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范文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大题范文
三、辨析题1.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2.世界统一于存在。
3.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运动就是物质,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4.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运动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7.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9.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10.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11.历史决定逻辑,逻辑“修正”历史。
12.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产生与辩证思维方法无关。
13.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替代人类的思维。
四、材料分析题1.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存在着不同的哲学观点,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泰勒斯认为万物由水产生,又复归于水;万物有生有灭,而水则是永恒的。
赫拉克利特认为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
[材料2]毕达哥拉斯认为: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产生出四种元素:水、火、土、空气。
这四种元素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互相转化,于是创造出有生命的、精神的、球形的世界。
[材料3]东汉哲学家王充认为:天履于上,地偎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间。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材料4]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请回答:(1)材料1、2、3的观点相同吗?并加以评述。
(2)材料4说明了什么原理,坚持这一原理有何意义?2.阅读下列关于运动和发展不同观点的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 韩非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材料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议论不已。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2、意识统一于物质
人脑结构复杂、机能完善
2、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
条件 反射 语言 文字
第一信号系统
(具体事物刺激)
狗的条件 反射
人和动 物共有
谈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
(语言刺激)
谈虎色变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2019/4/12
2
2019/4/12
3
2019/4/12
4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
1、自然界统一于物质
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经过极 其复杂的化学变化过程,一步步形成的。人们 现在已知的植物有三十多万种,动物有一百五 十多万种,还有众多微生物,科学已经揭示了 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 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2、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一开 始就是社会的产 物,而且只要人 类存在着,它就 仍然是这种产 物。”
古人类使用工具进行劳动
2、意识统一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 界的主观映象
“天才们无论怎样 说大话,还是不能凭空创 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 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 ‘天马行空’似的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 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 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 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 二、三尺而已。”
超级玉米Biblioteka 特大土豆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同时有 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思想方法:要坚持一 切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想问题、 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我们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最大国情出发,既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 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而使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的长过程中又呈现出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 征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感悟与思考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感悟与思考
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我们都熟悉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过去几十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牵动着每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也深刻地塑造了我们的世界。
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是这种变化的关键,而它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把握人类的社会及文化,从而体现出让世界变得更好的可能。
近年来,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它们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重要参照物。
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也使我们能够把握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预测未来发展动态,制定更有利于发展的政策方针。
至于乌托邦般的做法,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梦想,无助于实施有力的改革。
在当今社会,科技进步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种背景下,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学习尤为重要,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各种变化的宏观趋势,对社会发展趋势有更深刻的理解,并在必要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解决问题。
此外,认识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我们在设计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策时,能综合考虑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避免以往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
