsin[min(channel一1-middle,middle)xdeta】若H≥max,则f(r,妒)=0.直角坐标系的算法与上述基本相同,只是上述过程中L(i)、S的求法有些不同,设要求的点为(x,y),则求L(i)、S的过程如下£(f)=√(x+Dsin(ix0))2+(,一Dcos(ixO))25=arctgIxcos(ixO)+ysin(ix0)///D+埘n(f。

p)一_yc。

s(f。

目)]+研删Px,y的限制条件为√x2+y2<max.若√x2+Y2≥max,f(x,y)=0.图像3.2为扇行柬重建实验结果,图像重建参数:512通道,1024个投影,大小为S12×512。

圉3.2扇束扫描重建豳像Reconstructionwithfan-beamscanFig.3.23.3扇形束重排图像重建从前面的扇形束扫描直接重建中可以看到一条射线(声,5)对应一条平行束扫描中(秽,t)。

所谓重排‘81,就是把所有的扇形束投影数据%(J)重新整理成为不f嗣视角下的平行射线投影数据,在利用平行射线投影算法进行重建I鲫。

图3.3是扇束到平行柬转换的示意图.了纵向分辨率,而180度内插法【17】的噪声则比常规CT增加了12%~29%,但其纵向分辨率要高于360度线性内插法‘18I,所以一般我们都使用180度内插法。

螺旋CT图像的重建数据虽然要比实际扫描数据少,也就是说在重建过程中要损失一部分数据,从而降低了图像的分辨率,特别是z轴分辨率。

但实践证明,因为图像的连续性增加r.螺旋CT重建图像的质量仍比普通CT的高得多。

图4.1螺旋扫描方式和重建平面示意图Fig.4.1themodelwithhelicalsca/landreconstructionDiane圈4.2螺旋扫描360度插诬示意腿P(r,∥)Fig.4.2Interpolationoftwoprojoctiondifferby360deg4.3.1基于360度插僮重建算法基本思路:利用螺旋扫描方式进行扫描,然后利用所得到的47r角度的数据来模拟建像平面的2丌扫插数据,然后利用扇形柬的重建方法进行重建,以下将详细介绍算法的步骤。

其数学思想和扇形束重建一样,这里不同的是:由于采用螺旋扫描方式,扫捕的数据并不是来自于建像平面,因此需要利用新的算法,近似模拟出所建平丽数据,然后利用扇形束重建方法进行重建[15-18I。

360度插值算法:利用[0,4,r】的扫描数据,其中所建平面在2席位置,即在扫描的中央何置,360度插值算法的思想就是利用对平面的扫描时,在扫描角度∥和∥十2疗的扫描数据值应该相等,所以这里利用线性插值函数进行插值得到对应的口处的扫描生数据119-20]。

插值函数为:P(r,卢)为扫描角度为卢,射线角度为,的投影值,X为p平面到所建乎面的距离,d为转予旋转一周床移动的距离,即:平面卢与平面卢+2万的距离。

则360度插值函数为:P(,,∥):(空{兰)户(,,,卢)+∈)P(y,卢+2x)(4.1)“口由此可得到加权函数为w∽,,)=0蔓口≤2rr(4.2)2r:墨口≤4rr以后再利用前面叙述的扇形柬重建公式进行重建,由于前面已经详细叙述扇形求扫描重建公式以及计算机实现步骤,这里就不详细叙述了。

建像的效果如图4t3(图像尺寸688×688,1024通道,688投影)所示:图4.3360度插值全扫描螺旋重建Fig.4-3Reconstructionwithhelicalsc:a[I∥一一一万卢一切妨一:4.3.2算法的改进图4.4l80度播谴全扫描螺旋重建Fig.4.4Interpolationoftwoprojectiondifferbyl80deg从上面的实验仿真结果来看,图像伪影很明显,尤其在最后一个投影角度和第‘个投影角度之间的伪影最明显,这是由于螺旋扫描所得的投影数据并不都在所建平而}:,我们采用了360度线性插值来近视的得至q所建平面的投影数据,因此会造成图像伪影,如果我们把线性插值的间隔减小,显然近视的结果越接近实际的平面投影数据,下面我通过利用扇形柬中在对称通道(易力和(卢±石+2y,一Y)处的投影值相等,我采用了180度插值算法。

图4.4是插值算法示意圈,插值函数为:JP(,,,卢)=(—dl矿-x)P驴,国+(去)P(_y,声十万+2y)【43)其中:r(r,∥)为投影角处得采样值:P(一凡∥+厅+2,)为上面采样的对称通道采样值;d1为两对称通道的距离;x为◇,声)通道所在平面距离建像平面距离。

由此利用式(4.3)可推出采样公式为:加∽=髓援劣l老努鬈<’川r-2y,∽4,其中:Ⅵ∽,,)1+旦巫丌+2yw:(∥,,)=l+三;,r-兰2yi4.5、图4.5为加权函数的形象示意图2一\z+2r.\启=月图4.5为加权函数的形象示意围Fig.4.5Theweightedfunctionwithconjugatechannel然后再利用扇形束重建算法,此时的重建区间为2玎,其计算机的重建步骤和扇形束全部一一样,由于前面已经详细叙述,此处不再重复。

