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关于咸阳地方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合集下载

第一讲 关于咸阳地方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讲 关于咸阳地方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一讲关于咸阳地方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取名为“咸阳”的几种说法1.“双阳”说《三辅黄图·三辅》:《禹贡》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

古丰、镐之地,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

秦孝公十二年,于渭北作咸阳,徙都之。

咸阳在九嵏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

陈直:《三辅黄图较注》清修《陕西通志》和1937年修《重修咸阳县志》2.“星宿”说或“天象”说《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贞做注时又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咸”为西北方位的星名《周易·系辞》:咸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下润,润下作咸一阴一阳之为道“因此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史记·秦始皇本纪》)3.氏族说《路史·后纪》:咸氏族:巫咸族后裔巫咸是伏羲部的一支“山”——“北山”——“九嵏山”咸阳塬——“毕陌”、“毕塬”——“咸阳北坂”——“渭城北坂”;——“五陵塬”——“北塬”原——塬二、周陵封土堆与咸阳师院封土堆的问题秦孝公:葬栎阳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昭襄王:葬芷陵孝文王:葬寿陵庄襄王:葬阳陵(见子陵)秦始皇:葬丽山陵秦二世:红孩儿冢(曲江池南)周王陵在咸阳原上的文献资料:1.1937年咸阳县长刘安国监修的《重修咸阳县志》云:“周文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毕塬上”。

2.唐·颜师古《汉书》注:周文王、武王陵在长安西北四十里。

唐《元和郡县志》又云:咸阳县治,毕塬也。

3.宋·宋敏求《长安志》:葬于毕塬。

4.明万历版《陕西通志》:葬毕,咸阳县治,毕塬也。

5.康熙版《陕西通志》:文、武陵在咸阳县北毕塬。

主张渭河以南说者有:1.《竹书纪年》云:文王葬毕,毕近丰。

2.《汉书·地理志》:太子发祭于毕。

毕文王墓,近镐也。

3.魏《皇览》:文、武、周公冢,皆近京兆长安镐也。

又说:秦文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一十里,毕陌中大冢是也。

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

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

作者: 刘庆柱
出版物刊名: 文博
页码: 200-211页
主题词: 咸阳城 秦都咸阳遗址 秦始皇陵园 考古工作 布局结构 宫城 咸阳宫 城南 秦文化 咸阳原
摘要: 在秦文化研究中,秦咸阳城布局形制是个重要课题,七十年代以来,在秦都咸阳遗址考古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基础上,秦咸阳城布局形制问题的研究也提上了日程,并为学术界越来越重视。

本文想就秦咸阳城布局形制及其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秦咸阳城问题目前关于秦咸阳城的研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咸阳都城南靠渭水,因为渭水不断北移,故城遗址受到冲决,目前已看不到城址的踪迹。

因此,关于秦咸阳城的布局形。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

陕西咸阳市秦文化的考察陕西咸阳市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中心。

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咸阳市的重要文化遗产。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把咸阳作为都城,修建了万里长城,并以秦始皇陵为中心,修建了一系列规模庞大的陵墓群。

这些陵墓是中国古代的壮观景观,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咸阳市是全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除了秦始皇陵以外,咸阳还有许多值得考察的地方。

比如:咸阳城、秦汉遗址、崇拜山文化遗址、城盖山汉墓等。

这些文化遗址展现了秦文化的深厚底蕴,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和学者来到咸阳市考察。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说,咸阳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对秦文化进行考察,这些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对于提升咸阳市的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我们可以考察咸阳市的历史文化发展。

秦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但重要的朝代,为中国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咸阳市作为秦朝的首都,保留了许多秦朝建筑和文化的遗迹。

我们可以从保护这些遗迹、研究这些遗迹,来了解秦朝的社会制度、文化状况、艺术风格以及科技水平。

同时还可以通过考察咸阳市的历史,探讨中原文化和西南文化的渊源和交融,了解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演变。

其次,我们可以考察陕西咸阳市的经济文化发展。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咸阳市的著名文化遗迹成为了旅游者最爱的目的地之一。

这为咸阳市的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是咸阳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例如,在秦汉遗址上开发建设、研究传统农耕文化、保管文物等都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秦文化的文艺表现和创意设计,如秦缘歌舞、秦文化博物馆等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这些措施既可以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加强人们对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认识。

最后,我们可以考察咸阳市的社会文化影响力。

咸阳市因其历史和文化背景而具有高度的社会文化影响力,通过展示咸阳市的秦文化,可以激发社会公众对历史的热情,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可以促进世界文化交流。

咸阳历史文化遗产分析

咸阳历史文化遗产分析

咸阳历史文化遗产分析摘要:通过对咸阳历史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秉承不同历史文化遗产风貌,探索和完善差异化的保护思路。

关键词:咸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传统特色风貌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反映了我国历史进程中的民俗文化,蕴含着非常丰富和宝贵的历史信息,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优秀传统品质,涉及到哲学思想、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历史文化风貌区的建设中,保护好其独特的传统特色风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咸阳历史文化遗产的构成1994年1月咸阳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秦都”“帝陵”“明清城”三大历史文化要素是构成我市名城资源的主要内容。

但是咸阳丰富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要素也是构成咸阳历史文化遗产风貌重要部分。

1.1文物古迹咸阳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

市域范围内现有文物古迹4951处,列为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7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市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9处。

