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白天与黑夜1、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连续观察,记录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变化。
知识与技能: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太阳的视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连续一天的观测和记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见户外的阳光了吗?提醒学生,不可以直视阳光,以免对眼睛产生伤害。
2、站在阳光下有什么感觉呢?温暖、热、明亮。
3、同学们能够描述太阳此时此刻的位置吗?引导学生通过方位和高度两个方面来描述,借助校园里的一些参照物描述太阳的高度。
4、你们还看过天空中其他位置的太阳吗?那是在什么时候?早晨、傍晚、中午、下午。
二、观察影子1、谈话:找一根竹竿立在操场上,说一说,竹竿的影子是什么样子的?2、引导学生亲自“立竿”“见影”,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
3、用粉笔画出整条影子,并测出长度,记录当时的时间。
4、把全班学生分成五个人一组,在操场上走一走,看一看还有哪些东西有影子,也把它画下来,并记上时间。
三、讨论1、回到教室后,教师引导学生猜一猜,过一段时间,操场上的那些影子还会是原来的样子吗?影子会动吗?怎么动呢?朝哪个方向动呢?2、学生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
四、实践活动,制作日影仪1、什么是日影仪?日影仪有什么作用?2、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日影仪。
学具袋中有现成的材料,引导学生组装起来即可。
3日影仪如何使用?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如何使用日影仪。
要特别强调的是,纸上的方位必须与实际方向保持一致,日影仪摆放好之后,用胶带固定,以免移位。
五、你模拟太阳运动的实验指导学生分组,用手电筒和竹篾模拟太阳的运动。
六、组织讨论1、引导学生到操场上去观察标记的影子的变化。
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测是否准确。
这个时候学生会惊奇的发现,影子已经偏离了原来的位置,而且长度也发生了变化。
2、总结影子变化规律3、在组织学生讨论教材提出的问题时先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然后描出影子顶端的连线,用箭头表示移动的方向。
苏教版科学小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实验、分析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常见的物质的变化;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和控制变量的意识,并能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
科学态度:体会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能帮助别人理解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2.本课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3.3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通常热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教材分析】本课着重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传递方式——对流。
液体或气体中较热部分和较冷部分之间通过循环流动使温度趋于均匀的过程叫对流,即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自身各部分的宏观流动实现热量传递的过程。
对流产生的原因在于物质的热胀冷缩,流体受热后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在浮力作用下向上浮起,温度低的流体密度较大,向下流动。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把一小瓶红色热水放入冷水槽中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聚焦对流现象。
第二部分是探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把木屑放入水中加热,水升温后观察木屑在水中的运动方式,借助木屑的运动方向推测液体的流动方向。
这是一个能够充分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活动,使学生认识液体的热传递方式主要是对流。
第三部分是探究热在空气中是怎样传递的。
在空气中点燃一支线香,用玻璃罩倒扣住,观察线香冒出的烟是怎样流动的,从而认识气体热传递的方式主要也是对流。
第四部分是利用身边材料制作简易走马灯,解释走马灯能转动的原因。
这个环节既是对本课知识点的生活解释和应用,也是一个工程技术能力的训练。
【学情分析】本课在上一课《热传导》的基础上,对热传递的另一种形式“对流”进行了研究。
教学中首先让学生产生“悬疑”,学生自然会产生很多猜想,然后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3-12《地球的内部》(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3-12《地球的内部》(表格式教案及反思)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一、教学内容《地球的内部》(表格式教案及反思)教学内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2. 地壳:硬的外层,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3.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主要由岩石组成。
4. 外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呈液态。
5. 内核:由铁、镍等金属组成,呈固态。
6. 地震波的传播: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快,纵波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
7. 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从而反映出地球内部的结构。
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2. 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
2. 地震波的传播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等方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地球内部结构的基础知识,了解地震波的传播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地球科学素养。
三、学情分析在教学《地球的内部》这一章节前,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
以下是对五年级学生学情的分析:1. 知识基础: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球科学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等。
他们对地球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2. 认知能力: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渐发展,能够理解和接受较为复杂的概念。
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来探索问题,但对于地球内部结构的理解可能还需要更多的直观教学。
3. 行为习惯:五年级学生在课堂上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专注度高,积极参与讨论;有的学生可能注意力分散,容易分心。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光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光的特性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和反射现象。
3.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现象。
4.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光的现象。
(2)新课:讲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原理。
