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教案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1.1 背景介绍:1.1.1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通过对地表形态的探讨,使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1.1.3 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对地表形态演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知识点讲解2.1 地表形态的分类:2.1.1 平原:地势低平,海拔较低,地面平坦辽阔。
2.1.2 山地:地势高耸,海拔较高,坡度陡峻。
2.1.3 丘陵:地势起伏,相对高度不大,坡度较缓。
2.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2.2.1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地球内部的能量作用。
2.2.2 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等地球外部的能量作用。
2.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2.3.1 地壳运动:地壳的变动引起地表的高低起伏变化。
2.3.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对地表的侵蚀,逐渐削减山地、丘陵等地貌。
2.3.3 沉积作用:水流、风力等外力将携带的物质沉积在平原、河谷等地貌,逐渐形成新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内容3.1 地表形态的分类及特点:3.1.1 平原:例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2 山地: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1.3 丘陵:例如江南丘陵、辽东丘陵等,介绍其地理位置、地貌特征等。
3.2 地表形态的塑造力量及作用:3.2.1 内力作用:介绍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2.2 外力作用:介绍风化作用、侵蚀作用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及实例:3.3.1 地壳运动:介绍板块构造学说,以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为例,解释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2 侵蚀作用:以黄河流域为例,解释侵蚀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3.3 沉积作用:以长江三角洲的形成为例,解释沉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构成和变化,掌握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地表形态的构成2.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 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5.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分析,以及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交流分享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基本组成。
3. 讲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4. 讲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分析风化、侵蚀、沉积、固结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5. 分析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实际中的表现。
6. 探讨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
8. 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规律。
2. 实例分析:教师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如地震、火山、风化侵蚀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搜集资料,能举例说明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4、了解岩石圈三大圈层的形成及相互转化自主预习: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
——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表现形式——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及作用岩浆活动——岩浆只有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3、结果:形成与洋底、山脉与等,使地表变得4、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分为和。
(1)水平运动:岩层运动方向于地表,它使得岩层发生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形成绵长的__________和巨大的__________山脉。
(2)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__________地表,使岩层发生__________或__________运动,引起地势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__________________。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按成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三类岩石之间可相互转化。
2、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_________或_________,冷却凝固而成,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3、沉积岩是各种岩石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作用下,逐渐成为碎屑后,被风、流水等搬运沉积下来,经过_________作用形成岩石。
4、变质岩是已生成的岩石在_________、_________下发生变质作用生成。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巩固练习: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848.43米。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配套)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配套)预习案一、预习目的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
2.使先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方式,了解风化作用、腐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构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方式,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状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了解它们是如何推进地表形状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堆积岩、蜕变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进程,掌握各类岩石构成的地质作用。
二、预习要点1.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及其发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进程2.地表形状的变化及其缘由剖析,外力作用的四种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内力和外力的辩证一致,共同塑造地表形状3.地壳物质循环的进程三、课上自测1、以下岩石由外力作用构成的是〔〕A、花岗岩B、玄武岩C、石灰岩 D大理岩2、以下地形中,属于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是〔〕A、华北平原B、黄土高原子C、喜马拉雅山D、四川盆地3、以下各种地表形状中,由同一种外力作用构成的是〔〕A、瀑布、戈壁B、沙丘、黄土沟壑C、三角洲、冲积扇D、河流峡谷、花岗岩地貌4、以下地貌与构成连线正确的选项是〔〕A、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力作用B、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腐蚀C、华北平原----地壳下沉后流水冲刷作用D、挪威的峡湾海岸----流水腐蚀5以下高原中,地质地貌特征大致与巴西高原相似的是〔〕A、青藏高原B、德干高原C、云贵高原D、帕米尔高原图1是〝护送2021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的大本营〞图片,图2是浙江〝雁荡胜境〞图片。
读图回答第6题。