文物古迹的类型主要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古树等等。

此外,已发现的历代文物有6万多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170件。

1.2秦宫、秦直道遗址位于咸阳市渭城区窑店、正阳乡。

始建于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由栎阳迁都于此。

其后历代秦王多次扩建。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仿六国宫殿建六国宫,并扩建了皇宫咸阳宫。

公元前206年被项羽焚毁。

50年代末至80年代多次勘探、发掘。

城址位于今咸阳城到高干渠之间,南部因渭水河道北移,已无痕迹可寻,现存面积约20平方公里。

秦直道在咸阳市域范围内淳化县凉武帝村至旬邑县段。

秦直道目前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被国家列为大遗址保护工程。

1.3西汉帝陵区西汉(前206–公元25)共有11位皇帝,除2位葬于西安郊区,其余9帝均葬于咸阳塬上。

具体位置从东至西依次为阳陵、长陵、安陵、义陵、渭陵、康陵、延陵、平陵、茂陵。

咸阳塬东西绵延40余公里,南北绵延约14公里,总面积500余平方公里。

咸阳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三

咸阳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三

咸阳历史知识点汇总高三咸阳,位于中国陕西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作为古代中国的首都,咸阳承载着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承。

它是中国古代秦汉文化的瑰宝,也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资源。

本文将针对高三历史课程,为大家汇总咸阳历史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段丰富的历史。

一、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咸阳市秦都区秦始皇陵景区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巨型地下宫殿式陵墓。

它是秦始皇的陵墓,也是现世最大的古代皇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咸阳修建了这座宏伟的陵墓。

它的发现对于研究秦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兵马俑兵马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是秦始皇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秦代的军事官僚制度的生动写照,也是世界考古界的奇迹之一。

兵马俑的发现震惊了世界,展示了秦代彪悍的军事力量和丰富的军事装备。

三、咸阳地宫咸阳地宫位于咸阳市秦都区,是一座相对隐秘的地下宫殿遗址。

地宫是中国年代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地下宫殿,其建筑布局精密,结构独特。

地宫内曾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和珍宝,为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咸阳八景咸阳素有“一陕皆众城,一咸皆古都”的美誉,其风景名胜众多。

在咸阳市区,可以欣赏到许多有特色的风景,被人们誉为咸阳八景。

这些景点分布在咸阳的山川之间,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

五、咸阳历史文化街区咸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咸阳市区内,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街巷,以其充满历史韵味的建筑和文化氛围而闻名。

街区内的建筑融合了传统的汉唐风格,街道两旁是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和店铺,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的咸阳。

六、文景之城咸阳历史名城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文化而蜚声中外。

咸阳曾是古代中国的大都市,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这座城市里,可以领略到古代文化的瑰宝和历史的厚重,感受到咸阳作为古都的独特魅力。

总结:咸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承。

秦始皇陵、兵马俑、咸阳地宫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遗址,对于研究秦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咸阳的立废是秦王朝的一部兴衰史.

咸阳的立废是秦王朝的一部兴衰史.

[超星数字图书网名师讲座]咸阳的立废是秦王朝的一部兴衰史王学理一、咸阳的定都与建设二、咸阳都城的规模与布局三、交通、桥梁与城市管理四、咸阳考古的回眸与缺憾五、有关秦都咸阳的几个问题前言秦国自襄公(公元前777年~前766年)开始,离开陇东高原、进入今陕西境内,便沿着汧水、渭水向关中平原的腹地运动。

国君所居的政治中心城邑的形成及多处都城的建立,明显地勾勒出它多次播迁的轨迹。

咸阳是秦国最后选定的一个都址,在此之前依次就有六个居留城市,即:“徙都汧”、“汧渭之会”、平阳、“卜居雍”、“居泾阳”、“城栎阳”、定都咸阳。

咸阳不仅是秦国到统一后秦帝国的重要都城,而且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古都之一。

如果说秦定都雍城而使“后世子孙饮马于河”(《史记·秦本纪》),是秦国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秦徙都咸阳则是秦“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秦始皇本纪》),最终并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又一座里程碑。

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徙都,至二世亡秦(公元前207年),咸阳经过了七代国君长达144年的经营,雄踞关中,虎视天下,位于列国之首。

特别是秦并天下之后而一跃为全国的首府,成了“天下辐辏”的中心,其形成的规模空前、繁荣昌盛达到了顶点。

堪称当时世界东方的一颗明珠,放射出奇丽的光彩。

在长达一个半世纪里,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咸阳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秦国到统一后的秦帝国两个历史时期。

而作都城,从它的“兴起”到“废毁”,则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创建期(秦孝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即公元前350~前38年)、发展期(惠文王前元元年至庄襄王三年,即公元前337年~前247年)、鼎盛期(秦始皇统治时期,即公元前246~前210年)和衰败期(秦二世元年至秦亡,即公元前209年~前207年)[53]。

咸阳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历史上由诸侯割据、群雄并峙、纵横捭阖、纷争抗衡的列国乱世过渡到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帝国的建立、而又急剧毁灭的时代。