(3)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光的现象。
(4)总结: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特点。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实验观察结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案:地球与宇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2)培养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认识地球和宇宙。
2. 教学重点:地球的结构和特点。
3. 教学难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4. 教学准备:图片、模型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地球和宇宙。
(2)新课:讲解地球的结构和特点,介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3)讨论:分组讨论地球和宇宙的奥秘。
(4)总结:梳理讨论成果,总结地球和宇宙的知识。
6. 课后作业:(1)复习课堂内容,整理讨论成果。
(2)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地球和宇宙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案:天气与气候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2)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变化,提高生活质量。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天气和气候现象。
2. 教学重点: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
3. 教学难点:气候类型的特点。
4. 教学准备:图片、视频等教学材料。
5.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候。
(2)新课:讲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及区别,介绍气候类型的特点。
(3)观察:让学生观察周围天气和气候的变化。
(4)总结:梳理观察结果,总结天气和气候的知识。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本教材共分为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课,每课围绕一个主题展开,逐步深入,形成 完整的知识体系。
知识结构
教材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整合,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网络,培养 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 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 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
体。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目的
通过观察种子发芽过程,了解植 物生长的基本条件。
实验材料
绿豆种子、水、棉花、培养皿、 放大镜等。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实验步骤 1. 在培养皿中铺入一层棉花,加水湿润。
2. 将绿豆种子均匀摆放在棉花上。
观察实验:种子发芽过程记录
01
02
03
04
3. 将培养皿放在温暖、阳光 充足的地方,每天定时观察并
开花结果
植物长到一定阶段后,会 开花结果,繁衍后代。
植物繁殖方式及特点有Fra bibliotek繁殖通过开花、结果产生种子进行繁 殖,后代具有双亲的遗传特性, 生活力强,变异大,能广泛适应
环境。
无性繁殖
利用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 叶)进行繁殖,后代能保持亲本
的优良性状,繁殖速度快。
孢子繁殖
某些植物通过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成新个
气候类型及特征描述
气候类型
根据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的特点和分布规律,将全球气候划分为不同类型,如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特征描述
不同类型的气候具有不同的特征,如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 候四季分明、降水均匀等。
实践活动:制作简易气象站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5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一单元走进大自然课题1:我们身边的植物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植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植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植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植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植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植物。
3. 课堂实践:1. 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叶子、花朵、果实等。
2. 学生分组实验,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植物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态保护。
5. 总结与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植物分类及特征的掌握程度。
2. 学生观察植物形态结构的实践能力。
3. 学生对生态保护的意识。
课题2:探索动物的世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学会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3. 能够辨别常见动物。
*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动物的生长过程。
2. 学会使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搜集动物的相关信息。
*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1. 动物的分类及特征。
2. 观察动物的形态结构。
教学难点1. 动物的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1. 动物标本、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动物标本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分类及特征,讲解不同类型的动物。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集苏教版一、教案第一章:地球和天空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和地球上的重要自然现象。
让学生认识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1.2 教学内容: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天空中的主要天体。
1.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如地震、火山等。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主要天体,如太阳、月亮、星星等。
二、教案第二章:水和天气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让学生认识天气的基本现象,如风雨、雷电等。
2.2 教学内容:水的基本性质和水的循环过程。
天气的基本现象。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基本性质,如透明、无色、无味等。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循环过程,如蒸发、降水、流入河流等。
三、教案第三章:生物和生态环境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让学生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保护生态环境。
3.2 教学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物的分类。
