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全解
环境心理学课件PPT优质资料

环境心理学研究行为与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研究物理环境和人类行为及经验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是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心理学更多地强调物理环境,这门学科还特别强调主体与环境作用的
相互性。一方面强调人们怎样受环境影响,另一方面也关注人类对环境的 影响和反应。
2.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
美国医院联合会会议(1964)上正式提出了“环境心理学”这一术语。 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相继开设了环境心理学的课程。 1968年纽约市立大学开始招收环境心理学的博士生。 1970年,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材出版。 美国心理学会议(APA)1978年正式成立人口与环境心理学分会。国际应用心
全球化的环境心理学
独特的历史,地理,社会变化和政治因素已经影响了环境行为 研究的方向。
3环)境研心究理反学映是出关日注前人工与作环所境用的的相多互重作方用法和,相涉互及关多系种的情学境科和。多样人群,特别包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 者 如关何注形的 成焦 有点 效。 的政策,以减少工业化和发达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度消耗。 仿10型城心市理环学境及影其响应对用策、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
3)研究反映出日前工作所用的多重方法,涉及多种情境和多样人群,特别包 括不同文化背景的被试,跨文化的比较和整合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
4)多学科间的合作越来越多,属于心理学的研究成员大约只占一半左右。
中国环境心理学的发展
1993年7月20日~25日中国在吉林市召开了“全国建筑 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倡导者有常怀生、蒋孟厚、 朱敬业、杨公侠、杨永生等。
1989—1994年间,新的研究成果关注居住环境、工作场所、医院、学校、监狱、 大型社区环境的特点。 从1989—1994这五年来,环境心理学有如下特点:
环境心理学

感觉:人通过眼和耳感觉到来自客观对象的刺激,这一过程称为“感觉”。
认知地图: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认知地图”。
个人空间:根据人体的移动而移动,依据个人所意识到的不同情境而胀缩,是个人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空间侵犯会引起个人的焦虑和不安。
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经验、兴趣,别人的言语指导或环境的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这种倾向性为知觉定势。
注意(及注意的广度):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到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内部密度与外部密度:内密度指每一房间或每幢住宅中的居民的人数,外密度是指每英亩中居民、住宅和建筑物的数量。
密度是一种客观的实际状态,可以用某种格式度量。
公共意象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
反映了某一群体对特定环境的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环境的特征,被试范围越广环境特征越有代表性。
唤醒:唤醒是指在刺激作用下通过脑干的网状结构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同时加强肌肉的紧张状态。
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称为应激。
心理对抗:当人们觉察到对环境的控制能力丢失,首先会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这时,个体就希望重新获取对环境的控制力,这称为心理对抗。
习得性失助:当控制环境能力的恢复失败后,可能会导致习得性失助感,也就是说,当多次努力重新获得控制环境的尝试失败后,人们会认为对于环境是无能为力的,于是放弃了努力,并且“学习”认识到对环境的限制是无力改变的。
(负面影响)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反映个别看待世界和事件因果关系的方式。
领域性:它是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求,拥有或占用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环境心理学 第5讲 认知地图

所以,当你很想创造一个严谨的、对称的空
间时,却因为用地条件限制而不能充分发挥
时,也不必过分担心。
所
究
研
境
环
居
人
4. 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
所
可以将认知地图看做心理 地图(心理场),心理地
研
究
图的组成,可阅读的研究境。
他的研究工作汇集在环《城
市意象》一书中。居
人
所 究 研 境 环 居 人
林奇将波士顿、洛杉矶、泽西城的居民作为研究 对象,要求他们介绍自己的城市,随之分析并规 定了用来构成城市表象的五个基本要素。
境 如何用二维信息去表现三维环境;
■ 认知地图并不能反应它所代表的全部环境,
居 环 它只代表环境的总体结构。 人
课后作业:
所 画出大连理工大学的认知地图 究
■ 建筑、规划专业西山宿舍区(可局部)
境 研 ■ 建艺、其它专业 校园(可局部) 环 要求:利用表象五要素路径、区域、边界、节点、地标
