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统治者的“工具”
❖ 然而处在封建社会的古中国,城市规划的中 心思想就是一切以为统治者加强统治服务为 中心。
❖ 城市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供人居住、生活的场 所,城市已经成为了一种“工具”,在其中 暗含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
2.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特点 (以元大都为例)
2.2 中国古代城市特点细想
在。 ❖ 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
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 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
1.2 《管子》
❖ 《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 面内容:
❖ 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 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 沟防省”
❖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 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 中准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天一
交通0902班 第四组
1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 《周礼考工记》——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 思想
❖ 《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自然观的、 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1.1《考工记》
❖ 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 ❖ 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
深远 ❖ 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
❖ 唐朝的里坊制
❖ 其次,我们津津乐道的《周礼·考工记》并不 能完全解释东汉以前的城市布局,尤其无法 解释现在考古发现的一些秦和汉初时期的城 市的城郭关系的。
❖ 最后,从历史演替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看 到,在国力较弱的时候,或者在弱化了政治 中心的约束之后,中国古代的城市才更具有 活力。
结语
❖ 现代城市问题:城市病、城市建设盲目……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建筑:按照风水理论进行建 筑设计,如对称、中轴线等
选址:选择风水宝地,如依 山傍水、坐北朝南等
环境:注重城市环境的和谐, 如绿化、水系等
城市防御与安全规划
城墙:中 国古代城 市的主要 防御设施, 用于抵御 外敌入侵
城门:城 市的主要 出入口, 设有门楼、 瓮城等防 御设施
护城河: 环绕城市 的河流, 用于防御 和排水
中国古代城市 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的城市
夏朝:最早的城市,如二里头遗址 商朝:城市规模扩大,如安阳殷墟 周朝:城市规划更加完善,如洛阳、镐京 城市功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具有防御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
城市规模:春秋 战国时期,城市 规模较小,多为 小城镇
城市布局:城市 布局较为简单, 以城墙、城门、 宫殿、市场等为 主要建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建筑风格:中国古代城市的建筑风 格独特,如北京的四合院、苏州的 园林等,对世界建筑风格产生了影 响。
城市管理:中国古代城市的管理方 式独特,如北京的胡同、苏州的河 道等,对世界城市管理产生了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城市规划:体现 了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的智慧和理 念
中国古代城市 的公共设施与 文化景观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
道路规划: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交通设施:马车、轿子、船只等交通工具 交通管理:设立交通标志,如“禁行”、“慢行”等 城市景观:亭台楼阁、园林、寺庙等文化景观
城市给排水系统规划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重要性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特点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古代城市给排水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建筑材料:木材,砖瓦,石材等
建筑风格:中式建筑风格,注重对称,讲究风水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在其处得到最好的体现,它 反映了我国城市规划建设方面的成就。梁思成先生颂誉它为 “古代中国都城的无比杰作”
Page 19
Page 20
1.邺城的规划与中轴线的发展
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 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 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 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 的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到整个城市。
2、风水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道路网线性规划风水认为, 以方格网式为宜。中国传统的古城, 也确实是以方整的棋盘式道路为主。 风水认为城市道路网规划有四忌:忌 曲折、忌斜射、忌四正、忌裸行。
邺城
Page 14
3.佛教思想与城市规划
城市可以说是不重要的,寺、庙、塔等宗教建筑才是重要的。 城市常被简单的划分为若干地区,其城市整体性和防御性都较弱。 在社会生活中,真正的单元是以寺庙为中心的邻里。如唐长安城建 设实行里坊制,城内108坊,每坊都建有一处寺庙,这里既是人们 企求平安的寄托,也是公众欢聚的场所,是公众活动中心。这些古 迹、文物,大大拓展并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它们同整个城市融 为一体,并成为这些城市的象征。
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过程
一、殷商时期的天命论思想与城市的发展
1.天命论思想
“天命论思想”产生于夏朝。殷商时代的宗教观念上承夏代, 统治者宣扬“帝立子生商”。说明商王是天帝之子,代表天帝 执行“天命”,实行对人类社会的控制。商代奴隶主们信神且 信鬼,也尊崇巫术。 所以,天命论思想是当时社会的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本社会思 想。
注重军事防御的城市规划
在城市规划方面,由于法家思想的影 响,以遵循周易、周礼等奴隶制思想为指 导的城市空间布局理念和定制,受到各霸主 诸侯国的挑战,城市建设更加注重理性思维 和正统观念。在战乱频繁的战国时期,法 家思想在城市规划方面就表现为“军事防 御思想”。邯郸赵都故城就是这个时期的 代表和佳作。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古代都城的规划到普通城市的建设,古代中国人继承和发展了一套独特而精密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方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原则、功能区划以及建筑风格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特点。