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不仅对国家及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而且也会影响个人的发展规律。
一个个体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受到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的影响,从而形成特定结构,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更好地理解世界,从而实现个人及社会的更大价值。
人类生活的世界,永远充满着变化,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但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好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并基于此做出恰当的决策,就能够更好地把握发展的方向,实现社会及个人的最大价值。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21版)
客观唯心主义:黑格尔和朱子
绝对精神是客观独立存在的某种 宇宙精神
关于世界的本原,除了“是什么” 之外,还有“有几个”的问题:
根据有几个,可以分为: 一元论; 二元论; 多元论。
一
元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
论
一元论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
元
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1987年的时候,有个英国 小孩给马来西亚领导人写 了封信,大意是我今年只 有10岁,希望长大后有机 会研究热带雨林和动物。 但是你们每年都在乱砍滥 伐,如果继续这样,那等 不到我长大森林和动物都 将消失,仅仅为了获得百 万镑或更多的收入,你们 做为大人觉得这样对吗? 我觉得这是羞耻的。
马来西亚首相回信,直接怼: 大概意思就是在背后指点你写这封信的大人不羞 耻吗? 说我们这里穷,砍一棵树就有十个人的工作机会 ,这十个人有班上又可以养活自己和妻儿,我们 针对伐木业收40%的税,这些税又被拿来修路造学 校盖医院,我国几十万穷人因此受益。你算老几 ,凭什么觉得你未来的研究机会比他们现在的生 计更重要? 树木对现在的我国一点不重要,真有
并进一步认识事物。
3、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时间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所谓持续性,是指任何一个物体的运动都要经历一个 或长或短的过程。
所谓顺序性,是指不同事物之间运动过程的出现有一 个先后顺序关系。
时间是一维的,不可逆。
古人云: “机不可 失,时不再来”,“一寸 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 光阴”,“年年岁岁花相 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 照。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1、什么是哲学?古希腊文:哲学:智慧。
哲学家:智者,智慧者。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用“爱智慧”代替“智慧”。
⏹古汉语:有“哲人”之名,而无“哲学”一词。
⏹A、《尔雅》释“哲”为“智”⏹B 、伪古文《尚书》:“知人曰哲”。
⏹C 、《诗经.鸿雁》:⏹¡°维此哲人,谓我劬(音¡°渠¡±)劳;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总之,哲学的本意是关于智慧的学问,是给人智慧的学问。
⏹“哲学”一词,19世纪由日本传入中国。
2、哲学是怎样产生?哲学最初产生于对本原问题的追问和反思。
而且,这些追问常常发生在孩子身上。
A、对世界而言,“本原问题”是宇宙的始终1、朱熹:“某(我)五、六岁时心便烦恼个天体是如何,外面是何物。
”(《朱子语2、陆九渊“常侍宣教公(陆九渊之父)行,遇事必致问。
一日,忽问天地何所穷际。
公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
”(《陆九渊集》卷36)⏹3、台湾校园歌曲《童年》:⏹“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太阳总下到山的那一边,没有人能够告诉我,山里面有没有驻着神仙。
多少的日子里,总是一个人面对着天空发呆,--------”(哲学的开始)⏹B、对人生而言,“本原问题”是生、死。
⏹“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罗曼.罗兰《回忆录》中第一部分《鼠笼》的开头如是写道:⏹――在我幼小的头脑里最初发出的疑问是:“我是从哪里来的?我被禁闭在哪里?……”为什么哲学追问常常发生在孩子身上?⏹雅斯贝尔斯曾解释说:⏹“孩子们常具有某些在他们长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赋。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好像是进入了一个由习俗、偏见、虚伪以及全盘接受所构成的牢笼,在这里面,我们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
⏹儿童对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会做出本能的反应,他能感觉到、看到并追寻那些即将消失在他视野中的事物。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案例分析案例1:喜为人母的“猪孩”“猪孩”王显凤当妈妈了!十余年前,这个曾和世界各地的“猴孩”、“狼孩”等“兽孩”一样引起世人关注的在猪圈里被发现的东北女孩子,如今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猪孩”的发现大概是十几年前的事。
据其家人介绍,1974年12月23日,王显凤出生在辽宁省台安县高力房镇锅柽子村一个特殊的家庭中。
她的母亲因早年患大脑炎而导致痴呆,属中度残疾;她的父亲是聋哑人。
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她,小显凤整天饥一顿饱一顿的,经常饿得哇哇大哭。
当王显凤会爬以后,为了能够填饱肚子,便开始摸摸索索地四处找东西吃。
有一天她从炕上摔下来,不分东南西北的小显凤不知不觉爬进一窝刚出生不久的猪崽儿中间,她本能地与小猪崽儿一起拱在母猪肚皮下吃起奶来。
老母猪似乎并不讨厌这个外来的“孩子”。
小显凤吃饱喝足后,和小猪崽儿一起,偎在母猪的怀抱中睡着了。
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在猪身边发现了小显凤。
他扒拉开猪崽儿,将小显凤抱回了炕上。
谁知,第二天小显凤又回到了母猪身边……就这样,王显凤正式开始了她与猪为伴的生活。
她终日与猪为伍,看到的是猪的形象,听到的是猪的声音,自然模仿的也是猪的行为。
1982年,王显风的母亲改嫁了,王显风跟随母亲来到同村农民王文乾家。
王文乾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庄稼人,心地善良。
继父无数次地试图让她回到人的生活中,却因显凤积习难改,一直未能成功。
1984年夏,王显凤的一位在村小学教书的本家叔叔偶然来她家办事,谈话间,他忽然听到厨房里有异样的哼哼声。
当晚,小学教师怀着复杂的心情写了一篇《锅柽子村发现猪孩》的文章,寄给了当地的媒体,希望能得到社会的帮助,为王显凤寻一条出路。
此事一经报道,立即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猪孩”王显凤实在是一个太特殊的孩子。
11年关键的生长发育期都是在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度过,造成了她心理的严重畸形。
当时,对她进行的一系列科学检验和心理测量的结论令人沮丧。
世界物质性与发展规律的心得
世界物质性与发展规律的心得在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中,物质性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这构成了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
一切事物和现象,无论是自然界的还是人类社会的,无论是微观的还是宏观的,无论是科学的还是非科学的,都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物质性在科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从基本粒子到宇宙星系,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具有客观物质性。
科学的发展就是逐步揭示这些物质的结构、性质和规律,从而实现对世界的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例如,物理学中的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化学中的分子和反应动力学,生物学中的细胞和基因,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都是对物质性的深入探讨和解析。
然而,物质性并非是世界的全部。
世界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除了物质的、客观的方面,还有精神的、主观的方面。
这也是世界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