6.构成珠峰大本营左近碎屑堆积物和雁荡山陡崖峡谷的主要外力作用区分是 ( )A.风力腐蚀、流水堆积B.冰川堆积、流水腐蚀C.流水堆积、冰川腐蚀D.冰川腐蚀、风力堆积以下图为某地质剖面图。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内外力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 )A.褶皱、岩浆喷出、堆积、岩浆侵入、断裂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堆积、岩浆侵入C.岩浆喷出、褶皱、堆积、岩浆侵入、断裂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堆积、断裂8.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选项是 ( )A.①泥沙堆积B.②岩层断裂C.③腐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9.读地壳物质循环表示图,回答以下效果。
人教版地理必修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word学案.docx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地球表面是我们人类主要的活动场所。
我们从木节课开始探讨地球表面的形态及 其变化。
一、 多姿多彩、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1、地表形态高低起伏,复杂多样海底地形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回答:(1)地球表面处于地球圈层结构中的 ____________ 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
“三分陆 地,七分海洋。
”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
(2 )地球表面形态高低起伏,复杂多样。
陆地地形可以分成五类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海底地形包括 _________ 、 _________ 和大洋底部。
大洋底部分布着很深的 ______ 、宽阔平坦的_______ 和绵延很长的 ________ (乂称大洋中脊)。
2、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根据已有知识,请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
地表形态形成及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有哪些?■地球上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质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 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同学们阅读课文及案例1,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哪一种作用速度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最 嘟比 IM 100* 90北美洲沿36°N 度剖面图A搐星山詠人為廉 AA ilftt为显著?(提示:案例1两种表现形式的比较)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参照如下示意图,画出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草图。
高中地理必修1优质学案: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程标准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学习目标1.记住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形式。
2.举例分析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3.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说明岩石转化关系。
[基础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分类(1)迅速激烈的内力作用,如火山喷发或地震。
(2)极其缓慢的内力作用。
3.表现形式及影响(1)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2)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的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二、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表现形式及作用4.对地表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被搬运后沉积下来,经固结成岩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经变质作用而成。
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岩浆、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a外力作用、b变质作用、c重熔再生、d冷却凝固。
『思考』1.喜马拉雅山的隆起是不是地壳垂直运动的结果?提示不是。
喜马拉雅山是地壳水平运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而出现隆起上升,形成的巨大褶皱山脉。
2.三大类岩石彼此之间能否直接相互转化?提示不能。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3.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变成千沟万壑的?提示远古时代的风力堆积形成黄土高原;现代的流水侵蚀形成现在的千沟万壑。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1.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2.理解外力作用的形成及影响。
(综合思维)3.绘制示意图,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及影响。
(综合思维)学习要点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学习过程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特点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①地壳运动是指岩石圈因受内力作用而发生的________,也称构造运动。
②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____________的主要方式。
③在地壳运动过程中,岩层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压力、张力等,从而发生水平或垂直方向上的变形或变位。
大陆漂移、地面抬升和沉降、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反映。
(2)岩浆运动①当岩石圈破裂时,深处岩浆沿破裂带上升,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这一过程叫岩浆活动。
②岩浆也只有_____________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3)变质作用①岩石受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其____________发生改变,这一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②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特点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在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作用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破碎崩解、化学分解和生物分解等,这过程叫风化作用。
(2)侵蚀作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也对地表进行破坏,这一过程称为侵蚀作用。
(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在流水、波浪、风、冰川等外力的作用下,被搬运离开原来的位置,这就是搬运作用。
①风力搬运:使沙丘移动,严重时形成浮尘、扬尘、沙尘暴天气,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流水、冰川、波浪搬运:流水搬运易形成泥石流,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冰川搬运使物质迁移,多分布在高山地区;波浪搬运使物质迁移,多分布在海滨地区。
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学案——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学案12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呈现】 1.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地壳物质循环。
【素养目标】 1.联系海陆、湖陆交界地带的一些典型地貌的形成,从要素综合和时空综合的角度探究其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分析内、外力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气候、水文特征,从区域的视角解释地貌的形成原因。
(区域认知)3.动手绘制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分小组探讨典型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地理实践力)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②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③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④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拓展] 准确理解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1)同时存在,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结果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