一、城市规划的原则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原则主要包括合理性、功能性和审美性。
合理性强调城市布局的合理安排,包括道路的交通便利性、民众活动的便捷性等。
功能性则要求城市规划要满足人们各类需求,如居住、商业、教育、宗教等。
审美性强调城市规划的美学价值,通过合理的布局和建筑风格来展现城市的美感。
二、功能区划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中,存在着明确的功能区划。
一般来说,城市中心是政治、宗教和文化的核心区域,包括宫殿、寺庙、学院等重要建筑。
城市中心周围则是商业区,集中了各类商业设施和市场。
城市的外围则是居住区,分为贵族区和普通民众区。
这些功能区划的合理安排为城市提供了高效的服务和便利的生活。
三、建筑风格古代中国城市建设注重建筑风格的统一和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城市规划中,建筑风格通常遵循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如四合院、斗拱和飞檐等。
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并且通过城市规划的方式传承了下来。
四、城市防御体系在古代,城市防御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部分。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建有高墙、城门和护城河等外部防御设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在城市内部,还存在着一套完善的防御体系,包括角楼、城楼和城墙等。
这些防御设施在保护城市安全的同时也增添了城市的壮丽气势。
五、水利工程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中也注重水利工程。
古代城市往往建立在水源丰富的地区,通过修建护城河和水渠等水利工程,为城市提供水源并排除污水。
这些水利工程不仅保障了城市的生活用水,还提供了舒适的生态环境。
六、城市规模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建设涉及的城市规模从古代都城到小型城市都有所涉及。
古代都城如长安、洛阳等规模宏大,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小型城市,如长沙、杭州等。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城市起源:中国 古代城市的雏形 可追溯至夏商周 时期,以政治和 军事为中心。
城市发展:随着 封建社会的演进, 城市逐渐发展壮 大,形成了以长 安、洛阳为代表 的大都市。
城市规划:古代 城市规划注重风 水、礼制等因素, 如明清北京城体 现了严格的等级 制度。
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生态保护的 重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自然灾害的 预防措施
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规划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绿色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公共参与:加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力度,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文化传承: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园林建设:城市中建有大量园林和公园,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美化城市环境。
水系利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建设滨水景观,增加城市宜居 性。
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保持城市生态 平衡。
城市建筑风格独特,注重建筑布局 和空间利用
城市道路规划有序,街道走向、宽 度等都有明确规定
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 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 护,对当今的城市规划 仍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规划是实现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 步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蕴含 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艺 术价值,对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品质和形象具有 重要作用。
缺乏科学理论 指导:古代城 市规划主要依 靠经验和传统, 缺乏现代科学 理论的支持。
我国古代地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
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
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
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及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
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
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
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及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
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
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
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
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图2-1-1)。
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
《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与规划中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多样的城市建设与规划经验。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实践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求,更是展示了古代中国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本文将从城市的选址、布局、建筑风格和规划管理等方面,探讨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和影响。
一、城市选址与布局古代中国城市的选址主要考虑地理条件、水源和交通等因素。
典型的例子是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其选址考虑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等因素。
城市的布局通常遵循对称性原则,以中轴线为基准,将城市划分为内城、外城和皇城,形成了明确的等级和秩序。
二、建筑风格与特色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风格包括宫殿、庙宇、衙门、住宅和商业街等。