手绘,统一A4或A3白纸
环 居 人
图形与背景的关系
接近律形成的组团
相似律强调的群体
连续律产生的韵律
所
闭合律所界定的空间范围究
信息简化
研
把握适宜的尺度 境
环
居
人
6. 认识地图理论的缺陷
认知地图是一种结构,
所
究 既包括视觉信息,也包括感觉信息
是环境的简约图解
境 研 是环境在人们心理上的投影
环
居
人
所 认知地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究 ■ 受个人绘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影响; 研 ■ 认知地图一般是二维的,城市环境是三维的,
海中的环境,或是脑环海里的城市。
《建筑环境心理学》课件第4讲认知地图法

案例
自由描画法最著名的经典案例莫过于 凯文 · 林奇对城市意象的研究。 “我们希望你能快速地画出波士顿中心地 区地图, 从马萨诸塞大街向里, 向市中 心方向的那部分。就假设你正在向一个从 未来过这里的人快速描绘这个城市, 要 争取尽量包括所有的主要特征。我们并不 需要一张准确的地图, 一张大致的草图 就够了 (采访者需要同时记录地图绘制 的次序) 。
(三) 圈域图示法
圈域图示法是指在比例尺适宜的地图上, 要求被调查者指示出调查对 象地的范围, 并进一步要求被调查者将特定的圈域或边界点、 分节 点等记录下来的方法。 一般而言, 圈域图示法多应用于研究居住社区的范围、 城市中心的 范围等。 该方法与其说是使用地图, 不如说是使用被严格限定的道具, 因而 能够确保答案作为数据的统一性, 还可以减轻回答者的负担, 使调 查简单易行。但是, 用该方法能够调查把握的事项仅限于比较单纯的 特定事物, 分析结论也比较简单。
调查研究方法——认知地图法1认知地图法概念认知地图法是探求人们如何把握空间和空间要素的方法。它应用于 调查认知的结构,弄清人们把握空间的过程,明确建筑或地域空间的构 成。在设计领域,作为从心理角度探求的方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其是使用某种工具材料, 在纸上或图上将空间意象记录下来的方法。 尽管同是提取个人心理的空间意象, 用作研究素材的方法, 但是它与 采用访谈或问卷, 单纯以语言方式询问空间意象的方法是不一样的。
定义:自由描画法指被调查者在白纸上自由地描画出各自知道的空间 要素的方法。在调查时, 需要事先告知被调查者描画的范围, 比如 住宅小区内、 市中心内、 学校内等。
优点:将调查者方面对结果的影响降到了最小; 缺点: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被调查者的图示表现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受 制于学历、 职业以外, 有时还受年龄的限制。 适用条件:该方法对了解空间整体构成的认知状况比较有效
环境心理学导论第3讲——环境认知

认知地图、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异同
•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的相同之处在于,各种特征与周围实 际环境的对应和一致 • 不同之处在于指路地图的范围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 东,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 即可 • 指路地图也不同于认知地图 • 标准指路地图的各方面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 歪曲;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因素会影响它的准 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
环境认知——城市层面
环境认知——街区、建筑组群的层面
• 1)空间形式:大小、形状、联系、围合/边界/界面…… • 2)空间形式组织:轴线、出入口、通道、结点、序列…… • 3)空间形式与活动:人流集散……
环境认知——街区、建筑组群的层面
环境认知——结点(通道)层面
• 1)空间形式:大小、形状、限定方式、比例、视线…… • 2)界面特征:材质、绿化、小品、街道家具…… • 3)行为与场所:通过、停留、聚会……还可以细分为较私 密、较公共的场所,不同的通过和聚会方式…… • 其中,仔细观察人对场所的使用可能使设计师获益匪浅, 注意什么是人们喜爱的,这里面有哪些是设计的因素?
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
• 实际路途状况、转弯多少、 方向和周围环境等都会影响 对认知距离的判断 • (1)环境特点积累假设
• 对特定路段的认知距离与大 脑储存的相关信息有关,对 环境特点了解得时间越长, 了解的越仔细,所得出的认 知距离越长
• (2)路程分割假设 • 把已知路程分为若干段,使得每一段具有不同的感知特点, 会增加对距离的主观估计
认知地图的关键维度
• 1)路径:人们在环境中所 使用的行进通道,如街道、 河流、地铁线、步行街等
• 2)边界:不一定是线形成 分但倾向于是线形的,有 限定和封闭的特征,如围 墙、法定边界、海岸线等
环境认知概论ppt

(2)活动区域 对上班族来说,居
住和工作地点是影响 个人活动范围的最重 要因素。城市居民有 不同的活动范围,又 有共同的活动范围。 如果某一城市主要工 作地点和商业区位于 市中心,而居住区位 于外围的话,居民的 城市意象一般呈扇形。 扇形区域内比较熟悉, 之外比较生疏。
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等都影响 个人活动范围的大小。
环境的公共意象提供了社会交往所必须的公 共符号系统。公共意象越清晰的城市,这种公 共符号系统的作用就越突出,市民的公共活动 与社会交往就越活跃,活跃的社会生活又进一 步提高了市民城市公共意象的清晰度。
五、个人认知地图能力发展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成图”。这 是一个学习过程,同学习其他知识与技能遵循同 样的规律。
第三章 环境认知
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老。我敢说。人 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图……
