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基本定律
高中生物遗传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遗传知识点解析》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高中生物中的遗传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它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生命的奥秘,还为后续的生物学学习和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一、遗传的物质基础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有力地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 型细菌的 DNA能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说明 DNA 具有转化作用。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噬菌体的 DNA 进入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最终子代噬菌体中含有与亲代相同的 DNA,进一步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2. DNA 的结构和功能DNA 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
其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DNA 具有储存遗传信息、传递遗传信息和表达遗传信息的功能。
3.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一个 DNA 分子上有许多个基因,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二、遗传的基本规律1. 孟德尔遗传定律(1)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例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
纯合高茎豌豆与纯合矮茎豌豆杂交,F1 代全为高茎。
F1 自交,F2 代中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 3:1。
(2)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例如,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F1 代全为黄色圆粒。
F1 自交,F2 代中出现四种表现型,即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比例为 9:3:3:1。
2.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常常连在一起进入配子,具有连锁现象。
遗传学-第2章_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内膜系统 细胞质
细胞壁成分 细胞增殖
真核生物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 组成 (一)细胞膜(质膜) 细胞膜是细胞外围的一层薄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类 脂构成。 功能:能够有选择地通过某些物质。 在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面,还有一层由纤维素和果 胶质组成的细胞壁(支持和保护作用)。
(二)细胞质(胞质) 细胞质是细胞膜内环绕着细胞核外围的原生质,呈胶体状 态。里面有许多蛋白质、脂肪等物质,细胞质中包含着各种 细胞器:线粒体、质体(植)、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中心体(动)、溶酶体和液泡(植)。 其中,质体和液泡只有植物才具有,中心体只是动物细胞才具 有。 线粒体是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器,是细胞内呼吸作用和 氧化作用的中心,是贮藏能量的场所。 质体包括叶绿体、有色体和白色体,其中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场所。 核糖体是极其微小的细胞器,由RNA和蛋白质组成,是细胞中合 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是运输蛋白质的合成原料和合成产物的通道。
线粒体
线粒体DNA
叶绿体
叶绿体DNA
电镜下内质网
电镜下粗面内质网
(三)细胞核(胞核)
除细菌和蓝藻(原核生物)之外,各种生物的 细胞内都有细胞核,细胞核由核膜、核液、核 仁和染色质(染色体)组成。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聚集的主要场所,对细胞发 育和性状遗传起着指导作用。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区别
上各个微小的区段。这些区段长度各不相同,各有不同的分子结
构,规定着不同性状的遗传。 提问:染色体、DNA、基因有何不同?
第三节 细胞分裂
细胞分裂是生物进行生长和繁殖的基础,亲代 的遗传物质就是通过细胞分裂向子代传递的。 19世纪末,Flemming W(1882)和Boveri T(1891)分别发现了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为遗 传的染色体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细胞学基础 优化总结

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细胞学基础
解析:(1)若等位基因A与a位于X染色体Ⅱ区上,则在雌性个 体中可形成XAXA、XAXa、XaXa三种,雄性个体中可形成