宫殿和庙宇通常采用木材和石材相结合的建筑手法,以富丽堂皇的外观和精美的雕刻装饰著称。
衙门和住宅则注重实用性,以砖石结构为主,同时注重传统文化的体现。
商业街是城市的经济中心,通常采用纵横交错的巷道布局,形成繁华的商业氛围。
三、城市规划与管理古代中国城市规划与管理注重社会秩序和公共事务的管理。
城市规划包括市区划分、道路交通规划、公共设施建设等。
在城市管理方面,古代中国采取严格的制度措施,以官员的管理和治理手段为主,确保城市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市民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形成了“城市自治”的局面。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一是注重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利用。
古代中国城市选址侧重于地理条件和水源等自然资源,以确保城市的发展和生存条件;二是保留传统文化和建筑风格。
古代中国城市建筑风格注重传统文化的表达,以雕塑、壁画、纹饰等手法展示古代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三是兼顾城市规划与管理。
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市区划分、道路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管理和市民自治相结合的方式,维护城市的秩序和稳定。
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更是展示古代中国文明和智慧的重要窗口。
这种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和理念,为后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同样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
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民主思 想
受古罗马建筑风格、城市规划的影响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一)有影响的论著
《周礼.考工记》:春秋,按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不 同级别的城市,是最早的城市规划思想。
《管子》:战国,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布局模式,从 城市功能出发,确立了理性思维和以自然规律和谐 的准则。
《商君书》:战国,论述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 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 系研究的先例。
4、封建制度的影响
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制度表现在城市的规 划布局中,特别强调“辩正方位”,以界 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择中而立宫”号“王城居中” “前朝后市,左祖右社,文左武右”
5、社会经济形态
城市功能分区,“仕者近宫,耕者近门,工 商者近市”
(三)中国几个典型的古代城市
周王城(P14 图2-1-1) 唐长安城(P16 图2-1-3) 宋东京(宋城) 清北京(北京)
(二)影响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的几个方面
1、早期的耕作制度——以井田制为代表 2、传统的营建技法——院墙 3、特有的文化观念 4、封建制度的影响 5、社会经济形态
1、井田制的影响
百百百 亩亩亩
百公百 亩亩亩
百百百 亩亩亩
民居 市 民居 民居 王宫 民居 民居 朝 民居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C: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B:阴阳、五行和易学说
对古代中国城规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 (1)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局中极有
特色的“象天法地”的思想 (2)形成了古代中国城市布局讲求数的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
中西古代城市形制比较摘要:城市的发展受政治、经济、文化、哲学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古代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结合产生原因,比较了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城市形态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制城市是一个特定的历史范畴,它是由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建构而成的一个复杂系统。
中西方由于政治、文化、哲学思想等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因此首先对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进行比较。
一.中西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可以分成两大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礼制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具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因为这种方正严整、等级分明的城市格局可以反应皇权统治的至尊无上。
此外,在古代中国,本身抽象和无意义的数字也与一些观念形态结合起来。
数字“3”代表了天、地、人合一的思想,“5”代表了金、木、水、火、土和阴阳五行,“9”象征着九重天,寓意尊贵。
这些思想在城市规划就有应用。
(二)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明确的指导思想相比,西方城市规划体现出了一种多元性和历史性。
西方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成几个重要的阶段:古希腊时期、希腊化时期、古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
每个阶段,城市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不仅反映了规划思想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结构的改变。
(三)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比较与中国统治阶级推崇的“王权至高无上”相反,西方认为“神权至高无上”,神庙和教堂及其广场占据城市的中心位置,其庞大的体积和超出常规的高度控制着城市的整体布局,教堂广场是市民公共活动场所的中心。
中国的古代都城与城市规划
中国的古代都城与城市规划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古国,拥有着众多著名的古代都城。
这些古代都城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更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独特魅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都城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并展示中国古代都城的独特风貌。
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注重实用性和美学价值的统一。
在古代,中国的都城通常是按照“方圆合一”的构思设计的。
这个设计理念以宇宙万物的和谐为基础,将都城划分为四个主要的方形区域,象征着四个方位。
同时,皇宫和关键建筑物通常位于中央,具有象征性和政治功能。
这种规划方式的代表性城市是北京的紫禁城,它以其华丽的建筑和精美的园林而闻名于世。
除了“方圆合一”的构思,中国古代的都城规划也注重层次感和景观设置。