——克莱.摩根的《地图的魔术》
在环境中定方位和寻址,并能在付诸行动 之前理解环境所包含的含义,这是人类生存 的基本需要之一。
环境认知应该是“知道环境或具有环境 方面的知识”。它是指人对环境的储存、加 工、理解以及重新组合,从而识别和理解环 境的过程。主题在于环境知识如何获得并进 行加工的过程。
东
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全感和控
京 市
制感。
民
的
地
址
速
记
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人类增长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接受新知 识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靠原有知识对新 知识作出解释,变成概念存入记忆。头脑中原有的 认知地图就是接受新的环境信息的基础,原有环境 不断变化,人的活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建筑密集、视野受限的城市环境,人们从重 要标志开始.沿着某几条道路探索,首先形成环境 的路线型意象,五要素中标志、路径、节点起更重 要的作用。路线型意象不断丰富和内化,积累到一 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型意象。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
![[整理版]环境心理学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7dce8c35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78.png)
目录绪言第一章感觉、知觉与认知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特点二、感觉刺激的重要性三、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四、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知觉与认知一、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二、知觉定势三、习惯化——适应四、对变化的知觉五、认知第三节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一、视觉研究的深化二、其他感觉与环境体验三、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第二章环境知觉的理论第一节格式塔知觉理论一、格式塔心理学简介二、基本观点三、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第二节生态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二、生态知觉与情感反应三、生态知觉与环境设计四、生态知觉与道德约束第三节概率知觉理论--一、基本观点和理论模型二、概率性的世界三、概率知觉与个人经验四、概率知觉与环境问题第三章认知地图和评价地图.第一节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三、认知地图的性质四、认知地图的特点五、认知地图的功能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第二节城市公共意象研究实例——武汉市的公共意象一、城市公共意象图二、问卷资料的归纳和讨论三、城市环境总体评价第三节风景区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被试者个人背景二、公共意象和认知结构三、风景质量评价四、讨论和建议第四节校园认知地图研究实例一、研究对象概述二、比较:范围、结构、同一性和意象元素三、讨论:识别、使用和理解第五节校园评价地图一、新的H校园认知地图二、情感评价地图三、审美评价地图四、校园环境总体评价第四章环境一行为关系的理论第一节唤醒理论一、唤醒与情绪二、环境刺激与情感评价三、唤醒与绩效第二节环境应激一、应激反应二、应激物的种类三、适应环境应激的意义和代价第三节环境负荷、适应水平和行为约束一、环境负荷理论二、适应水平理论三、行为约束理论四、各种理论观点的综合第四节行为场景理论一、场所的环境特征二、行为场景的人员配备·三、场所的生命四、研究行为场景的现实意义第五章噪声、拥挤和空气污染第一节噪声一、噪声的定义二、影响噪声评价的因素三、噪声对行为的影响四、减少噪声危害的措施第二节拥挤一、高密度对人类的影响二、影响拥挤感的其他因素三、对拥挤的理论解释四、减少拥挤感的措施第三节空气污染一、空气污染的来源二、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危害三、对空气污染的知觉及其对行为的影响四、空气污染对绩效的影响第六章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第一节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一、个人空间二、人际距离三、人际空问定位第二节私密性一、私密性的定义二、私密性的功能三、私密性与环境设计第三节领域性一、领域性和领域二、领域的类型三、领域的功能第七章城市环境的认知第一节城市意象的后续研究一、城市意象研究范围的扩大二、研究方法的改进三、研究内容的深化第二节空间定向一、满足基本需要的导航系统二、定向系统的文化差异三、自然环境特征对定向系统的影响四、环境具体因素对空间定向的影响五、环境改变对空间定向的影响第三节认知距离一、认知距离的概念二、影响认知距离的环境因素三、影响认知距离的文化和群体因素第八章城市环境的体验第一节城市环境体验的原理和特点一、环境信息的特点二、对“复杂性”的偏爱三、城市环境体验的特点第二节显著差异与城市环境体验一、显著差异的含义二、从环境知觉理论看显著差异三、可利用和开发的元素第三节与城市环境体验有关的若干问题一、形成显著差异元素二、城市设计美学——审美情感反应的理论模型三、综合性模拟研究四、寻求易识别性和复杂性的平衡第九章城市外部公共空间活动研究第一节外部空间活动研究综述一、早期国外的研究二、近年的外部空间研究三、分析城市外部空间活动的通常方法第二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