(2)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
(3)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⑤太阳辐射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因素作用结果风化作用⑥温度、水、生物使岩石发生⑦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⑬平缓侵蚀作用水、⑧冰川、空气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⑨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⑩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⑪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外力减弱或遇被搬运的物质⑫堆积下来作用到障碍物[提醒]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的区别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遭到破坏,形成许多松散物质,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力无关。
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二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的分类: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或变质岩);C是变质岩(或沉积岩)。
高一上册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高考目标定位】【导学提纲】【基础梳理】一、内力作用1.地表形态的变化:沧海桑田的变化、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2.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4.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运动二、外力作用1.内、外力的关系:2.结合课本案例一分析,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的爆发分别属于内力作用中的什么作用?作用速度有何差异?3.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4解释夏威夷群岛、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长江三峡与长江三角洲的形成原因。
【真题演练】1.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2009海南高考题)()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2.据科学家考察:喜马拉雅山脉原来是一片海洋,按照其上升的速度计算,目前的高度应是20000多米,但在2005年10月9日国家测绘局公布的珠穆朗玛峰高度测量的结果是8848.43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导致喜马拉雅山脉由海洋变为“世界屋脊”的作用是()A.外力作用 B.内力作用 C.变质作用 D.流水作用(2)导致珠穆朗玛峰只有8848.43米的主要原因是()A.搬运作用B.内力作用C.地壳运动D.侵蚀作用3.依据我国黄河每年输沙量平均为16亿吨,渤海水深变化不大现象,可以判断()A.黄河带来的泥沙不在渤海海域沉积B.渤海海底地壳无升降C.黄河带来的泥沙不断沉积D.渤海的海底地层不断下沉4.下列平原中,主要由侵蚀作用形成的是()A.东欧平原B.亚马孙平原C.密西西比平原D.印度河—恒河平原5.读图,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A地貌类型主要分布于我国的_________地区,是因________作用强烈而形成,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一、教案基本信息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2. 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区分。
二、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实例,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分析其构成和特点。
2. 介绍地表形态的分类,如山地、平原、丘陵等。
2.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地壳运动的概念和类型,如板块运动、地震等。
2. 分析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作用,如山脉的形成、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等。
第二课时:3. 流水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流水的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流水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河谷、瀑布等。
4. 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讲解风力的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风力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沙丘、风蚀蘑菇等。
5. 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学活动:1. 介绍冰川的概念和侵蚀、沉积作用。
2. 分析冰川作用在地表形态上的表现,如冰川谷、冰碛地貌等。
四、课后作业1. 总结地表形态的构成和特点。
2. 分析地壳运动、流水、风力、冰川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 观察周围的地表形态,举例说明各种自然力量的作用。
五、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问题驱动、实例展示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4稿优秀教案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第一课时〕【课标要求】2003版课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0xx版课标: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1.结合实例和图片,学会分析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结合实例和图片,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美术班外出写生的同时参加地理研学内容,从生活习地理,培养地理实践力,同时在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中,激发爱国热情。
预习案一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地球,放射性元素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1〕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2〕岩浆活动〔3〕作用3 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按运动方向和性质:①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和巨大的。
②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变化和海陆。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为主,为辅。
4 总的趋势: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外表的风、、冰川、等引起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3 作用方式:风化、、搬运和。
4 总的趋势: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探究案1预习反应,快速抢答探究一〔内力作用〕:地壳如何运动能够形成雄伟的高山与绵长的断裂带呢?要求:利用身边的物品模拟、演示类型运动方向对地表的影响举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总结: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学以致用:地理研学拍摄的照片中哪些地貌景观主要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哪种形式。
〔第1站xx平原,第2站理冲积扇,第3站孟屯河谷—河谷地貌,第4站老君沟—背斜某翼,第5站上孟乡山脉—褶皱山,第6站希尔基斯朵神山——冰川地貌〕探究活动二〔外力作用〕我是风儿,你是沙一粒沙子的独白枯燥辽阔的西北大地是我的出生地。
我,出生是岩石,历经千年的风吹日晒雨打,蜕变成为一粒沙!而我的故土也在大风千年的侵蚀下,成为了令人胆寒的魔鬼城——雅丹地貌。
有一天,狂风四起,我随风游走在蓝天下,我借助于风的力量越过了昆仑山,走过了青藏高原。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
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学案【根底梳理】一、内力和外力作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使地表变得。
在塑造地表形态中,内外力是起作用的,它们的作用结果往往交织在一起。
外力作用来自地球,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使地表趋于。