在城市规划中,经常会使用不同高度和范围的建筑物来创造层次感。
一些建筑物会采用层叠的方式建造,使整个城市具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这种规划方式最好的例子是西安的古城墙,这座无与伦比的建筑物不仅在于它的厚度和高度,还在于它将城市巧妙地连接起来并创造了宏伟的景观。
此外,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中,大量重视水的布局和运用。
水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因为它象征着繁荣和富饶。
古代的中国都城通常会建在附近有水源的地方,比如江河边或湖泊旁。
中国的古代皇城和寺庙也经常修建在湖泊的岛上,这些建筑与水景形成完美的比例和对称。
苏州的古城区和其独特的水乡风情、美丽的园林景观,就是这种城市规划方式的典型代表。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不仅仅实用和美观,也考虑到了人们的生活需求。
在这些古代城市中,市中心通常会有一个集市和商业区,以满足人们的购物和交流需求。
同时,也会规划出一些居住区和公共区域,以促进社区生活的发展。
这些城市规划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注重城市的宜居性,同时也保护了自然环境。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都城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这些古代都城不仅仅是政治和行政中心,更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杰作。
它们以其独特的构思、层次感和水景布局而闻名,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魅力。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源远流长,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原则和理念被统一的国家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所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总结。
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天道观念,即人类社会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与自然秩序相统一。
在城市规划中,这一思想被体现在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和水利系统的规划中。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采用方形布局,以象征四方天地的广阔无边。
城市中的主要街道通常按照南北方向布置,以利风水流通。
整个城市规划被视为一个整体,以保持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
二、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存在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
城市规划中的街道、建筑和社区通常按照社会地位和等级划分。
例如,在中国古代的都城,皇宫和官员宅邸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象征权力和荣誉。
而商业区、市场和平民居住区则位于城市的外围。
此外,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还注重将地理环境和文化遗产与城市结合起来。
一些著名的古代城市(如北京、西安和南京)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建筑和文化景观,形成了独特的城市风貌。
三、水利系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非常重视水利系统的规划。
水资源在古代农业社会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城市规划中的水利系统被认为是城市的血脉。
中国古代城市通常都建有运河、湖泊和水库,以供居民农业生产和生活所需。
受到水利系统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常常沿着河流、湖泊或运河的方向进行。
城市中的水利系统被视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保持城市的稳定和繁荣。
四、城市规划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中,还强调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城市规划的重点是在保护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城市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经典案例就是苏州的古典园林。
苏州的古典园林以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景观而闻名,将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完美地融为一体。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这些城市和建筑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文明的辉煌,也影响了后世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
本文将探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以及它们在当代的影响。
首先,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以“方圆有序”为原则。
在城市规划中,“方”意味着城市的形状、布局和风格应当符合一定的规则。
例如,城墙的设计常常是以正方形或长方形为基础,而城市的主要道路常常是直线的,方便交通流动。
而“圆”则代表了城市内部的公共空间,如城市广场、园林和庙宇。
这些“圆”形成了城市中心的核心区域,也是人们聚集、交流和建立社交关系的重要场所。
其次,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也十分发达。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结构的稳固和优雅。
这体现在木结构建筑上,通过独特的榫卯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承受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侵袭。
古代中国的建筑技术还包括了许多创新,如使用斜插榫卯使建筑更稳固和耐用。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也独具特色的屋顶设计,如歇山顶和拱券顶等,展示了古代中国建筑师的独到智慧和审美观念。
另外,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对当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古代城市的规划理念仍然被当代城市规划师所使用,如城市中心的建筑物高度逐渐增加,以利于视觉上的纵深感和周围环境的合理利用。
古代中国建筑的技术和风格也为现代建筑师提供了灵感。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所使用的木结构技术不仅可以保护环境,还可以提供舒适的住宿,这正是当代可持续建筑中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不仅在本国有重要的影响力,也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理念是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学习的对象,他们在自己的城市规划中也采用了类似的原则。
同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也成为了重要的展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兴趣。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繁荣和创新。
