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2. 通过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倾听能力,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
2.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教学准备:1.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资料。
2. 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 小组讨论的准备。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对重阳节的了解,引入主题。
2. 讲解: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3. 互动: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二、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 展示:通过PPT或实物展示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插茱萸、登高、赏菊等。
2. 讲解:详细讲解每个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3. 互动: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在重阳节的习俗体验。
三、重阳节的文化意义:1. 讲解:阐述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如敬老、感恩等。
2. 讨论:分组讨论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和价值。
3. 分享: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四、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表演:1. 分组: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传说故事进行编排。
2. 表演:各组表演所选传说故事,其他学生观看。
3. 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教师总结。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反思对重阳节的认识。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如调查家人对重阳节的习俗和感受等。
3. 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关于重阳节的书籍或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说故事,如“重阳节与登高”、“桓景射日”等。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重阳节的传说》教案适用年级:三年级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难点:1. 理解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寓意。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相关图片3. 重阳节传说故事素材4. 活动道具(如重阳糕、菊花等)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重阳节的话题,引入本课内容。
2. 重阳节知识讲解:教师利用PPT课件,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使学生对重阳节有全面的了解。
3. 重阳节传说故事分享:教师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传说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如制作重阳糕、赏菊花等,亲身感受重阳节的文化魅力。
五、课后作业1. 调查家庭成员对重阳节的了解,了解家庭中的重阳节习俗。
2. 结合本节课所学,为自己设计一个重阳节活动方案。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创意表现。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重阳节相关的文化活动或景点,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2. 邀请传统文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了解。
九、教学修改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和完善,使其更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老人的美德。
3.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 学生合作完成故事讲述和互动交流。
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重阳节图片、传说故事、相关诗词。
2. 教学卡片:重阳节相关词汇和短语。
3. 小组活动准备:故事角色扮演、讨论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b. 引导学生回忆其他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2. 主讲重阳节传说故事(10分钟)a.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如《登高》、《菊花台》等。
b.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3. 学生互动交流(10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故事中的主题进行讨论,如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等。
b. 故事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
4. 拓展活动(10分钟)a. 诗词欣赏:让学生朗读与重阳节相关的诗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 重阳节知识问答:学生相互提问,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a. 教师总结重阳节的意义和传统习俗。
b.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参观养老院,开展尊老爱老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合作交流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
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馈进行评价。
3. 教师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传统文化展览,深入了解重阳节及相关节日的历史文化。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3. 相关的诗词作品欣赏。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难点:1. 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PPT和教学素材。
2. 学生提前阅读相关的材料,了解重阳节的基本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的基本了解。
2.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二、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1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如“屈原投江”、“登山祈福”等。
2.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说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
三、学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10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传统习俗,如登高、赏菊、佩茱萸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实物等,加深对传统习俗的理解。
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传统习俗的文化内涵。
四、小组活动:制作重阳节手抄报(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传统习俗等。
2.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绘制插图等方式,制作手抄报。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提出改进建议。
六、教学拓展:1.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2. 学生分享自己家庭过重阳节的传统和习俗。
七、课堂小结:2. 学生表示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感悟。
八、作业布置:1. 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作文。
2. 调查家人或周围人对重阳节的认识和习俗,了解重阳节在当地的传承情况。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老人、关爱亲人的品质,增强学生对家庭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
2. 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和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文本。
2. PPT课件或者黑板。
