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学校课程中变革与发展

合集下载

第6章 课程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6章  课程    第六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综合实践活动1、小学阶段:以综合实践课程为主。 2、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3、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多样化 选择性 学分制
六、怎样实施新课程
1、确立一种新的课程实施观(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2)教学过程是师生持续交往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3)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改的六项具体目标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综合课程(1)含义:即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因此,又称广域课程。(2)优点:具有综合性和统一性,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有助于学习者的迁移;丰富和拓宽了学习内容的内涵和外延(3)缺点:忽视学科自身的逻辑结构。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论,讲义第六章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第一节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一、课程实施的涵义1.课程变革: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皆可称为课程变革。

2.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

3.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4.课程采用:是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

5.课程变革过程: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课程采用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个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是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二个阶段,它关注的焦点是课程实践中实际发生的变革的程度及影响变革的因素、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评估,即课程评价,它包括了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其目的在于确定哪些因素与变革的研究和传播有关,怎样测量变革的实施程度,以及如何评估课程变革产生的预期或非预期的实际效果、课程变革是这些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过程,而非单向的由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线性运作过程6.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1)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2)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是就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3)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这种理解的课程可能与正式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

(4)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常常会根据具体教育情境的变化对理解的课程作出调整。

(5)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也即课程经验。

二、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1.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

2.为了理解教育变革失败的原因。

3.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的决定因素作出解释。

4.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如课程采用)相混淆。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教育学基础第六章到第九章

第六章—第九章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课程的含义“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选择)(一)课程即教学科目现在课程改革已明确把综合实践课列入课程(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根据实用主义经验论反对“课程是活动或预先决定的目的”这类观点。

在他看来手段与目的是同一过程不可分割的部分。

所谓课程,即学生的学习经验。

(三)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是这一观点的重要代表人物。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在这方面,当今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巴西的佛雷尔。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

(名词解释)二、课程理论流派(简述、简答)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杜威(经验实用主义)认为课程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

2、课程的组织应该心理学化(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在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的基础上把他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严密性(最重要的)。

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2参照法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名词解释、选择)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

编写课程标准是开发课程的重要步骤。

(二)教材:主要是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

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

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三、学校的特征 (一)校长的角色
1、反应者 2、管理者 3、发动者 (二)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的特征与价值取向 四、外部环境的特征 (一)政府机构的力量 (二)社区的支持
第五节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1、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以课堂为主渠道展开 二、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7、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
三、课程创生取向
1、课程创生取向认为,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 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 教育经验的过程,既 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 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2、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不是一件产品或一个事件,而是一个不 断前进的过程。在这里,课程知识是一种“ 人格的建构”。
课程与教学论
目录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二章 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四章 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第六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一节 课程实施的涵义与研究价值
一、课程实施的涵义 1、课程变革:指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 安排下所发
生的一切变化。 2、课程实施: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 3、课程采用:指作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过程, 它是一项课程
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所关注的焦点 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 计划,和课程实施是不同的。 4、课程评价:指课程变革的最后阶段是对变革总过程的 评估包括了 课程变革的所有方面。

学校课程发展与教育变革

学校课程发展与教育变革

学校课程发展与教育变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和创新。

作为教育的核心,学校课程的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学校课程发展与教育变革的关系,并分析教育变革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

首先,学校课程的发展是教育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快速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因此,很多学校开始调整和改革自己的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例如,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学科,如数学、语言、科学等。

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校开始引入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新兴学科,以帮助学生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环境。

此外,学校课程的发展也体现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改革上。

传统的教育模式强调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记忆,缺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实践经验。

然而,现代教育趋向于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用项目制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新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学校还逐渐改变评价方式,从单一的笔试成绩向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转变,包括口头表现、项目作品、团队合作等。

教育变革对学生和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通过学校课程的发展,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传统的课程设置往往只强调学科的知识,而现代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此外,通过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学生的学习体验也得到了改善。

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听众,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与教师和同学一起探索和学习。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变革对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虽然能够传授一定的知识,但很难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和实践能力,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背离。

因此,学校课程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学校课程发展与改革方案

学校课程发展与改革方案

学校课程发展与改革方案一、背景在当今社会,知识在不断更新与发展。

学校的课程内容和形式也需要随之发展与改革。

本文将就学校课程发展与改革方案展开回答和探讨。

二、课程需求分析1. 学生需求学生在学校的首要任务是获取知识和发展综合素质。

他们需要全面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培养创造力、团队合作和沟通等综合能力。

2. 社会需求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改革应当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3. 教师需求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他们需要根据学生和社会的需求来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