中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比较分析
中西城市规划设计之比较分析摘要:城市发展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很大。
中西方由于文化、哲学思想不同,导致了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进而造成了城市形态的不同。
本文从文化方面比较了中西古代规划思想和当代城市形态的差异,并分析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城市规划思想城市形态比较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1、儒家礼制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图1)。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尊”等礼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与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有很大关联。
在战国以前,诸子百家争鸣,并没有统一的政治哲学思想。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就成为当时封建统治的理论准则。
儒家思想强调重礼、崇孝、尚文。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
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在崇孝的主张下,儒家提倡尊敬长辈、敬祀祖先,形成了中国的大家庭制度,营造了以礼为纲的传统合院式住宅布局(二合、三合、四合院(图2)等),并成为我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及其它建筑。
乃至村镇、城市的布局等。
2、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图1 明代北京城复原图图2 中国传统四合院“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是中国哲学对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强调“天道”(自然法则)与“人为”的合一。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表现在城市规划上,其突出特点就是:要顺之以天理,追求与天同源、同构,与自然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和象天法地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始终。
第二章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国内古代城规思想
1、体现了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 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以天子为中心,皇权至上)
皇城前左建太庙,右建社稷坛(左祖右社)
城外四方建天、地、日、月四坛
皇城北门玄武门外设内市(前朝后市)
2、中轴对称
从南门永定门直至鼓楼构成长达8公里的中轴线,沿这条 轴线布置了城楼、牌坊、华表、桥梁和各种形状不同的 广场,加上两旁的殿堂,更加强了京城的庄严气氛,以 显示封建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势。
2.5 元明清 城市规划中礼制思想得到完全实践 元大都 北京城
元大都 第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 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思想。
(1)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 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 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2)规则的宫殿和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相结 合。元大都在规划时充分利用原有的海子 区绿化区,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效果。
《尚书·禹贡》说:“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 山大川”。“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滽、沮 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
“教民稼穑,捕鱼畜牧,”“尝百草为药, “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史记·五 帝本纪》)
1.2 商 商代是我国最早形成城市雏形 的时代。
河南偃师尸乡沟、中期郑州商城、湖北盘 龙城,及晚期安阳殷墟等商代都城遗址
2.3 隋唐 规划严格遵守尊统于一的思想,先 修城墙,后开辟干道,再建里坊。 长安城 背景 总体布局 道路系统 里坊(居住区) 商肆
长安城
背景
长安城始建于隋,建成、兴盛及著称于唐。初名大兴城, 由宇文恺创制(制定规划)并利用冬闲时节征集关中民佚 在很短的时间内完全按规划建成。严格遵守尊通于一的 思想,至唐初才基本建成。高宗时又在城东北修建规模 很大的大明宫,玄宗时又建兴庆官,唐末战乱为朱温烧 毁。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城市布局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主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思想,其中“礼”、“贵和尚中”、“天人合一”是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最为深刻的理论体系。
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领导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
儒家宣传的理想封建社会秩序是贵贱、尊卑、长幼、亲疏有别,要求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符合他们在家族内的身份和社会、政治地位,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礼。
礼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差别性。
礼制规划思想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末年齐人著的《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的“营国制度”深刻影响着中国历代的城市尤其是都城的规划,提出了都城规划布局的理想模式,奠定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轮廓。
同时,从《周礼》的“营国制度”中,也可以看出“择中而立”、“居中为制思想在城市规划上的反映。
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活动都要受礼制的约束,无论是都城规划、宫殿庙宇还是百姓住宅都讲究对称、均齐、规矩、等级。
《考工记·匠人》在“营国”一节中, 提出了分区规划的布局和礼制营建制度, 从两个方面来强化城邑建设的礼治秩序 “礼者别贵贱尊卑也”便是这种礼治秩序的实质。
城的分区极其明确, 安排的程序就是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
各区的等级很明确地表现在各自的规划方位上 中央方位最尊, 因此设宫城区, 宗庙社稷摆在宫前正南、近中央的宫, 以示一体 祖社以南稍远处设官署 宫的正东、西、南又次之, 设宗室卿大夫府第 不重要的东北端设市, 城的四偶远离宫廷地带列为最次, 居民闾里便分布在此。
闾里是居民的聚居单元, 里按居民的阶级、职业分有等级, 不容杂处。