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等。
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分类,如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四、教案第四章:人体和健康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认识健康的重要性,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2 教学内容: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健康的重要性。
4.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人体的基本结构,如骨骼、肌肉、器官等。
引导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五、教案第五章:科学探究方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5.2 教学内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
5.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如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
六、教案第六章:植物的生长和变化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生长过程和植物的生命周期。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时 从刺激到反应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8课时从刺激到反应》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5单元人体“司令部”中的第18课,标题为《从刺激到反应》。
本课主要通过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以神经系统的反应过程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来介绍人的神经系统和反应过程。
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和作用,知道脊髓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保护脊髓的注意事项。
2. 能够模仿例子,画出神经信息传递的流程图,了解神经系统信息传递的路径。
3. 通过测试、观察、阅读等活动,感受到身体不同部位在反应速度上的差异,以及大脑在处理信息时可能出错。
教学重点:1. 了解人的神经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2. 学会用箭头画出神经信息传递的流程图。
教学难点:学生画出神经信息传递的流程图,能够正确表示信息的传递路径。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人体和神经系统有一定的了解,但对神经信息传递的具体过程和路径可能还不够清楚。
学生对生活中的刺激和反应有一定的认识,但在理解神经系统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神经系统的反应过程。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体是如何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吗?学生:我们的神经系统可以传递信息,让我们做出相应的反应。
教师:非常好!那么,你们知道神经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吗?二、学习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教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18页,仔细观察图示。
学生观察图示,教师引导学生逐个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如大脑、脊髓、神经等。
教师:大脑是我们的“司令部”,负责指挥和控制整个身体的运动和反应。
脊髓是连接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桥梁,起着传递信息的重要作用。
神经则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将刺激信号传送到大脑或身体其他部分。
学生:理解了,大脑指挥,脊髓传递,神经通道。
三、模仿例子,画出神经信息传递流程图教师:我们来模仿一个例子,看看神经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
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课时安排: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二、学习新课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 2 )分组活动;( 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 4 )游戏:踩影子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 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 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 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 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 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物体的传热本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第8课时《物体的传热本领》,主要内容是物体的传热本领。
通过实验,学生将认识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并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此外,学生还将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培养他们的探究实践能力和多人合作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科学思维: 能将材料的导热性能与它的用途相联系,解释导热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实践: 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3. 态度责任: 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通过实验,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
难点: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保温盒的制作。
四、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他们对于热的传导现象可能有一定的基础认识。
然而,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实践,以便深入理解不同材料的传热性能,并能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杯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杯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这两个杯子在放热水时,哪个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学生A:我觉得金属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是良导体,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
学生B:我觉得塑料杯子的手感会更烫,因为金属容易导热,热量会传到手上。
教师:你们的观点都很有道理。
实际上,金属是良导体,所以热量会很快传导到杯子的表面,让我们的手感到更烫。
而塑料是不良导体,热量传导较慢,所以手感相对较凉。
今天我们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2. 实验展示:教师将展示台上放置一个用金属制成的杯子和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杯子,并用相同温度的热水壶倒入两个杯子中。
教师: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
请大家看,热水倒入杯子后,金属杯子的表面是否会快速变热?学生们观察后回答。
1光源(教案)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 在线课程:推荐学生参加在线科学课程,如Coursera、edX等平台上的光源相关课程,以深入了解光源的原理和应用。