XAY、XaY两种,共5种基因型。(2)若等位基因A与a位于常染
色体上,等位基因B与b位于X染色体Ⅱ区上,则在雄性个体 中有3(AA、Aa、aa)×2(XBY、XbY)=6种基因型;雌性个体 中有3(AA、Aa、aa)×3(XBXB、XBXb、XbXb)=9种基因型,因 此共有15种基因型。(3)X和Y染色体属于性染色体,其基因的
规范答题--规范书写答其所问 ☞批注1 ☞批注2 体遗传。 ☞批注3 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双亲杂合表现正常,后 对遗传方式的表述不全面而失分。 遗传方式书写不全,同时伴性遗传没指明是伴X染色
代正常的基因型为AA或Aa,但比例不是1∶1,而是1∶2,此
处为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而失分。
☞批注4 此题前两空都因把AA或Aa概率看成1/2而计算失分。
请据图回答:
(1)若控制某性状的等位基因 A与a位于X染色体Ⅱ区上,则该 5 种。 自然种群中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型有______
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细胞学基础
(2)若等位基因A与a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B与b位于X染 15 种基因型。 色体Ⅱ区上,则这样的群体中最多有______ (3)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基因 A与 a位于 X、 Y 染色体的同源区Ⅰ上(如图所示),则该种群雄性个体中最多 XAYA、XAYa、XaYA、XaYa 。 4 种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存在______ (4)现有若干个纯合的雌雄果蝇,已知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可能
若雄性子代中有显性性状
遗传育种学习题及答案

1遗传的细胞学基础3.如果在一个细胞里含有3对染色体的个体中,其中三条&、B、C)来自父本;另外三条&‘、B'、 C')来自母本,那么,经过减数分裂后能够产生多少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4.在玉米中,①5个小抱子母细胞可以产生多少配子?②5个大抱子母细胞可以产生多少配子?③5-个花粉细胞可以产生多少配子?④5个胚囊可以产生多少配子?答:①20②5③5④55.写出下列情形分别属于有丝分裂的哪个时期:①染色体在赤道面上排列;②核膜重新形成,发生细胞质分裂;③染色体可见,开始形成纺锤体;④姐妹染色单体移向细胞的两极。
①中期②末期③前期④后期6.将基因型为Aabb的玉米的花粉给基因型为aaBb的雌穗授粉。
所得到子粒,其胚乳的基因型有哪几种?2遗传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等位基因一同源染色体上位置相同,支配相对性状的基因称为等位基因。
基因型一生物体全部遗传基础的总和(如RR、Rr、rr),称为基因型(或遗传型),是性状发育必须具备的内在因素,是肉眼看不到的,要通过杂交试验才能检定。
表现型一生物体所有性状的总和(如红花、白花)称为表现型(或表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下最终表现出来的,可以观察到的具体性状。
二、问答1.分离规律的实质是什么?等位基因分离。
2.用两个不同性状的纯合体杂交,为什么果性状表现一致?全部为杂合体。
F2性状表现不一致?分离3.怎样验证分离定律?测交。
5.测交在遗传学上有什么意义?隐性纯合体只能产生一种含有隐性基因的配子,在形成合子时,它不会掩盖*配子中基因的作用,能使吃的掩盖基因完全表现出来,这样,测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及其比例就能反映出吃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
16.为什么会出现不完全连锁?交换8.在性状连锁遗传的研究中,用的最多的植物实验材料是什么?玉米9.基因互作为几种类型,各出现什么比例?10.在杂交试验中,如果F2的分离比例不符合9:3:3:1,而是亲组合的实得数大于理论数;而重组合的实得际数少于理论数:这是什么遗传?连锁遗传11.在连锁遗传的情况下,吃不表现独立遗传的典型比例,原因是什么?基因不在同源染色体上12.如何根据重组值判断是自由组合还是连锁互换? <50连锁13.在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中,为什么有的表现出自由组合而有的表现为连锁互换?两对基因在非同源染色体上出现自由组合,两对基因在同源染色体上出现连锁互换。
三大遗传定律及其细胞学基础

三大遗传定律是指孟德尔遗传定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定律一:单因素遗传规律,也称分离规律。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花的杂交实验,发现性状表现会按照一定比例分离出现在子代中。
这个比例是3:1。
它的细胞学基础是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成对分离,每个子细胞获得一份染色体。
定律二:双因素遗传规律,也称自由组合规律。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花的杂交实验,发现两个性状会同时遗传,而不是分别遗传。
它的细胞学基础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成对分离,每个子细胞获得一份染色体,因此可以随意组合。
定律三:连锁遗传规律,也称联锁规律。
这个定律是由摩尔根通过对果蝇的杂交实验发现的。
他发现,某些基因是联锁的,它们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因此有时会一起遗传。
它的细胞学基础是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并不总是成对分离,有时会发生染色体互换,导致基因的连锁性发生变化。