运用方位尊卑, 按等级贵贱差别建立严谨的分区规划, 是中国古城市规划的一大特色,也是它所代表的社会意识的本质反映。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明中叶以后,海上交通受倭寇侵扰,修防御性卫所城堡, 清初又实施海禁(仅劈广州一城对外贸易),沿海城市 不发达。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4.中国古代城市的道路系统
• 我国古代的城市,道路有明确的等级划分(形成道路体 系)。 如:周代用“轨”表示道路的等级和宽度的基本单位。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唐长安城:全市性主要交通干道、划分坊里的一般城市干 道、坊内道路。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7.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布局艺术与规划思想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二、西方理想城市的规划思想与实践的轨迹
• 西方城市规划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古 希腊城邦时期,那时城市建设中就存在 希波丹姆(Hippodamus)模式,提出方 格形的道路系统和广场设在城市中心的 规划思想。
• 希波丹姆在历史上被誉为“城市规划之 父”,他的规划思想在米列都(Milet) 城建设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
• 道路有明显的功能分工。 • 城市道路系统的形式及道路的分级与城市性质规模有关。
通常,都城每边开三门(北侧多为二门),府城每边开二 门(井字型),一般县城每边开一城(十字型)。 • 城市道路由小到大,唐朝为顶峰,宋代以后,由宽变窄, 出现商业街。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5.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市肆的分布
• 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 阿尔伯蒂、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 承古罗马的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 模式。
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思想
• 阿尔伯蒂从1450年起著述《论建筑》一 书,提出了典型的理想城市模式:街道 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 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 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 形体进行组合。
夏朝的城市规划探索古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
夏朝的城市规划探索古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有实际依据的时代。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之一,夏朝的城市规划对古代中国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在夏朝时期,城市规划的目标主要是为了建设和管理城市,确保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
夏朝在城市规划方面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城市位置的选择夏朝时期,城市位置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人口聚集、地理条件等因素。
根据《尚书·夏书·禹贡》的记载,夏禹时期,为了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他在黄河流域开展了治水工程,并在其成功后,选取了安阳作为国都,以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为基础,在治理水患后,逐渐形成一个宜居的城市。
夏朝时期的城市规划,注重以水利为基础,尊重地理条件,以确保城市的供水和农田灌溉需求。
二、城市布局的规划夏朝时期,城市布局主要体现了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关系。
夏朝王城主要由宫殿、庙宇、官署和市场组成。
根据《尚书·夏书·舜典》的记载,夏舜时期,他改革了夏朝的都城布局,将宫殿和市场分离,划分为两个区域,以提高政治与商业活动的效率,同时也更好地维护了权力之间的平衡。
三、道路和交通规划夏朝时期,道路和交通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据重要地位。
夏朝时期的交通主要依赖水路和陆路。
根据《尚书·夏书·禹贡》的记载,夏禹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开通了许多水路,以方便人们的交通和运输需求。
此外,夏朝也采取了一定的疆土管辖制度,通过修建道路连接不同的地域,以加强中央政权对边疆的控制。
四、城市围墙和防御体系夏朝时期,城市围墙和防御体系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围墙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城市内部的人口和财产免受外敌侵害。
夏朝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选择地势高,易于防守的地理位置,同时建立坚固的城墙,以抵挡来自外部的威胁。
夏朝的城市规划探索体现了古代中国最早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
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管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理论”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一、引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在历史长河中发展了数千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创新。
这些城市规划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工程能力,成为了留存至今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城市布局、道路规划和建筑物设计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和价值。
二、城市布局中国古代城市布局注重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原则。
根据风水学说,良好的城市布局应该有山势作背靠、水势环绕,形成“山环水抱”的格局。
这样的布局不仅能够提供良好的防御条件,还能保证城市内部的气流畅通和水源充足。
古代中国城市的核心区域通常由宫殿、寺庙和市场组成。
宫殿作为统治者的居所和政务办公场所,位置通常靠近山脉以得到更好的防御;寺庙作为宗教信仰的中心,常常选址在水边以取得更好的风水效果;市场则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方便市民进行交易和商业活动。
三、道路规划古代中国城市的道路规划注重通达性和规整性。
主要街道一般采用南北、东西走向,形成十字交叉的格局,方便市民商业往来和行人交通。
这些街道通常比较宽阔,两旁建有石头铺就的人行道,方便行人通行。
此外,古代中国城市经常设置城门和城墙,以便于进行有效的边界管控和防御。
城门是城市的出入口,设计精美且坚固耐用,往往成为城市地标和重要的建筑物。
城墙则围绕整个城市,通常高大且加固,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四、建筑物设计古代中国城市的建筑物设计注重功用和美学。
宫殿和庙宇等重要建筑物往往采用复杂而精美的建筑风格,如琉璃瓦、彩绘壁画和雕刻等。
这些建筑物不仅令人惊叹,而且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古代中国城市还注重公共设施的建设。
街道两旁常常设置有市井、茶楼和客栈等场所,供市民休憩和交流。