二、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性质、方向分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方向岩层沿方向运动岩层沿方向运动对地表的影响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形成绵长的断裂带。
使岩层发生隆起和凹陷引起。
两者关系相伴发生,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期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主要以运动为主,运动为辅。
【合作探究】材料一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是至今为止,全世界最高的山脉。
它的主峰珠穆朗玛峰为,现在还在以平均每年约1.27厘米的速度继续升高。
而在2.25亿年前,这里却是一片汪洋大海,被称为古地中海。
1. 结合课本案例分析,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属于三大内力作用中的什么作用?和岩浆活动比拟,作用速度有何差异?2.你有什么依据能证明喜马拉雅山地区以前是一片汪洋?3.根据初中所学的板块运动,从喜马拉雅山所处的板块位置分析讨论,试着描述喜马拉雅山是如何形成的。
材料二在敦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大自然创造出了许多奇观异景。
比方敦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
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的比照,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
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
敦煌雅丹地貌属于古罗布泊的一局部。
这里的泥岩层结构紧密坚硬,一般不易遭受风水的侵蚀,但是,它却抵御不住温差的作用。
罗布泊地区处于极端干旱区,昼夜温差变化剧烈,常达30°C~40°C以上。
热胀冷缩的效应,使外露的岩石崩裂发出声响,连被称为“顽固不化〞的花岗岩,在这种气候环境中也只能顽而不固,逐渐崩裂成碎块。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
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高一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一、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地质作用是形成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
2、让学生明白海陆、高山、裂谷等各种地貌形成原因。
3、能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掌握三大岩石的相互转化。
4、结合身边例子,学会分析各种地貌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重点、难点:1、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对表形态的影响。
2、风化与侵蚀的区别。
3、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震引发海啸图,讲述海啸的形成原因——地震。
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图。
1、导入:我们的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喜马拉雅山由海洋变成了世界最高大的山脉之一。
青藏高原曾是一片广阔海洋、天津也曾经是渤海的一部分;台湾海峡地区也曾是陆地,这种“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变化。
是什么作用促使地球表面发生这样巨大的变化呢?是地质作用。
什么是地质作用?学生回答: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它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地震都属于内力作用。
他们进行的速度差别很大,如喜马拉雅山的隆起非常缓慢,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时期才会发生“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的变化。
而火山地震是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的。
2、通过阅读课文,学生完成以下内容:(1)内力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影响。
(2)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力量,为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验谈谈身边我们看到的地貌是由哪种作用形成的。
3、提问:(1)两千万年来,珠穆郎玛峰地区抬升了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是什么原因?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受到了外力作用的影响。
(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的地壳不断下降的结果。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理解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4、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观察图像、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知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悟知识的内涵。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2、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学们在初中就学过“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人们用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来比喻人世间事物变迁大,或者变化快。
地理当中我们一般指的是海陆变迁。
古人在很早的时候就认识到了海陆的这种变迁进而形成了美丽的传说。
现代科学考察发现的“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海底森林遗迹”也证明了这种传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讲授】内外力作用概述我们把这两种自然界中存在的导致地表形态出现改变的内外力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是如何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活动】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一、二小节,回答问题:1、内外力作用的能量各来自什么?2、内外力作用各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3、内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何不同呢?[学生]:①内力作用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②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主要表现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docx
4.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一、单元目标1. 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乂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耍作用力,两者都属于口然作用。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非常密切。
在木章中,我们将研讨如下问题。
•什么是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山岳与河流地貌是如何形成、发育的?•地形对人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二、关注课标1.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2.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三、学习目的1. 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 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具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 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四、逻辑联系六、基础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 地表形态的变化:沧海桑ill的变化、千姿冇态的地表形态2. 地表形态的变化的原因:3. 影响地表形态的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运动(二)外力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1、岩石圈按成因分为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类,三类岩石之间可相互转化。
2、岩浆岩成因:岩浆侵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__________ ,冷却凝固而成,类型有和_____。