咸阳市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咸阳市人文历史旅游资源

三、饮食文化
锅盔牙子,烤好的薄饼夹 上腊汁肉,又脆又香,是 咸阳一绝。
石子馍是陕西民间的一种 古老的汉族风味小吃,因 其是将饼坯放在烧热了的 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 名。
三、饮食文化
长武血条汤
彬县御面
三、饮食文化
凉皮肉夹馍
四、历史人物
1.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 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在父祖的熏陶下, 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 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其 父去世后,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 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 建初中基本修成。
二、民间艺术
民间草编 很早以前,咸阳人民就用勤劳灵巧的双手把随处可 见的杨柳、枝条、麦秸、玉米皮等精心编制成各种 漂亮实用的日用品和工艺品。在咸阳农村,民间编 织工艺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浓厚的地方风 情和现代色彩。
二、民间艺术
皮影戏 又名“灯影戏”,是用灯光照射用兽皮或纸板做成的 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一种戏剧形式。 陕西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前,在关中地区很为 流行。由于皮影戏演出简便,表演领域广阔,演技细 腻,活跃于广大农村,深受农民的欢迎。
四、历史人物
3.马超(176年-223年1月),字孟起,扶风茂陵 人(今陕西兴平),汉末卫尉马腾之子,东汉末 年及蜀汉开国名将,汉末群雄之一。 早年随父征战,马腾入京后,马超留驻 割据三辅。潼关之战被曹操击败后,又割据 陇上诸郡。失败后投靠张鲁,又转投刘备。 刘备建立蜀汉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凉州 牧。
五、历史事件
5.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宴请 文武百官及70余位博士。宴席上群臣 争议分封,众儒生借古讽今,非议朝 廷,秦始皇准允李斯建议,除保留秦 国历史及卜筮、医学、法令等书籍外, 其余一律焚烧。次年,秦始皇下诏求 贤,但因有人非议始皇帝的政策法令, 遂设计坑杀了460余名方士和儒生。 史称“焚书坑儒”。“焚书坑儒”首 开思想文化专制的先例,为历代帝王 所效仿,极大地摧残了中华民族精神 和文化艺术,其恶劣影响至今未能根 绝。

陕西咸阳社科课题

陕西咸阳社科课题

陕西咸阳社科课题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迹。

社科课题是指以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为基础,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陕西咸阳社科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是关于咸阳市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

咸阳市是中国古代首都之一,曾经是秦朝的都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一个可能的陕西咸阳社科课题可以是:“咸阳市的历史遗迹保护与文化传承”。

这个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包括对咸阳市内的历史遗迹进行调研,了解其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分析保护和传承的难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首先,研究者可以对咸阳市的历史遗迹进行调查和文献研究,了解这些遗迹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保护状况。

这可以包括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咸阳城墙、咸阳博物馆等知名历史遗迹。

通过对这些遗迹的详细了解,可以揭示其文化价值和保护的必要性。

其次,研究者可以分析咸阳市历史遗迹保护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这可能涉及到遗迹的自然老化、人为破坏、旅游开发带来的压力、管理和保护机构的不足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可以找出导致遗迹破坏和文化传承困难的根本原因。

最后,研究者可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以实现咸阳市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承。

这可能包括完善保护机构和管理制度,加强遗迹的修复和维护工作,提升遗迹的文化教育和旅游开发价值,加强公众的文化意识和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建议应该是可行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同时也要注重遗迹的保护和传承的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综上所述,陕西咸阳社科课题的研究内容可以涉及到咸阳市的历史遗迹保护与文化传承。

通过对历史遗迹的调研和分析,可以揭示遗迹的文化价值和保护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以实现咸阳市历史遗迹的保护和传承。

这个课题的研究对于促进咸阳市的文化发展和旅游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汇总]秦都咸阳

[汇总]秦都咸阳

[汇总]秦都咸阳秦都咸阳秦都咸阳的考古咸阳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帝兼并天下后成为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其规模宏大,景色壮丽、交通发达,文化鼎盛,经济繁荣,被史学家誉为当时照亮东半球人类文明的灯塔,也被后人称为中华第一帝都。

1、宫城和郭城的问题宫城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探测出宫城遗址,呈长方形。

西墙压在十三号公路上,东墙区在姬家道,南墙在牛羊村的塬下,北墙在一号遗址北。

南墙长902米,北墙长843米,西墙长576米,东墙基保存较差,估计周长2956米。

墙基宽5.5-7.6米,距地表深1.4-2.2米。

断代与“冀阙宫廷”同属战国时期。

宫墙内分布着八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其中一号遗址位于城北部偏西,四号遗址位于城北部偏东,西南是三号遗址,西北是二号遗址。

塬下城内有多处路土和小面积夯土。

郭城(大城)关于咸阳有无大城的问题,经过考古工作者近三十年的调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城墙遗址踪迹。

因而目前存在四种说法:即武伯伦先生在《西安历史述略》中提出:“由于渭水的冲刷,咸阳古城遗址已很难究寻”,杨宽先生在《西汉长安布局结构的探讨》中说:“咸阳宫以及咸阳城址已因渭水长期泛滥和不断向北移动而被冲毁”。

又在《秦始皇陵布局结构的探讨》中提出“咸阳是以西宫城连接东边大郭的布局”。

刘庆柱先生在《论秦咸阳城布局形式及相关问题》一文中明确提出咸阳城有筑城墙。

而且推断出咸阳城东西约7200米,南北约6700米。

由于渭水北移,估计原来咸阳城南部约有南北3225米宽的地段已被河水冲毁(此为有城“临水”说)。

王学理先生在1985年完成的《秦都咸阳》一书中提出“咸阳根本不存在郭城”。

他认为:“早期的咸阳城是以孝公时的‘冀阙宫廷’为基点向外展开的。

而且仅有宫城,并不曾形成真正的外郭城,充其量也不过是向西南扩散的附郭而已。

也许诸多宫城的连属,就是咸阳的大城”。

后来又在1999年完成的《咸阳帝都记》中从咸阳无郭城的历史根源,秦统治者重宫城不建郭城认识根源及思想根源,详宫略城的文献记载等方面陈述了“咸阳有宫城无郭城”的理论。