此外,桥梁、码头和灵渠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在城市规划中得到了充分考虑,方便居民和商人的生活和商业活动。
五、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追求完美的精神。
城市布局注重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道路规划追求通达和规整,建筑物设计兼具实用性和美学价值。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文明中有关城镇修建和房屋建造的论述,总结了大量生活实践的经验,其中经常以阴阳五行和堪舆学的方式出现.虽然至今尚未发现有专门论述规划和建设城市的中国古代书籍,但有许多理论和学说散见于《周礼》、《商君书》和《墨子》等政治、伦理和经史书中.夏代〔公元前21世纪起〕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夏代留下的一些城市遗址表明,当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工程技术水平,如陶制的排水管的使用与夯打土坯筑台技术的采用等,但总体上,在居民点的布局结构方面都尚原始.夏代的天文学、水利学和居民点建筑技术为以后中国的城市建设规划思想的形成积累了物质基础.商代开始出现了我国的城市雏形.商代早期建设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建设的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和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城,以与位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都城,都已有发掘的大量材料.商代盛行迷信占卜,崇尚鬼神,这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城镇空间布局.中国中原地区在周代已经结束了游牧生活,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期间兴建了丰、镐两座京城.在修复建设洛邑城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规划城市布局.召公和周公曾去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规划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图2-1-1〕.同时,《周礼》书中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等方面的级别差异;还有关于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关系的论述.《周礼·考工记》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图2-1-1 周王城平面想象图战国时代,《周礼》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各方挑战,向着多种城市规划布局模式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模式.除鲁国国都曲阜完全按照周制建造外,吴国国都规划时,伍子胥提出了"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规划思想,他主持建造的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水乡的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展示了水乡城市规划的高超技巧.越国的范蠡则按照《孙子兵法》为国都规划选址.临淄城的规划锐意革新、因地制宜,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向取直,东西向沿河道蜿蜒曲折,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完美结合.即使在鲁国,济南城也打破了严格的对称格局,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的分布并不对称.赵国的国都建设则充分考虑北方的特点,高台建设,壮丽的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而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规划布局创造,首先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另外更重要的是出现了《管子》和《孙子兵法》等论著,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度地篇》中,已有关于居民点选址要求的记载:"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认为"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管子》还认为,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对于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管子》认为应采用功能分区的制度,以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也是极为重要的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其影响极为深远.另一本战国时代的重要著作《商君书》则更多地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以与城市管理制度等问题进行阐述.《商君书》中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与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中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即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称之为"王城"的小城.列国都城基本上都采取了这种布局模式,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城市规划思想上也曾尝试过进行统一,并发展了"相天法地"的理念,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秦国都城咸阳虽然宏大,缺无统一规划和管理,贪大求快引起国力衰竭.由于秦王朝信神,其城市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同事,秦代城市的建设规划实践中出现了不少复道、甬道等多重的城市交通系统,这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汉代国都长安的遗址发掘表面,其城市布局并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互相穿插,说明周礼制布局在汉朝并没有在国都规划实践中得到体现.王莽代汉取得政权后,受儒教的影响,在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明堂、辟雍等大规模的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的规划建设中有充分的表现.洛邑城空间规划布局为长方形,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整个城市的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的规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三国时期,魏王曹操公元213年营建的邺城规划布局中,已经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邺城的规划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图2-1-2〕.邺城的规划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以与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图2-1-2 曹魏邺城平面图三国期间,吴国国都原位于今天的镇江,后按诸葛亮军事战略建议迁都,选址于金陵.