习性一、动作性行为习性二、体验性行为习性三、行为习性的差异第三节城市外部空间研究实例一、洪山广场二、红楼广场三、滨江公园四、四美塘公园五、讨论和建议第四节基于行为的外部空间设计建议一、加强外部空间的生气感二、兼顾私密性活动三、形成私密性一公共性层次四、合理满足人的行为习性五、预防和减少破坏行为第十章城市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第一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理论假设一、超载假设二、城市环境应激三、行为约束和人员过剩四、城市多场所分析概述第二节城市环境影响的研究例证一、应激与应对行为二、亲和与亲社会行为三、犯罪、犯罪率与恐惧感四、绩效和健康五、城市环境的积极影响六、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比较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城市环境问题对策一、重视社会因素二、旧城更新:研究例证与设计建议三、城市区域安全防卫研究第十一章建筑学中的一般应用第一节基于行为的设计原理和方法一、反映建筑与行为关系的理论二、“适用”的现代术语三、基于行为的建筑设计过程第二节环境一行为信息概述一、不同尺度的场所和场景二、使用者群体三、环境~行为现象第三节基于行为的“功能”研究一、功能研究的扩大二、功能研究的深入:外显功能与潜在功能三、功能研究的细化:特定功能与行为第十二章特定建筑环境与行为第一节建筑意象与室内认知距离一、建筑的意象二、使用者的建筑综合意象三、建筑室内的认知距离第二节室内空间定向一、建筑易识别性研究概述二、建筑平面拓扑复杂性的影响三、加强室内空间定向的建议第三节建筑体验概述一、知觉理论与建筑体验二、建筑体验的研究方法和影响因素三、室内空间的体验第四节特定建筑类型与行为一、居住场所二、老年人福利设施三、其他建筑类型结语:走向更朴实和更开明的环境一行为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环境心理学

第一章一,感觉得特点1,感觉反映得就是当前直接接触到得客观事物,而不就是过去得或间接得事物。
2,感觉反映得就是客观事物得个别性,而不就是事物得整体。
3,感觉就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内容得统一4,对同一对象,每个人得感觉不尽相同。
二,引起感觉得主客观因素1,刺激作用与相应得感受器2,感觉阈限(下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得最小刺激强度,上绝对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最大刺激量。
从下阈限到上阈限之间得强度,就就是人能产生感觉得刺激范围)3,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
有意注意-有一定目得,需4,要一定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得不需要意志努力)---------客观事物就是否引起人得注意,一方面取决于刺激物得特点,另一方面取决于人得自身状态。
三,不同感觉得相互作用1,相互加强或相互削减2,联觉(指一种感觉会引发一种感觉得现象)3,不同感觉得补偿四,感觉与知觉得关系——知觉得产生以各种形式感觉得存在为前提,并与感觉同时发生。
五,知觉定势(个人知识,经验,兴趣,别人得言语指导或环境得暗示,会促使知觉判断得心理活动处于一定得准备状态而据具有某种倾向性,心理学中称之为知觉定势)六,习惯化——适应(如果感知到得刺激不随时间发生变化,人对这种刺激得反应就会越来越弱,甚至感觉不到,习惯了环境得刺激而变得适应)七.认知,指获得知识得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
而思维就是她得核心。
1,图示—在皮亚杰得理论中,动作得结构或组织,即固有得知识或经验称之为图示(图示得形成就是一个以时间作为代价得内化过程,一旦形成,便在个人得思维与认知过程中形成一种顽固得定势,成为一种直觉得思维方式或习惯得行为。
)--------同化就是图式量得改变,顺化就是图式质得改变八.在声景设计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1,因人而异2,因地而异3,因时而异4,因文化与亚文化而异九,其她知觉1嗅觉2触觉3动觉4温度与气流第二章一,环境知觉,研究人(群体)对来自真实环境得刺激所产生得即时而又直接得反应。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全解

(三)个人差异
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2.活动区域:
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活动范围, 又有共同的活动范围。
扇形的城市认知地图
3.性别差异: 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
心道路和方向。 4.年龄差异 5.人格化地图: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和路径连接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环境整体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三)三种参照系 1.自我中心定向系统:这一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知地图中的环境要 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是支离破碎的。 2.固定点定向系统:认知地图围绕环境中熟悉的固定场所发展。 3.直角坐标参照系:认知地图能反映有机的整体空间环境,能根据坐标网想象出 环境的空间透视关系。
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 的信息,在环境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图 形与背景的关系、邻近性形成的组团、相似性强调的群体、连续性产生 的韵律、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 性的目的。
