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
中国近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一、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其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其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三、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来源: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它的来源主要是城市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
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以及相互关系: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关系:相互区别又相互紧密联系。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这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理由:1)、——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输出资本,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2)、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3)、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军事侵略(首先与主要的)2)、政治控制3)、经济掠夺4)、文化渗透二、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破产的原因:1)、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
2)、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上编综述:
(三)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 1原有阶级的变动 地主阶级 地主 军功官僚地主 城居地主 资本家 特点:更具剥削性,与农民阶级矛盾更加激化 农民阶级 自耕农 贫农 雇农 产业工人后备军 特点:具有强烈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的后备 军,但存在保守散漫等局限性
2新生阶级的出现
(1) 工人阶级——农民、手工业者、城市贫民 特点:中国最先进生产力代表,受帝国、封建、 资产阶级三重压迫,最具革命性,与农民阶级存 在天然联盟,极具组织性、纪律性 (2)资产阶级——A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 特点:官商结合,内外勾结,压迫人民和民族资本
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
• (3)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之后, 资本输出成为殖民剥削的重要形式,并出 现瓜分世界的狂潮。 • “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 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 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漩涡,它就不能存 在与发展。” ——列宁
到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把 世界大部分地区卷入其殖民体系。接下来,处 于封建末世的中国自然成为他们进一步侵略扩 张的目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 (1840-1919)
—— 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1840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文明的中国 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英 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引起的,史称“鸦 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
反思
•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独立完整的 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 索、抗争的历程。 • 历史是需要回顾和总结的,聆听历史是 一种深远的智慧,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 世界的风云变幻中,我们可以探寻和领悟 到一些历史的真谛。
中国近代史纲要电子书(上半篇1-5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才造成中国近现代的落后,从而能够正确认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同时使学生认识,正是由于中国各阶层民众的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和爱国主义的传统,才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二、重点和难点1.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造成的危害。
2.分析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
三、计划课时:2课时这一章共有两条线索,三个基本问题。
这两条基本线索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前后长达100多年的时间,本章所讲只是1840年到1919年这一段的情况。
三个基本问题是:资本-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反侵略斗争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帝国主义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是学习中国近现代史首先必须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为什么要使用“资本-帝国主义”这个概念呢?因为这个概念更准确的界定了我们经常所说的外国侵略中外国一词的本质属性。
本章所讲这一段时间,正是西方和日本的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及帝国资本主义这个阶段。
本章所讲的反对外国的侵略的斗争,即包括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也包括帝国资本主义阶段,中国人民反对资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在学习本章的过程中间,更要注意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这个问题是学习中国近代80年历史的一个首要的基本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掌握了这个基本问题,我们就能够更好的分析和认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很多事件,弄清这个问题,是研究这中国近代这80年发展的历史规律和历史特点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
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近代这80年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进程和结果,就会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一、军事侵略(一)发动侵略战争,屠杀中国人民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中国近代史上册课文纲要
中国近代史上册课文纲要(1839-1949年)2012.10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林则徐;虎门销烟;道光;鸦片战争;关天培;《南京条约》。
第2课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瑷珲条约》;太平天国;洪秀全;天京(今南京);李秀成。
第3课左宗棠;“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新疆行省。
第4课黄海大战;邓世昌;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设厂。
第5课义和团;八国联军;《辛丑条约》;东交民巷。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第6课自强、求富;“曾李左张”;海军;京师同文馆。
第7课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光绪;百日维新;京师大学堂。
第8课孙中山;兴中会;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袁世凯。
第9课“陈李胡鲁”;《新青年》;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10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曹汝霖;工人阶级;五四精神;中共一大;开天辟地。
第11课黄埔军校;蒋介石;周恩来;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叶挺;汀泗桥、贺胜桥;南京国民政府。
第12课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红军。
第13课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毛泽东;会宁会师;长征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第14课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不抵抗政策;杨靖宇;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