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初探

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初探

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初探摘要:结合新一轮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过程,总结了新时期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面临的问题,初步提出了名城保护的空间层次及保护体系并阐述了名城保护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咸阳市abstract: based on a new round of the xianyang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protection planning compilation process, summed up the prote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of xianyang in the new period, initially proposed the spatial level and protective system of protection and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rotection.keywords: history and culture protection planning; xianyang city;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1 引言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古老文明形象化标志[1]。

我国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30年内,有力促进了名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然而在区域城市化加速和大规模城乡建设的背景下,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冲击”并存的局面。

在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推进下,咸阳城市空间格局发生了转变,城市新区将承载新一轮开发建设,使得咸阳历史文化保护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何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构建合理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推进咸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全面、整体、可持续保护等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秦朝咸阳的描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秦朝咸阳的描述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秦朝咸阳的描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引言部分是一篇文章的开端,它旨在向读者介绍本文所要涉及的主题和结构,并明确阐述文章的目的。

接下来将详细描述秦朝咸阳的描述。

1.1 概述:本文将对秦朝咸阳进行详细描述和解释。

咸阳作为秦朝的首都,具有重要地位和丰富历史背景。

通过深入研究咸阳在秦朝时期的地理位置、政治地位、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秦朝这个重要历史时期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展开对秦朝咸阳的描述:引言、咸阳的地理位置和背景、咸阳在秦朝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咸阳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解释咸阳在秦朝的影响力及意义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并解释秦朝时期咸阳这座古都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角色的描述与解释,揭示咸阳对国家统一、历史演进以及文化、艺术传承产生的深远影响。

进而强调咸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并展示其对后世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通过以上引言内容,读者可以明确本文将详细描述秦朝咸阳的各个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和背景、政治地位和重要性以及城市规划和建筑风貌。

文章旨在解释咸阳在秦朝时期的意义和影响力,突出其对国家统一、历史演进以及文化、艺术传承的巨大贡献。

最终目的是提高读者对咸阳在中国历史上的认知,并凸显其重要性与价值。

2. 秦朝咸阳的描述2.1 咸阳的地理位置和背景咸阳位于中国陕西省咸阳市,是秦朝时期的首都和政治中心。

它地处关中平原,北临渭水,南濒秦岭,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咸阳周围山河环绕,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农业生产和人口居住。

这些地理条件使咸阳成为秦朝建都的理想之地。

2.2 咸阳在秦朝的政治地位和重要性作为秦王朝的政治中心,咸阳在整个秦朝统一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秦始皇即位后将嬴姓改为赢姓,并选择咸阳作为新王朝的首都。

咸阳成为集中国家政治权力、军事力量、经济交往和文化发展于一体的重要城市。

秦朝的都城咸阳与长安的建设与发展

秦朝的都城咸阳与长安的建设与发展

秦朝的都城咸阳与长安的建设与发展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建都咸阳和后来迁都长安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秦朝都城咸阳与长安的建设与发展,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影响。

一、咸阳的建设与发展咸阳作为秦朝的第一都城,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

秦始皇即位后,将咸阳作为国都并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建设。

咸阳城按照"九重则天"的格局设计,城墙高大雄伟,城门雕工精细,展现了秦朝统一天下的威严与壮丽。

同时,咸阳的内部布局也非常严谨,规划有序,分为内城和外城,内部建有宫殿、官署、庙宇等重要建筑。

在经济方面,咸阳位于渭水河谷,交通便利,且农业资源丰富,成为秦朝的农业中心。

同时,由于秦朝对商业的重视,咸阳也成为贸易中心,吸引了大量商人和手工业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

咸阳在文化领域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秦朝实行了焚书坑儒的政策,推行法家思想,使咸阳成为法家学派的中心。

同时,咸阳还建有敦煌学问殿、史馆等重要学术机构,培养了一批出色的文人学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长安的建设与发展秦朝灭亡后,咸阳成为一座被废弃的城市,而后来的汉朝重新选择建都地点,决定将都城迁至长安。

长安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汉、唐两个伟大王朝的首都。

长安的建设首先得益于咸阳的基础,汉朝重建都城时充分利用了咸阳的遗迹和资源。

长安城同样呈现了规划严谨的巨大城墙和精美的城门,城内建有宫殿、官署、贸易区等。

长安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城市建设上,还与汉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息息相关。

政治上,长安成为了汉朝权力中心,国家重大事务集中处理于此。

经济上,长安作为中原地区的商业中心,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形成了繁荣的市集。

文化上,长安成为了汉朝文化的中心,大量文人学者云集于此,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

长安的建设与发展对中国历史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作为中国古代都城的代表,奠定了后来一系列朝代都城建设的基础和规范。