3. 相关重阳节图片或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重阳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引入本课《重阳节的传说》。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和传统文化。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4.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课文《重阳节的传说》,重点解析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5. 实践环节(1)学生分组进行重阳节习俗体验活动,如制作重阳糕、插茱萸等。
(2)各组汇报实践成果,分享感受。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重阳节文化。
7. 课堂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估,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对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故事有清晰的认识。
《重阳节的传说》教学设计6doc
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传说,感受传说故事中的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体会家庭欢乐、生活甜美的幸福。
3.尊老敬长是社会文明行为的体现,教育小学生要从小尊老敬长,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了解重阳节感受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前搜集重阳节的有关资料;课件;有关重阳节的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我国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出示节日名称),春节是我们常说的农历新年,可以放假来庆祝。
这些都是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节日。
人们在不同的节日中可以做不同的事情来庆祝,今天我们就重点来了解其中的一个节日——重阳节。
(板书:重阳节)2.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在民间流传着关于重阳节来历的美丽传说,老师也找到一些相关资料,同学们想不想了解重阳节到底是怎样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动人的传说。
二、重阳节的来历、传说1.重阳节的来历在中国,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是一个欢乐的日子。
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
数字一、三、五、七、九为阳,二、四、六、八为阴。
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2.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第一则:采自河南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
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己的过日子。
谁知天有不测风云,汝河两岸忽然流行起瘟疫,夺走了不少人的性命。
桓景小时候曾听大人说过,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
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东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
他就决定前去拜访。
……(1)听完故事,你体会到桓景什么样的品质?你有什么收获?桓景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想一想,从传说故事中你了解到几种流传下来的重阳节的习俗?第二则:流传在陕西关中一带说是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
公开课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
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5篇第一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一、听写本课生字词: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二、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 那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板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三、深入研读提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补充、概括汇报交流: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
)(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设计
重阳节的文化意义
01
传承传统文化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了解重阳节的文化意义,可以更好地传承
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02
弘扬孝道
Hale Waihona Puke 重阳节又被称为“老人节”,是尊老、敬老、爱老的日子。在这一天,
人们会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与长辈共度佳节,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
VS
详细描述
教师准备一些关于重阳节的图片、视频等 资料,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让学 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重阳节的传统文化和习 俗,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04
教学过程
导入
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与重阳节相关的传说故 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导入
向学生提问关于重阳节的背景知 识,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讲授新课
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
桓景斩妖除魔的故事。桓景在重阳节当天,通过降妖除魔的 方式拯救了家乡,使人民免受灾难。从此以后,人们便将重 阳节视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以纪念桓景的英勇事迹。
故事二
白蛇传中的重阳节情节。在白蛇传中,白娘子在重阳节这天 喝下雄黄酒,现出原形,与许仙的感情也因此产生了波折。 这个情节反映了重阳节在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短文, 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归纳小结
总结重阳节的主要知识点
回顾重阳节的起源、传说故事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知识。
强调重阳节的文化价值
强调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05
作业布置
制作重阳节传说小报
让学生收集重阳节的传说故事,整理成小报的形式,培养其 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通过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3.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三、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难点:1. 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深入理解和表达。
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故事卡片。
3. 小组讨论记录表。
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一、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1. 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
2. 讲解重阳节的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3.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二、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1. 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的情节。
2. 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观念。
3.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表演故事中的情节。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重阳节的习俗进行讨论。
2. 讨论习俗的起源、意义和现状,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讨论记录表上。
3. 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实践活动1. 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如重阳糕、菊花等。
2. 组织学生进行登高活动,体验重阳节的习俗。