第15课卢沟桥事变;佟麟阁、赵登禹;八路军、新四军;陪都重庆;南京大屠杀。
第16课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彭德怀;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台湾光复。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国共全面内战)第17课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中原解放区;解放军;挺进大别山。
第18课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垮台。
第六单元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张謇;实业救国;大生纱厂;民族工业。
第20课轮船、火车;有线电报;电影;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跪拜礼。
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第21课京张铁路、詹天佑;侯德榜《制碱》;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严复“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22课京师大学堂;《奏定学堂章程》、教育体制;鲁迅《狂人日记》;徐悲鸿;聂耳、冼星海;郭沫若《屈原》。
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
(二)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P11
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 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两个根本 性的变化
封建的中国逐步变 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认清中国社会的 性质,就是说, 性质 ,就是说, 认清 中国的国情, 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 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 本的根据。 本的根据。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掌握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在世 . 界文明当中的地位。 界文明当中的地位。 • 2.分析评述造成中国近代衰落的 2. 原因。 原因。 • 3.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特点、 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1. 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
——的中国
P12
(1)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 (2)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 (3)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 (4)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 ) (5)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 )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
2. 封建的中国逐渐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P12 (1)成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供应地 ) (2)列强在华经济势力加强 ) (3)自然经济基础被破坏 ) (4)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9
还有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诗词曲赋。 还有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诗词曲赋。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 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豪迈 奔放的留下传世之作的诗人。 奔放的留下传世之作的诗人。
李 白 杜 甫
白 居 易
辛 弃 疾
10
中国戏剧史上三颗明珠
中国 戏剧史 上三颗 明珠
25
2. 出现一批欲称霸世界的西方列强
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综述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大致状况;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由学生自学。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7-19世纪上半成叶,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流动。
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
政治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就其政治控制机制而言,存在着一个二元的社会结构:一方面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国家政权;另一方面,是以宗法制度为特征的乡族社会,国家政权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对社会实行专制集权式的政治控制。
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的东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
西方,英国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东方,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就皇帝的全面素质而言,清代诸帝从光绪以上,都不低于中人,而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比可称一代英主。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满族贵族专制统治,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措施。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室贵族大臣权力,如雍正时设军机处,康熙时清除辅政大臣鳌拜集团,又平定了“三蕃”,对外抵抗侵略,如雅克萨战役,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实现空前统一。
经济上又采取了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文化思想上,注意利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由此,出现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生产恢复、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近代史上编综述
2-7816
东印度公司
东印度公司鸦片仓库. 东印度公司鸦片仓库.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灾难: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无穷的灾难:
A,改变了中国外贸优势. A,改变了中国外贸优势. 改变了中国外贸优势 B,白银大量外流 1840年前40年 白银大量外流, 年前40 B,白银大量外流,1840年前40年,英国走 私鸦片43万箱,掠夺白银3 43万箱 私鸦片43万箱,掠夺白银3-4亿 C,造成中国财政 造成中国财政, C,造成中国财政,金融危机 D,银贵钱贱现象 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银贵钱贱现象, D,银贵钱贱现象,加重了劳动人民负担. E,统治阶级更加腐败 敲竹杠) 统治阶级更加腐败( E,统治阶级更加腐败(敲竹杠)
①土地制度的特点所带来的影响 ②沉重的封建剥削使自然经济的状况长 期不能改变 ③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④闭关自守政策 ⑤其它.(如社会心态) 其它.(如社会心态) .(如社会心态
思想文化上,清政府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思想文化上,
①镇压(文字狱) 镇压(文字狱) ②笼络(开科取士,考试方式和内容没 笼络(开科取士, 有变化) 有变化)
(2),近代中国两大任务的关系 ),近代中国两大任务的关系
没有前一个任务的完成,后一 个任务就不可能实现; 只完成前一个任务,不实现后一 个任务,就会前功尽弃.
�
二,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新的任务
1,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签订, 第一次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签订,中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次鸦片战争原因
①是长期以来英国蓄意侵略中国的总爆 发 A—早已经形成对中国的弧形包围 早已经形成对中国的弧形包围 B-通过外交谈判(马戛尔尼1793年来华) 通过外交谈判(马戛尔尼1793年来华) 1793年来华 C-正常贸易(1780-1790中国出口茶叶 正常贸易(1780-1790中国出口茶叶 9600万元 万元) 9600万元) D-鸦片贸易 ②中国的禁烟是英国挑起战争的导火线
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了 解 一 种 新 观 点
观点:1400—1800年的全球贸易流转中,中
国成为全球白银的“终极密窖”。因此,至 少到1800年为止,亚洲尤其是中国一直在世 界经济中属于支配地位。19世纪40年代鸦片 战争后,东方才衰落,西方才上升到支配地 位
问题:
通过这种现象能不能得出亚洲尤其 是中国在1400-1800年处于世界经济的 中心?