主观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虽然这种认识可能比客观世界的认识更为复杂和困难。
例如,人类的思维、情感、意志等精神现象,虽然无法直接观察和测量,但它们确实对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世界的物质性和精神性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物质是精神的基础和载体,而精神则是物质的反映和超越。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物质和精神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和斗争中不断前进的。
总的来说,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是我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必须面对和掌握的两个重要方面。
只有充分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才能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趋势;只有深入把握世界的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世界的进步和发展。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世界的物质性是唯物主义的基础,而发展规律则是辩证法的核心。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所有的精神现象都是物质的反映和结果。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中,事物的矛盾和对立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我们对世界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中。
无论是大自然中的山川河流,还是人类创造的建筑和科技产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人类生活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自然界中各种变化和运动的根本原因。
本文将从物质的本质、物质的发展过程以及物质发展的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物质的本质物质是构成现实世界的基本要素,它具有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
根据现代物质观,物质通常表现为具有质量和体积的,具有可感知属性的实物。
物质由微观的原子、离子和分子组成,通过不同的组合和排列形成各种物质的状态,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物质的本质是运动的。
根据物质运动的观点,物质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不断地变化和运动中。
物质的运动包括微观的分子动力学和宏观的物质迁移、变形等过程。
形成物质的运动的原因是微观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能量的转化。
二、物质的发展过程物质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包括物质的生成、发展和消亡等阶段。
在宇宙大爆炸后,物质通过星体的聚合和扩散等形式进行生成和演化。
在地球上,物质通过地壳运动、大气气候变化等过程进行演化。
而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的发展则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提高和科技进步。
物质的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条件、社会需求和人类智慧等。
自然条件如气候、地质和生物环境等对物质的生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需求指人类对物质生活和文化需求的追求,它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物质发展的进程。
人类智慧则是人们在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它直接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物质创新。
三、物质发展的规律物质的发展符合客观的规律,即物质发展的规律。
这些规律是在物质运动和物质转化中产生的客观规律性。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物质发展的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的普遍性和基础性:物质的发展是普遍存在的,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表现出物质的不断变化和发展。
2.辩证性和矛盾性:物质的发展是辩证的过程,包含着各种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包括我们所能感知到的一切实体,从微观的原子和分子到宏观的天体和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同时也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
本文将探讨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具有质量和体积两个基本属性。
质量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物质对于引力的反应。
体积是物质所占据的空间大小。
除了质量和体积外,物质还具有其他属性,如颜色、形状、密度、电导率等,这些属性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二、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物质是由原子或分子构成的。
原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形成分子、晶格等物质结构。
不同的原子和分子通过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物质。
例如,氧气由两个氧原子组成,形成O2分子;水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形成H2O 分子。
不同的物质结构赋予了物质不同的性质和用途。
三、物质的物态变化物质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物态,主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下,物质的分子紧密排列,相互之间有规则的振动。
液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相对较近,可以自由流动。
气态下,物质的分子之间距离较远,具有较大的运动能力。
物质在不同的物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受到温度、压力等条件的影响。
四、物质的能量和运动物质具有能量,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基础。
物质的能量包括内能、动能和势能等形式。
内能是物质分子或原子内部所具有的能量,动能是物质因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势能是物质由于位置或状态的不同而具有的能量。
物质的能量决定了物质的热力学性质,例如温度、热容等。
物质具有运动性,无论是微观的原子和分子还是宏观的物体,都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原子和分子的运动表现为振动、旋转和自由运动等形式。
物质的运动性与其温度有关,温度越高,物质的分子运动越剧烈。
五、物质的发展规律物质的发展受到一定的规律制约,其中包括物质的不灭性、运动性、转化性和发展性等。
1.物质的不灭性:根据物质守恒定律,物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通过物质之间的转化来改变其形态和组成。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物质是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各种物质都组成了这个世界,它能发挥承载其中的力量
并影响世界的变化。
全世界有不同类型的物质,这些物质市场互相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
基础,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物质本身是复杂的,这些物质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物理物质,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
物理物质是比较简单的,它不会产生新的成分。
有机物质经过生物活动而产生新的组成成分,化学物质是由组成元素和化合物组成的,元素是复合能量的组成成分,而化合物则是