遗传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遗传因子”是孟德尔提出来的2.“基因”是约翰森提出来的3.摩尔根创立基因学说4.瓦特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名词解释:同源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联会:各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前期配对着丝粒:着丝粒是真核生物细胞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染色体分离的一种“装置”一,核型分析二,根据染色体着丝点位置不同,染色体可分为四类:m中着丝点染色体sm近中着丝点染色体t端着丝点染色体st近端着丝点染色体三,染色体四级结构四,有丝分裂过程及意义1,过程①间期:主要进行染色体的复制(即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它包括(G1、S、G2三个时期),动物细胞此时中心粒也进复制,一组中心粒变成两组中心粒。
②前期最大特点是:核膜逐渐解体、核仁逐渐消失,植物细胞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动物细胞两组中心粒分别移到细胞两极,由中心粒发出星射线。
③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体的形态、数目最清楚,我们常找有丝分裂中期细胞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
④后期:着丝点分开,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在纺锤丝牵引下移到细胞两极,此时染色体加倍。
⑤末期:核膜、核仁重现,染色体变成染色丝,植物细胞中央形成细胞板,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动物细胞膜从中间内陷,一个细胞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这样就完成一次细胞分裂,此时形成的子细胞,有的细胞停止分裂,然后分化,有的细胞暂停分裂;有的细胞继续分裂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2,意义生物学意义:(1)多细胞生物生长是通过细胞数目增加或者体积增加实现的(2)均等式分裂维持了个体的生长发育,也保证了物种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遗传学意义:保证了亲代与子代遗传的稳定性和基因的完整性,提高子代的环境竞争力和生存率五,减数分裂最重要的时期?再细分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2.前期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分为5个阶段(细偶粗双终):细线期:细胞核内出现细长、线状染色体,细胞核和核仁体积增大.每条染色体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偶线期:又称配对期.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两两侧面紧密相进行配对,这一现象称作联会.由于配对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有4条染色单体,称四分体.粗线期:染色体连续缩短变粗,同时,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了DNA的片断交换,从而导致了父母基因的互换,产生了基因重组,但每个染色单体上仍都具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双线期:发生交叉的染色单体开始分开.由于交叉常常不止发生在一个位点,因此,染色体呈现V、X、8、O等各种形状.终变期:染色体变成紧密凝集状态并向核的周围靠近.以后,核膜、核仁消失,最后形成纺锤体. 生活周期研究材料:果蝇,红色面包酶,细菌与病毒遗传---研究优点第四章孟德尔遗传一,名词解释侧交:为了确定F1纯合或者杂合,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回交:子一代与亲本中任意一个杂交二,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三,显隐致死基因?1.隐性致死基因:只有在隐性纯合是才使个体死亡2.显性致死基因:在杂合状态是就可以导致个体死亡四,卡方测验(可能计算题)五,基因之间概率,显隐性概率六,ABO血型(可能大题)七,非等位基因之间互作比例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遗传连锁遗传(概念,生物学基础,相关概念)联合遗传三点测验(交换值计算,遗传作图,十分可能考大题)性染色体有哪几种类型同配性别,异配性别真君连锁遗传的交换值计算性联锁:根据表型判断基因型性别决定第六章染色体变异思考:紫外线照射后,基因突变来源于π二联体本身吗?其他原因?修复过程中的差错是突变的主要原因基因突变是染色体上的点突变,是基因内部化学性质的变化,可遗传基因突变的6大特点1稀有性2可逆性3多方向性4重演性平行性6有害,有利基因突变的鉴定:1.二倍体植物2.果蝇突变的检测(CIB和致死平衡系)3.生化突变的检测(微生物)诱变途径1.物理因素及修复机制2.化学因素(转换和颠倒)第七章细菌与病毒的遗传细菌影印法研究F+, hfr,F’菌株特点掌握细菌四种遗传方式:接合,性导,转导,转化掌握中断杂交和重组作图的原理噬菌体类型,特点第十章基因突变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第十三章数量遗传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的区别多基因假说遗传率的估算,广义,侠义(可能十分大题)近亲繁殖,回交,杂种优势复习题一,名词解释二,三大定律的实质,区别,对象,配子的描述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与交换定律。
医学遗传学课件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外30nm
螺旋管是在组蛋白H1协助下,6个核小体 缠绕一圈形成的中空性管.