3、沉积岩是各种岩石在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以及____________ 作用下,逐渐成为碎屑后,被风、流水等搬运沉积下來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形成岩石。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掌握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形成过程及对地貌的影响。
(3)了解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地貌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动画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通过分析案例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2)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的类型和对地貌的影响。
2、教学难点(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
(2)不同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区别和联系。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质构造等基本概念和原理。
2、直观演示法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地表形态和地质构造,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如山脉的形成、河流地貌的演变等,引导学生分析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相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一组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图片,如高山、峡谷、平原、河流、海洋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表形态是如何形成的?(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知识讲解(1)内力作用①介绍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②讲解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③重点讲解地壳运动的两种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理解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如形成山脉、裂谷等。
(2)外力作用①介绍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案(精选3篇)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精选3篇)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把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能够用实例说明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在自然界中形成的各种地貌。
2.能够通过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推断地貌类型,并分析成因,提升读图析图的力量。
3.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爱好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难点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引导同学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同学们形成地表形态的力气除了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力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外力作用概念、能量来源老师提问1.外力作用的概念。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同学回答1.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被称为外力作用。
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积累四种方式。
转承过渡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四种方式,那这四种方式究竟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一一学习。
(二)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老师讲解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积累物的全过程。
依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图片展现老师出示风化示意图,更简单让同学理解风化的过程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绽开供应了条件。
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试验。
试验展现老师将预备好的试验器材展现给同学:一个托盘,一杯水,一杯沙子。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范本1.1 背景介绍1.1.1 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1.1.2 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1.3 通过对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二、知识点讲解2.1 内力作用2.1.1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1.2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2.1.3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山脉、高原、盆地等地形的形成。
2.2 外力作用2.2.1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如太阳辐射能、重力能等。
2.2.2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2.2.3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河流的侵蚀、搬运和沉积等过程。
2.3 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实例分析2.3.1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导致地壳抬升,形成山脉。
2.3.2 黄河三角洲的形成:外力作用的风化、侵蚀和沉积等过程,使得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三、教学内容3.1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营造3.1.1 地壳运动:地壳板块的运动导致地表形态的改变。
3.1.2 岩浆活动:岩浆的上升和喷发形成山脉、火山等地形。
3.1.3 变质作用: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3.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营造3.2.1 风化作用:大气、水、生物等因素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2.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对地表岩石的侵蚀和剥蚀。
3.2.3 搬运作用:水流、风力等对侵蚀产物进行搬运。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4.1.1 了解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4.1.2 能够分析地表形态的营造力量实例。
4.2 过程与方法4.2.1 通过观察和分析地表形态,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
4.2.2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三篇(附导学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内、外力作用和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表达地理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壳运动的特征。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矛盾对立统一思想。
【教学重点】1.了解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
2.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3.认识地表形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表形态形成过程的分析,地壳物质循环【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通过前面三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大气和水是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而且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但是,它们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千姿百态的地球表面与水和大气的功劳也是密不可分的。