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一)组织与结构 城市的主干道对形成城市空间的意象结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路、节点、标志恰当地组合,有利于形成凭直觉可迅速判断的环境
•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 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 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
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为白鼠走过 迷津之后,获得了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从而托尔曼第一 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的关于 “认知地图”的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的模拟,但是 托尔曼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认知地图的概念泛化了,内涵得 到了延伸,头脑不仅对空间事物的位置距离可以形成认知 地图,而且对抽象的符号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比如对书 本上的字、图片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对几个概念的相互 关系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
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ppt 32页)

(一)组织与结构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环境意象,便于人们 根据已知的环境结构和醒目的标志去寻找不 熟悉的环境目标。
(二)同一性
建筑群或区域内的某些共性,如统一的建 筑风格、色彩、添加符号、绿化模式和与 众不同的控制性标志等,都有助于形成整 体感,同时也成为与其他区域或组团相区 分的特征。
(三)意义
5、人格化地图
由于个人价值观、兴趣互不相同,对 城市中不同要素注意的程度也不同。
路线型和鸟瞰型认知地图:
路线型认知地图积 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 生质的飞跃,上升为鸟 瞰型认知地图。
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在熟悉新环境过程中, 总是从重要标志开始。
在建筑密集、视野受限的城市环境,人们从 重要标志开始,沿着某几条道路探索,首先形成 环境的路线型意象,五要素中标志、路径、节点 起更重要的作用。路线型意象不断丰富和内化, 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上升为鸟瞰型意象。
生态心理学家强调人感知有意义的刺激模 式,理解的刺激才能形成记忆,无论是功 能意义、文化意义或历史意义都有助于对 刺激的理解。
(三)意义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建筑记载着城市的 历史与文化,城市更新应保留有代表意义 的要素和场所。这些要素是城市历史与文 化的见证,有利于市民从时空的连续性去 把握城市的环境结构。
2、活动区域
居民的城市意象一般呈扇形。扇形区 域内比较熟悉,之外比较生疏。性别、年 龄、职业、健康状况等都影响个人活动范 围的大小。
3、性别差异
总的认知成图能力没有性别差异,只 是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 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心道路 和方向。
4、年龄差异
儿童认知地图常常以学校和家为中心; 年轻人的认知地图包含范围较广;老年人 的认知地图常出现旧的已经拆除的要素, 缺乏新的要素,意象清晰的范围有缩小的 倾向。
环境心理学——认知地图(三).

认知地图
一 概念:
• 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 认知地图》。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 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它是一种局部环 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括方向、 距离和时间关系等。 •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认 知地图的存在,即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2限定描画法 • 案例:关于自然公园空间意象的研究; • 该研究目的是明确使用者对自然公园的空间意象,弄清空间意 象与景观资源条件的关系,为公园的空间规划获取基础资料。 • 具体方法:选取东京周边可以当日往返的,使用程度相近的, 箱根、奥日光、奥多摩等5个自然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地。调查在 每个自然公园事先选择10个代表当地景观资源的风景点,一共 50个风景点,向被调查者展示。随后要求被调查者画出包含有 这10个地方在各自公园的位置关系和当地的道路、河流等内容 的草图。也即是,并非描画自然公园全体空间的意象,而是限 定内容的空间意象。在进行限定描画法的同时,调查记录下来 在全部50个风景点当中,被调查者选择指出的自己留有印象的 风景点