solenoid
3 .三级结构:超螺旋管 它是由螺旋管进一步盘曲而形成。将螺
旋管长度压缩了40倍。
4. 四级结构:染色单体, 超螺旋管进一步 折叠又被压缩了5倍。
(二) 染色体支架-放射环模型
前期I(双线期)
diplotene
前期I(终变期)
diakinesis
(2)中期I Metaphase I
equatorial plate
中期I
(3)后期I Anaphase I
1.同源染色体分离,四分体二分体 2.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4)末期 I Telophase I
metaphase I
(二) Y染色质
正常男性在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 染色后,在核内出现一强荧光小体,直 径0.3um,称y染色质。
Y染色质
y染色体长臂远端部分为异染色质,被荧 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光,女性中不存在, 细胞中y染色质数目与y染色体数目相同。
核性别:间期细胞核中染色质的性别差异。
第三节 人类性别决定的染 色体机制
anaphase I
telophase I interphase
2 . 第二次减数分裂 Meiosis II
1. 二分体单分体 2.非姐妹染色单体随机组合。
前期 II
中期 II
后期 II
末期 II
(一)、减数分裂 I
1.同源染色体配对 1.二价体四分体 1.联会复合体消失
联会
2.非姐妹染色单 2.同源染色体某
结构异染色质:在所有细胞 类型及各发育阶段中均处于 凝集状态。 兼性异染色质:是在某些类 型或阶段,原有的常染色质 凝聚并丧失转录活性后转变 而成的异染色质,可转化为 常染色质。
遗传规律

构建知识网络
2.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比较 (1)两大遗传定律的区别
遗传 定律 基因的 分离定 律 基因的 自由组 合定律 研究的 F1配子的 相对性 种类及比 状 例 一对 两种 1∶1 四种 F2基因型 的种类及 比例 三种 1∶2∶1 九种 F2表现型的 种类及比 例 两种 3∶1 四种
9∶3∶3∶1
(3)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 的。
2.验证——测交实验 (1)方法:让F1与双隐性纯合子相交。 (2)结果: 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都得到4种
数目相近的不同类型的测交后代,比例为
1∶1∶1∶1 ,与预期的结果相符。这证实F1雌、 雄个体在形成配子时,确实产生 4种数目相等 的
配子,从而令人信服地验证了自由组合定律的正
亲本cc)进行杂交。 1. (2)目的: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3)预期结果:Cc×cc→ 1Cc∶1cc 。 (4)实验结果:F2中紫花与白花之比 1∶1 。
2.解释:F1可形成C型和c型两种配子且比例是
1∶1 ;隐性亲本只产生c型配子,这种配子不 会 遮盖 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反而能使F1的配 子中含有的隐性基因在测交后代中表现出来。 3.总结:测交后代的表现类型及其比例,可反映F1 所产生的 配子类型及其比例 。
两对
1∶1∶1∶1 (1∶2∶1)2
n对
2n
(1∶2∶1)n
(3∶1)n
(2 )两大遗传定律的联系:两大遗传定律在生物 的性状遗传中同时进行,同时起作用;基因的分离 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3)两大遗传定律的适用条件
①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②真核生物的性状遗 传;③细胞核遗传;④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遗 传;⑤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 于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
生物必修2遗传的物质和细胞基础、遗传定律的思维导图

演绎 DD×dd→Dd○×Dd→1DD:2Dd:1dd=高茎∶矮茎≈3∶1 推理 YYRR×yyrr→YyRr○×YyRr→9/16Y_R_:3/16yyR_:3/16Y_rr:13/16yyrr=
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6∶6∶1
验证 F1 高茎(Dd)×纯种矮茎(dd)→高茎(1Dd)∶矮茎(1dd)≈1∶1 实验 F1 黄圆(YyRr)×纯种绿皱(yyrr)→
演绎推理
选材 豌豆 自花且闭花传粉,自然条件下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摩尔根 假说-演绎法
结论
观察 纯种高茎×纯种矮茎→高茎○×高茎→高茎∶矮茎≈3∶1
现象 纯种黄圆×纯种绿皱→黄圆○×黄圆→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6∶6∶1
材提出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控制,分为显性和隐性②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分为纯 假说 合子与杂合子③形成配子时,成对遗传因子彼此分开,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
zxxk研究方法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a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个体遗传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格里菲思艾弗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rrss均分离出活的ss和和rr型细菌分离提取dna杀死蛋白质或多糖dnaadna酶活的rr型细菌a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adna分子结构adna复制美国生物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森沃森英国物理学家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克里克基本骨架基本骨架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的表达子链子链子代dna子代dna解旋配对