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春 秋 时 期 晋 国 的 民 族 关 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春秋时期晋国的民族关系

任晓晶

【内容摘要】春秋时期是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晋国自古以来多戎多狄,双方长期并存,在频繁的战和关系中不断地相互影响、渗透。最终戎狄融入了晋国版图,这对晋国及其以后的政局演进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春秋时期晋国戎狄融合

一引言

三代以来,中原诸夏民族与戎狄曾经长期杂处,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构成了先秦历史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对后世华夏文化的奠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晋国自古以来与戎狄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史载唐叔虞初封时,由于“戎狄之与邻,而远于王室,王灵不及,拜戎不暇”[1],因而采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2]的统治方式。曲沃并晋之后,其疆域始逐渐扩展,献公时先后灭耿、魏、霍、虞、虢等诸夏小国。不过,“戎狄与之邻”、“戎狄之民实环之”[3]的状况并没有多大的改变。当时,骊戎、茅戎、姜戎、陆浑之戎处其南,山戎包其北,而自北向南,整个东部的广大地区,又尽为狄有。正如马长寿所说:“晋国的古代居民占大多数的并不是华夏,而是华夏以外的戎狄部落或部落集团。”[4]晋国与其周边的戎狄由最初的对峙和紧张,最终走上了一条融合的道路,其融合的道路和影响很有研究的必要。

二晋与戎狄的交往途径及影响

(一)兼并战争

晋国初封时,仅“方百里”,无力与常来侵扰的戎狄争斗。晋国虽然从曲沃并晋、

强以后,开始扩张兼并,但这一时期主要针对的是周围的华夏小国,

山西博物院学术文集(2011年)

则仍然是防御政策。献公之世,晋灭十余个诸夏小国,却只消灭骊戎一个戎狄族。

攒函之会后,晋国对戎狄的形势大为好转。从公元前594年开始,两年内晋先后灭赤狄潞氏,长狄瞒,赤狄甲氏、留吁、铎辰。晋境向东大大拓进,自今晋东南至冀南、豫北,大片狄土及为狄所攘夺的邢、卫故地如河内、朝歌、百泉、邯郸、范等全部入为晋地。至此,晋与东方齐、鲁、卫诸国接壤,开始连成一片。

春秋后期,六卿专政。为拓展各自实力,六卿势力也开始越过霍山,向太原盆地的戎狄地区发展。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卿大夫中行穆子帅师讨伐无终,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即太原),彻底打败戎狄势力,占领太原盆地。之后又在前530年和前520年相继攻灭太原盆地周围的白狄三部鲜虞、肥、鼓,大大巩固了对太原盆地的控制权。晋定公时,智伯灭仇由。晋出公十六年(前459年),“荀瑶伐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取穷鱼之丘(今河北涞水县西)”[5]。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赵襄子北登夏屋山,宴饮代王,“阴令宰人各以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6]。至此,晋国在北部和东部的领土和势力大为扩展。

《左传》中关于晋国与戎狄交往中半数是记载晋与戎狄之间的相互征伐的。战争是双方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它能迅速打破各族间原有的界限,促进各族的交往和融合。

(二)和戎结盟

晋国的民族关系直接关系到统治的安危,除征伐手段之外,“和戎”也是其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晋国利用戎狄来增强自身实力,而戎狄也利用晋与诸夏间的矛盾来谋获利益。“和戎”政策的实行为双方的共同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进步。

“和戎狄”由来已久。早在晋献公时期,与戎的联姻开始,说明晋戎素有往来。晋惠公时期,晋国安置被秦国驱逐出来的陆浑戎于晋南鄙,其中的一支姜戎曾在前627年配合晋军在崤山伏击秦军,全歼其东征军。陆浑戎依附于晋国,是晋国南面的安全保障,对晋文公的霸业形成有很大关系。

白狄由于处在晋、秦两强之间,对秦、晋叛服不定。到晋成公时期前601年,“白狄及晋平。夏,会晋伐秦”[7]。直到前582年,双方关系一直很好。

晋景公时期,前589年,晋国利用戎狄内部矛盾,主动到众狄中进行动员说服,举行函会盟,号召众狄共同对付赤狄,得到众狄响应,为进一步消灭赤狄奠定了基础,晋国在与狄的战争中由劣势转为优势。

晋悼公时期发生了有名的“魏绛和戎”。当时晋国霸业面临着危机,悼公即位后,为了摆脱困境,调整了对外政策。赤狄败亡后,众狄推举北戎无终部首领为盟主结成部落联盟。当时晋国疆域尚未越出霍山,霍山以北分布着以无终为盟主的北戎诸部,他们的活动基地在今山西东北部边境的代地。通过魏绛和戎,晋国疆域开始越过霍山向北拓展。魏绛和戎的成功实践,促使晋国“始复霸”,晋国也由此得以摆脱内外交困的局面,盛极一时,“八年之中,

晋国在政治上“和戎狄”与其军事上的对狄作战是相辅相成的。

相比较而言,结盟不仅可以减少冲突,使社会稳定。正如论者所说,晋国与戎狄结盟

“有一种潜在的作用为旧史家所不曾提及,那就是结盟无形中促进了春秋时期的民族大融合”[9]。

(三)政治联姻

通婚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通婚可以促使不同民族在血统上相互混融,减少民族之间的差异,使之趋于统一。其间通婚多具政治色彩,对当时晋国和戎狄之间的关

系更是影响巨大

(表一)。婚姻关系的建立,使得双方之间在政治上的关系更加密切,

对双方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明显。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晋国在与秦国绝交时,

曾对秦国说过这样的话,“白狄及君同州,君之仇仇,而我之昏姻也。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伐狄。’

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威,而受命于吏。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

是用告我。”可见,婚姻关系极大地影响了双方的政治关系。

婚姻不仅具有政治方面的意义,也是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发现于晋东南的虞侯政壶,据推测,这件器物流传到当时戎狄的手中,很可能是在虞国灭亡之后,晋人掠取了虞器,晋成公嫁女伯姬给赤狄潞子婴儿时,此器作为陪嫁之物一同带到赤狄的。

春秋时期中央政治格局松散,王室衰微,北方戎狄的东南迁徙,使得晋国和戎狄相错而居,地理上成为紧邻,但是彼此之间在政治格局、文化方式上却存在很大差异,而联姻恰好能够帮助双方在政治文化乃至经济文化生活上相互影响,加速双方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这正是春秋时期民族大融合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四)人才流通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增强自身的实力,很注意对人才的吸引和重用。从《左传》记载的“楚材晋用”典故可见,晋国注重吸引重用人才在当时是有目共睹的,

论春秋时期晋国的民族关系

春秋时期晋国与戎狄通婚表表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