•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 小白鼠走迷宫实验 • 结论:老鼠不是根据盲目的习惯,也不是依据途径的次序 而形成的机械的奔走习惯来行动的,托尔曼认为白鼠走过 迷津之后,获得了迷津通路的整体概念,从而托尔曼第一 次提出了“认知地图”这个术语。托尔曼最原始的关于 “认知地图”的概念是对现场地图在头脑中的模拟,但是 托尔曼在后来的研究中把认知地图的概念泛化了,内涵得 到了延伸,头脑不仅对空间事物的位置距离可以形成认知 地图,而且对抽象的符号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比如对书 本上的字、图片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对几个概念的相互 关系也可以形成认知地图。
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环境心理学)

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学生:卢启建摘要:本文通过对梧州学院校园认知地图的调查和分析,得出学校的公共意象范围、意象空间结构、同一性、认知意象元素和特殊意象元素。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校园内德可意象性强与弱的环境并对这些环境从认知地图影响因素加以分析,找到环境建设中成功的和优待改善的方面,成功的方面在以后的环境建设中给与支持,对有待改善的方面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且调查主要是通过开放性的调查问卷。
关键词:认知环境、校园内、意象、认知地图正文:一、对研究对象的概述梧州学院的前身是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创立于1985年。
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广西大学梧州分校的基础上建立梧州学院。
学院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梧州市人民政府共建,是一所多科性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素有千年古城、百年商埠之称的梧州市桂江西畔,校园依山傍水、景色宜人。
校园面积800多亩,现有三个校区,按地理位置分为北校区、西校区和东校区。
校舍面积23万多平方米,综合教学大楼、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处于广西高校前列。
学院占地面积将达1652亩,校舍面积将达46万平方米,另有发展预留用地1119亩。
同时,梧州市人民政府还同意将梧州市体育场和梧州市游泳馆纳入《梧州学院扩建总体规划》整体建设,采取梧州市投资,梧州学院管理,梧州市和梧州学院共用的建设模式。
学院以经济学、管理学、工学、文学等学科为主,适度发展法学、理学、教育学、农学等学科,设有32个本科专业,还设有19个高职高专专业。
建有“十一五”期间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学科、重点建设实验室和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基地、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
二、调查方法思路:1.资料收集:调查的前期阶段,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对学院总体情况有所了解,包括建筑、道路、绿化、学校历史发展······2.开放式问卷调查:了解认知情况,和进一步完善公众认知地图。
《建筑环境心理学》第4讲认知地图法

(三) 圈域图示法
圈域图示法是指在比例尺适宜的地图上, 要求被调查者指示出调查对 象地的范围, 并进一步要求被调查者将特定的圈域或边界点、 分节 点等记录下来的方法。
一般而言, 圈域图示法多应用于研究居住社区的范围、 城市中心的 范围等。
该方法与其说是使用地图, 不如说是使用被严格限定的道具, 因而 能够确保答案作为数据的统一性, 还可以减轻回答者的负担, 使调 查简单易行。但是, 用该方法能够调查把握的事项仅限于比较单纯的 特定事物, 分析结论也比较简单。
研究顺序
首先向被访谈的市民指出了调查对象地的范围 应让被调查人员熟悉统一的绘图比例和符号 访谈市民绘制草图的顺序和时间也被调查人员记录下来
(二)限定描画法
限定描画法的使用旨在弥补自由描画法的不足之处: 受制于被调查者 的绘图表现能力。并且, 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分析的难度。
调查中首先使用事先记录下来的, 标记有对象地区内主要空间要素位 置形状的地图, 给予被调查者, 要求他们描画出地图上隐去的其他 部分。
2、认知地图法研究目的与调查方法
在研究个人的意识空间时, 大体把握对空间认知程度的研究与把握 喜好、 态度、 评价程度的研究区别很大。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 同样 为探求图示而进行调查, 具体的方法也不一样。
相对而言, 描画或图示的方法适合调查空间认知程度。
3、调查方法的种类与特点
(一)自由描画法
(图4~6)中的数字代表在各自然公园中被辨认指出的风 景点编号。(图4)有6处风景点被指认, 且编号1 的风 景点具有较高的指认率, 所以属于依靠1个突出风景 点的类型。(图5)也有6处风景点被指认, 但是编号1、 2、 3、 4 的风景点都具有较高的指认率, 所以是拥 有多个使人印象深刻的风景点类型。而(图6)仅有5 处 风景点被指认, 且指认率都不高, 所以属于不存在 使人印象深刻的风景点类型。
建筑环境心理学3

竹制家具色泽明快、纹理天然呈现、质感强
材质的交响,触觉的盛宴
听觉与心理
物体振动空气所产生的疏密波,进人耳的外耳道,到达人 耳的耳膜,振动耳膜所引起的听觉感觉叫做「声音」 。
人耳可以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Hz~20KHz(波长 17m~34mm)。
由音压的弱到强,最弱音约为10db左右。最强音约为 130db左右,以我们一般在现实状况下接触到的如:
追求至善凭技术开拓市场,凭管理增 创效益 ,凭服 务树立 形象。2 020年1 0月25 日星期 日上午4 时52分 59秒04 :52:592 0.10.25
严格把控质量关,让生产更加有保障 。2020 年10月 上午4时 52分20 .10.250 4:52Oc tober 25, 2020
作业标准记得牢,驾轻就熟除烦恼。2 020年1 0月25 日星期 日4时52 分59秒 04:52:5 925 October 2020