- 科学实验:推荐学生进行有关光源的科学实验,如自制太阳能电池、光合作用实验等,以加深对光源的理解和应用。
3. 教学评价不够全面:可能过于侧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导致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三)改进措施
1. 增加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验、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光源的特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 提高课堂管理:制定明确的课堂纪律,加强课堂管理,确保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光源的基本原理。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灯泡的亮度和色温来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
(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光源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首先,光源的定义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学生需要明确光源是指能够发出光线的物体,包括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太阳、灯泡等实物,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光源的概念。
其次,光源的种类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光源,如太阳光、火光、荧光、LED灯等,并解释它们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再次,光源的特性也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光源的亮度、色温、寿命等特性,并解释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对于学生的总结作业,反馈时关注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指出学生在阐述光源概念时的不足之处,并给出改进建议。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科学是一门充满神秘的科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世界。
作为科学科目老师,不妨写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教案吧,相信通过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教案你的教学任务会更加顺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上册教案,希望你喜欢。
苏教版小学五班级科学上册教案1教学目标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教学准备:放大镜(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老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问题与猜想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
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
(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沟通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二、探究与实践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3、沟通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全册精编版
“四有”课堂教学模式教案学校:第二片区教师:学科:科学年级:五年级日期:年月日课题第一单元1、太阳和影子备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考点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精讲要点1、讲解;我们一般用方位和高度来描述太阳的位置。
描述太阳的位置首先选好参照物,然后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描述。
2、组织学生到教室外选好参照物(如旗杆、房屋、大树等。
)3、提示:(1)要站在同一地点观察;(2)学生拳头有大有小,高度可能有误差,这是正常现象。
1、组织学生交流(要求学生说出在参照物的什么方位和当时太阳的高度)4、实验探究(1)讲述:手电筒和竹蔑分别代表太阳和同样太阳运动的轨迹,在面桌上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教师示范。
(3)组织学生交流实验结果。
5、交流观测的结果小结: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
太阳在东,影子在西……太阳高度高,影子则短,太阳高度低,影子则长。
影子的长短变化和气温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一般情况下影子长,气温就低……但每天最高气温并不是影子最短的时侯,而是在下午1——2点之间,这是因为那时地球吸收太阳热辐射最多,故气温最高。
互动提纲自主学习1、观看日出日落的影像资料,了解描述太阳的方法。
合作学习1、测量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温度的高低都会发生变化。
2、它们之间有无关系和规律,必须通过测量才能知道。
探究学习1、交流实验结果, 通过今天的探究你知道了?教学流程(一)教学引人(二)科学探究(三)课外观察(四)实验探究(五)交流观测的结果(六)小结课堂训练巩固训练1.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是:(光)和(不透明的物体)。
2.一天中,同一物体的影子不仅有(长短)的变化,还有(方向)的变化。
2023秋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1-1《光源》(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本课必须掌握的东西,如:科学原理需要掌握的,动手操作中需要掌握的等等。
举例说明光源的特征,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观察某些物体发光的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1.火柴、蜡烛、钢丝球、两节电池、两个带导线的鳄鱼夹,装有细沙的托盘。
学生:1.手电筒、镜子等;2.记录单等。
2.讨论:借助工具。正常人的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黑暗中的物体,可以借助仪器拓宽人的视野并看清目标。
使学生知道夜视仪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感受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知道夜视仪也需要光,只是将人眼看不到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呈现在屏幕上。
五、练一练
一、判断题
1.太阳、雷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是人造光源。( )
提问:这些物体是光源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物体胡发光。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要看物体是自己发光还是因为有其他发光物体存在而发光。玻璃幕墙和月亮发光是太阳导致的,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
研讨:没有光会怎样?(预设20分钟)
(三)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1.活动一:点燃蜡烛,观察它燃烧发光的过程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楼大厦的玻璃幕墙光很亮,所以它们是很好的光源
B.十五的月亮又圆又亮,属于光源
C.关闭台灯,台灯不能发光,所以它就不是光源了
D.以上都不对
答案:1.B 2.B 3.C 4.C 5.C
六、整理
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整理。
培养学生使用整理材料的好习惯。
七、板书设计
光源(课题)
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八、课堂思