形成两个新的的dna分子解旋酶半保留复制母链具有遗传效应的的dna片段tcuatcgtaaaatcgtacggagaatcg解旋碰撞配对聚合释放aucuagdna游离的核糖核苷酸解旋酶rna聚合酶mrnacugagaacgucugag核糖体脱水缩合游离氨基酸trna反密码子密码子cucrrna蛋白质转录翻译遗传的细胞基础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单体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第二次分裂次级精母细胞第一次分裂初次级精母细胞精子精细胞子精卵原细胞遗传定律及其应用着丝点断裂遗传物质的探索有丝分裂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基因组合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与基因组合定律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说结论演绎推理设计实验验证选材豌豆自花且闭花传粉自然条件下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观察现象纯种高茎纯种矮茎高茎高茎高茎
普通遗传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遗传,变异?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关系?(1).遗传(heredity):生物亲子代间相似的现象。
(2).变异(variation):生物亲子代之间以及子代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
遗传和变异的表现与环境不可分割,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密切联系其所处的环境。
生物与环境的统一,这是生物科学中公认的基本原则。
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具有必要的环境,并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2.遗传学诞生的时间,标志?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 标志着遗传学的建立和开始发展)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同源染色体和非同源染色体的概念?答: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2.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概念,关系?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质便卷缩而呈现为一定数目和形态的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有丝分裂中,由于染色质的复制而形成的物质3.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染色体和染色质实际上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周期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4.不同类型细胞的染色体/染色单体数目?(根尖、叶、性细胞,分裂不同时期(前期、中期)的染色体数目的动态变化?)答:有丝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染色体数目:2n 2n 2n 4n 2nDNA分子数:2n-4n 4n 4n 4n 2n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4n 0 0减数分裂:*母细胞初级*母细胞次级*母细胞*细胞染色体数目:2n 2n n(2n) nDNA分子数:2n-4n 4n 2n n染色单体数目:0-4n 4n 2(0) 05.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特点?遗传学意义?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遗传学事件(交换、交叉,同源染色体分离,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基因分离?)特点: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具有周期性。
即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遗传学总结(完整版)

遗传学总结(完整版)动物遗传学(总结)第一章绪论1、遗传(heredity):后代和前代的相似性。
2、变异(variation):子代与亲代或子代与子代之间的不相似性。
3、遗传学: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与功能及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与遗传有关的细胞器1、线粒体:由双层膜围成的与能量代谢有关的细胞器,主要作用是通过氧化磷酸化合成ATP。
2、内质网:由单层膜围成一个连续的管道系统。
粗面内质网,表面附有核糖体,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光面内质网表面没有核糖体,参与脂类合成。
3、核糖体:为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核糖体无膜结构,主要由蛋白质(40%)和rRNA(60%)构成,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4、中心体:中心粒加中心粒周边物质称为中心体。
或指动物真核细胞质中由两个中心粒组成的物质。
5、核仁:核仁是真核细胞细胞核内的生产核糖体的机器。
二、染色质与染色体1、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时期,在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色、具有一定数目和形态结构的的杆状体。
3、染色质的类型P23: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染色质。
其中异染色质又分为结构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4、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结构及分类P25:(1)形态结构:通常由长臂、短臂、着丝点、次缢痕、随体及端粒几部分组成。