树立质量法制观念、提高全员质量意 识。20. 10.2520 .10.25Sunday , October 25, 2020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0 4:52:59 04:52:5 904:52 10/25/2 020 4:52:59 AM
安全象只弓,不拉它就松,要想保安 全,常 把弓弦 绷。20. 10.2504 :52:590 4:52Oc t-2025- Oct-20
认知层面的建筑环境心理学
认知层面
探讨基础心理活动与建筑环境的关系,研究建筑环境的色 彩,材质,光线,形体等视觉感知和听觉,嗅觉等感知所 带来的心理体验。 典型案例: 色彩:拉维莱特公园 材质:安藤忠雄系列建筑 光线与形体:朗香教堂
视觉与心理
孟塞尔色彩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个人差异
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 2.活动区域:
城市居民有不同的活动范围, 又有共同的活动范围。
扇形的城市认知地图
3.性别差异: 对环境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女性更加关心区域和标志;男性更加关
心道路和方向。 4.年龄差异 5.人格化地图:
3. 节点:好的节点应该有方向感强的醒目的标志,这些标志是审美 的对象,因为这些标志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们成为众人瞩目的对 象。中心对称或四面无明显区别的节点最容易使人迷路,丑陋的节点 最容易损害城市的形象。
4.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这一共同特征在区域内 是共性,但相对于这一空间范围之外就成为与众不同的特性,从 而 使观察者易于把这一空间中的所有要素看做是一个整体。
由于个人价值观、兴趣互不相同,对城市中不同要素注意的程度也不相同。 思维方式也影响个人的认知地图。
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一)解决空间问题 解释自己与环境的关系,确定目标的空间方位、距离,寻找
到达目标的路径,是个人适应环境,赖以生存的本领。面对物质环 境无法解释,会使人产生难以抗拒的恐惧心理,较清晰完整的认知 地图有助于个人了解自己身在何处,准备去向何方,充分利用和选 择环境的“提供”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使个人建立起对环境的安 全感和控制感。
五、认知地图的功能
(二)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 人们在不断认识新环境的过程中,也要时时回头寻找原有的参照点或
参照系,否则就会迷失方位,给接受新的环境信息带来困惑。适应环境的 过程,就是在原有环境认知基础上逐步扩大认知地图范围的过程。 (三)交往功能
环境的公共意象提供了社会交往所必须的公共符号系统。公共意象越 清晰的城市,这种公共符号系统的作用就越突出,市民的公共活动与社会 交往就越活跃,活跃的社会生活又进一步提高了市民城市公共意象的清晰 度。
命题观点更加强调通过对信息赋予意义加以贮存。客观环境被 再现为很多相互联系的概念,每一种概念都会引起许多联想各种联想,并由所画的草图体现出来。
四、认知地图的特点
(一)多维信息的综合再现 认知地图具有地理地图的特点,它是多维环境信息的综合再现,
具有一定秩序和意义的环境刺激有利于人们花较少的注意把握较多 的信息,在环境设计中因地制宜地运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组织原则——图 形与背景的关系、邻近性形成的组团、相似性强调的群体、连续性产生 的韵律、封闭性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可以达到简化信息、提高环境识别 性的目的。
七、易识别环境的特征
(一)组织与结构 城市的主干道对形成城市空间的意象结构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道路、节点、标志恰当地组合,有利于形成凭直觉可迅速判断的环境
第三章 认知地图
一 概念:
• 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T·C·托尔曼所著的《白鼠和人的 认知地图》。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 生与头脑中的某些类似于现场图的模型。它是一种局部环 境的综合表象,不仅包括事件的简单顺序,还包括方向、 距离和时间关系等。
• 心理学家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和理解环境,关键在于认 知地图的存在,即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
• 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称 为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之 为认知地图。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 1、早期阶段(1930—19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派 • 2、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 •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
入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 2、中期阶段(1960—1970年代),地理学家的加入 • 地理学者主要从认知地图整体结构、类型、构成要素以及
认知地图与实际地图关系回答了认知地图是什么。 • 图安(Than,1975)认为,认知地图就是一个人给朋友指路