到达地 方
非洲东 海岸
~25米
250吨 120吨
好望角
美洲大 陆 印度
130吨 完成环 球航行
思考的问题:
郑和下西洋时间比西方早近一个世纪,规 模比西方大的多,并且技术含量也比西方要 高的多。但其产生的后果却和西方大相径庭, 从中可以反思一下中西之间的诸多差异。尤 其表现在价值观,文化观以及国家观方面的 不同,对后来中国乃至世界局势的影响是不 可估量的。
二、中西之间的差距是怎样拉大的?
一般认为,从十六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在 资本主义的道路上迅速崛起,中国则在封 建主义的泥潭中走向衰落,崛起与衰落构 成这一时期的主题,直到十九世纪中期, 中西之间的差距在双方的接触中得到确认
《16-19世纪中西之比较》
时间
十六世纪
十七世纪 十八世纪 十九世纪
中国
参考书
郝侠君等主编:《中西五百年比 较》,中国工人出版社1989年版
郑天挺:《清史简述》,中华书局 2005年版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中国有礼仪有传统讲文明的国家, 就算突然出现了天子一日或缺,但 是这些文化传统足以让文化不受政 治影响而存绪永远,至于那些无礼 仪无传统完全属于化外之邦的夷狄, 就算他们也有君长之序也绝赶不上 中华文化。
国际交往中居高临下的态度
上编综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1.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的原因
(3)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构
❖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结 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 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 出君权、父权和夫权。
❖ 这样的制度在封建社会 的早、中期起到了稳定和 规范社会秩序的作用,但 到后期保守性逐渐增强, 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二,农民仍然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 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 土地,向贫雇农转化,有的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 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新阶级的出现及其特点
第一,工人阶级是新兴的被压迫阶级,其来源主要是城乡 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具有组织纪律性强、 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 第二,中国的资产阶级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下主 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规模较小,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 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 不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 治上表现出两面性的特点,不可能引导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中国封建社会之所以漫长,封建 意识形态所起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介绍中国封建社会文 字狱的书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16世纪到19世纪初,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 会晚期的兴衰更替之时,西方资本主义已 经产生和发展并对外进行殖民扩张。中西 历史发展的这种不同趋向,也就成为中西 近代史开端的不同契机。
(一)两对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综述教案
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教学目标:了解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和世界的大致状况;了解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明确近代中国的阶级状况,主要矛盾和面临的历史任务,从而对本编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教学重点: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特点和阶级状况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点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由学生自学。
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17-19世纪上半成叶,欧洲和北美的现代化从暗潮涌动到形成澎湃之势,并开始向东方流动。
这时的中国,已在传统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文明的社会形态下缓慢地发展了两千年。
政治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中国传统社会,就其政治控制机制而言,存在着一个二元的社会结构:一方面是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国家政权;另一方面,是以宗法制度为特征的乡族社会,国家政权凌驾于整个社会之上,对社会实行专制集权式的政治控制。
17世纪40年代,在世界的东西方,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大事。
西方,英国1640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了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纪元;东方,1644年,清军入关,建立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清朝。
就皇帝的全面素质而言,清代诸帝从光绪以上,都不低于中人,而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比可称一代英主。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巩固满族贵族专制统治,采取了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措施。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宗室贵族大臣权力,如雍正时设军机处,康熙时清除辅政大臣鳌拜集团,又平定了“三蕃”,对外抵抗侵略,如雅克萨战役,与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实现空前统一。
经济上又采取了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文化思想上,注意利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
由此,出现了一个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安定、生产恢复、经济文化都比较繁荣的时期,史称“康乾盛世”。
经济上,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是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相结合,但是以自然经济为主。
形成这种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的因素很复杂,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当然是满足人们“食”与“衣”的生活需要。
中国近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家庭失和 国家破败 中英力量对比
1、鸦片的危害 、 2、鸦片战争 、
《南京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 3、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
鸦 片 的 危 害
英国殖民者以走私鸦片作为改变贸易 逆差的手段,强迫其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 逆差的手段,强迫其殖民地印度种植鸦片, 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 再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收购、加工,然 后走私到中国贩卖,据不完全统计, 后走私到中国贩卖,据不完全统计,鸦片 战争前40年 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有40万 战争前 年,英国运入中国的鸦片有 万 从中国掠走3亿至 亿两白银。 亿至4亿两白银 箱,从中国掠走 亿至 亿两白银。
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两大历史任务 、 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2、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的关系 3、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 、 互相区别 紧密联系
争取民族独立、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 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 紧密联系的。 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 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 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 这种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这种社会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 开辟道路。 开辟道路。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 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 中国的封建社会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到了鸦 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 片战争前夜,它已经衰相尽显,与新兴的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资本主义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