金陵城市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南北朝时代,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城市空间规划布局理念一统天下的格局.具体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城市布局中出现了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的外围出现了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另一方面城市的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环境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隋初建造的大兴城〔长安〕汲取了曹魏邺城的经验并有所发展.除了城市空间规划的严谨外,还规划了城市建设的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建于公元7世纪的隋唐长安城〔图2-1-3〕,是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的.长安城的建造按照规划利用了两个冬闲时间由长按地区的农民修筑完成.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整个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有些方面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也体现了周代王城的体制.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与与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而108个坊中都考虑了城市居民丰富的社会活动和寺庙用地.在长安城建成后不久,新建的另一都城东都洛阳,也由宇文恺定规划,其规划思想与长安相似,但汲取了长安城建设的经验,如东都洛阳的干道款到较长安城缩小.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关于改建、扩建东京〔汴梁〕而发布的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件.它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与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等.它提出了改建、扩建的规划措施,如扩建外城,将城市用地扩大4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还提出了规划的实施步骤等等.此诏书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文献.图2-1-3 唐长安复原图宋代开封城的扩建,按照五代后周世宗柴荣的诏书,进行了有规划的城市扩建,为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研究提供了代表性案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建设中延绵千年的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在北宋中页的开封城中开始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这种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城市规划布局区别的基本特征,反映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重要的新发展.图2-1-4 元大都复原图元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图2-1-4〕.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空间布局制度.同时,城市规划中又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中国古代民居多以家庭聚居,并多采用木结构的低层院落式住宅,这对城市的布局形态影响极大.由于院落组群要分清主次尊卑,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这种南北向中轴对称的空间布局方法由住宅组合扩大到大型的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这表明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除了以上代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心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中国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的是反映"天人合一"思想的规划理念,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大量的城市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当地地质、地理、地貌的特点,城墙不一定是方的,轴线不一定是一条直线,自由的外在形式下面是富于哲理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这些理念在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也影响了日本、朝鲜等东南亚国家的城市建设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大都
背后
中国的封建概念基本上是中央集权分 层次的完整统一着。在这样的封建社 会结构中它的社会特征必然在文化上 反映出来其一是以礼立纲建立封建统 一的秩序这是文化上的伦理性;其二 是以雄健为艺术特征反映出封建大国 的风度如果站在故宫的午门前会使人 感受到咄咄逼人的崇高。
结语
周礼《考工记》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建筑与规划专著 一直影响着中国历朝历代的都城建设并发展为我国 城市规划的传统观念和方法。因此城市本身不仅仅 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 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 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 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周礼考工记》的影 响是非常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 它的影子。
你对周礼有什么了解?
周礼与中国古代城市 规划
考 工 记 《周礼.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工科巨著是我国
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早、最权威、最具影 响力的一部著作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 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周礼》是中国古代关于政治经济制度的一部着作,是 古代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包括天官、地官、春官、夏官、 秋官、冬官等六篇
西 周 时 期
从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显著的规划特征?
规划思想
对后世的影响
而是 宫 朝 中了 和 的 街 明 和 例 其 实按 的 的 礼《 城 街 坊 清 北 是 中 施照 规 北 的周 门 道 结 时 京 唐 最 的《 划 京 思礼 无 以 构 期 城 朝 典 。考 建 城 想考 不 及 和 清 元 的 型 工 设 和 。工 反 城 笔 晰 代 长 的 记 就 皇 明记 映 墙 直 的 和 安 案 》 》
主讲人:徐娇 材料收集:杨莹莹、陈景平 PPT制作者:黄秋月、葛晓雪 课堂问答客串演员:耿晓媛、赵静、周杭、赵 湘玉
——第一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