时,脑子里所呈现的道路格局。阿普兰德(Appleyard, 1970)通过研究发现存在顺序型和空间型两种认知地图类 型,其中顺序型认知地图以道路导向为主,而空间型认知 草图则以区位导向为主。认为随着人们对某区域熟悉程度 的增加,随着对区域特征把握得更加深入,认知地图呈顺 序型向空间型发展的趋势。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称为“认知地图”。人的认知成图能力主要是在 儿童时期形成的,这一能力的形成与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至2岁,相当于婴儿期。 2.前运算阶段:约2-7岁,相当于学前期。 3.具体运算阶段:约7-12岁,相当于小学阶段。 4.形式运算阶段:约12-15岁,相当于初中阶段,由儿童时期进入青少年时期。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3圈域图示法 • 圈域图示法选取了一个市民对地方环境的认知与意象的研究为
案例,以揭示该方法具体的操作和分析过程。 • 调查要求市民圈画出认为是该市中心地区的范围。调查对象样
本选择日常生活中,与当地环境设施接触机会较多的群体。考 虑区位条件和居住社区的形成年代,调查随机选择了4个不同地 方的大约50名样本。调查方法为入户访问,并综合使用访谈和 问卷2种方式。调查市民关于城市中心区范围的意向时,使用了 标记有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名称的1:10 000地形图,并请他们在 图上用线圈出各自认为的繁华地区的范围。 • 分析过程将这些地区的范围线叠加,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等级 将指认率图形化,如(图7、8)所示。结果显示,市民认为的城 市中心区的范围很小,只有10%的指认区域与商业区重合。所以 调查表明,在市民心目中该市是中心性欠缺的城市。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1自由描画法 • 2限定描画法 • 3圈域图示法 • 4空间要素图示法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1自由描画法 • 自由描画法最著名的经典案例莫过于凯文·林奇对城市意
象的研究了。该研究选取美国各具特色的3个城市中心区 作为调查对象地,范围在1.5英里×2.5英里 (2.4km×4.0km)左右:波士顿的中心区特色鲜明,洛杉 矶的方格网布局新城,新泽西城的杂乱无章。该研究主要 运用了2种调查方法,一种是在市民中抽样访谈,获取他 们对环境的意象;另一种是在实地,对受过训练的观察者 形成的环境意象进行检验。抽取市民访谈样本的要求是在 该调查对象地长久居住或工作,居住或工作地点散布在调 查对象地的不同地方,并排除城市规划、工程师、建筑师 等专业人士。市民访谈在波士顿调查了30人,在泽西城和 洛杉矶分别是15人。每个样本的访谈通常需要1.5h。
认知地图概念的发展
• 3、当代阶段(1980年代至今),信息加工理论的加入 •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地图概念体系经历了由静态向动态
转变的过程。心理学家们从信息加工角度重新审视了认知 地图本质,提出认知地图实质是认知映射 (cognitive mapping),即一个包括获取、编码、存储、内部操作、解 码和使用外部环境信息的动态过程。
意象,使环境变得易于识别。 在视线可及的中等尺度环境中,高度可见的标志或标志群常常成为组
织环境全局的核心,周围要素在它们的控制下结合成有机的整体。 只要结构清晰、标志醒目、方向明确,即使有局部的模糊甚至意象空
白,仍旧是一个有控制感的易识别的环境。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环境意 象,便于人们根据已知的环境结构和醒目的标志去寻找不熟悉的环境目标。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4 空间要素图示法 • 空间要素图示法的调查对象可以是建筑、道路、座椅等多种形
式的空间要素。 • 选取以树木为空间要素调查对象的案例。该研究调查在更新改
造的居住社区里保留原有树木的情形下,居民在改造前后对社 区空间喜好的变化。 • 分析统计居民喜爱场所空间和喜爱树木的累积度,如(图9)所示, 得出如下结论:关于空间,改造前居民喜爱的空间广泛分布于 社区各处,改造后集中于中央广场。改造时对原有树木的积极 保留有利于社区意象的延续。关于树木,改造前社区内广泛种 植的建构社区意象的群植树和树形独特的若干孤植树,以前就 被居民所喜爱,改造时被原地保留。它们从视觉和感觉上有助 于居民对原来场所的记忆延续。而且,即使是同样种类的树木, 保留树比移植树、新栽树更容易赢得居民喜爱。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二)儿童认知成图的四个阶段 1、首先注意和记住空间标志物 2、识别和熟悉特定标志物之间的路径 3、将彼此临近的标志和路径连接成子群 4、将各种环境要素综合组织为统一的环境整体
六、个人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
(三)三种参照系 1.自我中心定向系统:这一阶段儿童以自身的活动为中心,认知地图中的环境要 素彼此分离,环境意象是支离破碎的。 2.固定点定向系统:认知地图围绕环境中熟悉的固定场所发展。 3.直角坐标参照系:认知地图能反映有机的整体空间环境,能根据坐标网想象出 环境的空间透视关系。
获得认知地图的方法
• 2限定描画法 • 案例:关于自然公园空间意象的研究; • 该研究目的是明确使用者对自然公园的空间意象,弄清空间意
象与景观资源条件的关系,为公园的空间规划获取基础资料。 • 具体方法:选取东京周边可以当日往返的,使用程度相近的,
箱根、奥日光、奥多摩等5个自然公园作为调查对象地。调查在 每个自然公园事先选择10个代表当地景观资源的风景点,一共 50个风景点,向被调查者展示。随后要求被调查者画出包含有 这10个地方在各自公园的位置关系和当地的道路、河流等内容 的草图。也即是,并非描画自然公园全体空间的意象,而是限 定内容的空间意象。在进行限定描画法的同时,调查记录下来 在全部50个风景点当中,被调查者选择指出的自己留有印象的 风景点
二、认知地图的组成要素
1. 路径:在大多数城市认知地图中,道路常常占主导地 位,主干道往往构成城市环境认知的框架。
2.标志:具有明显特征而又充分可见的定向参照物,环境 中的标志一定是引人注意的目标和醒目的图形。 标志可以 是日月星辰、自然山川、岛屿、大树,也可以是人工建筑 物或构筑物。 而在城市环境中,高塔、桥梁、纪念碑、 雕塑、造型特殊的建筑、牌楼、喷泉等都可能成为引人注 目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