因此,课程发展与改革方案应该提供教师培训和支持,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

三、课程发展与改革方向1. 强化学科基础学科基础是学生学习其他知识的基石,应该重视学科基础的教学。

建设科研型教师队伍,提供科学、系统的学科培训,不断更新教材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 提升综合素质学校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设计和活动组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引入实践教学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意义,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

课程改革可以引入实践教学,如实验课、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

4. 教学资源共享教学资源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支撑。

学校应该加大教学资源的共享力度,鼓励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分享和交流优秀的教学资源和经验。

通过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教学水平。

四、课程改革策略1. 整合与优化课程学校应该对现有课程进行整合与优化,避免内容冗余和重复,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核心知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 引入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的壁垒,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跨学科学习可以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或设置跨学科项目来实现。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校课程改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

一、简介随着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迅速更新,以及全球化竞争的加剧,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目标是构建更加符合现代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

二、发展方向1.跨学科融合在传统的学科体系下,知识被人为地划分为不同学科,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知识很难形成有机的联系。

因此,未来的课程改革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通过设置综合性课程或跨学科项目,学生们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2.关注学生需求学生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需求应该成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依据。

因此,未来的课程发展方案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兴趣、愿望和发展需求。

学校可以开设兴趣导向课程或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3.培养创新能力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专业技能,而是更加注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在课程中引入创新教育、创客教育等,鼓励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技术与课程改革技术的发展已经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

在课程改革中,技术的运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1.互联网资源的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在线学习平台并整合优质资源,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探索。

2.虚拟实验与模拟实践传统的实验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安全隐患、资源浪费等。

而虚拟实验和模拟实践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学校可以引入虚拟实验室和模拟实践环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实验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教育学课件《课程》

教育学课件《课程》
这一观点的缺陷在于没有意识到,在社会上, 学校组织并未在政治上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 重大变革的地步。
一、课程概述
表述五:古德来德对课程的定义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古德来德 主要观点:
第一种是理想的课程,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 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
第二种是正式的课程,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 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等;
➢ 1902年 杜威 《儿童与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 1918年 博比特 《课程》 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
➢ 1949年 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
一、课程概述
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课程的一元化与多样化
➢ 普通教育课程与职业技术教育课程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概述
课程方案(教学计划) 总体规划和设计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目标导向教科书(课ຫໍສະໝຸດ )工具一、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基本问题 1.课程设置的发展
2.课程理论的发展
3.课程发展上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概述
1.课程设置的发展 ➢ 我国古代学校:
周代——“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时期——“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 宋以后——“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古代学校注重培养为封建王朝服务的官吏与文人。
第六章 课 程
第六章 课 程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概念的几种主要观点 表述一:课程即教学科目
代表人物:斯宾塞 主要观点:
从指导人类活动方面的诸学科角度,来探讨 知识的价值和训练的价值。

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发展趋势演讲稿

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发展趋势演讲稿

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发展趋势演讲稿,我要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们今天的演讲会。

我的主题是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与发展趋势,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每一个学生都关心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课程设置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发展。

过去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

现在,学校课程设置必须紧跟时代步伐,面向未来,注重创新和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我们看到了许多新的学科出现,例如计算机科学、、物联网等。

这些新兴学科应该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中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化素养。

此外,学校应该加强对英语、数学等重要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基础知识上得到更好的掌握。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国际化,传统的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学校应该开设更多的选修课程,让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这样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需要我们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胸怀的人才。

学校应该加强对国际课程的引进和学习,提升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精神,让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和担当精神。

随着未来职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学校的职业教育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学校应该针对未来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就业竞争力的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还应该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具备高素质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标准。

,学校课程设置的变革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进取,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一个最适合的,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1.()认为,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a.创生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忠实取向d.情境取向2.()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

a.校长b.教师c.学生d.教育当局3.课程实施的主体包括()。

a.校长、教师与学生b.校长、教师与家长c.校长、教师与社区d.校长、教师与教育官员4.兰德变迁模式,信奉课程实施的()取向。

a.创生b.相互调适c.忠实d.情境5.()假设,个体的改变先于组织的变迁。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6.()假设,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7.()把课程实施视为一种理性化和技术化的过程。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8.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在本质上受( )。