谈咸阳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谈咸阳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二、利用地方志是咸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举措
(一)新咸阳志中应设立专志记述旅游业 娱乐场所是一个地方旅游业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过去咸阳
基金项目:咸阳市委宣传部立项科研项目“咸阳地方志与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6C012),主持人:贺红涛,参与 者:魏敏、马郁、梁晶。
作者简介:魏敏(1977—),女,陕西咸阳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学前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 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旅游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文化的内涵与品质,又决定着旅 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实践证明,一个地区拥有文化旅游资源 优势并不代表该地区同样具有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优势,只有坚 定自身的文化自信,既遵循规律,又突出地域特色,提升旅游业 的文化内涵和品位,突出文化的经济价值,不断创造和生产新产 品,催生发展新业态,才能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 势,更加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 经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8年7月下半月刊
旧志对这类场所不够重视,记载非常简略,新志要将影剧院、文 化宫、游客场和舞厅等收录在内,要将有关内容细心加以整理充 实,使之成为开发旅游的可靠资料。近几年,一些地方民俗风情 人造景点规模大、刻意追求“大而全”、投资额大盲目上马,重 复建设、粗制滥造,对地方经济造成很大损失,对此,咸阳各级 政府要有忧患意识,要居安思危,要利用地方志资源,强化可行 性论证分析研究,谨慎开发民俗风情项目。
三、咸阳利用地方志开发旅游资源需注意的问题
地方志旅游资料在旅游研究中无疑有很高的价值和无可替代 的作用,根据各地利用地方志开发旅游资源的先进经验来看,在 利用地方志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路径思考

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路径思考

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路径思考摘要咸阳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内涵丰富,是咸阳重要的文化名片,分析咸阳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如何充分开发利用好咸阳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推动红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之成为弘扬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课堂,成为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咸阳;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路径一、咸阳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所在红色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斗争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咸阳红色文化资源具体是指革命战争年代在咸阳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等。

咸阳作为陕西的红色资源大市,拥有数量众多的红色文化资源,这既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发展红色旅游、推动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

(一)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品位较高,开发价值大咸阳地处关中腹地,不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资源。

从1925年12月咸阳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中共三原特别支部的建立,到1949年7月咸阳全境的解放,在咸阳人民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史中,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涌现了许多革命先烈,留下了许多红色遗存。

其中包括重要历史事件遗址,重要机构遗址,领导人及烈士故居,革命烈士墓,纪念场馆等等,较为著名的革命遗址148个。

在这些遗址中,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91个、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5个、革命领导人故居13个、烈士墓22个、纪念设施17个。

按照年代分类,民主革命时期的遗址121个,其中大革命时期18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32个、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71个,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纪念设施或墓地27个。

这些重要遗址遗迹具有分布集中的特点,重要历史事件和机构遗址主要分布在革命老区旬邑、淳化、泾阳、三原、长武、彬县六县,共110处,占总遗存数的74%,成片成规模地主要分布在旬邑、淳化,其次是泾阳、三原,而以旬邑最为集中。

历史名城教案:以秦朝首都咸阳为例,让学生了解历史名城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名城教案:以秦朝首都咸阳为例,让学生了解历史名城的发展和变迁

历史名城教案:以秦朝首都咸阳为例,让学生了解历史名城的发展和变迁一、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秦朝首都咸阳为例,让学生了解历史名城的发展和变迁。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秦朝首都咸阳的历史背景、城市规划和建筑特色。

2.掌握历史名城的概念、发展和变迁。

3.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咸阳的图片,导入本次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讲授(25分钟)1)了解秦朝首都咸阳的历史背景。

在秦朝时期,咸阳是国都和行政中心。

咸阳城是秦朝著名的大规模城池建设之一,西汉、唐代和明代的皇城设计也受到它的影响。

由于咸阳举足轻重的地位,灭亡之后还留下了灵魂,历来被誉为“彩陶之乡”和“秦文化的发祥地”。

2)城市规划和建筑特色。

咸阳城东向西布局,南北相间。

城墙采用坚固的夯土墙,高达12米以上,墙体壁厚5米,地面宽16米。

城墙周长12.7公里,有14座城门,城内有许多街道、广场和陵墓。

其中,陵墓是秦代的重要特色,涵盖了皇帝和贵族的墓葬,规模宏大,设计精致,是古代建筑中的杰出代表。

3)历史名城的概念、发展和变迁。

历史名城是指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遗产的城市,通常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积淀,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名城也经历了各种变迁,一些城市受到保护和开发,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而一些城市则被破坏和消失。

保护历史名城和重视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3.活动(20分钟)1)小组讨论:请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从城市规划、建筑特色、历史文化价值等角度,分别选择一个历史名城,进行介绍。

2)个人报告:请每个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简短的介绍。

4.总结(10分钟)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历史名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懂得了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四、教学评价1.能够了解秦朝首都咸阳的历史背景、城市规划和建筑特色。

2.能够掌握历史名城的概念、发展和变迁。

3.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和综合素质。

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

秦都咸阳几个问题的初探

作者: 刘庆柱
作者机构: 秦都咸阳考古工作站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25-30页
主题词: 秦都咸阳;秦咸阳;遗址;夯土建筑;宫殿;咸阳城;手工业作坊;城市布局;公社;咸阳市
摘要: <正> 1974——1975年,在陕西咸阳市窑店公社窑店大队牛羊村发掘了秦都咸阳第一号宫殿建筑遗址。