反应后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物质质量。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物质的发展相互紧密联系。
物质的发展改变了
人类的生活方式,在西方从古希腊的凡格的哲学到现代的物质主义,物质不仅在哲学中承
载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社会秩序和实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认为物质主义就是对物
质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反映:物质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两者一般是分不开的。
物质的发展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物质不仅是技术的重要因素,也是不同文明
肩上的重担。
每一代人都会为自己的时代注入新的精神元素,他们会拥有新的物质追求,
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物质的发展推动着文明的演进与发展,物质与精神
元素互相影响,成就了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
总之,物质是维系世界和文明社会运行的基石,它具有活力和创造性,人们在发现、
创造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都要通过物质来实现。
不同的物质在世界的发展变迁中起着不
同的作用,即使物质本身复杂,它依然是世界的基本组成要素,促进着世界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范文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范文《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现象和变化。
从日月星辰的运转,到生命的诞生与消逝,从社会的变迁,到科技的进步,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发展着。
而在这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本质和规律,那就是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却能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单来说,物质就是构成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实体和场。
无论是我们脚下的大地,还是头顶的星空;无论是微小的原子,还是巨大的星系;无论是有形的物体,还是无形的能量,都属于物质的范畴。
物质的存在是客观的。
这意味着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无论我们是否喜欢它的存在方式,物质都按照其自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着。
比如,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这一过程不受我们的想法和愿望的影响。
即使我们希望地球停止转动,或者改变其轨道,这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质,一切都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着。
从微观层面上看,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停地围绕原子核运动;从宏观层面上看,大陆板块在缓慢地漂移,气候在不断地变化。
物质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等。
这些不同形式的运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了世界的动态画卷。
物质的统一性在于其客观实在性。
世界上的物质虽然形态各异、性质多样,但它们都具有客观实在这一共同的本质属性。
无论是自然界的物质,还是人类社会的物质,都统一于物质这一根本属性。
这种物质的统一性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了解了世界的物质性,接下来让我们探讨世界的发展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它揭示了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比如,在物理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对立的,但它们又共同作用,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指事物具有物质形态,包括物质的存在和物质的性质。
物质性既是世界存在的基本特征,也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性的发展规律则是指物质在运动和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它揭示了物质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规律。
物质性是世界存在的基础,没有物质的存在就没有世界。
物质具有质量、空间和运动的特点。
质量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物质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物质的固有属性。
空间是物质存在的载体,物质需要有一定的空间才能存在和运动。
运动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形式,物质通过运动实现一切变化和发展。
物质性不仅包括物质的存在,还包括物质的性质。
物质具有多样性和可变性。
多样性是指物质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存在着大量不同类型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气体等。
可变性是指物质的性质是可以变化的,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经历质的变化和量的变化。
物质性的发展规律包括质的发展规律和量的发展规律。
质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的规律,即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规律。
质的发展规律包括质的互变规律、质的量变规律和质的阶段性规律。
质的互变规律是指不同种类的物质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水可以变成冰或蒸汽,但其质量守恒。
质的量变规律表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数量的变化,如固体物质与液体的融化和汽化,量的变化不改变物质的质量。
质的阶段性规律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经历一连串的质的变化过程。
量的发展规律是指物质在不同条件下数量的变化规律,主要包括量的增减规律和量的消亡规律。
量的增减规律是指物质的数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增加或减少,如物质的聚变和裂变过程。
量的消亡规律是指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消失,如物质燃烧成灰一样,物质的数量发生了消减。
物质性的发展规律是普遍存在于世界的各个领域和层面的。
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规律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中,物质的发展规律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唯物史观,它认为物质世界是人类存在的基础,物质具有客观独立性和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追求揭示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以达到改造社会和实现人类自由发展的目标。
本文将从物质的本质、物质的发展和物质的规律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原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物质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实在的东西。
物质不是人们主观意识的产物,而是人们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物质对于人类来说是有限度、可感知和可改造的。
马克思指出:“物质是存在的唯一形式,即真实的,即物质世界,物质是感觉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物质的本质是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统一。
物质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包括无数的物质形态、性质和规律。