五、总结和反思1. 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总结课堂亮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重阳节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习俗。
3. 故事讲解:讲述重阳节传说故事《登高避邪》。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重阳节的习俗和传说故事的意义。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手工制作和户外活动。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老人的美好情感。
3. 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重阳节传说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重阳节相关历史文化的理解。
2. 传说故事中人物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重阳节相关资料和图片。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知道重阳节吗?重阳节有什么习俗?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故事。
3. 课堂讲解讲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以及传说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表现出了哪些美好品质?5. 案例分析分析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引导学生感悟尊重老人、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6. 情景模拟模拟重阳节传说故事中的场景,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培养合作意识。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课后调查家乡的重阳节习俗,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8. 作业布置9. 板书设计《重阳节的传说》起源:历史背景习俗: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等传说故事:主人公美好品质10.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重阳节起源、习俗和传说故事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互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口语表达能力。
3. 评价学生对重阳节文化的认同感和尊重老人的意识。
七、教学建议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七年级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语文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3.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的内涵,并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习俗。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记出生字词,查字典、词典理解字词含义。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传说有哪些特点?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练习题,给予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重阳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体现?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活动方案。
2.各组分享活动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二、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下去?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文化传承方案。
2.各组分享方案,教师点评。
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如何将重阳节的文化传承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2.家长监督并签字,确保作业完成质量。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2. 通过故事讲述,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3. 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来历: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期,流传着许多传说,如屈原、桓温等历史人物的相关故事。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吃重阳糕等。
3. 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尊敬老人、关爱他人、弘扬家庭美德等。
三、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2. 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四、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激发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重阳节的传说》。
2. 图片素材:重阳节相关习俗的图片。
3. 活动材料:制作重阳糕的食材、画纸、彩笔等。
4. 音乐素材:重阳节相关的歌曲。
5. 教学环境:温馨、舒适,有利于幼儿专注听讲和参与活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重阳节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说出重阳节的日期和名称。
2. 讲述故事:《重阳节的传说》,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意义。
3. 互动讨论:提问幼儿关于重阳节的疑问,引导幼儿分享自己了解到的重阳节知识。
4. 欣赏图片:展示重阳节相关习俗的图片,让幼儿认识并了解这些习俗。
5. 实践活动:组织幼儿制作重阳糕,体验传统习俗的魅力。
6. 总结环节:引导幼儿说出重阳节的重要意义,如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等。
七、教学策略:1. 故事讲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图片展示:通过直观的图片,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重阳节的习俗。
3. 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自动手制作重阳糕,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4. 音乐辅助:运用重阳节相关的音乐,营造节日氛围,增强幼儿的感知体验。
八、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四年级语文《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这篇课文。
(2)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知道重阳节在我国的重要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了解重阳节的传说故事。
(2)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华传统节日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学会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传说故事,感受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2.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故事,深刻理解重阳节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及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小组讨论准备。
【教学内容】1. 导入: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4. 课后资料展示: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重阳节的资料,丰富对重阳节的认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爱老人,尊敬长辈。
6.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阳节的重要性和传统价值。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搜集更多关于重阳节的资料,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活动:通过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重阳节的认识。
2. 新课导入:介绍重阳节的基本情况,包括时间、习俗等。
3.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感受文章的韵味。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讲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使学生理解其文化内涵。
(2)引导学生感受重阳节所传达的尊老敬老的价值观。