这是研究秦代历史的重要材料。

关于这座宫殿建筑遗址所涉及的秦都咸阳的地理位置、城市布局及其宫殿分布问题,历来争论颇多,分歧很大。

本文根据调查、钻探材料,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就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漫谈咸阳变迁史

漫谈咸阳变迁史

漫谈咸阳变迁史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

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

——唐李商隐咸阳之得名始于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至今已2360多年。

在这片古老而又神秘的黄土地上不仅出现过叱咤风云的帝王将相,而且孕育出了众多的历史人物,如中华民族的农神后稷,西汉著名的“三班”(班固、班彪、班昭)、唐朝著名将领李靖、清末与康有为齐名的刘古愚、民国时国民政府监察院长于右任等。

作为周、秦、汉等封建王朝的京畿故地,咸阳在历经战火和岁月的洗礼后,这些王朝昔日的壮观与繁华景象已化作烟云,但是它们遗留下的文明和地上、地下的古迹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

透过历史的尘埃寻找那段失去的辉煌,能让人更加热爱这片养育我们的黄土地。

咸阳在历史上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个时期:第一时期,主要是从夏商周到先秦,此时还未定名咸阳,故可称之为先秦古雍州属时期;第二时期,是从秦孝公建造咸阳城并迁都到项羽进入关中火烧咸阳之前,可称为秦定都时期;第三时期,是汉朝建立后重修新城,到明初重修咸阳城之前,称之为频遭存废时期;第四时期,是从明朝洪武二年迁县至今天的咸阳城的位置到今天,称为定址重建时期。

一、先秦古雍州属时期众所周知,咸阳是中国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王朝秦的都城所在。

咸阳城位于渭河和泾河的交汇处,古称“渭汭”。

《说文》中有:“汭,水相入也”,意为两条河合流,会和之间的地方。

古文中通常也将水之北称为“汭”。

“渭汭”有渭水之北之意。

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冀、兖、青、徐、扬、荆、梁、雍、豫共九州(《尚书·禹贡》)。

其中雍州,包括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等地区,因此咸阳古属雍州。

(一)惟王季宅于程殷商时期,咸阳被称作“程”。

程的中心位置大致在今天韩家湾乡白庙村一带。

《周书》记载:“惟王季宅于程”。

(《说文》:“宅,所托居也。

”)王季,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名季历。

他是周文王的爷爷古公亶父最小的儿子。

据《史记》中记载,周文王姬昌从小就非常招爷爷喜欢,爷爷古公亶父觉得这个爱孙以后一定能有大出息,所以在传位问题上为了日后姬昌能继位,倾向于传给小儿子季历。

咸阳地区地质发展史探讨

咸阳地区地质发展史探讨

咸阳地区地质发展史探讨
王德耀
【期刊名称】《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17)002
【摘要】依据咸阳地区出露的地层、不整合界面、变质变形、成矿作用、岩相古地理及区域地质构造背景等资料,以构造活动为纲,分析探讨了咸阳地区地质发展史,为该区进行乡土地理、环境变迁、地质找矿等研究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总页数】4页(P27-30)
【作者】王德耀
【作者单位】咸阳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陕西,咸阳,71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
【相关文献】
1.咸阳地区第四纪地质及环境变迁分析 [J], 王德耀
2.吉林省敦化盆地地质特征及地质发展史 [J], 金伯禄;魏海泉
3.回顾十年发展史成就地质找矿大辉煌沐浴十八大春风再谱他勘事业新篇章——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十年发展综述 [J],
4.江宁区湖山村西貌头地区地质构造及地质发展史简介 [J], 王靖;王帅
5.咸阳地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形势分析 [J], 王瑞;段军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关于咸阳地方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一、取名为“咸阳”的几种说法1.“双阳”说《三辅黄图·三辅》:《禹贡》九州,舜置十二牧,雍其一也。

古丰、镐之地,平王东迁,以岐、丰之地赐秦襄公,至孝公始都咸阳。

秦孝公十二年,于渭北作咸阳,徙都之。

咸阳在九嵏山、渭水北,山水俱在南,故名咸阳。

陈直:《三辅黄图较注》清修《陕西通志》和1937年修《重修咸阳县志》2.“星宿”说或“天象”说《史记·秦始皇本纪》,司马贞做注时又作了进一步的延伸“咸”为西北方位的星名《周易·系辞》:咸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水下润,润下作咸一阴一阳之为道“因此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制紫宫象帝居,引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史记·秦始皇本纪》)3.氏族说《路史·后纪》:咸氏族:巫咸族后裔巫咸是伏羲部的一支“山”——“北山”——“九嵏山”咸阳塬——“毕陌”、“毕塬”——“咸阳北坂”——“渭城北坂”;——“五陵塬”——“北塬”原——塬二、周陵封土堆与咸阳师院封土堆的问题秦孝公:葬栎阳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昭襄王:葬芷陵孝文王:葬寿陵庄襄王:葬阳陵(见子陵)秦始皇:葬丽山陵秦二世:红孩儿冢(曲江池南)周王陵在咸阳原上的文献资料:1.1937年咸阳县长刘安国监修的《重修咸阳县志》云:“周文王陵在县北一十五里毕塬上”。