(2)分类:A、B染色质、巨大染色体。
其中巨大染色体又分为多线染色体、灯刷染色体5、染色体的超微结构P26:两条反向平行的DNA双链。
:6、一倍体: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细胞或生物(X)。
7、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
(2n)8、单倍体:含有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
(N/2)9、单体:指比正常二倍体缺少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2n-1)10、缺体:指比正常二倍体(2n)缺少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个体。
(2n-2)11、三体:指比正常二倍体多一个染色体的个体。
医学遗传学

单基因遗传
延迟显性
Huntington病(MIM 143100) Ⅰ
1 45 2 4 42 5 6 7 8 9 5 6
Ⅱ
1
41 2 30 1 2 20 2 3 46 4
44 3
Ⅲ Ⅳ
1
控制一种性状或疾病的基因是显性基 因,位于 1~22 号常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 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
人类的致病基因最早是由野生基因 ( 正
常基因 ) 突变而来的,所以频率很低,大多 介于 0.01~0.001 之间。因此,对 AD 病来说, 患者的基因型大都是杂合(Aa),很少看到纯 合(AA)基因型的患者。
单基因遗传
自由组合律
P
F1
黄圆
绿皱
黄圆
F2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Βιβλιοθήκη 315 9: 101 : 3
: 108 : 3
: 32 : 1
单基因遗传
RRYY
RY
Rr Y y
Rr Y y
rryy
ry
黄圆
黄皱
绿圆
绿皱
315 9
: 101 : 3
: 108 : 3
: 32 : 1
单基因遗传
测交实验
杂种子1代与隐性亲本杂交(回交)
新的连锁关系称互换。这种现象称为不完全连
锁(incomplete linkage) 。
单基因遗传
连锁与互换律
完全连锁(complete linkage) 不完全连锁(incomplete linkage) 配子中含亲代原有基因组合的类型称为亲 组合,含亲代所没有的基因组合的类型称为重 组合。
新教材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基础1.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 1 -1.2分离定律 ......................................................................................................................... - 13 -1.3自由组合定律 ................................................................................................................. - 25 -1.4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 35 - 1.1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1课时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或卵细胞一、减数分裂产生精子或卵细胞1.减数分裂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可分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两个主要阶段。
3.减数分裂的意义(1)子代既能有效地获得父母双方的遗传物质,确保遗传的稳定性,又能保持遗传的多样性,增强子代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2)减数分裂是生物有性生殖的基础,也是生物遗传、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证。
二、减数第一次分裂1.减数分裂前间期(1)主要变化:精原细胞经过生长发育,体积增大,细胞核中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后,发育成为初级精母细胞(primary spermatocyte)。
全部遗传学作业答案

第一章遗传的分子基础一、解释下列名词:1、细菌的转化:指某一受体细菌通过直接吸收来自另一来自供体细菌游离DNA, 从而获得供体细菌的相应遗传性状的现象.2、Chargaff 第一碱基当量定律:不同物种的DNA碱基组成显著不同,但腺嘌呤(A)的总摩尔数等于胸腺嘧啶(T),而鸟嘌呤(G)的总摩尔数等于胞啶啶(C).即3、Chargaff 第二碱基当量定律:在完整的单链DNA中,腺嘌呤(A)的总摩尔数等于胸腺嘧啶(T),而鸟嘌呤(G)的总摩尔数等于胞啶啶(C).4、启动子(promotor)是结构基因上游的一段DNA序列,是RNA聚合酶和基本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包含着一个转录启始位点和TATA框(TATAAAAG)。
5、内含子和外显子6、增强子(enhancer)是活化因子结合的DNA序列,活化因子与增强子结合后,通过作用位于启动子的RNA聚合酶提高转录效率。
增强子有时与启动子间隔数万个bp。
7、断裂基因(split gene):真核生物的结构基因的DNA序列由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两部分组成,编码序列是不连续的,被非编码序列分割开来,故称为断裂基因(split gene)。
8、半保留复制:DNA复制时分别以两条链互为模板,而合成两条互补新链;每个子代DNA分子含有一条旧链和一条新链的方式。
9、复制起点:DNA复制的起始位置,具有特殊的序列,可以被复制先导酶识别。
10、复制子:从起点到终点的DNA复制单位。
四.简答题1、试述基因概念的发展历程。
2、试述DNA复制的一般过程.3、以大肠杆菌为例,试述DNA转录为mRNA 的一般过程。
4、以大肠杆菌为例,试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一般过程。
5、试述真核生物DNA复制的特点.6、试述真核生物mRNA 转录后加工的过程与作用。