正当中国还处于封建社会晚期的兴衰更 替之时, 替之时,欧美各主要国家先后确立了资本主 义制度。 义制度。它们为开辟新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供 应地,到处争夺殖民地。 应地,到处争夺殖民地。西方资本主义的发 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 展及其向东方的殖民扩张,使古老的中国面 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临着极其深刻的生存危机。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导言与上编综述)
中国纲要AN OUTLINE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万翔近现代史导言及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2.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和主线•“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两大历史任务即历史的主题•如何理解?•“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后一个任务是什么?•根本目的。
•实现现代化。
(放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认识)(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政治结构: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绵延不绝的政治保障,但在很大程度上也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经济结构: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社会结构: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宗法等级制度•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土地是封建农业社会的基础,以土地为中心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的家庭、社会、国家组织,形成了相适应的思想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构图土地是封建农业社会的基础(需要稳定与强权)有共同的祖先与血缘关系组建的家庭社会关系纽带是儒家文化(君臣父子)皇权专制(天子)中国的儒家思想是对农业土地制度的理性思考。
——冯友兰封建社会由盛转衰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过“盛世”,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雍乾盛世”等。
但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由于政治腐败与土地兼并的加剧,封建社会开始走向衰落。
《马可波罗行纪》(大约1300年)杭州本地的居民性格平和。
从前的君主不崇尚武功,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所以,民性恬静温文,对武器的使用一无所知,家中从不收藏兵器。
他们完全以公平和忠厚的品德,经营自己的工商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上编综述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一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出现过一些所谓“盛世”,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清代的“康雍乾盛世”等。这种局面通常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初期。当时的君主汲取历史的教训,政治较清明,能居安思危,轻徭薄赋,厉行改革。但是,随着政治腐败、土地兼并等的发展,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发展陷于停滞状态,直至迫使农民为争取生存权利而举行起义。这些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腐朽、黑暗的统治秩序,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两大前提,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无产者。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为此创造了条件。如英国的圈地运动;西方殖民者掠夺美洲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财富,掠卖非洲黑人充当奴隶;欧洲国家实行国债制度、税收制度和保护制度以积累财富;等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授课时间
安排
第1周第节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一)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几次侵略战争
1、 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6月至1842年8月)与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鸦 片 战 争 中 的 英 国 军 舰
签定中英《南京条约》
鸦片战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主要体现在:
(1)政治上:清政府战败,开始被迫与西方列强签 定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大量攫取侵 略特权(如被迫割让领土、交纳战争赔款、协定关税、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建立租界等),中国社 会开始逐渐半殖民地化; (2)经济上:五口通商后外国商品开始在中国倾销, 一方面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和城市的手工业、 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开始遭到破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 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逐步半封建化; (3)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讲授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 政治学院)副教授于爱华
导 论
一、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的必要性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主题和教 学体系安排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目的
四、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一、在高校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课程的必要性
1、学习、研究历史的重要性
——马克思
从16世纪起,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开始落后 于某些西方国家。 特别是17至18世纪之间,当欧洲某些国家在商品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萌芽状态迅 速发展到占统治地位时,古老的中国却正经历了封建 制基础上的又一次改朝换代,即明朝的衰亡和清朝的 兴起。 清朝初年虽有过一度“康乾盛世”,但由于政治、 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中国经济内部资 本主义萌芽始终得不到顺畅发展,中国社会仍然在封 建主义的藩篱内徘徊,中国开始全面落伍了。 清朝中叶之后,这个封建王朝已经腐败不堪,中 国的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尽头。
鸦 片 枪
(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
1、西方资本主义的迅速崛起及其强大
伴随着资本主义 的发展,按照资本主 义发展的固有规律, 西方殖民主义者为了 掠夺财富、廉价原料 和廉价劳动力,积极 开拓市场,开始了疯 狂的对外侵略和扩展 的历程。
英国工业革命
2、 鸦片战争前英国罪恶的对华鸦片贸易
三步曲: 商品输出——>鸦片走私——>武力进攻
阅读文献和参考资料
1、恩格斯:《波斯和中国》(1857年6月) 2、毛泽东:《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 代化强国》(一)(1963年9月) 3、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节选) (1894年11月24日) 4、《辛丑条约》(节选)(1901年9月7日)
第一讲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形成及特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四、怎样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1、学习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 (3)要以世界历史的眼光审视中国近现代历史, 注意联系时代特征、国际格局和世界趋势
(4)除政治史外,要注意加强对各个时期经济、 文化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的了解
2、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自学为辅。 (2)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 (3)以专题讲授为主,系统学习为辅。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二、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三、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四、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情况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1、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
红山玉龙
甲骨文
丝 绸 之 路
地 动 仪
司南
长城
灿烂的中华文明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源远流长。我们祖先早在八千年前就在黄河 流域、长江流域生活劳作,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三 千年前产生甲骨文,文化记录延续至今,没有中断。
上编、旧民主主义革命 80 年: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
下设三个专题:
(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及其特 点、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二)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中编、新民主主义革命 30 年:从 1919 年的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二是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政 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教育、文学等许多方 面,创造了曾经领先于世界或至今被世人尊崇的思想 和理论。
三是影响深远。在中国大地,无论东西南北、大 陆海岛、内地边疆,到处可见悠久的中华文明风采。 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华民族,而且对人类进步与发 展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 中共十五大报告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 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 历史。
在英勇奋斗和艰苦探索的过程中,历 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 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 革开放。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体系安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时间划分是中国自 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 中国近代史和1949年至现在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中国现代史,共170多年的历史。 不同的社会形态是划分不同的历史阶段的主 要标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在教学中共分上、中 下三编,十个专题。
英国鸦片走私船
(三)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对比
中国
总体状况
世界(英国)
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代 表,迅速崛起,国力大增 进行了工业革命,生产力 达到当时最高水平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民 主制度 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
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 危机四伏,矛盾重重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 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 财政困难
主要内容
• 十九世纪前后中国所面临的时代特 征与世界格局 • 帝国主义的入侵与中国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的形成 • 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重点、难点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 近代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和面临的主要 任务 • 中国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及社会变动 中各种思潮的涌动 •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流产与旧民主主义 革命的终结
对于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不仅仅是简单 的承认和肯定,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承和发 展。 1、向历史请教 2、充分认识文化在当前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3、文化认同与归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4、文化自信与自省
2、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1)经济: 中国封建社会的根基是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 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其经济结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
经济
政治
官场腐败,卖官鬻爵
军事 外交
军备废弛,军力衰败 闭关锁国,闭目塞听, 保守自大
积极对外扩张,加紧殖民 侵略
中国皇帝为了制止自己臣民的自杀行为,既禁 止外国输入这种毒品(鸦片),又禁止中国人吸食 这种毒品,而东印度公司却迅速地把在印度种植鸦 片以及向中国私卖鸦片变成自己财政系统的不可分 割的部分。半野蛮人维护道德原则,而文明人却以 发财的原则来对抗。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帝 国,不顾时世,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 世界联系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 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的一个帝国终于 要在这样一场战斗中死去……。
2、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 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所具有的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世界观
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独立、统 一、民主、富强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认识中国社会 和中国国情,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学生 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为了使我们更好 地把握现在,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4、紧密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实际,通过 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帮助 同学们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 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的能力,增 强历史的洞察力,培养珍惜历史、尊重历史 的意识,从中感悟历史的魅力,汲取历史的 智慧,弘扬人文精神,全面提高我们的综合 素质。
下设四个专题:
(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二)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四)解放战争与新中国的诞生
下编、社会主义建设60年:从1949年 的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下设三个专题:
(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三)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人们要在历史发展与未来生活的创造中达到更 多的自觉,就需要对历史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其一是 对基本历史事实的了解;其二是对历史过程关联性 的认识和理解;其三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探寻和 价值判断。 我们党的领导人曾反复地对治史的重要性作出 过深刻的论述
通过学习中国历史、研究中国历史, 探索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总结 历史的经验教训,能更好地为我们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一个不懂历史、不珍惜历史、不学习、 不研究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发展前途的,是 得不到世界人民尊重的。
3、 清王朝的全面衰败
(1)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吏治腐败 (2)经济上,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广大农民生 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4)军事上,军备废弛,军力衰败 (5)对外关系上,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清朝政府统治的腐败 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 , 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 级的矛盾。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 , 各地人民的反抗 斗争连绵不断。
3、具体要求
(1)课前预习教材
(2)认真听课、记笔记
(3)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4)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旷课
上编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840——1919)
历史概述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可 以说是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八十年,也是中华民族 苦难屈辱的八十年。 在这80年中,一方面由于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 的侵略,使中国社会由一个主权完全独立的封建社 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中国 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发展,进行了不屈不 饶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 虽然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取得最终胜利,但毕 竟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粉 碎了西方列强灭亡中国的狂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