2.唐·颜师古《汉书》注:周文王、武王陵在长安西北四十里。

唐《元和郡县志》又云:咸阳县治,毕塬也。

3.宋·宋敏求《长安志》:葬于毕塬。

4.明万历版《陕西通志》:葬毕,咸阳县治,毕塬也。

5.康熙版《陕西通志》:文、武陵在咸阳县北毕塬。

主张渭河以南说者有:1.《竹书纪年》云:文王葬毕,毕近丰。

2.《汉书·地理志》:太子发祭于毕。

毕文王墓,近镐也。

3.魏《皇览》:文、武、周公冢,皆近京兆长安镐也。

又说:秦文王冢在扶风安陵县西一十里,毕陌中大冢是也。

人以为周文王冢,非也。

周文王冢在杜中。

4.《史记》正义引唐人《括地志》: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阳县(唐咸阳县在今渭城区龚家湾一带)西南五里也。

5.雍正版《陕西通志》也认为葬渭河以南。

明代开始规定:周文、武、成、康陵由西安府祭奠。

祭地在咸阳塬上。

195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仍按周陵定其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编《咸阳市志》定其为秦文、武王陵三、咸阳的城建史秦都咸阳是当时世界东方最大的城市之一明咸阳县城为0.34平方公里清咸阳老城区为0.97平方公里1949年为1.4平方公里现已扩大到30平方公里西郊为电子出口工业区,中部为纺织工业区,东郊为石油化工区,五陵原为教育区、文物风景旅游区四、咸阳地方志的编修三辅: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冯翊(即凭依)谓之“三辅”方志: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周礼》:外史掌四方之志、小史掌邦国之志先秦:《诗经》:“豳风”、“秦风”《尚书》:“禹贡”、“周书”、《春秋》三传中的有关部分两汉至魏、晋时期:赋、记、录、传、图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东汉班固、张衡《两京赋》、《两都赋》东汉长陵邑人赵岐《三辅决录》汉魏时无名氏撰《三辅黄图》晋时葛洪《西京杂记》潘岳《关中记》薛冥的《西京记》《三辅旧事》、《三辅故事》、《三辅耆老传》、《京师录》唐:《新唐书·艺文志》收有鲍坚《京兆郡方物志》王方庆的《九嵏山志》凌准《邠志》宋代:宋敏求《长安志》路隋平《邠志》以“记”为名:唐·鲍坚的《南雍州记》唐·韦述《两京新记》宋·元澄《秦京内外杂记》宋·范致明《池阳记》宋·李绰《秦中岁时记》(又名《咸镐岁时记》)以“录”为名:程大昌《雍录》、赵源一《奉天录》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李好问《长安图志》从明代开始,开创了“天下自国史外,郡邑莫不有志”的局面,形成了以政区为系统的较为完整的志书系列私人编修:武功人康海《武功县志》宋廷佐《乾州志》阎奉恩《邠州志》官修:明宪宗成化《三原县志》明世宗嘉靖《醴泉县志》穆宗隆庆《兴平县志》神宗万历《咸阳新志》明成化十年《陕西通志》(已佚)嘉靖十八年《陕西通志》万历三十九年《陕西通志》清代孙星衍《直隶邠州志》、《三水县志》、《醴泉县志》洪亮吉《淳化县志》、《长武县志》乡土志:兴平县《仕女志》、《马嵬志》三原县《鲁桥镇志》泾阳县《泾渠志》总数达40余部通志:康熙《陕西通志》雍正《陕西通志》民国时期:《续修鲁桥镇志》(1923年冯庚撰写)专志:《周陵志》(1934年宋联奎撰)范紫东《乾州新志》1937年咸阳县长刘安国监修《重修咸阳县志》1949——1982年,地方志编修是空白六卷本《咸阳市志》已出版发行各区县志已全部出版《永寿县志》获全国地方志编修优秀成果二等奖部门志:《咸阳建设银行志》、《彩虹志》、《陕毛一厂志》、《咸阳纺织机械志》、《西北国棉七厂志》、《西北国棉一厂志》、《西北国棉二厂志》、《陕西纺织器材研究所志》、《中医学院志》、《西北轻工业学院志》《三原南关村志》《咸阳大事记》、《咸阳年鉴》、《地方志研究》五、咸阳的历史地位秦都、帝陵、明城六、咸阳战役咸阳解放大事记1949年5月13日:国民党咸阳专署专员杨志俭和咸阳县县长许靖安主持召开撤退会议。