2、难点(1)如何让学生对古老的传说产生共鸣,并从中领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帮助学生理解重阳节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和其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故事分享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5 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重阳节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与重阳节相关的图片,如登高、赏菊、插茱萸等,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活动与哪个节日有关吗?”从而引出重阳节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1、简单介绍重阳节的时间(农历九月初九)和名称的含义(“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
2、讲述重阳节的一些常见习俗,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
(三)传说故事讲述(15 分钟)1、讲述恒景战瘟魔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汝河里住了一个瘟魔,它一出现,就会有人病倒甚至死去。
有一个叫恒景的年轻人,他的父母和很多乡亲都被瘟魔害死了。
恒景非常伤心,决心要除掉瘟魔。
恒景四处访师寻道,终于在一座山上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
仙人被恒景的诚意打动,收他为徒,并教给他降妖剑术。
恒景废寝忘食地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有一天,仙人告诉恒景:“明天就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了。
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
”恒景回到家乡,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
他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
中午时分,瘟魔冲出汝河,但是它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脸色突变。
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
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2、讲述孟嘉落帽的传说东晋时期,有个叫孟嘉的人,他是大将军桓温的参军。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重阳节的传说》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
S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重阳节的传说》公开课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1.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享,培养合作学习和探究精神。
2.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2培养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重阳节的氛围。
1.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教学难点2.1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背后的意义。
2.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由来和习俗,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重阳节相关知识。
2.课文阅读2.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2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生字词学习3.1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并解释词义。
3.2学生通过组内合作,用生字词造句。
4.课堂讨论4.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1)重阳节的传说有哪些感人之处?2)你认为重阳节的意义在哪里?3)你是如何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4.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5.小组活动5.1学生分组,每组根据课文内容编排一个小剧本。
5.2各组进行表演,其他学生观看并评价。
6.2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
四、课后作业1.家庭作业1.1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1.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短文。
2.拓展作业2.1了解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与重阳节进行对比。
2.2观看有关重阳节的纪录片或电影,进一步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教学重点1.1:通过具体段落的学习,学生能够复述重阳节的传说故事,理解故事中的角色和事件。
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在《重阳节的传说》中,主要讲述了哪几个重要角色和事件呢?”学生A:“故事里有老爷爷、老奶奶和他们的孙子,还有那个神奇的菊花。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知道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1.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的倾听、表达和交流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
1.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情感,增强他们的传统节日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2.2 教学难点:帮助幼儿理解重阳节的意义,培养他们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物质准备:重阳节相关图片、视频、故事课件等。
3.2 环境准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准备适当的活动空间。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部分:通过出示重阳节相关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激发他们的兴趣。
4.2 基本部分:1) 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和传说,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背景。
2) 分享重阳节的习俗,让幼儿知道重阳节是老人的节日。
3) 通过故事课件,讲述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引导幼儿感受故事中的情感。
4) 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关爱老人的经历或想法。
4.3 拓展部分:1) 邀请老人参加课堂活动,让幼儿亲自为老人做一些事情,如倒水、送礼物等。
2) 组织幼儿进行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关爱老人的过程。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和关爱老人的情感。
通过家长反馈和幼儿的作品,评估教学效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直接教学法:通过讲解、提问等方式,直接传授重阳节的相关知识。
6.2 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问答等互动形式,激发幼儿的参与度和兴趣。
6.3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课件、邀请老人等活动,营造真实的情境,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重阳节的意义。
第七章:教学方法7.1 讲述法:用生动的语言、图片、视频等形式,讲述重阳节的来历、传说和习俗。
7.2 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7.3 实践法:邀请老人参加活动,让幼儿亲自为老人做一些事情,如倒水、送礼物等。
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重阳节传说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通过学习重阳节传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引导学生动手动脑,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2. 重阳节的习俗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
2. 引导学生了解重阳节的习俗。
四、教学难点:1. 让学生理解重阳节的传说背后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重阳节的起源、传说和习俗。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相关手工艺品,加深对重阳节的认识。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重阳节的起源和传说,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感悟。