图像仿真结果如图4.6(图像尺寸688×688,1024通道,688投影)所示:从图中¨j‘以看到,由于采用了180度插值算法,图像的伪影得到明显的改善。

图4.6180度插值算法重建图像Fig.4.6Reconstructionwith180deginterpolation(2)通常采用线性插值,插值节点屈、反投影数据集合分布于陬。

的两侧。

(3)一般较理想的加权函数w(p,y)应具有对称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就整体性能I坷言,CSH—HE最佳。

另一富有启发性的思路是采用ROR的概念。

此时,成像断层可以列应不规则的曲面ROR,也不要求其必须与Z轴垂直。

但是,最终的重建图像仍然对应位‘FROR几何中心且与Z轴垂直的平面。

对螺旋插值而言,该思路更具一股性。

丽且文献称其性能优于前述算法。

基本思路:在成像断层平面POR的两侧对称且等距地选择2+i个位置,以2巾提及的算法得到2·I+1个断层平面在『O,27r)范围内的扇束投影数据(该处理称作蘑采样)。

然后,将所获得的2tI十l组扇柬投影数据进行加权平均(该处理称作滤波),得相应于fo,2玎1范围内的扇束投影数据。

最后,进行标准的Full.scan扇柬图像重建。

在我的实现当中,往往采取了更加直接的演算方法,F面结合实际的螺旋扫描力、式进行阐述。

针对四层螺旋CT示意图如下面图5.1所示:图5.1四层螺旋CT示意图Fig.5.1Multislicescanwithafour-rowdetector图5.2四层排问插值螺旋CT示意图Fig.5.2Illustrationofdifferentprojectionforfour-slicescanner在这里,由于锥形角度:ftUl,的缘故,可以把这些扫描看成平行扫描,而且在这种情况p圈5.6胸部模型排噼蔚睦重建结果Fig.5.6Reconstructionfromthoraxmodelwithconjugatecommonchannelinterpolation图形5.7为胸部模型采用对称通道重建结果:重建参数为4排,螺距比1,1440个投影,896个通道切片厚度1.25rain,窗宽:300,窗位:550,位置:6cm。

图5.7胸部模型对称通道插值重建结果fromthoraxmodelwithconjugatechannelimerpolationFig.5.7Reconstruction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多层螺旋锥形束重建上方,以PI段自身作为参考位鬣,当放射点转过180度得时候,此时PI段。

}:任意。

点都落在检测器得底端,以PI段自身作为参考系,PI从进入放射点映射范圈到离丌放射电映射范围恰恰经过180度。

(21对于一个被投影的物体的傅立叶变换厚的空间都与原点轨迹相交(3)Pl圆柱体上的任意一点,总有一条且仅有一条PI线段经过它。

由PI线的以上三个特点,就决定了PI检测器能够有充分的数据进行熏建,并且这些数据又是必须需要的。

6.2.2PI平面图6.1螺旋线中间的TAM窗示意图Fig.6.1TheTAMwindowmappedontothehelixPI平面【311是由一些在垂直角度看来互相平行的PI线组成的平面,尽管这些PI线映射到水平位置是平行的,但是在空间上他们却是倾斜的。

由于上面Pl线的性质.可以知道PI平面不相交,而且所有的PI面能够充满整个的物体空间。

6.3PI--Original算法描述以及实现6.3.1PI—Original算法PI—Original算法是…种基于三维反投影的近似短扫描的方法,仅仅考虑存Tam-Window内的投影数据,并且重新排列成倾斜平行柬,然后采用快速和简单滤波反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六章多层螺旋锥形柬重建投影方法以获得快速的重建。

此算法主要是避免处理数据的冗余问题:图6.2是扫描示意图(注意:其中检测器排列是按照螺旋线的方式排列,与以往的排列方式li同),在})J系列重建算法中检测器是非常特殊的,它不同于以往的监测器排列方式,此时的检测器是倾斜的,并且和螺旋线相似,但是在实际的扫描中,不可能制作这样的检测器,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实际的检测器来重排到PI检测其上面,再按照PI熏建方法进行莺建,虽然这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算法的时间和空间开销,但是时间数量级并未改变。

在详细的介绍PI重建算法步骤之前,我首先进行一些PI算法性质的公式简单说明和推导。

图。

6。

2Pl系列重建算法的扫描不意例。

reconstructionalgorithmsFig.6.2TheillustrationofPIimage首先证明在相同的PI检测器上面的同一排映射到(t,z)平面的时候处于同…水平线位置,其重组后扫描示意图形如图6.3所示(其中扫描射线与(t,z)平面恰恰在’个矩形内。

顶部的两个图形是侧视图。

底端是立体扫描示意图),图6.4是检测器映射到实际扫描检测器上示意图。

重组投影射线的几何特性:(1)在中心的虚平面检测器口31上每排投影线按照水平排列,在真实的cyclinderdetector上是按照倾斜排列的(呈直线);在实际的检测器上纵向距离q与S的对应必系按照公式(6_3):s十r·£q(s,r)=—_且COSr州一等,争(631(2)最先通过某点(x,弘z)进入PI检测器上的投影射线与最后进入PI榆测器上的投影射线之间的投影角正好相差万个角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