一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一课。本课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知道发光物体分为光源与反光物体两类,学会区分。第三部分,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观察物体发光的过程,认识到发光需要能量。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苏教版科学配套教学设计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苏教版全册学校:班级:任课教师: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科学知识的具体内容:1.3了解哥白尼“日心说”的贡献。
2.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自转有关。
2.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2.3 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1.4知道太阳每天在天空中运动的模式。
1.5认识一天中温度和影子的变化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1.6能利用太阳辨认方向。
1.7知道月球基本情况,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
1.8从各种媒体上了解更多的有关月球的知识。
本单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部分:从引导孩子们观测太阳和影子开始通过探究影子产生的原因,影子变化的长短人手,进而组织孩子用一天的时间去观测太阳及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变化。
第二部分:在发现了影子变化的规律的基础上让孩子们运用这个规律制作太阳钟,这既是对原理的运用,也可以让孩子投身到实际的天文观测中。
第三部分:昼夜交替现象曾引起许多人的关注,从古代的埃及人到中国的神话传说,从托勒密到哥白尼都为此做出许多的探索。
第四部分:在夜晚,如果孩子们能够坚持看月亮,并给月亮记下日记,就能发现月相的变化规律。
而在白天组织学生观察记录太阳的影子;在夜晚组织学生看月亮、研究月相变化的规律,这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这需要经过一整天、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连续观察记录,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五部分:第五课是综合地去研究因为昼夜现象而引起的一系列的生物变化和反应。
第1课太阳和影子三维目标:(一)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
(二)知识与技能: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标杆、粉笔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对流》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所涉及的内容是热传递中的热对流,属于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热传递《第6课时热对流》,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和热的传递方式,包括热传导和热辐射。
本课时将进一步扩展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重点介绍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热对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2. 了解热对流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解热对流现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主要方式是热对流。
难点:做热在水中和空气中传递的实验,从而理解对流现象。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内容,对热传递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然而,对于热对流这一概念和现象,学生可能还不够清楚。
他们需要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理解热对流的特点和原理。
因此,在本节课中,实验环节的设计将是关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传导和热辐射的知识。
回想一下,你们还记得热传导和热辐射分别是怎样传递热的吗?学生:热传导是指热通过物体的直接接触传递,热辐射是指热通过空气中的辐射传递。
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热在气体和液体中传递的另一种方式,热对流。
热对流是怎样传递热的呢?我们一起来探索吧!2. 知识讲解:老师:请看这张图片,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装满热水的杯子和一个装满冷水的杯子。
如果我们把手伸进热水中,你们觉得会是什么感觉?学生:会感觉到热。
老师:非常好!那么,如果我们把手伸进冷水中呢?学生:会感觉到冷。
老师:很好!那么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手在热水中感觉热,在冷水中感觉冷呢?学生:因为水的温度不同。
老师:不错!水的温度确实是影响我们感受热和冷的因素之一。
还有什么因素可能会导致我们感受到热和冷的不同呢?学生:水的流动?老师:非常好!水的流动也会影响我们感受热和冷的程度。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1. 单元一:生命科学基础1.1 课时一: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 目标:通过观察裸露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发芽需要的条件。
- 教学准备:裸露种子(如豌豆或玉米种子)、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裸露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将裸露种子放入中,加入适量的水,放置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3. 观察种子在适宜条件下的发芽过程,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讨论种子的基本结构和发芽需要的条件。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2 课时二: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一)- 目标:通过探究植物吸收养分的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
- 教学重点:植物的养分需求及吸收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或玉米种子、硬纸板、保鲜膜、、水、土壤。
- 教学过程:1. 提供小麦或玉米种子,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外观特点。
2. 制作一个简易的水培装置,将种子置于水培装置中,注意保持适当的湿度。
3. 观察种子在水培装置中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以及植物的养分需求。
5.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1.3 课时三:植物的养分与吸收(二)- 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过程。
- 教学重点: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 教学准备:小麦种子、密封袋、黑纸、棉花、水、高锰酸钾溶液。
- 教学过程:1. 将小麦种子分成两组,每组10颗。
2. 在两个密封袋中分别放入一片潮湿的棉花,放入5颗小麦种子,并封好袋子。
3. 在其中一个密封袋中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溶液。
4. 每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种子的发芽情况。