二、讲解重阳节的传说(1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重阳节的主要传说,如“登高避邪”、“佩茱萸消灾”等。
2. 学生认真听讲,记录关键信息。
三、探讨重阳节的意义(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重阳节传说背后的意义。
四、了解重阳节的习俗(10分钟)1. 教师介绍重阳节的各项习俗,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佩茱萸等。
2. 学生了解并记录重阳节的习俗。
五、动手制作手工艺品(15分钟)1. 教师发放材料,指导学生动手制作与重阳节相关的手工艺品。
2. 学生按照步骤进行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调查更多关于重阳节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2. 编写一篇关于重阳节的小短文,表达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感悟。
八、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
3. 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拓展:1. 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如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等。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重阳节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和传统习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培养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重阳节的来历:讲述重阳节的故事,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的起源。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赏菊、佩茱萸等,让幼儿感受重阳节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准备:1. 重阳节相关故事课件或图书。
2. 重阳节习俗图片或实物。
3. 彩色纸、画笔、剪刀等手工制作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重阳节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2. 主体活动:a. 讨论重阳节的习俗,让幼儿分享自己对重阳节的认识。
b. 进行手工制作,如制作重阳节挂饰、菊花等,让幼儿动手体验节日氛围。
c. 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重阳节登高、赏菊等场景,增强幼儿对节日的感知。
3. 结束活动:总结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教育幼儿尊敬老人、关爱他人。
五、作业布置:1. 请幼儿回家后,向家人讲述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家人,尊重长辈。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故事讲解、图片展示、手工制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幼儿的兴趣。
2.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幼儿将所学内容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重阳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关注幼儿在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搜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中关爱老人、尊敬长辈的行为表现。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老年活动中心,了解老年人的生活和需求,增进对老人的关爱。
2. 邀请长辈来园,与幼儿共度重阳节,让幼儿亲身体验尊敬老人的快乐。
3. 开展家庭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制作重阳节相关作品,增进亲子关系。
XX年语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
2024年语文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运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直观感受重阳节的文化氛围;(2)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二、教学内容1. 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阅读与理解;2. 重阳节的历史起源、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的介绍;3. 重阳节相关的诗词欣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掌握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主要内容,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重阳节背后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2)培养学生对重阳节诗词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重阳节;(2)简要介绍重阳节的历史起源和传统习俗。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理解课文内容;(2)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文化内涵讲解:(1)详细讲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包括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等;(2)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4. 诗词欣赏:(1)展示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让学生欣赏和品味;(2)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重阳节意象和情感。
5. 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所学;(2)提出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课文《重阳节的传说》的主要内容;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重阳节的理解和感悟;3. 选择一首重阳节相关的诗词,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营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重阳节的传说》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到重点词句体会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
2、学习利用板书提示,复述故事情节。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阳节的传说》第二课时、听写本课生字词:和和睦睦掷出侵袭拜师学艺瓶子和蔼可亲斩妖除魔、复习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重阳节的传说》,你们谁能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学生讲述故事)(课文讲述了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由来,讲了桓景不怕困难,拜师学艺,斩妖除魔为民除害的故事。
) 桓景到底历经了怎样的艰险,又是怎样铲除瘟魔的,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课文:书课题:《重阳节的传说》、深入研读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这一部分讲的是什么?(斩妖除魔)请同学们默读课文6—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桓景是怎样铲除瘟魔的,你有什么感受?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一部分,桓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桓景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说,补充、概括报交流:1、(1)到了瘟魔出来那天,桓景分给乡亲们每人一片茱萸叶,让大家带在身边,又让每人喝了一口菊花酒,然后领着大家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
(登高山喝菊花酒带着茱萸)2、假如,我们是当地的老百姓,现在瘟魔又要来了,你和大家都分到了桓景的茱萸叶,喝了菊花酒,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指导观察插图)(2)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
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
桓景对准他的后心“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冲、掷、扎)(你能带着你的体会给我们读读这部分吗?)景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文中找出依据抓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
)(能抓住关键的动词体会到景的勇敢,这很好。