A.技术理性支配B.实践理性支配C.解放理性支配D.理论理性支配9. 美国课程专家()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A.塞勒 B. 布鲁姆 C. 泰勒 D. 古德莱德10.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是()。

a.认知矛盾b.情感矛盾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d.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11.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等阶段。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12.根据杜威的主张,教学过程可以分为()等环节。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13.领会书本上的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的教学环节是()。

a.运用知识经验b.感知教学材料c.激发学习动机d.理解教学材料14.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的是()。

教育学第六章

教育学第六章

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
指以学校为基地开发的课程,其开发的主体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 是教师。 的需要和展示学校 特点:校本化、个性化与特色化、学校自 的办学宗旨与特色 主性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三)显性课程与潜在课程
1、显性课程
显在课程、正规课程
综合课程 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 克服了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
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程的随意性,有利于减少学科数目, 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全 减轻学生负担,开阔学生视野。 面的视野与方法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类型 国家课程 概念 主导价值
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由国家 体现国家的教育意 教育主管部门设计的课程。 志 特点:基础性 、指导性、 统一性、 综 合性、 稳定性 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 满足地方社会发展 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 的现实需要 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具有浓郁地 方特色的课程。 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适切性、探究 性
1 2 3 4 5
(一) 课程的词源与词义

(二) 课程的界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Hunan Unive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gy
(一)课程的词源与词义
1、我国古代 课程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 大做功夫”。 2、英语国家 “curriculum”源来自拉丁语动词“currere” 隐喻“一段教育过程” 。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六章重点

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课程变革:是最常用的概念。

指课程及其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课程计划:是对课程变革的理想及实现这种理想的具体方案的制定课程实施:是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课程采用:指做出使用某项课程变革计划的决定的过程它是一项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它锁关注的焦点是是否决定采用某项课程计划。

(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被称为“课程采用”)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环节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古德莱特区分了五种不同层次的课程:(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理解的课程(4)动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课程实施的研究意义具体可分解为如下四个方面第一,为了了解课程变革的实际第二,为了理解课程变革失败的原因第三,为了对学习结果以及影响学习结果的可能决定因素作出解释第四,为了不至于将课程实施与课程变革过程的其他方面相混肴。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以下三个):课程实施的取向是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忠实取向或(忠实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忠实的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实施的涵义则是指教师对课程计划或课程方案等具体的东西在实践中执行的过程(2)课程内容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育的实施而创造的(3)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的过程(4)教师角色的性质是课程专家所制定的课程变革计划的忠实执行者(5)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是量化研究{本质上是受“技术理性”所支配}相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就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基本特征:(1)课程不仅包括体现在学程教科书或变革方案中的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学校和社区中各种情景因素所构成的谱系这些情景因素会对课程变革方案做出改变(2)不断调整以求适应(3)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4)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5)要求更为宽广的方法论包括量化研究质的研究。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方案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教育的不断发展,学校课程改革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话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不断探索新的课程发展方案。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方案。

一、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在课程改革中,学校需要灵活多样地设置课程。

传统的课程设置单一,过分强调学科理论知识,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校应该增设一些综合性的课程,如学科交叉课程、实践课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素质教育的渗透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学校课程改革也要与之相适应。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培养学生的艺术、体育、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项目化学习的推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着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不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推广项目化学习,让学生通过参与各类项目,学以致用,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校课程改革应该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运用。

可以通过引入在线教学、电子教材、学习平台等方式,提高学生对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信息素养。

五、社区资源的利用社区资源是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料。

学校应该与社区建立紧密联系,利用社区资源进行校内课程与社区实践的结合,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实践操作,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

六、教师培训与能力提升教师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关键性影响。

因此,学校课程改革应该与教师培训和能力提升相结合,通过专业培训、研讨交流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七、家校合作的建立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应该与家长加强联系,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改革

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改革

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改革1. 介绍学校课程发展的背景及其重要性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学校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学校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课程,以适应这些变化。

学校课程发展的目的是提供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 讨论学校课程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学校课程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包括教学内容的过时性,知识的碎片化以及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这些问题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不高,同时也限制了他们的学习成果。

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

3. 探讨教学改革的理念和目标教学改革的目标是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并提供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4. 分析实施教学改革的挑战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教师的能力和态度、学校的资源和文化以及评估和考核的问题。