然而,在这种多样性之中,物质世界仍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它是以一定的规律和规则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二、物质的发展物质的发展是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之一。
物质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物质的发展是底层决定上层的。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变革、科学的进步、技术的创新等都是物质的发展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物质的内因是物质内部的矛盾和斗争,物质的外因是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影响。
物质的发展是通过内部矛盾的不断变化和斗争的推动来实现的。
三、物质的规律物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物质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的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和实践来揭示和掌握。
物质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长期性的规律。
物质的规律主要包括生产规律、经济规律、科学规律、自然规律等。
生产规律是人类社会中生产活动所独有的规律,它决定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变化。
经济规律是指反映经济活动中客观规律的规定。
科学规律是揭示科学研究活动中普遍性规律的规律,它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自然规律是物质世界中自然界存在的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心得体会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心得体会全球发展与物质性是当今审视世界趋势和前景的两大视角,集中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研究全球发展与物质性,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好地提升人类的生活水平。
因此,以下将就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做一些心得体会。
从客观上看,世界的物质性是指世界的自然资源、物质产品和物质服务的总和,包括物质性资源的消耗、利用和分配。
它代表着物质财富的变化趋势和物质产出水平,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发展水平。
无论从空间还是时间上看,世界的物质性发展趋势存在着明显的不均衡性和不对称性,即物质性资源在全球各地存在着差异化分布,也反映出物质性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另外,随着自然资源枯竭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处于全球发展的重要地位,人类社会对于物质性发展趋势也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科技发展、可持续发展及政府的物质性政策,也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全球物质性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从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来看,它们既反映出全球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暗示着物质财富的分布不均衡,以及面临资源紧张和污染破坏等问题。
未来,各国政府都应该重视可持续发展,加大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力度,落实有力的发展政策,优化物质性资源的配置;并调动民众的积极性,积极参与推动可持续发展和物质性发展的权益保障;同时,应该以科学的理念引领发展,把握社会变革的正确方向,促进实现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从物质性及发展规律心得体会可知,在全球各地存在着资源枯竭和分配不均衡等问题,应加强对物质性资源的管控,提高变革的效率和质量,实现物质性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重视可持续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和引导,调动全民参与推动发展,并应及早采取有效措施,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01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推荐下载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人类的意识。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屋子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线。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辨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静止,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来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直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发展规律
试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发展规律内容摘要: 真正的哲学的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关键词: 物质实践发展规律矛盾宇宙有多大?世界又有多大?当这样的问题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的浮现时,我们所能知道的莫过于:世界是物质的,它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
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把世界如实的看作永远在一定的时间, 空间中按照自己固有的规律运动,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这是唯一正确的科学的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最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是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和实事求是,按世界本来面貌认识世界,遵循世界固有地发展规律改造世界的坚实的哲学基础。
哲学物质概念的发展过程我们所处的无限多样的现实性的世界,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统一的基础呢?如果说有, 世界上的各种事物,现象以及它们的共同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又是什么哟?这是从哲学产生哪一天起就提出的问题,也是哲学家一直探讨和争论不休的中心课题。
和是在与唯心主义的不断斗争中发展的,科学的物质观不是一下子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逐渐完善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它一方面,要同唯心主义对世界本原的虚构,对物质的歪曲解释不断进行了斗争,另一方面,它自身也受到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的限制, 又不断的突破这个限制, 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地向前发展。
客观唯心主义者采用把人的思想,观念“客观化”的手法,断言有一种客观的精神实体,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世界的基础和本原,一切客观事物,现象只是客观精神的创造和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者较为直接了当,称人的主观精神是客观事物,现象的本原和基础。
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 ,认为“物质不过是人的主观思想” ,是人的观念的感觉. 如:贝克莱,科学的物质概念就是在同唯心主义的不断斗争中发展的。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小悦悦事件”“两车先后碾过两岁女童,十多冷血路人见死不救”,至今看到这个标题都触目惊心,管不住的泪就会湿了眼眶。
事件发生后,各大新闻媒体、知名网站都对其进行了详细报道及跟踪报道。
社会沸腾了,面对这样事情的发生,没有人可以再保持沉默。