5. 结合观察结果,引导学生讨论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和养分的方式。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2. 单元二:物质的分离和组成2.1 课时一: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 目标:通过实物实验,探究物质的三态和混合物的分离方法。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 雨和雪》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15课时雨和雪》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第15课时雨和雪》,主题是“雨和雪”。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雨和雪作为常见的降水形式,并通过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了解不同的降水形式。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比较雨和雪的异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见的降水形式。
2. 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并能够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3.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点。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重点:做模拟雨的形成实验,结合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难点:根据示意图描述雨和雪的形成过程。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的基本概念和水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他们对水的循环过程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降水形式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
此外,学生对实验操作和图示的理解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五、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教师可以使用一些互动的方式进行热身导入,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激发他们对降水形式的兴趣。
教师: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三种状态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现在,我来考考你们,谁能告诉我水的三种状态是什么?学生A:液态、固态、气态。
教师:非常好,学生A!水的三种状态是液态、固态和气态。
那么,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环的呢?谁想回答?学生B:水在自然界中通过蒸发、降水、河流等方式循环。
教师:太棒了,学生B!水通过蒸发、降水和河流等方式循环。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降水形式中的雨和雪。
你们对雨和雪有什么了解吗?2、引入新课教师:现在,我给大家展示一些关于雨和雪的图片,请你们仔细观察,然后和你的搭档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教师展示雨和雪的图片,学生观察并与搭档讨论)教师:好,现在请几位同学来分享你们的观察和讨论结果。
学生C:我们注意到雨是液体,而雪是固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针对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
2、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 做出合理的解释。
3、能对探究的问题做出初步的结论。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变化与地球的关系。
2、了解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
3、了解昼夜变化对人及动植物行为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敢于大胆想象。
2、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 、太阳和影子教学目标能够连续观察记录物体的影子变化。
科学知识:1、知道一天中阳光下影子变化的规律。
2、懂得一天中气温和影子与太阳的运动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持之以恒的观察品质。
2、意识到完整的观察记录对结论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影子的形成及变化规律。
认识影子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课间带领班级几个学生给影子的位置、长短做记号分组——记录纸,粉笔,橡皮泥。
铅笔,温度计,白纸,尺子,指南针,手电筒,细铁丝课时安排: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谈话:今天, 是开学的第一节科学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到操场看太阳,观察阳光下的影子。
(板书:太阳和影子)二、学习新课1、观察阳光下物体的影子:(1 )提要求:以小组为单位, 观察阳光下哪里有影子?是什么的影子?并可以选择一些影子用粉笔把它画在地面上(2 )分组活动;(3 )教师巡视并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什么情况下会出现影子?影子和实物有什么不同?(4 )游戏:踩影子①介绍规则:两人一组,一个人踩另外一个人的影子,一分钟后交换,尽量不让别人踩到自己的影子。
②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游戏活动。
(5 )回教室讨论心得并汇报;(6 )师生共同小结:影子的产生有2 个条件,一要有光源,二要有不透明的物体。
(7 )讨论:从早上太阳升起到傍晚太阳落山, 物体的影子有变化吗?2、了解影子变化规律(1 )出去观察刚才做记号的影子(2 )观察老师事先做记号的影子(3 )汇报发现:一天中影子的长短、位置是变化的。
3 、模拟太阳运动过程中影子的变化(1 )谈话:一天中影子是怎样变化了?由于时间的问题, 我们不能马上在课堂上观察到。
但是, 我们可以进行模拟实验。
(2 )看书, 了解实验方法(3 )学生讲述实验过程, 教师补充;(4 )分组实验;(5 )汇报: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影子的长短和太阳的高度有什么关系?(6 )预测:气温的变化和太阳的运动会有关系吗?第二课时三、巩固总结:1 、提问: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 、课后研究活动:实际观测一天中物体影子的变化;(1 )教师讲解器材、方法, 及记录纸的使用(2 )小组商量实验时间及分工2 、太阳钟教学目标:做一个用太阳的影子表示时间的钟表。
科学知识:1、了解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古代计时工具——日晷及其他计时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服务。
2、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进步的。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1、日晷资料及碟片。
2、制作日晷材料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汇报课后研究太阳与影子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1 、每个小组汇报测量数据及研究成果;2 、小结;二、自主学习:1、了解有关日晷的知识:(1 )谈话:现在几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古代有时钟吗?他们怎么知道时间?(2 )学生谈谈自己了解的知识;(3 )讲述:同学们的课外知识真丰富呀。
确实, 在很久以前, 人们就注意到太阳的运动和投影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人们就根据这个规律推算时间,并制作了计时工具——日晷。
(4 )看书, 认识各种日晷;(5 )讨论:日晷为什么能反映时间?(教师适当讲解)(6 )介绍:日晷;2 、制作简易太阳钟:(1 )谈话:古代的劳动人民, 通过自己的长期观察制作了各种形状的日晷, 你们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日晷吗?(2 )看书、讨论本小组的制作方案。
(3 )动手制作;(4 )展示、评比。
3 、玩手掌日晷:(1 )讲述:在古代除了借助物品制作日晷外, 埃及人还发现可以借助手掌做日晷。
(2 )看书, 了解具体情况;(3 )教师讲解、演示;(4 )室外活动:玩手掌日晷;三、总结本课教学内容。
第二课时作业:制作一个其他式样的日晷。
3 、昼夜交替教学目标: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的模拟实验;2、能收集资料, 了解人类对昼夜现象认识的历程。
科学知识:1、知道昼夜的成因。