因此,教学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虑和实施。

5. 探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与需求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关键角色,他们需要具备灵活的教学方法、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素养。

教师还应该具备创新和反思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

6. 分析家庭和社会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家庭和社会在教学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社会应该提供更多实践性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7. 探讨学校管理层在教学改革中的责任与作用学校管理层需要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资源支持,创造有利于教学改革的氛围。

他们还应该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并对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和反馈。

8. 分析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国际经验在国际上,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学校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国家的经验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

9. 探讨未来学校课程发展与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学校课程发展和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多元化的教育。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

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引言课程是学校教学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转变,学校课程改革和发展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探讨学校课程改革的意义、现状,以及应该采取的策略。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课程改革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未来职业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育体系注重对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

因此,课程改革应当挖掘学生的潜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二、课程改革的现状课程改革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展开。

许多国家纷纷调整课程设置,增加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

例如,芬兰的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思考,韩国则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在中国,对课程改革的讨论也越来越多,但由于历史、文化和制度的不同,难以一蹴而就。

三、面临的挑战课程改革面临着各种挑战。

首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制度惯性是改革的一大障碍;其次,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导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再者,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对于改革的接受度较低。

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

首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其次,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提供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推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五、课程改革的成果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将受益匪浅。

他们将不再仅仅追求高分,而是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

同时,他们还将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推进课程改革的合作机制推进课程改革需要建立起多方合作的机制。

学校、家庭、政府和社会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学校可以建立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关系,扩大学生的实践空间;家庭可以关注学生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支持和指导;政府可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学校教育环境。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课程

教育学原理第六章课程

04
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的模式
1 2 3
目标模式
以目标为导向,强调课程开发的目标设定、内容 选择和组织结构,以确保课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过程模式
注重课程开发的过程,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成、选 择和组织应当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以适应社会和 学生的需求变化。
环境模式
强调课程开发应考虑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多 方面因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规划
制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安排课程实 施和评价。
课程评价
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估,为改进课程提供依据。
课程实施
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进行教学,确保课程目标 的实现。
课程调整
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 进。
06
课程研究与展望
课程研究的方法
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课程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探究课程发 展的规律和特点。
教学环境与课程实施
教学环境建设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 施的重要保障,包括硬件 设施、教学资源和人文环 境等方面。
教学环境利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环境 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 学习体验和实践机会,促 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环境优化
教师还应关注教学环境的 优化和改进,根据实际需 求进行调整和完善,以满 足课程实施的需要。
改进。
学生与课程实施
01
02
03
学生中心
课程实施的目的是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学生 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落 脚点。
学生需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 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 供个性化的教学支持。
学生参与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程实施 过程,发挥主体作用,通 过探究、实践、合作等方 式主动学习和成长。