7、蛋白质在细胞合成后还有哪些后加工过程?8、图示中心法则,并作简要说明。
遗传学课程复习题第二章细胞遗传学基础一.名词解释:1、染色体: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总结孟德尔定律由奥地利帝国遗传学家格里哥·孟德尔在1865年发表并催生了遗传学诞生的著名定律。
他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统称为孟德尔遗传规律。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孟德尔遗传定律知识点11、基因的分离定律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如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一般用大写字母表示,豌豆高茎基因用D表示。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一般用小写字母表示,豌豆矮茎基因用d表示。
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
(一对同源染色体同一位置上,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如高茎和矮茎。
显性作用:等位基因D和d,由于D和d有显性作用,所以F1(Dd)的豌豆是高茎。
等位基因分离:D与d一对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最终产生两种雄配子。
D∶d=1∶1;两种雌配子D∶d=1∶1。
) 非等位基因:存在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同源染色体不同位置上的控制不同性状的不同基因。
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可稳定遗传。
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
不能稳定遗传,后代会发生性状分离。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F1(YyRr)X隐性(yyrr)→(1YR、1Yr、1yR、1yr)Xyr →F2:1YyRr:1Yyrr:1yyRr:1yyrr。
遗传的细胞基础(精)

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
有丝分裂 细胞类型 体细胞
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 一次 二次 减半 有联会、互换
DNA复制 细胞分裂次数
子细胞数目 染色体数目 前期Ⅰ 中期Ⅰ 后期Ⅰ
一次 一次
不变
子细胞二个 子细胞四个 无联会、互换
第四节 精子和卵子的发生 一、精子的发生 1、部位: 睾丸曲精细管上皮 2、过程: (1)增殖期:精原细胞(2n),有丝分裂 (2)生长期: 体积增大为初级精母细胞(2n) 第一次:2个次级精母细胞(n) (3)成熟期: (减数分裂) 第二次:4个精细胞(n) (4)变形期:
10倍
6倍
40倍
5倍
(二)袢环结构模型学说
螺线管折 叠成袢环 非组蛋白 支架上 沿染色体纵轴伸 出放射环 18个袢环形 成微带
106个微带构成染色单体
染色单体
袢环模型(loop model)
11 12 10 9 8 7 6 5 16 17 18 1 2 3 4
微 带
13 14 15
袢环( 30nm 螺旋管)总长 520nm 30000~ 100 000万个bp
小
结
一、染色质与染色体 二、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三、精子与卵子发生 四、性别决定的染色体机制
三 基 要 求
一、基本概念 染色质与染色体 常染色质与异染色质 结构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x染色质) 二、问题 细胞周期各时相的事件 精子、卵子发生的异同 减数分裂的生物学意义
H4
DNA双螺旋(140-160bp、1.75圈)
H2A
H2A H2B
H3
H1
H4
连接DNA(5060bp)
H1
H3
遗传学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ppt课件

质的RNA聚集而成,还可能存在
类脂和少量的DNA。
•
○功能:主要的遗传物质
所在地,所以承担主要的遗传功
能。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细胞、动物与植物之比较
细胞壁 细胞膜 鞭毛 内质网 微丝 中心体 高尔基体 细胞核 线粒体 叶绿体 染色体 核糖体 溶酶体 过氧化物酶体 液泡
细菌 有(蛋白聚糖)
有 有的有
(4) 某些次缢痕具有组 成核仁的特殊功能。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甘肃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 蚕豆: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排列于赤道面上)。箭头示 两条大染色体。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二、染色体的组成及结构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染色质=蛋白质+DNA ➢组蛋白: H1 2H2A 2H2B 2H3 2H4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5.类别 各生物的染色体不仅形态结构相对稳定,而且其数目
成对。 * 同源染色体: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 * 异源染色体:这一对染色体与另一对形态结构不同的
染色体,互称为异源染色体。
第二章 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6.染色体组型分析(核型分析) 根据染色体长度、着丝点位置、长短臂比、随体有无
•
细胞核拉长,缢裂成两部分,接着胞质分裂→2个子细胞,看不到
纺锺丝。细菌等原核生物、高等植物一些专化组织或病变组织中发生。
•
如:小麦茎节基部和蕃茄叶腋发生新枝处,以及一些肿瘤和愈伤
细胞发生无丝分裂;近年也观察到植物的正常组织也常发生无丝分裂,植物
薄壁组织细胞、木质部细胞、绒毡层细胞和胚乳细胞等,动物胚的胎膜、填