当然,地表形态的形成还有着其他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一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板书)。
师: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知的地球表面的起伏形态。
但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并不是自地球诞生以来就是这个样子的,地球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演化,地表形态也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
那么是什么力量影响、改变着地表形态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板书)。
二、教师精讲师:是什么力量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改变呢?是地质作用,就是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呢?生(看书)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师:很好!那么什么是内力作用呢?请大家思考: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什么?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程度、影响结果有何不同呢?(结合案例①播放录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维苏威火山的喷发”)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两种形式有什么共同点?在哪些方面存在着不同?)师: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生1:我们小组认为,它们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1)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重点和考点(一)课程标准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2、说明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3、分析内力、外力作用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来分析地壳变动,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辩证地分析地表形态的变迁。
4、结合实例,分析一个区域的内力作用、外力作用的形式和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建立内力和外力辩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6、理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对陆地环境的影响。
7、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在掌握地质作用和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二)考试说明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二、主干知识梳理(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主要是。
它主要表现为、、。
2、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和。
水平运动使岩层,常形成和;垂直运动使岩层,引起。
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为主,以为辅。
3、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主要是。
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和四种方式。
2、在、和等因素的影响下,或的岩石经常发生和,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这种作用叫。
3、、、等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进行破坏,叫作用,常在原地形成地貌。
4、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5、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岩石可以分为、、三大类。
2、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石受到、、和作用,形成岩;已形成的岩石在一定和作用下发生作用,形成变质岩。
各类岩石在岩石深处发生作用,又成为新的。
这个过程称为。
三、典型例题解析例一 2007重庆卷春分日重庆太阳高度角最大时,H大洋某岛屿正好日出。
此时,两架飞机从该岛同时起飞,甲沿经线向南飞行至南极点,乙沿纬线飞行一圈,则甲比乙穿越六大板块的数目A.多1个B.多2个C.少1个D.少2个例二 2007四川卷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案知识梳理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基础知识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1.能量来源:主要是。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地壳物质:①、②。
2.地质作用
A.,B.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
结成岩;C. ,D.重熔再生。
巩固检测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 )
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 B.崇明岛的形成
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 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
2.决定华北平原土层深厚的主要原因是
( )
A.河流携带的泥沙多 B.冰川侵蚀作用
C.成土过程时间过长 D.风力的沉积作用时间长
读“地貌景观图”(如图),回答3~4题。
3.主要受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是
( )
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甲和丙
4.地貌景观乙和丁的成因差异是 ( )
A.前者为流水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流水侵蚀作
用而成
B.前者为风力堆积作用而成,后者为风力侵蚀作用而成
C.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化学作用为主,后者以机械作用为主
D.二者均为流水侵蚀作用而成,前者以机械作用为主,后者以化学作用为主
下面是“云贵高原形成与发育过程示意
图”。
读图回答9~10题。
5.从上图可以看出,云贵高原的形成发育
过程中 ( )
A.内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B.外力作用为主导因素
C.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同时期,内外力都有可能成为主导因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下图表示某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正确的排序是
( )
A. a→c→b
B.b→c→a
C.c→a→b
D.a→b→c
根据地址大循环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示各种地质作用中,相同的是 ( )
A.①③⑤ B.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⑤⑥⑦⑧
8.从地质大循环的完整性看,图中缺失的过程包括
( )
A.沉积物变成变质岩的过程
B.变质岩变成火成岩的过程
C.沉积岩变成岩浆的过程
D.火成岩变成沉积岩的过程
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9~10题。
9.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箭头②可能表示( )
A.地表径流B.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D.蒸发
10.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沉积岩,则①可表示( )
A.岩浆活动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D.地壳运动
11.某大学地理系的同学,利用假期时间到全国各地进行考察活动,以下是他们绘制的地貌景观素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学生甲的考察活动是在他的老家海南的三亚进行的,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学生甲所绘制的是______图。
(2)学生乙自豪地说:“我是全班考察中到达最高海拔的一个。
”属于学生乙绘制的图是________图,该地貌形成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丙说道:“我这次在同一个地方,冒着高达40多摄氏度的高温绘制了两幅图,应该数我最艰苦。
”你认为哪两幅图是学生丙绘制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主要是由什么地质作用形成的?
12.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外力作用的是;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2)在a、b、c中,a表示的岩石名称是,b表示的岩石名称是。
(3)在a、b、c中,可能有生物遗体存在的是,由岩浆冷凝而形成的是。
(4)简要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