学校组织的发展与变革课件

学校组织的发展与变革课件

第二节 学校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学校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困惑 学校组织生存与发展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表现为学校稳 定与变革是对立的统一。稳定是变革的基础,变革是进一步 稳定的需要,学校要在稳定中适度变革,不断从平衡走向不 平衡再寻求新的平衡。 二、学校组织“稳定与变革”的平衡 学校稳定与变革之间的关系: 稳定是变革的基础,没有 稳定或者破坏了稳定,变革变成了无序的动 乱,便破坏了学 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只求稳定,不求变革,使学校失去了 前进的动力。 1、学校组织“稳定与变革”大平衡关系 2、学校组织需要在稳定中适度变革
一、不同组织理论的学校观
1、学校是工厂:古典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观 2、学校是家庭:人本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观 3、学校是联盟集合体:社会系统理论指导下的 学校观
4、学校是松散结合系统:权变组织理论指导下 的学校观
• 1.学校是工厂:
• 古典组织理论指导下的学校观古典组织理论强调组 织内部劳动分工、等级、技术、权力、结构、控制 幅度,强调理性精神和效率理念,把效率最大化作 为组织的最高原则。 在此理论影响下,认为教育管 理活动可以采用工业化操作模式,按照详细统一的 工作程序和标准,辅之以严格的奖惩制度,从中央 一路一直控制到最底层的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实 现管理效率最大化。古典组织理论虽然学校组织管 理影响深远,但完全应用于学校不符合学校组织的 特殊性。
四、学校效能的提升
1、有效学校的特征 提升学校效能,首先要分析影响学校效能的主要因素有哪 些。效能是学校组织成功的基础,其核心价值是学校成功地 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不同于效率。 一般从三个层面理解学校效能的内涵:内部效能,焦点是 如何提高校内各种行为的有效性;外部效能,主要关注相关 人士对学校的满意度;面向未来的效能,关注学生对未来的 适应。 2、提升学校效能的现实策略 提升学校效能的策略有:树立面向未来的学校效能观;建 立高效能的学校组织结构;以团队学习和合作增进学校效能; 发挥校长领导作用作用,自主办学;学校与社区、家长互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第六章 学校与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 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 三、课程的组织与结构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演化
一、古代教育思想与课程发展 二、近代教育思想与课程发展 三、课程发展中的问题与争论
第三节 当代课程与变革
一、当代教育发展与课程变革 二、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 三、我国课程改革行动与未来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课程实施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中心 学生处于课程与教学的中心 社会生活是课程的中心
教材编制
教材按学科逻辑顺序编排 按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编排 按专题形式编排教材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
(一)课程的结构
1.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 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赫尔巴特:
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已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 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
经验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审美兴趣——文学、音乐、绘画; 社会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思辨兴趣——数学、逻辑和文法 同情兴趣——外国语、本国语 宗教兴趣——神学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目录
第六章 学校与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二节
课程的历史演化
第三节
当代课程与变革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
“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孔颖达为《诗经》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
句作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朱熹在《论学》中也多处使用“课程”概念,“宽着期限,紧着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
(三)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与特征
1.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 •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2.新课程结构的主要特征 • 均衡性 • 综合性 • 选择性
(Spencer)1859年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1918年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Bobbitt)出版《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
Hale Waihona Puke 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从而为课程理论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

从广义来看,课程是按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学校安排和教师指导下使学生身
心得到发展的一切活动。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
(2)课程计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如下: ①课程设置;②课程开设顺序;③教学时数;④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
(一)课程的结构 2.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 学指导性文件。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 质量要求。
学校教育发展
目录
第六章 学校与课程
• 课程概述 • 课程的历史演化 • 当代课程与变革
目录
第六章 学校与课程
1. 记住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课程的组织结构 2. 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 程的概念 3. 理解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概念与现状,了解不同课程的开发流程 4. 从教育目标、社会进步的视角,理解中外课程演化的历史过程,理解当下课 程变革与问题 5. 以课程制定影响因素的分析,展望未来课程的发展方向
(2)课程标准主要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等几个部分。 其中前言又包括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设计思路等。
3.教材 教材可分为印刷品和声像制品两种。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三、课程的结构与类型
(二)课程的类型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的影响。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所有学科
(或科目)的总和,它主要体现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程资源之中。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
学科中心课程 :以最具学术性的知识作为课程内容 经验主义课程:课程的组织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社会改造课程 :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 存在主义课程 :知识仅仅是作为人的意识和感情才存在,以人文学科作为课程的重点
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
三大课程流派比较
课程流派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 课程组织
学科中心课程论
知识本位,向学生传授系 统的知识技能
真理与知识,学科的基本 结构
分科课程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儿童本位,教育要促进儿童 社会本位,培养学生改造社
发展
会现实的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学生的生 活、要求和兴趣
“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而非“教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一、课程内涵的发展与定义

在英语国家,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
(racecourse),转义为学习路线,再发展为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课程作为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在西方最早出现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科目
社会作业 原始的作业 技术(读与写) 体育馆或室内外的游戏 音乐或美术
烹饪 旅行或集会或车间
一天的时数
1.5-1 1/2-1 1/2-5/6(周三次) 1/2 1/2 1/2-1(周二次) 1/2-1
一周的时数
6.5-5 6.5-5 1.5-2.5 2.5 1.5 1.5 1.5
第一节
课程概述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
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
课程目标
维护生命和健康的活动 生产活动
教养子女的活动 调节行为的活动
闲暇娱乐活动
课程设置
生理学、解剖学 读写算及逻辑学、几何学、物理、化学等
心理学、教育学 历史、社会学等 音乐、美术等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
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
要素主义:
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 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因此强调学习的系统性和按照逻辑系 统编写教材。
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第一节
课程概述
二、课程影响因素与流派发展
活动课程
杜威的芝加哥实验学校7-8岁学段课程计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