等特点进行分类和编号。这种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 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CDK 和Cyclin 都有许多种类, 它们之间的不同组合形成不 同的Cyclin-CDK 复合体, 由于不同的Cyclin 只出 现在细胞周期的某一个时期, 故不同类型的Cyclin-CDK 复合体只在细胞周期特定阶段产生活性, 由此控制细胞周期的不同 阶段。如Cyclin E-CDK2 促使G1 期向S 期转变, C yclin B-CDK1 (MPF) 通过磷酸化众多蛋白质, 促使 染色体凝集、纺锤体形成、核仁分解、核膜分解等, 促使细胞进入 分裂期。
• 4. 1. 3 细胞分裂
• 细胞分裂是一个细胞分裂为两个细胞的过程。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分裂前的细胞称母细胞, 分裂后形成的新细胞称子细胞。细胞分裂 通常包括核分裂和胞质分裂两步。在核分裂过程中母细胞把遗传物质 传给子细胞。在单细胞生物中细胞分裂就是个体的繁殖, 在多细胞 生物中细胞分裂是个体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基础。细胞分裂分为无丝 分裂和有丝分裂。
• 细胞周期可以表示为: G1 期→S 期→G2 期→M 期。有的细胞如 造血干细胞, 始终保持旺盛的分裂能力, 沿着细胞周期周而复始, 不断进行分裂。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绝大多数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分裂, 如成熟的红细胞、神经细胞、 肌肉细胞等, 永远失去分裂能力。也有的细胞暂时离开细胞周期, 进入G0 期, 必要时可重新进入周期, 如骨髓干细胞、潜在的癌细 胞等。
• 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在细胞周期中浓度呈周期性变化。 Cyclin 有很多种, 主要有:Cyclin A, Cyclin B, Cyclin D 及Cyclin E, 不同的周期蛋白在细胞 周期的不同阶段发生作用。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CDK 是一类蛋白激酶, 可以将特定蛋白磷酸化, 促进细胞周期运 行。CDK 只有和周期蛋白结合才能被激, 因此称为周期蛋白依赖 性蛋白激酶(Cyclin Dependent Kinase, C DK)。已知在动物中有7 种CDK, 记作CDK1~7。
• 4. 1. 2 细胞周期的调控
• 真核细胞内有一个调控机构, 使细胞周期能有条不紊地依次进行。 细胞周期的准确调控对生物的生存、繁殖、发育和遗传非常重要。细 胞周期调控系统由一些相关基因和特异性的细胞周期蛋白组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美国的勒兰德·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 英国的蒂莫希·亨特(R. Timothy Hunt) 和保罗·诺斯( Paul M. Nurse) 三人, 经过多年的研究, 发现了细胞周 期的关键因子与调控机制, 促进了人们对细胞周期的进一步了解, 开启了癌变与不正常细胞周期调控的研究方向, 于2001 年获得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4. 1. 1. 1 间期(interphase) • 在细胞分裂间期进行着遗传物质DNA 的复制过程, DNA 复制与
细胞分裂前后有两个间隔(gap), 因此将间期又分为三个时期 , 即DNA 合成前期(G1 期)、DNA 合成期(S 期)与DN A 合成后期(G2 期)。
下一页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4. 1. 3. 1 无丝分裂 • 无丝分裂(amitosis) 是在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与染
色体, 细胞核和细胞质直接分裂为大小大致相等的两部分的细胞分 裂方式。1841 年, 雷马克(Remak) 最早在鸡胚的血细胞 中发现了这种分裂形式。
第4 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基本定律
•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4. 2 细胞分化与凋亡 • 4. 3 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 • 4. 4 遗传的基本定律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经过生长、分裂而增殖成两个子细胞所经 历的全过程, 称为细胞周期, 通常分为间期与分裂期两个阶段。细 胞生命活动大部分时间是在间期度过的, 如大鼠角膜上皮细胞的细 胞周期, 间期占14 000 分钟, 分裂期仅占70 分钟。
• S 期(synthesis): 即DNA 合成期, 在此时期, 除 了合成DNA 外, 同时还要合成组蛋白。DNA 复制所需要的酶都 在这一时期合成。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G2 期(second gap): 为DNA 合成后期, 是有丝分裂 的准备期。在这一时期, DNA 合成终止, 大量合成RNA 及蛋白 质, 包括微管蛋白和促成熟因子等。
4. 1 细胞周期和分裂
• 但在一定刺激下, 又可进入周期, 合成DNA 与分裂。G0 期的特 点为:
• ①在未受刺激的G0 细胞, DNA 合成与细胞分裂的潜力仍然存在 ;
• ②当G0 细胞受到刺激而增殖时, 又能合成DNA 和进行细胞分裂 。如肝部分切除后, 剩余的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恢复分裂能力。
• 4. 1. 1. 2 细胞分裂期(M 期) • 细胞的有丝分裂需经前、中、后、末四个时期, 是一个连续变化过
程, 由一个母细胞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一般需1~2 小时。具体 过称参见细胞分裂一节。 • 4. 1. 1. 3 G0 期 • G0 期是脱离细胞周期, 停止分裂的一个阶段。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 间期是细胞合成DNA、RNA、蛋白质和各种酶的时期, 是为细 胞分裂准备物质基础的主要阶段(如图4-1 所示)。
• G1 期(first gap): 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DNA 复 制前的一段时期, 又称合成前期,此时期主要合成RNA 和核糖体 。该期特点是物质代谢活跃, 迅速合成RNA 和蛋白质, 细胞体积 显著增大。这一期的主要意义在于为下阶段S 期的DNA 复制作好 物质和能量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