14日:胡宗南将主力撤到礼泉、泾阳等县的泾河两岸。

17日:西北野战军六军派侦察科科长王正臣带领侦察部队进入咸阳县境进行侦察。

18日:咸阳专署杨志俭、县长许靖安等拂晓前与国民党党政机关撤到渭河南岸。

同时国民党保安二旅向渭河南撤退时炸断了渭河铁桥和浮桥。

当天西北野战军第二军突破胡宗南泾阳防线,向咸阳县进军。

上午咸阳县解放。

20日:拂晓罗元发率六军强渡渭河,并与国民党保安第二旅展开激战,强渡渭河成功,当日中午解放西安。

22日:中共咸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

咸阳纺织厂恢复生产。

第一县委书记:陈吾愚;县长:任庭辉。

23日:咸阳渭河铁桥修复。

六月10日:十八兵团六十一军军长韦杰和徐子荣政委于晚12时由西安到达兴平县(今兴平市)马嵬坡一野指挥所,接受彭总在咸阳阻击青马、宁马军,保卫西安的任务。

(青马指占据青海的大军阀马步芳;宁马指占据宁夏的大军阀马鸿逵)11日:早上,彭总进入咸阳。

61军181师先头部队急行军到达咸阳。

师长王诚汉、政委黎光在咸阳一野指挥所(设在咸阳中午台)见到彭总。

并根据彭总指示到咸阳原上周陵一带察看地形,准备布防和抢修工事。

12日:拂晓4时,181师由渭河浮桥过河全部到达咸阳。

并与马家军前哨部队在咸阳城郊(即今咸阳师院所在地)展开阻击战。

13日:咸阳阻击战全面开始。

14日:青马军遭到阻击,伤亡残重,全线败退。

马步芳一气之下将部队撤到永寿、彬县、麟游山区。

在青马攻咸阳之际,胡宗南的65、38、36、90军沿渭河两岸向东犯。

6月14日,到达武功,见青马受挫,害怕危及自己,主力后撤到眉县、凤翔、岐山一带。

到此胡、马联合反扑咸阳、西安的企图彻底破灭。

随后的西府战役(又称扶眉战役)消灭了胡的主力。

彭德怀在西安唱“空城计”《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候弹琴退仲达》,绘声绘色地描述了诸葛亮施“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

其实那是子虚乌有,不过是罗贯中妙笔生花而已。

而真实的“空城计”,则是彭德怀在西安导演而成的。

1949年,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司令员,第一野战军(即西北解放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彭德怀,遵照毛泽东、朱德在4月21日向全国发布进军令的指示,指挥一野指战员,以“雷霆万钧之势、摧枯拉朽之威”,不到一个月,很快解放了渭北、关中大部分地区,歼灭敌人近三万人。

5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进入了西安城。

西安解放第三天,被蒋介石封为“西北军政长官”的马步芳和“甘肃省主席”的马鸿逵,为报效蒋介石封赐之恩,和胡宗南共谋,企图卷土重来,夺取西安。

遂集结青海马继援的“陇东兵团”和宁夏卢忠良的“援陕兵团”共11个师兵力。

由马继援统领,沿渭河而东,浩浩荡荡,直逼西安。

虽在乾县、淳化、泾阳等地遭到一野主力军阻击,被歼灭7000多人,但对西安的压力,还是存在的。

此时的西安,主力军不多,难以抵御众多敌军,大有大军压境“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气氛。

加之城内敌特造谣滋事,民心不安。

面对这种局势,彭大将军镇定自若,先是和记者谈笑风生,说起《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施“空诚计”的故事,继而说起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率兵攻打西安的话题,说:“我们欢迎这个花花公子来西安,西安的羊羔美酒、漂亮姑娘多得很!大道如青天,欢迎他们来!”之后,他要求记者依此主题,写一篇彭德怀发表谈话记录,刊登在《群众日报》头条新闻位置,广播电台也连续作了广播。

另一方面,彭总又导演了一幕,组织了欢迎“华北兵团”进城活动,一支上千人的小分队,夜间从西郊绕行到城东。

白天,全副武装的解放军雄赳赳、气昂昂地由东而西,在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人山人海的欢呼声中,穿过大街小巷。

如此反复几天,敌特也摸不清解放军来了多少?起到了迷惑敌人的作用。

马继援闻此,再也不敢轻举妄动,向西安逼进。

相持几天之后,马继援知道上当了,想反扑进西安已经没机会了。

“华北兵团”周士第、杨得志、李志民等将领,率18、19兵团,从黄河北岸,来到了西安。

不仅解了西安危,又乘胜追击,一举歼敌马继援的骑兵6万多人。

马家军只落得残兵败将,逃回了老家。

七日,解放军又取得扶眉战役大捷,消灭了胡宗南主力军四万多人。

至此,陕西战场大局已定一点飞上天,河水流两边,八字大张口,言字往里走,左绞丝,右绞丝,你家长,我家长,当中夹个马大王,心衬底,月照光,留个勾搭挂麻糖,推上车车逛咸阳。

咸阳解放大事记1949年5月13日:国民党咸阳专署专员杨志俭和咸阳县县长许靖安主持召开撤退会议。

14日:胡宗南将主力撤到礼泉、泾阳等县的泾河两岸。

17日:西北野战军六军派侦察科科长王正臣带领侦察部队进入咸阳县境进行侦察。

18日:咸阳专署杨志俭、县长许靖安等拂晓前与国民党党政机关撤到渭河南岸。

同时国民党保安二旅向渭河南撤退时炸断了渭河铁桥和浮桥。

当天西北野战军第二军突破胡宗南泾阳防线,向咸阳县进军。

上午咸阳县解放。

20日:拂晓罗元发率六军强渡渭河,并与国民党保安第二旅展开激战,强渡渭河成功,当日中午解放西安。

22日:中共咸阳县委、县人民政府建立。

咸阳纺织厂恢复生产。

县委书记:陈吾愚;县长:任庭辉。

23日:咸阳渭河铁桥修复。

六月10日:十八兵团六十一军军长韦杰和徐子荣政委于晚12时由西安到达兴平县马嵬坡一野指挥所,接受彭总在咸阳阻击青马军,保卫西安的任务。

11日:早上,彭总进入咸阳。

61军181师先头部队急行军到达咸阳。

师长王诚汉、政委黎光在咸阳一野指挥所(中午台)见到彭总。

并根据彭总指示到咸阳原上周陵一带察看地形,准备布防和抢修工事。

12日:拂晓4时,181师由渭河浮桥过河全部到达咸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