2、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教学重点:认识昼夜交替形成的原因及其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 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有关光的教学碟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或者手电筒),地球仪分组——手电筒, 小地球仪。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多媒体演示昼夜交替情景。
师:这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现象, 大家知道是什么现象吗?2 、昼夜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对此, 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3 、学生讨论交流。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通过模拟实验, 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1、你认为昼夜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太阳的东升西落, 太阳不断的从东边升起, 西边落下。
)2、游戏:一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 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可能有几种情况?(自转、围着你转)3、学生讨论并交流。
4、那你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两种情况, 会是哪一种?)(教师记录下学生发表的各种可能性)5、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你们的假设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6、学生讨论汇报并上台演示过程。
教师提醒学生几个注意点:(1 )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 你认为地球仪应朝哪个方向转动?(2 )把投影仪(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3 )投影仪(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 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7、学生分组模拟实验, 讨论昼夜的成因。
8、分组汇报。
第二课时[ 活动二:确认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1 、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这里以中国为例)提示:(1)先找到“昼夜交界线” , 然后再判断;(2)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3)地球自转时, 哪边先进入白天, 哪边先进入夜晚。
2 、小组实验, 填表。
3 、汇报。
[ 活动三:根据已知地点的已知时间, 推测其他地点的所处时间]1、如果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 点, 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提示:(1 )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2 )考虑地球自转方向。
2、学生分组讨论3、分组汇报。
[ 活动四: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1、分组自学书P8 页内容。
讨论:(1 )这几种传说和理论中, 哪一种更加可信?(2 )找出这几种理论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2、分组讨论;3、分组汇报;4、阅读了这些资料之后, 你有什么想法?4 、看月亮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记忆,画出多个月相图, 并能够按顺序排列;2 、连续一个月观察月亮, 给月亮记日记。
科学知识:1、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2、知道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模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2、能够实事求是的观察;3、意识到如实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给月亮的形状排序, 了解其成因及规律。
教学难点:能够坚持给月亮记日记, 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教学准备:教师——记录纸、月相盒、多媒体课件。
分组——记录纸、制作月相盒的材料(鞋盒、细线、乒乓球、小电筒)、月相日记表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猜谜语:“小时两只角,长大没有角, 到了二十多,又生两只角。
”(打一天体)2、学生思考后汇报;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 月亮;二、学习新课:活动一:知道月亮有各种各样的形状1、不同的日子里月亮会显出不同的形状。
画出你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提示:(1 )多准备一些同样大小的小纸片, 在纸上画出一个虚线的圆。
(2 )学生分组活动, 尽可能画出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月相, 越多越好。
2、小组汇报;3、让学生给画出的月相排序。
(提示按时间先后排, 会是怎样的排法呢?)4、学生讨论后, 演示汇报。
(可能会出现右蛾眉月在前还是左蛾眉月在前的争论,这个留在后面通过实际观察, 给月亮做日记来解决。
)5、指导学生制作月相盒。
6、学生小组合作制作月相盒。
第二课时活动二:连续观察月相, 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1、坚持每天晚上给月亮记日记。
提示:(1 )讨论:要记哪些内容?怎样记录?(画图)(2 )内容除了画出月相外, 还应该包括观察日期(尤其是农历日期)、时间、天气状况。
(3 )记录在记录纸上。
(4 )强调:要有足够的耐心, 这是一项长期作业。
2、记录完以后再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
(此处要等后面记录结果出来后再继续完成!)5 、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教学目标:1、学会调查身边动植物变化与昼夜交替的关系。
2、能根据调查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
知识与技能:1、知道昼夜变化对动植物会产生影响。
2、知道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3、建立事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的初步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昼夜交替对生物的奇妙影响。
2、培养尊重证据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难点:重点:昼夜对动植物、人的影响。
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准备:大量关于夜行动物的图片或影片片段, 有关植物一天活动的图片资料;课前布置学生观察一种植物早晨7 点、中午12 点和下午6 点的变化情况并记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生活中有些现象很奇特, 比如:我们到了晚上想睡觉,早上没人叫却也会按时醒来,夜来香傍晚时花朵才会绽放,发出阵阵香气, 这一切都与什么有关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动物和植物的生活呢?2、学生回答, 可适当板书。
3、过渡: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学习新课1、昼夜对植物的影响;(1)观察郁金香、牵牛花、合欢树等植物在一天中不同时段的图片。
思考:这些植物在一天中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在影响着它们发生变化?(2)从这些植物的变化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交流每个人的植物日记, 给予表扬与鼓励。
(3)小结:每种植物的生活习性都是受着节律的支配,这种节律有时按24 小时变化着, 和钟的周期一样。
这种影响植物的节律我们也称作生物钟。
(4)正因为昼夜对植物的影响, 有位科学家就利用不同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做了一个花钟。
(5)我们能不能根据一些常见开花植物也编制一个花钟呢?(6)学生分组根据课前调查的植物开花时间设计花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