)你们还能从哪感受到景的武艺术高强?(3)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zhǐ)高气扬地走进村里。
他发现村里一个人也没有,就四处张望,最后发现村民们都躲在山上,便狂叫着向山上冲去。
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怪叫、趾(zhǐ)高气扬、狂叫、)体会到瘟魔的凶狠。
学们,让我们一起看文中的插图,谁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是怎样的一个文墨?(血盆大口、张牙舞爪、凶神恶煞;恶狠狠……)既然课文要表现的是景无意高强,为什么还要浪费笔墨写文墨那?(从侧面反衬景的厉害.)3、中午时分,瘟魔上岸了,课文把这一段写得非常精彩,大家想读一读吗?好,边读边想:哪儿写得好,好在哪儿?A、瘟魔的变化(费长房的方法有效)趾高气扬、四处张望、狂叫-------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原地打转指导朗读B、桓景除魔(武功高强、为民除害)“直冲”“嗖地”“掷”“哧”地一声指导看图、朗读1、面对这么厉害的瘟魔,桓景害怕了吗?用三角号标出相关的动词。
(冲、掷、扎)书:登高山喝菊花酒带者茱萸2、过渡:景奋勇除魔,毫不畏惧的精神真是令人惊讶.桓景是神仙吗?——他是汝河边一个村里的小伙子,是凡人。
一个凡人怎么能把一个妖怪除掉?(拜师学艺)3、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桓景拜师学艺?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4——5段。
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在你深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1、大家先自己读。
2、现在可以把你有感受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3、小组代表发言。
他在拜师学艺的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读出自己的感受合学生汇报,出示重点内容:1)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终于见到了费长房。
(翻过、趟过、磨破)2)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说说看,景在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配乐朗读)。
“终于”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第一个“终于”体现出桓景所经历的艰难困苦很多很多,最终才到达了目的地。
第二个“终于”体现了桓景勤学苦练,说明了练武艺不是容易的事情。
)(要运用“终于”造句,需要在“终于”前有一个语境,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文中还有哪个地方让你深受感动?、学习课文1——2段景这么艰辛地找师傅学艺是为什么呢?答案在哪?(读1-2段)示:桓景病好后,一心想除掉瘟魔,让乡亲们不再受害。
指读、评读:感受桓景为民除害的决心异常坚定。
到一二自然段指导学生朗读。
(读出桓景由幸福温馨到悲伤孤单)师:原来是桓景由一个美满的家庭顷刻之间因为瘟魔变得残缺不全,父母妻儿死去,只剩桓景一人孤苦伶仃的生活。
桓景化悲痛为力量,为了除掉瘟魔,为了亲人的深仇大恨,为了乡亲们的安稳生活,他毅然踏上了拜师学艺之路。
(想象读)(桓景每天早出晚归……引导学生想象) 他一路走,一路打听,翻过了一座山又一座山,趟过了一条河又一条河,磨破了一双鞋又一双鞋,(你读得入情入境,我仿佛看到了桓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情景;你的朗读抓住了所有听者的心)(同学们都被你吸引了)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风餐露宿,终于见到了费,看到风尘仆仆的景,费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那?长房又是如何做的?(指导学生读出“和蔼”的语气)生共读第五自然段,生读费长房的语句,老师读旁白部分。
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终于见到了费长房,同时支持着他每天勤学苦练,终于练成了一身好武艺。
想象一下桓景每天都是怎样练习的,能否把桓景怎样勤学苦练的补充具体?再结合自身,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平时学习、生活当中应该怎样勤奋学习。
)练三伏,冬练三九。
无论是凛冽的寒冬,还是毒辣的酷暑;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景都坚持剑,这”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景每天勤学苦练……((引读)么,你会读出这种感情来吗?展示展示个人有感情地朗读生共同评价朗读情况:是否读出桓景的勤学苦练,是否读出对桓景的敬佩之情。
一年很快就过去了。
5、学习课文第五段:天早晨,桓景正在练剑……(齐读课文第五段)过渡:同学们,你们从第五段中知道了什么?生读句子,这句话中表示先后顺序的词市什么?1)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徒儿,你在这儿快一年了。
我算了一下,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了。
我给你一把茱萸(zhūyú)叶、一瓶菊花酒。
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先……然后……”表示次序。
同学们,习作或说话中,恰当地用上折现表示次序的词语会让你的表达的意思更有条理。
你能用先然后说句话吗?2)你赶紧回家,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事具备,只欠东风,到了中午十分,瘟魔来了……一场激烈的搏斗开始了.大家准备好了吗?(齐读第七段)住桓景与瘟魔搏斗时的场景,说明他武艺的高强会桓景的人物形象,读出自己的感受、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文学到这,大家有什么话要说吗?(你觉得桓景是个怎样的人?你喜欢桓景吗,说说为什么?)渡:老师听出来了,大家都被桓景不怕艰辛拜师学艺、铲除瘟魔,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打动了。
许多人和你们一样也深深地被桓景的精神打动了,他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纪念桓景,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齐读第九段)灯片出示:.填空: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此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妖魔、为民除害。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九月初九又是重阳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
(“因为……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前一个分句表示原因,后一个分句表示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结果。
你能用因为……所以……说一句话吗?)、复述故事,总结全文一、1、你知道重阳节的由来了吗?请你参照板书,复述故事情节。
学习第三部分、联系生活1、师:乡亲们,看着恒景为大家铲除了瘟魔,你们想说些什么呢?2、齐读第9段交流重阳节(老人节)----积累相关诗词二、复述、总结1、根据板书,练习复述2、指名复述、拓展延伸:景成了乡亲们的英雄。
重阳节,人们除了举行这三种活动来纪念桓景外,还有另外的活动。
谁来说说现在大家怎么过重阳节。
、教师补充重阳节资料.、拓展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1 农历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节。
把“九”是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所以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又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咱们也学过一首关于重阳佳节的古诗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阳佳节,活动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 插茱萸和簪菊花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登高4登高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
九月九日天亮时,用片糕搭孩子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5重阳节,菊花盛开,另一项活动是赏菊,喝菊花酒。
据说赏菊喝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就有重阳赏菊的风俗。
6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一些地方也借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
7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有了新的内容。
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等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全国各地,往往都在这时组织老人们秋游赏景、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年轻人也会搀扶着老人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总结全文: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跟随桓景一起历经千辛万苦上山向费长房拜师学艺,在练就了一身武艺后,勇斗瘟魔,为民除害。
我们被桓景坚持不懈,勤学苦练,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
、布置作业:1、把重阳节的传说讲给家长或别的小朋友听。
2、完成课课通《重阳节的传说》。