课堂上,老师一遍遍的重复,这不是新闻报道,是一个知识分子兼教师的反思还有无奈,他只有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成为那“十九分之一”。
在那时,我真切得感到一个老师的愿望,不要求自己的学生出人头地,要求他们堂堂正正做人。
网络上,人人网、qq、微信、飞信、百度等等铺天盖地的新闻、感慨、帖子、评论……人们没有办法平复自己的心情,只希望自己的悲愤让社会,让世界听到。
人们都在无奈地祝福“但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但愿天堂里没有冷漠”;人们都在思考,都在质问“人们在逃避和担心着什么?这18个人如此一致的见死不救行为,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心态,又折射出怎样的社会道德风尚?而我们到底生活在什么样的一个社会里,这个社会还有温暖和爱心存在吗?下一个悲剧是否还会继续重演,危机关头,你是否又会伸出温暖的双手?”等等这样的问题。
我的脑海中也有满满的同样的疑问。
事物的联系是具有普遍性的,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些都可以说明十八个人的冷漠不仅仅是十八个人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
我认为:“小悦悦事件”与社会问题才是本质联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物质水平与精神水平已经不能平衡了。
对于这件事,应该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基础之上,分析本次事件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通过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相信不久将来这样的事再也不会发生。
因为事物的永恒发展,我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论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其独特的观念、理论、制度与道路(实现途径)等综合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新模式。
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的物质性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生动体现。
我们只有从多维度、多层次来正确理解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坚定不移地沿着这一道路前进,将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也正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共同揭示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从与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本质的观点的根本特点。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包括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政治活动、社会改革活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等。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的物质性、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与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和理论体系,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事物分为两大类: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活动分为两大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它们都涉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意识。
对它的不同回答可以讲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意识,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它的不同回答可以将哲学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回答了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后,还必须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它不同回答,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既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彻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唯物主义对物质范畴的理解经历了从朴素到科学、从片面到比较全面的认识过程。
恩格斯指出物质的概念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它明确了哲学物质概念和自然科学具体的物质形态及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列宁对物质的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人的感觉而存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①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切物质具有反应特性及低等生物的刺激反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特殊的物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③从本质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因此,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④: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一方面,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社会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为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时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生产、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基础。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这就要求我们从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出发。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出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启示: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全面发展;经济全球化:顺应潮流,把握机遇,发展自己。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事物的发展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启示:社会主义作为过程集合体,它将经过自身的长期发展,向着共产主义迈进,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潮流。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它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的对立面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斗争性与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同一性的作用:第一,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有规律地向对立面转化。
斗争性的作用:第一,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斗争是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的产生的决定力量,从而使旧事物发展成新事物。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表现出和谐。
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事物的性质。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